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作业

合集下载

第一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学课件

第一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学课件

到了初二,班里换了一个班主任,叫秦爱雪。秦老师是 一位具有丰富经验的女教师。开学初,武爱东有点儿担 心,他想新来的老师会“烧三把火”,会给像他这样的 调皮学生一个“下马威”。可是,一周过去了,秦老师 并没有找他麻烦。武爱东猜想:秦老师是不是想先抓住 我的把柄再治我?于是,他暂时有所收敛,以观察秦老 师的反应。又一周过去了,一天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 秦老师把武爱东叫到办公室去,武爱东想秦老师终于要 对付他了。可是,到了办公室后,秦老师并没有批评他, 而是让他坐下,并微笑地问他:“你是不是喜欢动物?” 秦老师的这一招出乎武爱东的预料,武爱东不知秦老师 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有点儿不知如何应对,低着头, 没有回答老师的问题,而是点了点头。秦老师接着说: “我们班准备成立一个动物兴趣小组,就请你来当这个 小组的组长吧。”一个经常受到老师批评的“皮大王” 竟然可以当“头儿”,武爱东感觉到有点儿不知所措了, 但是看到秦老师脸上那真诚的表情,武爱东还是欣然答 应了。
青少年处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在生 理发展方面,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 在心理发展方面,处于半儿童半成人的矛 盾时期,称心理断乳期。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包括: 1.青少年认知的发展 2.青少年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二、学习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这 门课对教育的意义
(一)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对教育的 意义
可能的处理办法(3)
第三种方法是让小张去办公室呆着。因为 把学生叫到办公室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惩罚。 刘老师认为,学生都害怕去办公室,让小 张去办公室,也会抑制他的不良行为,而 且会剥夺同学们对他的关注(外在支持)。
可能的处理办法(4)
第四种是说服教育。指出小张的行为违反 了课堂纪律,对老师的教学进程和同学们 的听课造成干扰,对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 产生积极影响,是严重错误的。根据认知 心理学理论,一个人的行为是受到其认知 观念的影响,只有改变一个人错误的认知 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其不良行为。刘 老师认为,通过说服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 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改变自己错误的认知 结构,进而改变自己的错误行为。

青少年心理指导 发展作业

青少年心理指导  发展作业


青少年心理指导
青少年一般的问题
厌学
对青少年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
响到他们今后的升学和前途,这让青少 年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所以,如果 有的孩子一时学习跟不上,家长要放松 心态,不要给孩子过高的定位。
人际交往障碍
早恋
缺少和家长正常情感体验的孩子,很容易转
而寻求外界的情感补偿。由于与父母缺少交 流,情感得不到满足,在青春期到来时,情 感补偿的愿望就会更加强烈,如果学习和生 活中稍有不如意,就很自然地转向一些很容 易接受她的异性朋友,产生早恋。
一、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1、由于青少年身体外形的变化,使得他们产
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能 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 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 会人生的意义。就在这种新的追求中,他们 感到种种困惑。
2、由于性的成熟,青少年对异性产生了好奇
和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 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 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了强烈的冲 击和压抑。

2、闭锁性与开放性 进入青春期的少年渐渐地讲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 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减少了,加之 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又增加了这种封闭性的 程度。 与此同时,他们又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能有 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不断寻找朋友,一旦找 到,就会推心置腹,毫无保留。因此青春期少年在 表现出封闭性的同时,又表现出明显的开放性。
二、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由于青春期少年心理上的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所 以,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 衡性。 1、反抗性与依赖性 由于青春期少年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 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 取父母、教师以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在生活中,从穿 衣戴帽到对人对事的看法,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 的情绪状态。 但是,青少年的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青春期时,对父母的依赖表现为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 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复习重点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复习重点

第1讲人的毕生发展一、发展观的变化:从传统心理发展观到毕生发展观二、发展的重要因素:时间生物年龄指的是人们在生理机能状况方面与他人进行比较后的度量;心理年龄的度量结果通常意味着相对于实际年龄群体的平均水平,个体的发展水平是较快还是较慢;社会年龄则是指对人们与其社会期望角色之间的吻合程度的度量。

三、发展的特点1、一个连续性积累过程——发展过程由此呈现出阶段性和年龄特征2、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和不平衡性3、发展的弹性——个体差异4、发展的社会历史及文化特性——特定区域、人群和时代所具有精神文明、物质条件、文化传统、社会风气等等四、毕生发展过程的动因:先天与教养——遗传与环境、天性与教育、成熟与学习第2讲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一、华生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1.否定遗传的价值,夸大环境与教育的作用2.心理学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

3.心理学的任务在于预测和控制行为。

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客观的方法,而不是内省法。

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1、心理发展的本能论:意识层次,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人格结构为本我、自我和超我2、心理发展的阶段:早期的经历和冲突会影响到成人的兴趣、行为和人格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父母都要与孩子和谐相处。

孩子可能会产生对于相应行为的固着(fixate),在以后的生活中保持这种行为的某些方面。

重视关于纪律、规则等方面的教育,使这些东西逐渐内化到学生的超我中,以此指导他们一生的行为,要注意积极引导,不能一味惩罚,更不能以此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定性。

同时要注意及时发现、规范孩子的行为,不要使之成为习惯。

三、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人格发展理论:八阶段、心理社会发展论、同一性危机。

强调社会和教育在人格发展的作用。

将孩子看作是自发地去适应环境的积极的探索者,而不是生物冲动的奴隶。

青年期12-18 同一性---同一性扩散,同伴,诚实。

四、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1、心理发展的认知建构论:图式、同化与顺应、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的平衡)2、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自我中心)、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五、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语言发展、最近发展区;学习的关键期第3讲青少年认知发展一、认知发展的条件: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的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

完整版pt
11
(2)亲子关系
❖ 父母对孩子过分保护,让孩子丧失了一些基 本的社会功能,并转而把责任推给妈妈、家庭、 社会
❖ 家庭关系不和,让孩子憎恨父母,认为家庭 是不幸的一切根源
❖ 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 代际差异
完整版pt
12
(3)师生关系
❖ 《知心姐姐》杂志对来自于8省市的227名中 小学生的调查显示:
❖ 一项关于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的调查指出:在回答“遇 到矛盾时,你怎样对待?”等问题时,选择“回避的” 的占56%;当回答“你遇到困难时,怎样处理?”时, 选择“放弃”的占56%
完整版pt
20
对当今教育的反思
教育理念? 教育方式? 教育工具? 教育对策? 落脚点: 真正了解、尊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
6
(2) 影响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因素是学 习体验和现有学习成绩,其中,前者作用更大。
(3) 影响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间接因素是社 会压力和学习成绩,它们通过学习体验或现有学 习成绩间接作用于学习主观幸福感。中学生感 到的社会压力主要来自同学竞争、老师要求以 及父母期待等。
完整版pt
7
为何学而无乐?
完整版pt
4
一项关于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调查
马颖,刘电芝等(2005)对中学生学习主 观幸福感的调查显示: (1)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普遍偏低,且存
在学校类型、年级的差异,非重点学校 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更低;高二、初二 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最低。
完整版pt
5
图1 不同年级中学生学完习整主版p观t 幸福感得分的比较
有魅力 健康 皮肤细腻
长发 双眼皮
女性理 想身体
黑发
线条明显

第2章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

第2章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

原因:自我意识的飞速发展、各种环境 的激励,生理的迅速成熟,而自我能力 的明显滞后,会给初中生带来“危机 感”。
33
情感的发展
情绪情感: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 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 青春期躁动,常常处于莫名的烦躁与不
安之中。(文学创造活跃期,与诗人有 类似之处。)
34
(二)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38
第二节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39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Piaget):1896年出生于瑞士,心理学 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发展心理学家。
采用临床法,先是观察自己的三个孩子,之后与 其它研究人员对成千上万的儿童进行观察,找出 了不同年龄儿童思维活动质的差异以及影响儿童 智力的因素,进而提出了独特的儿童智力发展的 阶段理论,引发了一场儿童智力观的革命。
上 3.能按形式逻辑的法则思维问题
51
1.感知运动阶段
(出生~2岁) 这个阶段的婴儿或年幼儿童通过他们的感觉和动
作技能来探索周围世界 反射(reflex)——儿童建立最初的图式的基础 逐渐从反射性行为发展到有目的性的指向行为 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ce)——开始用符
生理发展 心理发展
27

(一)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生理发展
身体发育进入第二次“生长高峰”期 神经系统趋于成熟 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的开始
28
29
(一)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心理发展
认知:抽象思维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1.记忆的发展:初中生短时记忆的容量远超
成人,达到11.04加减0.4。多方面记忆效果 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 2.思维: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相分离。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业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业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业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业结合自身实践,论述本门课程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不少于3000字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在经过几个月的网络学习之后,我觉得《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在我们中学的教育实践中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初高中学生,本门课程的很多理论知识都可以运用于他们的身上,去正确的引导他们。

那么《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具体究竟有哪些作用呢?下面一一道来。

首先,我想总体阐述一下青少年的心理与发展变化。

青少年时期是从童年走向独立的人生道路的转折期,在这关键时期,青少年正在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立志向,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

中学生以旺盛的精力吸取着一切科学知识的成果,点燃智慧的火花,探索人生的意义,树立远大的理想。

他们面临着社会化学习的重要一课,即解决在社会生活中向什么方向成长的问题。

无论如何,他们都要进行人生道路的抉择、交往与友谊的寻求和生活意义的探索。

教育工作者只有根据他们心理发展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才能促使其心理发展达到该年龄的最好水平。

此文旨在剖析青少年心理特点,从而为教育工作者找到适宜的有效的教育方法。

从众多人类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成果材料上可以把青少年心理特点归纳为四个方面,即:(1)成熟感;(2)由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过渡;(3)情绪的易动性;(4)自我意识的发展。

现对这四大特点进行简要阐述。

一、成熟感少年期是从童年期向青年期的过渡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转变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等各种矛盾互相交错。

随着身体发育的成熟,在生理、心理、社会影响等方面发生着以下巨大的变化:1.少年的生理成熟已进入青春发育期(一般指十一、二岁-十七、八岁)。

大量研究表明,青少年身体的发育涉及到人体许多方面的变量:身高、体重和身体比例的急剧变化;体内机能(脉搏、血压和肺活量等)迅速增强,逐步趋向成熟;运动能力有显著发展,脑量的增加,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完成,大脑皮层的区域机能完善,增强了青少年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第二性征的出现,性发育的完成,标志着个体向成人质的转化,表明人的生理发展已经成熟。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作业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作业

为什么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在不断的发展,却不断出现不理智行为(吸烟、酗酒、吸毒、不安全性行为等)如何利用青少年的认知能力预防这些问题的产生。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

它是人们成功的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

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

青少年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个人私欲膨胀;自我评价过高,容易自负。

他们中有的因异常的情感而混淆是非,感情冲动,对集体和教师产生对立情绪,进而报复;有的意志薄弱,缺乏自觉性和自制力,错误地参与不良行为;有的为了平息由愤怒造成的内心紧张,采取发泄方式,与特定对象产生对抗、报复、迁怒等不理智行为。

要研究和预防青少年不理智行为产生及矫正青少年不理智行为的技术,首要问题是要了解明确,什么是青少年不理智行为或习惯?这些不理智行为主要有哪些?弄清这些问题,我们的工作才有内容和对象,才能顺藤摸瓜,寻求到产生理智行为多种根源(或因素),对症下药,找到应对的理论技术、方法、对策,才能完成我们教育目标和任务。

那么什么是青少年不理智行为?什么是青少年不良行为?青少年不良行为是指青少年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和有关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或者危害的行为。

主要表现为:旷课、厌学、夜不归宿、打架、早恋、上网成瘾、逆反心理过重、说谎、偷盗、辱骂他人、抽烟喝酒、拉帮结派瞎混、故意毁坏财物、顶撞侮辱殴打老师、严重自卑、离家出走、自残、自杀等等不良行为。

这些都属于青少年在正常社会化过程中的不良行为,而且这些不良行为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如不加以正确引导矫正,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甚至可能导致违法犯罪。

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养成有很多原因,诸如:首先、来自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根本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

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次作业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次作业

大脑有个“抵制诱惑区”,后青春期才发育,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2010年3月28日的《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

研究表明,当这块大脑区域(我们称为左外侧前额叶皮层)受损或未发育时,人们更乐于选择更小但是更快的奖励,而不是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后才能获得的更大的奖励。

这一发现可以解释为什么儿童、年轻人是如此冲动,经常屈服于诱惑。

“外侧前额叶皮层,是脑系统发育期最后出现的、个体发育中成熟最迟的神经组织。

它往往在青春期,甚至是在成年期发育完成。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员贝恩德·菲格纳说,“因此,这可以帮助解释为什么青少年和刚成年的人,常常似乎很难为迟到的奖励感到满足。

”所以父母与教师要关注青少年的情绪状态,还应该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教给青少年适当地发泄不良情绪的方法,教导他们善于理智控制自己。

结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青少年的这一行为进行分析。

加德纳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语言智能主要是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即指听说读写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青少年由于神经系统没有成熟,易冲动,所以在语言表达上也容易冲动,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人际关系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及其关系、及与人交往能力,包括四大要素:组织能力、分析能力、人际联系、适于团体合作的能力。

青少年对于梳理排解情绪方面并不擅长,如果成年人不予关注与指导,会使他们越来越自闭,甚至会用不恰当的行为发泄。

所以我们应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走出心灵的荒地,重新收获正确的价值观。

慢慢地走出封闭的内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周围的世界,发现周围人对他们的关爱,敞开自己的心扉和周围的教师、学生交流,懂得必要的人际关系,以便在以后的学习生涯和今后的工作过程中,避免独断性格,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协作。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述(2)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述(2)

唉,因为脸上 有小痘痘,同 学们都叫我 “美丽豆”!
教育心理学
②高中生的价值观初步确立
• 对理论问题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热衷于哲学探讨。 • 高中生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问题。 • 在高中生的价值观中,反映其个性色彩。 • 高中生的价值观尚缺乏稳定性
教育心理学
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文分解
(1)认知活动的发展特点 ①感知活动的精确性、概括性有了明显的发展; ②意义识记开始占优势;
③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有相对的优势:初中二年级是个体 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④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发展
教育心理学
(2)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①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②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③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 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的开始
教育心理学
(二)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 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 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 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教育心理学
高中生的生理发育特点 ①身体的迅速变化与成熟:身 体发育增速减慢,体态体型发
生较大变化;
②体内器官的成熟与机能的发 育: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发
育基本成熟;
③性生理成熟
教育心理学
(三)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认知活动的发展特点 • 认识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 • 认知活动的直接性明显增强 • 认知与情感、意志和个性因素 协同发展
发展的基本特征 • 不平衡性: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 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 后于生理的发展。 • 动荡性:高中生身心发展的不平 衡性,以及生理和某些心理发展 同道德或其他社会意识发展之间 的不平衡性,造成了高中生心理 过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表现出 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答案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答案

青少年⼼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答案青少年⼼理发展与教育1.⼼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对教育有何启⽰?⼼理发展阶段是指按⼀定的标准将个体⼼理的发展划分为⼏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确定时期。

⼼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相对稳定性,⼜有⼀定程度的可变性。

⼼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教育⼯作的出发点:1)针对稳定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童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措施。

要求不能过⾼或过低,措施不能成⼈化和模式化。

2)针对可变性:教育不应消极适应年龄特征,应积极创造条件,⾛在发展的前⾯,以促进年龄特征在⼀定范围和程度上向更⾼层次发展。

2.分析青少年⼼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青少年⼼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成果,会为哲学和⼼理科学的⼀般原理提供实际的材料和丰富的例证。

青少年⼼理发展与教育研究的各项成果,将为相关学科提供各种有⽤的材料。

2.实践意义:⼀⽅⾯,可以为初、⾼中教师提供根据青少年⼼理活动规律组织教学、开展课内活动的理论依据,提⾼教育、教学⼯作效率。

另⼀⽅⾯,青少年⼼理发展与教育知识为教师提⾼⾃⾝修养,培养⾼尚的师德,改进教学⽅法提供帮助。

3.根据青少年⼼理发展理论分析:“揠苗助长”的做法为什么是错误的?青少年⼼理发展既有相对稳定性,⼜有⼀定程度的可变性。

稳定性表现:1)⼀定年龄阶段的⼤多数⼉童总是处于⼀定的发展⽔平上,表现基本相似的⼼理特点。

⼼理发展的⽔平同年龄之间的对应关系;⼼理的发展有⼀个随年龄的增长⽽上升的趋势。

2)发展阶段的进程顺序和发展速度是相对不变的,不能超越也不能颠倒。

可变性的表现: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可因特殊的条件提前或延迟。

(发展速度有变化)青少年⼼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否则,欲速则不达。

4.试⽤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在品德教育中,为什么应为学⽣提供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道德⾏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且可以改变。

免费师范生硕士第一学期作业《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期末考试

免费师范生硕士第一学期作业《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期末考试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1分)1.青少年答: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

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

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

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

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

这里讲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

2.身体意向答:是指一个人心目中对自己身体的美学。

所有时代的人类社会对人体美学寄予了很大的价值,但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可能不符合社会的标准。

身体意象的概念应用在许多学科,包括心理学、医学、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学、哲学、文化和女性主义研究。

这个词虽然经常在媒体出现,但相关的学科和媒体也没有对定义达成共识。

在心理学中,它往往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看法、信念和情感态度,这个概念是用来讨论各种疾病和障碍,如神经性厌食症、其他饮食失调、身体变形症(BDD)、身体完整认知失调(BIID)和各种中风后的状态。

身体意象问题也在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和虚无妄想综合征(Cotard delusion)中显现出来。

身体意象经常与身体图式(Body schema)混淆,后者涉及控制姿势和动作。

3.认知发展答: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则指儿童青少年习得语言系统,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4.假想观众答: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实际上是指青少年高度自我意识的结果,这种高度的自我意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青少年认为别人都像他们自己一样关注他们;另一方面,他们过分强调个体独特感或者“个人神话”。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业(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业(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1、心理发展所谓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

2、多元智力多元智力理论由加德纳提出(1983),他把智力定义为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

加德纳的定义强调了其理论的多元文化特征,在发展心理学界和教育心理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复杂和多维的,包括8种智力。

语言能力是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逻辑—数学智力是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空间智力是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能力,它使人能够知觉到外在和内在的图像,能够重视、转变或修饰心理图像,不但能够使自己在空间自由驰骋,有效调整物体的空间位置,还能创造或解释图形信息;身体—运动智力是人能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技能;音乐智力是人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和音色等的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是个体能有效地理解他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其核心是留意他人和判断他人的能力,特别是观察他人的情绪、性格、动机、意向的能力;自我认知能力是关于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是一种关于自身内心世界和导引人生的能力,可以了解到自身感情生活和情绪变化,有效地辨别标识,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自然观察能力是个体观察自然界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

3、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4、社会性社会性是指个体与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在这个作用过程中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适应过程及其结果。

社会性至少应该包括社会性关系(人际互动)、社会性认知、社会性知识、社会性特质、社会性情感、社会性行为等。

在个体毕生发展过程中,所有这些层面的发展规律与年龄特征就是社会性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作业一、概念解释1.青春期: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

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

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岁。

2.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

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

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

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

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

这里讲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

3.发展:个体发展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过程中连续的和系统性的变化,包括生理、认知和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变化。

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包括生理成长与心理发展。

4.心理发展: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其中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则指儿童青少年习得语言系统,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5.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是著名发展心理学让·皮亚杰所提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务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皮亚杰根据认知结构的不同,把儿童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岁至二岁)、前运算阶段(二岁至六七岁)、具体运算阶段(七八岁至十一二岁)和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至十五六岁)四个阶段。

皮亚杰认为,形式运算(formal operational stage)的是具体运算之后认知发展的更高水平。

6.社会性发展:在个体毕生发展过程中,个体在与他人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随着年龄而发生的变化,即“社会性发展”。

7.心理发展特征: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使儿童心理发展表现出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8.生物性过渡:青少年时期要经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包括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加,体形与面部特征成人化,第二性征的出现,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育成熟等。

经过这一系列的生理身体的变化,青少年在生理上基本完成了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

生理上的成熟导致青少年成人感的产生。

但是,青少年生理发展水平与其心理成熟水平会形成很大的落差,往往会造成其心理上的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的矛盾,从而使青少年期特别是青少年早期的个体的心理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和矛盾性。

9.认知过渡: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的认知不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首先,青少年开始能够运用科学的假设检验来解决问题。

其次,青少年能够有计划和预见性地解决问题。

青少年认知发展的过渡性不仅表现在思维方面,同时还体现在社会认知方面。

10.社会性过渡:随着青少年的生理成熟和思维能力的变化,他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

青少年阶段也是个体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转折期,从这一时期开始,社会不再把他们看做是儿童,而是开始把他们当作成人来看待。

换言之,这一时期个体的社会定义发生了变化。

从儿童期直到成年期,影响个体社会过渡的具体因素在不同社会之问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所有社会都承认青少年阶段个体社会地位的变化。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1.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A )。

A.高峰期B.过渡时期C.迷茫时期D.黄金期2.心理发展具有(C )与顺序性。

A.不平衡性B.阶段性C.方向性D.差异性3.(A )是脑细胞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能保证感觉冲动的顺利传导。

A.髓鞘化B.突出修剪C.神经系统D.生物成熟4.大脑最晚发育成熟的是(D )。

A.枕叶B.顶叶C.颞叶D.额叶5.(C )思维保证了青少年能够运用科学的假设检验来解决问题。

A.逻辑性B.抽象性C.可能性D.具体性三、填空题1.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即_初中阶段、青少年中期即高中阶段、青少年晚期即大学阶段。

2.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包括生理成长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3.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也具有阶段性。

4.布朗芬布伦纳归纳出了五个生态系统,分别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_和时序系统。

5.青少年是人生的一个过渡时期,这种过渡性主要表现在生物性过渡、认知过渡和社会性过渡三个方面。

四、判断正误1.一般而言,男生的青春期要比女生早。

(×)2.心理发展具有平衡性。

(×)3.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心理发展会受到学习的影响。

(×)4.大脑两个半球的功能是不对称的。

(√)5.青少年体内激素变化对对青少年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

(√)6.社会对青少年的定义会对青少年的社会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五、简答题1.青少年与青春期有什么联系与区别?答: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

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

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

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

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

这里讲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

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

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

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岁。

2.心理发展及其一般特点是什么?答: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其中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则指儿童青少年习得语言系统,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心理发展的特点: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心理,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3.遗传与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何影响?答: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发展的生物学前提和基础。

遗传基因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一个的基本时间进程。

发展也是成熟的结果,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A.Gesell)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遗传与成熟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与教育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遗传具有稳定性,发展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由环境和教育提供,发展的水平与内容主要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

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过渡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过渡性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最根本特点,与其它阶段比,青少年期的发展具有三大特点:青春期的开始,各项生理机能逐渐成熟;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向新的社会角色转变。

表现在:生物性过渡,认知过渡,社会性过渡。

六、论述与案例解析题1.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对教育教学有什么意义?答:教育教学要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进行。

要“循序渐进”不要“拔苗助长”。

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教学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也要作好各个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衔接。

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成熟水平是不相同的,具有不平衡性,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阶段就能达到较高水平,有些方面则要成熟得晚些等等。

教育教学要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各个方面的成熟期和敏感期,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教学,取得最佳效果。

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教育教学既要看到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把它作为施教的出发点和依据;同时又要看到可变性,尽量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教育条件,充分挖掘潜力,使之更快更好地发展。

此外,依据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教育教学中应该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作为教师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发展是连续的,但又有不同的速度,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发展是有序的,具有方向性;个体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具有个体差异。

发展受成熟的影响和制约,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发展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大脑的发育成熟是儿童认知与言语发展的基础。

学习、经验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容和水平,环境与教育的适当性能够为儿童的最佳发展创造条件。

2.分析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影响的辩证关系。

答: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发展的生物学前提和基础。

遗传基因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一个的基本时间进程。

发展也是成熟的结果,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A.Gesell)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遗传与成熟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与教育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遗传具有稳定性,发展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由环境和教育提供,发展的水平与内容主要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

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单纯由遗传决定或由环境决定的心理发展几乎是不存在的。

环境对于某种心理特性或行为的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往往有赖于这种特性或行为的遗传基础。

由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条件(如遗传基础、成熟水平等)不同,环境的效应也就不同。

同样,遗传作用的大小也依赖于环境变量。

此外,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都不一样。

在发展的低级阶段,一些较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如感知、动作、基本言语等),遗传与成熟的制约性较大;而较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能力、道德、情感等),则更多地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

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可以理解为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规定了发展的潜在可能范围,环境教育条件则确定了发展的现实水平。

这其中,潜在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离不开环境与教育条件。

一般情况下,正常健康儿童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是相当广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条件的有利与否对个体发展的现实水平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