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优秀篇)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教教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教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1:根据教材内容和所给材料,总结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和作用;
目标2:知道苏联成立的时间;总结归纳苏联工业化的特点、过程和成果;归纳农业集体化的目的和措施;
目标3:理解“苏联模式”的含义以及评价;
目标4:通过回顾知识、动手建构知识体系,培养综合归纳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或电子教材,查阅相关资料自主思考:经历4年世界大战和3年内战后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政府必须调整政策。
苏联是如何建立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怎样走过来的呢?
(三)合作探究
1.根据教材内容和所给材料,总结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时间、内容和作用。
2.苏联成立的时间。
根据课本及材料归纳苏联的工业化的背景、特点、过程和成果。
3.归纳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目的和措施
4.苏联新宪法是何时通过的?苏联模式指的是哪种体制?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优教课件
(五)当堂达标
请调用互动学习卡,使用
当堂达标/提升训练
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
(六)学后反思。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包括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建设、斯大林模式的确立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背景知识,如俄国十月革命、苏联成立等。
但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过程、成就和问题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途径,深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建设、斯大林模式的确立等内容,掌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建设、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难点: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成就。
2.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和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观看相关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2.视频资料: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视频。
3.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成就和问题。
4.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苏联为何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建设、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3.1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九年级历史下册(1)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国家发展应重视人民的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观点。
历史解释:掌握列宁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成立。
掌握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就以及苏联模式;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实行的必要性和转变的必要性。
时空观念:构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间轴,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开展学习;梳理沙俄、苏维埃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俄罗斯的演变过程。
史料实证: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实行的必要性和转变的必要性。
通过研读材料、表格、图片等方式,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家国情怀: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的了解,结合中国现代史部分中所学习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为战胜国内外敌人而实行的,为最终战胜敌人奠定了基础。
可现在怎么会出现这一情况?面对这一情况,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是如何解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
(二)、讲授新课:一、新经济政策:1、背景:材料:1921年初,国内战争结束。
苏俄取得了胜利,然而它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战争使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也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不满情绪影响了政治稳定。
通过材料分析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有哪些?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材料:“在贸易国有化和工业国家化方面,在禁止地方周转方面做得过分,超过了理论上和政治上所需要的限度”“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列宁的两段话分别阐述了什么观点?你认为他这种认识是否正确?说说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执行过度;决定采取新经济政策(国家)。
3.1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苏联农业集体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使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部分农民抵制集体化,导致农村社会矛盾加剧。总体而言,农业集体化对农民生活水平的影响喜忧参半。
3.讲解题型三:列举苏联工业化时期的成就,并分析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答案示例:
苏联工业化时期的成就包括钢铁、煤炭、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新兴工业城市的建立,以及国防实力的增强。这些成就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农村人民生活改善相对较慢,城乡差距加大。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历史事件时,对于具体政策和实施过程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知识点的深入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其次,课堂导入环节通过展示苏联时期的宣传画和歌曲,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说明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很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手段,以提高课堂氛围。
此外,课堂提问环节,学生的回答表现出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和意义认识不足。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在师生互动环节,我尝试让学生分享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和理解,发现他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5.时空观念:建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历史时空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知识层面,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对具体建设过程、政策实施细节掌握不足。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基本的史料阅读与分析能力,但深入的历史解释和评价能力尚需培养。素质方面,学生具有较强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有利于理解并感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精品教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3.通过介绍1936年苏联宪法和苏联模式的确立,探讨苏联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苏联模式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1939年苏联国歌歌词:您毫不留情地肃清了各种腐朽的敌人与卑鄙的奸贼。
您是人民的自豪与智慧的象征,人民的心脏和良知。
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与天才,构建了我们未来的公社。
列宁指明我们自由的道路,斯大林带领我们继续前进。
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提问思考:“列宁指明我们自由的道路,斯大林带领我们继续前进”分别是指什么事件?带来什么影响?(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1.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__新经济政策__。
内容包括:①农业上:以__征收粮食税__代替余粮征集制;②贸易上:允许使用__雇佣劳动力__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__自由买卖__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__自由贸易__;③工业上:允许本国和外国的__资本家__经营中小企业;④分配上:实行__按劳取酬__的工资制。
2.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__国情__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__积极性__,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__工农联盟__,促使国民经济__稳步发展__。
3.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__苏联__”。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__工业国__。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教材内容包括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重点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重点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特点,注重发展科技和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过程和成就,以及其中的困难和挑战,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讨。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逐渐提高,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和思考历史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主要成就,掌握苏联三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史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苏联三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和影响。
2.教学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其原因和教训。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案例分析法:以苏联三个五年计划为例,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资料:准备教材和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进行详细的教学解读。
2.课件和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和多媒体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
3.板书设计:设计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第三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教案雷洪荣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确定;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和实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严重问题;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二、要求学生认识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短期内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这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三、能力培养1.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培养学生运用共性与个性、原因与结果、发展与联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现象。
2.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一、本课重点: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二、本课难点: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
教学设备投影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斯大林;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关的图等。
教学要点第三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列宁逝世:1924、1、212.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1925年12月)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1927年12月)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问题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1.1936年苏联宪法2.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3.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4.苏联的大清洗运动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
从此垄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成为世界现代史的主题。
请同学们结合第一节学过的有关内容,回答下面两个问题:①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学生答:实行新经济政策)②苏联何时成立的?为什么要成立苏联?(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归纳)1922年底苏联成立。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示范教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本课是第三单元第4课,主要讲述了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苏联模式的相关知识,概述了它们在苏联(苏俄)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对比中国历史,得出苏联经济发展为我们带来的启示。
教学目标1.识记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时间、两个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等基本史实。
2.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分析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及弊端,认识苏联在短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苏联农业集体化及斯大林模式的相关情况及其影响与弊端,认识到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
【教学难点】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启示。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和材料: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一位农民对列宁的诉说教师:同学们,材料中的农民在向列宁诉说,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面临这样的局面,列宁又会做出怎样的抉择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今天的新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设计意图)以图片和文字材料导入,更加生动直观,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进入课堂教学。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一、新经济政策展示材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同农民利益尖锐对立,农民们的不满情绪愈来愈强烈,反抗事件屡屡发生。
1920年秋,就已有13个省不得不停止收集余粮工作。
战争年代所形成的工农军事政治联盟有完全破裂的危险。
----《苏联东欧问题》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主要讲述了苏联在斯大林时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
教材通过介绍苏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让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从而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苏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建设成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和评价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苏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建设成果。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苏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建设成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认识两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异同。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秀教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3.通过介绍1936年苏联宪法和苏联模式的确立,探讨苏联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苏联模式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1939年苏联国歌歌词:您毫不留情地肃清了各种腐朽的敌人与卑鄙的奸贼。
您是人民的自豪与智慧的象征,人民的心脏和良知。
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与天才,构建了我们未来的公社。
列宁指明我们自由的道路,斯大林带领我们继续前进。
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提问思考:“列宁指明我们自由的道路,斯大林带领我们继续前进”分别是指什么事件?带来什么影响?(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1.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__新经济政策__。
内容包括:①农业上:以__征收粮食税__代替余粮征集制;②贸易上:允许使用__雇佣劳动力__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__自由买卖__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__自由贸易__;③工业上:允许本国和外国的__资本家__经营中小企业;④分配上:实行__按劳取酬__的工资制。
2.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__国情__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__积极性__,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__工农联盟__,促使国民经济__稳步发展__。
3.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__苏联__”。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__工业国__。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课题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第三单元学科世界历史年级九年级学习目标1、掌握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成立2、掌握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制度上存在的弊端3、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难点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师:经历4年世界大战和3年内战后的苏维埃俄国,满目苍夷,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政府必须调整政策。
苏联是如何建立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怎样走过来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生根据情景内容,各抒己见利用情景问题的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兴趣,进而产生探知欲望讲授新课一、新经济政策1、背景师:1920年末,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
但是,工厂停工,农业生产急剧下降,饥荒流行。
那么当时的俄国实行的是什么政策?提示:在第9课的时候我们就提到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知识拓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捍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这个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存在着许多弊端。
3、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于是列宁开始了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探索。
那么列宁学生回顾知识,作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学生:巴黎和会培养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之间的串连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层面,让学生增加直观印象采取了什么政策?展示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治的内容作为对比。
从农业、工业和商业进行对比。
4、作用思考:新经济政策的实验,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象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动了!”材料中列宁的言论,反映了什么?提示:作用:调动了生产积极性,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教案(1)
提问学生,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
(三)农业集体化
由于要进行工业化,国家对粮食的需求大大增加,然而国家人为的压低粮食价格,在1927年底—1928年初,苏联出现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影响了工业化的进行,所以斯大林决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
结合框架介绍本课构成。
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新授
(一)新经济政策
首先来看列宁推行的新经济政策。结合课本P47,分析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和目的。
于是1921年春,新经济政策实行,结合课本P47填写导学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作用。
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分析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四人一组,结合导学案材料,分析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3学生通过导学案图表与材料,分析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4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苏联1922年底成立
国家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5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背景:
(1)经济技术落后,工业落后;
(2)国际形势严峻,受帝国主义的威胁。
6自主预习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的相关问题
7、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
结合导学案材料,分析苏联模式的影响。
齐读学习目标
1结合课本,学生自主预习再师徒交流:新经济政策实行背景与目的。
背景:
(1)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2)列宁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目的:恢复和发展生产,缓解危机,巩固工农联盟
2“新”在哪里?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初三历史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初三历史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工业化的实施、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施等;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
2.结合教材和史料,说说卡德纳斯进行改革的举措以及改革影响。
归纳总结:卡德纳斯改革的措施与影响措施:(1)政治上: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
(2)经济上: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
(3)教育上:发展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影响:卡德纳斯改革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体系,推动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到来。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和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是这一时期突出的民族解放运动,其影响深远,颇具特色,巩固了民族民主运动的成果,开辟了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的新时代。
初三历史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本课属于民族解放运动史的范畴,在教材中的地位相比不是那么重要,很多教师忽视对本课的讲解,讲解流于形式。
本来内容特别丰富的一课却弄得很枯燥,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应对本课同样重视,给学生补充史料、展示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讲故事,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陆军人数政治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体现了巴黎和会分赃的性质)山东权益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4.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协约国还同其他战败国签订条约,认识凡尔赛体系确立的“新秩序”。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最全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教学目标一、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对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苏联在短期内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通过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苏联在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致使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极一时。
它的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二、基础知识目标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重大缺陷;1936年苏联宪法;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三、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培养学生运用现象和本质、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要点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列宁逝世2.苏联的工业化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1. 1936年苏联宪法2.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4.苏联的大清洗运动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使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虽然存在着种种弊端,但确实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增加了国力,为以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使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但是,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以及个人崇拜风气的盛行,后来成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提高的严重障碍。
本节重点: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本节难点: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三个问题:1.列宁逝世。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2024-2025学年度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
二、内容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列宁和斯大林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
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强调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937年,苏联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值跃居世界第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为苏联在发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弊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三、教学目标时空观念: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掌握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史料实证:了解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及农业集体化的内容。
历史解释:熟悉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与弊端。
唯物史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为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家国情怀:了解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三年内战结束后,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尖锐。
(二)讲授新课1.新经济政策(1)教师活动阅读课本P42的相关史实及下面材料,概括“战时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随着内战结束,农民不堪忍受越来越严重的无偿征购,有意减产,以抗拒粮食征集。
加上多年的战争,导致俄国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有1913年的一半,农民反抗的情绪日益严重。
农产品和原料短缺,导致多数工厂停产,工人大量失业,开始罢工游行。
——《全球通史》(2)学生活动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影响:①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不满,社会矛盾加剧。
②战争严重破坏了俄国经济,经济异常困难。
(3)教师活动对比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区别?(4)学生活动特点: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新:肯定市场经济和商品货币关系(5)教师活动(6)学生活动影响: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九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
教材内容包括苏联实行五年计划,进行农业集体化,以及苏联在工业、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同时,教材也介绍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以及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俄国革命和苏联成立的历史知识。
他们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了解可能局限于表面的知识和一些片面的观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客观评价其成就和不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认识苏联在工业、农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同时,他们能够从中汲取经验,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借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
2.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呈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和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资料:教师收集有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05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九年级下册历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设计说明20世纪20年代,列宁根据国情,提出了新经济政策,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后,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苏联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运动。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苏联模式形成了。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对比教学,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学习目标1.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苏联的工业化成就、农业集体化的内容及苏联模式。
2.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理解这一政策实行的必要性。
3.了解列宁勇于创新的精神,体会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图书馆资源、多媒体课件、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1920年年底,苏维埃俄国面临严重危机,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
为缓解危机,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苏联是如何建立的,又是如何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的?二、预习检查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3.苏联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目的和影响。
三、学习任务一新经济政策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相关史事”中的内容,思考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府在经济上实行的政策及起到的积极作用。
学生回答:(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积极作用:在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教师提问:(出示材料)列宁在这段话中反思的是什么政策?材料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学生回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和教材内容,思考苏维埃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优秀篇)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优秀篇)《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课标内容1、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2、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2过程与方法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与此同时,出现了重大曲折和失误,主要表现为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切实际的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过度集中、缺乏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新经济政策难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三、学法引导:质疑导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阅读课文说一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时间、内容、意义。
2、讨论一下,和平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合时宜。
让学生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
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之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需要一个逐步过渡的阶段,即在一个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巩固工农联盟后,再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原因:直接原因——经济困难、政治危机根本原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市场经济;意义:实践——消除危机,恢复经济理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苏联的成立(板书)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为什么要成立苏联呢?这是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际主义政权性质所决定的。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技术历史教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技术历史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技术历史教案1939年苏联国歌歌词:您毫不留情地肃清了各种腐朽的敌人与卑鄙的奸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课标内容
1、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2、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2过程与方法
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与此同时,出现了重大曲折和失误,主要表现为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切实际的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过度集中、缺乏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经济政策
难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三、学法引导:质疑导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阅读课文说一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时间、内容、意义。
2、讨论一下,和平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合时宜。
让学生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
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之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需要一个逐步过渡的阶段,即在一个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巩固工农联盟后,再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原因:直接原因——经济困难、政治危机根本原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市场经济;
意义:实践——消除危机,恢复经济理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苏联的成立(板书)
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为什么要成立苏联呢?这是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际主义政权性质所决定的。
苏联成立的时间是1922年。
参加的基础是平等、自愿。
当时加盟的共和国有四个,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后来逐步增加,到1940年共有15个。
(引导学生看课本P7《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1924年列宁逝世了,这对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列宁对苏俄(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永垂史册。
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
2、工业化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实现的。
苏联的"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
由于苏联人民的艰苦奋斗,在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期间,苏联取得
了重大成就,人民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走完的道路。
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苏联人民的自信心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为以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情况。
但与此同时,其农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则是比较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
如何发展农业。
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2.农业集体化(板书)
到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四)、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1936年宪法的颁布,成为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的标志,也是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标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让学生看书,找到斯大林模式的作用,尤其是弊端的内容。
(看书P9)
五、全课小结:
六、版书设计
1.新经济政策
原因:直接原因——经济困难、政治危机
根本原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国家资本主义;
流通——市场经济;分配——工资级别
意义:实践——消除危机,恢复经济
理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建立苏联
情况:1922年;成立宣言;联盟条约
3 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经济建设
存在问题:产业结构——农轻重比例失调,产品单调
消费水平——消费品少,影响人民生活
资金积累——对农民过多地索取,损害积极性
(2)政治生活
苏联体制:特点——经济上高度集中的的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上权力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监督
评价——曾起过积极作用;存在着严重弊端
七、布置作业:略
八、教学后记:比较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区别;理解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特点。
正确评价苏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