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合集下载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掌握其发育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定义和分类2. 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3. 主要河流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分布4. 河流地貌在我国的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发育过程和主要类型。

2. 教学难点: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和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河流地貌的图像和实例。

2. 利用地理模型,直观地展示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4. 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河流地貌的图像,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和分类:阐述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介绍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

3. 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展示地理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4. 讲解主要河流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详细介绍各种河流地貌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5.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典型的河流地貌实例,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7.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答学生的疑问,给予学生反馈。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学生对河流地貌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发育过程和类型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实际河流地貌实例时的地理知识和思维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发育过程。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河流地貌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发育过程。

2.难点: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及分析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河流地貌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

2.学生准备:学习河流地貌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地貌。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河流是如何形成地貌的吗?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2.理论讲解(1)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水流侵蚀、沉积等。

(2)讲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

(3)讲解河流地貌的类型:河谷、河漫滩、三角洲等。

3.案例分析(1)展示长江、黄河等河流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发育过程。

(2)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河流地貌类型,分析其特点及形成原因。

(3)小组分享: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4.实践应用(1)引导学生观察学校周边河流地貌,分析其特点及形成原因。

(2)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地貌保护,提高环保意识。

五、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河流地貌的知识。

2.结合所学,分析家乡河流地貌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六、教学反思1.进一步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发育过程。

2.难点: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及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平时看到的河流,它们不仅仅是水流那么简单,它们还能塑造出独特的地貌。

你们知道河流是如何一步步改变地形地貌的吗?生(齐声):不知道,老师能给我们讲解一下吗?师:当然可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形成原因及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地质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地质作用。

2. 难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中各地质作用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2. 利用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河流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定义及形成原因。

2. 讲解:详细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地质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河流地貌案例,让学生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1. 河流侵蚀作用:讲解河流侵蚀作用的原理,通过实例分析侵蚀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2. 河流搬运作用:介绍河流搬运作用的过程,展示不同地质时期的河流搬运现象。

3. 河流沉积作用:阐述河流沉积作用的机制,分析沉积物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七、教学内容与步骤:4. 河流地貌类型:介绍常见的河流地貌类型,如河谷、峡谷、三角洲等,并通过图片进行展示。

5. 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分析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解释地貌形成与地质作用的关联。

6. 河流地貌的实际应用:探讨河流地貌在水利工程、土地利用、旅游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八、教学内容与步骤:7. 河流地貌的观察方法:教授学生如何观察和描述河流地貌,提高学生的实地观察能力。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地球表面的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类型,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能够理解不同类型的河流在不同条件下的发育规律,分析形成原因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地参观掌握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并了解河流地貌的地理环境特点和演变历史,加强对地理知识和地理观念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类型2.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和演变特点3.河流地貌的实地观测和分析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通过积极、生动、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地理中的河流地貌进行认识,开启学生的地理双眼,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实践操作能力。

3.2 新课讲解1.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类型•河流地貌是以河流为主体的地形地貌•主要类型有河流冲积平原、河流剖切谷地、河流峡谷和河流三角洲等几种基本类型2.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和演变特点河流是在地壳中水文环境下形成的,在各种地质构造背景条件下地貌过程和演化过程都会有所不同。

主要为下面四种:•冲积平原是由河流在其下游平原区冲积而成的地形类型。

•剖切谷地是河流在其中上游段长期抬升,侵蚀作用比贮存作用强烈的地形类型。

•峡谷是由河流在其中下游段线性地穿切而成的狭长地形类型。

•三角洲是由河流冲积到海、湖、库中而形成的三角形地形。

3.河流地貌的实地观测和分析在实地观察和分析中,主要应注重以下几点:•着重解决河流地貌的历史发展和地形条件问题•地形测量工具的使用,以及测试样本数据的精确记录和处理•解决方案:在领队带领下,办好现场调查观察前期的准备工作,建议由地质学、生物学和气象学等学科教师组成小组统一组织实地观察行动3.3 总结反思在本节地理学习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总结反思:•突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让每位同学都能够熟悉掌握河流地貌基本概念和类型,以及河流地貌形成的机制和特点•在探究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掌握地理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能力四、教学评估1.学生的课堂听说表现;2.学生本节课认知水平的提升;3.学生在实地观察探究中的积极性和表现。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章节一: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河流地貌研究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河流地貌的定义和特点。

河流地貌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多样性。

章节二:河流侵蚀作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河流侵蚀作用的原理和过程。

掌握河流侵蚀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河流侵蚀作用的原理和类型。

河流侵蚀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河流侵蚀作用的过程。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河流侵蚀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章节三:河流沉积作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河流沉积作用的原理和过程。

掌握河流沉积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河流沉积作用的原理和类型。

河流沉积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河流沉积作用的过程。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河流沉积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章节四:河流地貌的类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各类型及其特征。

能够识别不同的河流地貌类型。

4.2 教学内容:河谷、峡谷、三角洲、河漫滩等河流地貌类型的定义和特征。

各类型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实例。

4.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让学生了解不同河流地貌类型的特征。

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章节五:河流地貌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地理学、环境科学和工程建设等领域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对河流地貌研究的实际意义认识。

5.2 教学内容:河流地貌在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如河流流域规划、水资源管理等方面。

河流地貌在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河流侵蚀、沉积和水质等方面的研究。

5.3 教学方法: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河流地貌的发育的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的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及其成因。

2. 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观察和研究地表形态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概念:河流在侵蚀、搬运、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地貌。

2. 河流地貌的成因: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3. 河流地貌的类型:河谷、峡谷、瀑布、三角洲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河流地貌的概念、成因和类型。

难点: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具体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河流地貌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利用模型或实地考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3.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地貌的特点和成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河流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河流地貌的概念: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 讲解河流地貌的成因:分别讲解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4. 展示河流地貌类型:通过图片和模型,介绍河谷、峡谷、瀑布、三角洲等河流地貌类型。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河流地貌的特点和成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一幅河流地貌示意图,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地描述河流地貌的概念,理解其成因,并能识别不同的河流地貌类型。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分析的方法,研究地表形态的变化,并能通过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或模型制作,来加深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通过学习河流地貌的形成,认识到自然力量的伟大和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河流地貌的图片、视频资料和模型。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河流地貌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分类。

2.教学难点: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动力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河流相关知识,如河流的源地、流域、流域面积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河流在地表形态上会产生哪些影响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河流地貌的发育。

2.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3.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1)讲解河流侵蚀作用,展示河流侵蚀地貌实例,如峡谷、河流侵蚀岸等。

(2)讲解河流搬运作用,展示河流搬运物质的过程及特点。

(3)讲解河流沉积作用,展示河流沉积地貌实例,如三角洲、河流沉积平原等。

4.河流地貌的类型及特点(1)分析河流地貌的类型,如侵蚀地貌、搬运地貌、沉积地貌等。

(2)展示各类型河流地貌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5.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1)分析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水资源的利用、土地的开发等。

(2)讨论人类活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如河道整治、水资源保护等。

6.课堂小结(2)强调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7.作业布置(1)整理课堂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2)观察身边的河流地貌,分析其成因及特点。

四、教学反思1.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

2.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3.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重难点补充:1.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教师展示侵蚀、搬运、沉积的动画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大家能解释一下这个侵蚀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解释:“河流侵蚀作用主要是由水流的冲刷和侵蚀力,它能够塑造出峡谷等侵蚀地貌。

我们看搬运作用,水流如何搬运物质呢?”教师通过实例解释:“水流搬运物质的大小和数量取决于流速和流量,较大的石块会在河床滚动,而细小的沙粒则随水流悬浮。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及分类;(2)掌握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及其对地貌形成的影响;(3)能够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的特点及成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河流地貌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3)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河流地貌的分类及特点;(2)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及其对地貌形成的影响;(3)实际案例分析,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定量关系;(2)不同河流地貌成因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河流地貌图片及案例;(2)准备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相关教学资料;(3)制定课堂讨论方案。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课文内容;(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河流地貌的实例;(3)准备小组讨论发言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河流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地理环境;(2)提问:“你们听说过哪些河流地貌?它们是如何形成的?”2. 课堂讲解:(1)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及分类;(2)阐述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及其对地貌形成的影响;(3)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的特点及成因。

3. 课堂互动:(1)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所了解的河流地貌实例;(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解答学生疑问;(3)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实际案例,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强调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2. 作业布置:(1)绘制河流地貌示意图,标注各种地貌类型;(3)收集相关资料,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陈道华【教材分析】在河流侵蚀地貌部分,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

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运用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现实中的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推测。

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以致用的体现。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特别是高一年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2.观察总结三种冲积平原的分布;.通过形成过程的讲解,引导学生区分理解区分洪积扇和洪积平原、河漫滩和河漫滩平原。

3.结合实例,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通过小实验,理解洪积平原、三角洲的形成过程;通过小黑板和一小段视频帮助理解河漫滩平原的形成过程;通过洪积扇形成的实验演示,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总结分析能力;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辩证思考事物发展的利弊关系的能力。

3.以长江为例,通过讲解、讨论等形式,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由现象到猜测,再由猜测到验证,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通过对洪积平原面积的定量及定性描述,建立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3.通过实例教学,加强学生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聚落选址应趋利避害)。

4.通过游戏引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再由游戏走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1.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影响。

关于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关于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关于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

2. 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地质作用的基本概念。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定义及分类2. 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3. 河流侵蚀作用4. 河流搬运作用5. 河流沉积作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的原理。

2. 教学难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

2. 利用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河流地貌的认识。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地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分类及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侵蚀、搬运、沉积等地质作用的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河流地貌案例,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原因和地质作用的掌握程度。

2. 结合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3. 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七、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PPT、案例资料、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利用互联网资源,搜集相关河流地貌的视频、文章等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3. 配备地理模型或沙盘,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分类及形成原因。

2. 第3-4课时:讲解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及其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定义、特点和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河流地貌的类型、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

2. 难点: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具体过程和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河流地貌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我国典型河流地貌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形成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定义与特点2. 河流侵蚀作用及其对河流地貌的影响3. 河流搬运作用及其对河流地貌的影响4. 河流沉积作用及其对河流地貌的影响5. 我国典型河流地貌案例分析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河流地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与特点:阐述河流地貌的概念、形成原因和主要类型。

3. 分析河流侵蚀作用:讲解河流侵蚀作用的原因和过程,通过实例展示侵蚀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4. 分析河流搬运作用:讲解河流搬运作用的原因和过程,通过实例展示搬运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5. 分析河流沉积作用:讲解河流沉积作用的原因和过程,通过实例展示沉积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6. 案例分析:以我国典型河流地貌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形成过程。

7.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具体表现。

8.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0.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a. 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定义、特点和形成原因的理解程度。

b. 学生对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第二部分是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第一部分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在“河流侵蚀地貌”中,教材先介绍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然后详细分析了河谷的形态及演变过程。

在“河流堆积地貌”中,教材主要介绍了典型的地貌类型:冲积平原。

并对构成冲积平原的三个部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二、学情分析本节的部分内容专业性较强,有一些新概念,如溯源侵蚀、河漫滩等,而且本节主要体现了地理过程,对学生的认知要求较高,学生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想象能力。

高一的学生对于河流有一定的认识,也都有对聚落的直观概念。

同时,高一学生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有一定兴趣,由机械记忆逐渐变为以理解记忆为主。

加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并具备了运用实例分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能力。

因此,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难度较小,但综合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河流地貌的分类;了解河流侵蚀作用力的分类及作用;了解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了解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及分布,理解各组成部分的形成原理;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比较、对比不同流水作用力的作用及其影响,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并养成把获取到的信息通过整理、分析运用于学习过程,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河流冲积平原各组成部分的形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掌握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和影响因素。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河流地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发育过程。

2.难点:河流地貌的发育机制及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章节。

2.教具:地形图、河流地貌模型、PPT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PPT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如长江、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河流地貌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所了解的河流地貌,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1.讲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1)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河流地貌的空间分布。

(2)讲解河流地貌的分类,如河流阶地、河流三角洲、河流冲积扇等。

2.讲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1)利用河流地貌模型,演示河流侵蚀、搬运、堆积等过程。

(2)分析河流地貌发育的不同阶段,如初期侵蚀阶段、中期拓宽阶段、晚期堆积阶段等。

3.讲解河流地貌的影响因素。

(1)分析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因素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2)讲解人为因素,如水利工程、土地利用等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以某地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其成因及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对该地区河流地貌的保护和利用建议。

(四)课堂小结2.强调河流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1.结合所学内容,绘制某地河流地貌示意图。

2.分析家乡河流地貌的特点,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资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河流地貌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但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内容可能未能充分展开,需在课后加强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请大家观察这张地形图,你能找出几种不同的河流地貌类型?”学生:“这里有一个河流三角洲,那里有一个河流阶地。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其发展过程;2.掌握河流地貌的基本特征;3.了解河流地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1.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2.掌握河流地貌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1.掌握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2.了解河流地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师:PPT、河流地貌示意图;学生:笔记本、教材。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河流地貌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兴趣,并提问:“你们在生活中看到过哪些河流?有没有观察到河流的形状、大小、流速等差异?”引导学生回顾对河流的初步认识。

第二步:讲授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2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包括降雨、地势、岩石的差异、植被覆盖等因素。

并且结合实例讲解,如冲积平原、峡谷、三角洲等。

第三步:探究河流地貌的基本特征(30分钟)教师根据教材,展示不同形态的河流地貌示意图,包括由上游到下游依次为峡谷、河谷、冲积平原和三角洲等。

学生根据示意图和教材内容,讨论并总结不同河流地貌的基本特征。

第四步:分组讨论河流地貌发育过程(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河流地貌形态进行深入研究。

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讨论和总结该河流地貌形成的过程,并利用PPT或海报等形式呈现给全班。

第五步:讨论河流地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0分钟)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讨论和总结河流地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包括供水、发电、运输、农业发展等方面,以及可能带来的自然灾害。

第六步: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河流地貌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查找一个实际案例,了解该案例中河流地貌对当地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并写一篇综述报告。

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形态的河流地貌;2.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者地理学者来校进行专题讲座,深入了解河流地貌的相关知识。

3.请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河流地貌形成的经典案例,并做出报告。

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地表形态。

2 .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能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事物是运动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内容及分析】:河流是自然界非常活跃的外力因子之一,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

所以本文以河流地貌作为典型案例,剖析外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既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又是难点。

在河流侵蚀地貌部分,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详细介绍河谷地貌的演变过程。

并在这部分内容之后设计了“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践中去,这也是地理学以致用的一个体现。

在河流堆积地貌部分,教材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和形成过程。

通过设计了案例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河流三角洲的发育条件。

第二部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材从三方面阐述了河流堆积地貌(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对所在高原、山区和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

紧接着,教材设计了“活动”,让学生分析与聚落分布有关的地理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第1课时一、图片导入,创设情境师:第一节内容我们学习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以下图片中展现的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什么?[多媒体展示]著名地貌景观图片,如珠峰、华山、富士山等。

[学生观看图片回答,思考][教师归纳]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图示主要为内力作用,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过程,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认识河流地貌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1. 描述河流地貌的概念;2. 简述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3. 说出河流地貌的主要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2.1 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本节介绍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包括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

2.2 河流侵蚀作用讲解河流侵蚀作用的概念、原因及侵蚀类型,引导学生观察河流侵蚀地貌实例。

2.3 河流搬运作用介绍河流搬运作用的概念、原因及搬运类型,引导学生观察河流搬运地貌实例。

2.4 河流沉积作用讲解河流沉积作用的概念、原因及沉积类型,引导学生观察河流沉积地貌实例。

第三章:河流地貌的主要特点3.1 河流地貌的类型介绍河流地貌的主要类型,如峡谷、河谷、冲积扇、三角洲等,并引导学生观察实例。

3.2 河流地貌的形成条件讲解河流地貌形成的地质、气候、水文等条件,分析不同条件下河流地貌的形成特点。

3.3 河流地貌的影响因素探讨河流地貌发育的影响因素,如地形、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河流地貌的形成。

第四章:河流地貌与人类生活4.1 河流地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分析河流地貌对人类生活的积极作用,如提供水资源、交通通道、土地资源等,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洪水、泥石流等。

4.2 人类活动与河流地貌的关系探讨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河流地貌的发育,如水利工程、土地利用变化等,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河流地貌的相互影响。

4.3 河流地貌的保育与利用介绍河流地貌的保育与利用方法,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旅游开发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保护河流地貌的合理利用这些资源。

第五章:案例分析5.1 案例一:长江三峡地貌形成原因及特点分析长江三峡地貌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观察三峡地貌的特点,讨论三峡地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教学参考】公开课教案教学课题: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内容: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理解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式。

②河流的发育及演变过程区分沟谷与河谷。

③综合分析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掌握各种堆积地貌的形态、分布地区(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加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搜集、整理的能力。

②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地图、风景图片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河流的演变过程;对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形成的理解;教学难点: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什么?2、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作用主体分别有哪些?提示 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2、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主体--风力、流水、冰川、海浪三、开始新课:(一)情境展示,提出课题(二)图片赏析,直观领略(三)展示教学目标,明确任务(四)速读课本梳理基础一、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1.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_____地貌和_____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_____作用有关。

2.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_________。

3.在河流发育初期,河流侵蚀作用以_____和向_____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

4.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5.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_____地貌,包括___________平原、_______平原和______平原三种类型。

6.当水流流出谷口时,地势突然变得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_____,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___________。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新部编本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扇、冲积、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思维与分析目标: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教学重难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3.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4.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解析法、演示法、对比分析法教学课时安排:一学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举例导入}大家的家乡想必都有很多河流吧,不知道大家在河边玩耍或者洗东西的时候留意过河流及其周边的事物没,有谁可以给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吗?很好,这几位同学描述的正是我们本节课要讲解的内容,现在请大家把书翻到77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些新课——河流地貌的发育。

{板书}河流地貌的发育【新课讲解】在讲新课之前,我想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对河流地貌的大略认识(回答大致正确就可)。

不错,同学们对河流地貌还是有很好的了解的,今天我们要更加深入地了解河流地貌及其发育过程,让大家对河流地貌有更深的了解。

关于河流产生的作用大致有侵蚀、搬运与堆积作用三类,下面请大家看到书上77页图4.17河谷的演变和关于我们要讲的第一部分河流侵蚀地貌的文字叙述,然后老师想听听同学们对“V”型河谷到“U”型河谷转变的看法和理解,请大家认真看。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一)河流侵蚀地貌【新课讲解与演示】大家都思考了这么久了,那么,有同学愿意来讲讲这一过程的吗?(大致正确即可)很好,这一过程中的两种河谷地貌转变其实主要是受到河流的侵蚀作用影响,初期的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侵蚀作用主要是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这样形成的地貌则是“V”型河谷,随着河流的不断发育,河流的落差变小,而且向下的侵蚀减弱,向两岸的侵蚀则是加强,在这样的作用下河谷不断展宽,最终形成了“U”型河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地表形态。

2 .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能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事物是运动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内容及分析】:
河流是自然界非常活跃的外力因子之一,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

所以本文以河流地貌作为典型案例,剖析外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既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又是难点。

在河流侵蚀地貌部分,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详细介绍河谷地貌的演变过程。

并在这部分内容之后设计了“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践中去,这也是地理学以致用的一个体现。

在河流堆积地貌部分,教材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和形成过程。

通过设计了案例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河流三角洲的发育条件。

第二部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材从三方面阐述了河流堆积地貌(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对所在高原、山区和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

紧接着,教材设计了“活动”,让学生分析与聚落分布有关的地理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第1课时
一、图片导入,创设情境
师:第一节内容我们学习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以下图片中展现的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著名地貌景观图片,如珠峰、华山、富士山等。

[学生观看图片回答,思考]
[教师归纳]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图示主要为内力作用,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

内力作用形成地表形态的“粗毛坯”。

那么和内力作用一起塑造表形态的外力作用包含哪些表现形式呢?
[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形成图中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人民币背景图中的主要外力作用表现形式
师:我们生活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很丰富,流水形成的地貌较为常见,尤其是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

今天我们就以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为例,来学习外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 利用图片导入,使学生初步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
二、利用媒体,动态演示
师:观察下面两幅河流地貌图,分别说出是在何种外力作用下形成?
[学生回答]
师: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教师演示模拟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的全过程,思考长度、深度和宽度发生什么变化并讨论变化的原因。

播放模拟实验视频,同时进行解说,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具体。

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

用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深入分析所看到的现象。

从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

充分调动学生“眼、手、脑、口”。

[多媒体展示]flash动画,瀑布的演化
[教师小结]在流水常年的侵蚀下,下部的岩石受到的侵蚀作用较大,较软的岩层容易被侵蚀淘空,而上端的岩层也会因为失去底部的支撑而不断地剥落,最终使得河谷不断地向河流源头的方向延伸,我们把这种侵蚀叫做溯源侵蚀。

师:给出河流示意图,结合例题问如何判定河流的侧蚀位置?
思考:这几种侵蚀类型主要发生在河流发育的什么时期?
思考:河流的侵蚀作用若出现在同一时期不同河段,河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应以哪种侵蚀作用为主?形成的河谷形态有何特征?
探究活动:如何理解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多媒体展示图片]
[思考]判断河谷在形态上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如果要建造一个码头的话,选在 A 地好,还是 B 地好?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略。

[教师小结] A 地位于凸岸, B 地位于凹岸,由图例可知, B 地流速快,受到流水的侵蚀明显;而 A 地流速慢,泥沙比较容易堆积,不利于建造码头,所以应该选择在 B 地建码头。

由于 B 地水流急,河床受流水侵蚀强烈,这种侵蚀会使河床向两侧不断加宽,我们把这种侵蚀叫做侧蚀。

(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
【教学反思】
上完一节课,必定有优劣,应该及时反思,可根据学生课后的反映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课后练习的检测等方面做出教学效果评价,发挥优势改进不足,不断提高课堂质量。

本教学设计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的特征、功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将视频、图片和实验的观察分析结合起来。

通过实验,化抽象为具体,体现教学直观性,很好地突破难点,授课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永远没有完美的止境。

虽然本节课我已经精心准备了很久,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
1、讲的过多,导致内容不够;不够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今后将设置分层次的材料,引发学生质疑和讨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并各有收获,取得个性化的发展。

2、板书不够精致,日后会更加勤练板书。

3、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与积极性没有预想的高,今后会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以及调和活跃的教学氛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