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1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文言文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与译文(含赏析)原文: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赏析:题解《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

杜甫时年五十五岁。

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

清代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

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

”这里所选的第一首,是领起的序曲。

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

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句解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

第5课(1)《秋兴八首(其一)》

第5课(1)《秋兴八首(其一)》

第5课秋兴八首(其一)教材分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一首诗,是高中语文教材选上杜甫的三首诗之一,紧接在第五课李白《蜀道难》之后。

该单元以诗歌为主,共有七篇,杜甫就有三篇,而且都是在诗人流寓夔州所做,都有着相似的心境和创作背景,学好这首诗,对于领会感悟其它几首诗也有启发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形象及爱国情感。

2.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3.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

杨玉环。

貂禅。

昭君]。

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也是这样吗?还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二、题解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秋兴》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

(《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

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课文简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课文简析

4. [对应考点二]这首诗尾联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 样的情感? [提示] 借景抒情。诗人借助眼前的家家催刀尺、户户 捣衣声,抒发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乡的思念。
鉴赏诗歌的借景抒情手法 解读:所谓借景抒情就是指诗人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 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中,通过描 写此景予以抒发。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 美、快乐、悲伤等感情。中国古典诗歌中,借景抒情诗是最 为广泛的一类。因为在崇尚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天 地山川、草木鸟兽无不是有情之物。所以,自古以来,文人 骚客偶有兴寄,都喜欢借眼前之景传达内心之情。
杜甫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 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 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 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 其中的第一首。
二、主旨领悟 《秋兴八首》(其一)通过对巫山巫峡深秋景色的描绘, 突出了阴森萧瑟、动乱不安的环境气氛,诗人忧国伤时的愤 懑抑郁、孤独寂寞之情跃然纸上。
三、行文脉络
1. [对应考点一]秋天的枫树应该是红红火火的,杜牧也说 “霜叶红于二月花”,而且红叶也是暖色调,那么首联用 枫树林,是否与诗歌的感情基调相悖呢?联系时代背景, 简要说明理由。 [提示] 不相悖。秋天枫叶的红是一种暗红、缺乏生命气 息的红;再联系作者的经历,他经历了盛唐的恢宏,转而 又由盛而衰,盛唐走向衰亡。那么这种火红,暗指盛唐曾 经的辉煌。“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2. [对应考点一]颔联在营造意境氛围时一语双关,请 简要分析。 [提示] 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塞上的风云 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 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 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高中语文文言文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译文与赏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译文与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译文与赏析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注释】1.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写作背景】《秋兴八首》是唐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

因此写下这组诗。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

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

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作品赏析】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

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5.1《秋兴八首(其一)》 课件 (共43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5.1《秋兴八首(其一)》 课件    (共43张PPT)
乱中间,饱受苦难的人民和老百姓人文关怀的最高的水平。
他的思想、情感已经完完全全的融入到了广大的老百姓 当中,他所想、所写、所说的,都是老百姓的心声。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因关中地区发生大规模的饥荒,以及政治上不 得志等一系列的综合因素,杜甫毅然辞官,携带全 家离开了被饥荒肆虐着的长安,经秦州(甘肃天水 市)、同谷(甘肃成县)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 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唐肃宗的乾元二年开始,这一年里,杜甫搬了四次家, 春天,洛阳——华州。七月,华州——秦州。十月,秦 州——同谷。十一月,同谷——成都,投奔好友高适和裴 冕。 杜甫草堂建立,生活刚刚安顿好。写《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的时候,是草堂建起来以后,在狂风中,美好的 田园,变成了破败的田园。仍以充满火热的这样一个仁者 情怀来关怀世间 。
这一时期的杜甫开朗、豪放、浪漫,对前途 充满理想,真是太平盛世的知识分子典型。
望岳
25岁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天宝五载,34岁的杜甫赴长安,次年考进士 (制举),因李林甫的原因,失利,沦落京城。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diāo

sēn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yīn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zhēn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抓题目
• 自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今已历七载, 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知交零落,壮 志难酬,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 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不免触景生 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高中语文秋兴(其一)教案 1一、教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一首诗,是高中语文教材选上杜甫的三首诗之一,紧接在第五课李白《蜀道难》之后。

该单元以诗歌为主,共有七篇,杜甫就有三篇,而且都是在诗人流寓夔州所做,都有着相似的心境和创作背景,学好这首诗,对于领会感悟其它几首诗也有启发作用。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诵读诗歌,进入诗境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

突出诗歌诵读的意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和韵律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生吟诵诗歌,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

与朗读相比,诵读更强调个人体验,更强调内化。

诵读应该是古代诗歌教学的贯穿始终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在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情和景是不可分的。

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诗、名词、名句,情和景确实是“妙合无垠”的。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巅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杜甫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秋兴八首就是其中典范的代表之作。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画面素描,用细腻的语言再现情景;第二,情景交融,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的。

3、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写作4、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

5、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歌曲《春天里》,由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导入杜甫写的一首“秋天里”——《秋兴八首》(其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5.1《秋兴八首(其一)》 课件 (共26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5.1《秋兴八首(其一)》 课件          (共26张PPT)
尊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
杜 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
甫 里。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
作 品
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丽人行》、《自京赴 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
《春夜喜雨》、《秋兴》、《登岳
阳楼》等。
了解背景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唐朝发生了 “安史之乱”,社会陷入混乱当中。杜甫为避“安史之 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 的接济维持生活。他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国家与百 姓能够重归安宁。可事与愿违,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 回纥、吐蕃等民族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 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 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犹如四季 处在暮秋,动荡不安,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乘舟 沿江东下,寄居夔州。
在寄居夔州的两个年 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 岁,已处在人生之秋, 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 落,壮志难酬,他日夜 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 法实现愿望,心境非常 寂寞、抑郁。当此秋风 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 情,感发诗兴,故曰 《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 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 有八首,“玉露凋伤枫 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随堂练习
• 请同学们选取诗歌中任意一联改写
成一段细致的写景的文字,并表现出 作者的感情来。
示例:江上波浪在地而兼天涌,塞上风云在天而接地阴, 整个天地之间风云翻滚,波浪滔天。万里长江滚滚而来, 波涛汹涌,天翻地覆;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笼罩 着阴暗的战争风云。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 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的处境,作者胸中翻腾着起伏的忧 思与不平之气。

高中语文 人教版必修3 第2单元 5 杜甫诗三首 1 秋兴八首(其一

高中语文 人教版必修3 第2单元 5 杜甫诗三首 1 秋兴八首(其一

江 间 波 浪 兼 天 涌 ,
巫 山 巫 峡 气 萧 森 。
玉 其 露 一 凋 伤 枫 树 林 ,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玉露——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凋伤:使——凋落衰败。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的重庆奉节。 萧森——萧瑟阴森 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萧
创作背景
•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
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 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
庆奉接)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
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 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 友李白、高适等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 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
(二)长安十年时期
(三)战乱流离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
沉郁顿挫
• 沉郁:思想情感。思想内容深刻,题材
严肃,感情悲慨壮大深厚。
• 顿挫:艺术形式。情感的波浪起伏、
节奏、音调、旋律的抑扬顿挫、跌宕起落
我国古代诗歌 古体诗 近体诗
律诗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唐以前的乐府 民歌、文人诗、 以及唐以后文 人仿照它的体 式而写的诗歌, 统称为“古体 诗”。
•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
沉。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 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
• 两开——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 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心情的凄伤。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课文简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课文简析

指津:鉴赏诗歌借景抒情手法,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掌握借景抒情诗中景与情的对应关系:①写乐景抒乐 情;②写悲景抒悲情;③写乐景反衬悲情;④写哀景反衬豪情; ⑤写幽景抒隐情。 (2)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景物的特点。 (3)联系时代背景,揣摩诗人在景中所表现的情感。
归纳为:找出所写景物——概括景物特点——分析所用手 法——阐发诗歌表达的感情。
4. [对应考点二]这首诗尾联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 样的情感? [提示] 借景抒情。诗人借助眼前的家家催刀尺、户户 捣衣声,抒发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乡的思念。
鉴赏诗歌的借景抒情手法 解读:所谓借景抒情就是指诗人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 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中,通过描 写此景予以抒发。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 美、快乐、悲伤等感情。中国古典诗歌中,借景抒情诗是最 为广泛的一类。因为在崇尚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天 地山川、草木鸟兽无不是有情之物。所以,自古以来,文人 骚客偶有兴寄,都喜欢借眼前之景传达内心之情。
《秋兴八首(其一)》课文简析
篇目一 秋兴八首(其一) [本课考点提炼]
考点一 品味诗人感时伤世,忧国思家的情怀景链接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 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 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 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公元770年冬,死 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在寓居夔州的当年,
具体表述为:本诗写了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运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怎样的效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退出
三、行文脉络
1. [对应考点一]秋天的枫树应该是红红火火的,杜牧也说 “霜叶红于二月花”,而且红叶也是暖色调,那么首联用 枫树林,是否与诗歌的感情基调相悖呢?联系时代背景, 简要说明理由。 [提示] 不相悖。秋天枫叶的红是一种暗红、缺乏生命气 息的红;再联系作者的经历,他经历了盛唐的恢宏,转而 又由盛而衰,盛唐走向衰亡。那么这种火红,暗指盛唐曾 经的辉煌。“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语文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兴八首(其一)》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语文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兴八首(其一)》课件
在艺术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 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 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兴》等诗,皆 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
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 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其中著名的有 《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兵车行》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春望》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兴》《登岳阳楼》等。
明确:思乡之情 羁旅之愁 身世之感 国运之忧
艺术特色: 1. 运用多种修辞:对偶、双关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 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 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4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 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 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就是他 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八首。本文是其中的 第一首。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正处人生 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 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 了《秋兴》这组诗。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难酬,心境非常寂寞、 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不免触景生情,杜甫 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 知交零落,壮志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明确:意象:玉露、枫树; 感情:老大伤悲,郁闷凄苦
小结:首联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 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 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之基调。这里以 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 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明确:意象:骇浪、阴云;感情:心潮起伏、时 局动荡、心情郁闷、国运暗淡。
明确:修辞:对偶 双关;“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 故园心。”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 居夔 州 已两度春秋;又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 时时都盼东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 开绽就潸然落泪。同时,上、下两句还一语双关:“丛 菊两开”既谓花开有时,又见出时光流走;“一系”既 伤归乡无期;又见出人迹滞留;“他日泪”是果,“故 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 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一、教材分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诗歌。

该单元是必修一、必修二诗歌单元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必修四的诗歌鉴赏打下基础。

从诗词本身的文学价值来看,《秋兴八首( 其一)》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的代表作品,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本课选学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思乡之事。

从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来看,本册的第二单元主要是指导学生鉴赏唐代诗歌。

杜甫最高的成就是律诗,本单元精选的杜甫律诗就3首,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将居无定所思念家乡之感和身世凄凉之情表达到极致。

二、学情分析1.高二的学生,他们通过对以前教材选录诗歌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能够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但这是较为浅显的层面。

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所以,对诗歌的学习,应该在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关键词句、表达技巧等方面,从中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2.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学生理解诗歌中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法。

同时学会从借景抒情的角度去鉴赏诗歌。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漂泊、思乡的情绪。

可以结合初中学过的杜甫诗歌,引文互证的方式:如《望岳》《春望》等。

因此可作纵向比较,看看杜甫前期诗歌和晚年诗歌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三、教学方法1.教法教师的教主要采取如下方法,即创设情境法、诵读教学法、讲析法和点拨法、分析讨论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进行个性化解读。

2.学法就学而言,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多读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分小组探究预留问题。

四、教学环节设计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具体设计以下几个环节,即复习激趣导入、直觉感知、感受深化、拓展学习、课堂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秋兴八首其一作者: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zhēn)。

赏析一、大历元年(766),杜甫在云安养病半年,然后迁到夔州,即今四川奉节。

他在夔州仍经常卧病在床,这《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时写的一组七律。

这八首诗,是完整的组诗,因景寄情,既抒发了诗人漂泊之感、故国之思,也深深地寄托着对李唐王朝盛衰的感叹与悲哀。

这首诗的第一联,描绘了巫山、巫峡一带萧瑟、阴森的秋景,以此来衬托情思。

“江间”句写江上波浪很大,“塞上”句意即关塞上的风云连接大地,周围一片阴晦。

这两句所写的自然现象,是社会动荡不安,自感没有出路的象征。

第三联句意是:菊花已两度开放(即已是两年),花上凝聚着自己回忆过去岁月的眼泪一只孤独的小船紧系着我回乡的心。

这两个句子表达了滞留的悲苦及对故乡的思念感情。

第四联说人们都动刀动尺赶制寒衣,傍晚,高高的白帝城传出阵阵捣衣声,诗人以此表现岁月催人的感慨。

诗真实地表述了滞留异地的悲伤。

二、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

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

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

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

前三首写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

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一首诗,是高中语文教材选上杜甫的三首诗之一,紧接在第五课李白《蜀道难》之后。

该单元以诗歌为主,共有七篇,杜甫就有三篇,而且都是在诗人流寓夔州所做,都有着相似的心境和创作背景,学好这首诗,对于领会感悟其它几首诗也有启发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形象及爱国情感。

2.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3.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

杨玉环。

貂禅。

昭君]。

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也是这样吗?还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二、题解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秋兴》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

(《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

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写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某某入某某,寓居某某,依靠某某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某某,经某某等地到了夔州〔今某某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

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

在流寓某某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

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

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某某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

“不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

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

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

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层次结构]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课件(共25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课件(共25张PPT)

赏析写景类诗歌的方法
➢1、感情基调; ➢2、题目; ➢3、诗眼; ➢4、意象和意境; ➢5、知人论世。
谢谢观看!
诗歌中的秋天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歌中的秋天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文人对秋的感受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 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 老,世称杜少陵。祖籍 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 县。有《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 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 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 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 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 不免触景生情。因写下这组诗。
诗文大意
首联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译文:秋风侵袭凋谢了枫林,巫山巫峡
气象萧森阴森。
诗文大意
颔联 江间波浪兼开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译文:江上惊涛骇浪如涌上青天,塞上
风云漫卷大地,阴气沉沉。
诗文大意
颈联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译文:江上惊涛骇浪如涌上青天,塞上
风云漫卷大地,阴气沉沉。
诗文大意
尾联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为赶制冬衣家家正忙着剪裁缝
制,暮色中高高的白帝城传来急匆匆捣衣 的声音。
触景伤情
静 玉露、枫林、波浪、风云、丛菊、孤舟、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 5《秋兴八首其一》课件16张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 5《秋兴八首其一》课件16张
通常要求押平声韵, 且一韵到底。 • 3.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 4.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特别是二、四、六句的平
仄不得随意变更。
一、初读,明确感情基调

意象
玉露 枫树林 波浪 风云
凄凉、衰败
动荡、阴沉
丛菊 孤舟 刀尺 暮砧
伤感、孤独
惆怅、凄凉
意境
萧森、悲愁
二、品读,明确感情内容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 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 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 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 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本诗写作背景: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所谓“春女善 怀,秋士易感”。
宋玉的《九辨》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憭栗:liáo lì凄凉貌。)
曹丕的《燕歌行》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 燕辞归雁南翔。”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 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 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 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律诗必须符合以下四个基本条件
• 1.共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 依次为“首联”, “颔联”,
“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 2.押韵:凡偶句(第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二) 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 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 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 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 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原文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原文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原文及注释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钻。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钻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穿过千山万壑一直奔向荆门,这是美丽的昭君生长的村庄。

她离开汉宫踏入渺远的荒漠,只留下青冢空向凄凉的黄昏。

糊涂的君王依据画像辨美丑,昭君的灵魂能在月夜中归来。

千百年来琵琶声回荡在空中,那是昭君无穷的怨恨和诉说。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

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飘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

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朗诵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感情基调:悲伤凄凉 孤独抑郁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 阴沉。
抓作者(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 野老,河南巩县人。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 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 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 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 部。杜甫一生写一千四百多首诗。其 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 称为“诗史”。风格多样,而以沉郁 顿挫为主。
首联:借景抒情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森等景象, 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重用的寂寥一生,如 今漂泊沦落,转徙他乡,这是何等哀伤。所以说, 这是借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的 情怀。
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衬作者低沉心境。
问题: 颔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 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 旅途的飘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 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 的打算。孤舟可以系住,使其不能泛于中流,但诗 人的心是系不住的。他的心早已越过江河,越过关 山,飞到了长安。他从玉露凋伤的秋天景色写起, 他那感发生命的活动踪迹一步一步地写到了他的故 园。
创作背景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 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 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 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 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 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 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 写成的。
抓诗句及注释(“三么”)
一、写了什么:意象?意境?
意象:玉露 枫林 巫山 巫峡 波浪
风云 丛菊 他日泪 孤舟 寒衣 刀尺 白帝城 暮砧
问题: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千家万户 的“刀尺声”“捣衣声”,其用意何在?
岁至寒冬,晚上家家为亲人赶制冬衣,而诗人却仍 旅居外地,听到这声音怎能不起孤苦无依的羁旅伤 感之情。
用意: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中,韵味 绵长。
小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 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 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 途未卜的担忧。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 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 感和家国之秋。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颔联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巫峡中的江水波涛 汹涌,大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 面贴近了。
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 翻卷不息;阴云盖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 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从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 愁绪。
因此,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又暗含感 情,意蕴丰富。
江间波浪兼开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 ,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 仿佛和地面贴近了。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孤舟靠岸 系绳也系着我游子的故园心 。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深秋季节处处都在为游子征夫赶制寒衣 ,暮色中高高的 白帝城传来急匆匆捣衣的声音。
深读文本 杜甫的情怀
1、故园之思 2、羁旅之感 3、漂泊之愁
身处动乱, 居无定所, 晚年多病, 知交零落, 壮志难酬
4、家国之忧
5、秋士迟暮之悲
第三、怎么写?
可以从本诗的意象、意境, 表达技巧(抒情手法、修 辞手法),炼字,语言风 格等方面去探讨。
问题:本诗首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抒情法):
意境:营造了衰败、萧瑟、凄凉、
黯淡、阴沉又动荡不安的意境。
第二、表达了什么?
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 想感情?
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
1、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2、寻找诗中的主旨句。
问题:哪句最能表明诗人的感情?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诗眼)
明确主旨: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5 秋兴八首(其一)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 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 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 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今天,向 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 为“诗史”,他的人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 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 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闻一多先生认为他 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 道光彩”。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杜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诵读诗歌,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掌握 借景抒情的手法。(2)学会鉴赏诗歌,从写景、 抒情、炼字方面赏析诗歌。初步了解杜诗沉郁顿 挫的风格。 2.过程与方法: 诵读诗歌,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诗歌鉴赏的要领:“四抓”“三么”
抓题目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 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 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 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即因秋感兴(触景生情),就是借秋 天的景色感物抒怀之意,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 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 的第一首。
(1)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 感…… (2)抓作者:知人论世。 (3)抓诗句:(三么: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怎么写?)意象/意境、情感、技巧…… (4)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②传递诗歌当 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 感 ……)。
朗读指导:
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 联。 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中间两联须对仗。 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 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 节拍为“二二二一”, 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 为“二二一二” “七言诗”为每句三顿,主要是第五个字或第七个字 可以一个字成为一顿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