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民营经济的概念
从目前理论界的研究看,对“民营经济”这一概念的认识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种观点。

一是所有制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从所有制性质上看,民营经济是属于非国有经济的范畴,是以非国有经济为基本构成的经济,是完全的非国营经济,是公有与私有混合的经济。

按照中国目前的统计分类,民营经济包括除国有经济外的其他一切经济成份,即城乡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以及其他经济。

其他经济中主要包括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等。

换句话讲,民营经济是非国有直属机构的法人组织或自然人以自有资本、租赁资本、借贷资本为主从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享有相对的收益权和投资权的经济活动的总和。

二是经营主体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民营的概念在国内外早就使用过,民营是相对于国营、官营而言的,民营经济是就经营主体而言,不是所有制概念。

民营经济属于非国有经济的范畴,是非国有经济中为民所有、为民经营的那一部分经济形式。

具体讲,民营经济就是指个体私营经济,是个体私营企业的总称。

就目前个体私营企业的规模状况而言,民营经济的主要微观构成部分就是中小企业。

民营经济虽然代表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但其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中国特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民营经济是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下允许存在和发展的,而且要受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法律、政策、道德等规范的制约、限制、引导和管理,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方向发展;
二是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公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平等竞争,在竞争中促进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优越性;
三是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利用其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四是民营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缓解了中国目前的就业问题,也培养了一部分以劳动致富的典型,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民营经济的特点
(一)宏观上的特点
1、民营经济规模实力增长、社会贡献日益显著。

从经济总量上看,中国民营经济的比重到达55%—60%左右,换句话说,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总量当中占据半壁江山,这是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最基本的状况。

在诸多经济贡献的变量当中,民营经济都已经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包括增长速度,金融危机之前,民营经济增长速度20%—30%左右,出口速度也差不多,在金融危机之前都高于全国GDP的增长速度。

2、民营经济的是增加就业的主渠道。

民营企业能促进就业是因为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是私有产权组织,而私有产权组织在目前是最有效率的企业组织形式。

民营企业的发展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对于就业增长具有双向作用,一方面是它本身对劳动力的吸纳,另一方面就是促进其他部门吸收劳动力。

因为经济增长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一定比例的就业增长,对于我国来说,GDP每增长1%,大约可创造500-610万个就业岗位。

根据2010年9月份数据同比增速测算,2010年底中国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总数超过1.8亿,较2005年底增加6000万人,年均增加1200万人,年均增速超过9%.
3、民营经济的日趋国际化。

面对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前所未有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国家一系列鼓励企业“走出去”的优惠政策,积极挺进国际市场,出现了大型企业主动“走出去”,中小企业抱团“走出去”的局面,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主体。

2010年我国民营企业出口总额达4800余亿美元。

“十一五”时期,民营经济“走出去”集中体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海外投资不再局限于非洲、拉美等欠发达地区,而是在包括大洋洲、北美、欧洲、日韩等众多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二是通过收购海外能源矿产资源来满足国内对能源资源持续增长的需求成为投资新趋势;三是通过收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际著名品牌,民营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引进先进人才和技术的同时,也展现了中国民营经济走向世界的强烈愿望。

(二)微观上的特点
1、产权的清晰性。

民营经济属民间所有制经济,产权十分清晰。

如个体经济归个人所有,外资独资经济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私营经济归私营企业主所有。

中外合资企业和合作制企业归出资者或合作
者所有,等等。

它们的所有权是十分清晰,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是民营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2、经营的自主性。

民营企业由于没有国家的直接投资,产权十分清晰,所以它在有关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完完全全实行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发展。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到哪里出售?以什么价格出售?利润怎么分配?工资标准怎么定?用工多少?内部管理制度怎样确定?全部按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经营实际需要口主决定。

一切生产经营责任和后果全由自己负责,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不受政府的直接干预和控制,具有真正的法人地位。

3、经营范围的广泛性。

目前,我国民营经济的经营范围十分广泛,除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和产业之外,几乎涉及了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并在某些行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可以说,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民营经济存在。

还有不少民营经济业主把自己的生存空间拓展到了省外乃至国外。

4、经营方式的灵活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民营企业能够得以持速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经营方式的灵活性是它们出奇制胜的重要法宝之一。

首先是经营内容的灵活性,由于民营经济经营者和所有者是统一的,所以决策自主性强,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什么有效益就经营什么,可以根据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及时调节生产,调头快捷、操作灵活,能够及时抓住机遇;二是经营手段的灵活性。

在人事方面,它没有“铁饭碗”和“铁交椅”,聘任和解雇自由,实行双向选择,管理人员能上能下,一切由经营的实际需要和员工个人表现决定;在分配方面,它没“大锅饭”,没有统一的工资奖金标准,个人报酬由公司效益和个人业绩决定;在供销方面,它没有一成不变的价格,进价和销价均由生产和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十分灵活;在融资方面它不是全靠国家贷款,而是多渠道、多形式的融通资金。

5、管理模式的多样性。

因为民营经济是自主经营的经济,它的管理模式也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自我选择和确定的,不象国有经济管理模式那样单一化,而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目前,民营经济存在的主要管理模式有:①业主个人负责制,这在我国目前民营经济管理中占有较大比重,业主是企业资产的所有者、法人代表、最高决策者、指挥者、经营者和企业核心,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利益分配、债权债务全面负责,企业的其它管理人员均向业主个人负责。

这种管理模式主要适应于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有的大中型私营企业也采用这种模式,②“家族式”的管理,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由家族亲属组成,由一位最具权威的企业创始人作法人代表,父子、兄弟或其他亲属共同管理企业,家族集体决定生产经营、利益分配、人事等重大问题。

这种管理模式在我国目前的私营企业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③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厂长)委托制。

合资合作、股份制经济和“三资”企业一般采用这种管理模式。

由董事会任命经理(厂长),企业经营、分配、人事等重大问题由董事会决策,经理(厂长)负责日常经营活动,向董事会负责。

这是目前比较健全的民营经济管理模式。

④厂长(经理)负责制。

这种管理模式在乡镇企业中普遍采用,厂长(经理)大多数由上级政府任命,也有的由选举产生,厂长(经理)负责生产经营活动。

6、对社会制度的依附性。

民营经济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制度而存在,必须遵守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所制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服从社会的总体利益,为该社会发展服务。

因此,它的性质是由所依附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民营经济,依附于资本主义社会,是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为资本主义社会服务,属于资本主义。

我国现在的民营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依附于社会主义社会,遵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民营经济的发展条件
(一)人才
许多民营企业已经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开始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发展企业文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对民营企业来说,人才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只有构筑起人才高地,建立一支素质高的人才团队,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许多民营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开拓和研发新项目和新产品,增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聘请海外人才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不惜高薪聘请外国专家,有的企业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聘请财务、技术、营销等专业人士。

有的公司选派员工到国外学习,提高公司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

这些民营企业的领导已经看到,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体现在人才竞争上,一个企业拥有优秀人才越多,企业的优势竞争力就越强。

(二)法律制度
长期以来,民营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在实践中一直作为“资本主义的尾巴”被铲除;在理论上一直属于“限制发展论”之列。

为此,导致人们不敢跨越“雷区”,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问题上缩手缩脚,难有大的突破。

到目前为止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对民营经济进行调整,其受到多部不同法律以及各项政策的规制。

《宪法》确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民营经济主体的法律行为又受到《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2006年8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1999年8月30日)等调整,至于民营经济主体在市场经营中的活动又受到《合同法》、《证券法》、《企业破产法》等相关法律制约。

民营经济相关法律法规繁杂,甚至存在相互矛盾和冲突的地方,其中有许多规范性文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颁布的,已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三)市场
民营经济是由市场产生,在市场中成长的经济组织,其自身的运行及发展只能按市场规则来进行,因此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民营经济生存的基础。

首先,民营经济应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主要特性是自主、开放、平等、竞争。

但实际上许多地方的民营经济并没有完全的自主.也得不到完全的开放与平等,因此并不是公平竞争。

企业自主首要的是产权清晰。

由于历史的许多民营企业都戴有“红帽子”,名为公有,实则私营,受名誉“婆婆”的管束,没有完全的自主。

有的民营企业最初投资主体不明确,造成产权不明或纠纷。

还有原来属于政府扶持、优惠的民营企业,其有形和无形资产的所有权界定不清楚,使企业自主权受到影响。

关于市场开放主要是市场准入问题。

长期以来山东的国内市场对民营经济是有种种限制,许多领域民营经济难以进入。

市场平等则是要求民营企业与国企有平等的待遇。

目前有目共睹的是,在法律法规的执行中,在创业、开发新产品、税费、融资、出口等等各个方面的政策及政策的执行中均存在着不平等。

失去了真正的自主、开放与平等,竟争的公平性就失去了基础,这种环境中的民营经济不可能快速健康成长。

(四)政策
虽然中央一再要求对各类经济成份“一视同仁,平等竞争”。

但在实际生活中,同公有制经济相比,同外资企业相比,个体私营企业总体上得到的仍然是“次国民待遇”,无论在市场准入方面,还是在资源获得方面,都受到程度不等的歧视。

地方政府的财力与民营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地方政府为达到财政收入最大化,必然要
保障本地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利润目标的最大化。

这就使它不仅仅是一个纵向依赖的行政组织,而且也逐渐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目标的经济组织。

拥有较大资源支配权的地方政府具有“准企业”性质,并因此导致其扮演的角色错位。

民营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但是,地方政府的一些不规范行为也会对民营经济的发展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地方税务部门征收征管不规范,致使民营企业偷税漏税现象很严重,有些官员腐败影响民营经济的正常发展。

由于在体制转轨期间既是企业的拥有者,又成为市场的管理者,这种双重角色使得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存在严重地阻碍着政府作为市场管理者应该具有的职责和功能。

因此,应该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克服现存政府模式的各种缺陷,最终建立一个公平、有效、廉洁、和谐的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需要真正的市场体制、后工业化社会、成熟的民主制度的支撑。

除此之外,我们的行政观念、政府职能、行政文化还有赖于进行强力改革,这也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配套条件。

(五)资金
民营企业间接融资即向银行贷款难,上市直接融资更难。

这除了民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信用不足等原因外,主要是金融体制改革严重滞后,金融品种太少,金融服务太差。

我国民营企业直接和间接融资的渠道受到较多限制,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贷款通则》(2008年9月27日)第61条规定:“企业之间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办理借贷或者变相借贷融资业务。

”使得企业之间相互拆借属商业借贷违法行为。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国家立法应当设定一些制度使之得到相应的缓和,例如:浮动抵押制度的制定。

此外,多个地方的相关规定已结合当地特点进行了相应改变。

如浙江、福建等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均从不同程度上规定,各类银行、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的信贷投入的比重。

例如浙江省规定,非公有制企业利用其他企业用地兴办生产性项目,所投资的地面建筑可作为抵押物申请贷款;开展建立担保风险基金或担保组织试点,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贷款担保。

福建省规定,要运用企业互保、联保、贷款保险、建立贷款担保基金等多种形式,解决非公有制企业贷款担保问题。

地方政策的以上变化对于民营经济的发展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民营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我国民营经济对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作用——以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为例)(一)、民营经济对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普遍性作用
1、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民营经济在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通过其相对于其他经济成分,在区域经济中具有较高的比例。

2、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民营经济在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作用主要通过民营经济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来体现,即在某个特定区域中形成按照专业分工和产业链关联配套原则等建立起来的企业群体。

因为产业集群不仅有利于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协作,降低交易成本,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同时有利于技术创新,能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从中外实践来看,成功的产业集群的微观基础多数是中小企业。

因此我国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自然成为了引领区域产业集群的生力军。

3、推进区域城镇化进程
民营经济在推进区域城镇化进程的作用主要通过区域非农产业比重不断上升、非农人口
不断增多等方面来体现。

通常情况下,区域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包括: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方式,以及由市场经济主导的“自下而上”方式。

在“自下而上”模式中,民营经济将通过推动非农化推进区域城镇化。

其作用机制在于民营经济的出现和壮大,为剩余劳动力和资金向非农产业转移及非农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二)民营经济对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差异性作用
1、区域经济增长方式不同
根据某区域经济的增长是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还是着眼于立足国内市场和经济环境,经济增长方式可划分为外向型和内生型两种。

以“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以及“珠江模式”为例,由于三地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不同,三地民营经济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时,选择的增长方式和路径有所不同:“珠江模式”主要采取了外向型增长方式,“苏南模式”则采取了内生型与外向型并重的经济增长方式,而“温州模式”采取了以内生型为主,外向型为辅的经济增长方式。

珠三角地区和苏南地区都是典型的以外资带动外贸,以加工贸易为进入国际市场主要方式的“外资导向型”国际化发展模式。

作为内生型经济增长代表的温州模式,虽然同为沿海开放地区之一,但温州的经济发展一直是通过区际开放推动的。

如果仅从经济国际化的指标来看,到2004年,外贸依存度也只达到35%,远低于珠三角地区和苏南地区。

浙江省实际利用外资较江苏和广东落后较多。

尽管如此,温州模式在缺乏外资的条件下,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也始终在不断推进,将外向型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补充。

1999年前后,浙江省开始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营国际化,如与上游材料供应、下游营销环节的纵向国际化合作,到境外收购兼并外国中小企业,在境外设立制造厂、设立营销机构、设立产品设计研发机构等,实现了进出口额的跳跃式增长。

2、产业结构调整路径不同
由上述分析可知,三个区域民营经济都在当地形成了广泛的产业集群。

但由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治理环境等不同,三地集群产业的类型和集群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有所不同,比较典型的是“苏南模式”由最初的以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渐向技术密集型产业。

“珠江模式”由最初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渐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温州模式”则由最初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渐向资金密集型产业转变,但产业对技术水平的要求仍较低。

具体来看,“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走的都是优先发展工业的道路。

但由于三种模式发展的路径和主导力量不同,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有一定的差异,第三产业在三大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也有很大区别。

苏州的工业企业以民营资本和国际大资本为基础,追求规模效益,倾向于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如纺织、机械、化工、钢铁、建材等。

据统计,苏州的制造业长期占全部工业的60%以上,其中重化工业率达到70%以上。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苏南模式”的产品逐渐从低档次向高新技术过渡。

通过科技进步,增加科技含量,形成了技术升级、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的新态势。

原先的苏南乡镇企业现在的技术装备、产品档次、产业水平得到极大提高,苏南已成长为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

“温州模式”由于经济发展的主体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资金分散,缺少技术和人才等问题,因此“温州模式”倾向于进入门槛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小商品生产为主,如服装、小电器、日常生活用品等。

由于温州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商带工的“小商品,大市场”,因此温州生产的小商品,主要是面对终端消费,因而在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以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为主的第三产业比“苏南模式”有了较大的发展,产业结构更加趋向合理。

随着“温州模式”所处区域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产业结构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变。

“珠江模式”中,由地方政府提供土地,或标准厂房,内地提供廉价劳动力,港台提供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的要素组合的“三来一补”模式着重发展了劳动密集型产业。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广东省根据引进外资的实际情况对已经吸收了大批量劳动密集型技术、经济发展较快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原则上不再批准引进劳动密集型技术,主要针对高新技术进行引进,致力于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设。

目前广东省现有广州、深圳、中山、佛山、惠州、珠海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门、东莞、汕头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其中除汕头外,全部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内。

广州、珠海两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12个“863”成果转化基地,一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为发展高新技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产品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3、区域经济制度变迁路经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引导、控制和调节作用,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源泉。

由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治理环境等不同,三个区域制度创新变迁的路径有所不同,“苏南模式”主要是政府主导下的制度创新,“温州模式”主要是市场驱动下的制度创新,而“珠江模式”则是政府主导与市场驱动共同作用下的制度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