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提纲培训资料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674efd8bb4cf7ec4afed061.png)
一.1放大镜1、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透镜的中央厚度有关,镜片中央凸得越厉害,放大倍数越高。
与放大镜的直径大小无关。
2、老光镜镜片是凸透镜,近视镜镜片是凹透镜。
3、凡是透明的、圆形的物体都有放大功能。
如水滴、圆柱形的玻璃棒、装水的杯子、哈哈镜等。
4、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
5、放大镜的特征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光线通过放大镜会发生折射。
6、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水晶琢磨而成的。
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格罗斯泰斯特,能增进视力的眼镜是由培根设计制造的。
7、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还能帮助我们看到物体(更多的细节)。
8、放大镜的使用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⑴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⑵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9、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镜是凸透镜,它的特征是透明、中间厚边沿薄。
一.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用放大镜观察昆虫,会发现昆虫头部具单眼和复眼。
复眼由许多结构相同的小眼组成。
复眼对光和闪烁特别敏感,复眼的功能是能成像,2、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由许多彩色的(鳞片)组成,这些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蝇的眼睛是(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
4、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不同的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它们嗅觉(灵敏)。
5、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6苍蝇在光滑的玻璃上不掉落和它脚的构造有关,苍蝇的脚由脚毛、钩爪、爪垫爪、粘液组成。
7、认识几种昆虫的触角一.3放大镜下的晶体1、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一样,都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精心整理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精心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5c70272569eae009581becda.png)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与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2、放大镜的构造:镜片、镜架(包括镜框和镜柄)。
3、(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4、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5、透过放大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5、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6、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7、人的实力最高可以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8、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9、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是由许多小眼睛组成的、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10、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触角具有嗅觉、听觉和触觉的功能。
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的形状(不同)。
11、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草蛉吸食蚜虫的体液。
12、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一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4975cec55fbfc77da269b198.png)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一单元:1.放大镜使用方法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是我们获得更多信息。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放大镜的特点像放大镜一样,中间厚、两边薄的透明的物体都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螽斯、蟋蟀的耳朵,长在前足的小腿上;飞蛾的耳朵,长在胸腹之间;蝉的耳朵,在腹部下面。
像蜻蜓,苍蝇, 蜜蜂,萤火虫,金龟子,蚊子,蛾子等昆虫.都拥有复眼。
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科学家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他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许多。
3.放大镜下的晶体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如食盐,白糖,碱面,味精,水晶、雪花是晶体,玻璃、蜂蜡、松香、沥青、橡胶不是晶体。
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
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清。
许多岩石是由矿物结晶体及合而成的。
3.怎样放得更大列文虎克:显微镜是他发明的。
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罗伯特。
胡克:利用了光学显微镜发现了植物细胞让人们认识了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也让人们看见了肉眼看不见的世界--微生物。
列文胡科1632年出生在荷兰,他制成了世界上最早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1673年他将观察记录材料整理成【列文胡科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皮肤、肉类以及蜜蜂和其他虫类的若干记录】一文寄给英国皇家学院。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复习资料教案资料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复习资料教案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ec5dbff69dc5022aaea008b.png)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填空: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在我们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手)中,(眼睛)能收集到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自制放大镜的方法有: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装水,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都有放大功能。
(注:横向放大,纵向不放大)。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少;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少,视野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凹透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
昆虫是自然界中人类肉眼看得见的最小的动物之一,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昆虫的(口器)、(触角)、(翅膀)等特殊的构造。
会画昆虫的各种触角。
8、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9、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0、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1、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不是晶体)。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等,但都很有规则。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复习提纲第一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566bcb3f4afe04a1b071defe.png)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1 放大镜一.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五分之一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二.什么叫放大镜?特点是什么?由哪些组成?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放大镜.也叫凸透镜·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透明·放大镜由镜片.镜框.镜柄(镜框和镜柄合称镜架)组成·三.放大镜的作用是放大.聚光.成像四.放大镜的原理是光的折射原理.所以能放大.聚光.成像·五.放大镜用在那些地方?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常用在公安.科技.教学.医院.农业.考古.精密仪器维修等方面·六.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两种方法:①移动放大镜: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的距离不变.移动手持的放大镜至图像大而清楚·②移动物体:把放大镜移至眼前不动.移动物体至图像大而清楚·七.用放大镜看物体有什么不同?用放大镜看物体.物体的图像放大了.而且发现物体的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如用放大镜看书报的字.图是由小点组成的;电视和计算机屏幕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的小点组成的·看不到图像.只能看到平行和垂直的亮条纹·八.放大镜给我们带来的方便: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放大镜在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中被广泛使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九.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系.与放大镜的面积无关系·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则越小;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小.视野则越大;球形的透明体放大倍数最大·十.哪些物体具有放大功能?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透明的物体都有放大的作用.水滴.老花镜片.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装上水也有放大的功能·十一.最早提出应用放大装置的是谁?最早制造出眼镜的是谁?最早的透镜是用透明水晶制成的·最早提出应用放大装置的是13世纪英国的格罗斯泰斯特·最早设计并制造出能增进视力的眼镜的是英国的培根·十二.什么叫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就叫视野·1.2 放大镜的昆虫世界一.昆虫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它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二.昆虫有什么特点?像蚂蚁.蝗虫.蚕蛾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是昆虫的特点·胸部不是三对足就不是昆虫·昆虫是自然界中人类肉眼看得见的最小动物之一·三.举例说明昆虫的身体有哪些奇特构造?1.苍蝇能在光滑直立的玻璃上停留和爬行.这是和它的脚的构造有关·(苍蝇脚的末端爪垫多毛.并能分泌黏液.就像一个个吸盘吸在玻璃上.所以能在玻璃上停留和爬行而不滑落·)2.苍蝇.蜻蜓是复眼·3.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4. 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不同的昆虫有不同形状的触角·蝴蝶的触角是棒状.蚕蛾的触角是羽毛状.蝗虫的触角是丝状.天牛的触角是鞭状·5.蝴蝶翅膀上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四.蚜虫的样子:蚜虫是黄色的.只有针眼般大小.像小米.在10倍放大镜下可以看清他们的肢体·五.蚜虫是怎样刺吸植物的汁液的?蚜虫进食时.全身蠕动.嘴顶着叶子·蚜虫是害虫·六.草蛉幼虫的嘴是什么样的?草蛉幼虫的嘴跟蚕的嘴很相似.是一种“刺吸式口器”.外形像一对“镰刀”.左右两部分合成尖细的管子.可以刺入蚜虫体内·七.草蛉幼虫怎样吃蚜虫?草蛉和它的幼虫都是蚜虫的天敌·草蛉幼虫用嘴前那对“镰刀”抓住一只蚜虫.然后刺入蚜虫体内吸它的体液.直到剩下一只空壳·草蛉幼虫还会把蚜虫的空壳背在身上伪装自己·1.3 放大镜下的晶体一.什么叫晶体?颗粒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晶体·如:白糖.食盐.碱面.味精.雪花.矿石.水晶.金属.维生素C等;玻璃.珍珠.松香.琥珀.黄土等不是晶体·二.各种晶体的形状:黄铜.食盐.白糖的晶体是立方体·味精的晶体是柱状·维生素C的晶体像一簇簇针·水晶的晶体像金字塔·雪花的晶体像小花和六角形·碱的晶体像小树枝·三.晶体的特征: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有的晶体较大.有的晶体较小.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同一种物质的晶体都是同一样的有规则的几何图形·四.晶体有什么用途?晶体不仅漂亮.而且用途广泛·应用于通信.摄影.医学.气象学.建筑学.军事技术等领域·如:红宝石晶体激发后能发出激光.叫激光晶体.激光电视.激光彩色立体电影.激光手术刀都是激光晶体的成功运用;晶体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地质学家还用晶体判断矿物成分.鉴别岩石·五.岩石是由什么组成的?火山喷发后的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晶体·许多岩石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晶体组成·六.制作晶体的方法是降低温度法和减少水分法(蒸发)·七.怎样制作食盐.味精.食用碱的晶体?制作一些浓的食盐或味精.食用碱溶液.用滴管滴几滴在玻片上.待水分自然蒸发后.用放大镜能观察到在玻片上留下的晶体·八.海水通过风吹日晒后.水分会慢慢的蒸发最后从海水中析出海盐晶体·九.我们身边不仅有精彩纷呈的昆虫世界.还有一个种类繁多的物质世界·十.在浓食盐溶液中的食盐晶体会长大吗?为什么?答:在浓食盐溶液中的食盐是会慢慢长大的.这是因为浓食盐溶液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中的水分慢慢蒸发.随着水分减少.食盐晶体就会被析出.其中一部分会附着在原来的食盐晶体上.所以原来的晶体就长大了·1.4 怎样放得更大一.最早的显微镜是什么样的?发明于什么时间?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就是最早的显微镜·二.生物学家列文虎克于1632年出生在荷兰.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他用显微镜第一次看到了血液在毛细血管里流动.在雨水.河水.井水中找到了微生物·三.怎样做简易显微镜?找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用纸筒和胶带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就做成了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四.显微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得更大?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五.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比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增加了·肉眼看青苔好像绿茸茸的地毯.在显微镜下看.就像是一片丛林·显微镜下看到的花粉形态各异.千姿百态.还能看到花粉管的生长·六.1932年德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电子显微镜·七.说说显微镜的发展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17世纪发明了光学显微镜.现在又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放大200万倍·八.显微镜的用途: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九.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了微小世界.去发现生命世界更多的奥秘·1.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一.显微镜的构造:﹝从上往下数﹞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镜筒.镜臂.镜座·)二.怎样正确使用显微镜?1、一只手握镜臂.另一只手托镜座.向着光把显微镜放在平整的桌面上·(安放)2、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3、调节反光镜.从目镜能看到光圈·(对光)4、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距载物台约2--3厘米.把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中央·(上片)5、调节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上面·6、从目镜看.调整准焦螺旋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调整光线到尽可能看清标本·(调焦)7.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标本移动方向与从目镜看到的方向相反;看到的图像也刚好相反)·(观察)简单归结为五步: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三.用显微镜观察物体应有哪些准备?有什么要求?应准备材料和工具.采集标本.培养微生物.制片·要求是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四.用显微镜观察准备的材料和工具有哪些?一般要用烧(口)杯.清水.滴管.镊子.小刀.载玻片.盖玻片.碘酒.培养皿.吸水纸等·连线题镊子盛放多余的实验材料培养皿夹取实验材料滴管吸取少量液体载玻片染色碘酒放置切片标本烧杯吸取多余水分裁纸刀盛放液体吸水纸切割实验材料五.怎样制作洋葱切片?1.用小刀切开洋葱·2.取出其中的一片·3.用小刀切出很薄很透明的一小块·4.用镊子将切出的小块放在有水滴的载玻片上·5.盖上盖玻片·6.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六.什么叫细胞?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谁?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显微镜发现软木薄片的结构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他是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七.用肉眼.放大镜和用显微镜观察洋葱片.看到什么不同?眼看:皮光滑.白色.有纹路·放大镜看:纹路更粗.更清楚·显微镜:看到了很多长方形的象格子一样的细胞·八.洋葱的细胞是什么样的?近似于长方形.洋葱表皮完整的细胞由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大液泡组成·九.除了病毒外.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十.使用显微镜时在目镜里什么也看不到是什么原因?怎样调整?答: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安放显微镜时没有将显微镜放在光线较好的地方.或者显微镜没有向着光的方向安放.也有可能是反光镜没有调节好·正确的操作是:将显微镜安放在光线好的地方.并向着光安放·然后调节反光镜.直到从目镜中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1.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一.用显微镜观察蓖麻叶是什么样的?在显微镜下看到了叶细胞中的叶绿体.叶表皮上的气孔.推测每平方毫米的蓖麻叶中叶绿体的数目多达几十万个·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场所.气孔进行呼吸和光合作用·叶表皮中的气孔和叶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呼吸和光合作用的重要部分·二.血中的红细胞也叫红血球.起运输作用.被誉为运输兵·形状象圆球·三.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什么?一是建立了细胞学说.生物和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细胞本身也是有生命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每种生物的细胞不同.同一种生物的不同部位的细胞也不同·二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三是生物进化论·四.细胞的作用有哪些?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的作用多种多样.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运输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细胞之间互相依靠.共同协作.完成了生命体的各种功能·五.举例说说细胞的作用?(网状图)答:红细胞起着运输的作用.白细胞起着免疫的作用.生殖细胞起遗传作用.脂肪细胞起着存储作用.骨细胞起着结构支持作用,垂体细胞起着分泌作用,叶表皮细胞起着呼吸作用.叶绿体起合成作用等等·1.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一.怎样观察水中的微生物?采集池塘或鱼缸里的水.用滴管吸取一滴水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二、可用干草培养微生物·三.便于观察微生物的方法: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不便于观察.可先在载玻片上放小量脱脂棉.再滴一滴池塘水.盖上盖玻片·也可用吸水纸把盖玻片边缘的多余水分吸掉.控制微生物运动·四.鱼缸里的水变绿是因为水里微生物繁殖的结果·五.列文虎克在雨水.河水.井水里都找到微生物·水中的微生物主要有变形虫.鼓藻.草履虫.船形硅藻.喇叭虫.眼虫.团藻等·六.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吗?微生物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微生物和其它生物一样.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生物的基本特征是:1.新陈代谢 2.应激性 3.生长发育和繁殖 4.遗传和变异 5.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七、微生物包括哪些?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1.8 微小世界和我们一.在显微镜和放大镜没有发明之前.人们只能用眼.耳.鼻.舌.手来探知世界·那时候.人能观察到的最小动物就是蚂蚁等小昆虫·二.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让我们看到了微生物.细胞·三.用流程图表示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观察范围的拓展:注解:(纳米是长度单位.1纳米为十亿分之一米.一纳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粗细的六万分之一)四.举例说明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1.没发明显微镜前人们对伤寒等传染病毫无办法.发明显微镜后.科学家发现了细菌和病毒.并开始了和他们的斗争·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是第一个把微生物和疾病联系起来的人.他发现传染病是由微生物造成和传播的.并发明了巴氏消毒法·2.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是克隆羊(第一只克隆羊叫多利)·还可以把人胰岛素基因插到细菌细胞中.生产大量的胰岛素.用于治疗糖尿病·3.微生物为我们提供食物或帮助生产食物.如:制作面包.酱油.醋.酿酒等·4.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也要靠微生物·没有微生物.地球将成垃圾的世界·5.土壤的净化和改良也离不开微生物·总之.微生物既有好处.也有害处·五.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六.举例说明微生物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答:微生物对人类有害也有利·有些细菌和病毒能让人感染疾病.如伤寒霍乱鼠疫等;有些微生物却能为我们提供食物和帮助我们生产食物,如做馒头.面包用的酵母菌;垃圾和污水处理也要靠微生物,微生物还可以净化和改良土壤·七.利用酵母菌发面的原理是:酵母菌分解面粉里的糖类.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加热时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使馒头.面包内部疏松多孔·八.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和人类健康关系的是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弗莱明是青霉素的发明者之一;人们称袁隆平为杂交水稻之父·九.哪些可口的食物制造中使用了微生物?答:酿酒.制作酱油.醋.霉豆腐.泡菜.酸奶.面包.馒头.腊肉等都要依靠微生物.食品加工中常利用的微生物主要有:酵母菌.乳酸菌.双歧杆菌等·资料库细胞:1.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我们的皮肤表面.每平方厘米含有的细胞数量超过10万个·2.什么叫多细胞生物?自然界大多数生物都是由多细胞组成.叫多细胞生物·3.什么叫单细胞生物?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叫做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团藻.喇叭虫.眼虫.变形虫.钟虫.太阳虫.细菌.动物的卵﹙包括鸡蛋.鸭蛋等﹚都是单细胞生物·4.人体的白细胞是跟病毒.细菌作战.保护人身体健康的卫士·血液中的红细胞好像运输兵.负责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5.植物的一些细胞.如叶绿体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植物和其他动物.人类需要的养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日光.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释放出氧气·6.脂肪细胞能储存能量·7.我们长得像自己的父母是细胞的遗传作用·8.地球上至少存在250万种生物·每种生物的大小.外形和其他性状都是由各自的细胞决定的·水中常见的微生物:1.水中的微生物常见的有草履虫.变形虫.喇叭虫.眼虫.团藻等.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身体都非常小.结构简单.都是由一个细胞组成的.它们的繁殖都是用分裂的方法·2.草履虫生活在不流动的淡水中.外形像一只草鞋·3.变形虫生活在淡水或土壤中.变形虫能变形·4.眼虫的构造有:红色的眼点.鞭毛.细胞核.表膜.叶绿体.伸缩泡·眼虫同时具有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它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养分·5.团藻以1000-3000个相似的细胞组成球形群体的方式生存.每个团藻细胞的直径只有1到2毫米·。
完整word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各单元知识点
![完整word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各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5a6a898f111f18583d05aca.png)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与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2、放大镜的构造:镜片、镜架(包括镜框和镜柄)。
3、(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4、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5、透过放大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5、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6、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7、人的实力最高可以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8、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9、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是由许多小眼睛组成的、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10、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触角具有嗅觉、听觉和触觉的功能。
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的形状(不同)。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11.草蛉吸食蚜虫的体液。
12、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38a5e521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2f.png)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1.住房的基本结构:框架、承重、户型、采光等。
2.住房所具有的系统:供水、供电、排水、电路、煤气、供暖、网络等。
3.住房的各个系统之间存在整体相互作用。
如供水系统与排水系统相互关系,电路系统与网络系统相互关系。
4.住房建造的主要过程:选址、设计、建造、验收。
5.“中国天眼”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
6.“鸟巢”国家体育场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主体为钢结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00年,耐火等级一级,抗震设防烈度8度,地下工程防水等级1级。
7.港珠澳大桥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给文化交流带来方便。
8.工程建设过程的基本步骤9.限制条件包括时间、费用可用材料环境抵抗自然界的破坏能力等。
10.每一项宏大的工程都采用了大量技术,证明了工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11.工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各项困难和技术难关也推动着技术不断发展前进。
12.埃菲尔铁塔具有钢架镂空结构。
13.塔台竞标标书要考虑到建塔位置、使用材料、塔台的设计、成本预算、人员分工和时间分配等多种因素。
14.建立模型是工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工程师常通过建立模型来测试他们的设计。
15.建造塔台模型的过程:设计一→制作一→测试一→评估一→改进。
16.受到相同的外力作用时三角形框架较稳定,不易变形;四边形框架不稳定,易变形。
17.在四边形框架中添加斜杆,把一个四边形框架变成两个三角形框架,增强承重、抗震能力。
18.抗震方式(1)耐震:加大底部面积或加重底座重量。
(2)制震:塔台底部加入弹簧。
(3)免震:塔台底部加滚珠。
19.塔台设计上小下大,保证了整体的稳定性。
侧面采用镂空结构,可以提高抗风能力。
整体框架多采用三角形结构,能够提高承重、抗震能力。
底部增加4个钧码能够满足抗风、抗震的要求。
20.测试塔台模型:①用米尺测量塔台模型高度。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4459c0ad767f5acfa0c7cd36.png)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提刚1、放大镜是指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
2、用放大镜观察计算机、电视机屏幕,会发现屏幕上的图像是由红、绿、蓝三色小点组成。
1、放大镜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大小没有关系,与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越大,视野会越小。
4、球形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最大5、小水滴及盛了水的烧杯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12、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的水晶琢磨而成的。
6、培根设计并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能增进人的视力的眼镜1、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滑落还能在上面爬行,与它脚的构造有关。
2、放大镜下 2、苍蝇、蝴蝶、蜻蜓等昆虫的眼是复眼,由许多六角形的小眼组成。
的昆虫 3、蟋蟀的耳朵在它前足的内侧,还叫鼓膜听器。
4、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的小鳞片,这些鳞片在放大镜下看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5、昆虫头上的触角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
6、蝴蝶的触角是棒状的;蚕蛾的触角是羽毛状的;蝗虫、蟋蟀的触角是丝状的;天牛的触角是鞭状的;蚂蚁的触角是膝状的1、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晶体。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3、放大镜下6、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花岗岩就是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晶体构成。
7、制作小的食盐晶体的方法:①制作一杯浓的食盐溶液②用滴管滴几滴在干净的玻璃片上③放到太阳底下④水分蒸发后,玻璃片上留下的白色物质就是食盐的晶体。
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2、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的视野拓宽了许多,它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3、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4、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5、列文虎克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微生物的人。
4、怎样放得更大 6、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遂道显微镜。
7、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8、SARS病毒和大肠杆菌病毒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光学显微镜下是看不到的。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复习资料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689b111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d9.png)
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昼夜和四季第一课昼夜的形成1.地球像陀螺一样不停的绕着地轴自转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2.地球自转时围绕着一条假想的轴,人们称之为地轴3.16世纪初,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长期的观测研究,提出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日心说,他认为处于宇宙中心的不是地球,地球和别的行星一道绕太阳运转,只有月亮绕地球运转4.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5.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上面是白昼,背对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转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6.同一天中,上海和乌鲁木齐,上海被太阳先照到,因为上海在乌鲁木齐东边。
第二课地球,月球和太阳1.太阳是一颗恒星,地球是一颗卫行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2.地球围绕着地轴自转的同时,也在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地球公转时地轴一直指向北极星附近,月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同时也在自转。
月球的公转周期大约是一个月,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大致相同,所以月球总是一面朝向地球,我们看不到月球的背面3.英国科学家牛顿经过研究发现,地球表面和地球周围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这个力叫地球引力,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物体施加引力,物体下落是因为他们都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4.工人叔叔盖房子时利用垂线砣来检验墙壁是否垂直道理,就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引力,垂线砣是垂直向下的第三课四季的形成1.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2.阳光的直射与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变化3.四季变化的时间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的周期也是一年,这说明了四季变化可能与地球公转有关第二单元科技革命的影响第四课认识科技革命1.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革命是对科学技术进行全面的根本性变革2.科技革命的不同时代是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农业时代,工具和科技产品主要是简单机械类产品,如铁锄,铁犁,风车等,主要使用人力和畜力等自然能源工业时代,工具和科技产品更加的精巧,金属的锻造技术也不断提高,如汽轮机,内燃机等主要使用煤炭和石油等能源信息时代,工具和科技产品能够体现出精致和智能化的特点,如磁悬浮列车,智能机器人等,主要使用电等能源3.不同时代有哪些重大发明?是谁发明的?1765年到1790年,英国发明家詹姆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1600年英国医生吉尔伯特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琥珀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他把这种吸引力称为电力1880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电灯20世纪约翰.冯.诺依曼发明了计算机4.科技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变化?①通信技术的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从最早的烽火狼烟到现在的手机,互联网新型的通信技术使信息传递的速度更快,距离更远,使用更便捷,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交流更方便,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②运输技术的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处理车等交通工具改变了人类长期以来依靠步行的交通方式,蒸汽机车,蒸汽船的发明及大地的缩短了区域之间的距离,而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则是人类的出行变得更加便捷,并广泛应用于勘测,救灾等于同时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和工作效率第五课水污染1.水污染的原因有哪些?根据不同点,污染源可以分为几类?有些水污染是自然形成的,还有很多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包括工厂排放的废水,石油泄漏,喷洒农药,使用化肥,人们的生活污水等,污染源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2.这些污染源与人类科技发展有什么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3.水污染对植物,动物以及整个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水污染一方面会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导致鱼虾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另一方面会造成水质恶化,使水源失去使用价值,从而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生态的平衡4.洗衣机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洗衣机会将含有洗衣粉或洗衣液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洗衣液和洗衣粉中的磷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导致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等第六课空气污染1.汽车是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吗?还有哪些因素会造成空气污染?是汽车产生的废气,是重要的空气污染物,除此之外,制造工厂,建筑施工,生活垃圾等也会造成空气污染2.空气污染的因素有哪些?生活方面:汽车尾气,生活垃圾,生活采暖生产方面:化工厂,制造工厂,建筑施工造成空气污染的因素有天气因素,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等3.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有哪些影响?空气污染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引起慢性支气管炎,肺癌及诱发心脏疾病等,如果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过高,还会造成急性污染中毒,增加死亡的概率4.空气污染对农作物生长有哪些影响?空气中的污染物过高,会对农作物产生急性危害,使农作物的叶表面产生伤斑,或者直接使叶枯萎脱落,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不高,也会对农作物产生慢性危害,使其叶片褪绿,最终造成农作物,产量下降品质变坏,空气污染对动物造成的影响使动物失去栖息地,损伤动物的呼吸系统,导致动物生病或死亡,影响动物繁衍后代等5.空气污染对整个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空气污染会危害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破坏土壤污染水域,增加大气降水量,导致温室效应,影响全球气候等,甚至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6.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向空气中排放对环境有害、有毒的物质,会造成空气污染,这些污染主要交通工具制造工厂建筑施工,生活垃圾等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与发明第七课蝙蝠与雷达1.像雷达这样,很多发明都能够在自然界找到相似的原型,雷达要解决的问题,自然界早已解决的非常完美,大自然能给人类很多启示2.科学家利用什么科学原理发明的雷达,雷达是怎样工作的?科学家利用超声波遇到障碍物会返回的原理发明的雷达雷达的发射机通过天线把电磁波射向空间某一方向反射,碰到的电磁波雷达天线接收,此反射波送至接收设备进行处理,提取有关该物体的某些信息,如目标物体至雷达的距离,方位等3.雷达与蝙蝠有什么异同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雷达和蝙蝠都可以探测目标物体的距离,方位和大小等蝙蝠捕食和雷达工作的原理相同,不同蝙蝠捕食时发出的是超声波雷达,则利用了电磁波来源于交通工具制造,工厂建筑施工,生活垃圾等第八课生物的启示1.苍耳种子与尼龙粘扣各有什么特点?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点?苍耳种子的表面布满钩状的刺尼龙,粘扣的上面布满了小钩子,下层布满毛圈,他们在结构上的相同点是表面都有勾状物,海豚船模仿了海豚的形态,机械手模仿了人手的结构和功能,迷彩服模仿了蝴蝶的色彩2.仿生可以分为几种类型,仿生有什么作用?常见的仿生有形态,仿生功能,仿生结构,仿生色彩,仿生等,仿生学的发展加速了人类创造的进程3.像粘扣这样通过模仿某一生物的结构,功能,行为等特征,来发明创造新产品的特点就是仿生。
最全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最全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b9eddc5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f2.png)
最全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它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
放大镜之所以能够放大,是因为光线从空气进入放大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
2.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可以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下的物体不仅放大了,而且可以看到一些细节,例如报纸上的图片、计算机和电视机的屏幕是由许多红、绿、蓝三色小点组成的。
3.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
4.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首先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到图像变得大而清晰;其次,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5.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且中间较厚(边缘较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例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6.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而与镜片凸起的程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7.球形的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随着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增加,观察对象的图像会变大,所获得的物体信息也会更多,但视野会变小。
8.使用工具可以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例如通过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例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9.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够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10.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11.常见的晶体有白糖、食盐、碱面、雪花等,它们的形状大多很规则。
12.制造晶体的方法包括减少水分法和降低温度法。
13.晶体包括白糖、食盐、碱面、味精、雪花、水晶等。
非晶体包括松香、玻璃、珍珠、琥珀、沥青等,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
14.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15.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它把人类带入了微观世界,并成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6.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新)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二单元科学复习资料
![(新)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二单元科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07d8ddb580216fc710afddb.png)
第一单元微小的世界第1课放大镜1.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获得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
2.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1/10)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3.(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微小世界,去发现生命世界更多的奥秘。
4.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5.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6.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7.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的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8.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9.人们把放大镜叫做(凸透镜)。
10.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明镜片叫(凹透镜)。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昆虫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
2.大多数昆虫身体较小,(肉眼)不容易看清它们的身体构造,需用(放大镜)去观察。
3.昆虫头上有一对灵活的(触角)、两只奇特的(复眼)和一个口器。
4.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5.苍蝇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的(脚)的构造有关。
6.昆虫的“嗅觉”很灵敏,这是因为它们的(触角)就是“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8.草蛉和它的幼虫都是蚜虫的(天敌)。
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1.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教科版科学六下第一单元 复习提纲
![教科版科学六下第一单元 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b9ff080652d380eb62946dac.png)
六下科学知识提纲第1单元《微小世界》一、放大镜1、放大镜是凸透镜,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透明的。
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效果越大,视野越小。
下列透明物体具有放大镜效果的是A、C、D、F、G 。
A B C D露珠E近视镜F老花镜G装水的透明袋2、观察昆虫发现:昆虫触角具有嗅觉、触觉的作用。
蝴蝶翅膀布满小鳞片,这些小鳞片由很多扁平细毛组成。
蟋蟀耳朵长在足内侧。
苍蝇、蜻蜓等具有复眼。
草蛉是蚜虫的天敌。
昆虫类的特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3对足。
3、用放大镜观察书上的照片,会发现照片是由许多彩色小点组成的。
观察电视机屏幕,会发现屏幕由红、绿、蓝三基色小点组成。
4、盐、白糖、碱面、味精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这样的物质叫做晶体。
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由晶体组成。
有些晶体肉眼可见,有些则要借助于凸透镜才能观察到。
各种晶体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
5、形成晶体的方法:高温高压(火山喷发等),蒸发水分(太阳晒或用火烧)、降低温度等。
6、使用放大镜的方法:只动放大镜、或只动物体。
最早的透镜是用透明水晶制作的。
培根设计出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放大镜在生活的应用:老人看报纸,观察植物、宝石等。
二、显微镜1、把2个放大镜(凸透镜)放在一个筒里、调整好距离,就可以做成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生物学家列文虎克最早制成了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在雨水、河水中找到了微生物。
人们又发明电子显微镜(放大200万倍);病毒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3、科学家罗伯特·胡克自制显微镜观察软木片,首次提出“细胞”这一结构名称。
细胞学说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4、右图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
绝大部分生物(除了病毒)都是由细胞组成。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生物细胞的形态多样,承担着各项功能,例如呼吸、生长、发育、排泄、遗传等。
5、自然中生活着很多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生物。
这些生物由细胞构成,具有生物的特点(呼吸、排泄等),还有特殊的结构以适应环境,例如草履虫的纤毛可帮助运动等。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855a879d767f5acfa0c7cd25.png)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提纲1.放大镜是指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
2.用放大镜观察计算机.电视机屏幕.会发现屏幕上的图像是由红.绿.蓝三色小点组成。
1.放大镜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大小没有关系.与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越大.视野会越小。
4.球形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最大5.小水滴及盛了水的烧杯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12.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的水晶琢磨而成的。
6.培根设计并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能增进人的视力的眼镜1.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滑落还能在上面爬行.与它脚的构造有关。
2.放大镜下 2.苍蝇.蝴蝶.蜻蜓等昆虫的眼是复眼.由许多六角形的小眼组成。
的昆虫 3.蟋蟀的耳朵在它前足的内侧.还叫鼓膜听器。
4.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的小鳞片.这些鳞片在放大镜下看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5.昆虫头上的触角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
6.蝴蝶的触角是棒状的;蚕蛾的触角是羽毛状的;蝗虫.蟋蟀的触角是丝状的;天牛的触角是鞭状的;蚂蚁的触角是膝状的1.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晶体。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3.放大镜下6.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花岗岩就是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晶体构成。
7.制作小的食盐晶体的方法:①制作一杯浓的食盐溶液②用滴管滴几滴在干净的玻璃片上③放到太阳底下④水分蒸发后.玻璃片上留下的白色物质就是食盐的晶体。
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2.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的视野拓宽了许多.它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3.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4.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5.列文虎克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微生物的人。
4.怎样放得更大 6.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遂道显微镜。
7.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8.SARS病毒和大肠杆菌病毒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光学显微镜下是看不到的。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40cf1f3ba0d4a7302763ae2.png)
复习资料(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第1课放大镜1、人的眼睛可以收集到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1/5 )毫米的微小物体。
2、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放大镜又叫(凸透镜),它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作用。
3、放大镜能将物体图像放大,而且能让我们观察到肉眼观察不到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4、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装上水也有(放大)的功能。
5、放大镜的特点(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6、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7、用放大镜看见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是(彩色的小圆点)组成的。
这些点的颜色由(红、绿、蓝)组成的。
8、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睛。
9、应该怎样正确地使用放大镜呢?答:书上第2页。
10、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答;因为放大镜镜片是凸透镜,光线通过凸透镜会发生折射,形成一个放大的虚像,所以放大镜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判断题1、我们可以利用烧瓶、烧杯、广口瓶装上水自制放大镜。
(√)2、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或电脑的屏幕时,看到的点状物是由红绿蓝3色组成的。
(√)3、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光线不会发生改变。
(×)4、用眼睛直接观察数叶和用放大镜观察没有什么区别。
(×)5、早在1000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6、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水晶打磨成的。
(√)7、水滴也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昆虫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
2、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完整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8d5131f7f121dd36a32d82bb.png)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完整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填空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通过放大镜看到的视野(变小).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3、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4、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5、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6、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7、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9、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10、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11、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12、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光学显微镜的两个镜片都是(凸透镜)13、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细胞).14、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15、实验证明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16、(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17、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功能.18、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19、我们知道的微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眼虫)(喇叭虫)(鼓藻)(船形硅藻)等.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20、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组成.21、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22、观察工具发展的流程图: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23、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二、选择题1、蚜虫的天敌是( A ).A 草蛉B 苍蝇 C蝗虫2( B )的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每只小眼都是六角形的.A 蝴蝶B 苍蝇 C蝉3、下列不属于晶体的是( A )A 玻璃B 白糖 C雪花4、在放大镜下( C)是柱状的颗粒.A 食盐B 白糖C 味精5、世界上最早的显微镜是( A )制成的.可以放大近300倍.A 列文虎克B 巴斯德C 罗伯特.胡克6、下列仪器中.( A )适合观察细菌.A 显微镜B 放大镜C 望远镜7、我们用( B )的方法.了解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A 眼睛看B 显微镜观察C 手摸8、我们利用显微镜看到的物体是( B )A 放大的正像B 放大的倒像C 缩小的倒像9、有关细胞的说法()是错误的.A 不同生物细胞是不同的B 细胞的结构千差万别C 同一生物细胞是相同的10、在水中常见的微生物有( AB )A变形虫 B 草履虫 C蝴蝶11、用显微镜观察水中采集到的微生物时不需要用到的工具是()A 载玻片B 滴管C 碘酒12、有些微生物能为我们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下面食物中不是微生物帮助下生产的是( A )A 米饭B 臭豆腐 C白酒13、昆虫头上的(A )就是它的鼻子.A触角 B复眼 C鼻子14、自然界中的很多( C )物质都是晶体.A 液体 B气体 C固体15、( A )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A 细胞学说B 动力学 C仿生学16、用圆形的鱼缸养鱼.从侧面观赏鱼缸内的鱼.看到的那条鱼应该比( B )3、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因为发生折射而出弯曲(对)4、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对)5、借助放大镜.我们观察到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外侧(错)6、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蜻蜓的眼睛是复眼(对)7、自然界中所有固体物质都是晶体(错)8、许多岩石是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对)9、晶体的形状是有规则的.都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 (错)10、调节显微镜两块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可获得更清晰的图像(对)11、把物体直接放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物体的精细结构(错)12、洋葱细胞中间的小黑点就是细胞核.细胞中还有大液泡(对)13、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 对 )14、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对)15、微生物非常小.因此很难繁殖(对)16、有些生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对)17、微生物也需要吃食物或者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对)18、微生物对人类都是有害的(错)19、伤寒、鼠疫、霍乱等可怕的疾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对)20、放大镜的镜面越大.放大的倍数就越大(错)21、冰也能制成放大镜 ( 对 )五、简答题1、细胞对生命体来说意义重大.你知道它有哪些意义?答:生长、呼吸、繁殖、运动、排泄、发育、遗传、消化.2、制作微生物的标本过程是怎样的?答:1、采集标本 2、放在载玻片 3、盖上盖玻片 4、观察3、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你能举一些例子吗?答:医学领域: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使人们免于受细菌的侵染而死.食品领域:利用酵母菌分解面粉里的糖类产生二氧化碳.农业领域:利用固氮生物进行生物固氮.既能减少生产投入.又能避免环境污染.且能提高作物产量.4、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是什么?有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答: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到图像大而清楚.方法二:把放大镜移到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考古学家用到放大镜;珠宝商用到放大镜;农业工作人员等.5、制作洋葱表皮切片标本的四个基本过程是怎样的?答:1、把洋葱切开两半.2、取一块洋葱表皮3、划井字 4、滴水洗载玻6、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答:(1)安放;(2)对光(3);上片(4)调焦 (5)观察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一、填空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2、我们要使铁丝发生变化.可以采用(折)、(拉)(锤打)等方法.3、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4、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放在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白糖会(熔化)、(炭化),(既有化学变化也有物理变化).5、我们可以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沙和豆子的混合是物理变化.6、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7、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8、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9、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10、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了温度计.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又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11、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我发现铁锈是(红褐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等.12、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在日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13、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铁钉.可以发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新物质附着).同时蓝色的硫酸铜液体颜色会(变浅).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14、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具有的特征是(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无色透明).15、含有淀粉的食物:玉米、土豆、番薯、苹果、面包、馒头、南瓜.不含淀粉的食物:花菜、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16、在生产实践中.人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防止、减缓铁制品生锈的速度?答:(1)制成合金;(2)铁制品表面涂防护层;(3)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17、米饭遇到(碘酒).颜色发生了变化.这(蓝紫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18、咀嚼馒头会感觉到有(甜味).这是因为馒头里面主要的成分是(淀粉)19、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的(泡泡).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能使燃烧着的火焰( 熄灭 )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20、把铁与(水)和(空气)隔绝开是防止生锈的好办法.21、铁上涂上油漆.便切断了铁和( 水)接触.防止铁生锈.22、化学变化不同于物理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23、硫酸铜溶液是一种(蓝色)透明的溶液.能与(铁钉)发生反应.二、选择题:1、在下列四种变化.产生新物质的有( AC ).没有产生新物质的有( BD ).A 汽油燃烧 B水结成了冰 C米变成了饭 D钢丝被折断2、下列变化中.物质的形态、大小发生变化的是(AC )产生新物质的是( BD ).A 纸被撕碎 B火柴燃烧 C玻璃杯掉到地上碎了 D铁钉生锈3、下列现象是物理变化是( C )A澄清石灰水吹气后变浑浊 B馒头发霉 C 树木做成家具4、固态的白糖在加热的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是( C ).A化学变化B物理变化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5、烧开水时有白色雾气产生.这是( B )A化学变化B物理变化C都不是6、咀嚼米饭会感觉到甜味.这是因为米饭中含有( B )A糖 B淀粉 C甜蜜素7、下列几组食物中.( C )都含有淀粉.A花菜萝卜菠菜 B胡萝卜番茄米饭 C玉米小麦土豆8、马铃薯遇到碘酒会变色.这种变色物质是( C)A 是马铃薯 B是碘酒 C 是马铃薯中的淀粉9、把小苏打和白醋在玻璃中进行混合.触摸玻璃杯外壁( A )A有点凉 B有点烫 C没有什么感觉10、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 C )A氧气 B水蒸气 C 二氧化碳11、影响铁生锈的原因( C )A空气 B水分 C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12、下列变化中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的是(B )A 铁钉生锈 B水结成冰 C蜡烛燃烧13、把铁锈连接在电路中.接通电流.小灯泡( A )A 不会亮B会亮C有时亮.有时不会亮14、把铁钉的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我们看到铁钉变( A )A 红色B蓝色C没有变色15、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后颜色( B )A没有变化B变浅C变深16、铁钉在( C )的情况下容易生锈.A刷油漆B抹油C放入盐水中17、( C )的房屋铁门容易生锈.A缺水的沙漠 B干燥的高原 C潮湿的海边三、判断:1、光和火焰都是物质(对)2、水在三态变化中.没有生成新物质(错)3 、面粉可以蒸馒头.馒头也可以变回面粉(错)4、因为我们摸不到声音.所以它不是物质(错)5、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动物和人不是由物质构成(错)6、“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说明钻石这种物质是不会发生变化的(错)7、水变成冰是化学变化(错)8、物质变化只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对)9、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事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对)10、小苏打是立方体(错)11、蜡烛燃烧也有二氧化碳(对)1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磁铁把生锈的铁钉吸起来 ( 错 )答: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例如:我们每天要吃饭.不吃饭就饿死.要喝水.没有水.生活无法过.3、蜡烛燃烧和电灯亮了.它们都在发光发热.它们都是化学变化吗?答: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电灯亮了是物理变化.4、你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答:米饭.面包、麦片、包子、香蕉六、实验题:1、探究铁生锈与空气和水有无关系?(1)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我的假设: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实验材料:食用油适量、铁钉2支、试管1支.这个(对比)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是否接触空气.不改变的条件:干燥环境、温度.实验方法:将一根铁钉放在空气中.另一根铁钉放在装有食用油的试管中.食用油要完全浸没铁钉.阻隔空气.每天进行观察.实验现象:几天后.空气中放置的铁钉生锈了.而浸没在食用油中的铁钉没有生锈.实验结论:铁生锈与空气有关.(2)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水分有关吗?我的假设:铁生锈与水分有关.实验材料:铁钉2支、盘子2个、餐巾纸2张、水.这个(对比)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水分.不改变的条件:空气、温度.实验方法:将一根铁钉放在自然状态下的盘子中.并保持干燥.另一根铁钉放在用水浸湿的餐巾纸上.也放入另一个盘子.每天进行观察.实验现象:几天后.干燥状态下放置的铁钉几乎没有生锈.而放在用水浸湿的餐巾纸上的铁钉生了许多锈.实验结论:铁生锈与水分有关.第三单元宇宙一、填空题: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的半径大约为地球半径的(四分之一).它的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体积是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质量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38万千米).昼夜温差(310℃).2、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是美国的(阿姆斯特朗).3、月球环形山的形状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4、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5、月球围绕地球(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运行.6、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7、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8、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9、古代人们对月相有特别的称呼.“初一”称为(新月).“十五”称(望月).10、月相在一个月中的变化规律是(上半月由缺变圆.下半月由圆变缺).11、日食有(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三种.月食只有(月全食)(月偏食)两种;日食发生在(农历初一).而月食发生在(农历十五或十六).12、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恒星).太阳的直径约是(140万)千米.13、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就会发生日食.当月球运动到地球的背面.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就会发生月食.14、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这些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由近及远排列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15、人们把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并以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命名.人们把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其中有一个星座的流星雨特别有名.这个星座就是(狮子星座).16、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在北部天空的小熊座上有著名的(北极星).17、“夏季大三角”是指:天津四(天鹅座)、织女星(天琴座)和牛郎星(天鹰座).18、天空中闪亮的银河光带.实际上是由(1000亿—2000亿)个(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它的直径大约有(10万光年).银河系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这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成为(河外星系).19、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光年)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20、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的古籍上就出现了(火箭)21、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重要位置.(神州)飞船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将来我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二、选择题1、月球的直径大约是地球的(B)A 1/3 B1/4C1/52、地球质量是月球的(A)A80倍B70倍C1/803小明在地球上最多能举起30千克的物体.那么他在月球上能举起(A)的物体.A180千克B240千克C200千克4、月相变化是由于(B)而发生A地球公转B月球公转C月球自转5、目前公认的(C)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月球遗留下来的痕迹A火山说B流行说C撞击说6、在月食形成的模拟试验中.手电筒代表( C )A 地球B 月球 C太阳7、月食要经过(C )的过程A偏食---偏食---全食---复圆B偏食---全食---复圆---偏食C偏食---全食--- 偏食---复圆8、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就有可能产生(A)A日食B月食C地震9、形成日食从(B)开始.月食从(A)开始.A 东边B 西边 C不确定10、下列不可发生的天文现象是()A 月全食B 月偏食C 月环食11、关于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叙述错误的是(C)A水星距日最近.体积最小B海王星永远距日最远C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最长12、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远的行星是(C)A 木星B 火星 C海王星13、借助(B)星座.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北极星A 大熊座B 小熊座C 大犬14、角宿一位于(A)星座A 室女B 狮子 C大熊15、(C)位于猎户座A 北极星B 轩辕十四 C参宿四16、(B)的时候是观察星座的最好时节A 春天B夏天 C秋天17、牛郎星位于(C)A 天鹅座B 天琴座 C天鹰座18、心宿二位于(C)A 天鹰座B天鹅座C天蝎座19、首次使人类踏上月球的飞船是()A “阿波罗”11号B“神州”二号C神州五号20、关于光年的说法正确的是( B )A光年是时间单位B光年是速度单位C光年是长度单位21、农历下半月的月相变化规律是( B )1、月球绕着太阳顺时针方向运行 ( 错 )2、月球的直径大约地球的五分之一(错)3、月球围绕地球转动叫自转(错)4、月球不停的围绕着地球运动(对)5、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没有动植物(对)6、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只能用耳机 ( 对 )7、月相变化有时有规律.有时没有规律(错)8、月相变化的周期是一年(错)9、月相最圆的时间大约是农历十五或者十六(对)10、月球的明亮部分总是向着太阳(对)11、在白天.我们早上上学时.有时会发现天空中有月亮.这是农历上半(错)12、环形山数量众多.但是他们深浅都是一样的(错)13、环形山分布上没有规律(对)14、月球地表不仅分布着环形山.同时还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火山(错)15、日食一般发生在农历十五.月食一般发生在农历初一左右(错)16、相对来说.月食发生的机会比日食多(错)17、日食和月食都有全食、偏食、环食三种形式(错)18、太阳系里海王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错)19、八大行星中金星是体积最大的行星(错)20、太阳系里金星是自转周期最长(对)21、地球处在太阳系的正中心(错)22、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对)23、北极星非常亮.我们可以借助北极星找到北斗七星(错)24、天空中的大多数发光的星星都是行星(错)25、星座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错)26、织女星是天鹅座上的一颗亮星(错)27、把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划分成不同区域.天空中这些区域就称为星座(对)28、银河系是由许许多多的恒星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我国民间又称它为“天河”.它看起来像一条白茫茫的亮带(对)30、所有的恒星都在不停的高速运动(对)31、所有的恒星都在有节奏地膨胀和收缩(错)32、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的发源地(对)33、现在宇航员还不能在太空站上过太空生活(错)34、月球上可以长植物(错)35、月球也有引力.但比地球小很多(对)五、简答题:1、观察月相.我们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答: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2、请你说一说形成日食的条件?答:条件一:月球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自西向东)公转同时自转.条件二:月球运动在太阳和地球中间.每月的初一.条件三;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条件四:在地球上处于月球影子里的人.只能看到太阳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3、发生日食的夜晚.能否观察到月亮?为什么?答:不能.因为日食是在初一才可能发生.而初一的月正是新月.也就是说看不到.而且遮住了太阳.即不能发生日食.初一的月亮也看不到.4、太阳系的天体(行星、彗星等)为什么不停地围绕太阳转动?答:是太阳队这些天体的吸引力使得它们围绕不停地转动.六、实验题请你设计环形山的形成的模拟实验(1)从不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下大小相同的石子假设:从不同高度往沙盘里丢下大小相同的石子.深度不一样.实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往沙盘丢下大小相同的石子实验现象:深度不一样实验结论:从不同高度往沙盘里丢下大小相同的石子.深度不一样.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一、填空1、人们在生活中产生大量(垃圾).丢弃的垃圾(危害环境).目前主要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和(焚烧).简单的填埋和焚烧同样会造成环境污染.2、填埋场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园、体育场).但不能(建筑房屋和种植庄稼).3、(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4、(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费)且产生大量垃圾.滥用塑料袋也会造成的(环境污染).5、(重新使用)是指多次或用另一种方法来使用已用过的物品.它也是减少垃圾的重要方法.6、垃圾可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生活垃圾一般可以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8、要有效地回收垃圾.必须改变垃圾(混装)的习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分装).它便于对有毒垃圾的处理.废电池和医疗垃圾是一种需要谨慎处理的垃圾.9、(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11、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农业污水)、(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也可能来自动物的尸体等.由此可见.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12、大多数地区的自来水水源取自(水库)、(湖泊)和(河流).自来水是主要的(饮用水).(饮用水源)不能洗澡.13、污水的处理比较复杂.一般要通过三种方法.即(沉淀)、(过滤)、(加入药物进行灭菌)获得净化.14、我们面临的污染有(垃圾污染)(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此外.还有“白色污染”(塑料制品)和(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环境问题.15、(人类滥捕乱猎)和(过度开发利用).更使得许多生物资源濒临枯竭.。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总复习背诵要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总复习背诵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8f7db569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24.png)
1、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 2、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3、知道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
第八课:物质变化与我们
六年级下册科学
本课在前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的情势、物
质变化的种类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物质
变化的概念。同时希望学生了解物质变化与人类生产生
少垃圾、勤俭资源。 2、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和对一些有毒垃圾
的处理。 3、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4、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
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垃圾箱可分为可回收、有毒垃 圾与其它垃圾。 5、能辨认国际世界通用的回收标志,(可回收标志)
六年级下册科学
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如根、茎、叶等各个器官的细胞是不同的)
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七课:用显微镜视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不同 的微生物的形状也是不同的)
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单元内容:本单元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有些是自然现象, 但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学生时刻可以在感 受到物质的变化。从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的标准去区分物质 的变化,可以分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
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五课:铁生锈了 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视察和实验,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 于铁的新物质。 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 物质。(可以从颜色、间隙、光泽、粗糙、导电等 2、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六课: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总结化学变化的一些现 象,帮助学生从现象初步判断物质是否产生了 化学变化,然后通过寻找证据,判断是否产生 了新物质,最后确定是否产生了化学变化。视 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变化,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重点复习资料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重点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caf3355b4daa58da1114a03.png)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第一节我在成长一、填空。
1、测量体重的工具是(体重称)。
2、青春期男女(身高)最先出现快速行长。
3、我们出生时没有牙齿,最先长出来的牙齿是(乳牙),乳牙脱落后长出来的是(恒牙)。
4、出生后,我们经历了了生长发育的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出生后的一年内),第二个高峰期是(进入青春期后)。
5、我们现在所处的生命周期是(少年)而不是成年。
6、测量身高时,我们应该脱鞋,身体站直,目视前方。
7、测量体重时,衣物越少,测量结果越准确。
8、人刚站在体重称上时,体重称的指针会不断变化,所以应该等体重称指针(稳定)后读数。
9、成长的标志有很多,比如(身高和体重的增加);(我们越来越懂事了);(鞋子变得挤脚了)。
二、判断。
1、体重并非每年匀速增长。
(√)2、我们的成长就是指身高和体重的增加。
(×)3、测量身高时,必须脱掉衣服。
(×)4、小孩子从出生开始,会沿着第一年的生长速度一直长下去。
(×)三、简答。
1、我们的身体在成长过程中有了哪些变化?答:身体长高了,体重变重了,思维能力提高了。
第二节悄悄发生的变化一、填空。
1、(青春期)是我们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
2、我们正处在青春期,(身体形态)和(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女孩一般是(10岁)入青春期,男孩一般是(11岁)入青春期。
3、青春期除了身高突增之外,别一个特点是(性发育)开始。
4、一个人的成长与成熟意味着他将要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6、标志我们成为“大人”的阶段是(青春期)。
7、少年健康的大敌是(吸烟)和(酗洒)。
8、拔胡须会损伤毛囊,会使(细菌)侵入身体。
9、青春期对待异性的正确做法是(保持正确的交往态度和方式)。
而不是(讥笑、杜绝、禁止异性的交往)。
10、我们所处的阶段是(少年)向(成年)的过渡期。
11、男孩在青春期时会出现(变声)、(遗精)等生理现象,这些都是青春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提刚
1、放大镜是指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
2、用放大镜观察计算机、电视机屏幕,会发现屏幕上的图像是由红、绿、蓝三色小点组成。
1、放大镜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大小没有关系,与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越大,视野
会越小。
4、球形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最大
5、小水滴及盛了水的烧杯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12、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的水晶琢磨而
成的。
6、培根设计并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能增进人的视力的眼镜
1、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滑落还能在上面爬行,与它脚的构造有关。
2、放大镜下 2、苍蝇、蝴蝶、蜻蜓等昆虫的眼是复眼,由许多六角形的小眼组成。
的昆虫 3、蟋蟀的耳朵在它前足的内侧,还叫鼓膜听器。
4、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的小鳞片,这些鳞片在放大镜下看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5、昆虫头上的触角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
6、蝴蝶的触角是棒状的;蚕蛾的触角是羽毛状的;蝗虫、蟋蟀的触角是丝状的;天牛的触角是
鞭状的;蚂蚁的触角是膝状的
1、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晶体。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3、放大镜下
6、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花岗岩就是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晶体构成。
7、制作小的食盐晶体的方法:①制作一杯浓的食盐溶液②用滴管滴几滴在干净的玻璃片上
③放到太阳底下④水分蒸发后,玻璃片上留下的白色物质就是食盐的晶体。
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2、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的视野拓宽了许多,它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3、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4、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5、列文虎克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微生物的人。
4、怎样放得更大 6、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遂道显微镜。
7、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8、SARS病毒和大肠杆菌病毒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光学显微镜下是看不到的。
9、制作简易显微镜的方法:①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②直到找到物体最清
楚的图像;③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
10、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1、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
2、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在橡树树皮上发现了细胞。
3、物体必须制成薄而透明的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4、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5、使用显微镜时,要先看着物镜向下调节旋钮,把物镜调节到载玻片上方1—2厘米处,
再看着目镜向上调节旋钮,直到看到清标本。
5、用显微镜观察
6、使用显微镜观察时,要两眼都要睁开,一只眼观察,一只眼记录。
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7、用显微镜观察时,注意移动玻片标本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
8、调节反光镜,可以从目镜里看见一个亮的光圈。
9、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倍数×物镜的倍数。
10、制作洋葱内表皮玻片标本的步骤:①用小刀把洋葱剖两半;②撕下其中的一片洋葱;③
用小刀在内表皮上画“井”字;④用镊子撕下“井”字中央的内表皮放在载玻片上的水
滴中央,展开;⑤倾斜着盖上盖玻片;⑥用滴管吸一滴稀释的碘酒从盖玻片的边缘滴入;
⑦用吸水纸吸干多余的水分。
1、每平方毫米的蓖麻叶中叶绿体的数目多达几十万个。
2、细胞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除病毒外,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同一种生物不同器官的细
胞形态也是不同的。
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
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5、生物体的长生就是老细胞不断死去,新细胞不断生长的过程。
6、用显微镜观察 6、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像草履虫、眼虫、喇叭虫、变形虫子、钟虫、太阳虫、细菌等,都属于单细胞生物。
8、动物的卵,比如鸡蛋,也是一个细胞。
9、细胞吸收生命所需的物质,排除身体产生的废物。
10、我们之所以长得像自己的父母,就是细胞的遗传作用。
11、血液中的红细胞好像运输兵,负责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
12、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供给植物自身的生长。
13、我们身体里的白细胞能和病毒、细菌作战,保护我们的健康。
14、冬眠的动物细胞能在冬眠之前把能量储存在脂肪里,供它们冬眠时维生。
1、鱼缸里的水变绿了,是因为微生物繁殖的结果。
2、列文虎克在雨水、河水、井水中都找到了微生物。
3、我们可以用鱼缸里的水或池塘水里放入干草培养微小生物。
4、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
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7、用显微镜观察 5、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6、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喇叭虫、变形虫子、钟虫、太阳虫等。
(至少要会画两种水中微生物。
)
7、控制微生物运动速度的方法:①可以在载玻片上放少量的脂棉纤维;②可以用吸水纸
把盖玻片边缘多余的水分吸干。
8、制作水中微生物玻片标本的方法:①用滴管吸一滴鱼缸里的水或池塘水,滴在干净的
载玻片上;②用镊子夹着盖玻片倾斜着盖在水滴上;③用吸水纸把盖玻片边缘多余的
水分吸干。
1、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让我们看到了微生物、细胞。
2、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们只能用五官探知世界。
3、有些微生物能为我们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
4、我们周围的垃圾和污水的处理也要先靠微生物。
5、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就将成为垃圾的世界。
6、弗莱明从青毒菌中发现了青毒素,使千千万万的人免于受肺炎等疾病的侵染致死。
7、巴斯德是第一个把微生物和疾病联系起来的人。
8、微小世界和我们 8、巴斯德发现传染病是由于微生物造成和传播的,发明了巴氏消毒法,广泛用于奶制品
和酿酒业,以及杀死液体中的细菌。
9、人们利用酵母菌发酵的原理,制成了馒头、面包等美味食品。
10、人们科用微生物对土壤进行改良和净化。
11、袁隆平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解决了21世纪全球的粮食问题。
12、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克隆羊。
13、酵母菌发酵的原理:酵母菌分解面粉里的糖类,排出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在加热时体
积急剧膨胀,从面使馒头、面包内部疏松多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