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共同体的两面性-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浅论科学技术的两面性摘要:科技改变历史,然而科学技术却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能够斩断愚昧落后,另一方面也可能带给人类无尽的灾难。
本文结合自然辩证法知识浅论了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进步和灾难及其形成原因,指出人类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运用科技的力量推动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两面性科学发展观引言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但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
一、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科学和技术不完全相同,技术的双刃剑功能是先天的,科学的双刃剑功能,尤其是科学的负作用则是后天的,是科学从自发阶段到自觉阶段的产物。
科学和技术的结合是一个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说是技术的幸运,因为科学所发现的规律可以为技术所用,成为技术的理论依据。
具体说来,科学属于认识活动,技术属于改造活动,认识活动以真理为标准,改造活动以功效为标准。
就科学的原初意义而言,科学并没有实用目的,而技术的目的则是实用。
也就是说,科学的实用功能是通过技术来实现的,科学技术对社会发生作用是通过其成果显示出来的。
科学以揭示客观规律为目的,其成果多为观念形态,技术以改变客体的存在形态为目的,其成果多为实物形态。
因此,相对于科学成果,技术成果对社会的作用要直接得多。
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从我们的祖先在进化时选择了发展,选择了进步开始,历史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科技每时每刻都在发展。
20世纪自然科学的新成果的大量涌现和广泛应用,使得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也显示出新兴科技无比恢宏的发展前景。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力量,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如今,科学技术作为改变世界的主导力量,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了更加明显的基础性和带动性作用。
这正是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及其给人类带来的福祉。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科学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正面的影响,在积极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也有巨大的危害性: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方程式” 的发现,原子物理理论的发展,使人类掌握了核能技术,但也带来了广岛和长琦的核灾难,人类第一次具有了自己毁灭自己的能力;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可也带来了太多的战争太多的纷扰;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具备了以前由上帝垄断的创造生命的权力,可这也带来了社会伦理的紊乱;现代工业飞速发展使得生态问题日益尖锐,非再生资源的枯竭使资源形势越来越严峻……更为严酷的是,现代科技在给我们带来生活质量的提高和行为方式的改变的同时,带来的负面问题似乎越来越让我们难以承受,越来越让我们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生存困境,甚至不得不付出成倍的代价,才能平复那些提高和改善背后的塌陷和毁损。
自然辩证法报告.doc
自然辨证法报告从自然辩证法角度看科学技术发展1科技发展的“双刃性”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从中国的阴阳五行、太极八卦到亚里士多德德经验理论,从伽利略的实验理论和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海森堡的量子物理,无不是对自然界认识和总结的结果,这些理论的出现对世界各个领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20 世纪是人类历史中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的飞跃上, 人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利用科学技术给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 科学和技术自从17 世纪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来, 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充分显示造福功能同时, 也逐渐暴露出对自然和社会的危害。
这也就是西方社会从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相继产生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以及反科学思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科学技术一旦失控时我们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
例如:1939 年瑞士化学家米勒合成的DDT( 化学名称为二氯二苯三氯乙烷) ,对生态的毁灭性影响;1986年泄漏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15000 多名救护人员死亡, 500万人因辐射而致病;1989年瓦尔迪兹号油轮上1100 万加仑原油渗入水中, 造成20亿美元损失;2001年横扫英国的使畜牧业遭到毁灭性打击的口蹄疫, 损失高达300 亿英镑; 2003 年“非典”肆虐全球等等一系列20 世纪全球所发生的震惊世界的技术和工业灾难。
2科技特征自然界生物生长规律是“强者生存, 若者灭亡” , 古往今来人类在与自然界抗争的同时, 也在不断进行着对自然资源、土地、生存空间等的抢占、掠夺。
为此就有了武器新旧更替, 高科技武器不断的涌现。
例如:从义和团的大刀长矛, 到李鸿章的北洋水师, 再到解放战争的小米加步枪, 发展到今天的人民解放军机械化、数字化、信息化部队来看, 部队人数在大幅度的裁减, 而武器装备质量在大幅度的提高。
自然辩证法
第二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创立的。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该书对于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重要成就作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于1925年在前苏联公开出版。
的概括,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
从那以后,自然辩证法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尤其是在科学工作者和哲学工作者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逐渐发展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和一个新学科。
请大家阅读教材《绪论》一章、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以及龚育之、孙小礼写的《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
主要了解和讨论以下问题:1.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2.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范围是什么?3.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STS的联系和区别?4.在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谈谈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答案:1、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答:《自然辨证法》深刻揭示了科技自身的发展逻辑,把科技发展作为社会现象来考察,并由此提出了很多独特的思想。
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生产力范畴,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自然辩证法》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社会实践的需要,经济生产发展的需要,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所以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2、自然辨证法的性质、内容和范围是什么?答:性质:自然辨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科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方法论、认识论与价值论等方面,研究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它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个人整理版)
自然辩证法(个人整理版)绪论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一、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1.整个世界的历史可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2.人类只有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才能从自然界那里取得他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3.科学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4.哥白尼牛顿科学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把人类从农业社会推向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自然辩证法贯穿的基本观点第一.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基本观点第三.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中介第四.社会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有所不同二、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哲学科技哲学的体系:形式科学、物理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区别:1、看待自然观方面2.看待科学技术方面3.看待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方面三、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社会1、哲学方面2、社会学、历史学方向3、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系研究方向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一)创立时期1、批判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2、批评分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方法论3、研究了劳动与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发展时期1、科学社会学2.科学学3.技术文化学二、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1.自然观方面(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2、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3、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方面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科学哲学(1)反归纳主义(2)经验证伪原则(3)划界标准:重言式命题、列尽各种可能性的逻辑命题、数学命题、形而上学命题、宗教神话、伪科学(4)理论是大胆的猜测:理论先于观察,有保留地赞同康德“理性给自然界立法的观点”、科学开始于问题、理论是大胆的猜测(5)知识增长的理论可证伪度:第一,理论表述的内容愈普遍,可证伪度就愈高;第二,理论表述的内容愈精确,它的可证伪度就愈高科学发展的四段式:1、科学开始于问题;2、科学家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大胆的猜测,即理论;3、各种理论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和批判,并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4、新理论被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证伪,又出现新问即P1→TT→EE→P2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理论范式:(1)从心理上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2)从理论和方法上说它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模型”或“框架”,总体说,就是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所共同具有的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的共同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
自然辩证法资料
一、论述现代科学技术负效应的表现形式、理论根源及防范对策。
事实上,人类的科学技术发现都有两面性。
我们如能正确利用科技创造,就会造福于人类;我们如果不能正确利用科技发现,就有可能祸害人类自己。
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每一次对自然取得的巨大胜利,都会不可避免地带来自然界对我们的报复。
我们研究自然,目的应当是为了遵循自然法则,而不是相反。
当然,为了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改造自然也是必要的。
但改造自然应当有个度,而且改造本身也应当遵循自然法则。
所以,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它在给我们带来福利的同时,都蕴含着某种对人类构成巨大安全隐患的威胁。
科学发展的责任,不仅在于推动技术的进步,同时也在于限制这种技术的负面作用,防止这种技术被不恰当地使用,从而可能对人类产生危害。
科学技术负效应的表现形式:1、生态向度的困境,具体表现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如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
2、社会向度的困境,具体表现为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控制,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一些新的伦理问题,比如试管婴儿,器官移植,网络技术等。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加剧“全球问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人文向度的困境。
具体表现为人的本质异化的问题,人的功能退化问题,人的尊严问题和人的心理问题。
科学技术负效应的理论根源:1、从矛盾论的视角看,科技本身具有两面性。
科学技术首先有善的一面,即科学技术具有促进人类解放、推动人类发展的性质和潜能,其次,科学技术又有恶的一面,即科学技术先天具有奴役、控制、异化这样一种原罪性质。
2、从认识方面而言,虽然科技走到了高度发展的今天,但是人们由于缺乏社会科学知识,对人类自身,对人与自然,对自然与社会的联系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多数情况下人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无知。
不了解科学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深远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所以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破坏性。
3、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科学技术的社会运用问题,科学技术对人,自然和社会及其未来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关键取决于人,取决于具体的社会制度。
自然辩证法-材料分析
分析题整体性拿破仑骑兵,三个和尚没水吃,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1.在欧洲战场上,拿破仑骑兵曾经与马木留克骑兵交战,马木留克兵个个强悍凶猛、骑术高超,如果一对一较量,拿破仑的军队必败无疑。
这是一场骑术不精但有纪律的法国骑兵和最善于单个格斗但没有纪律的马木留克骑兵之间的战斗。
但交战的结果却是人数少骑术逊色的法国骑兵战胜了对手。
为什么呢?拿破仑评论说:“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败三个法国兵,100个法国兵与100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300个法国兵大体能战胜300个马木留克兵;而1000个法国兵则一定能战胜1500个马木留克兵。
”摘自: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126页。
请用系统的观点分析上述材料答题模版:第一步:整体突现性原理:系统整体是由部分组成,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加和性关系。
同时由于处于系统整体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一方面使得系统中的部分的性质不同于处于自然状态下的性质,使组成部分的原有的某些性质被屏蔽起来,另一方面会使得系统整体产生除它的组分和组分总和所没有的新性质,总之,由部分构成系统整体时,有新质的突然出现,旧质的消失或屏蔽,这就是系统的整体突现性原理。
第二步:结合材料具体分析:所以,当很多骑术不精但是有纪律的法国骑兵组成一个整体时,会显现出强大的战斗力,从而打败马木留克骑兵,正是体现了系统的整体突现性原理。
(整体性)瞎子摸象,一只手从身体上割下来10.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按照名称虽仍然可以叫做手,但按照实质来说,已不是对手了。
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405页。
如果人体的某一部分出了毛病,那么,只有很好地了解整个复杂机体的人,才能医好他,……摘自《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513页。
1.分析上述材料所阐述的系统思想。
答题模版:系统的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自然辩证法之科技的利与弊
浅谈科学技术应用的两面性摘要:科学技术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武器,它的应用具有两面性。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带来广泛而深刻的积极变化。
但同时,科学技术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最大限度地消除科学的负面影响,防止科学技术被人为地滥用、误用甚至恶用,我们应采取积极的对策。
关键词:科学技术两面性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一个复合概念。
科学与技术既相区别,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
技术主要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
科学活动主要是一种认识活动或精神性活动;技术活动主要是一种生产性、实践性活动。
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科学技术是人类为了更好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进而更好的生活而对自然进行的实践活动,但是历史和现实的教训一次又一次的告诉:我们科学技术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是会带来危害的,而且这种危害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日俱增。
一、科学技术的正面性科技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飞跃,都是人类征服自然、征服自身的划时代的胜利。
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正是由于青铜器的铸造和铁器的使用,才使得社会财富成倍增长,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中,正是由于蒸汽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才使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而使资本主义世界的财富翻了一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正是由于以使用电器为主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才极大地促使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复苏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大幅度增长,促使了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的根本改善。
因此,科技发展的有利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课本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整理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整理咱先来说说啥是自然辩证法。
这玩意儿啊,简单来说就是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还有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
就拿咱们身边常见的事儿来说吧,比如说手机。
现在这手机的发展那叫一个快啊,从以前那种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大块头,到现在功能强大得像个小电脑。
这背后可不单单是技术的进步,这里面就有自然辩证法的影子。
咱先从自然界的角度看看。
手机的制造得用到各种材料,像金属啊、塑料啊,这些材料都来自大自然。
可不能随便乱开采,得考虑环境的承受能力,不然大自然可要“发脾气”啦。
再从科学技术方面说。
手机的芯片越来越小,性能却越来越强,这靠的就是科学家们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他们得研究怎么让电路更小,怎么提高电池的续航能力。
这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就像一次次的实验,有时候折腾半天没结果,有时候突然就有了重大突破。
说到人类社会,那就更有意思啦。
手机让人们联系更方便了,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比如说,大家都低着头玩手机,交流变少了。
还有些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影响了学习。
这就是技术发展带来的两面性。
自然辩证法里有个重要的观点,就是自然界是有规律的。
就像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白天黑夜交替出现,这都是规律。
咱们人类在利用自然的时候,就得遵循这些规律。
比如说,种地得按照节气来,不然收成可就不好啦。
还有啊,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
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往往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的。
就像电灯的发明,可不是一下子就成功的,经过了好多人的努力和尝试。
在自然辩证法中,还有个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思考。
咱们不能把自然当成是可以随意索取的宝库,得学会和自然和谐相处。
比如说,现在提倡的垃圾分类,就是为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让自然能保持它的美丽和生机。
再说说科学研究方法。
科学家们在做研究的时候,可不是瞎蒙乱撞的。
他们得有一套系统的方法,像观察、实验、假设、验证等等。
就拿观察来说吧,有一次我在公园里看到一只蝴蝶,它的翅膀颜色和花纹特别漂亮。
我就想,这蝴蝶的翅膀为啥会长成这样呢?是不是为了躲避天敌或者吸引异性?这就是一个简单的观察引发的思考。
科学共同体的两面性-自然辩证法
科学共同体的两面性科学共同体包括所有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不仅包括职业科学家,还包括业余科学家;同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科学共同体是有一定规则的,只有遵循这些规则的人才能为共同体所接纳。
科学共同体大部分或者说绝大部分都是职业科学家,即以此为生的人,但也不尽然。
有一些民间科学家和业余科学家,他们并不以此为生,而是完全凭兴趣自发地进行科学研究,这样的人确实是存在的。
只要他们愿意遵守科学共同体内自己形成的一套规则,那么,自然就被包括在其中,所以科学共同体并不排斥业余科学家。
然而,我们很难定义什么叫业余、什么叫专业。
比如现在大家都知道的蒋春暄、徐业林和张颖清,他们都是高级工程师或者教授,你说他们是不是科学共同体中的一员呢?因此,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是不能以职业来区分的。
科学共同体具有推动科学发展和阻碍科学发展的两面性。
根本不存在价值中立的科学共同体;依赖科学共同体本质上就是依赖权威;权威拥有“裁判”权无法做到公正,而且容易导致“学术霸权”;强调科学共同体的作用及规则,具有维护集团利益的嫌疑;科学共同体不但是个十分美丽的字眼,而且包含了普通大众许多美好而善良的寄托与希望,比如科学共同体内部的民主与平等、科学共同体的纯洁与中立,等等。
在通常语境下,多数普通大众可能就认为科学共同体具有“价值中立”品质。
但是,社会现实中这样的科学共同体是不存在的。
现实中的科学共同体内具有“森严”的等级,没有理想中的平等;科学共同体内充满了利益冲突和矛盾,以至于不同“门户”对立也不罕见;科学共同体与其他社会集团及政治集团之间也有复杂的利益关系。
这样的一个共同体,其“家规”的监督和执行并非由全体成员去完成,而是由“家长”去完成。
这个“家长”可能是其中具有重要背景的一个人,也可能是科学共同体内等级顶层的极少数科学家集团。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自然辩证法概论结课论文题目: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姓名:学号:学院专业:任课老师:刘丹鹤日期:2014年04月25日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摘要:根据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学习,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辩证的看待我们身边的问题,才能够使我们的判断不失之公允,科学技术也不例外。
科技改变历史,然而科学技术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够斩断愚昧落后,另一方面也可能带给人类无尽的灾难。
本文结合自然辩证法知识浅论了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进步和灾难及其形成原因,指出人类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运用科技的力量推动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关键词:辩证,科学技术,双刃剑,科学发展观,合理利用,和谐发展。
引言科学技术是“双刃剑”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用着各种手段在改变着自然改变着社会,但是,科学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危险,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全球问题,因为它就是把双刃剑,你合理的用它,它会造福人类,如果使用不当或者滥用误用,那么,人类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现代物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
如今,高科技及其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
因此,许多学者赞同这一公式: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高科技。
2、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工业革命、电力革命在历史上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如今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过去显得更加强烈。
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导致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发生着深刻的改变。
3、科技革命与自然环境的冲击和破坏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界的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膨胀,对自然的索取更加变本加厉。
在过去一百多年中,人类大规模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不仅直接消耗大量资源,还把大量的废弃物返还自然,使自然环境日益恶化。
自然辩证法第四编 11
2)分类 )
•
• •
(1)科学职业共同体:由于都以科学为职业 而组成的群体。如陕西省科学共同体,欧洲科 学共同体,各种科学协会等。 (2)科学交流共同体:由于特有的交流关系 而组成的群体。如各种科学学会,无形学院等。 (3)科学专业共同体:由于相同或相近的专 业而组成的群体。如物理学共同体,化学共同 体。
3.特点 特点
• • •
• •
1)制度性目标是致力于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并增长一定 ) 的技术知识。 2)由工程师、技术专家和一般技术人员等组成。 ) 3)从事技术发明的动力来自科学的逻辑的继续,尤其 ) 是运用科学原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及技 术共同体的奖励系统与专利制度所获得的社会承认。 4)技术人员在获得社会承认的过程中存在“马太效 应”。 5)内部存在纵向和横向两种层次结构。
•
•
进入17世纪,社会对技术日益重视。英国皇家 学会引导科学家们注意技术问题,但真正引起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许多技术发明仍都来源于工 匠的实践经验。伴随着机器时代的到来,各种 技术都需要实现体系化,仅凭工匠个人的技能、 技巧就远远不够了,能够对技术进行抽象操作 即理论思维显得必要。为此,出现了工匠与工 程师的分工,现代意义上的工程师的社会角色 开始出现了。 1818年,英国成立了英国土木工程学会、英国 机械工程师学会、英国电气工程师学会等。
3.学派 学派
1)含义:拥有独树一帜的理论纲领(或科研 )含义: 风格),由核心人物及其追随者所组成的享有 崇高集体威望的科学共同体
2)形成条件: )形成条件: • (1)有一个清晰的“核” • (2)有少数学术大师 • (3)有相当数量的能见度高的成员 • (4)有崇高的集体威望 • (5)成对或多个同时出现
自然辩证法
1、谈谈你对“李约瑟问题”的理解。
答:一、从社会经济发展上找原因,认为导致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阻碍,没有确立资本广义生产方式;二、从观念上层建筑找原因,认为儒学文化对科学的排斥是近代科学末在中国发展起来的深层次原因;三、从政治上层建筑找原因,认为明清封建大一统政治体制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兴起;四、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中国古人重思辨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分离导致近代科学在中国不发达。
另外,阴阳五行说的阻碍;封建专制;周期性的战乱;科举制度;直觉的思维方式;表意的中国文字等也是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革命的原因。
2、结合科学史案例,试比较归纳、演绎与类比这三种逻辑思维方法。
答:归纳方法是从个别或具体特殊的事物、现象中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叫归纳推理。
实际上亚里士多德在研究演绎法时一定会运用创造性的归纳法。
演绎方法是从一般原理推导出特殊结论和个别结论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又叫演绎推理。
近代科学家笛卡儿、伽利略、牛顿等人,在科学研究中创造了数学——演绎方法。
类比法(Method of analogy)也叫“比较类推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
1)归纳法是从认识个别的、特殊的事物推出一般原理和普遍事物;而演绎则由一般(或普遍)到个别.类比法的特点是“先比后推”。
“比”是类比的基础,“比”既要共同点也要“比”不同点。
2)归纳是一种或然性的推理;而演绎则是一种必然性推理,其结论的正确性取决于前提是否正确,以及推理形式是否符合逻辑规则。
与其它推理相比,类比推理属平行式的推理。
无论那种类比都应该是在同层次之间进行3)归纳的结论超出了前提的范围,而演绎结论则没有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
对象之间的共同点是类比法是否能够施行的前提条件,没有共同点的对象之间是无法进行类比推理的。
4)逻辑推理的结论的可靠性似乎与其推理规则的严密性可正比。
学习《自然辩证法》感悟总结
学习《自然辩证法》感悟总结第一篇:学习《自然辩证法》感悟总结学习《自然辩证法》感悟总结摘要:通过本学期对自然辩证法一科的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初步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性质和内容,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特别是它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进一步认识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
因此,本文整理了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并对本学科对于个人的影响做了一些讨论,最后汇总课程学习的感悟。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课程学习感悟前言如今,自然科学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基本粒子的研究、天体物理方面的重要发现、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领域的出现,都说明现代自然科学正酝酿着新的重大突破,而随着自然现象的内部联系的被逐步揭示,现代自然科学更显示出新的特点,那就是:各门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叉,各种方法、手段的综合运用,宏观、微观不同层次之间的互相联结等,这就需要运用更高程度的理论思维—唯物辩证法去进行辩证的综合工作。
科学精神的关键在于辩证的批判。
我们要培养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精神,不承认任何神圣的不可批判的东西,勇于批判别人和接受别人的批判,不轻信他人的观点。
哥白尼推翻了“地心说”,贝克勒尔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的理论,爱因斯坦创立了著名的相对论……无不是对怀疑主义精神的最好诠释。
当然,这种怀疑又是理性的、有条理的怀疑,是建立在科学的实验及严密的逻辑基础之上的。
从歌德巴赫猜想到电梯问题,从宇宙大爆炸学说的证明到生命起源的探究,从人体基因结构的破译到宇宙中暗物质的追寻……都能够说明科学实验和逻辑推理的必要性。
批判性思维给我的启示是要正确地处理好对待学术权威的态度。
有条理的批判,反映了研究者的理性精神和感情中立的态度。
在一个学术共同体内,对某些学术权威或者自己的导师给予相当恰当的尊重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
因为在学术共同体正常的运行机制下,学术权威的形成不是靠权利杠杆建构的。
学术权威在其共同体内的作用就如一个灯塔和蓄水池,能把从事某项研究的人员汇聚起来,并指明前进的方向。
科学共同体的两面性自然辩证法
科学共同体的两面性科学共同体包括所有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不仅包括职业科学家,还包括业余科学家;同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科学共同体是有一定规则的,只有遵循这些规则的人才能为共同体所接纳。
科学共同体大部分或者说绝大部分都是职业科学家,即以此为生的人,但也不尽然。
有一些民间科学家和业余科学家,他们并不以此为生,而是完全凭兴趣自发地进行科学研究,这样的人确实是存在的。
只要他们愿意遵守科学共同体内自己形成的一套规则,那么,自然就被包括在其中,所以科学共同体并不排斥业余科学家。
然而,我们很难定义什么叫业余、什么叫专业。
比如现在大家都知道的蒋春暄、徐业林和张颖清,他们都是高级工程师或者教授,你说他们是不是科学共同体中的一员呢?因此,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是不能以职业来区分的。
科学共同体具有推动科学发展和阻碍科学发展的两面性。
根本不存在价值中立的科学共同体;依赖科学共同体本质上就是依赖权威;权威拥有“裁判”权无法做到公正,而且容易导致“学术霸权”;强调科学共同体的作用及规则,具有维护集团利益的嫌疑;科学共同体不但是个十分美丽的字眼,而且包含了普通大众许多美好而善良的寄托与希望,比如科学共同体内部的民主与平等、科学共同体的纯洁与中立,等等。
在通常语境下,多数普通大众可能就认为科学共同体具有“价值中立”品质。
但是,社会现实中这样的科学共同体是不存在的。
现实中的科学共同体内具有“森严”的等级,没有理想中的平等;科学共同体内充满了利益冲突和矛盾,以至于不同“门户”对立也不罕见;科学共同体与其他社会集团及政治集团之间也有复杂的利益关系。
这样的一个共同体,其“家规”的监督和执行并非由全体成员去完成,而是由“家长”去完成。
这个“家长”可能是其中具有重要背景的一个人,也可能是科学共同体内等级顶层的极少数科学家集团。
“家长”有可能代表科学共同体所有成员的心声,也可能只代表极少数科学家集团的利益。
这个“家长”有很大的权力,他有权决定科研资源的分配与享用,他影响着有关媒体的声音,他影响着有关政策的走向,他影响着身份卑微成员的前程,他可能会凌驾于其他成员之上谋取自己的私利,他还可能会唯命、唯利运用自己的权力和影响。
自然辩证法:第十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这一规范涉及对从事科学研究动机的制度 性控制,它要求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工作,要求 科学家以科学本身为目的,“为科学而科 学”,“只问真伪、不计利害”。反对利用科 学谋取个人利益,也不以服务他人和公共利益 为直接目的。
4、有组织的怀疑主义(organized skepticism)
(1)“质疑和审查” 它要求对任何科学成果,都根据经验事实和逻辑一致的 标准来质疑和审查。 “该规范要求科学家对提出的知识主张的有效性进行公 开批评,无论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
(2)这种怀疑和批判是“有组织的”,是一 种制度上的安排,而不仅是个人行为。
“称之为‘有组织的’的怀疑主义,就在于 有同行评议制和其他形式的合格同行对科学 家工作进行批判性评估的安排;而对个体科 学家而言,他们不必是一致怀疑的。”
(三)科学交流与同行评议
科学共同体内部成员间互动的一种主要方式是科学 交流。
只有通过发表论文、参加相关的会议与学术访问、交流 和合作,才能使这些分散的人员联系起来。 科学共同体在专业问题上的一致,也是通过科学交流来逐 步实现的,如符号系统、模型、范例以及概念、理论、方法 或仪器工具的使用等,都是通过科学交流而逐步取得一致的。
科学交流还是科学家获取学术承认的 重要途径。科学交流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把
第十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一、科学共同体及其社会规范
(一)科学共同体
☆ 科学共同体是匈牙利裔英国科学家波兰尼于1942年
首先提出用以指科学家群体的概念 。 ☆ 在科学社会学中,科学共同体的概念首先突破了地 域的限制,更多地是指一种关系共同体 。它强调科学 家群体所具有的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以
一篇论文在被同行评议后发表,其内容一 般还没有被完全确认,只有在经受其他科学 家所作的足够长期的批判性评价而被科学共 同体鉴定之后,才会得到专业承认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摘要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强大思想武器,它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生产力、生存环境、精神文明等多方面的变革,促进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进步.但由于科学本身的两面性和人类的利用失当,科学技术也会对人类社会产生灾难性的负面影响。
本文结合部分科技领域的例证,从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两方面展开讨论,并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科技进步道路上的重要指导作用。
首先本文讨论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正面促进作用,包括改变社会生产力要素,改变社会经济、阶级结构;还有提高人类认知能力,推动了精神文明的发展.接着本文讨论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包括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危害;对人类的思想、人格有一定的腐化作用。
最后,本文指出,我们必须正视科技的两面性,正确理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尽量减少科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为了实现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最终还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在保证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基础上,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正面促进;负面阻碍;可持续发展引言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关系到人类命运走向的两个重要课题。
回顾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竞争,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但是不可否认,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对社会起到了不可逆转的消极作用.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
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方面研究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把科学和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都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其还主张正确看待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仅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还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来。
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研究对象?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想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他站在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哲理性的特点。
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辨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石。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关于自然、科学技术及其方法、科学技术与社会等的一般规律和原理的概括总结,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近形态和理论实践。
A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B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体系结构,揭示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和动力,进而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
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C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数学与系统思维等基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知道意义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D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
浅谈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的双面性
浅谈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的双面性摘要: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学与技术既有区别,同时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在今天,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日益融为一体。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对于环境,生命的多种危害。
关键词:科学技术、双刃性、生产力、危害正文: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明确的区别,又有着紧密的联系,通常合称为“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指人类掌握、认识和应用客观自然规律的实际能力.科技成果是指这种实际能力的当期水平。
由于科技水平就是人类认识和应用客观规律的程度所以这一程度每近一步就是一个科技成果。
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极其相关的活动。
科学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技术有广义和侠义之分。
根据不同的功能,技术可分为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
生产技术是技术中最基本的部分;非生产技术如科学实验技术、公用技术、军事技术、文化教育技术、医疗技术等,是为满足社会生活的多种需要的技术。
科学活动主要是一种认识活动或精神性活动;技术活动主要是一种生产性、实践性活动。
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在今天,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日益融为一体。
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所提供的新手段是几百年甚至几十年前人们难以想象的。
借助于这些开拓世界,改变世界的新手段,大到国防建设,小到平民百姓,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有的一切都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标志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改变标志着社会的进步。
如今,高新的科学技术又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核心资源,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
近年来,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以及卫星技术等航天高科技取得了重大成果,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航天水平和国际地位。
浅谈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
浅谈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浅谈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中文摘要:自然辩证法是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
它始终以人和自然的关系作为贯穿其研究全过程的中心线索。
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
仔细研读自然辩证法对人类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关键字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发展利弊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学科,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在科学地解决人和自然界的矛盾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是为合理地处理人和自然界服务的。
因此,它始终以人和自然的关系作为贯穿其研究全过程的中心线索。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自然辩证法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自然辩证法能够使我们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提高整体素质,更加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我们创新意识的树立和能力的培养,并指导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
另外,我们要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也必须以科学的辩证法来指导。
学习辩证法,也是我们探索自然界奥秘,以指导我们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
埃及的阿斯旺大坝于1960年1月动工,1964年5月截流,至1970年建成。
大坝建成后,纳赛尔说:阿斯旺是埃及永远繁荣的源泉。
阿斯旺大坝被认为是埃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里程碑。
这个巨大工程的建成使埃及在四个方面受益:(1)防止尼罗河发生严重洪灾;在大坝修建前,尼罗河经常洪水泛滥,吞没农田,由于纳赛尔湖和阿斯旺大坝的调节,尼罗河下游每年一次的泛滥没有了。
(2)形成巨型水库——纳赛尔湖,世界上第二大人工湖;纳赛尔湖的水十分宝贵,被埃及人称为“埃及的水银行(Egypt Water Bank) ”。
(3)用湖水适时灌溉坝下平原,以增加埃及的可耕地面积;埃及的可耕地主要位于尼罗河两岸以及尼罗河三角洲的洪泛区,建成高坝后使近一百万公顷的沙漠得以被开垦成可耕地,大幅度扩大可灌溉的耕地面积,以适应迅速增长的人口。
自然辩证法
科学技术“双刃剑”摘要:科学技术是客观的,但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作为社会中的人,我们要认真的透析“双刃剑”,正确地认识与把握科学技术,用其来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两面性;社会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和影响,我们的社会的改革发展得益于科学技术。
但我们知道同一件事物具有两面性,对于科学技术而言,它是客观的,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它也具有两面性,因此说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文明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反思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以下是几个简单的案例。
一、科学技术物质文明背后的环境问题我们为了使粮食增产,防虫害,研制了化学农药和化肥,将其用到农作物上,确实使农作物增产,结出的果实饱满。
但却造成了土壤的贫瘠,同时结出的果实含有害身体的化学农药,不利于身体健康。
因此现在采用科学技术增产增收,提倡了绿色无污染食品,并收到了广大人们的欢迎。
随着工业发展,企业为了利益,再生产过程中无法避免产生“三废”,将其不加处理,排放到自然环境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污染地下水,污染了空气。
我们表面看到了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收益,但背后却隐藏着更大的危机。
记得家乡的河流原本清澈见底,水中有很多鱼类,有一天村中建起了造纸厂,过了几天,看见原本清澈的溪水变成了粉红色,鱼类大量死亡,村民也无法利用溪水来洗衣服等,这给家乡的水之源带来了严重影响,甚至污染了人们喝的地下水。
因此人们现在也要采用科学技术来处理人类自身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以上只是简单的几个造成环境污染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臭氧层漏洞”、“白色垃圾”、汽车尾气等等,都是科技背后带来的环境问题。
二、科学技术精神文明背后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我们为了治疗疾病,获得更好的满足人类的转基因食品等,基因遗传技术蓬勃发展起来,它是无性繁殖的一种,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一些生物技术发达的国家,现在大都对此采取明令禁止或者严加限制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共同体的两面性-自然辩证法科学共同体的两面性科学共同体包括所有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不仅包括职业科学家,还包括业余科学家;同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科学共同体是有一定规则的,只有遵循这些规则的人才能为共同体所接纳。
科学共同体大部分或者说绝大部分都是职业科学家,即以此为生的人,但也不尽然。
有一些民间科学家和业余科学家,他们并不以此为生,而是完全凭兴趣自发地进行科学研究,这样的人确实是存在的。
只要他们愿意遵守科学共同体内自己形成的一套规则,那么,自然就被包括在其中,所以科学共同体并不排斥业余科学家。
然而,我们很难定义什么叫业余、什么叫专业。
比如现在大家都知道的蒋春暄、徐业林和张颖清,他们都是高级工程师或者教授,你说他们是不是科学共同体中的一员呢,因此,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是不能以职业来区分的。
科学共同体具有推动科学发展和阻碍科学发展的两面性。
根本不存在价值中立的科学共同体;依赖科学共同体本质上就是依赖权威;权威拥有“裁判”权无法做到公正,而且容易导致“学术霸权”;强调科学共同体的作用及规则,具有维护集团利益的嫌疑;科学共同体不但是个十分美丽的字眼,而且包含了普通大众许多美好而善良的寄托与希望,比如科学共同体内部的民主与平等、科学共同体的纯洁与中立,等等。
在通常语境下,多数普通大众可能就认为科学共同体具有“价值中立”品质。
但是,社会现实中这样的科学共同体是不存在的。
现实中的科学共同体内具有“森严”的等级,没有理想中的平等;科学共同体内充满了利益冲突和矛盾,以至于不同“门户”对立也不罕见;科学共同体与其他社会集团及政治集团之间也有复杂的利益关系。
这样的一个共同体,其“家规”的监督和执行并非由全体成员去完成,而是由“家长”去完成。
这个“家长”可能是其中具有重要背景的一个人,也可能是科学共同体内等级顶层的极少数科学家集团。
“家长”有可能代表科学共同体所有成员的心声,也可能只代表极少数科学家集团的利益。
这个“家长”有很大的权力,他有权决定科研资源的分配与享用,他影响着有关媒体的声音,他影响着有关政策的走向,他影响着身份卑微成员的前程,他可能会凌驾于其他成员之上谋取自己的私利,他还可能会唯命、唯利运用自己的权力和影响。
在我国官本位盛行的当下,重大课题的立项、成果的评奖,那一方面不是科学共同体顶层少部分人的参入,~这个过程有交换、有妥协。
所有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现实中的科学共同体,科学史上的一些悲剧也是由所谓的科学共同体造成的。
许多情况下恰是科学共同体的主流科学家自身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科学史上的许多理论为什么要经过了几十年才得以被接受,如卡诺的“能量守恒定律”历经54年、孟德尔的“遗传学定律”历经35年、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历经35年、玻尔兹曼的“物理学理论”历经45年、黎曼几何学历经50余年,等等,其原因主要是当时科学共同体内等级顶层的极少数科学家集团的反对。
最关键的一条是在科学共同体认可的、有影响力的、有严格审稿的杂志上发表自己的论文。
发表论文是唯一宣传自己、树立自己学术威信的途径。
所谓科学共同体认可的好杂志,第一,这个杂志经常发表一些重要的学术论文;第二,这个杂志要有合格的审稿人,即有一定的质量保证。
在评价这些杂志时,我们经常提到SCI(科学引文索引),我的导师邹承鲁先生,生前也一直强调SCI收录杂志的影响因子。
这是因为,首先SCI收录杂志时有一套严格的选择标准,这些标准主要是看这个杂志的影响力、国际化程度以及是否有严格的审稿程序。
通常,一个杂志审稿越严,所发表文章的质量就越好,杂志的影响力也就越大。
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一个刊物的SCI影响因子基本上可以反映该杂志的影响力。
实际上,搞科学研究的人都是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得到别人的承认。
如果研究成果能在好的杂志上发表,马上就会有人阅读,进行相关或后续研究,并引用其论文,从而造成影响,在客观上推动科学的发展。
再者,一本严肃的科学刊物,通常都有两个以上的审稿人,而且审稿都是匿名的,即使是某一领域的权威发表论文也要经过匿名评审程序。
匿名评审和严格的保密制度使审稿人可以无所顾忌地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对权威的观点提出否定性的意见。
如果论文作者不同意审稿人的意见,可以提出申诉,只要理由充分,还可以要求杂志编辑部重新找审稿人再审。
完善的审稿制度和合格的审稿人对一个学术刊物的质量和声誉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对科学家本人来说,向高水平杂志投稿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
譬如,即使是重要的科研成果,如果文章写得不好,重要性没能写出来,或是语言晦涩难懂,这些都会影响审稿人对论文内容、意义的判断。
当作者根据审稿人提出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后,常常会使论文的质量有所提高。
当然,也有许多杂志,由于商业目的或其他原因,经常发表一些未经严格评审的论文,这样就很难保证所发表论文的质量。
久而久之,就会大大影响科学家对这些杂志的看法,在这些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也很难引起科学共同体内的科学家们的关注,这样的杂志通常不被SCI所收录。
总之,科学共同体并不排斥业余科学家,要想成为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就必须遵守科学共同体的规则,在科学共同体认可的、有影响力的、有严格审稿的杂志上发表自己的论文。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看过爱因斯坦传记的人都知道,大学毕业后,他在瑞士专利局当一名小职员,但他却是科学共同体的人。
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了相对论,他利用业余时间在有影响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几篇重要的论文,从而得到了科学界的认可,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又比如华罗庚,他也完全是自学成才。
他又是如何得到科学共同体的重视的呢,他提出了苏家驹的代数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并且发表在当时的《科学》杂志上。
这篇论文发表后,引起了当时清华大学的熊庆来教授的注意,后经熊庆来教授的推荐,华罗庚进入了清华大学。
在清华,他接受了严格的科学训练,同时也在科学共同体认可的杂志上不断地发表论文,从而成为科学共同体的一员,从最初的清华大学的图书管理员最后晋升为教授。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陆家羲。
他是包头九中的物理教师,和陈景润是一个时代的人,他被科学共同体认可是因为他在美国一个非常著名的数学杂志上连续发表了几篇重要的学术论文。
陆家羲在上个世纪80年代去世后,还获得了我国自然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这几个例子都表明,只要你遵守科学共同体的规则,在正式的、有影响力的、有严格审稿的杂志上发表论文,科学共同体就会接受你。
稍有科学史常识的朋友可能都知道这几个例子。
魏格纳: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被埋没了35年。
1912年1月6日,魏格纳在法兰克福地质学会上做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并在同年先后以《从地球物理学的基础上论地壳轮廓(大陆与海洋)的生成》和《大陆的水平移位》为题,作了两次关于漂移学说的演讲。
但由于他的大陆漂移模式还很不完善,尤其是强大的传统势力的抵制,使他的学说一开始就面临生存考验。
在随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的研究工作中断了,在战场上身负重伤,养病期间他于1915年出版了不朽著作《海陆的起源》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大陆漂移说。
该书的出版为他带来了更大的压力,除了因为假说的论证还不足以说服反对派而使他陷入苦苦求索外,还因为他那具有革命思想的利剑,刺痛了地学界的“权威”们。
这些与固定论的理论直接相左的观点,更使魏格纳受到论敌的各种攻击。
魏格纳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获得相应的学术地位,直到1924年,他才接受了邻国奥地利盖茨大学授予的气象学和地球物理学正式教授头衔,只可惜这不是自己祖国的大学~1926年11月,美国石油地质协会专门讨论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
这是在漂移学说史上一次调子最低沉的会议。
参加会议的14名权威地质学家中,只有5人支持,而7人坚决反对,2人保留意见。
反对者对假说持贬斥、歪曲的态度,甚至把它讥讽为“积木游戏”;对出席会议的魏格纳本人进行诽谤和人格上的非议。
此会议之后,大陆漂移说便被认为是魏格纳的狂想曲,处于奄奄一息之中。
这就是王志新院士所推崇的当时科学共同体的优秀代表的作用。
在这种状态下,魏格纳如何才能在王志新院士所说的那种“正式的、有影响力的、有严格审稿的杂志上发表论文”呢,恐怕只有一个办法——不再坚持自己的理论学说。
大陆漂移说得不到学术界的承认,主要是传统学派的势力盘根错节,他们顽固地固守着既有的旧理论(尽管是错误的)。
但要消除固有的偏见的确十分困难的,权威们或者由于魏格纳的论证有不妥之处,而全盘否定漂移说;或者拉来其他学科的只言片语作为否定魏格纳学说的根据;有的甚至不为自己的理由提出任依据和说明明就断然否定;还有一些浅薄之人竟因魏格纳原是气象学家和天文学家,就把他提出的大地构造假说,看成外行的“旁道门”、“异端邪说”而不屑一顾。
大陆漂移说一提出,虽然年轻一代为此理论欢呼,认为开创了地质学的新时代,但由于老一代不承认这一新学说,魏格纳在强大的反对声中承受了巨大压力,并不得不继续为他的理论搜集证据,为此他在1930年4月再率一支探险队,迎着北极的暴风雪,第4次登上格陵兰岛进行考察,但这一去他再也没有回来。
在零下65?的茫茫冰雪世界里,50岁的魏格纳被严寒击倒了,直至第二年的4月人们才发现他的尸体,他冻得像冰坨一般与冰河世界融为一体了。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在世界上被广泛接受,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由此可见:科学共同体对待一种伟大理论在其初期阶段的态度和作用,也表明王志新院士的这个全称判断的成立,的确需要充分的必要条件——不要超越既有范式。
可是既有范式内无法理解、不能接受的理论学说又如何能够通过科学共同体的规则审查呢,~通过不了规则审查,你的成果要见到天日就会面临很大困难。
即使通过了某位宽容权威的审稿而得以发表,但也不等于通过了王院士所说的“科学共同体的规则”审查,磨难也远未结束,夭折的危险依然存在。
所以,王志新院士的那个全称判断根本不能成立。
孟德尔:孟德尔的“遗传学定律”被埋没了35年。
1856年,孟德尔从维也纳大学回到布鲁恩不久,就开始了长达8年的豌豆实验,并发现了人们所称的“孟德尔第一定律”和“孟德尔第二定律”,它们揭示了生物遗传奥秘的基本规律。
孟德尔在1865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提出了遗传单位是遗传因子(现代遗传学称为基因)的论点,并揭示出遗传学的两个基本规律——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这两个重要规律的发现和提出,为遗传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正是孟德尔名垂后世的重大科研成果。
孟德尔的这篇不朽论文虽然问世了,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他那不同于前人的创造性见解,对于他所处的时代显得太超前了,竟然使得他的科学论文在长达35年的时间里,没有引起生物界同行们的注意。
孟德尔清楚自己的发现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但他还是慎重地重复实验了多年,以期更加臻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