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简介

合集下载

昆曲及其声腔艺术简介

昆曲及其声腔艺术简介

献给2007年虎丘曲会百戏之祖幽谷雅兰——昆曲及其声腔艺术简介文生收集整理二○○七年九月前言目前昆曲爱好者日益增多,尤其广大青年朋友居多,他们是昆曲传承的新生力量的和昆曲未来的希望,如何正确将他们引导入门是昆曲界每个人都应担负的责任。

但不少朋友均提到昆曲门槛较高,尤其是很难找到比较系统而简要的昆曲音乐和昆曲声腔资料,以至于在欣赏和学习中产生较大的障碍。

笔者在收集前辈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归纳和整理,同时也将一些较为深厚的理论问题予以通俗化,用较为简短的文字对一个很宏大的学科做了一个简要说明,形成这个短文。

一方面为了及时给朋友们介绍一点关于昆曲声腔艺术的粗浅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想以此抛砖引玉,请各位专家、前辈都来关心昆曲的后继者,给大家从多个侧面介绍一些研究成果、和学习方法。

这就是这篇关于昆曲发展简史和声腔艺术简介文章的初衷,请各位方家不要抱着批判学术文章的眼光和态度来对待此文,因为它仅仅是一篇介绍性的文章,而不是研究性的专业论文。

笔者心里一直揣揣,只是希望文中举例及观点基本正确、漏洞不要过多即可。

笔者不是昆曲音乐的研究者或者造诣深厚的曲家,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爱好者,匆忙间在07年虎丘区会之前搞出这篇东西,文中存在错误及疏漏是必然的,欢迎大家不吝赐教。

一、昆曲简介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全国性剧种。

有关它的研究资料,浩如烟海,昆曲艺术本身和昆曲理论都可以说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昆曲在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荣列榜首,这也再次确认了中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和艺术价值。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在舞台演出中已经称为“昆剧”。

“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明初(十四世纪中叶)江苏昆山一带,时间上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清曲、小唱。

到明嘉靖、嘉庆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甫对昆山腔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委婉细腻,流利悠远,人称“水磨腔”。

昆曲的起源和发展

昆曲的起源和发展


发展与创新
昆曲古今现状的对比 与
昆曲的创新
昆曲之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于它是 中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昆曲的辉煌与落败都与其特性有关。
古代前期兴盛发展
清朝因市民阶层崛起逐渐衰败
新中国成立后重获新生
当代昆曲面临严重困境
2011年是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 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十周年, 十几年来,虽然政府和民间在昆曲的保护继 承、普及提高、人才培育等方面做了不少的 努力,但昆曲似乎依然有 “阳春白雪”、“曲 高和寡”之感。 为了保护昆曲的传承与发展,昆曲在演出模 式上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用“现代戏”的模 式去重新展示昆曲,激活古典剧种在新时期 的活力。 同时江苏省昆剧院将昆曲与“地铁”、“高铁”、 “微博”相结合,为其注入现代元素,效果正 在逐步显现。2010年,剧院全年演出644场, 几乎是全国其他昆剧院团全部演出场次的总 和。
昆曲名家及其代表作
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剧中的瑰宝,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 程中,积累了大量经典的剧目。
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 王世贞的《鸣凤记》 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沈璟的《义侠记》 高濂的《玉簪记》 李渔的《风筝误》 朱素臣的《十五贯》 孔尚任的《桃花扇》 洪升的《长生殿》 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 ,如《游园惊梦》《阳关》 《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牡 丹 亭
故事简介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 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 结为夫妻,前往临安。

昆曲的介绍PPT

昆曲的介绍PPT

---------------------------------------------------------------最新资料推荐------------------------------------------------------昆曲的介绍PPT· 目简录介· 艺术特点· 演变· 曲目介绍· 昆曲名家· 近期演出< >1/ 30昆曲简介昆曲(Kun Opera),源于江苏昆山,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昆曲在 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最新资料推荐------------------------------------------------------ 昆曲简介如果说京剧是市民趣味,那么昆曲代表的是一种文人雅好。

这体现在昆曲的曲牌体结构上,其唱词均按照曲牌填词,文辞典雅华美,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历来被士大夫推崇。

3/ 30艺术特点? 昆曲的腔调是其一大特色,一唱三叹, "以字行腔" ,体现了昆曲的阴柔之美。

? 昆剧的表演拥有一整套“载歌载舞”的严谨表演形式。

? 不同于其它戏曲可以根据演员个人条件随意发挥,而是有严格的四定:定调、定腔、定板、定谱。

---------------------------------------------------------------最新资料推荐------------------------------------------------------ 艺术特点? 曲牌伴奏: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

世界遗产昆曲之简介

世界遗产昆曲之简介

摘要: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厚重的历史沉淀,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有全国影响的剧种之一,有关它的研究、资料和论述,浩如烟海,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不同地区的首批19种文化表现形式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中国昆曲以全票荣列榜首,由此确认了我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以及它在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中的特殊价值。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已被称为“昆剧”。

“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明初(十四世纪中叶)江苏昆山一带,时间上至今已有600 多年的历史了。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清曲、小唱。

到明嘉靖、嘉庆年间( 1522——1572)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甫对昆山腔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委婉细腻,流利悠远,人称“水磨腔”。

在此之后音乐家、戏剧家梁辰鱼按昆山腔的特点,创作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

因此也扩大了昆腔的影响。

一些文学人士争用昆腔新声撰写传奇,昆山腔一时名声大噪,到明万历年间昆腔已从“吴中”扩展到江浙各地进而扩展到全国,形成了全国性的剧种,当时称为“官腔”。

从“明-天启”至“清-康熙”末年( 1621——1722)这一百余年,昆曲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

“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这句话就是当时昆曲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真实写照。

就是说当时家家户户都爱听、爱唱昆曲。

所谓收拾起”就是昆曲《千钟戮惨赌》中逃窜在外的建文帝所唱倾杯玉芙蓉”第一句“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

“户户[不提防]”中的“不提防”则是《长生殿》传奇的乐工李龟年所唱“弹词”一折中的“一枝花”曲牌第一句“不提防余年值乱离”,讲述的是唐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

昆山腔融北曲、弋阳腔、海盐腔等声腔于一炉,并加以提炼加工,其音乐上的艺术成就是史无前例的。

它的音乐被后来京剧以及许多地方剧种,如川剧、湘剧、广东粤剧、桂剧、汉剧、婺剧等吸收消化,更有甚者一些剧种干脆原封不动地搬演昆曲剧目。

当然它们的语言,都带着浓郁的乡音,这是地方剧种的最大的特点。

昆曲简介

昆曲简介

昆曲简介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苏州昆山(属太仓州)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即时,无锡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

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

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

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

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这其中梁辰鱼、汤显祖、洪升、孔尚任、李煜、李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昆曲的简介

昆曲的简介

昆曲的简介
昆曲(Kun Opera),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被誉为“百戏之祖”的南戏系统下之一的曲种。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昆曲的剧目丰富,剧本文词典雅华美,文学性很高,许多唱词唱词其实就是婉约凄美的诗词。

昆曲成为明清两代拥有最多作家和作品的第一声腔剧种。

昆曲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的声腔系统,它的发音吐字比较讲究四声,严守格律、板眼,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它的曲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曲牌体,每出戏曲都由成套曲牌构成。


调清新婉转,表演优美动人。

乐队以笛子主奏,兼用管(萧)、笙、琵琶等乐器。

昆曲的音乐曲牌、表演舞蹈对其他剧种影响很大,中国戏曲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式、伴奏乐队的编制等等,都是在昆曲的发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的。

【昆曲简介】

【昆曲简介】

【昆曲简介】昆曲(原应为“昆”),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昆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宋、元以来,中国戏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

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

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

之后,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

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

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

于是,昆腔遂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

到万历末年,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昆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跃居各腔之首,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吴门”。

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

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

昆曲历史发展简介

昆曲历史发展简介

昆曲历史发展简介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元朝末年的苏州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它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祖”。

以下是昆曲历史发展简介:起源与初期发展昆曲起源于元朝末年的苏州昆山地区,据传是由于当地民间音乐的流传和戏曲爱好者的创作而形成的。

在明朝初年,昆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正式的戏曲形式,并受到了皇室的重视和喜爱。

在明朝嘉靖、隆庆年间,昆曲在艺术上逐渐成熟,并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明代戏曲繁荣与昆曲的普及明朝万历年间,戏曲繁荣发展,昆曲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许多著名的戏曲作家和演员应运而生。

其中,汤显祖是当时最著名的戏曲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品《牡丹亭》等对昆曲的表演风格和文学水平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著名演员沈璟、梁辰鱼等也为昆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代昆曲的鼎盛时期进入清代,昆曲继续繁荣发展,并达到了鼎盛时期。

康熙、乾隆年间,许多著名的戏曲家和演员涌现出来,如孔尚任、洪昇、唐英等。

他们的作品涉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对昆曲的表演和文学水平产生了深刻影响。

同时,清代宫廷也开始将昆曲作为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推动了昆曲艺术的发展。

近代以来的传承与发展进入近代以后,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昆曲逐渐面临生存危机。

然而,在20世纪初,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昆曲的珍贵和传承的重要性,开始推动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在此背景下,一些著名的戏曲家和演员如梅兰芳、俞振飞等人为昆曲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现代保护与传承进入现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1956年,昆曲“传习所”在上海成立,致力于培养专业的昆曲演员和音乐人才。

1980年,中国昆曲研究会在苏州成立,旨在推动昆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进一步彰显了其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

昆曲简介资料

昆曲简介资料

• 昆曲的经典剧目和人物在中国社会具有广泛的影响,成
曲艺术的巅峰
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 昆曲的经典剧目和人物为后世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
• 昆曲的经典剧目和人物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较高的知名
富的素材和借鉴
度,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
04
昆曲的传承与保护现状
昆曲在现代社会的传播与传承
现代社会的传播
• 昆曲在现代社会通过戏曲演出、影视改编、教育传承等方式进行传播
政策
教育、戏曲演出等
• 国家通过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昆曲的传承
• 国家通过设立昆曲传承基地、举办昆曲比赛等方式,推
和保护工作
动昆曲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昆曲传承与保护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 昆曲传承与保护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观众群体萎缩、专业人才流失、资金投入不
足等
• 昆曲传承与保护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机遇
• 昆曲传承与保护的机遇包括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国际社会对东方文化的关注等
• 昆曲传承与保护可以通过与现代艺术、科技的结合,实现创新发展,提高自身的影
响力和竞争力
CREATE TOGETHER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以唱腔和念白为主要
以唱腔、念白和表演
表现手段
的花旦为主要表现手
表现手段
表现手段
动作为主要表要求演
• 昆曲的末角要求演
• 昆曲的丑角要求演
员具备较高的文学素
• 昆曲的武戏要求演
员具备较高的音韵功
员具备较高的音韵功
员具备较高的表演技
养和艺术修养
员具备较高的武术功

世界遗产昆曲之简介

世界遗产昆曲之简介

摘要: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厚重的历史沉淀,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有全国影响的剧种之一,有关它的研究、资料和论述,浩如烟海,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不同地区的首批19种文化表现形式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中国昆曲以全票荣列榜首,由此确认了我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以及它在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中的特殊价值。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已被称为“昆剧”。

“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明初(十四世纪中叶)江苏昆山一带,时间上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清曲、小唱。

到明嘉靖、嘉庆年间(1522——1572)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甫对昆山腔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委婉细腻,流利悠远,人称“水磨腔”。

在此之后音乐家、戏剧家梁辰鱼按昆山腔的特点,创作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

因此也扩大了昆腔的影响。

一些文学人士争用昆腔新声撰写传奇,昆山腔一时名声大噪,到明万历年间昆腔已从“吴中”扩展到江浙各地进而扩展到全国,形成了全国性的剧种,当时称为“官腔”。

从“明-天启”至“清-康熙”末年(1621——1722)这一百余年,昆曲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

“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这句话就是当时昆曲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真实写照。

就是说当时家家户户都爱听、爱唱昆曲。

所谓“收拾起”就是昆曲《千钟戮·惨赌》中逃窜在外的建文帝所唱“倾杯玉芙蓉”第一句“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

“户户[不提防]”中的“不提防”则是《长生殿》传奇的乐工李龟年所唱“弹词”一折中的“一枝花”曲牌第一句“不提防余年值乱离”,讲述的是唐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

昆山腔融北曲、弋阳腔、海盐腔等声腔于一炉,并加以提炼加工,其音乐上的艺术成就是史无前例的。

它的音乐被后来京剧以及许多地方剧种,如川剧、湘剧、广东粤剧、桂剧、汉剧、婺剧等吸收消化,更有甚者一些剧种干脆原封不动地搬演昆曲剧目。

十大昆曲曲目

十大昆曲曲目

十大昆曲曲目(原创版)目录1.昆曲简介2.十大昆曲曲目列表3.十大昆曲曲目简介4.昆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正文昆曲,又被称为昆腔,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源于明代,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以其优美的唱腔、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昆曲的众多曲目中,有十大昆曲曲目备受推崇,它们是:《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夜行船》、《风筝误》、《西厢记》、《汉宫秋》、《琵琶记》、《娇红记》和《破幽梦孤雁》。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被誉为昆曲中的爱情经典。

《桃花扇》则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一部反映南明历史的剧作,以侯方域和陈圆圆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现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

《长生殿》是清代剧作家洪升的代表作,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宫廷图景。

《夜行船》是一部讽刺喜剧,讲述了一个穷书生为了搭乘夜行船而闹出的一系列笑话。

《风筝误》则是一部轻松幽默的喜剧,讲述了一个风筝引发的爱情误会。

《西厢记》是元代杂剧家王实甫的代表作,讲述了张生、崔莺莺和红娘的爱情故事,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之一。

《汉宫秋》是元代剧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以汉武帝和陈阿娇的爱情故事为背景,展现了一幅宏大的宫廷图景。

《琵琶记》是明代剧作家高濂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琵琶师和他的弟子们的故事,被誉为昆曲中的“教育剧”。

《娇红记》是明代剧作家孟称舜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书生和他的妻子的故事,展现了一幅家庭生活的画卷。

《破幽梦孤雁》是明代剧作家邵雍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书生和一位女子的爱情故事,被誉为昆曲中的抒情小品。

昆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影响了其他地方戏曲的发展,还承载了中国古代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华。

昆曲十大名段曲词

昆曲十大名段曲词

昆曲十大名段曲词简介昆曲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剧种之一,以其雅致的表演艺术和精湛的音乐表演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昆曲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段曲词。

这些名段曲词通过精心的编排和演绎,展现了昆曲的独特魅力,成为昆曲的经典代表作之一。

第一名:《借东风》曲词介绍《借东风》是昆曲中最脍炙人口的名段之一。

它讲述了诸葛亮在长坂坡中使出借东风的计谋,成功阻止曹军追击的故事。

演唱视频你可以在这里观看《借东风》的演唱视频:[借东风演唱视频](名句赏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一名句生动地描绘了诸葛亮的智谋,展示了昆曲中曹军势如破竹、无人可挡的场面。

第二名:《霸王别姬》曲词介绍《霸王别姬》是昆曲中的经典之作,它描绘了项羽和虞姬之间的动人故事。

在这段名曲中,虞姬为了不让项羽沉迷于乐声中,献上了最后一曲,然后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演唱视频你可以在这里观看《霸王别姬》的演唱视频:[霸王别姬演唱视频](名句赏析"长亭外,老莱咿。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一名句描述了虞姬的悲愤之情,以及项羽的无能为力。

第三名:《仙人切瓜》曲词介绍《仙人切瓜》是昆曲中一段传世名曲,讲述了仙人切瓜的奇妙故事。

仙人切瓜的绝妙技艺以及所表达的深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演唱视频你可以在这里观看《仙人切瓜》的演唱视频:[仙人切瓜演唱视频](名句赏析"娇皮香脆瓜儿,晶莹剔透似明珠",这一名句生动地描绘了仙人切瓜的神奇技艺,让观众们充分领略到了昆曲中独特的韵味。

第四名:《打金枝》曲词介绍《打金枝》是昆曲中一段富有节奏感、韵律感的名曲,讲述了杨贵妃的命运转折,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

演唱视频你可以在这里观看《打金枝》的演唱视频:[打金枝演唱视频](名句赏析"金枝苦相依,虚室侧闻蝉鸣。

长亭飞凤异样清,再续佳期人未来",这一名句展现了杨贵妃的寂寞和对未来的期待。

关于昆曲的介绍

关于昆曲的介绍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戏曲的代表之一。

以下是关于昆曲的详细介绍:1. 历史背景:昆曲起源于元末明初的江苏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它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南曲四大声腔。

在明代嘉靖、隆庆年间,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全面改革和创新,建立了昆曲歌唱体系,使其成为一种细腻婉转、柔和悠扬的声腔。

2. 艺术特点:昆曲的表演艺术具有载歌载舞、唱念做打、文武兼备的特点。

它的唱腔清丽柔婉、细腻抒情,如行云流水般连绵不断,被誉为“水磨腔”。

昆曲的念白注重声调的抑扬和节奏的快慢,与唱腔和谐统一。

其表演身段、程式和武打动作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

3. 剧目丰富:昆曲拥有丰富的剧目,包括《牡丹亭》、《西厢记》、《桃花扇》等经典名剧。

这些剧目题材广泛,涉及爱情、历史、政治等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

4. 音乐体系:昆曲的音乐体系非常独特,其曲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曲牌体,每出戏曲都由成套曲牌构成。

其唱腔属曲牌体,具有独特的声腔系统和表演体系。

乐队以笛子主奏,兼用管(萧)、笙、琵琶等乐器。

5. 影响力:昆曲在中国戏曲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对京剧、川剧、湘剧、赣剧、桂剧等众多戏曲剧种都有深远的影响。

同时,昆曲还流传到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成为东亚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6. 现状与传承: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昆曲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一些挑战。

然而,许多艺术家和团体仍然致力于保护和推广昆曲,通过举办演出、培训和学术研究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总的来说,昆曲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的戏曲形式,它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昆曲名段欣赏

昆曲名段欣赏

昆曲名段欣赏摘要:一、昆曲简介二、昆曲名段欣赏1.牡丹亭2.紫钗记3.拜月亭4.西厢记三、如何欣赏昆曲1.了解剧情2.欣赏音乐和唱腔3.欣赏表演艺术四、昆曲的传承与发展正文:昆曲,起源于我国明代,是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被誉为“百戏之祖”。

它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富有艺术表现力。

昆曲的音乐、唱腔独特,舞台表演美轮美奂,吸引了无数观众。

本文将介绍几部昆曲名段,并分享如何欣赏昆曲。

一、昆曲简介昆曲起源于江苏昆山,故名。

它集诗、词、歌、赋、舞、蹈、演于一体,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昆曲的剧本多为文人雅士所创作,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在明代,昆曲成为皇宫内的御用戏曲,风靡一时。

二、昆曲名段欣赏1.牡丹亭《牡丹亭》是昆曲的经典名段之一,讲述了一段生死相依的爱情故事。

杜丽娘与柳梦梅梦中相会,醒后寻梦,最终以身相许,感人至深。

这部作品以优美的唱腔、精湛的表演和寓意深刻的故事情节著称。

2.紫钗记《紫钗记》讲述了霍小玉与李益的爱情故事。

剧中人物性格鲜明,情节跌宕起伏,展现了爱情的忠诚与背叛。

紫钗记的音乐独具韵味,舞美设计精美,给人以视觉与听觉的享受。

3.拜月亭《拜月亭》是一部充满喜剧色彩的昆曲名段。

故事讲述了一个富家女与一书生误入歧途,历经磨难,最终走到一起的故事。

剧中人物生动,对白幽默,寓意深刻,深受观众喜爱。

4.西厢记《西厢记》是昆曲中一部脍炙人口的名段。

它改编自元曲杂剧,讲述了张生与崔莺莺冲破世俗,勇敢追求爱情的故事。

西厢记以其优美的唱腔、生动的表演和浪漫的故事情节深受观众喜爱。

三、如何欣赏昆曲1.了解剧情欣赏昆曲前,先了解剧情,有助于更好地感受作品中的情感与意境。

昆曲的剧情多富有戏剧性与寓意,深入剖析剧情,能让人受益匪浅。

2.欣赏音乐和唱腔昆曲的音乐和唱腔是昆曲艺术的精髓所在。

欣赏昆曲时,要关注曲调、节奏、唱腔等方面的特点,感受其独特的美感。

3.欣赏表演艺术昆曲的表演艺术包括唱、做、念、打。

欣赏表演时,要注意演员的身段、表情、唱功等方面的表现,领略昆曲表演的魅力。

昆曲

昆曲

š 从昆曲的历史发展上看, 18世纪之前的 400年,是昆曲逐渐成熟并日趋鼎盛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昆
发展历程艺Biblioteka 特点剧目名家文化传承
声音行腔
š “水磨腔”。这种新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 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细曲”)中,具 种,在历尽了艰辛困苦之后,能奇迹般地再次复活, 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 这和它本身超绝的艺术魅力有紧密关系,其艺术成 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 就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上。 一板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曲”,即将4/4拍的 š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 曲调放慢成8/4,声调清柔委婉,并对字音严格要 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 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注 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 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 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发展历程
艺术特点
剧目名家
文化传承
《牡丹亭》中,最为引人入胜的当属杜丽娘与柳梦梅那亦 真亦幻的爱情故事。因教书先生教授了《诗经》中“关关 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词,杜丽娘 萌生伤感之情,在与丫鬟一起游览了自家的后花园之后更 生伤春之情,回来后竟然梦中与一手持折柳的公子在花园 内有了一番云雨之情,在梦醒之后独自入后花园寻找梦里 多情郎。由此,也就有了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游 园”、“惊梦”和“寻梦”等几段戏。
简介
š 昆曲(Kun Opera):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
品。
š 先驱 :贯云石做过翰林学士,深受汉族的思想与文学的影响,爱慕江南风物,憧憬恬静闲适的生活,后

昆曲世说新语之谢公故事英语版本

昆曲世说新语之谢公故事英语版本

昆曲世说新语之谢公故事英语版本
摘要:
一、昆曲简介
二、世说新语与谢公故事背景
三、昆曲世说新语之谢公故事概述
四、昆曲世说新语之谢公故事英语版本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昆曲,起源于我国明代,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瑰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的音乐、唱腔独特,舞台表演艺术精湛,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

《世说新语》是一部南朝宋时期的志人小说集,记载了当时名士的言行、轶事。

其中的“谢公故事”讲述了东晋名士谢安的生平事迹,包括著名的“淝水之战”和“东山再起”等典故。

谢安一生充满传奇,其才华横溢、品行高洁,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竞相效仿的楷模。

昆曲《世说新语之谢公故事》以昆曲艺术形式,将谢公故事搬上舞台,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谢安的卓越才能和传奇人生,还通过昆曲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让观众领略到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

近年来,昆曲世说新语之谢公故事英语版本在海外上演,受到了广泛关注。

这一版本的推出,旨在让更多的国际观众了解昆曲艺术,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故事。

通过英语版本的演出,昆曲艺术得以传播至世界各地,为国际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桥梁。

同时,谢公故事的英语版本也为外国观众提供了
一个全新的视角,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总之,昆曲世说新语之谢公故事英语版本的推出,为昆曲艺术在国际间的传播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昆曲及其声腔艺术简介

昆曲及其声腔艺术简介

献给2007年虎丘曲会百戏之祖幽谷雅兰——昆曲及其声腔艺术简介文生收集整理二○○七年九月前言目前昆曲爱好者日益增多,尤其广大青年朋友居多,他们是昆曲传承的新生力量的和昆曲未来的希望,如何正确将他们引导入门是昆曲界每个人都应担负的责任。

但不少朋友均提到昆曲门槛较高,尤其是很难找到比较系统而简要的昆曲音乐和昆曲声腔资料,以至于在欣赏和学习中产生较大的障碍。

笔者在收集前辈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归纳和整理,同时也将一些较为深厚的理论问题予以通俗化,用较为简短的文字对一个很宏大的学科做了一个简要说明,形成这个短文。

一方面为了及时给朋友们介绍一点关于昆曲声腔艺术的粗浅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想以此抛砖引玉,请各位专家、前辈都来关心昆曲的后继者,给大家从多个侧面介绍一些研究成果、和学习方法。

这就是这篇关于昆曲发展简史和声腔艺术简介文章的初衷,请各位方家不要抱着批判学术文章的眼光和态度来对待此文,因为它仅仅是一篇介绍性的文章,而不是研究性的专业论文。

笔者心里一直揣揣,只是希望文中举例及观点基本正确、漏洞不要过多即可。

笔者不是昆曲音乐的研究者或者造诣深厚的曲家,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爱好者,匆忙间在07年虎丘区会之前搞出这篇东西,文中存在错误及疏漏是必然的,欢迎大家不吝赐教。

一、昆曲简介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全国性剧种。

有关它的研究资料,浩如烟海,昆曲艺术本身和昆曲理论都可以说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昆曲在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荣列榜首,这也再次确认了中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和艺术价值。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在舞台演出中已经称为“昆剧”。

“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明初(十四世纪中叶)江苏昆山一带,时间上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清曲、小唱。

到明嘉靖、嘉庆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甫对昆山腔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委婉细腻,流利悠远,人称“水磨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下简称“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中国昆曲当选的原因:
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昆曲概况: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未年还流入北京。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
的声腔剧种。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

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鄣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

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

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

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俞振飞是卓越的昆曲艺术家,他具有一定的古文学修养,又精通诗词、书、画,他不但精研昆曲,同时又是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

因此他能将京、昆表演艺术融于一体,形成儒雅、飘逸、雄厚遵劲的风格,特别是以富有“书卷气”驰誉剧坛。

他深受海内外推崇的代表节日有《太白醉写》中的李白;《游园·惊梦》中的柳梦梅;《惊变·埋玉》中的唐明皇;《琴挑》中的潘必正;《八阳》中的建文君;《断桥》中的许仙等,演来无不栩栩如生。

昆曲有极高的技巧
戏曲的表现手段为唱、念、做、打(舞)之综合。

这四个方面及其综合在昆曲中要求最高。

昆曲演员必须在这几个方面兼备。

舞台呈现亦最为完美与出色。

其他剧种演员为提高技艺都要学昆曲。

如京剧演员梅兰芳即有深厚的昆曲功底并能演昆曲。

河北梆子演员裴艳玲之代表作《林冲夜奔》即以昆曲形式。

昆曲唱腔华丽、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

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

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

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

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这其中梁辰鱼、汤显祖、洪、孔尚任、李煜、李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戏曲的表现手段为唱、念、做、打(舞)的综合体现。

对这些方面的要求,昆曲在所有剧种中是最严格的。

一个优秀的昆曲演员必须在这几个方面都得心应手,才能在舞台上创造出完美的人物形象。

其他剧种的许多演员为提高自身技艺和艺术修养,都主动投身到对昆曲的学习中。

享誉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就曾长期潜心修习昆曲。

在他演出的许多剧目中,我们都能发现昆曲的表现手法。

梅先生的表演通过昆曲艺术获得升华,昆曲也得以跟随梅先生漂洋过海,传名世界。

从昆曲的历史发展上看,18世纪之前的400年,是昆曲逐渐成熟并日趋鼎盛的黄金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昆曲一直以一种完美的表现方式向人们展示着世间的万般风情。

那时,它是宫廷相府中的常客,是文人雅士的时尚。

正是这种富丽华美的演出
氛围,附庸风雅的刻意追求,使得昆曲日益走向文雅、繁难的境地。

18世纪后期,地方戏开始兴起,它们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演出格局,戏曲的发展也由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昆曲至此开始走下坡路。

到上个世纪中叶,昆曲败落之势更显,许多昆曲艺人转行演出流行的京剧。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昆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转机,我们党和政府克服政权刚刚建立后的种种困难,大力扶持和振兴我国传统的戏曲事业,昆曲才有幸得以重获新生。

1956年,浙江昆剧团改编演出的《十五贯》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周总理曾感慨地说:“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之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恢复了昆曲剧团,一大批表演艺术家重又回到昆曲表演舞台,昆曲表演艺术大师―――俞振飞先生便是其中的代表。

昆曲是“活化石”
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一直在舞台上流传,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不断变革,昆曲则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剧目又极为丰富,被称为“活化石”。

曲高和寡处境艰难
昆曲之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于它是我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昆曲的辉煌与落败都与其特性有关。

昆曲的兴盛与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是一脉相承的。

士大夫的文化修养,为昆曲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品位,他们的闲适生活和对空灵境界的追求,赋予了昆曲节奏舒缓、意境曼妙的品格,加之士大夫内心深处含有对社会对人生的哀怨、悲凉的感受,使得昆曲在音乐、唱腔上每每显示出惆怅、缠绵的情绪。

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市民阶层崛起,舒缓、惆怅的风格显然与他们格格不入,即使士大夫们也开始务实起来,昆曲在不受市民青睐的同时,也失去了士大夫阶层这一阵地。

于是,昆曲便逐渐走向衰落。

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全国范围内已没有一个职业昆剧团。

20世纪50年代,一出《十五贯》救活一个剧种,全国随之成立了6个昆曲院团。

韩世昌、白云生、顾传、朱传茗、周传瑛、俞振飞、侯永奎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及解放后培养出的李淑君、蔡正仁、计镇华、张继青、洪雪飞、汪世瑜等一批优秀演员,整理、编演了《牡丹亭》、《西厢记》、《千里送京娘》、《单刀会》、《桃花扇》等大量优秀剧目。

但在今天,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
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因而难以争得观众,演出越来越少,以至在演出市场上难觅其踪,形成了恶性循环。

10年前,全国大约有800人在从事昆曲工作,号称“八百壮士”,如今只剩下600人了。

全国6
个昆曲剧院团创作、演出普遍陷入困境,演员培养及艺术创作均无力投入。

有人主张,昆曲应作为博物馆艺术,只求保存,不用发展,此说遭到昆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的反对,也有悖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保证这些杰出文化的生存,而不是遏制它们未来的发展。

但是,昆曲确实面临着困境:人才的流失,使得胜任昆曲创作的人员寥寥无几;而要革新昆曲,又面临两难的境地――不对昆曲作较大的改变,就无法缩小昆曲与时代的距离;倘若作大的改变,昆曲就失去特性而不成其为昆曲了。

各国列入此次口头文化遗产的艺术,大都处境艰难,濒临绝灭,这说明全球都面临着如何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

对昆曲而言,要走出困境,绝非一蹴而就,除了靠昆曲自身的艺术力量及昆曲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和积极性外,还必须有相应的政策保证和切实可行的得力措施。

为此,文化部今年6月召集了全国昆剧院团长及剧团所在地的领导会议,商讨发展昆曲大计,并正在制定《保护和抢救昆曲十年规划》。

一些专家还呼吁,建立“保护振兴中国昆曲艺术专项资金”,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专家认为,昆曲目前当务之急是抢救现有剧目和文献资料,首先要对全国中老年艺术家的拿手剧目进行录音录像,对珍贵的昆曲文献、演出脚本、曲谱和图片进行搜集整理。

昆曲演出可以从老戏中讨生活,剧目应以继承、整理为主,如上海昆剧团近两年排演的《牡丹亭》,将汤显祖原作删减为上中下三本,配以现代化的舞台处理,既保持原作特色,又符合当今审美,收到了很好的市场效果。

文化部计划10年间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两个昆曲演员培训中心,为全国昆剧院团输送表演人
来源:人民网(责任编辑:杨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