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落惊风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承”的作用:(1)结构上承上启下,传递缝合; (2)为下文铺垫蓄势,提供依托。
“转”的作用:(1)是作者思维脉络转换或深化 的重要标志;(2)是体现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合”的作用:(1)呼应开头,完善结构;(2) 总结前文,收束全篇;(3)揭示中心,升华主 旨。
同位讨论
从“万里”、“作客”、“百年(老 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 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八重愁苦)

1、前两联运用了比兴手法(“对比/反衬”也 可)。阳月(即农历十月)雁南飞至此而北回, 而我非但不能滞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 瘴疠之乡;群雁北归有定期,而我呢,何时才能 重来大庾岭,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由雁而后及 人,两相对照,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以 比兴手法,写望雁思乡) 2、第三联运用了烘托(“以景衬情”“寓情于 景”也可)的手法,(2分)写黄昏时分,江潮 初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而诗人心潮起伏, 无一刻安宁;丛林迷瞑,瘴气如烟,故乡望眼难 寻,前路又难以卜知。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 烘托出诗人悲苦的心情。(2分)(写岭南境恶, 衬怀乡情切)
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
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
象。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 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唐中宗时,诗人被贬到南方偏远的峰州, 这首பைடு நூலகம்即在被流放途中所作。
经典题目再回首
次韵公实雷雨一首
洪炎
惊雷势欲拔三山①,急雨声如倒百川。 但作奇寒侵客梦,若为一震静胡烟②! 田园荆棘漫流水,河洛腥膻③今几年? 拟叩九关④笺帝所,人非大手⑤笔非椽。
(1)试分析这首诗首联写景的作用。(4分) (2)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
惊雷势欲拔三山①,急雨声如倒百川。
虚写:回忆过去、想象未来、梦中之境 实写:实人、实物、实事、实情
5、(1)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外,是实写。写的 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 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 (2)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 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 意境,,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 不舍(深化了惜别的主题)。
内容上紧密相关,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就是转句——“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
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合”则是合笔,是结句——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
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 结点,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起承转合,把握诗脉
“起”的作用:(1)点题明旨,统领全诗,奠定 基调;(2)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3)状物叙事,描景铺陈,提供背景。
笔落惊风雨
《登高》《锦瑟》
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
复习目标: 1、背诵课文中的诗词名句,并
能默写。 2、了解诗歌起承转合的结构变 化,理解诗歌中的借景抒情的表 达技巧。
课文背诵与名句默写
1、风急天高猿啸哀, . 2、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3、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 , 。 4、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声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 5、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 6、身无彩凤双飞翼, 。
首联写雷雨猛烈,惊雷破空,仿佛具有拔走三山的威 势;倾盆的暴雨,犹如百川崩泻,发出轰轰巨响。(2分) 这一写景作用有:渲染紧张险恶的环境气氛,暗示当 时动乱的时局,为下文写诗人的内心感受蓄势。(2分)
次韵公实雷雨一首
洪炎
惊雷势欲拔三山①,急雨声如倒百川。 但作奇寒侵客梦,若为一震静胡烟②! 田园荆棘漫流水,河洛腥膻③今几年? 拟叩九关④笺帝所,人非大手⑤笔非椽。 (2)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 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 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
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 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合作探究一
《登高》中的“悲”“独”两种情怀的内
涵是什么?全诗又是如何抒发这样的情怀 的?
“悲”既指自然之悲象(秋)又喻人生之 艰难(霜鬓)。自然之悲象体现在诗的 前四句,人生之艰难体现在诗的后四句。 “独”既指诗人独自一人,又喻诗人独 知此宇宙与人生之悲怆,百姓之疾苦, 心系天下,忧国忧民。
精讲点拨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
尽长江滚滚来”在全诗中的 作用。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温馨提示

判断一首诗的表达技巧 ,应就作
用于全诗的整体布局的手法进 行鉴赏,或是最突出的一种手 法,不可鉴赏次要的,用于局部
的手法。
登高—起承转合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
篇便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 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 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 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 “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 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 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 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 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牛刀小试
答:词的上片写抒情主人公伫立“西头”, 隔着“江水”“烟树”远眺“江东路”的情 形,是实写;“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 江阑住”,是虚写,现实生活中无法与亲人 团聚,便希望通过梦境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这样的愿望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大江。 //词的下片写抒情主人公灯前写信的细节, 是实写;写抒情主人公“写了书”又“没人 传”,“寻得雁”又“秋将暮”的内心活动, 是虚写。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刻画了一个 望眼欲穿、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第三、四联运用了虚实结合(“想象”也可)
的手法,(2分)虚拟了一段情景(明晨踏上岭 头的时候,能见到红梅采寄亲眷),与前六句写 途中所见所感(实写)相结合,抒发了诗人深切 的怀土思乡之情。(2分)(虚实结合,抒思乡 之情) 4、第四联运用典故,(2分)“陇头梅”暗用了 南朝陆凯寄梅思人的典故:虽然家不可归,但希 望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人。(2分)(运 用典故,寄梅思人)
①通过写雷雨只能带来奇寒,不能扫清“胡烟” 表达了对不能驱除侵略者而收复失地的憾恨。 ②通过写田园荒芜、洪水弥漫、河洛大地依然被 金人占领,表达了国土沦丧的悲愤。③通过写欲 给皇帝上书陈情,表达了忧国忧时的爱国之情。
1.阅读下边一首词,完成问题。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 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 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答案(1)诗人用“愁烟”、“泣露”将“菊”、 “兰”人格化,融情于景,借景抒发自己的哀愁; (2)用燕的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3)用明 月之“圆”(无情)来反衬离别之“缺”(有 情),又借对明月的埋怨,含蓄地写出自己彻夜 未眠,从而更有力地写出自己的离恨之深。
题大庾岭①北驿 宋之问 阳月②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③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④。 ①大庾岭:五岭之一,有北雁南飞至此回的传说。此诗 是作者流放钦州途径大庾岭时所作。②阳月:农历十月。 ③瘴: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致病之气。④陇头梅:这里 暗用了南朝陆凯诗中寄梅思人的典故。 诗人是通过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发自己羁旅行役之愁的? 请结合具体诗句,任选两种表现手法进行进行简要赏析。
登高—起承转合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
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 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关注“转”句,能使我们
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 索。)
尾联两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更在前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 快,又似无可奈何沉重一叹。一个艰难时世中老 病孤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令人痛惜!全诗起 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
(所以在结构上,“合”句(联)常呼应开篇,圆合首尾。 而从内容上说,“合”句(联)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 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
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
“起”即诗的首句——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
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即“起”句有奠定基调 的作 用。
“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在
一、鉴赏《雨霖铃》中的虚实结合的手法。
答案探究:1、实写分离送别的场景,寒蝉声凄
切,骤雨初歇,兰舟边执手送别;虚写的是想象 中的离别后的孤独寂寞的情景,虚实结合,表达 了词人离别的不舍之情。 2、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诗人夜晚独对长亭观 到得骤雨、残月、杨柳和感受到的晓风与诗人由 此联想到的良辰美景之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抒 发了忧伤与离别之情结合起来,丰富了诗歌美中 凄凉的意境,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与回味空间。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 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中的作用是什 么? •“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诗的中心,起承 上启下的作用。上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 而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 诗人远离京城,正在南窜途中。
跟踪练习: 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城 刘敞 望湖楼晚景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 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濛濛细雨叠加,以形成 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 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 写雷电蓄势。
。 。
自主学习一
《登高》前四句所描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
图画?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融入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登高》前四句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秋景 图,诗歌通过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 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 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等意象,营 造了一种凄凉、辽阔的意境,融入了诗 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沉郁悲凉的感 情。
《虞美人》中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使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运用了比喻(设问、夸 张)手法,将自己的愁思比喻 成一江春水,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愁之多,愁之缠绵。
阅读晏殊《蝶恋花》,思考:诗人是怎样
表现离恨苦的?(针对词的上阕来分析) 错例:作者借栏杆边的秋菊的忧愁、兰草 似在哭泣,燕子耐不住清寒而离去这些哀 景衬托出作者的离恨。
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危:高貌樯:船的桅杆
大江:指长江
达标检测
(1)这首诗颔联写景的两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请分析这两个写景句的特点及其作用。
这两句从远近两个角度写所见之景,远 处:明星低垂,平野辽阔无边;近处: 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 息。而营造的境界可谓雄浑阔大,但并 不表“喜”的情感,而是用阔大的意境 反衬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漂泊无依的 凄怆的心情。
(1)试分析这首诗首联写景的作用。(4分)
找错因,析思路
学生答案1:运用一些意象,描绘了画面,渲染了气氛, 为下文的描写烘托了氛围。 学生答案2:首联选取了惊雷,急雨声这两个意象,渲染 了一种紧张急切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心忧国家 的急切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一般情况下,诗歌中的写景都是为后文的抒情做 准备的,作答时常采用“借怎样的景来寄托或抒 发怎样的感情”之类的答题范式。但此题要求考 生分析写景的作用考生可分析写了什么样的景, 有什么样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