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药》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药》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药》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药》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和教学目标本次课程的教材是由余华所著的小说《药》,主要讲述了夏琳、林海及其所在的城市这三个居民群体在不同层面的命运紧密相连,诠释了人性本质及其在现代都市中遭受考验的故事。
教学目标:1. 能够通过此小说的阅读,深刻理解现代都市中人性的扭曲与虚伪,明确良知与天理的重要性。
2. 能够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感悟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中描写的现实社会的喜悦和困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和补充的关系。
3. 能够发散思维,独立思考,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的提高提供帮助。
二、课程环节与设计1. 热身环节:课前调研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公开的问卷或者课前调研的方式,了解学生们对于该小说的了解程度,如果了解较少,可以在热身环节里介绍小说的基本情节,简单解读小说的主要情节和相关人物形象。
2. 第一环节:整体感性理解小说第一环节教学目的是为学生整理小说的基本情节,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整个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朗读和一些图像化的手段, 如视频和图片等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相关的人物形象,从而深入感受小说所表达的情感信息以及相关的生命价值观。
3. 第二环节:分析关键情节在分析关键情节环节中,教师可以重点讲解小说“药”这个关键情节,为学生解读该场景下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变化过程,以此来反映出现代都市中人性的扭曲和虚伪。
此环节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发掘小说中的人性矛盾,从而引导学生自我思想,加深学生们的心理认知。
4. 第三环节:独立思考与讨论在独立思考与讨论环节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探讨的问题和观点,引导学生自行思考和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于主题内容的理解和观点。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对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此来丰富学生们的思维深度,提高他们的感性认识。
5. 第四环节:总结与回顾本次教学总结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与回顾,让学生对小说的主题和主要情节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并对学生们的感性认识起到一定的巩固作用。
《药》公开课教案教学文案
花环暗示:尽管黑夜漫漫,但革命者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
5.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 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勾勒出黎明前的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带有几分恐怖。这
一方面暗示了时代特征,另一方面也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
思考:本段的描写近乎琐碎 ,作者的 写作用意是什么?
明确:“掏钱”、“交钱”、“接钱”、 “装钱”、“按钱”,“点灯笼”、“吹灯 盏”、“进屋”、“嘱咐”,一连贯的动作 几乎一个不拉的加以描绘,这表明华老栓在 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可能是拿出夫妻一 生的积蓄为唯一儿子治病,这两个“一”体 现在父母对儿子无限的关怀上,从而也为小 说的悲惨结局作了铺垫。
布置作业
课外预先探讨华老栓、康大叔、夏瑜三个人 物形象
第二 课时
教学要点 掌握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的主 题;进一步探讨小说的标题;总 结学习本文的主要写作技巧 。
通过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的主题
无效的痨病药 人血馒头
小栓
软刀杀
钢 刀 杀
反动派
康大叔 (刽子手)
夏瑜
老栓夫妇
含义上,表层义(明显义)?深层义?
作用上,看看其语言的新颖性、深刻性,看看 其与小说情节、结构线索以及主题的关系。
初读课文,借助文本,挖掘小说 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要求: (1)请把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
的有关人物服饰、语言、环境描写的文句勾 画出来。
(2)讨论: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怎样一 个典型环境?
提示:
1.黑沉沉 、寂静、阴冷
2.心理、动作描写,对比反衬(专注而轻快,满怀 希望)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第一章: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1.1 鲁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1.2 《药》的背景:写于1924年,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现实,揭示了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
第二章:小说情节梳理2.1 情节概括:小说以“药”为线索,讲述了革命者夏瑜被封建势力残酷杀害,他的鲜血被当作治病的良药,卖给愚昧的民众,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民众的麻木。
第三章:主要人物分析3.1 华老栓:一个普通的市民,深受封建思想毒害,为了治病而购买人血馒头,最终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3.2 夏瑜:革命者,为了民族解放而斗争,最终被封建势力残酷杀害。
第四章:小说主题探讨4.1 封建思想的毒害:通过华老栓和民众的行为,展现了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毒害,导致他们无法看清现实的真相。
4.2 民众的麻木:小说中的民众对夏瑜的遭遇毫不在意,甚至将他当作治病的工具,反映了民众的麻木不仁。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鲁迅其他作品简介:可以介绍《呐喊》、《彷徨》等鲁迅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鲁迅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5.2 相关影视作品推荐:可以推荐一些与《药》相关的影视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和主题。
第六章:教学目标与方法6.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及其作品《药》的历史背景。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象征意义。
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如封建社会的残酷性和民众的麻木状态。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6.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使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小说中的细节。
运用比较分析法,将《药》与其他鲁迅作品进行对比。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共同探讨问题。
第七章:教学内容与步骤7.1 教学内容鲁迅生平与文学地位简介《药》的情节梗概与人物关系小说中的象征手法与主题探讨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7.2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药》的兴趣,如“你认为革命是什么?”自学: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情节和人物。
鲁迅的药教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鲁迅
鲁迅的药教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_高中语文鲁迅鲁迅的药教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让学引思”,“让学”的定义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生学习活动正常展开和学习行为真实发生;“引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发、引导、引领学生思考,在形式和本质上保证学生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让学引思”,是充分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感受到语文课本中知识的丰富,深厚的内涵,思想的光芒。
《药》写作于1919年4月25日,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封建统治虽然被推翻了,革命的资产阶级却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鲁迅先生在失望和痛苦中,他意识到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严重脱离群众的,有着深刻的局限性。
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先生以同乡徐锡麟和秋瑾1907年起义失败被害事件为背景写作了《药》这篇小说。
小说中以“华家”和“夏家”两家人的故事为“明暗线”双线并进,采用戏剧化的方式谋篇布局,以短小的篇幅浓缩了“人物、环境、情节”三要素,在读者心中产生深刻的共鸣。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却内涵广阔。
写辛亥革命时群众、革命者、统治阶级的爪牙三类人的形象;写血淋淋的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用对话、动作、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展示人物形象;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值得从文中咀嚼吸取的文学养料。
为此,笔者对小说《药》的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理解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以及对连接线索的作用。
(二)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
(三)初步分析^p 结构(双线结构)与人物性格(第一二部分),学习归纳主题的方法。
(四)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文章的情节结构和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p 。
三、教学难点《药》的主题和对话、动作、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学习方法启发式的提问法、讨论法五、课时选择《药》分两课时讲完,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药》教案6
高中语文教案(二年级上)十二?药教案课堂教学设计Ⅰ一、教学目标(一)认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理解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以及对连接线索的作用。
(二)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课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如何分析小说《药》的结构?分析:了解结构特点是理解人物和概括主题的基础。
《药》的结构形式比较复杂,根据该篇的特点采用以下方法:(1)分清场面,理清故事情节。
因为情节是由不同的场面组成的,随着场面的转换,情节才能随之展开。
《药》分五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时间是“秋天的后半夜,地点是茶馆,人物是华老栓、华大妈。
第二个场面,时间是拂晓前,地点是丁字街头的刑场,主要人物是华老栓、康大叔。
两个场面写的是一个事件——买药。
第三个场面,时间在天亮以后,地点是茶馆,人物是华老栓、华大妈、驼背五少爷,事件是吃药。
第四个场面,时间是下午,地点是茶馆,人物是康大叔、华老栓、花白胡子等,事件是谈药。
第五个场面,时间是第二年清明早晨,地点是坟场,人物是华小栓的母亲和夏瑜的母亲,事件是她们分别祭奠去世的儿子。
可见,本文的情节可分为故事的发生(第一、二个场面)、发展(第三个场面)、高潮(第四个场面)、结局(第五个场面)。
(2)理出情节线索,了解小说整体结构。
线索,对小说的结构有重大作用。
小说的一系列发展着的事件,情节中的一个一个场面,均是由情节线索贯穿起来的。
《药》则是采用双线结构的组织材料,从愚昧落后的群众和革命者两个侧面来表现主题的。
明暗线结构正是本文的结构特点。
《药》的主要情节由明、暗两条线构成,华家的故事是明线,夏家的故事是暗线,从而构成了这样的结构图:由上图所见,双线连的物是人血馒头,而双线连接的人则是康大叔。
(二)如何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所在。
主要从两方面:(1)分析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
《药》教案设计
《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掌握与“药”相关的词汇:药、中草药、西药、中药、西药店、中药店、药方、药店、药品、药物、医院、药房、开药、配药、吃药、喝药、打针等。
2. 学会运用所学词汇进行交流和表达。
3. 培养学生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4.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过程1. 热身启动(5分钟)1) 教师出示与“药”有关的图片(比如药片、中药材、药箱等),鼓励学生说出图片名称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2) 教师给学生出示一张跌打药膏包装盒,引导学生看懂药品说明书并能简单翻译其中的内容。
3) 鼓励学生谈谈自己或身边人使用过药物的经历。
2. 学习词汇和语句(20分钟)1) 教师出示与“药”相关的图片,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和学习相关的词汇,如中药、西药、药店、药方、药品、药物、医院、药房、配药等。
2) 教师出示一份虚拟的药方,让学生分小组读一遍并提问,如“这个药方是调理什么病的?你们认识这些中药的功效吗?”3) 学生自主完成数字练习,比如用数字列出自己身体不适时应该就医的先后顺序等。
3. 练习巩固(25分钟)1) 指导学生仿照药方写一份自己的“健康方”,描述自己平时怎样保养身体、预防疾病等。
2) 学生分组,设计以“药”为主题的海报或广告,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召集一组学生,配合教师把一个患病者担架到教室,“医生”向“患者”问诊,合理使用药物进行“急救”。
4. 温故知新(10分钟)教师出示某个药品包装盒,引导学生阅读其中的信息,如剂量、注意事项、禁忌症等,温故知新,提高对药品的认知和用药安全意识。
5. 课堂评价1) 指导学生互相评价其他组的海报或广告,为其提供改进建议。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探讨健康与药品的关系。
6. 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补充不足。
2) 在家里进行“药品台账”记录,记录近期的药品使用情况,包括药名、剂量、间隔时间等。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分析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技巧。
(3)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药》的象征意义。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民众愚昧、落后思想的批判,对革命先驱的悼念。
(2)认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类似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激发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分析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技巧。
(3)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药》的象征意义。
(2)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药》,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
(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2)从不同角度分析《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3. 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鉴赏能力。
3.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4.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药》的教案
《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2. 掌握常见药物的基本知识,包括药物的名称、用途和副作用;3.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药物的意识和方法,注重药物的合理使用;4. 培养学生对健康和药物知识的重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药物的定义和分类;2. 常见药物的基本知识,包括非处方药、处方药、中药和西药等;3. 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
三、教学重点:1. 了解药物的分类和作用;2. 熟悉常见药物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难点:1. 药物的作用机制;2. 药物的副作用。
五、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讲解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概念;2.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进行药物知识的分享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3. 实践操作:通过示范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常见药物;4. 观看视频: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进一步加深对药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你们生活中常用的药物有哪些?你们知道药物有哪些分类吗?2. 授课讲解(20分钟):介绍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包括非处方药、处方药、中药和西药等。
同时讲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让学生了解药物使用可能引发的潜在问题和注意事项。
3.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常见药物进行研究和讨论,包括药物的名称、用途和副作用等。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报告各组的研究成果。
4. 实践操作(30分钟):通过示范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常见药物。
老师可以准备一些模拟药品和相关工具,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用药示范操作,并解答学生疑惑。
5. 观看视频(20分钟):选择相关的教育视频,让学生观看并进行讨论。
视频内容可以包括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不当使用药物可能带来的风险等。
7.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醒学生合理使用药物的重要性,并留出时间解答学生的问题。
《药》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药》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教学设计:药是一种用于治疗疾病、缓解症状或改善健康状况的物质。
药物的学习是生活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药物的种类、作用、正确的使用方法以及药物对人体的影响。
以下是一个关于药物的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一、教学目标:1. 知道什么是药物,了解药物对人体的影响。
2. 知道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
3. 掌握一些常见的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
4. 培养学生正确、合理使用药物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没有吃过药物?吃药的时候有什么感觉?药物是如何起作用的?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内容的引入做好准备。
2. 讲解药物的定义与作用(10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等媒体展示药物的定义,并详细解释药物对人体的作用。
可以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探究不同类别药物的作用(20分钟)介绍一些常见的药物种类和作用,如抗生素、退烧药、止痛药等。
师生共同探讨这些药物的作用原理,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讲解。
4. 让学生自行查询常见药物的使用方法(30分钟)学生自行分组或个人查询常见药物的使用方法,包括药物的剂量、用法、服药时间等。
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进行查询。
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整理并向全班分享。
5. 分组分享并展示(20分钟)每个小组可以派出一到两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查询到的药物及其使用方法。
其他同学可以提问、评论。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扩展自己的知识。
6. 总结归纳(10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三、设计意图:1.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药物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查询与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自行查询和整理药物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药》教案(精选13篇)
《药》教案(精选13篇)《药》篇1教学目的:1、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2、通过课文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3、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2、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教学时数:三教时备注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五单元。
本单元是小说单元,也是本期学习的第二个小说单元。
第五单元的单元要求是: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265页把“小说的情节和主题”浏览一遍。
要求画出:1.情节的定义;2.情节包括几个部分;3.阅读小说时对情节要注意的三个“是否”;4.主题的定义;5.分析主题时要考察的三要素和两要点(教师巡堂,检查学生是否画对)。
下面我们将以这些知识来指导我们阅读分析《药》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并释题:“药”是用来干什么的?(医治人们病苦,疗救社会)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小说的思想内容是否能回答这个问题(留下悬念,待学完本文后讨论)。
二、指导预习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归纳“提示”要点。
三、研习新课一、初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要求:(1)请把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的有关人物服饰、语言、环境描写的文句勾画出来。
教师巡堂点拨,逐步缩小范围(尤其是环境描写方面的),引导学生把“思考和练习”一的1—4句画出即可。
(2)讨论: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怎样一个典型环境?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文反映的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一方面是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另方面是革命者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
(完成“思考和练习”一)四、二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学生第二遍阅读课文时要求准备:(1)讲述《药》所包含的两个故事,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与结局交待清楚,要给小说的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2)讨论:《药》的情节包括几个部分;比较两个故事叙述方法上的区别。
《药》教学设计
《药》教学设计篇一:《药》《药》教案[转帖]2003年2月16日星期日教学建议:二、布置一些改写练习。
A、以情节为主的。
如《夏四奶奶上坟》等B、以人物为主的。
《夏瑜的故事》、《华老栓》、《康大叔其人》等C、以环境为主的。
《坟场剪影》、《茶馆速描》等D、列出作品的情节结构图;各种人物与夏瑜的关系图等三、对作品的主题、主人公以及结尾对乌鸦的描写,鼓励学生有不同于教参的说法。
四、建议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个案加工:学法建议指导:本文学习重点有三:①理解深厚的思想内容②双线结构的安排及用意③景物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本文,宜先抓住上述重点,然后以此为基础突破一些难点问题,深化认识,加深对本文深厚思想内容的理解。
小说的情节比较好把握。
先了解一下“预习提示”和“思考和练习”一至四题,对本文的阅读重点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根据“思考和练习”三通读全文,同时画出小说明、暗并行的双线结构示意图,注明明、暗线由连接到交织再到融合的细节处,并按情节结构给小说的四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拟一个小标题。
在理清情节结构的同时,要将每一部分里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画出来。
关于“思考和练习’冲“为什么把夏瑜的英勇献身作为暗线来安排”这一试题,教参的回答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我们以为应这样理解:课文主要是为了表现“群众的愚昧”的,故将其安排为明线;夏瑜的英勇献身而带来的“悲哀”正是由于“群众的愚昧”造成的,作暗线处理更能启发读者深思。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二、阅读全文,掌握文章的故事情节三、把握文章的人物性格教学过程:一、介绍时代背景1907年,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思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徐的心肝炒食。
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道被捕杀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
鲁迅就是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这篇小说《药》。
辛亥革命爆发,曾使鲁迅振奋,烈士的鲜血激起了他的强烈义愤。
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封建统治虽然被推翻了,但革命的资产阶级却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药》(鲁迅小说)优秀教案
病理原因:长期孤独生活所致
治疗措施:走百家门,穿百家衣,吃百家饭,此病不治而愈。
●阿义
姓名:阿义
年龄:30岁上下
职业:牢头
病情简况:眼睛发红,遇到犯人首先想到的是榨点油水,如油水太少,心情憋闷,两眼放红光,容易发怒。因为好拳棒,常出手打人。有严重暴力倾向。
病理分析:受封建思想毒害甚深
诊断结果:眼红易怒症
处方:先入狱体验被榨滋味;然后服用“精神六味丸”三个疗程。
●夏四奶奶
姓名:夏四奶奶
年龄:60岁上下
职业:贫民
病情简况:因儿子被杀,伤心过度,日益憔悴。头发花白,衣裙褴褛;提一个破旧的的朱漆圆篮,三步一歇,体力不支。因儿子造反被杀感到羞愧,认为儿子坟上的花环是儿子显灵,糊里糊涂,精神也越来越不济了。
治疗措施:换头、换心
●夏瑜
姓名:夏瑜
性别:男
年龄:青年
单位:贫苦人家
民族:华夏
入院时间:二十世纪初
病史采集时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职业:革命
病情报告:英俊刚毅,谈吐洒脱;心地善良,甘愿为民请命,死而不已;不过最近常常不顺心,忧国忘家,却被族人告发了;冒死宣传革命,却遭来一阵毒打;就是在刑场上,他的父老百姓却把他当热闹看;他的鲜血还被他的小弟弟当药吃了;就连他的母亲为他羞愧。所以他愁肠百结,百思不得其解。
发病节气:终生
病情报告:生活贫困,胆小怕事,性格温和,仅仅眼睛不好,不辩好坏,对刽子手恭恭敬敬,反而用恩人的血给孩子治病。
诊断结果:患有遗传性愚昧病
病理原因:长期食用封建文化食品,深度慢性中毒。
治疗措施:使用革命之针,刺激中枢神经,使其恢复知觉;再辅以知识吊针。
●康大叔:
姓名:康大叔
《药》优秀教案
《药》优秀教案《药》优秀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药》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药》优秀教案1一、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情节结构、主旨等方面探究鉴赏《药》;二、教学重点:《药》的主题思想探讨;三、教学难点:小说明暗两条线索与小说主题的交融;四、计划课时:两课时五、课型:自读课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指导学生阅读小说,。
并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出最关注本文的问题)第二课时:(一)整体感悟:带着以下一些问题自读文本:1.明暗两条线索如何有机交融的?明确:明线是围绕华小栓的病而展开的“买药——吃药——谈药——药无效”暗线是夏瑜的命运。
其中两线的交织是由华小栓的病牵引的,直接联系的地方是第三节“谈药”和第四节“上坟”。
2.试分析并讨论文中革命者夏瑜、华老栓夫妇、驼背五少爷、康大叔、红眼睛阿义、花白胡子、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夏四奶奶、夏三爷等人物形象,他们有些什么共性和个性?请为他们分类。
并分别说明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是采用了哪些手法?明确:悲哀的孤独者夏瑜;愚昧的慈心父母:华老栓夫妇、夏四奶奶;愚昧的茶馆谈客: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冷漠残忍的迫害者:夏三爷、康大叔、红眼睛阿义。
动作描写:华老栓夫妇“买药”时掏钱的动作;和刽子手交易的过程……心理描写:华老栓买药的路上和回来的路上(对比分析)……3.小说许多地方都有非常出色的环境描写,请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几处,并探讨他们在文中的作用。
(1)自然环境描写:第一部分第一段:“乌蓝的天”“青白的光”;明确:清冷、阴森的环境为下文奠定了阴沉的环境氛围。
最后一段:“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暗淡的金字”。
明确:参见注释④,对比,老栓治好小栓的“希望”是光明的,可“希望”对于革命者来说却是前途的“暗淡”。
《药》教案
《药》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药物,学习一些常见的药物名称和用途。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药物的能力,了解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药物的态度,强调它们的正确使用和合理用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学习常见药物的名称和用途,掌握正确使用药物的方法。
2. 难点: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药物的态度,强调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药物图片或带来一些药物样品,引导学生讨论:你们平时遇到过哪些药物?你们对药物有什么了解?2. 讲解:通过简单的讲解,向学生介绍什么是药物,药物的分类和用途。
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些常见药物的名称和作用,如感冒药、止痛药、退烧药等。
3.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份药物相关的小册子或海报,要求他们在小组合作中查找更多的药物名称和用途,并分享给其他小组。
4. 总结讨论:让每个小组介绍他们找到的药物,并共同汇总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讨论:你们从这次活动中了解到了什么?有没有发现同一种药物可以用于不同的病症?5. 角色扮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具体情境,设计一些常见的疾病情境,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患者和医生之间的对话,学习如何正确使用药物。
6. 提醒注意事项:提醒学生在使用药物时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不要滥用药物或随意更换药物。
同时,强调合理饮食和生活习惯对疾病的预防和康复也非常重要。
7. 总结反思:向学生进行简要的总结,回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以及对药物使用的思考。
四、板书设计:1. 药物的定义和分类2. 常见药物的名称和用途3. 注意事项:遵医嘱、合理用药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了解了更多的药物名称和用途,培养了正确使用药物的能力,同时也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药物的态度,强调合理用药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活动形式的设计使得学生在参与中获得了更深入的学习理解和实践操作的机会,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药》公开课教案(含)
教案《药》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药》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药理知识;(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2)运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表达与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价值观;(2)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困境,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内容1.导入:简要介绍《药》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本阅读:引导学生阅读《药》全文,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药理知识。
3.人物形象分析: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感悟小说的主题。
4.比较阅读:将《药》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课堂讨论:针对小说中的热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表达与沟通能力。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简要介绍鲁迅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本阅读(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药》全文,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药理知识。
3.人物形象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感悟小说的主题。
4.比较阅读(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药》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阅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课堂讨论(15分钟)针对小说中的热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表达与沟通能力。
6.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四、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表达能力,给予及时反馈。
鲁迅《药》教案范文
鲁迅《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读写文中生字词,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掌握;
2、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作者想要告诉学生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文章思想深刻,学生理解主题,存在一定困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正如歌中所唱“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带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
每次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我们便会想到我们天真烂漫的童年。
多么想重走一回童年,只因为风筝带给我们很多快乐,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来了解一段鲁迅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
首先,让咱们先来了解了解本文的作者,鲁迅先生。
(二)、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
豫才,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
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
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药》教案
药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写作意图2、梳理明暗线相互交织的结构,把握情节及其整体结构3、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题的写法4、分析人物形象,进一步认识、体悟作品主题5、认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小说双线结构的安排及用意2、环境描写的作用3、作品的主题三、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生活当中,我们如果有什么病,常常要吃药。
俗话也讲:药到病除。
可见,药确实能够治病救人。
然而鲁迅笔下的华小栓,吃了他父亲给他买来的药后,却没能好起来,这又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这篇《药》,看看这“药”是一种什么样的药,它有什么样的寓意。
二、写作背景1907年,光复会成员徐锡林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徐的心肝炒食。
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后来被杀害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
鲁迅就是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这篇小说。
三、写作意图说明:当时的鲁迅对革命的对象、人物、途径等问题,还不能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所以只是“引起疗救的注意”而已。
四、题目“药”是指什么?小说是怎样围绕“药”展开情节的?小说写了哪些人物?明确1、标题“药”指人血馒头。
血是被害革命者夏瑜的鲜血,给华小栓治痨病用的。
2、小说围绕“药”展开情节:买药——吃药——谈药——吃药的结果。
3、人物:华家:华老栓(父)华大妈(母)华小栓(子)夏家:老女人(母)夏三爷(叔)夏瑜(子)其他:康大叔(刽子手)茶客(民众)五、对华、夏两家来说,都是悲剧。
请复述两家具体的悲剧情节。
要求以课文为序。
明确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
开小茶馆的华老栓为给儿子治痨病,从刽子手康大叔那儿买了人血馒头。
当天早上华小栓吃了药,第二天就死了。
这人血来自革命烈士夏瑜。
夏瑜参加了革命,因夏三爷告密被捕,在狱中他大义凛然,坚持革命宣传,最终就义。
两人死后均埋在同一块坟地里。
六、两家的故事就有两条线索,这两条线索是怎样交织在一起的?明确小说两条线索交织的关键是买人血馒头,馒头上血的献出者和买去治病的服用者发生了关系,这就把素不相识的两家自然地联系起来。
《药》经典教案设计
《药》经典教案设计《药》经典教案设计《药》经典教案设计药教学目的通过引导和讨论,使学生能--1.说出小说明、暗两条线索,并明确其所显示的主题;(第一课时)2.分析概括出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第二课时)3.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品味出精彩的语言的意味,幸存的老教案:药。
(第三课时)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明暗两线索的安排及其作用;华老栓等人物性格特征;几个语句的含义;2.难点:花环;枯草的颤抖的声音;乌鸦;预习作业1.通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2.熟悉课文内容,概括课文情节,在此基础上分别用四-五个字概括四部分的内容。
3.提出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
教学内容和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身体、健康与健康产业;疾病与求医问药;人们的选择;二.了解小说知识:1.小说的三要素小说是一种以刻划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因此"情节、环境、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
2.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了解背景--把握主题--理清情节--分析人物三.理清线索,初步理解主题:华家(明线)交织夏家(暗线)↓↓开端老栓"买"药→刑场←夏瑜被害(一个秋天的后半夜)(连接)↓↓发展小栓"吃"药→茶馆←夏瑜血被吃(当天早上)(交织)↓↓高潮茶客谈"药"→茶馆←夏瑜被议(当天上午)(汇聚)↓↓结局华大妈上坟→坟场←夏四奶奶上坟(第二年清明)(融合)群众的愚昧革命脱离群众革命者的寂寞的悲哀四.解题:标题的作用:1.概括情节:小说情节都围绕"药"展开;2.连接线索:作为"药"的人血馒头,连接了"华""夏"两家故事;3.刻划人物:用人血馒头作药治病,表现了人物的愚昧;4.揭示主题:用人血馒头作药治病,表现了人物的愚昧;血被用作治病之药,表现了革命者的悲哀。
《药》鲁迅教案
《药》鲁迅教案篇一:鲁迅《药》教案《药》教案陕西科技卫生学校姚妙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题目《药》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双线结构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细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欣赏小说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反思自我,树立主人翁意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明确文章主题。
难点:依据课文分析人物形象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回顾鲁迅先生的相关知识,提出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被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引发学生思考,告诉学生答案就在《药》这一篇文章中,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二)熟悉文本,分析结构1、采用分角色、分组、小组自读等方式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和脉络。
2、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复述。
复述时要求学生注意内容顺序、段落层次、重点部分、情节发展。
3、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提问完成对双线结构的教学。
①小说的结构?明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②这篇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别是什么?明确: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华大妈上坟③这样一个恐怖的馒头被小栓吃了,但是人血从何而来?明确:是革命志士夏瑜的鲜血④对照华家,从夏家的角度分析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明确:夏瑜被杀害、夏瑜血被吃、茶客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⑤这四部分分别发生在什么地方?明确:刑场、茶馆、茶馆、坟地⑥在什么地方,用什么东西,通过谁将两家联系在一起?明确:通过康大叔用人血馒头将两家华、夏两家联系在了一起。
⑦华家和夏家在文章结构中是什么关系?明确:华家是明线,夏家是暗线板书设计:(三)合作探究分析人物1、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很多,我们可以将文中的人物分类,怎么分?明确:华老栓一家、茶客可以归结为愚昧麻木的群众;夏瑜归为革命者一类;康大叔、红眼睛阿义归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
2、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要求:1.必须要依据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药》教案
药鲁迅一、教学要求:1.归纳小说的主题。
2。
概括情节,指出明、暗两条线的构成.3。
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3。
人物形像。
4。
讨论标题药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明、暗交织的双线结构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明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则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以及对革命的反思。
三、教学安排:三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鲁迅为了唤醒民众,寻找救国的出路,弃医从文,就有了小说集《呐喊》,《药》就是其中的一篇。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药到病除”,足见药在人们心目中是疗治病痛的希望,但不是每味药都能治好病,药未能挽救鲁迅的父亲,鲁迅笔下的华小栓吃了药也未能活过来。
这是为什么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许多革命者和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寻找疗救中国的良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鲁迅先生的《药》。
二、关于背景:1907年7月6日,安徽巡警道兼巡警学堂堂长、同盟会领导徐锡麟,准备在学堂毕业大会操之际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因弹尽粮绝被捕,当天即被害,刽子手竟挖出徐的心肝“炒食净尽”.接着同盟会成员秋瑾被人告发,7月13日清兵包围了秋瑾主持的绍兴大通学堂,因寡不敌众,终遭逮捕。
7月15日被害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时年32岁。
几年之后,鲁迅以辛亥革命前夕为写作背景,以秋瑾为艺术原型,创作了影响深远的小说-—《药》.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诗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先驱.1904年夏,东渡日本留学,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并被推为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
诗词豪放悲壮,后人辑为《秋瑾集》。
三、鲁迅简介: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二、通过课文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三、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
归纳主题的方法。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二、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导入新课
(略)
指导预习
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归纳“提示”要点。
研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要求:
(1)请把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的有关人
物服饰、语言、环境描写的文句勾画出来。
教师巡堂点拨,逐步缩小范围(尤其是环境描写方面的),引导学生把“思考和练习”一的1-4句画出即可。
(2)讨论: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怎样一个典型环境?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文反映的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时期。
一方面是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另方面是革
命者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
(完成“思考和练习”一)
二、二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
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学生第二遍阅读课文时要求准备: (1)讲述《药》所包含的两个故事,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与结局交待清楚,要给小说的四个部分
各拟一个小标题。
(2)讨论:《药》的情节包括几个部分;比较两个故事叙述方法上的区别。
(3)讨论:小说两条线索是怎样连接、交织、融合在一
起的。
在以上讲述和讨论过程中,教师订正、筛选学生的语言,板书小说明、暗并行的双线结构图,同时完成“思考和练习”三第一部分。
板书依次出现的顺序应是:1.华家的故事情节;2.夏家
的故事情节;3.两个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4.明、暗线;5.两条线索的连接、交织、融合的地点。
主题暂不板书,待分析完人物后再归纳。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
下面
我们就来看看《药》的“情节的设计是否有力地表现了人物
性格”。
华老栓(《药》的主人公)
1.华老栓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
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济困难(如,“满幅补钉
的夹被”),地位低下(如,“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
2.华老栓有哪些性格特征?
愚昧、落后。
他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儿子的病,他能为买到这种药深感“爽快”(如,对他“……觉……变……得……有……”这些充满信心的神情描写。
完
成“思考和练习”四、2),感到“幸福”(如,对他“……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的心理描写。
完成“思考
和练习”四、3),他只关心儿子,对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见“……那红
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这又表现了他麻木、无知。
但他又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见:高潮部分对老栓的外貌、动作的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
开端部分有关对老栓的动作描写;如,“老栓接了”显得庄重,“抖抖的装”显得激动,“按了两下”显出小心瑾慎,
这些都联系着他内心活动显现着性格;再如,“吃一惊”不
但写出场面的可怕,并显现了老栓的胆怯,“按一按”写出
了老栓的钱来得不易和对钱的珍惜,以及对儿子医病的渴盼,“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写出了他对钱珍惜及惊惧神态,
又“不敢拿他的东西”更体现了他的胆怯与善良及其矛盾心情),应当说这些才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
3.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
可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概括。
既同情他的不幸,又批判他的愚昧落后;他的愚昧落后是封建统治者长期统治
造成的。
夏瑜(《药》的主人公)
分析之前,教师可介绍一些夏瑜这个人物形象的背景材料,补充资料四“关于秋瑾烈士被并适当讲解一些生活原型
与艺术典型的关系。
分析夏瑜时应紧扣课文进行分析。
夏瑜在作品中没有出场,作者主要是通过刽子手和茶客
的谈话来侧面描写他的行为思想。
1.夏瑜的身分、家境和对革命的认识是怎样的?
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
家境贫寒,对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而
献身的精神。
2.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
既赞扬其精神,也形象地指出他的斗争的悲剧性;即,
他的主张、行动、牺牲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同情;
但他的牺牲并非毫无影响。
(参见高潮和结局部分)康大叔
1.他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
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是直接杀害夏
瑜的凶手,但还不是罪魁祸首。
他对群众蛮横凶恶;对革命
极端仇视。
是个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刽子手。
(其间可联系
人们对他的“笑”和“敬”的后面隐藏着“怕”来分析,适
时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2.康大叔有哪些性格特征?
他凶暴、残忍、贪婪、无耻(可用关于对他的语言、装束、动作描写,尤其是那些动词的使用来分析,如:嚷、抢、扯、裹、塞、抓、担、捏、哼--表现了他的凶狠、贪婪;闯、披、散、捆、嚷--表现了他的蛮横、凶暴。
并通过对作者选
词的推敲,同时完成了“思考和练习”五)
作者以鲜明的爱憎描写了以上三个人物,也可说是三类
人物的典型;即,资产阶级革命者、人民群众和封建统治阶
级的爪牙,情节的设计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
至于对一帮
茶客的分析,教师可参看教参。
华大妈的性格与华老栓有相
似处,这里从略;夏四奶奶的性格,可在讲授课文《夜》时
再联系着谈。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一、归纳《药》的主题。
二、联系《药》的情节初步理解阅读小说时要注意的情
节设计的后两个“是否”。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两节课的授课内容后,布置学
生讨论以下四个讨论题。
1.《药》的主题是什么?
在学生分析小说主题时,教师应按单元知识向学生提出:“首先要从人物、情节、环境出发,进行认真的考
察。
”“其次,还得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小
说的动机。
”
在讨论时学生可能提出多种见解,教师也不妨将教参
“补充资料”的五种提法出示,以引起学生讨论。
我们的意
思是赞成课文“预习提示”的见解,因为其中注意到了作者
的创作动机。
《药》的主题可作以下概括:
小说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
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表现了群
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作品反映了当时残酷的现实,意
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2.根据本文主题,谈谈你是怎么理解作品把夏瑜的英勇献身作为暗线来安排?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完成“思考和练习”三要求回答的)
3.《药》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揭示主题。
讨论这个问题时,教师应照应起始课释题时留下的悬念来作结。
4.单元知识短文中指出:“阅读小说时,要注意情节的设计是否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否由其独特性格决定的。
”联系《药》的情节发展谈谈你的一点看法。
这些问题的回答应当说都是肯定的。
第一个“是否”由于在分析人物时学生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里讨论可着重讨论后两个“是否”。
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课文第四部分(结局)为例来研究,一方面易于达到目的,另方面也可加深这部分思想内容的理解。
根据讨论情况,教师可适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
(1)第四部分(结局)为什么会出现华大妈、夏四奶奶上坟这个情节?为什么在夏瑜的坟头上会出现花环这一细节?
由于小栓的病未能对症下药,死是必然的。
两位母亲在“这一年的清明”要去上坟,正是母亲对亲子之爱驱使;至于坟头上要出现花环,不但是为了展示华大妈和夏四奶奶的愚昧不理解,更重要的是革命者夏瑜的思想行为并非毫无影
响的必然显现。
因此说华大妈、夏四奶奶上坟以及夏瑜坟头
上的花环这一情节和细节的出现,都是由人物性格的力量推
动的。
学生只要谈得出或理解到这些,可说对情节的发展与
人物性格的关系有了初步的理解。
(2)为什么夏四奶奶上坟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
便有些“踌躇”,脸上出现“羞愧”?
因为,一方面她不理解她儿子的行为是革命的,另方面
她又怀念被清政府杀害的儿子,但又怕人发现,她的表情,
正是她这种内心隐秘的矛盾心理的反映(完成“思考和练习”
四、4)学生只要能谈得出或理解到这些,就是对人物的行动
和行动方式是由其独特性格决定的有了初步理解。
布置作业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小组选出一名对戏剧创
作较有兴趣的学生执笔,用《药》的第三部分(高潮)内容
为材料,以《茶馆人物谱》为题,将该部分改为独幕剧(课
外“思考和练习”六的要求可纳入其中),然后集体修改,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作汇报演出(各组演出时间不超过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