初中数学 5.1 相交线(第2,3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相交线教案

七年级相交线教案

七年级相交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相交线的基本概念;- 理解相交线的性质和相关定义。

2. 能力目标:- 能够描绘两条相交线的示意图;- 能够辨认出两条线是否相交;- 能够应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 判断两条线是否相交。

2. 难点:- 应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 相交线的基本概念;- 相交线的性质和相关定义。

2.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结合示例演示;- 学生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入相交线的概念:请同学们举例描述一下身边的相交线的例子。

2. 概念讲解(15分钟)- 教师用白板讲解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 教师通过示意图演示相交线的情况,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相交线的特点。

3. 分组探究(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找到至少三组相交线的示意图,并思考它们各自的特点和性质;-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总结相交线的相关定义和性质,并将结果报告给全班。

4. 深化练习(15分钟)- 教师出示一些问题,让学生应用相交线的知识解答;- 学生单独完成,然后与同伴交流和讨论。

5. 归纳总结(10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归纳总结相交线的相关知识点。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一些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巩固相交线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相交线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来判断两条线是否相交。

在小组探究环节中,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巩固了相交线的性质和相关定义。

在问题解答和归纳总结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并巩固对相交线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拓展练习,用更多的实际例子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相交线的理解。

七年级数学下册5.1.1相交线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5.1.1相交线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5.1.1 相交线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观察、操作、推断、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重点、难点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观察下面的图片,你有什么发现?这一组图片有什么共同特点?2、观察剪刀剪东西的过程,两个手柄构成的角和两片刀刃构成的角位置保持怎么的联系?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直观形象地给出了生活中的平行线和相交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一)如图,把两根木条用钉子钉在一起,转动其中一根木条,观察两根木条所形成的角的位置及大小关系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小于平角的角有哪几个?学生观察,得出小于平角的角有∠1,∠2,∠3,∠4 将这些角两两相配能得到几对角?设计意图: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出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自然而贴切。

这样安排既可以复习七年级上册中互补的知识,又为学习本堂课的新知识做了铺垫。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1.学生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1)O DCB A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 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地表达,如:∠AOC 和∠BOC 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AOC和∠BOD有公共的顶点O,而是∠AOC的两边分别是∠BOD两边的反向延长线.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以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有“相邻”关系的两角互补,“对顶”关系的两角相等.3.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1)师生共同定义邻补角、对顶角.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 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2)初步应用.练习1:下列说法,你同意吗?如果错误,如何订正.①邻补角的“邻”就是“相邻”,就是它们有一条“公共边”,“补”就是“互补”,就是这两角的另一条边共同一条直线上.②邻补角可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③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也是邻补角?5.对顶角性质.(1)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概念后,结果实际操作获得直观体验发现了什么?并说明理由.(2)教师把说理过程,规范地板书:在图1中,∠AOC的邻补角是∠BO C和∠AOD,所以∠AOC与∠BOC互补,∠AOC 与∠AOD互补,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AOD=∠BOC,类似地有∠AOC=∠BOD.教师板书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强调对顶角概念与对顶角性质不能混淆: 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二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性质是确定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设计意图: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合作意识。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交线》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交线》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交线》一、教学目标1、借助两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初步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

会根据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求一个角的度数。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表述能力。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引导学生对图形进行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你能在生活中找出一些相交线的实例吗?墙壁四周的相交线、分针和时针的相交线、五角星的相交线等。

二、知识精讲1、观察剪刀的操作过程,你发现它的角有什么变化?握紧剪刀的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大),剪刀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小(大)。

2、这是一种怎样的几何结构?两条直线有一个公共点,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公共点O叫做这两条直线的交点。

上图的几何描述为:直线AB、CD相交于点O。

3、你能说说∠1与∠3的位置保持怎样的几何位置关系吗?∠1与∠3有一条公共边AB,且∠1的另一边是∠3的反向延长线。

4、∠1与∠2的保持怎样的几何位置关系呢?∠1与∠2有一条公共边OC,且∠1的另一边是∠2的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

5、∠3与∠4保持怎样的几何位置关系呢?∠3与∠4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6、邻补角的概念如果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如图,∠1和∠2,∠1和∠4,∠2和∠3,∠3和∠4都互为邻补角。

∠1+∠2 = ∠1+∠4 = ∠2+∠3 = ∠3+∠4 =180°注意:(1)邻补角是成对出现的角;(2)邻补角不一定都是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角,一条直线与射线的端点在直线上相交,也可得到一对邻补角。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1 相交线 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1  相交线 教案

5.1.1相交线教学设计课题 5.1.1 相交线单元第五单元学科初中数学年级七下学习目标1.了解两直线相交所构成的角,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2.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能使用该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3.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4.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交流成功的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积极思维的学习习惯.重点了解两直线相交所构成的角,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难点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能使用该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观察思考】握紧剪刀的把手时,随着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是怎么变化的?分析:随着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也逐渐变小.【观察思考】如果把剪刀的构造抽象成一个几何图形,会是什么样的图形?请你在纸上画出来.分析:剪刀的构造可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剪刀刃之间的角就是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复习回顾】相交线的概念: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那么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它们的公共点叫做交点.观察并思考.挖掘和利用现实生活背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分析:如上图,AB、CD为两条直线,点O是直线AB与直线CD的交点,我们就可以说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教学建议】引导学生观察剪刀把手夹角与刀刃夹角之间的大小关系,为后续学习邻补角、对顶角做铺垫.讲授新课【合作探究】任意画两条相交的直线,形成几个角?这些角有什么位置关系?分析:任意两条相交的直线,形成4个角;这4个角有公共顶点.【观察思考】在两条相交的直线所形成的4个角中,∠1与∠2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分析:∠1与∠2:①有一条公共边OC;②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③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问题:你还能找出其它的邻补角吗?分析:∠2与∠3;∠3与∠4;∠4与∠1问题:∠1与∠2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分析:∠1+∠2=180o【观察思考】在两条相交的直线所形成的4个角中,∠1与∠3思考并回答小组交流合作,观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让学生了解平面内两直线相交所成的4个角之间有怎样的特征.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观察、发现、归纳、概括得出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抽象概括能力.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分析:∠1与∠3:①有一个公共顶点O;②∠1的两边分别是∠3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③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问题:你还能找出其它的对顶角吗?分析:∠2与∠4【合作探究】∠1与∠3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分析:∠1+∠2=180o∠2+∠3=180o∠1+∠2=∠2+∠3∠1=∠3总结: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教学建议】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随时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进行相应指导.熟悉并掌握对顶角相等.通过分析已知求证,利用平角的定义和等式的性质进行推导,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力.【典型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若∠1 = 40°,求∠2、∠3、∠4的度数.解:由邻补角的定义,∠1 = 40°可得∠2 = 180°-∠1= 180°-40°= 140°由对顶角相等,可得∠3 = ∠1 = 40°∠4 = ∠2 = 140°【教学建议】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思考并积极回答.通过例题,规范学生对解题步骤的书写,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随堂练习】1.如图,直线AB、CD、EF 两两相交,图中共有___对对顶角,___对邻补角.答案:6;12.2.下列各组角中,∠1与∠2是对顶角的为( )答案:D3. 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是射线. 则:∠BOC的对顶角是________________,∠AOC的对顶角是________________,∠AOC的邻补角是________________,∠BOE的邻补角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AOD;∠BOD;∠BOC、∠AOD;∠AOE.4. 如图,已知直线AB,CD相交于点O,OA平分∠EOC,∠EOC=70°,求∠BOD,∠BOC的度数.解:因为OA平分∠EOC,∠EOC = 70°所以∠AOC = 35°由对顶角相等,得∠BOD =∠AOC = 35°自主完成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了解学习效果,让学生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给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空间.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新知,加深对顶角、余角、补角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并学会运用它们解决一些问题.由邻补角的定义,得∠BOC = 180°-∠AOC= 180°-35°= 145°【教学建议】教师给出练习,随时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相应指导,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当分析讲解.课堂小结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所讲解的内容. 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板书1.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邻补角互补.2.对顶角:(1)概念:有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2)对顶角相等.。

相交线教案【相交线教案】

相交线教案【相交线教案】

相交线优秀教案【相交线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理解相交线的概念,能识别和画出相交线。

2. 让学生掌握相交线的性质,能够运用相交线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2. 利用几何画板或实物模型,让学生亲身体验相交线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几何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相交线的概念及性质三、教学难点相交线的性质的应用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实践操作法五、教学准备几何画板、实物模型、练习题、黑板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几何画板或实物模型,展示相交线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引导学生回顾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探究相交线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总结相交线的特征。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相交线的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交线的性质。

2. 通过示例,展示相交线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实践操作(10分钟)1. 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或实物模型,进行相交线的绘制和操作。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操作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和指导。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

2. 引导学生思考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一组相交线,并标注出相交点的坐标。

2. 利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方法和策略。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七年级数学下册5.1相交线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5.1相交线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相交线
)12∠∠与互补)
12∠+∠ 13∠+∠ ∴∠=∠ 获取新知 观察:如图,直线AB
邻补角:
(1)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边 (2)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邻补角。

问题:图中还有邻补角吗?
思考:∠1和∠2是邻补角吗?
思考:∠1和∠2是邻补角吗?∠1、∠2的和是多少度? ∠1和∠2是互为补角吗? ∠1和∠2还是邻补角吗?
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对顶角.
问题:图中还有对顶角吗?
思考:下列各图中∠1、∠2是对顶角吗?
我们知道邻补角一定互为补角,即和等于
对顶角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基础过关,巩固新知1213∠+∠∴∠=∠32∠+∠
例题示范,应用新知
求∠1 、∠2、∠3、∠4的度数自能拓展,能力提升。

几何《相交线》教学设计

几何《相交线》教学设计

几何《相交线》教学设计几何《相交线》教学设计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几何《相交线》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几何《相交线》教学设计篇1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学期的内容,是在七年级上册学习过线、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第一课时。

对顶角是几何求解、证明中的一个基本图形,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学习是平行线条件和平行线的特征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相对简单,但又非常重要。

《相交线》,学生平生第一次遇到几何推理,而且要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达出逻辑推理的过程,其难度是可以想象的,我采用“双主互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经过这一周的攻坚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畏难情绪正在渐渐消失,他们从迷茫中慢慢理顺着思路,我看到课堂上一双双眼睛渐渐明亮起来,学生们从几何学习的“悟”中品味到了一点点数学的简洁美。

逻辑推理成功的愉悦感;经历了从认识到害怕、到再认识、到小的成功的过程,学生对几何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作业质量日渐提高。

这一良性变化证明了教学中几点收获:1、适时多给学生唱赞歌,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得轻松一些。

2、在几何入门教学中,可递进式的逐步提高逻辑推理的严密性;为学生留下思维的缓冲地带,不可一步到位。

3、精心备好几何入门课的同时,并根据学生的学情及时调整优化;使之最贴近学生;练习题作业题的设计上要多下功夫,体现从单一到运用再到综合的循环上升。

4、多对学生的错题进行辨析,多对学情分析反馈;5、强化困难学生个别辅导,让他们一题一得,落到实处;分层作业,共同提升;我想突破求新,希望引入设计能比较自然的引出概念并揭示内涵。

一开始有个问题纠缠着我,那就是对顶角的大小关系是由位置关系决定的,但是我刚上课就让大家画大小相同的角,合不合乎逻辑。

经过反复揣摩,我终于下定决心仍然如此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5-1-1相交线》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5-1-1相交线》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两个把手之间的角度就会不断地变化,当然两条相交线
所形成的角也在不断地变化,但是这些角之间存在不变
的位置关系,这样自然地可引出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
念.因此,教科书在这一实际背景之后,设置了一个内 教材分析
容丰富的“探究”栏目,先通过两条相交直线形成的四
个角中的两组角∠1 与∠2、∠1 与∠3 的位置关系引出
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再通过度量,发现它们的数量
关系,并结合图形,给出邻补角、对顶角这两个概念的
描述,便于学生在图形中辨认.紧接着,教科书在学生
探究的基础上,以“同角的补角相等”为依据,用文字
语言的说理形式说明“对顶角相等”,并随之给出规范
的“因为…所以…”的符号表示形式,这有利于逐步培
养学生规范的推理表达.教材在最后还安排了一个例题
力分析 补角。
教学策略选
使用预习卡增长学生的认知能力
择与设计
利用反馈练习增长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课前预习案】
1、知识回顾:①两个角的和是,这样的两个角叫
做互为补角,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②同角
或的补角。
教学过程
2、下列各图中∠1、∠2 是邻补角吗?为什么? (1)(2)(3)
3、下列各图中∠1、∠2 是对顶角吗?为什么?
(2)如上图中直线 AB、CD 交于 O,OE 是∠BOC 的平
分线且∠BOE=50 度,那么∠AOE=()
A)80 度 B)100 度 C)130 度 D)150 度
课例研究综
通过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识图能力

证: ∵∠1+∠2=,∠2+∠3=(邻补角定义)∴∠1=1800 -,∠3=1800-(等式性质) ∴∠1=∠3(等量代换) 由上面推理可知,对顶角的性质: 对顶角。 问题 2:如图,已知直线 a、b 相交。∠1=40°, 求∠2、∠3、∠4 的度数。 解:∵∠1+∠2=1800() ∴∠2=1800-∠1= ∴∠3=∠1=,∠4=∠2= () 你还有别的思路吗?试着写出来。 变式 1:若∠2 是∠1 的 3 倍,求∠3 的度数? 变式 2:若∠2-∠1=400,求∠4 的度数? 拓展提升: 1、如图,直线 a,b,c 两两相 交,∠1=2∠3,∠2=65°,求∠4 的度数. 2、如图,直线 AB,CD 相交于点 O,OE 平分 ∠AOD,∠AOC=120°,求∠BOD,∠AOE•的度数. 3、直线 AB、CD、EF 相交于点 O, ∠AOE=30°,∠AOC=2∠BOC,如图,求∠DOF 的度数。

2022最新2021相交线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

2022最新2021相交线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

2022最新2021相交线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时,称这两条直线相交。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交线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5.1.1相交线》教学设计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重点)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重点、难点)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这座宏伟的大桥,它的两端有很多斜拉的平行钢索,桥的侧面有许多相交钢索组成的图案;围棋棋盘的纵线相互平行,横线相互平行,纵线和横线相交.这些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在我们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那么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哪些角?这些角又有什么特征?5.1相交线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三、解答题(共26分)7.(8分)如图,有两堵墙,要测量地面上所形成的∠AOB的度数,但人又不能进入围墙,只能站在墙外.如何运用本章知识进行测量?8.(8分)如图所示,直线AB,CD相交于点O,作∠DOE=∠BOD,OF平分∠AOE,若∠AOC=28°,求∠EOF的度数.【拓展延伸】9.(10分)观察下列图形,寻找对顶角(不含平角):(1)两条直线相交(如图(1)),图中共有______对对顶角.(2)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如图 (2)),图中共有________ 对对顶角.(3)四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如图(3)),图中共有________对对顶角.(4)研究(1)~(3)小题中直线条数与对顶角的对数之间的关系,若有n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则可构成________ 对对顶角.(5)若有2014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则可构成________对对顶角.《5.1.2垂线》同步课时练习及答案1. 在同一平面内,下列语句正确的是( )A.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B.和一条直线垂直的直线有两条C.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D.两直线相交,则一定垂直相交线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案

《相交线》教案一、设计说明1.内容解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角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由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与它们所成的角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首先要研究两条直线相交成有公共顶点的四个角的关系,即:对顶角与邻补角.为后面学习垂线、三线八角以及空间里的垂直关系打好基础.然后研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形成的没有公共顶点的三角的关系,为研究平行线做好准备.对顶角相等的性质是证明角相等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并在以后的推理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初步引入几何推理的格式,让学生知道推理要步步有据.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②掌握对顶角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①经历探究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建立空间观念.②通过分析具体图形得到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③通过小组学习等活动经历得出对顶角相等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对顶角的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②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意识,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能够认同他人.3、重点、难点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4、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问题1:观察下图,一把张开的剪刀能联想出什么几何图形?说一说,剪刀剪开纸片的过程中有关角的变化?师生活动:让学生观察,把剪刀的构造想象成两条相交直线.在剪刀剪开纸片的过程中,把手和刀刃之间的夹角不断发生变化,但是这些角之间存在着不变的位置和数量关系.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情景抽象出几何图形,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 5.1.3 相交线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 5.1.3 相交线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ABC和∠BCD是直线______,______被直线_____所截得的________角.
合作学习
请同学们分别用双手的大拇指,食指各组成一个角,两食指相对成一条线,保持在同一平面内,分别进行尝试,看可以组成哪些角。
例题示范,应用新知
例1:如图,直线DE截直线AB,AC,构成8个角。指出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知识与能力:1、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2、会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角的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与识别;
(1)都不相邻即不存在共公顶点;(2)有一边在同一条直线(截线)上。
基础过关,巩固新知
如图,∠1和∠5是直线_______,______被直线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角;
∠2和∠3是直线______,_______被直线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角;
∠6和∠9是直线______,_______被直线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角;
相交线
课题
相交线
备课类型
集体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2、会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角的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与识别;
教学难点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相交线》教案(精编)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相交线》教案(精编)

5 . 1相交线[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1.学生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延长线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有一条公共边与OA ,AOD AOC ∠∠;BOD AOC ∠∠与有公共的顶点O ,而且AOC ∠的两边分别是BOD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两条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教师提问:如果改变AOC ∠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三.初步应用练习:下列说法对不对(1)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2)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3)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ο1=∠,求440∠的∠,2∠,3度数。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探讨了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注意到,学生在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这些概念时,起初有些混淆。我通过反复举例和直观演示,帮助他们逐步理清了这些角的区别和联系。这也提醒我,对于这类几何基础概念的教学,直观性和重复性是非常重要的。
我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解决实际问题,感觉效果还不错。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热烈,通过合作探究,他们不仅加深了对相交线性质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解决具体问题中。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也证明了实践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案:
1.理解相交线的概念,掌握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及其分类。
2.学习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并能够识别和判条直线是否垂直。
4.探索并掌握垂直的性质及其应用,如:垂直线段最短、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
4.强化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将相交线的性质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通过几何作图和计算,巩固基本的几何变换和代数运算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的识别及其分类,特别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定义和特点。
-垂直的概念及其判断方法,理解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
-掌握垂直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垂线段最短原理。
-通过几何作图和计算,运用相交线和垂直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举例解释:
-在讲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时,重点强调它们在两条相交直线上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通过直观图示和实际操作加深学生理解。

七年级数学相交线教案

七年级数学相交线教案

七年级数学相交线教案 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是店铺整理的七年级数学相交线教案,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七年级数学相交线教案(⼀) ⼀、教学⽬标 1、经历观察、推理、交流等过程,进⼀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 2、了解邻补⾓和对顶⾓的概念,掌握邻补⾓、对顶⾓的性质; 3、培养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顶⾓相等的探索过程。

难点:学⽣推理能⼒和表达能⼒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 学⽣:三⾓尺、量⾓器。

教师:多媒体课件、剪⼑。

七年级数学相交线教案(⼆)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1、情景引⼊(多媒体投影汕头⼤桥的图⽚) 同学们,你们看这座宏伟的⼤桥,它的两端有很多斜拉的平⾏线,桥的侧⾯有许多相交线段组成的图案,这些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线的形象。

两条直线相交能形成哪些⾓?这些⾓⼜有什么特征?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研究的内容:5.1.1相交线(板书)。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学⽣熟悉的事物,直观形象地给出了⽣活中的平⾏线和相交线,激发了学⽣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 (1)教师动⼿操作:⽤剪⼑剪开布⽚。

在这个过程中握紧把⼿时,随着把⼿之间的⾓逐渐变⼩,剪⼑刃之间的⾓也相应变⼩,直到剪开布⽚。

如果把剪⼑的构造看成两条相交的直线,这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的问题。

(2)取两根⽊条a、b,将它们钉在⼀起,并把它们想像成两条直线,就得到⼀个相交线模型。

如图1所⽰。

在七年级上册中我们已经知道∠1与∠2的和等于180°,所以∠1与∠2互补,再仔细观察,这时的∠1与∠2有⼀条公共边,它们的另⼀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不仅互补,⽽且互为邻补⾓。

设计意图说明:⽤现实⽣活中的例⼦引出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的问题,⾃然⽽贴切。

这样安排既可以复习七年级上册中互补的知识,⼜为学习本堂课的新知识做了铺垫。

3、谈论交流 (1)让学⽣讨论教科书中第4页的“讨论”。

初中相交线的教案

初中相交线的教案

初中相交线的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交线的概念,掌握相交线的性质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内容:1. 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2. 相交线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相交线的现象,如交叉的道路、铁路等。

2. 提问:这些现象中有哪些共同的特点?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相交线的特点是有交点。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相交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这两条直线称为相交线。

2. 讲解相交线的性质:相交线有四个角,对角相等,相邻角互补。

3. 举例说明相交线的性质,引导学生动手画图验证。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思考: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如交叉路口的红绿灯、电线电缆的布局等。

3. 引导学生运用相交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相交线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2. 强调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提醒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物、讲解、练习、应用拓展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相交线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相交线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相交线的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此外,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趣的例子和拓展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交线知识。

七下数学相交线教案(3篇)

七下数学相交线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交线的概念,掌握相交线所形成的角的性质。

2. 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推理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1. 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

2. 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2.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多媒体课件、剪刀、布片、木条等。

2. 学生:三角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汕头大桥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桥的两端斜拉的平行线和侧面相交线段组成的图案。

2. 提问:两条直线相交能形成哪些角?这些角有什么特征?3. 引出课题:相交线。

二、探究新知1. 教师动手操作:用剪刀剪开布片。

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剪刀把手之间的角和剪刀刃之间的角的变化,从而引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2. 学生动手操作:取两根木条a、b,将它们钉在一起,形成一条直线。

然后,再取一根木条c,将其钉在a、b之间,形成一条直线。

引导学生观察两条直线所形成的角。

3. 教师讲解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4. 学生观察具体图形,分析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得出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三、巩固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例题,巩固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证明对顶角相等的性质?2.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证明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相交线的概念、性质以及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

2.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让学生理解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数学相交线教案详案

初中数学相交线教案详案

初中数学相交线教案详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相交线的概念,能够识别和画出相交线。

2. 掌握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够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3.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过程与方法:1. 经历探究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建立空间观念。

2. 通过分析具体图形得到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2. 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难点:1.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2. 运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交错的道路、相交的铁轨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相交线的概念。

让学生尝试画出相交线,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 探究新知(1)介绍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通过展示图形,引导学生找出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让学生用量角器测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2)探索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图形,发现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改变图形的位置和方向,验证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找出图形中的对顶角和邻补角,判断对顶角是否相等等。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

引导学生明确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作业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所学的知识。

例如,画出给定角度的相交线,找出图形中的对顶角和邻补角等。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在设计练习题和作业题时,要注重难易程度的把握,既要让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 相交线教案

初中数学  相交线教案

初中数学相交线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相交线的概念,能够识别和绘制相交线。

2. 掌握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够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3.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1. 相交线的概念及其识别。

2. 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及其找出。

3. 对顶角相等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1. 对顶角相等性质的探索和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尺子、直尺和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相交线和平行线,让学生意识到相交线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

2. 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相交线和平行线?它们有什么特点?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1.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的过程。

2. 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3.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刀刃之间的角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4. 教师提问:我们可以把剪刀抽象成什么简单的图形?5. 学生回答:画成两条相交的直线,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

6. 教师提问: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7. 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对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结论:相邻的两个角是一对邻补角,对顶角是一对相等的角。

)三、知识巩固,拓展应用1. 教师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找出其中的邻补角和对顶角,并量一量它们的度数。

2. 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解答:a. 如果一个角的对顶角是30度,那么这个角的度数是多少?b. 如果两个角的度数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还是邻补角?四、总结回顾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相交线、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及其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新)第五章《5.1.1相交线》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新)第五章《5.1.1相交线》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理解相交线的定义,掌握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及其名称。
-举例:通过观察图形,让学生识别出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即相邻角、对顶角、补角等,并理解这些角的性质。
-重点二:掌握垂直与平行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举例:讲解垂直与平行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如墙面与地面的关系,理解这些性质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相交线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相交线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重点三:学会通过画图和推理来分析几何问题,培养几何直观和逻辑思维能力。
-举例:在解决几何问题时,要求学生先画出相应的图形,再运用几何性质进行分析,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学难点
-难点一:对顶角和相邻角的区分。
-举例:在讲解对顶角和相邻角时,通过对比记忆,让学生理解这两种角的不同之处,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新)第五章《5.1.1相交线》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相交线(2)
垂线(一)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能力.
2.了解垂直概念,能说出垂线的性质“经过一点,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 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教学重点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研究垂直等有关概念
1.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 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思考这些给大家什么印象?
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出:“垂直”两个字对大家并不陌生, 但是垂直的意义,垂线有什么性质,我们不一定都了解,这可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2.教师出示相交线的模型,演示模型,学生观察思考: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 当b 的位置变化时,a 、b 所成的角a 是如何变化的?其中会有特殊情况出现吗?当这种情况出现时,a 、b 所成的四个角有什么特殊关系?
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中,应学生明白:当b 的位置变化时,角a 从锐角变为钝角,其中∠a 是直角是特殊情况.其特殊之处还在于:当∠a 是直角时,它的邻补角,对顶角都是直角,即a 、b 所成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都相等. 3.师生共同给出垂直定义.
师生分清“互相垂直”与“垂线”的区别与联系:“互相垂直”指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线”是指其中一条直线对另一条直线的命名。

如果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时,其中一条必定是另一条的“垂线”, 如果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则它们必定“互相垂直”。

4.垂直的表示法.
垂直用符号“⊥”来表示,结合课本图5.1-5说明“直线AB 垂直于直线CD , 垂足
b
b a
为O”,则记为AB⊥CD,垂足为O ,并在图中任意一个角处作上直角记号,如图.
5.简单应用
(1)学生观察课本P6图5.1-6中的一些互相垂直的线条, 并再举出生活中其他实例. (2)判断以下两条直线是否垂直:
①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 ②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相等; ③两条直线相交,有一组邻补角相等; ④两条直线相交,对顶角互补. 二、画图实践,探究垂线的性质
1.学生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 的垂线.
(1)已知直线L(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L),画出直线L 的垂线.待学生上黑板画出L 的垂线后,教师追问学生:还能画出L 的垂线吗?能画几条?通过师生交流, 使学生明确直线L 的垂线有无数多条,即存在,但有不确定性.教师再问:怎样才能确定直线L 的垂线位置?在学生道出:在直线L 上取一点A,过点A 画L 的垂线,并且动手画出图形. 教师板书学生的结论:经过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经过直线L 外一点B 画直线L 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从中你又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板书学生的结论: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教师让学生通过画图操作所得两条结论合并成一条,并板书: 垂线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变式训练,巩固垂线的概念和画法,如图根据下列语句画图: (1)过点P 画射线MN 的垂线,Q 为垂足;
O D
C
B
A
(2)过点P 画射线BN 的垂线,交射线BN 反向延长线于Q 点;
(3)过点P 画线段AB 的垂线,交线AB 延长线于Q 点.
学生画完图后,教师归结:画一条射线或线段的垂线, 就是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 三、小结
本节学习了互相垂直、垂线等概念, 还学习了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画法,并得出垂线一条性质,你能说出相关的内容吗? 四、作业
1.课本练习,3,4,5,9.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一、判断题.
1.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则所有的邻补角都相等.( )
2.一条直线不可能与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 )
3.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三个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互为垂直.( ) 二、填空题.
1.如图1,OA⊥OB,OD⊥OC,O 为垂足,若∠AOC=35°,则∠BOD=________.
2.如图2,AO⊥BO,O 为垂足,直线CD 过点O,且∠BOD=2∠AOC,则∠BOD=________.
3.如图3,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若∠EOD=40°,∠BOC=130°,那么射线OE 与直线AB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
P M
A
N
P
P
B
A
(1)
O
D
C B
A (2)
O D
C
B
A
E
(3)
O D C
B
A
三、解答题.
1.已知钝角∠AOB,点D 在射线OB 上. (1)画直线DE⊥OB;
(2)画直线DF⊥OA,垂足为F.
2.已知:如图,直线AB,垂线OC 交于点O,OD 平分∠BOC,OE 平分∠AOC.试判断OD 与OE 的位置关系.
3.你能用折纸方法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吗?
5.1相交线(3) 垂线(二)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能力。


2.了解垂线段的概念,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 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重点、难点
重点:“垂线段最短”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及其简单应用. 难点: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E D
C B
A
一、创设问题情境,探究垂线段最短的垂线性质
1.教师展示课本图5.1-8,提出问题:要把河中的水引到农田P 处, 如何挖渠能使渠道最短?
学生看图、思考.
2.教师以问题串形式,启发学生思考.
(1)问题1,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什么最短的知识,还记得吗? 学生说出:两点间线段最短.
(2)问题2,如果把渠道看成是线段,它的一个端点自然是P,那么另一个端点的位置呢?把江河看成直线L,那么原问题就是怎么的数学问题.
问题2使学生能用数学眼光思考:在连接直线L 外一点P 与直线L 上各点的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3.教师演示教具,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教具如图:在硬纸板上固定木条L,L 外一点P,转动的木条a 一端固定在点P.
使木条L 与a 相交,左右摆动木条a,L 与a 的交点A 随之变化,线段PA 长度也随之变化.PA 最短时,a 与L 的位置关系如何?用三角尺检验. 4.学生画图操作,得出结论. (1)画出直线L,L 外一点P; (2)过P 点出PO⊥L,垂足为O;
(3)点A 1,A 2,A 3……在L 上,连接PA 、PA 2、PA 3……;
(4)用叠合法或度量法比较PO 、PA 1、PA 2、PA 3……长短. 5.师生交流,得出垂线的另一条性质.
l
P
a
A
教师板书: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关于垂线段教师可让学生思考: (1)垂线段与垂线的区别联系. (2)垂线段与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二、点到直线的距离
1.师生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的意义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命名.
结合课本图形(图5.1-9),深入认识垂线段PO:PO⊥L,∠POA=90°,O 为垂足,垂线段PO 的长度比其他线段PA 1、PA 2……中是最短的.
按照两点间的距离给点到直线的距离命名,教师板书: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在图5.1-9中,PO 的长度是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其余结论PA 、PA 2……长度都不是点P 到L 的距离. 2.初步应用.
练习1:已知直线a 、b,过点a 上一点A 作AB⊥a,交b 于点B,过B 作BC⊥b 交a 上于点 C.请说出哪一条线段的长是哪一点到哪一条直线的距离? 并且用刻度尺测量这个距离.
练习2:课本中水渠该怎么挖?在图上画出来.如果图中比例尺为1:100000, 水渠大约要挖多长?
练习3:判断正确与错误,如果正确,请说明理由,若错误,请订正.
b
a
C
B
A
E
D C
B
A
(1)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的一点间的线段的长度是这一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2)如图,线段AE 是点A 到直线BC 的距离. (3)如图,线段CD 的长是点C 到直线AB 的距离.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三、作业
1.课本6, 10,11,12,观察与猜想.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如图,AC⊥BC,C 为垂足,CD⊥AB,D 为垂足,BC=8,CD=4.8,BD=6.4,AD=3.6,AC= 6,那么点C 到AB 的距离是_______,点A 到BC 的距离是________,点B 到CD 的距离是_____,A 、B 两点的距离是_________.
2.如图,在线段AB 、AC 、AD 、AE 、AF 中AD 最短.小明说垂线段最短, 因此线段AD 的长是点A 到BF 的距离,对小明的说法,你认为_________________. 二、解答题.
1.(1)用三角尺画一个是30°的∠AOB,在边OA 上任取一点P,过P 作PQ⊥OB, 垂足为Q,量一量OP 的长,你发现点P 到OB 的距离与OP 长的关系吗?
(2)若所画的∠AOB 为60°角,重复上述的作图和测量,你能发现什么?
2.如图,分别画出点A 、B 、C 到BC 、AC 、AB 的垂线段,再量出A 到BC 、点B 到AC 、 点C 到AB 的距离.
D
C
B
A
F
E D C B A
作业答案:
一、1.4.8,6,6.4,10 2.小明说法是错误的,因为AD与BE是否垂直无判定.
二、1.(1)PQ=OP (2)OQ=OP 2.略. C
B
A
1 21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