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四大声腔的演变及昆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下来请各位同学一起来欣赏《三滴血》选段——《兄弟 窗前把书年》
三、京
剧
Peking Opera
京剧的起源和发展 ——之起源期
• 一、无石不成班 :石牌是安庆市怀宁县一个古老的集镇,“无石不成 班”的“石”即指这里,至清中叶石牌当时可供表演的戏剧舞台多达 800处,在石牌的弹丸之地涌现出了郝天秀、程长庚、杨月楼等多位 开一代风气的宗师,四大徽班进京,皇帝为安庆艺人精美绝伦的行头、 装饰惊叹不已,“安庆色艺最优!”“无石(牌)不成班!”之说一 时间广为流传。 • 二、苏唱街梨园:徽班进京的出发地在扬州,身怀绝技的优伶们,出 发前一定要到位于苏唱街的梨园总局碰碰头,商量一下出发日程和演 出剧目,并在那里一起摆个身段、甩两下水袖、扬几声珠圆玉润的歌 喉。 • 三、徽班进京城:公元1790年,徽班以唱祝寿戏开始进京艺术之旅。 经过多年沧桑,在不断吸纳中,徽班“合五方之音为一致”的同时逐 渐失去自己的颜色。徽班的历史结束了,而脱胎于徽班的京剧终成为 享誉世界的艺术瑰宝,对于徽班来说,可谓凤凰涅盘。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 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 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 戏之祖,百戏之师”,有 “中国戏曲 之母”的雅称。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 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 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 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 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昆 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 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 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巧妙而和谐。昆 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 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 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 境界。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 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 越剧、闽剧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 面哺育和滋养。
角 色:
秦腔的角色有“十三门二十八类”之说。老生分 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须生分王帽须生、 靠把须生、纱帽须生、道袍须生和红生,小生分雉 尾生、纱帽生、贫生,武生、幼生,老旦,正旦分 挽袖青衣、蟒带青衣,小旦分闺门旦、刀马旦,花 旦分玩笑旦、泼辣旦、武旦,媒旦,大净,毛净, 丑分大丑、小丑、武丑。各门角色都有独特的风格 和拿手戏。演唱时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 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做“唱乱弹”。
赏析秦腔经典剧目
——之《三滴血》
• 故事简介 • 《三滴血》主要描写一个糊涂的县官晋信书断案 不作调查研究, 自信书本上“滴血认亲”的办法 可靠,从而活生生地拆散了人家亲生父子,又使 一对将要结为夫妇的异姓姐弟负屈含冤。最后, 这个县官为了压服和反驳受害者的强烈控拆和翻 案,进一步再证明自己滴血认亲的办法准确无误, 又把另外一对明落眼见的亲父子叫来当堂滴血试 验,终于在铁的事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不得不 承认滴血认亲实属荒谬,坑害了良民百姓。
京剧的起源和发展 ——之形成期
•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 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 • 其标志之一:曲调板式完备丰富,超越了徽、秦、汉三剧 中的任何一种。唱腔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声腔主 要以二簧、西皮为主;之二,行当大体完备;之三,形成 了一批京剧剧目;之四,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京剧 形成初期的代表,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即: “状元”张二奎、“榜眼”程长庚、“探花”余三胜。他 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俱特色,在创造京剧的主要腔调 西皮、二簧上和京剧戏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语言特点 的说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京剧的表现手法
•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 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 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 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 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 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 素之一的“舞”。
吹 火:亦称喷火,一般多用于有妖怪、鬼魂出现的剧目中。常见的形式有:直
吹、倾吹、斜吹、仰吹、俯吹、翻身吹、蹦子翻身吹等。就其形状可分为;单口火、 连火、翻身火、一条龙、蘑菇云火等。 单口火:即一口一口吹火。主要用鼻子吸气,丹田用气,冲着火把的火苗直吹。
变
脸: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汉调二簧等剧种的生、旦、
表演:
有人赞美秦腔是“繁音激楚,热耳酸心,使人血 气为之动荡”,正是出于秦腔表演的特色。其表演 技艺质朴、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优美,以情 动人,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程式严谨,技 巧丰富。身段和特技有趟马、拉架子、吐火、吹火、 喷火、担子功、梢子功、翎子功、水袖功、扇子功、 鞭扫灯花、顶灯、咬牙、耍火棍、跌扑、髯口、跷 工、獠牙、帽翅功等
牙 技: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和汉调二簧等剧种中毛净所用的
一种特技。
尸 吊:亦称“大上吊”[刘全进瓜],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
桄、汉调二簧、眉户等剧种均有此特技。
经典剧目
• 秦腔所演的剧目多是取材于“列国”、 “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 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 各种公案戏,剧目超过1万本,剧目之丰富, 居我国三百多剧种之首。 • 流传至今的经典剧目有《香山寺还原》、 《串龙珠》、《黄金台》《刘全进瓜》、 《长板坡》、《赤壁战》、《破渑池》 《周仁回府》、《白逼宫》、《打柴劝 弟》、《花亭相会》《三滴血》、《白帝 城托孤》等等。
唱腔:
秦腔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 分,每部分均有欢音、苦音两种,前者长于表现欢快、喜 悦情绪;后者善于抒发悲愤、凄凉情感。依剧很好地表达 情感的辅助唱法。
伴奏:
秦腔所用的乐器,文场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 扬琴、唢呐、海笛、管子、大号(喇叭)等;武场有暴鼓、干鼓、 堂鼓、句锣、小锣、马锣、铙钹、铰子、梆子等。秦腔中最主要的 乐器当然是板胡,其发音尖细清脆,最能体现秦腔板式变化的特色。
(二)余
姚
腔
• 余姚腔产生于浙江余姚县,形பைடு நூலகம்于元末明初。
明代中叶已流传到江苏常州、镇江、扬州、
徐州及安徽的贵池、太平等地。余姚腔的唱 法已难考证,可能不用丝竹弦管伴奏,语言 是用杭州湾地区的土语。
(三)弋
阳
腔
• 弋阳腔是形成于元末江西弋阳的南戏声腔, 明初至嘉靖年间,已流行到徽州、南京北京 湖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等地。弋阳腔 的音乐属曲牌体,但形式灵活,易于与各地 戏曲声腔、民间音乐相结合,能揉进地方方 言,音调高亢,情感奔放,很受群众欢迎, 对各地地方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 弋阳腔的伴奏,用效果强烈的打击乐,随腔 烘托。
(四)昆
山
腔
• 昆山腔是元、明在江苏昆山一带民间流 传的南戏清唱腔调,明初已有昆山腔的
称呼,它是四大声腔中流传最广、留存
最久的戏曲音乐。
二、昆
曲
昆曲,原名“昆山腔”、 “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 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 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 “昆剧”。昆曲是中国传统 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 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 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 花”。
• 京剧的起源和发展 ——之成熟期
• 年一1918年,京剧由形成 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 为时称“老生后三杰”的 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 其中谭鑫培承程长庚、余 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 长,又经创造发展,将京 剧艺术推进到新的成熟境 界。
京剧的起源和发展 ——之鼎盛期
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 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 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 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 兰芳、余叔岩。”。“四大名旦” 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 要标志。他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 艺术风格,形成了梅兰芳的端庄 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 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 媚“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 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
第四节 四大声腔的演变 及昆曲、秦腔和京剧
一、四大声腔的演变
• 元代末期, 风靡一时的北方杂剧逐渐衰落,南戏在
流行中与各地民间音乐相结合,派生出来的许多声
腔得到了发展。至明代,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海
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号称为
“明代四大声腔”。
(一)海
盐
腔
• 海盐腔元代已产生的南戏声腔,因形成于明 代成化年间的浙江海盐而得名。海盐腔因受 士大夫的扶植和支持,很快流传到嘉兴、温 州、湖州、台州以及南京、北京等地,盛极 一时。 • 海盐腔额剧本多属文人创作,音乐风格文静、 幽雅,伴奏用锣、鼓、拍板等打击乐,不用 弦管。后来昆山腔兴起,海盐腔日渐衰落, 以至绝唱。
昆曲代表曲目《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是明 朝剧作家汤显祖 的代表作之一, 共55出,描写杜 丽娘和柳梦梅的 爱情故事。由明 至今,《牡丹亭》 几乎成为昆曲之 代名词。《牡丹 亭》中瑰丽的爱 情传奇,以典雅 唯美的昆曲来演 绎,相得益彰, 四百年来不绝于
二、秦
腔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 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 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 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 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 “恍恍”声)。秦腔形成于秦,精进 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 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 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 鼻祖,对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有着直 接影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 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 四、三庆班首发:1790年秋,为庆祝乾隆八旬寿辰,扬 州盐商江鹤亭(安徽人)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 的徽戏戏班,由艺人高朗亭率领进京参加祝寿演出。在这 场艺术竞赛当中,第一次进京的三庆徽班即崭露头角,引 人瞩目。 • 五、四徽班进京:三庆班进京获得成功后,又有四喜班、 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进入北京,并逐渐称雄于京华的剧 坛。这就是所谓的“四大徽班进京”。
丑行皆有此特技。其变法有“变脸型”和“吹面灰”两种。
顶 灯:演者将一盏油灯点着,置于头顶,耍各种动作。 打 碗: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及汉调二簧等剧种演神庙会戏
时常用的打鬼特技。 鞭扫灯花: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和汉调二簧净、旦行的表演特技。 踩 跷:秦腔、汉调二簧旦角表演特技。
京剧的艺术特点
•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 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 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 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 分严格的。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 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 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 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 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当 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 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 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 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 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京剧的起源和发展 ——之孕育期
• 一、徽秦合流: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吹腔、四平调、梆 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吸取诸家剧种之长, 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 欢迎。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 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 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一步 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 徽汉合流: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 关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汉剧演员搭入徽班 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 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 接受。道光二十五年各大名班,均为老生担任领班。徽、汉合流后, 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徽、秦、汉的合流, 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三、京
剧
Peking Opera
京剧的起源和发展 ——之起源期
• 一、无石不成班 :石牌是安庆市怀宁县一个古老的集镇,“无石不成 班”的“石”即指这里,至清中叶石牌当时可供表演的戏剧舞台多达 800处,在石牌的弹丸之地涌现出了郝天秀、程长庚、杨月楼等多位 开一代风气的宗师,四大徽班进京,皇帝为安庆艺人精美绝伦的行头、 装饰惊叹不已,“安庆色艺最优!”“无石(牌)不成班!”之说一 时间广为流传。 • 二、苏唱街梨园:徽班进京的出发地在扬州,身怀绝技的优伶们,出 发前一定要到位于苏唱街的梨园总局碰碰头,商量一下出发日程和演 出剧目,并在那里一起摆个身段、甩两下水袖、扬几声珠圆玉润的歌 喉。 • 三、徽班进京城:公元1790年,徽班以唱祝寿戏开始进京艺术之旅。 经过多年沧桑,在不断吸纳中,徽班“合五方之音为一致”的同时逐 渐失去自己的颜色。徽班的历史结束了,而脱胎于徽班的京剧终成为 享誉世界的艺术瑰宝,对于徽班来说,可谓凤凰涅盘。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 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 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 戏之祖,百戏之师”,有 “中国戏曲 之母”的雅称。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 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 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 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 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昆 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 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 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巧妙而和谐。昆 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 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 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 境界。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 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 越剧、闽剧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 面哺育和滋养。
角 色:
秦腔的角色有“十三门二十八类”之说。老生分 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须生分王帽须生、 靠把须生、纱帽须生、道袍须生和红生,小生分雉 尾生、纱帽生、贫生,武生、幼生,老旦,正旦分 挽袖青衣、蟒带青衣,小旦分闺门旦、刀马旦,花 旦分玩笑旦、泼辣旦、武旦,媒旦,大净,毛净, 丑分大丑、小丑、武丑。各门角色都有独特的风格 和拿手戏。演唱时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 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做“唱乱弹”。
赏析秦腔经典剧目
——之《三滴血》
• 故事简介 • 《三滴血》主要描写一个糊涂的县官晋信书断案 不作调查研究, 自信书本上“滴血认亲”的办法 可靠,从而活生生地拆散了人家亲生父子,又使 一对将要结为夫妇的异姓姐弟负屈含冤。最后, 这个县官为了压服和反驳受害者的强烈控拆和翻 案,进一步再证明自己滴血认亲的办法准确无误, 又把另外一对明落眼见的亲父子叫来当堂滴血试 验,终于在铁的事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不得不 承认滴血认亲实属荒谬,坑害了良民百姓。
京剧的起源和发展 ——之形成期
•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 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 • 其标志之一:曲调板式完备丰富,超越了徽、秦、汉三剧 中的任何一种。唱腔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声腔主 要以二簧、西皮为主;之二,行当大体完备;之三,形成 了一批京剧剧目;之四,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京剧 形成初期的代表,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即: “状元”张二奎、“榜眼”程长庚、“探花”余三胜。他 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俱特色,在创造京剧的主要腔调 西皮、二簧上和京剧戏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语言特点 的说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京剧的表现手法
•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 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 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 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 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 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 素之一的“舞”。
吹 火:亦称喷火,一般多用于有妖怪、鬼魂出现的剧目中。常见的形式有:直
吹、倾吹、斜吹、仰吹、俯吹、翻身吹、蹦子翻身吹等。就其形状可分为;单口火、 连火、翻身火、一条龙、蘑菇云火等。 单口火:即一口一口吹火。主要用鼻子吸气,丹田用气,冲着火把的火苗直吹。
变
脸: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汉调二簧等剧种的生、旦、
表演:
有人赞美秦腔是“繁音激楚,热耳酸心,使人血 气为之动荡”,正是出于秦腔表演的特色。其表演 技艺质朴、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优美,以情 动人,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程式严谨,技 巧丰富。身段和特技有趟马、拉架子、吐火、吹火、 喷火、担子功、梢子功、翎子功、水袖功、扇子功、 鞭扫灯花、顶灯、咬牙、耍火棍、跌扑、髯口、跷 工、獠牙、帽翅功等
牙 技: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和汉调二簧等剧种中毛净所用的
一种特技。
尸 吊:亦称“大上吊”[刘全进瓜],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
桄、汉调二簧、眉户等剧种均有此特技。
经典剧目
• 秦腔所演的剧目多是取材于“列国”、 “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 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 各种公案戏,剧目超过1万本,剧目之丰富, 居我国三百多剧种之首。 • 流传至今的经典剧目有《香山寺还原》、 《串龙珠》、《黄金台》《刘全进瓜》、 《长板坡》、《赤壁战》、《破渑池》 《周仁回府》、《白逼宫》、《打柴劝 弟》、《花亭相会》《三滴血》、《白帝 城托孤》等等。
唱腔:
秦腔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 分,每部分均有欢音、苦音两种,前者长于表现欢快、喜 悦情绪;后者善于抒发悲愤、凄凉情感。依剧很好地表达 情感的辅助唱法。
伴奏:
秦腔所用的乐器,文场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 扬琴、唢呐、海笛、管子、大号(喇叭)等;武场有暴鼓、干鼓、 堂鼓、句锣、小锣、马锣、铙钹、铰子、梆子等。秦腔中最主要的 乐器当然是板胡,其发音尖细清脆,最能体现秦腔板式变化的特色。
(二)余
姚
腔
• 余姚腔产生于浙江余姚县,形பைடு நூலகம்于元末明初。
明代中叶已流传到江苏常州、镇江、扬州、
徐州及安徽的贵池、太平等地。余姚腔的唱 法已难考证,可能不用丝竹弦管伴奏,语言 是用杭州湾地区的土语。
(三)弋
阳
腔
• 弋阳腔是形成于元末江西弋阳的南戏声腔, 明初至嘉靖年间,已流行到徽州、南京北京 湖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等地。弋阳腔 的音乐属曲牌体,但形式灵活,易于与各地 戏曲声腔、民间音乐相结合,能揉进地方方 言,音调高亢,情感奔放,很受群众欢迎, 对各地地方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 弋阳腔的伴奏,用效果强烈的打击乐,随腔 烘托。
(四)昆
山
腔
• 昆山腔是元、明在江苏昆山一带民间流 传的南戏清唱腔调,明初已有昆山腔的
称呼,它是四大声腔中流传最广、留存
最久的戏曲音乐。
二、昆
曲
昆曲,原名“昆山腔”、 “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 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 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 “昆剧”。昆曲是中国传统 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 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 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 花”。
• 京剧的起源和发展 ——之成熟期
• 年一1918年,京剧由形成 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 为时称“老生后三杰”的 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 其中谭鑫培承程长庚、余 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 长,又经创造发展,将京 剧艺术推进到新的成熟境 界。
京剧的起源和发展 ——之鼎盛期
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 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 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 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 兰芳、余叔岩。”。“四大名旦” 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 要标志。他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 艺术风格,形成了梅兰芳的端庄 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 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 媚“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 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
第四节 四大声腔的演变 及昆曲、秦腔和京剧
一、四大声腔的演变
• 元代末期, 风靡一时的北方杂剧逐渐衰落,南戏在
流行中与各地民间音乐相结合,派生出来的许多声
腔得到了发展。至明代,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海
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号称为
“明代四大声腔”。
(一)海
盐
腔
• 海盐腔元代已产生的南戏声腔,因形成于明 代成化年间的浙江海盐而得名。海盐腔因受 士大夫的扶植和支持,很快流传到嘉兴、温 州、湖州、台州以及南京、北京等地,盛极 一时。 • 海盐腔额剧本多属文人创作,音乐风格文静、 幽雅,伴奏用锣、鼓、拍板等打击乐,不用 弦管。后来昆山腔兴起,海盐腔日渐衰落, 以至绝唱。
昆曲代表曲目《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是明 朝剧作家汤显祖 的代表作之一, 共55出,描写杜 丽娘和柳梦梅的 爱情故事。由明 至今,《牡丹亭》 几乎成为昆曲之 代名词。《牡丹 亭》中瑰丽的爱 情传奇,以典雅 唯美的昆曲来演 绎,相得益彰, 四百年来不绝于
二、秦
腔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 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 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 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 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 “恍恍”声)。秦腔形成于秦,精进 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 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 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 鼻祖,对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有着直 接影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 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 四、三庆班首发:1790年秋,为庆祝乾隆八旬寿辰,扬 州盐商江鹤亭(安徽人)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 的徽戏戏班,由艺人高朗亭率领进京参加祝寿演出。在这 场艺术竞赛当中,第一次进京的三庆徽班即崭露头角,引 人瞩目。 • 五、四徽班进京:三庆班进京获得成功后,又有四喜班、 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进入北京,并逐渐称雄于京华的剧 坛。这就是所谓的“四大徽班进京”。
丑行皆有此特技。其变法有“变脸型”和“吹面灰”两种。
顶 灯:演者将一盏油灯点着,置于头顶,耍各种动作。 打 碗: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及汉调二簧等剧种演神庙会戏
时常用的打鬼特技。 鞭扫灯花: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和汉调二簧净、旦行的表演特技。 踩 跷:秦腔、汉调二簧旦角表演特技。
京剧的艺术特点
•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 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 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 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 分严格的。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 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 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 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 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当 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 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 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 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 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京剧的起源和发展 ——之孕育期
• 一、徽秦合流: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吹腔、四平调、梆 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吸取诸家剧种之长, 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 欢迎。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 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 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一步 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 徽汉合流: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 关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汉剧演员搭入徽班 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 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 接受。道光二十五年各大名班,均为老生担任领班。徽、汉合流后, 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徽、秦、汉的合流, 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