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沉没效应
沉没成本效应和延迟满足法则
沉没成本效应和延迟满足法则
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Fallacy): 沉没成本效应是一种经济和心理现象,指的是人们在决策时,倾向于考虑已经投入且不可回收的成本(即“沉没成本”),即使这些成本对于当前决策来说并无实际影响。
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会因为不愿意白白浪费已投入的资源,而选择继续追加投入,而非理智地根据未来可能产生的收益进行决策。
例如,你购买了一张电影票,但开场后发现电影并不喜欢,按照纯粹的经济理性,你应该基于接下来的时间是否能有更好的享受来决定是否继续观看;然而沉没成本效应可能导致你因为不想浪费已经付出的电影票钱,而选择忍耐看完。
延迟满足法则(Delay Gratification): 延迟满足法则,又称为延后满足、延迟享乐原则,是指为了追求更大的长远利益,愿意放弃眼前的即时满足,承受暂时的艰辛或痛苦以换取将来更大回报的行为倾向。
比如,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实验就形象地展示了这一原则:实验中,研究人员告诉孩子们可以选择立刻得到一颗棉花糖,或者等待一段时间后得到两颗棉花糖。
那些能够抵制住眼前诱惑,等待更长时间获得更多棉花糖的孩子,在后续的人生发展中往往展现出更好的自控力、适应能力和长期成就。
两个法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立统一的:沉没成本效应倾向于让我们过于重视已经付出的,不愿割舍;而延迟满足法则则强调着眼未来,有意识地牺牲眼前的小利,以求更大的潜在收获。
成本会计中沉没成本效应分析
成本会计中沉没成本效应分析按照现代成本会计决策和规范理论角度看,沉没成本是已经支付了,无法再收回或补偿的成本,并将其归属于决策不相关成本,因而沉没成本不应该影响当前或未来决策,体现沉没成本决策无关性。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沉没成本影响当前或者未来选择则被称为沉没成本错误,并将其视为一种非理性行为。
然而,一旦引入交易摩擦或行为扭曲,我们会发现成本会计中沉没成本效应的理性逻辑,从而表明沉没成本效应或者偏差的存在本身就是在交易成本或非理性条件约束下的一种理性反应。
因此,需要采取恰当的非正式和正式制度克服沉没成本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追踪投资成本过程,加强沉没成本和风险管理,从而使成本会计方面的相关制度提供准确的决策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一、引言事实上,经济学家和会计人员对于成本的看法是不同的。
科斯(Coae,1938)曾注意到,会计人员认为一台机器的使用成本是指机器的折旧,而经济学家会说,使用一台机器的成本是指这台及其应用于其他场合所能创造的最大价值。
如果没有其他用途的存在,这台机器的使用成本就是零。
从理论上说,科斯的说法是正确的,但是,要算最大值需要知道使用机器的所有行业的未来情况,结果经济学家或者接受会计人员计算方法或者回避耐用资本品问题的做法。
事实上,会计人员喜欢回顾企业财务状况,因为他们必须记录资产和负债,对以往的经济活动作出评价。
会计成本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费用,这是根据国内税收署所允许的税务处理方法确定的。
经济学家注意企业的前景,他们所关心的是将来成本预计是多少,以及企业如何通过重组资源来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企业利润率。
因此,他们必须关心机会成本或经济成本,即未能使企业资源得以最高价值利用而放弃的机会成本。
同样,会计人员和经济学家均将实际支出即显性成本列入他们的计算中。
显性成本包括工资、材料成本和资产的租金。
对于会计人员来说,显性成本极为重要,因为它们涉及企业与之有经济往来的企业或个人的直接支付。
而经济学家对于显性成本的关注,则是因为工资和材料成本代表了可以被有效用于其它地方的货币,从而造成经济学家关注隐性成本—经济成本或机会成本,而会计人员关注显性成本。
恋爱中的沉没成本效应
恋爱中的沉没成本效应
何谓“沉没成本效应”?
所谓沉没成本效应,原是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包括时间、金钱和精力等。
根据经济逻辑的法则,沉没成本并不应该对决策的制定产生影响。
但在人们的实际投资活动、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中,却广泛存在着这样一种非理性现象:
为了避免损失带来的负面情绪、而沉溺于过去的付出中,最终选择了非理性的行为方式。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行为背后是沉没成本的心理效应在作怪。
比如,家里总有一些占用空间却无用的物件,舍不得扔、却着实没有用处。
再有,当你花钱买了一张电影票,但是入场看了一段之后觉得很不合自己胃口,此时你付出买票的钱已经不能收回,这张电影票的价钱就是所谓的沉没成本。
爱情中的沉没成本效应——付出越多越不愿意放手
当我们将沉没成本效应应用到爱情中时,就可以很轻易地解释恋爱中的这样一种现象:
两人在一起的时间越久、当感情面临问题的时候越难分手;而其中,恋爱中付出较多的一方更难以承受分手带来的损失和痛苦。
人们总是说,先动心的那个人先输。
现在看来也不无道理,先动心的人必然先主动、先行动,而伴随着付出的时间、精力尤其是感情越来越多。
他在这段爱情中所投入的“沉没成本”也就越来越多,内心就更加难以接受感情失败带来的损失;进而他就更容易在这段感情中越陷越深、付出得越来越多了。
所以,我们要想让自己在乎的男人能够对自己越陷越深。
首先要做的就是,先“斩断”自己在这段感情中的“沉没成本”,为的是避免自己先在爱情里患得患失、死缠烂打。
然后再有意无意地引导他、鼓励他为这段感情付出更多、投入更重,这样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让他陷得更深、爱得更浓了。
沉没成本的通俗理解
沉没成本的通俗理解
沉没成本是指已经投入的成本,无论是否能够收回,都已经无法挽回的情况下,继续投入更多的成本以期望能够收回之前的投入。
这种行为在经济学中被称为“沉没成本效应”。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沉没成本的情况。
比如,我们在购买一件衣服时,发现它并不适合自己,但是由于已经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挑选,也已经付了钱,于是我们会继续购买,希望能够弥补之前的损失。
再比如,我们在做一个项目时,发现它并不赚钱,但是由于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我们会继续投入,希望能够收回之前的投入。
沉没成本效应的存在,会导致我们做出不理性的决策。
我们会因为之前的投入而忽略了当前的情况,而继续投入更多的成本。
这种行为不仅会浪费我们的时间和金钱,还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为了避免沉没成本效应的影响,我们需要学会理性思考和决策。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沉没成本的存在,并且不要因为之前的投入而忽略当前的情况。
其次,我们需要学会放弃,当我们发现一个项目或者一件事情不再切合我们的需求时,我们应该果断放弃,而不是继续投入更多的成本。
最后,我们需要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要把失败看作是浪费,而是把它看作是一次宝贵的经验,从中吸取教训,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
沉没成本效应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我们需要认识到它的存在,并且学会理性思考和决策,避免因为之前的投入而忽略当前的情况,从而做出不理性的决策。
沉没成本效应心理学
沉没成本效应心理学引言沉没成本效应是指人们在做决策时,会考虑已经投入的资源和努力,即使这些投入已经无法收回或不再具有价值。
这种心理现象可以对人们的决策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沉没成本效应的心理学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应用场景。
心理学原理沉没成本效应源于人们追求回报最大化的心理倾向。
人们倾向于认为已经投入的资源或努力是有价值的,因此在做决策时会考虑这些已经投入的成本。
这种心理现象可以解释为,人们希望通过延续投入来弥补之前的损失,以期获得更好的结果。
影响因素沉没成本效应的出现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影响因素:情感因素情感因素是影响沉没成本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们通常会因为已经投入了大量时间、金钱或精力而产生情感上的依赖,因此更容易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
情感因素可以使人们对已经投入的成本产生情绪上的承诺,从而导致他们继续投入,即使这并不明智。
社会压力社会压力也是导致沉没成本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们在做决策时,常常会考虑他人的看法和评价。
如果他人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投入,那么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人们可能会继续投入,即使这并不明智。
信息不对称当人们面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时,他们更容易受到沉没成本效应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意味着人们无法获得完整、准确的信息,因此他们可能会依赖已经投入的成本来做出决策。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选择保持目前的投入,而不愿意放弃已经付出的成本。
个人特质个人特质也会对沉没成本效应的出现产生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个体主义的人更容易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而集体主义的人更容易采取放弃已经投入的策略。
这是因为个体主义者更注重个人利益,而集体主义者更注重整体利益。
应用场景沉没成本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个人投资在个人投资中,沉没成本效应可以导致人们继续持有亏损的股票或投资,而不愿意出售。
他们可能会认为已经投入的成本将来可能会回报,因此继续持有。
沉没成本效应的例子
沉没成本效应的例子
沉没成本效应是指由于已经投入的资源和成本而导致个体或组
织在做出决策时不惜一切代价坚持继续,即使现实情况已经不再支持这一决策的继续执行。
以下是一些沉没成本效应的例子:
1. 投资股市。
当股票价格下跌时,有些投资者会坚持持有股票,因为它们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这样,他们将损失更多的钱,而不是止损出局,因为止损会导致他们面临更大的损失。
2. 政府项目。
政府项目的预算通常很高,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
即使项目已经出现问题,政府也可能坚持继续,因为停止项目可能会导致更大的损失。
3. 学业选择。
有些学生可能会坚持选择一个他们已经投入了大量时间和金钱的学科,即使他们已经发现自己对这个学科不感兴趣或不适合。
他们可能会继续坚持,因为他们不想浪费已经投入的资源。
4. 婚姻。
有些人可能会继续维持一段不幸的婚姻关系,因为他们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情感,而不是面对离婚的现实。
5. 科技升级。
企业可能会坚持使用过时的技术或设备,因为升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这使得他们无法承受。
以上这些例子都是沉没成本效应的典型表现。
虽然这种现象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常见,但我们必须学会保持客观和理性,避免被沉没成本效应所控制。
- 1 -。
189揭秘数学博弈:沉没成本效应与洒脱的“覆水难收”哲学
揭秘数学博弈:沉没成本效应与洒脱的“覆水难收”哲学在数学这座充满智慧的宝库中,博弈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趣味的领域中,一种名为“沉没成本效应”的现象悄然浮现,它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覆水难收,不必收。
那么,究竟什么是沉没成本效应?它又如何与洒脱的“覆水难收”哲学相联系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奥秘的世界,一探究竟。
一、沉没成本效应:难以割舍的过去沉没成本效应,顾名思义,是指人们在决策时往往受到过去已经投入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即沉没成本)的影响。
在博弈论中,这种效应表现为玩家在面临选择时,难以割舍先前已投入的时间、精力或资源,从而导致非理性的决策。
举个例子,想象你在玩一款需要连续闯关的游戏。
当你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终于来到最后一关时,却发现这一关的难度远超你的想象。
此时,你是选择继续挑战还是果断放弃?对于许多人来说,放弃意味着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这种心理上的损失让他们难以接受。
于是,他们选择继续挑战,结果往往是屡战屡败、越陷越深。
二、覆水难收,不必收:洒脱的哲学智慧面对沉没成本效应带来的困境,我们该如何破解呢?这时,洒脱的“覆水难收”哲学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覆水难收,原指倒在地上的水难以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
在这里,我们将其引申为面对无法改变的过去时,应抱持的一种洒脱态度。
在数学博弈中,这种洒脱的哲学智慧告诉我们:当沉没成本已经无法挽回时,我们应该学会放下过去的包袱,专注于当下的决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被过去的投入所束缚,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以前面的游戏为例,如果我们能够运用“覆水难收”的哲学智慧,那么在面对最后一关的挑战时,我们就会更加从容地做出决策。
如果继续挑战意味着更大的损失和风险,那么果断放弃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毕竟,生活中的机会成本无处不在,我们不应该为了一棵树而放弃整片森林。
三、如何运用“覆水难收”哲学应对沉没成本效应?要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覆水难收”哲学应对沉没成本效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认清现实:首先,我们需要认清现实,承认过去的投入已经无法挽回。
沉没成本效应
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Effects)是指为了避免损失带来的负面情绪而沉溺于过去的付出中,选择了非理性的行为方式。
根据经济逻辑的法则,沉没成本与制定决策应是不相关的。
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的支出或费用,它不会影响拟考虑项目的现金流量。
沉没成本不属于采用某项目而带来的增量现金流量,因此,在投资决策分析中不必加以考虑—无关成本。
机会成本是在互斥项目的选择中,如果选择了某一方案,就必须放弃另一方案或其他方案。
所放弃项目的预期收益就是被采用项目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成本,不是一种支出或费用,而是因放弃其他项目而失去的预期收益。
是一项相关成本。
沉没成本效应,指的是因为人们不舍得前期付出的时间、金钱、努力,导致在决策的时候经常做出错误的选择。
比如,谈恋爱的时候,对方觉得没法在一起,提出分手,你心里却想,花了那么多时间和钱,付出了那么多感情,怎么可以说断就断?!于是就开始挽回,各种作,各种死缠烂打。
最终反而会让对方下定决心和你分手。
生活中,还有更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不来都来了,不打都打了,不吃都吃了,不骂都骂了。
沉没成本是一种完全无法挽回的损失。
既然已经损失了,那就放弃吧。
否则,就是拿过去惩罚自己。
产生原因1、用前景理论对沉没成本进行解释前景理论是关于风险决策的一种描述性模型。
它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人们并不根据最终资产而是根据一个参照点对选择进行评估。
如果一个选择的结果在参照点之上,这个选择就被编码为盈利;相反在参照点之下,选择的结果就被认为是损失。
由于边际效应,价值函数对盈利来说是凹的,而对损失则是凸的。
价值函数的这种S形状表明人们在盈利条件下通常是风险厌恶的,而在损失条件下是风险寻求的。
价值函数的另一个特征是它对损失比对盈利更陡峭。
这意味着损失显得比盈利更突出。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埃姆斯·特维尔斯基(Amos Tversky,1937-1996)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所做的研究表明,“损失”和“收益”对人造成的心理影响是不同的:在这一点上,损失“完胜”。
沉没成本效应心理学
沉没成本效应心理学沉没成本效应心理学:如何避免后悔与拯救自我一、引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决策。
不论是在工作、生活还是投资方面,我们常常会面临着一些涉及资源的选择。
然而,面对一项决策时,我们是否真的能做到理性决策呢?或许,沉没成本效应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为什么我们很难从错误的决策中脱身。
二、什么是沉没成本效应所谓沉没成本效应,简而言之,指的是我们在做决策的过程中,倾向于考虑已经投入进去的资源,进而影响我们的决策行为。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不愿意轻易割舍已经付出的成本。
你可能购买了一张演唱会的门票,准备去观看。
然而,在演唱会前夕,你突然发生了一些意外或者突然有了更紧急的事情要办。
此时,你也许会发现自己犹豫不决,不愿意放弃已经花费的金钱和时间,而选择去参加演唱会。
这就是沉没成本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的一种体现。
三、沉没成本效应的心理机制为什么我们会出现这种“拖延症”式的决策行为呢?原因可能在于几个不同的方面。
1.心理上的损失回避:我们普遍对损失更加敏感。
放弃已经投入的资源会给我们带来不愉快的感受,我们往往担心自己会后悔。
为了避免后悔及陷入沉痛的自责之中,我们宁愿继续投入资源。
2.过度乐观的态度:在决策的时候,我们通常有一种积极的预期,认为问题会迎刃而解,或者资源的价值会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得到回报。
这种过度乐观的态度会让我们继续投入资源,不断寻求所谓的“翻本”机会。
3.自我概念的维护:我们也常常会将资源的投入与自身价值联系在一起。
在目睹一项投资的失败后,我们可能会感到自己的判断力和能力受到了质疑。
为了保持自尊和自信心,我们常常会选择继续投入和坚持。
四、如何应对沉没成本效应尽管沉没成本效应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抵制和应对。
1.注意自己的情绪:在决策过程中,及时察觉自身情绪的变化是很重要的。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决策容易受到情绪影响时,我们可以主动中断自己的思维过程,以避免情绪对决策的干扰。
沉没成本效应心理学
沉没成本效应心理学沉没成本效应是指人们在做决策时,会考虑已经投入的资源和努力,尽量避免损失这些已经投入的资源和努力。
这种心理现象在经济学和心理学中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沉没成本效应最早由经济学家哈伯曼和克拉姆在1979年提出,他们通过实验证明了人们在面对已经投入的资源时,会更倾向于继续投入,即使这样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损失。
这种现象被称为沉没成本效应。
沉没成本效应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一个人在电影院买了电影票,但到了电影院后发现电影并不好看,如果他选择离开,那么之前买的电影票就成了“浪费”。
为了避免这种浪费,他可能会选择坚持看完整场电影,即使他并不喜欢。
这就是沉没成本效应的体现。
在商业领域,沉没成本效应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一个公司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资金和人力资源开发了一个新产品,但在上市后发现市场反应不佳,销售额不达预期。
如果公司选择继续推广这个产品,那么之前投入的资源就会更加“沉没”。
但如果公司选择放弃这个产品,之前的投入就会白白浪费。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公司会选择坚持下去,希望能够通过进一步的投入来弥补之前的损失。
这就是沉没成本效应对商业决策的影响。
沉没成本效应还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感情关系中难以放手。
比如,一个人在一段感情中付出了很多努力和时间,但最终却发现对方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人。
如果他选择放手,之前付出的努力就会白费。
为了避免这种浪费,他可能会选择继续坚持下去,希望能够改变对方或者得到更好的回报。
这种情况下,沉没成本效应会让人们陷入一种困境中。
虽然沉没成本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们避免资源的浪费,但它也可能导致人们陷入错误的决策中。
有时候,为了避免损失已经投入的资源,人们可能会继续投入更多的资源,而忽视了其他更好的选择。
这就是所谓的“扔好钱跟坏钱”的心理。
为了避免沉没成本效应对决策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要保持冷静客观的思考,不要让情绪左右判断。
其次,要及时调整策略,不要因为之前的投入而固执己见。
沉没成本效应的心理学阐释
沉没成本效应的心理学阐释一、引言依照经济学的法则,沉没成本和决策的制定的相关应该是很小的。
但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实际的消费决策行为中,时常会出现决策时过分顾及沉没成本的非理性现象,这种现象就被称为沉没成本效应。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难以对沉没成本效应进行合理的解释,这就需要用心理学的理论来对其进行研究和阐释。
二、沉没成本及沉没成本效应的解释所谓沉没成本就是指那些已经发生的而又不可回收的支出,一个理性的人就会忽略它,而大多数人在进行价值判断的时候,都会过多的考虑过去的已经发生的沉没成本,忽视现时的成本和效益,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下面是一个很常见的例子:某女士花费300 美金购买了一个健身俱乐部的月卡,可以享受俱乐部的所有健身项目,可是没想到健身不过几天,就发现自己踝关节酸痛发炎,此时她面临两难处境。
一方面,她身体不适不该再运动,否则会使伤痛加重;另一方面,她已交了健身费用,如果不去健身就等于浪费了这些费用。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来,沉没成本与制定现时决策应该是不相关的,现在的或者未来的决策也不会减少沉没成本。
现在的决策应该考虑到继续健身的后果——身体伤痛加重;停止健身的结果――损失已交的费用即沉没成本,但没有多少人可以做到这一点。
作为个人或者集团决策者,由于不能理性的看待过去的支出,不能忽略沉没成本,因此在做现在或未来的决策时就不能理性地评估期望边际成本和收益,造成继续决策时的沉没成本效应。
沉没成本效应的原始定义为如果人们已为某种商品或劳务支付过成本,那么便会增加该商品或劳务的使用频率。
是一种适应不良的经济行为,具体表现为在已在某一方面投入金钱、努力或时间之后,就表现出继续投入的巨大倾向。
此后又有很多研究者对沉没成本效应进行了多种解释,Brockner 认为由于人们存在自我申辩的倾向,不愿承认自己过去的决策失误,而总是希望与先前的选择保持一致;另一解释是,由于过去决策造成了损失,人们会产生尽量弥补损失的强烈动机,这种动机会导致风险寻求;价值函数表示损失比盈利更突出,在盈利的条件下通常是风险厌恶的,而在损失的条件下却是风险寻求的。
成本沉没效应
浅谈成本沉没效应1981年,洛克希德飞机公司宣布放弃L-1011商业飞机项目,因为该项目累计给公司造成了2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而且毫无市场发展前景。
第二天,该公司的股价随即下跌18%。
1983年,德州仪器同样由于宣布退出持续亏损的家庭电脑业务领域,公司股价大跌22%。
为什么一旦企业终止亏损项目或者退出不具竞争性的产品领域,反而会导致公司股价大跌?这是人们对公司主管不能坚持项目的完成以及未能为过去付出的成本创造期望效益的一种自然反应,而似乎并没有考虑到终止项目能够避免越陷越深的怪圈。
这就是所谓的成本沉没效应。
一、什么是成本沉没效应1985年,Arkes和Blumer通过自己的实验研究论证了成本沉没效应(sunk cost effect),认为它是“一种适应不良的经济行为,具体表现为在某一面一旦投入金钱、努力或时间之后就表现出继续投入的巨大倾向”。
他们曾设计了一个实验:作为一家航空公司的总裁,你为公司的一个研究项目预计投入1亿美元,目的是生产一种隐形飞机(即不能被传统雷达识别的飞机)。
当这一项目完成了90%的时候,另一家公司生产的隐形飞机开始进入市场,并且,这种飞机比你们公司研制的飞机速度更快且更加经济。
这时你面临的问题是:你会继续投入另外10%的资金,完成你们的隐形飞机吗?实验发现,85%的人选择继续投入资金。
因此,当公司主管做出终止已经投入金钱、努力和时间的项目的决定时,公众却表现出了抗拒心理,认为毕竟已经付出了90%,应该继续投入并最终完成项目。
生活中还有很多成本沉没的例子,比如说在婚前送贵重的订婚戒指,使得男方因为投入了成本而更加的珍惜自己的妻子;较高的拍卖报名费导致人们投标价格高于正常水平,因为沉没的报名费进一步促使人们渴望最终获得拍品,而不想空手而归;现代人工作忙碌,很难实施自己的健康计划,而如果选择比较贵的健身俱乐部,高昂的会员费就会促进人们更积极的参加健身活动。
二、成本沉没效应的理论解释那么,如何来解释人们的这种成本沉没效应呢?即一般人们在面对失去损失的时候,往往会做出更加冒险的行为决策。
沉默成本效应
沉没成本效应沉没成本效应概述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Effects):根据经济逻辑的法则,沉没成本与制定决策应是不相关的。
但是在人们的实际投资活动、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着一种决策时顾及沉没成本的非理性现象。
沉没成本效应的原始定义为“如果人们已为某种商品或劳务支付过成本,那么便会增加该商品或劳务的使用频率”,这一定义强调的是金钱及物质成本对后续决策行为的影响。
此后又有很多研究者对“沉没成本效应”进行了各种解释,Brockner认为由于人们存在自我申辩(self-justification)的倾向,不愿承认自己以往的决策失误,因而总是希望与先前的选择保持一致;另外一种解释是,由于过去产生了损失,人们会产生尽快弥补损失的强烈动机,这种动机会导致风险寻求;Arkes和Blumer对沉没成本效应的解释为“先前投入的时间、金钱或其他资源会影响个体其后的决策”,提出了时间性沉没成本效应的存在;同时他们认为个人在做决策时之所以考虑沉没成本,是由于个人通常不愿意去接受先前投入的资金被浪费掉的事实。
当投资人发生了帐面损失,如果不继续对这项不成功投资投入资金的话,就等于接受该损失已经发生。
因此沉没成本效应反映出的是一种“避免浪费的愿望”。
尽管这些解释背后由不同的动机和心理过程所驱使,却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顾及过去的成本和收益。
进一步讲,这些解释认为决策者会追究成本投入的有害性并对其进行评估,进而将它与收益联系在一起。
尽管早期的研究者提到过先前投入的成本应该包括时间成本,但大多数沉没成本研究只把焦点放在先前的财务投资影响后续决策这一点上。
实际上,沉没成本的种类并不仅仅限于财务方面,日常生活中很多投资还包括付出的努力和时间。
沉没成本效应的解释1、用前景理论对沉没成本进行解释前景理论是关于风险决策的一种描述性模型。
它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人们并不根据最终资产而是根据一个参照点对选择进行评估。
如果一个选择的结果在参照点之上,这个选择就被编码为盈利;相反在参照点之下,选择的结果就被认为是损失(见图1)。
沉没成本效应的例子
沉没成本效应的例子
沉没成本效应是指在做出决策时,考虑已经投入到此事中的时间、金钱或资源,而不是基于未来的利益和成本。
以下是沉没成本效应的一些例子。
1. 一个人在电影院看电影,但发现电影很糟糕,但已经看了一半,他会选择继续看下去,以充分利用他已经花费的时间和钱。
2. 一个公司已经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来开发一个新产品,但在测试阶段发现该产品不受市场欢迎,但公司仍然决定推出该产品,因为他们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源。
3. 一个人已经花费了很多钱在一辆旧车上维修和保养,但发现
该车已经老化严重,需要更换,但他不愿意卖掉这辆车,因为他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这些例子都是因为考虑到已经投入的个人或组织的时间、金钱或资源,而不是基于未来的利益和成本做出的决策。
这表明沉没成本效应对于做出明智决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 1 -。
沉没成本效应: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沉没成本效应: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沉没成本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转变的成本,如已经付出的时间、金钱、精力等。
沉没成本效应是指,依据经济规律的法则,沉没成本与制定决策应是不相关的,但是在人们的实际投资活动、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着一种决策时顾及沉没成本的非理性现象。
沉没成本:难以割舍的“鸡肋”不论消费购物,或是做决策、投资,都应考虑可变成本和沉没成本,将两项成本纳入成本预算综合考虑、权衡利弊。
假如你看到一则广告说:在离你家10公里远的地方,有家店铺在降价出售衬衫。
可当你来到这家店铺后,却发觉这家店铺的降价衬衫没有一件适合你,而适合你的衬衫只比在你家四周店铺购买的衬衫廉价一点儿。
这时你该怎么办?你的唯一合理选择是购买衬衫!本节的目的就是向你证明购买衬衫是合理的。
为到这家商店购买衬衫而一路驾车的各种支出就是沉没成本—— 一旦发生,就不会恢复。
假如你在离开家门之前就知道那里的实际状况,那么你就不会跑这趟冤枉路了。
但是,既然你已经来了,不管你是否购买衬衫,你必需为跑这一趟路付出肯定的代价。
人们在打算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
沉没成本是指已经付出且不行收回的成本。
沉没成本常用来和可变成本作比较,可变成本可以被转变,而沉没成本则不能被转变。
经济学上认为做决策时仅需要考虑可变成本,假如同时考虑到沉没成本会被认为是错误的,那样的话结论就不是纯粹基于事物的价值得出的。
同样,在这里就买衬衫而言,也会存在这样的错误熟悉。
有的人会拒绝买衬衫,他们认为衬衫的价格不足以弥补这一趟的费用,即便已经跑了这一趟。
这种想法明显是不把沉没成本作为无法收回的支出来看待,在生活上的态度是活在过去,活在圆满中,永久不会欢乐。
明智的做法是买件衬衫,这总比空手而归强,算是花钱买教训吧。
关于沉没成本经济学上还有一个比较出名的例子是看电影。
协和谬误和沉没成本效应
协和谬误和沉没成本效应哎,今天咱们聊聊“协和谬误”和“沉没成本效应”,这两个听上去高大上的心理学概念,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
想象一下,你正和朋友一起去吃饭,点了满满一桌子菜,结果最后发现,哎呀,根本吃不完。
可是,偏偏就有那么一个人,死活要把每一口都吃完。
这个情景就是“沉没成本效应”的典型表现,反正已经花了钱,不吃白不吃嘛。
可是,真的那么值得吗?这就让人琢磨了。
说到“沉没成本效应”,就是咱们常说的“人死灯灭”的心态。
为了不浪费已经投入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很多人就会拼命去维持一个已经不再划算的选择。
你看看那些把时间花在一段已经不幸福关系上的人,明明心里有千百个不愿意,最后还是咬牙坚持。
想想看,这样真的有意思吗?可是偏偏就是有人会觉得,不行,不能让我之前的努力打水漂,这种心态有点像是赌徒的心态,越输越想再赌一把,结果越陷越深。
再说到“协和谬误”,这玩意儿更有意思了。
简单来说,就是有时候我们为了让事情看起来更合理,反而选择了一条最不合理的路。
想象一下,一辆飞往协和的航班,结果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按时起飞。
你想,乘客们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有人会觉得这肯定是个阴谋,相关部门搞的鬼;还有人会把责任推给天气,或者是航空公司。
可实际上,飞行就是飞行,有时候就是没法控制嘛。
但人们为了找个借口,反而在无形中加深了对问题的误解,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好啦,咱们来点轻松的吧。
生活中这两种现象屡见不鲜,你有没有遇到过?比如你明明知道那家店的饭菜不好,但为了不浪费之前的光顾,硬是要再去一次,结果依旧让你失望。
这种时候,你就要想清楚,钱花了,心情也要顾好,不如干脆换个地方,别让自己不快乐。
记得我有个朋友,天天坚持去健身房,明知道已经没有效果,但心里想着,反正我之前也交了会费,就继续去了。
结果呢,健身房的器械倒是没少用,身体却没什么变化,听起来是不是很讽刺?要是说到这两个概念的结合,那简直是一种悲剧。
有时候为了坚持一个糟糕的选择,我们又选择了一条更糟糕的路。
沉没成本效应心理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决策,而沉没成本效应这一心理学概念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理性与情感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结果。
沉没成本,顾名思义,是指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的成本。
它可以是金钱、时间、精力、感情等各种形式。
沉没成本效应指的是人们倾向于因为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沉没成本,而不愿意轻易放弃或改变当前的决策或行为,即使从理性的角度来看,继续下去可能并不是最明智的选择。
这种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在一段已经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并不幸福的感情关系中,人们往往会因为之前的投入而不愿意轻易放手,即使内心已经察觉到这段关系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再在投资项目上,即使已经亏损了很多,但由于之前的投资金额较大,人们仍然抱有幻想,继续追加投资,希望能够挽回损失,而忽视了继续投资可能带来的更大风险。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沉没成本效应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人们有一种心理上的损失厌恶倾向。
损失带来的痛苦往往被认为比同等数量的收益带来的快乐更强烈。
当我们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沉没成本时,放弃这些成本就意味着实实在在的损失,这种损失感会促使我们更加努力地去维持现状,以减少这种损失的痛苦。
我们害怕承认自己之前的决策是错误的,害怕面对失败和失去,所以宁愿选择继续坚持下去,而不是勇敢地面对现实,做出改变。
人们有一种心理上的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在做决策时,容易受到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从而形成一个心理上的锚点,之后的决策往往会围绕这个锚点进行调整。
在沉没成本的情况下,我们之前的投入就成为了一个心理上的锚点,我们会不自觉地以这个投入为基础来评估当前的决策是否值得继续。
即使后来意识到继续下去可能并不划算,但由于锚定效应的存在,我们仍然很难摆脱之前投入的影响,做出理性的决策。
人们有一种心理上的习惯和惯性思维。
我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一些习惯和思维模式,这些习惯和思维模式在很多情况下会影响我们的决策。
关于沉没成本效应的作文
关于沉没成本效应的作文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碰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叫做“沉没成本效应”。
这听起来好像很专业、很复杂,但其实特别简单,就是我们舍不得放弃已经投
入的东西,哪怕继续下去可能没啥好处。
比如说,你花了大价钱买了一张电影票,结果看了半小时发现这电影简直
是无聊透顶。
这时候,你心里可能会想:“我花了这么多钱买的票,不看完太
亏啦!”于是,你就硬着头皮在那继续忍受,浪费了更多的时间。
可实际上呢,钱已经花出去了,不管你看不看完,这钱都回不来啦。
再你在一家餐厅点了一份很贵的菜,结果一尝,味道不咋地。
但你可能会
因为觉得已经花了那么多钱,就强迫自己多吃几口,哪怕吃得并不开心。
为啥我们会这样呢?其实就是心里那点小倔强在作祟。
我们总觉得已经付
出了,要是不得到点什么就太亏了。
但很多时候,越是这样想,我们可能失去
的就越多。
就像追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已经付出了好多时间和精力,可对方还是没
反应。
但就是不甘心放弃,觉得之前都付出了那么多,结果往往是浪费了更多
的感情,还错过了真正适合自己的人。
所以啊,咱们得学会认清沉没成本。
该放手时就放手,别让那些已经过去
的投入影响了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不然,就会像背着重重的包袱,怎么都跑不快。
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咱们就拍拍自己的脑袋,告诉自己:“别傻啦,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可别被沉没成本给坑啦!”这样,我们才能更轻松、更明智地走向未来,去抓住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成本沉没效应
摘要文章从三个点说明了成本沉没效应在生活中的体现,分别是成本沉
效应与后悔心理,成本沉没效应与避免浪费心理,成本沉没效应与认知协调。
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合适的事例,告诉人们应该合理的对“成本沉没”,避免“成本沉没”效应。
关键词成本沉没效应;后悔心理;认知协调;合理对待
1引言
在谈到成本沉没效应之前,不可避免的要谈谈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这个概念最初来自经济学,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它却是无处不在的。
简单的说,沉没成本就是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情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面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以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努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当面对沉没成本时,有些人能够理智的看待,有些人则不那么理智,不理智的行为往往就导致了成本沉没效应的产生。
所谓成本沉没效应是指“一种适应不良的经济行为,具体表现为在某一方面一旦投入了金钱、努力或时间之后,就表现出继续投入的巨大倾向”。
成本沉没效应的产生与我们个人的决策息息相关,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影响了我们的决策,从而导致了成本沉没效应的产生?
2影响因素
2.1成本沉没效应与后悔心理
后悔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生活当中,我们多多少少都有过后悔情绪的产生。
而后悔是指:做错了一件事,事后感到懊悔。
对于后悔, Kahneman 和Miller提出了关于它的标准理论。
标准理论根据有无行为发生把后悔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已经采取行为产生某种消极结果的后悔,也就是对已发生的行为的后悔;第二类是对没有采取某一行为产生消极后果的后悔。
而有研究表明,第二类所产生的后悔情绪常常会比第一类更重。
这里就第二类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准备英语考试的时候,面对作文的准备,有的人选择了背模板,然后考试时按照格式套写句子;有的人选择背预测作文,存在着侥幸心理,想着没准就考到这上面的作文。
往往要背下30篇左右的预测作文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在背到一半的时候,有人就想要放弃,觉得太多了,全背下来好难。
但放弃的时候就会想到这样的一种可能性:放弃吧,万一就考到了放弃的部分,那岂不是要后悔死。
因为已经付出了一些,但没起到作用,而放弃了的就考到了,对比之下就更后悔了。
基于这样的思想,想到可能出现的情况,既然已经投入了,那就继续吧。
殊不知,这样的投入只是让自己成为背作文的机器,只想着碰运气,也许就刚好考到了,在这样的心理下,写作文的能力又如何提高?而我们记忆了之后,会遗忘,
为了已付出的和避免后悔,我们不断的循环着,继续背,投入多,而收获可能为负。
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我们常常会在某次考试后,为以前没有注意某个知识而后悔,有了这样的经验,下次就学聪明了。
可是在面对解决“后悔”时,我们要注意选择正确的方法,就像英语作文,为什么不自己找规律?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然后请同学老师修改作文,以此取得更大的进步呢?不恰当的方法只会使自己陷入“成本沉没效应”。
2.2成本沉没效应与避免浪费心理
经过革命的老一辈人,都尝过饥一顿饱一顿甚至没饭吃的日子,他们都知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所以他们不浪费粮食,珍惜每一粒米。
而他们的思想,我们无法否认,那是好的,不是还有俗话说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吗?但我们是不是应该在避免浪费时稍加取舍呢?
以前在公交车上见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位老奶奶穿着一双明显不合脚的运动鞋,走路时鞋子拖地的声音清晰可闻。
见到这样你先到了什么?啊!定是家境不怎么样,拣的别人不要的穿的。
可看穿着不像啊。
这样,我们能想到的就是因为节约了。
90后,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宠着,要什么有什么,自然不懂珍惜,可这就苦了勤俭成习惯的他们的婆婆爷爷了。
婆婆爷爷时常唠叨着要节约,孙子不听,可自己看着浪费难受,那就自己拣他们不穿的来穿吧,所以就有了公交车上的一幕。
试想如果老奶奶因为鞋不合脚,走路摔着了,那进医院用看病的钱不是用得更多?沉没的成本已无法收回,不理智的取舍,陷入成本沉没效应那就是更加严重的后果。
再则,本着避免浪费的心理,即使知道吃剩饭剩菜不好,我们也吃,谁叫我们舍不得呢?可是如果常吃,那会怎么样?在中国看病本来就是一件难事了,什么都贵,为什么还巴巴的把节约到的钱用到医院去呢?
在小小的衣食住行上,都体现着成本沉没效应,可见它与生活联系紧密,在生活中面对类似事件时,我们更应该正确而合理的做出选择。
2.3成本沉没效应与认知协调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Festinger,L.)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个体在认知上产生失调时就会引起心理上的不愉快和不舒适的情绪体验,造成心理上的紧张,从而驱使个体设法减轻或消除失调状态,使认知达到协调一致。
在成本沉没效应中个体为了肯定自己的前期投入,就会使自己的认知保持与原有的认知相一致,是保持认知协调的结果。
也许在走出第一步前,我们都想这样那样的,都认为我们的这个方法走下去会是正确的。
可是我们应该知道,当环境变化了,情况发生变化时,我们应该合理的做出适当的选择,然后才可能得到一个较好的结果,一味的保有既定的决定,在为这个决定投入的过程中,我们在损失的不仅仅是身外之物,更有可能是我们自己的身体,因为在矛盾与纠结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在消耗自己的身体,也让自己在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折磨。
认知协调不就是为了达到认识上的平衡,精神上的愉悦吗?
以上说了三个在决策中造成成本沉没效应产生的因素,无一例外的,此效应的产生,最后都给我们带来了不好的后果。
成本沉没效应的产生是多种交错的心理因素起作用的结果。
任何决策都是在真实情况中进行的,不确定性是无法
预知的。
能够果断放弃那些已经发生、且不可能收回的付出,而不是在失败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是决策者应当具备的一种智慧和果敢。
能够在决策中合理的考虑这些因素,是我们在做决策时至关重要的部分。
3个人生活实例
从我个人的生活经历来看,有时候我所做的决策,的确是受了以上几点因素的影响,最后得到的结果当然也是不怎么理想。
映像最深的是关于英语的学习,其实就像例子中提到的一样,作文背了忘,忘了就继续背,没有反馈,没有反思,当然最后也得不到什么很大的进步。
当我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已经背了比较多了,不继续背,又觉得可惜,叫我换一种方法,合理进步呢,又总觉得放不下我所已付出的,所以最后还是选择了,继续背,背没有错,但是死记硬背就有错了。
有时候就会想自己的付出,值得否?付出越多,得到越少,对自己的自信就越少,最后连自己的努力行为都一起怀疑了。
所以在付出过程中,应该想想是否合理,方法对没有?不要一味的不反思的去做。
在平时的考试中,也存在着成本沉没效应。
想一下,正在考试时,当我们正在做一道题时,思考了很久了,还没做出来,而后面还有题没做,你会怎么选择?有人会想,都想了那么久了,再想想,没准马上就想出来,所以就继续想,以致于到最后没有时间做其他的题。
在考研院校的选择上,同样也是存在这样的问题。
我们以前想去某一个学校,然后收集了很多那个学校的信息,可以说万事齐全了,就差拉开战线,开始复习了。
可是,你也发现,考这个自己早已想好的学校没有考另外一个学校更有利。
放弃吧!我准备了很久了,以前的功夫不是白费了?舍与得?这就不能因为前期的付出而草率的做决定,因为一个小小的决策可能会影响你一生的生活。
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更应该理智,综合考虑个因素,不要被“成本沉没”所迷惑。
可见成本沉没效应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皆有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在面对成本沉没问题时,更需要我们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理智的对待,做出合理的决策。
参考文献:
1 施俊琦,李峥,王垒,黄岚.沉没成本效应中的心理学问题.心理科学,2005,28(6):1309-1313
2 王丽萍,李爱梅.沉没成本的行为反应:理性与非理性并存.经营与管理,(10):16-17
3 张结海.后悔的一致性模型:理论和证据.心理学报,1999,131(4):451-459
4 张泽良.后悔心理之于沉没成本效应—支持或阻碍.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2
5 孙清芬,毕京燕,王静雅.生活中如何面对沉没成本问题.时代经贸(学术版),2008-6
6 庄锦英.关于成本沉没效应的实验研究.应用心理学,2005,11(1):41-44
7 朱伟中.教育教学中的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大连教育学院院报.2000-12
8 杨好勤.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沉没成本”现象及其应对策略.开封教育学院院报.2011-6-20
9 陈仁芳.后悔与非理性决策思维心理误区的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
10 陈巍,丁峻.后悔的心理学研究进展.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4
11 何贵兵,于永菊.决策过程中参照点效应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6,14(3):408-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