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高中物理_向心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向心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向心力教学设计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学[事件1]在教师的引导下做个小游戏,乒乓球和杯子,让学生尝试在手不碰杯子的情况下,将乒乓球提起来跨过障碍物移到这个盒子中。
教师让乒乓球在杯子内快速旋转,引导学生思考,快速做圆周运动的乒乓球不会掉下来?做圆周运动的受力有什么特点呢?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设计说明]通过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然地引领学生感知生活中的物理,懂得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一)新课教授1.观察演示实验,给出向心力概念[事件2]教师演示与学生体验:教师演示1:让小球在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然后向学生提问小球为什么没有飞出去。
学生体验1:学生通过手中的绳子感受小球在转动过程中手指的感觉,观察松开手中的绳子,小球是否做圆周运动。
结论:小球受到绳子的拉力,方向指向圆心。
教师演示2:将小球放入一个圆形容器中,并给小球一个初速度,小球沿容器内壁做圆周运动,提问学生为什么小球没有沿直线飞出去呢?学生体验2:让学生利用两个圆形塑料器皿(其中一个器壁有缺口),将完整的塑料器皿放在手中,让小球做圆周运动,感受一下器壁是否发生了形变,让小球在有缺口的容器中转动,观察小球是否还在做圆周运动。
结论:小球受到器壁给他的弹力,方向指向圆心。
教师演示2:将物体放在可转动的圆盘上,摇动手柄,让物体随圆盘一起做圆周运动。
提问学生,为什么物体没有飞出去?加速转动,让学生分析运动趋势学生观察:物体转动过程中是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以及物体的运动趋势。
结论:静摩擦力的一个效果是不让物体甩出去,方向指向运动的圆心。
教师演示和学生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实验中的共同点。
小结:三个实验,共同特点在于物体都在做圆周运动,受到指向圆心力的作用。
让学生总结归纳向心力的定义: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指向圆心力的作用,叫做向心力。
引出概念,对向心力概念的外延进行分析方向:指向圆心,垂直于速度方向教师需要指明:向心力是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力,引导学生分析在上面三个实验中谁来提供向心力。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六章圆周运动《向心力》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六章圆周运动《向心力》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理解向心力的概念,掌握向心力是物体做圆周运动时所受合力的表现,明确向心力不是物体受到的某种新力,而是按效果命名的力。
2.科学思维:通过实例分析,学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圆周运动中向心力的来源,培养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物体做圆周运动时的现象,探究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圆周运动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如汽车转弯、天体运动等,激发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向心力的概念及其来源。
•理解和应用向心力公式F=mrv2=mrω2。
教学难点•理解向心力是效果力,不是物体实际受到的力。
•灵活运用向心力公式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圆周运动视频、动画演示)。
•实验器材(如向心力演示器、小球、细绳、滑轮等)。
•教材、教辅资料及网络教学资源。
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演示法:通过教师讲解和实验演示,直观展示圆周运动及向心力的概念。
•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向心力理解的心得,促进思维碰撞。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汽车高速转弯时轮胎与地面摩擦产生响声的视频,提问学生:“为什么汽车能顺利转弯而不冲出路面?是什么力在起作用?”引发学生思考,引出圆周运动及向心力的概念。
新课教学1.概念建立:•讲解圆周运动的基本特点,强调物体做圆周运动时方向时刻改变,需要有力来改变其运动状态。
•引入向心力概念,解释向心力是使物体产生向心加速度、维持圆周运动所需的合力,不是物体实际受到的力,而是按效果命名的。
2.公式推导:•利用牛顿第二定律,从速度变化的角度推导向心力公式F=mrv2,解释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
《向心力》教案模版

《向心力》教案模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掌握向心力与圆周运动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深入探究向心力的来源和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向心力的定义2. 向心力与圆周运动的关系3. 向心力的来源和作用4. 向心力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5. 如何在圆周运动中计算向心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向心力的概念、向心力与圆周运动的关系、向心力的来源和作用。
2. 难点:向心力在实际应用中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向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向心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骑自行车绕圆形路径行驶,引导学生思考向心力的概念。
2. 讲解向心力的定义:向心力是指物体在做圆周运动时,指向圆心的合力。
3. 分析向心力与圆周运动的关系:向心力越大,物体做圆周运动的速度越稳定;向心力不足或过大,都会导致圆周运动不稳定。
4. 讲解向心力的来源和作用:向心力来源于物体与圆周路径的摩擦力、弹力等,它的作用是改变物体的速度方向,使其始终保持在圆周路径上。
5. 实例分析:分析汽车在转弯时的向心力来源和作用,以及如何减小向心力,保证行车安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向心力在实际中的应用和计算方法。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向心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8. 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向心力的应用和计算方法。
(3)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向心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向心力教案反思

向心力教案反思教案标题:向心力教案反思教学目标:1. 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作用2. 掌握向心力的计算方法3. 能够运用向心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1. 向心力的定义和特点2. 向心力的计算公式3. 向心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1. 理解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区别2. 运用向心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验器材:旋转桌、小物体、绳子3. 教学实验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月球绕地球运动?为什么车辆在转弯时会产生惯性?引出向心力的概念。
二、概念讲解1. 向心力的定义:物体在圆周运动中受到的指向圆心的力称为向心力。
2. 向心力的特点:大小与物体质量、速度和半径大小有关。
3. 向心力的计算公式:Fc = mv²/r三、实验演示利用旋转桌和小物体,进行向心力的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向心力的作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计算练习讲解向心力的计算方法,进行一些例题训练,巩固学生对向心力计算公式的掌握。
五、案例分析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摩天轮、拖拉机转弯等,分析向心力的应用,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向心力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区别,以及向心力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七、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习题和实践任务,巩固学生对向心力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实验演示、案例分析等,使学生对向心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安排不合理,学生的参与度有待提高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向心力》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向心力》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向心力》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向心力》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向心力》教学反思11、细化每一个问题课堂上设问是一门艺术!太难的问题,给学生的门槛就太高了,有些体质较弱的学生很可能被难住了,跨步过去,最终被关在了物理的门外。
其实,设问的目的在于给学生学习理解新知识铺路搭桥。
所以,我们设的问题就应该是学生可以一步步踏着向前走动梯子。
在这次的准备过程中,关于这一点,我的体会很深。
比如,在举生活中圆周运动的例子——地球公转时,本例子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向心力的理解,知道任何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都需要向心力,而这个向心力是由指向圆心的合外力提供的。
我最初的设计是这样的,播放地球公转视频,提问:地球为什么能绕太阳做近似圆周运动?在第一次在15班上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根本没有反应,他们还不明白我的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所以,在我后面解释的过程中,学生还是迷迷糊糊的,不怎么理解。
在上了这节课后,在李老师的建议下,我将这一个问题分成了4个问题:(1)地球在做什么运动?圆心在哪里?(2)地球受什么力?(3)合外力是哪个力?方向如何?(4)向心力由哪个力提供?在这样的修改之后,再在7班上,学生很快就可以理解这个问题。
在探究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也作了这样的修改,改后的效果好很多,学生理解很快,效果更明显。
其实,仔细回忆我在以前上课过程中,经常也是提出的问题,学生的回答与想要的答案差距较大,原因就在于我的问题跨度太大。
对于我们的学生,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将问题细化,一步一步设问,逐步引导,让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学习物理的信心,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2、规范语言,精益求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经意说错的一句话,可能会在学生的脑袋里从此留下一个错误的概念,想要再订正,就比较难了,因为认的第一次认知往往是比较深刻的。
《向心力》教学设计(精选2篇)

《向心力》教学设计(精选2篇)《向心力》篇1一、教学内容分析向心力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受到的合外力,它是本章圆周运动的重点。
由于这一节内容比较多,可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述有关向心力的概念,第二课时是生活中向心力的应用实例,而本--是第一课时有关向心力的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如何建立向心力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容易接受,教材采取以实验为基础加上必要的简单的理论分析的方法,在这里,编者增加了一个演示实验,就是借助向心力演示器进行实验,把学生的实验结论逐一验证,从而验证了向心力公式,更有力说明了实验的科学性和重要性。
课本35页中的“讨论与交流”这一点学生往往觉得抽象,只是理论来分析,这里编者把它改成实验探究,这样学生通过实验亲身感受,定性分析,这比理论分析更具有说服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对匀速圆周运动有了一定的理解。
知道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转速等,并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半径之间的关系。
学生知道在转动装置中,共轴的轮子上各点的角速度相等;皮带转动(不打滑)中,凡和皮带接触的点,线速度的大小相等。
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知道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因为它的线速度方向时刻在变,但只是表面的知道,更深一步来分析,为什么线速度的方向时刻在变?是什么力来改变物体的这种运动状态,这个力有何特点?学生带着这些疑问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三、--思想及策略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实施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的接受,很难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新课程强调“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为此本--和教学实施就是采用学生实验探究和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探究教学法。
《向心力》教学设计

《向心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向心力一、整体目标:1.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基本特点;2.掌握向心力的计算方法;3.理解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关系;4.能够应用向心力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向心力的概念和表达式;2.向心力的计算方法;3.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区别;4.向心力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向心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向心力的基本原理和应用;2.实验法:通过实验展示向心力及其作用,加深学生对向心力的认识;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关系,激发学生思考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4.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向心力的掌握程度,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向心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向心力是什么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
2.讲解向心力的概念和表达式:通过讲解向心力的公式和应用,让学生明白向心力是一种偏向轴心的力,其大小与质点在圆周运动的半径和角速度成正比。
3.实验展示向心力的作用: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在固定半径下改变角速度时向心力的变化,加深学生对向心力的理解。
4.讨论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区别:引导学生讨论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异同,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帮助学生理解向心力在圆周运动中的作用。
5.练习向心力的计算方法: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计算给定条件下的向心力大小,加深学生对向心力计算方法的掌握。
6.应用向心力解决问题:设计一些应用题目,让学生运用向心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对向心力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作业评价:布置一些作业题目,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并通过批改作业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3.考试评价:通过阶段性考试或期末考试来评价学生对向心力知识的全面掌握情况,检验教学效果。
六、教学反思:1.教学设计: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以确保教学效果;2.教学引导:要及时引导学生,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3.教学环节: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4.教学评价: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教学效果的达到。
《向心力》教案模版

《向心力》教案模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知道向心力是使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必要条件。
2. 让学生掌握向心力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向心力解释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体做圆周运动时的向心力。
二、教学内容:1. 向心力的定义2. 向心力的计算公式3. 向心力与圆周运动的关系4. 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向心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向心力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向心力概念和圆周运动。
3. 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向心力现象。
4.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向心力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力学基础知识,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2. 讲解向心力概念:讲解向心力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向心力是使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必要条件。
3. 公式讲解与应用:介绍向心力的计算公式,并通过例题讲解其应用。
4. 实验演示与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做圆周运动时的向心力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向心力在圆周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向心力的理解和应用。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向心力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进行评估。
2. 评价学生对向心力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通过布置相关练习题进行评估。
3. 评价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实验报告和数据分析进行评估。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向心力概念和圆周运动的图像和动画。
2. 实验器材:用于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向心力现象。
3. 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向心力的理解和应用。
高中物理_向心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6节《向心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向心力概念,知道向心力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
2.体验向心力的存在,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3.掌握向心力的表达式,计算简单情景中的向心力。
4.从牛顿第二定律角度理解向心力表达式。
5.初步了解用“圆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原理。
6.会测量、分析实验数据,获得实验结论。
二、教学重点1掌握向心力的两个基本表达式并会运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分析确定向心力的来源是本节课的难点四、教学方法观察实验探究法,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相结合,交流讨论法等五、教学手段向心力演示仪、数据传感器、电脑多媒体、PPT课件等辅助教学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有什么特点?写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
2.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力有什么特点?(二)新课引入通过观看演示实验和视频引入新课演示实验1用一根细绳拉着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圆周运动。
演示实验2放在水平转盘上的物体跟随转盘绕转轴一起转动。
在上述实验中小球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力就是向心力(三)讲授新课1.基础知识(1)向心力的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指向圆心的力即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力叫做向心力(2)由牛顿第二定律的向心力表达式(3)效果: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注意:(1)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是效果力。
(2)来源:可以是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各种性质的力,也可以是几个力的合力,还可以是一个力的分力。
问题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可能与物体的质量、转动快慢和圆的半径大小有关系。
2.探究实验(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1)实验目的:探究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实验器材:向心力实验演示器及附件、数据采集器、力传感器、数字适配器、电脑等。
(3)试验方法:控制变量法(4)实验步骤:a.按实验要求将装置连接好。
b.保持物体的质量和半径不变,改变转动角速度,进行描点作图。
《第六章 2 向心力》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向心力》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向心力的概念,知道向心力是使物体沿着圆周或曲线运动所需的一种力。
2. 掌握向心力的计算公式,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求出向心力。
3. 学会应用向心力原理进行物体运动的分析。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向心力的概念,掌握向心力的计算公式。
2. 教学难点:物体运动的分析,特别是曲线运动中向心力的方向和大小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圆周运动模型、相关习题。
2. 搜集学生感兴趣的关于向心力的实际应用案例,用于课堂讨论。
3. 安排实验室或户外实验或观察活动,让学生直接观察圆周运动的规律。
4.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首先,我们将通过一个小实验来开始今天的课程。
请大家拿出自己的水桶和沙子,尝试将它们放入一个中心有孔的圆板中,然后旋转圆板,看看发生了什么。
这个简单的实验将帮助我们引入向心力的概念。
2. 讲解:向心力是使物体沿着圆周或曲线轨道运动的力。
我们将通过理论分析和实例讲解,来解释向心力的来源、方向和大小。
我们也将讨论向心力的方向是如何影响物体运动轨迹的。
3. 互动:接下来,我们将进行一些互动活动,如小组讨论和实验,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尝试理解向心力。
例如,学生们可以尝试用手臂拖动一个物体沿着圆周运动,并注意体验向心力是如何作用的。
4. 实例应用:我们将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许多应用向心力的例子,包括自行车轮、汽车轮、卫星轨道等。
学生们将了解如何应用向心力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
5. 反馈与讨论:学生们将有机会提出他们对向心力概念的理解,我们将根据他们的反馈进行讨论和解答。
同时,我们也将讨论如何在实际应用中考虑向心力的限制和影响。
6. 作业与延伸:最后,我们将布置一些与向心力相关的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和在线研究,以便学生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和学习。
我们还将鼓励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更多的向心力应用。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向心力的概念,知道向心力的大小和方向是如何影响的。
《向心力》教学设计(优秀3篇)

《向心力》教学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这里是作者美丽的编辑帮大家收集的《向心力》教学设计(优秀3篇),欢迎参考。
向心力教案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向心力的概念、来源、公式及其物理意义。
知道研究一般曲线运动采用圆周运动分析的方法和依据。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将牛顿第二定律自觉地从直线运动迁移到圆周运动中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重点向心力的概念,与向心加速度的关系难点向心力的来源教具多媒体、学案教学要点:向心力的概念、来源、公式及其物理意义特别关注:向心力的来源知识链接:向心加速度、牛顿第二定律教学流程: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课前汇报向心加速度物理意义、公式代表发言进行汇报,大家认真聆听,评价及进行补充为新课打基础定向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加速度是由合力产生,那么向心加速度是怎样产生的?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匀速圆周运动与向心力1.向心力: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力。
2.公式:Fn= 或Fn= 。
3.来源:匀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可能是物体所受外力的,也可能是某个力的分力。
向心力是按命名的力,它可由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提供,也可以是这些力的合力或它们的分力来提供。
4.作用:产生,改变线速度的方向。
1.装置:细线下面悬挂一个钢球,用手带动钢球使它在某个水平面内做,组成一个圆周摆,如图所示。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认真聆听、思考,准备进入新课的学习。
阅读教材,完成学案。
通过实例,得出向心力名称的由来。
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及向心加速度的公式推导向心力的公式。
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教师指导。
交代本节主要研究方向,提醒学生进入状态。
阅读教材,提取精华。
通过情景展示,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向心力的来源和方向。
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展示交流2.求向心力及合力:(1)可用Fn= 计算钢球所需的向心力。
向心力_教案

向心力_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知道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
(2)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能推导向心力的表达式。
(3)学生能够运用向心力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理论推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表达式。
(2)实验探究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教学难点(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向心力的表达式。
(2)运用向心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一段赛车在弯道上高速行驶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赛车在弯道上的运动情况,并思考以下问题:1、赛车为什么能够在弯道上顺利转弯而不冲出赛道?2、是什么力使赛车在弯道上保持运动轨迹?学生观看视频后,进行小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向心力。
(二)新课教学1、向心力的概念教师演示一个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小球的运动情况,并思考以下问题:(1)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速度的大小是否改变?方向是否改变?(2)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受到哪些力的作用?这些力的合力方向指向哪里?学生观察实验后,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向心力的概念: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到的合力总是指向圆心,这个合力叫做向心力。
2、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提出问题: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猜想:(1)向心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2)向心力的大小与物体的线速度有关。
向心力教案(精选3篇)

People will not suffer for a lifetime, but they will suffer for a while.(页眉可删)向心力教案(精选3篇)向心力教案1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必修)第五章《曲线运动》第六节《向心力》。
教材的内容方面来看,__节主要讲解了向心力的定义、定义式、方向及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
前面几节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这节讲的是描述使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合外力,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为接下来万有引力的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所以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这样的安排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来看,__节是运动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程中比较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它把运动学和动力学联系在了一起,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也是学生知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方面】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具备了探究向心力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为本节课的探究性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思维基础方面】高一的学生通过初中科学和第一学期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物理思维方法和较强的计算能力,但接受能力尚欠缺,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
【情感态度方面】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向心力有关的现象有,但是有一些是错误的这就给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带来困难。
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向心力的定义;能说出向心力的定义、写出向心力的定义式和单位理解向心力的作用效果;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圆周运动,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与学习,相互联系,体验对物理概念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用概念前后联系的方法得出加速度的概念,感悟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学无止境的观点;通过向心力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实验,加深学生的印象,容易让学生理解,引起学生兴趣;四、重点与难点重点:向心力表达式验证,向心力________与作用效果。
向心力高中物理教案及反思

向心力高中物理教案及反思向心力高中物理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总是指向圆心.2、知道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会解答有关问题.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训练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先讲向心力,后讲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导向心加速度这个难点,通过实例给出向心力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给出向心力公式,之后直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顺理成章,便于学生接受.教法建议1、要通过对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例进行分析入手,从中引导启发学生认识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都必须受到指向圆心的力的作用,由此引入向心力的概念.2、对于向心力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点是向心力只是根据力的方向指向圆心这一特点而命名的,或者说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并不是根据力的性质命名的,所以不能把向心力看做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力.第二点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需的向心力就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第三点是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是改变线速度的方向.3、让学生充分讨论向心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4、讲述向心加速度公式时,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向心加速度方向始终与线速度垂直并指向圆心的变速运动,在这里还应把“向心力改变速度方向”与在直线运动中“合外力改变速度大小”联系起来,使学生全面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含义,再结合无论速度大小或方向改变,物体都具有加速度,使学生对“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教学设计方案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教学重点: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公式.教学难点:向心力概念的引入主要设计:一、向心力:(一)让学生讨论汽车急转弯时乘客的感觉.(二)展示图片1.链球做圆周运动需要向心力.〔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定本必修)物理.第一册98页〕(三)演示实验:做圆周运动的小球受到绳的拉力作用.(四)让学生讨论,猜测向心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探究?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索性实验.(用向心力演示器实验)演示1:半径r和角速度一定时,向心力与质量m的关系.演示2:质量m和角速度一定时,向心力与半径r的关系.演示3:质量m和半径r一定时,向心力与角速度的关系.给出进而得在 .(五)讨论向心力与半径的关系:向心力究竟与半径成正比还是反比?提醒学生注意数学中的正比例函数中的k应为常数.因此,若m、为常数据知与r成正比;若m、v为常数,据可知与r成反比,若无特殊条件,不能说向心力与半径r成正比还是成反比.二、向心加速度:(一)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二)讨论匀速圆周运动中各个物理量是否为恒量:v T f探究活动感受向心力在一根结实的细绳的一端拴一个橡皮塞或其他小物体,抡动细绳,使小物体做圆周运动(如图).依次改变转动的角速度、半径和小物体的质量.体验一下手拉细绳的力(使小球运动的向心力),在下述几种情况下,大小有什么不同:使橡皮塞的角速度增大或减小,向心力是变大,还是变小;改变半径r尽量使角速度保持不变,向心力怎样变化;换个橡皮塞,即改变橡皮塞的质量m,而保持半径r和角速度不变,向心力又怎样变化.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让做圆周运动的橡皮塞甩出去,碰到人或其他物体.向心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向心力,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过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和表达式,本节课只讲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根据向心加速度的定义和牛顿第二定律可以很轻松的得出向心力的概念: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所受的合力一定指向圆心,这个指向圆心的合力称为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对于向心力的表达式可以直接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出。
高中物理_6 向心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分析【三维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及其表达式的确切含义。
2.知道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3.知道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可用上述公式求质点在某一点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实验来了解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具体“做一做”来理解公式的含义。
2.进一步体会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并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来理解匀速圆周运动、变速圆周运动及一般曲线运动的各自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动手的习惯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点难点】1.体会牛顿第二定律在向心力上的应用。
2.明确向心力的意义、作用、公式及其变形。
3.圆锥摆实验及有关物理量的测量。
4.如何运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二、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情景创设策略:运用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设计问题,设计物理实验,组织教学内容,提出有启发性的引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到实验验证、实验猜想、探究规律的学习当中2.探究引导策略:探讨式学习;教师启发引导3.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策略:建立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的课堂氛围三、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1.教科版新课标教材高中物理必修22.相关实验器材,单摆小球、向心力演示器、钢球、铝球。
3.专门为本课设计的多媒体课件4.多媒体教室四、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匀速圆周运动的运动性质2.向心加速度的定义、方向、大小及物理意义3.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㈠向心力[实验并模拟]利用桌上的单摆小球,手执绳的一端使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
观察小球运动情况、分析小球受力特点,完成感受性实验一。
利用课件模拟各种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请学生对其进行受力分析。
观看3段视频材料,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从理论上总结向心力的定义、方向、特点、作用效果和向心力大小的表达式.【案例分析一】小球在光滑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学案相关内容,从而初步掌握向心力分析方法。
向心力高中物理公开课教案设计

向心力高中物理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知道向心力是物体在做圆周运动时所需的指向圆心的力。
2. 让学生掌握向心力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向心力公式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向心力的定义2. 向心力的计算公式3. 向心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向心力的定义,向心力的计算公式。
2. 难点:向心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向心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向心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自行车转弯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转弯时所需的力。
2. 新课导入:介绍向心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向心力是物体在做圆周运动时所需的指向圆心的力。
3. 知识讲解:讲解向心力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向心力的计算方法。
4.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向心力公式解决问题。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解题思路。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向心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向心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向心力概念和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向心力应用的理解程度。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反思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向心力知识。
3. 反思教学过程:总结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八、教学拓展1. 向心力与角速度、线速度的关系: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向心力与角速度、线速度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素养。
《向心力》教学设计优秀5篇

《向心力》教学设计优秀5篇《向心力》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匀速圆周运动的,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好圆周运动的关键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后面的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打好基础。
教材的编排思路很清晰,先是从身边的事例出发,让学生体验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有一个指向圆心的力,从而引出向心力的概念。
由于上一节中,已经从一般性的结论入手,利用矢量运算,在普遍情况下得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指向圆心的结论,进一步得到了向心加速度的大小。
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得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方向和大小,即向心力的大小和方向。
接着,教材为了让学生对向心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设计了“实验”栏目──“用圆锥摆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
实际上,这个实验除了要验证向心力表达式之外,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向心力不是一个新的力,而是一个效果力”,也即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与过去不同的是,本节中又讨论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的曲线运动。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情况下物体将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情况下会做变速圆周运动。
以及知道如何处理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
【学情分析】(1)思维基础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从高一第一学期开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有了探究事物的一般方法,即“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思维方法。
因此,本设计中就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2)心理特点依据20世纪最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可知高一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是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也是由直观认识向逻辑推理、实验推理过渡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本节课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3)已有知识通过前一节《向心加速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指向圆心,它描述了物体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第六章2向心力》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19必修第二册

《向心力》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向心力的概念,了解向心力产生的原理。
2. 掌握向心力的计算方法,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3. 理解向心力的作用,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向心力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笔、教学PPT、向心力相关模型。
2. 准备教学材料:精选的练习题、案例分析素材。
3. 安排教学时间:本课时为单课时,约45分钟。
4. 安排教学内容:向心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应用实例。
四、教学过程:本节内容是高中物理课程《向心力》教学的第一课时,具体教学过程如下:1. 引入课题:首先,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作用。
例如,通过旋转圆盘实验,让学生观察圆盘上物体受到的向心力,以及向心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讲解向心力的定义和性质:向学生解释向心力的定义、方向、大小等基本性质,并介绍向心力的来源和作用机制。
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和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向心力的性质。
3. 讲解向心力的计算方法:向学生介绍向心力的计算方法,包括向心力公式、向心加速度公式等。
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和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这些计算方法。
4.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数据和图表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向心力的理解和掌握。
实验探究的题目可以包括“不同的运动形式下的向心力”、“不同的物体在相同运动形式下的向心力”等。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向心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向心力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同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7.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和思考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心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为了帮助高中物理教师做好备课,下面我为大家带来高中物理,供大家参考。
向心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总是指向圆心.
2、知道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会解答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训练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先讲向心力,后讲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导向心加速度这个难点,通过实例给出向心力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给出向心力公式,之后直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顺理成章,便于学生接受.
教法建议
1、要通过对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例进行分析入手,从中引导启发学生认识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都必须受到指向圆心的力的作用,由此引入向心力的概念.
2、对于向心力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点是向心力只是根据力的方向指向圆心这一特点而命名的,或者说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并不是根据力的性质命名的,所以不能把向心力看做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力.
第二点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需的向心力就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
第三点是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是改变线速度的方向.
3、让学生充分讨论向心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
4、讲述向心加速度公式时,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向心加速度方向始终与线速度垂直并指向圆心的变速运动,在这里还应把"向心力改变速度方向"与在直线运动中"合外力改变速度大小"联系起来,使学生全面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含义,再结合无论速度大小或方向改变,物体都具有加速度,使学生对"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教学设计方案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教学重点: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公式.
教学难点:向心力概念的引入
主要设计:
一、向心力:
(一)让学生讨论汽车急转弯时乘客的感觉.
(二)展示图片1.链球做圆周运动需要向心力.〔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定本必修)物理.第一册98页〕
(三)演示实验:做圆周运动的小球受到绳的拉力作用.
(四)让学生讨论,猜测向心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探究?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索性实验.(用向心力演示器实验)
演示1:半径r和角速度
一定时,向心力
与质量m的关系. 演示2:质量m和角速度
一定时,向心力
与半径r的关系. 演示3:质量m和半径r一定时,向心力
与角速度
的关系. 给出
进而得在
.
(五)讨论向心力与半径的关系:
向心力究竟与半径成正比还是反比?提醒学生注意数学中的正比例函数
中的k应为常数.因此,若m、
为常数据
知
与r成正比;若m、v为常数,据
可知
与r成反比,若无特殊条件,不能说向心力
与半径r成正比还是成反比.
二、向心加速度:
(一)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得:
(二)讨论匀速圆周运动中各个物理量是否为恒量:
v
T f
向心力教学反思:
关于《向心力》这节课,我上了一堂公开课。
我本着给学生讲简单,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原则。
因此,我是这样处理的:先复习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紧接着出一道思考题,即上一节的第四题,情景引出:两艘游艇的向心加速度是怎样产生的?这节课就来学习与这个问题息息相关的知识—向心力;展开新课,向心力概念矢量性(大小和方向)向心力来源用圆锥摆实验粗略验证向心力公式。
本来还设计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的讲解,但考虑到学生对向心力是效果力这一难点的透彻理解,这点需要的时间比较多,就
没有把设计的都讲完。
从第二节课的情况看,学生的掌握情况良好。
当然,还有诸多值得我反思的地方:
1、过高评价学生。
设计教学环节时,有些我预设认为简单的问题在学生看来,不能很快到位的理解,这也是这堂课没按设计讲完的一个原因。
2、关于向心力是效果力。
为了降低难度,我先引用了学生很容易理解的动力和阻力是效果力,粉笔头做竖直上抛运动时,重力是阻力;粉笔头竖直下落时,重力是动力。
当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想要实现这种效果,要有指向圆心的力。
其它力的合力提供这种效果,那么这些力的合力就是向心力,因此向心力是效果力;这点处理我个人比较满意。
当然也许存在不妥之处,愿与大家共同讨论。
3、图画的有些小。
图画的大点,受力分析会更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