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
运用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空巢老人写一份调查报告
运用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空巢老人写一份调查报告调查报告针对当前社会不断加速的老龄化进程,中国政府加强了对于老年人的保障政策。
然而,在老龄化高峰期,“空巢老人”仍在增加。
一、调查目的本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空巢老人的现状、生活状况和需求,并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并对回收的82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三、调查结果1. 空巢老人生活状况根据统计,83%的空巢老人都有子女,但子女无法经常回家照顾他们。
91%的空巢老人生活费用由自己承担。
60%的空巢老人偶尔需要他人帮忙,但很难得到帮助。
2. 空巢老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根据统计,68%的空巢老人认为缺乏陪伴是最大的问题。
另外,70%的空巢老人希望更多的社区活动,以丰富他们的生活。
74%的空巢老人认为健康体检是他们生活中的必要要素。
3. 对于相关政策的看法根据统计,66%的空巢老人认为社区应该提供更多帮助和支持。
61%的空巢老人认为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医疗、退休金和其他支持措施。
同时,70%的空巢老人认为培养更多的志愿者来关爱老人是很好的选择。
四、结论在老龄化的时代,老年人的福利保障是整个社会所关注的问题。
针对空巢老人的生活和需求,建议建立更全面的服务体系,包括成立老年人健康医疗中心,增加社区活动,加强老年人心理疏导等。
同时,也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补贴和优惠。
最后,我们希望各界人士都能关注老年人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共同为我们的社会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温馨的生活环境。
运用公共政策基本原则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拟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
运用公共政策基本原则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拟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调查报告目的:研究我市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提出完善饮用水安全保障政策的建议。
一、调查情况1. 调查范围:全市各区县及城乡居民。
2.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
3. 调查对象:全市18岁以上居民。
4. 调查结果:(1)市民对饮用水安全的认识较普遍,但仍有一部分人对水质安全问题缺乏足够的了解。
(2)多数居民认为当前饮用水安全情况一般,但也有少部分居民反映自己所在小区的自来水质量不佳。
(3)部分受访者存在不合理使用自来水的情况,如将自来水直接用于洗菜、洗衣服等。
(4)调查显示,市民对于有关饮用水安全保障政策的了解不足,需要加大对居民的宣传力度。
二、建议措施1. 改进城乡供水设施,保障水源地水质安全,加强污水处理。
2. 完善饮用水安全权益保障政策,并建立保障制度,加大市民对饮用水安全的宣传力度。
3. 引入第三方监管机构,加强对饮用水水质的监管和检测,确保水质安全。
4. 加强环保教育,引导市民理性使用饮用水,杜绝不合理使用行为。
工作建议目的: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改善公共交通运输服务的工作建议。
一、调查情况1. 调查范围:我市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的各条线路。
2. 调查方法: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
3. 调查结果:(1)多数市民认为当前我市的公共交通运输服务质量一般,但也有一部分市民表示满意。
(2)多数市民对公共交通线路较为熟悉,但对于公交车班次、发车时间等信息掌握不够。
(3)部分市民反映公交地铁换乘等环节存在缺陷,需要进行改进。
(4)调查显示,市民对于公共交通服务的改善期待较高,需要采取措施提高服务水平。
二、建议措施1. 加大公共交通运输设施的购置力度,提升运力和速度。
2. 公交车班次、发车时间等信息应在车站、客服中心等显著位置进行宣传。
3. 加强线路规划,减少换乘时间,优化公交地铁换乘环节。
4. 设立和完善公共交通建设基金,促进公共交通运输的健康发展。
5. 改进公交车站等公共交通环节的设施和服务,提高市民的出行体验。
(社会实践报告)公共政策调研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公共政策调研报告社会实践报告公共政策调研报告尊敬的领导:我是某大学XX学院的一名学生,经过对某地区公共政策调研的实践活动,我整理了一份详细的报告,特此呈上。
一、调研背景与目的公共政策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民生福祉具有重要影响。
本次调研活动旨在深入了解某地区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和反馈情况,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调研方法为了获取准确的数据和真实的情况,我们采用了多种调研方法。
首先,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相关政策背景进行了分析;其次,我们对政策制定者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初衷和政策目标;最后,我们组织了一次座谈会,邀请专家、学者和相关机构的代表参加,进行深入讨论。
三、调研结果1. 政策背景和目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某地区在近年来注重发展创新型经济、应对人口老龄化等方面,相应出台了一系列公共政策。
这些政策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福祉等。
2. 政策制定和实施情况我们的访谈发现,政策制定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
相关部门也积极参与政策的实施工作,通过制定配套政策和措施,确保政策的落地和实施效果。
3. 政策评估与调整调研发现,某地区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政策的评估工作。
他们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政策的绩效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和优化。
这一做法能够及时发现政策实施中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矫正,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调研成果的应用我们的调研成果将及时报送给相关政府部门和领导,为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同时,我们还计划通过举办研讨会或公开讲座的方式,与社会各界分享我们的调研成果,激发公众对公共政策的关注和参与度。
五、结语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们对某地区公共政策调研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调研方法和技巧。
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参考,促进公共政策的改进和优化。
公共政策概论形考2——运用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实习目的:通过对《公共事业管理》和《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学习,要求把所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了解现在农村公共事业和公共政策发展问题。
同时也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实习内容:通过对农村一些现状的了解,对农民权益保障的、以及对农村公共政策的了解,加上与一些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交谈及“农村公共事业与公共政策”问卷调查的填写结果,综合以上,对现在农村公共事业和公共政策有了些基本的了解。
实习总结:本次实习共有两部分,分別对农民和农权益的问卷调查,经过调查总结,得到以下结论。
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一)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44万公顷(3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顷(2400万亩)。
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没有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
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
这意味着1987~2000年实际征占耕地数为4000万亩以上,按人均占有耕地0.8亩计算,那么建设占用耕地导致失地农民有5000万之多。
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需征用农民土地280~300万亩,若按照城效农民人均占耕地0.8亩计算,就意味着每年新增加420万失地农民,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
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
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
目前对失地农民安置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建立社会保险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
公共政策的调查报告
公共政策的调查报告实习目的:通过对《公共政策概论》的理论学习,要求把所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了解现在农村公共政策发展问题。
同时也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实习内容:通过对农村一些现状的了解,对农村公共政策的了解,加上与一些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交谈的结果,综合以上,对现在农村公共政策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
实习总结:本次实习共有两部分,分别对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调查,经过调查总结,得到以下结论。
一:社会保障现阶段,针对广大农村地区,以占国家总人口70%左右的农民为受众的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出现;有的只是以极少部分人为保障对象的五保护制度,以及应对某些农村地区突发性事件的防灾救险。
农村的防灾救险在大部分地区也还没有形成一套确定的制度体系。
若是遇到旱、涝、地震等其他突发性的自然灾害,政府会临时地进行相应的政策性号召,并拨发一定数额的款项,组织、派出相关的救援人员支援灾区,但是由于救灾款项的筹集、发放要经过若干环节,最终能否及时到达灾民手中、灾民能获得多少分额还不能确定。
因此,农村的防灾救险现在大都只是消极被动地救治,却不能积极主动地去防治。
“养老保险是最重要的社会保障”,而这一重要的社会保障在农村地区丝毫没有受到重视。
中国1.4亿老龄人口有9000万生活在农村地区,其中绝大多数人没有退休金或医疗保障,依靠子女赡养这。
至于其他方面的社会福利,在农村地区也是难以享受的到。
比如医疗保障,近几年来,中国的医疗改革失败,几近49%的的人感觉“看不起病、吃不起药”,这部分人虽然也有一些城市地区的贫困人口,但由于农村地区总体经济的滞后,政府有没有相关的医疗补贴,大多数农村居民为求医治病而发愁。
还有教育福利,鉴于教育之于一个民族、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作用,多数国家对本国教育的支持都不遗余力,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
可是我国对教育的投入相对来说比较少,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更是匮乏得可怜:教师缺乏、工资待遇有差,校舍及相应的教学设备不但落后,而且严重不足。
运用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
运用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运用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为了摸清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的现状和特点。
把握他们的心态和需求,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性意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团中央权益部于1999年4月在外来务工青年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烟台五城市及外来务工青年输出大省湖南进行了专题调查。
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的流动和生存状况呈现出新的特点1、进城务工的农村青年数量呈上升趋势在进城务工青年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他们在城里打工的时间也相对延长。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进城打工四年以上的外来务工青年占29.8%,三年以上的占17.0%,二年以上的占19.0%。
当问及“您打算什么时候回乡”时,选择“目前还没想回乡”的达45.6%,“永远不回乡的”占2.1%,表示“说不清”的占23.2%。
三项之和为70.9%。
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
二是农村乡镇企业正在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时期,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显著减弱。
三是农村实际收入相对下降。
四是农村青年普遍希望到城市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求得发展。
在本次调查中,有31.1%的外来务工青年进城打工是“想换个环境,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己。
施展才干”,居9个选项的第一位。
而想“到城里学点本事。
回家乡好干点事业”和“到城里见见世面,开开眼界”的分别为14.7%和11.6%,三项相加为57.4%;因为生活困难,想进城挣钱养家的青年仅占16.9%。
可见,半数以上的农村青年进城打工,主要原因不是衣食无着、生活困难。
而是因为普遍感到“外面的世界更精彩”,想到城市这一崭新的环境中见世面、学本领、谋发展。
2、外来和成镇就业的难度增大从本次调查的情况看,外来务工青年在城市找工作比过去难了。
一是外来务工青年进城后找不到工作的滞贸群体人数增多了。
二是外来务工青年的工作极不稳定,职业变换频率较高。
运用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写一份疫情的调查报告(一)
运用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写一份疫情的调查报告(一)疫情调查报告一、背景介绍•本次疫情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评估并分析疫情的发展情况及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二、调查方法•采用社会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以获取大众对疫情政策的看法和意见。
三、调查范围•调查范围包括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等群体,以保证样本的全面性。
四、调查结果4.1 疫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疫情对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停工停产、社会消费下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等。
4.2 政府的疫情防控措施评估•大部分受访者对政府的疫情防控措施表示认可,认为政府采取了正确的行动来保护公众健康。
4.3 公众对疫情政策的看法•有一部分受访者认为政府的疫情政策过于严格,对个人和企业的经济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4.4 公众对疫苗接种的态度•大多数受访者表示愿意接种疫苗,并认为疫苗是战胜疫情的有效措施。
4.5 疫情对个人生活的影响•许多受访者表示疫情对个人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包括但不限于出行受限、活动受限、社交减少等。
五、调查结论•本次疫情调查显示,疫情对社会经济造成了较大影响,但大部分人对政府的疫情防控措施还是表示认可。
此外,疫苗接种被广大受访者所接受。
疫情对个人生活造成了变化,但需要继续保持战胜疫情的决心和努力。
以上为本次疫情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
六、建议和政策推荐基于本次疫情调查的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政策推荐:1.加强社会经济的稳定支持: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鼓励企业复工复产,促进消费恢复,提供经济援助和救助措施,尽力减轻疫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继续加强疫情防控措施:政府应继续加强疫情防控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加强口罩佩戴、社交距离和卫生习惯的宣传与引导,加大疫苗接种力度,提高病毒检测和追踪能力等。
3.加强疫情政策的沟通与解释:政府应加强与公众的沟通,解释疫情政策的目的和必要性,回应公众关切,有效减少对个人生活和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
运用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
运用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______________调查报告:探究公共政策的有效性一、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公共政策是政府采取的行动来解决公众问题的一种方式,它主要是通过立法、行政管理、财政资金和社会服务等手段,以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应该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可以分为五个部分:1. 公平原则:一个公共政策必须公平合理,不存在歧视性,不能偏袒特定的族群,不能损害其他族群的合法权益。
2. 效率原则:一个公共政策必须在最小的成本内实现最大的效益,即使用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效果。
3. 适度原则:一个公共政策必须能够在适当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4. 可行性原则:一个公共政策必须能够实施得到,要考虑到当前的社会条件,有可行的执行方法和办法。
5. 相互补充原则:一个公共政策必须与其他公共政策相协调,各个公共政策之间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彼此之间相互补充、互相协作。
二、对当前公共政策的评估根据以上基本原则,我们可以评估当前国家所采取的一些公共政策。
以教育为例,当前国家采取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并对小学生和初中生实施了“学生减免学费”的政策。
这些政策可以说是基于“公平原则”考虑的,使得家庭能够有能力将孩子送到学校上学;同时也可以说是基于“效率原则”考虑的,因为这样可以节省大量资金和人力;此外,这些政策也是基于“可行性原则”考虑的,因为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减免学费。
总之,这些政策可以说是在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基本原则,是一个很好的公共政策。
三、对当前公共政策的建议尽管当前国家所采取的一些公共政策已经考虑到了基本原则,但是还有一些方面可以进一步优化。
例如在教育方面,尽管国家已经采取了“九年义务教育”和“学生减免学费”的政策,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很多学校在减免学费时并没有真正考虑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导致部分家庭仍然无法承受孩子上学的成本。
运用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公共政策通过财政政策的实施,调节宏观经济运行,实现资源的合理
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03
公共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第
公共政策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控制通货膨胀、调整利率和汇率等货
币市场指标,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公共政策的执行、评估与调整
公共政策的执行
公共政策的执行是公共政策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需要制定具体的执行方案和措施,明确 责任主体和时间节点。
3
加强政策评估和监督,完善政策的反馈机制, 以确保政策的实施效果。
对读者和相关机构的建议
建议读者在实践中运用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和知识,以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以及政策的执 行效果。
建议相关机构加强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和目标群体之间的沟通和协商,以提高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同时完善政策的评估和监督机制,以确保政策的实施效果。
提高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质量和针对性,增强劳动力的就 业能力和适应能力。
风险评估
政策实施可能会受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和抵制,需 要充分沟通和协商。
06
结论与展望
总结报告的主要观点
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多方面的要素,包括 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和目标群体之间的有效
沟通。
政策的执行需要借助多元化的手段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如某一地区 的人口、企业、政府机构等。
数据收集与处理
数据收集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途径,收集相关数据信息。
数据处理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归纳和统计分析,以保证数据的质量和可 靠性。
调查结果与问题分析
调查结果
对样本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调查结果。
VS
报告结构
运用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
运用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汇报人:2023-12-22•引言•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公共政策相关知识目录•实际应用分析•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撰写•结论与建议01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在教育、医疗、环保等领域的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社会背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公共政策,旨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社会治理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需要各级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政策背景背景介绍研究目的和意义目的本研究旨在运用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调查,深入分析我国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意义通过本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提高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本研究的成果也可以为各级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02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定义:公共政策是政府为了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准则。
特征政府主导:公共政策是由政府制定和执行的。
权威性:具有法律地位,对公众具有约束力。
动态调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公共政策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公共利益导向:旨在解决公共问题,满足公众需求。
010203元政策:指导其他具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部门政策:针对特定领域的具体政策。
类型•工具政策:为实施某一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手段或方法。
1 2 3功能分配资源:决定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向和比例。
规范行为:设定行为准则,规范公众行为。
通过政策信号引导公众对未来的预期。
协调利益关系,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
公共政策类型与功能解决冲突引导预期公共政策制定过程问题识别与议程设置发现并确定需要解决的公共问题,将其纳入政策议程。
运用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
运用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政府的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为民众服务和治理社会,政府部门需要根据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政策方案,并及时进行调查和报告,以实现治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
一、调查报告1.基本情况调查:充分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调查对象的数量、性质和所在地区等情况,确定调查目的和范围。
2.调查目标分析:分析调查对象的状况、以及公众的关注度和理解程度等,确定调查的方向和目标。
3.问卷设计:设计问卷,确定调查内容和调查方法,使调查结果能够准确反映实际情况。
4.调查实施:根据问卷,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调查,保证问卷回收率和质量,收集到的数据要有充分的可信性和准确性。
5.调查结果分析: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对调查结果进行处理并进行总结,制定出调查报告的结论和建议。
6.调查报告撰写:撰写调查报告,以科学精细的方式,将数据分析和结论描述清晰明确地呈现出来,为决策者和相关人员提供有力的参考。
二、工作报告1.工作实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增强服务和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
为此,要根据实际需求,制定出具体的工作计划和落实方案,实施各种工作内容和措施。
2.工作目标分析:根据实际工作的准确需求,分析工作的目标、任务和难点,明确工作重点和分工,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3.工作进度控制:对工作任务进行跟踪和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进度的偏差,保证工作进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工作效果展现:对工作过程和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确保工作成果符合客观实际和社会需求,以表现出工作效果的可见性和量化。
5.工作报告撰写:对整个工作过程进行总结,将工作成果详细地呈现出来,并按照相关要求和规范进行报告的排版和撰写,使工作报告具有可读性、易懂性和科学性。
三、结语在今天的社会中,运用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是非常必要的。
公共政策调研报告(精选4篇)
公共政策调研报告(精选4篇)公共政策篇1政府公共政策绩效评估是指基于结果导向、运用科学的方法、规范的流程、相对统一的指标及标准,对政府公共政策的投入产出进行综合性测量与分析的活动。
公共政策绩效评估是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加强公共政策绩效评估,有利于检验政策的效果、效率、效益,有利于实现政策资源的有效配置,是进行政策调整、提出政策建议的重要依据。
加强公共政策绩效评估,不仅能总结经验教训和及时纠正政策失误,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还能对公共政策参与人员起到重要的间接监督作用,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心,从而提高公共政策的有效性。
一、我国政府公共政策评估实践和研究党的报告指出,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
xx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强调,要规范行政决策行为,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20xx年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科学民主决策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执政和行政的基本理念,公共决策机制日趋完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正逐步形成。
重大项目上马前和重大决策出台前进行社会稳定与经济效益“双评估”的机制已在全国推广。
四川、海南、贵州、广西、黑龙江、天津等地积极探索,取得可喜成效。
四川省在实践中总结出五方面重大事项、五项重点评估内容、五步工作法、五种责任追究措施、五条监督渠道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五个五工程”科学评估体系。
海南省的评估主要集中在三大矛盾突出领域:一是重大决策。
包括涉及面广、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政策、改革改制方案、社会管理措施以及建设规划的出台;二是重大项目,包括基础设施项目、公益性项目、工业项目、房地产开发项目;三是其他重大事项。
包括影响大、涉众广、情况复杂的大型活动等。
评估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安全性四个方面。
主题运用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
主题运用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讨论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小组讨论提纲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媒体以其影响力表达民众呼声,形成媒体舆论,并促使社会话题转化为公共政策问题。
制定一项政策必经由公共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再提升到政府议程,通过政府议程制定出合法化的公共政策这样一个动态过程。
在此过程中,媒体有着重要的影响:快捷性促进政策制定的高效化;多元性提高公共政策的合理化;开放性增进民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同感;交互性激发民众参与公共决策的热情。
媒体的含义及作用媒体一词来自拉丁文,音译为媒介,意为两者之间。
它是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息源到受信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和工具。
也可以把媒体看作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
传统媒体主要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还包括户外媒体如路牌灯箱的广告位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衍生出新兴媒体如IPTV、电子杂志等。
本文所说的“媒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信息的物理载体(即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实体),如书本、挂图、磁盘、光盘、磁带以及相关的播放设备等;另一层含义是指信息的表现形式(或者说传播形式),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
媒体有着传递信息、协调管理、教育娱乐功能,同时还具有监测社会环境传承文化的社会功能。
媒体也肩负着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媒体的社会责任,可以分为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
公共政策的介绍及其性质公共政策是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公共管理的手段,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是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政策领域,公共政策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但是,他们也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价值相关性;合法性;权威性;强制性;多功能性。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公共政策有一个生命过程,即政府过程,制定一项政策必经由公共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再提升到政府议程,通过政府议程制定出合法化的公共政策这样一个过程。
运用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
公共政策概论调查报告公共政策概论调查报告实习目的:通过对《公共事业管理》和《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学习,要求把所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了解现在农村公共事业和公共政策发展问题。
进一步了解现在农村公共事业和公共政策发展问题。
同时同时也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也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实习内容:通过对农村一些现状的了解,通过对农村一些现状的了解,对农村公共设施的观察,对农村公共设施的观察,对农村公共设施的观察,以及对农村以及对农村公共政策的了解,加上与一些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交谈及“农村公共事业与公共政策”问卷调查的填写结果,综合以上,对现在农村公共事业和公共政策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
一些基本的了解。
实习总结:本次实习共有两部分,本次实习共有两部分,分别对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问卷调查,分别对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问卷调查,分别对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问卷调查,调调查各有四部分内容,经过调查总结,得到以下结论。
一:新农村政策与税费改革一:新农村政策与税费改革农村建设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新农村也并不等同于漂亮整齐的别墅农村或少数几个有质量的示范村庄。
人们,特别是领导干部,对“新农村”的正确理解是使建设新农村这项任务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是使建设新农村这项任务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一旦理解出现严重偏离,一旦理解出现严重偏离,必将在实施过程中给农村工作带来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我们的农村经济还是相当脆弱的,脆弱的,农民尤其经不起折腾,农民尤其经不起折腾,农民尤其经不起折腾,而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如此紧迫,而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如此紧迫,而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如此紧迫,也已经浪也已经浪费不起时间、花费不起代价来瞎折腾了。
改革需要冒险,需要超常规,但并非是急躁冒进。
急躁冒进。
我们必须谨记,我们必须谨记,我们必须谨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场革命而不是一场运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场革命而不是一场运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场革命而不是一场运动,它它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它的客观规律性决定了它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培育生长过程。
运用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汇编3篇
运用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汇编3篇【篇1】运用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时间:学习完教材第八至第九章之后。
运用公共政策概论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
(字数在1500字左右)指导:题目要求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大家写的有题目有内容、有头有尾、有条理够字数,能自圆其说就可以。
可供参考的:1.关于公务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2.广州市交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3.城市医疗卫生改革问题的思考4.广州市教育消费问题的调查5.网吧管理的现状与思考::例如:公务车改革的探索对北京车改的调查研究我国现行机关,单位公务用车制度基本上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管理框架,而实际的管理严密程度又早已大大降低,其低效与浪费很久以来一直遭人们诟病.与当前节约型财政,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时代要求相对比.更显得极不相符.但是公车改革的难度极大.是公共部门改革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近些年来,地方上却已有一些自发进行的公务用车的改革尝试.鉴于这一改革的难度.地方局部改革中的经验,得失,都值得重视和借鉴.本文在对大庆市公务车改革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地方的情况和国际的经验,对我国公务用车改革试提出一些初步认识.一、现行公务车存在的问题(一)公私难分.运行成本高,效率低,产生巨额财政负担在现行的公务用车制度下.普遍存在公车私用问题.容易发生竞相购车,相互攀比.购超标车,每年形成数额巨大的人头费,燃油费,养路费,维修费等支出费用.省市县主要领导基本一人一车.使用率只是市场运营车辆的十分之一;有专家测算.社会轿车每万公里运输成本为8215.4元.而党政机关等单位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工作效率为公车的5倍.可运输成本仅为公车的13.5%.(二)公车不公,损害党政干部形象.滋生腐败公车不"公"日益严重,"公车公用占1/3.领导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即公务用车大约仅三分之一用于真的公务.有的领导干部上班时间由司机驾车.下班后和节假日自己开车,甚至有一部分干脆全由自己驾车.让在编司机"休息".公车不公成为难以遏制的"顽症".公车维修中也有深不见底的"黑洞",加之超标配车.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不正之风的愈演愈烈."屁股底下一座楼"是人们对官员公车的讽喻.(三)不利于城市交通与民族汽车产业的发展公车的过高比重是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一个重要原因.二、北京车改:措施,成效及问题“全国政府机构公务用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
运用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
运用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以经济分析方法著称的当代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认为,“经济学的发展已经进入第三阶段。
在第一阶段,人们认为经济学仅限于研究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结构;到了第二阶段,经济理论的范围扩大到全面研究商品现象,即研究货币交换关系;今天,经济研究的领域已囊括人类的全部行为及与之有关的全部决定”。
公共选择理论分析从经济市场向政治市场的延伸正是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新扩展,而这一扩展所依托的理论基础及采用的分析框架在经济学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
正如贝克尔所强调的那样,“经济学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社会科学而成为一门学科,关键所在不是它的研究对象,而是它的分析方法”。
本文通过对公共选择理论分析框架的解析,进一步说明公共选择理论由经济市场向政治市场跨越的逻辑推理过程。
一、公共选择理论与主流经济学分析框架公共选择理论(publicchoicetheory)是介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新的交叉学科。
它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尤其是理性人假设)、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政治市场上的主体(选民、利益集团、政党官员和政治家)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
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丹斯·缪勒给公共选择理论下的定义常常被西方学者引用:“公共选择理论被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把经济应用于政治科学。
公共选择的方法仍然是经济学的方法。
”但其与主流经济学在分析框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第一,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经济市场上的供求行为及其相应的经济决策,而把政治决策视作经济决策的外生因素或既定因素。
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在经济市场上,个人受利己动机支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在政治市场上,个人的动机和目标是利他主义的,超越了个人利益。
公共选择理论试图把人的行为重新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式,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基本假设来统一分析人的行为的两方面,从而拆除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在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竖起的隔墙,创立使二者融为一体的新政治经济学体系。
公共政策概论形考2——运用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
公共政策概论形考2——运用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本次实旨在将《公共事业管理》和《公共政策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进一步了解农村公共事业和公共政策的发展问题,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通过了解农村现状,与农民和基层干部交流以及填写“农村公共事业与公共政策”问卷调查,综合以上信息,对现在农村公共事业和公共政策有了基本的了解。
本次实分为两部分,分别对农民和农权益进行了问卷调查。
经过调查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失地农民的产生与现状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的土地被征用。
根据XXX的统计,1987年至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44万公顷(3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顷(2400万亩)。
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未计算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乡村私下卖地等情况。
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至30%,有些地方甚至高达80%。
这意味着1987年至2000年实际征占耕地数为4000万亩以上,按人均占有耕地0.8亩计算,导致失地农民高达5000万人。
根据目前的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每年需征用农民土地280万至300万亩,若按照城效农民人均占耕地0.8亩计算,每年新增失地农民420万人,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人。
因此,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至关重要。
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应该加强对征地程序的监督,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补偿和安置政策的公正执行。
同时,应该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帮助他们重新安置和就业。
此外,应该加强对农村公共事业和公共政策的投入和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和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失地农民失去了基本的“国民”待遇。
为了体现政府的效率和公平,需要采取措施来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
首先,应该明确土地是农民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强化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处置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以经济分析方法着称的当代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认为,“经济学的发展已经进入第三阶段。
在第一阶段,人们认为经济学仅限于研究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结构;到了第二阶段,经济理论的范围扩大到全面研究商品现象,即研究货币交换关系;今天,经济研究的领域已囊括人类的全部行为及与之有关的全部决定”。
公共选择理论分析从经济市场向政治市场的延伸正是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新扩展,而这一扩展所依托的理论基础及采用的分析框架在经济学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
正如贝克尔所强调的那样,“经济学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社会科学而成为一门学科,关键所在不是它的研究对象,而是它的分析方法”。
本文通过对公共选择理论分析框架的解析,进一步说明公共选择理论由经济市场向政治市场跨越的逻辑推理过程。
一、公共选择理论与主流经济学分析框架公共选择理论(publicchoicetheory)是介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新的交叉学科。
它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尤其是理性人假设)、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政治市场上的主体(选民、利益集团、政党官员和政治家)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
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丹斯·缪勒给公共选择理论下的定义常常被西方学者引用:“公共选择理论被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把经济应用于政治科学。
公共选择的方法仍然是经济学的方法。
”但其与主流经济学在分析框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第一,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经济市场上的供求行为及其相应的经济决策,而把政治决策视作经济决策的外生因素或既定因素。
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在经济市场上,个人受利己动机支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在政治市场上,个人的动机和目标是利他主义的,超越了个人利益。
公共选择理论试图把人的行为重新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式,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基本假设来统一分析人的行为的两方面,从而拆除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在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竖起的隔墙,创立使二者融为一体的新政治经济学体系。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
在经济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消费者(需求者)和厂商(供给者),在政治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选民、利益集团(需求者)和政党官员、政治家(供给者)。
经济市场上,人们通过货币选票来选择能给他带来效用的私人物品;但在政治市场上,人们通过民主选票来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案和法律制度。
在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上活动的是同一个人,没有理由认为同一个人会根据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动机进行活动;主流经济学分析方法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这种政治经济截然对立的“善恶二元论”是不能成立的。
第二,主流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都是以微观的个体为起点,按照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进行政治经济分析的,但二者在理论上却存在着分歧。
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他们的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不同于主流经济学的个人主义。
布坎南和塔洛克在《一致同意的计算:宪法民主的逻辑基础》中写道:“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不应当和作为组织社会活动规范的个人主义相混淆。
前一种个人主义表示试图把政治组织的所有问题简化为个人面临各种选择以及他在这些选择中所做的选择。
而指导他选择的目标或标准在这种分析中不占任何位置。
相反,作为一种组织规范的个人主义包含明确认可一定的价值标准。
”主流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目标是客观的,公共选择理论的成本效益以及选择都具有主观性质。
公共选择学派强调,任何外部观察者都不能确定社会的福利情况,只有个人才知道他们自己的效用,因此,必须给个人充分的选择自由。
而主流经济学则认为,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率,可以由客观标准确定或可以从物质上进行计算,函数的最大值也是客观确定的。
第三,自1932年罗宾斯发表《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以后,经济学是研究在各种可供选择的或有竞争性目标中怎样配置稀缺资源的科学,这成了经济学教科书中的标准定义。
根据这个定义,人们的选择行为和选择结果似乎与制度结构和宪法秩序无关。
分析框架以资源稀缺性为基本前提。
公共选择理论试图重新构造经济学的理论大厦,他们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就是从经济学的定义开始的,认为经济学不是一门选择的科学或资源配置理论,而是一门交易的科学,把市场交易作为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分析的重要工具,分析框架以市场交易为基本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得以展开。
二、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形成的理论基础公共选择理论是以公共财政理论为理论之源的,因为财政理论是关于政府税收和政府支出的理论,涉及到公共产品的供给与消费。
政府税收和政府支出是政府或集体的活动,在政府的收支过程中,消费者面对的是国家或政府,而不像在经济市场上,他面对的是企业。
这些特点把财政学与经济学中的其他分支区别开来。
经济学理论大都集中研究非政府的决策人(如消费者、生产者)的活动,财政学则把公共经济引入解释私人经济活动的分析体系。
为此必须研究税收和支出选择的政治决策机制,而政治决策则是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主题。
19世纪末,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提出了政治自愿交易学说和一致性原则。
他认为,没有个人利益就没有任何利益。
人们正是基于自身利益,通过自愿的交易来形成所需要的政治过程的结构。
在市场上,个人用一种物品交易另一种物品;在政治上,个人交易他们同意的公共需要的成本份额。
由于政治行为人是在一定的规则内做出选择的,所以规则是极其重要的。
如果判断规则是否重要,就需要确立某种标准来进行检验。
用全体一致的原则来检验政府活动的效率是最好的检验原则。
在维克塞尔之后,另一位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提出了公共产品理论。
林达尔在1919年发表的《公平的赋税》一文中,根据维克塞尔的自愿交易学说,认为公共产品的生产同私人产品的生产一样,都是社会成员各自交易的获益的行动。
人们通过公共产品的消费获得满足,人们缴纳的税款则是为公共产品的生产支付的成本价格。
政府在一定时期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数量不是任意的,而是由不同利益的社会成员进行相互交易的均衡点来决定的,并由此确立了公共产品市场与政治市场相均衡的理论基础。
19世纪在欧洲大陆流行的霍布斯、洛克等人的政治学说,尤其是社会契约理论也构成公共选择理论的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
社会契约理论家们认为,人类曾经生活在一种没有法律和政府的自然状态中,并且由于这种自然状态缺少一个公正的、强有力的裁判者而相互为敌。
于是人们便通过相互订立契约,把部分自然权力让给社会,从而产生了国家和政府。
政府的权力不是无边无际的,它受宪法的制约;统治者也必须遵守社会契约,否则选民有权推翻他。
这种自然法思想和有限政府学说构成公共选择理论中的国家学说的基础。
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致力于分析市场的缺陷,强调政府干预的合理性,把纠正市场失灵的希望寄托于政府,把政府看成是一部超级机器,是集体利益的体现。
公共选择理论并不认为政府就是公共利益的直接代表,而是只有通过政治程序或在“一致同意”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公共利益目标。
塔洛克发现,资本主义企业和行政部门的区别在于个人在其中的表现不一样,而在规定他们追求个人目标时自治程度的行为准则和制度约束在私人企业中要比在政府部门中严格得多。
由此产生了一个反常结果: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私人企业中的个人活动最有可能符合公共利益,而在行政机构中,人们却有可能恣意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管这些个人利益是否符合公共利益。
这不但为“政府失灵”提供了微观分析基础,而且成为公共选择理论的重要特征。
福利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都认为,市场机制并不象古典经济学所说的那样,是一架运转良好、能够自动调节的机器,市场的解决办法并不总是最优的。
政府(或集体)干预应该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这些缺陷是传统的完全竞争模型的假设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造成的。
如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信息不完全以及规模经济的存在和出现,完全竞争模型并没有把这些情况纳入它的分析框架。
因此,他们提出国家应当更多地担负起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使社会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的责任。
但公共选择理论从“经济人”的自利性,推出了由这些人组成的政府必然是失灵的结论。
这对凯恩斯政府干预理论是一次重大的修正,并使经济学分析由经济市场向政治市场延伸,公共选择的政治程序化有了逻辑基础。
公共选择理论在由经济市场向政治市场的延伸中,只强调了“经济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对“经济人”在政治市场上的政治利益及政治集团利益并未做出解释。
将个体置于政治市场中,应当存在一个“政治人”或“社会人”。
这往往需要借助于政治经济分析方法对政治人的政治利益进行描述,否则“投票”中的政治民主就失去了逻辑基础,也不能很好地说明利益集团政治诉求的动因。
三、对方法论个体主义的评价主流经济学的所谓制度心理个体主义,是包括以下几个命题的分析方法:一是只有个体才能有目标和利益,因此,任何制度分析除了个体之外不可能找到其他科学的解释基础;二是社会整体是个体行动的结果,所以社会整体必须归结到个体行为上才能形成一致性的理论;三是个体行为的动力是由个体主观效用最大化构成的,个体行为的性质是由认知结构决定的,因此,对制度等整体范畴的认识必须从个体心理出发。
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体现在它们对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的看法以及对政府和政治的见解上。
在公共选择理论家看来,个人只是社会秩序的基本组成单位,而政府只是个人相互作用的制度复合体,个人通过制度复合体做出集体决策,来实现他们相互期望的集体目标,同时也通过制度复合体开展与私人活动相对立的集体活动。
公共选择理论把个人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把社会存在看作是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应当根据个人来解释社会和政治,而不是根据社会来解释个人。
布坎南曾经把他的公共选择理论看作是“政治过程的个人主义理论”。
但是公共选择理论对政治程序的解释,只是一种逻辑推理,与主流经济学一样,在分析框架方面面临着难以克服的缺陷。
一般认为,方法论个人主义是门格尔提出的。
1883年,门格尔出版了《关于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方法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关于人类行为的假设。
他认为,经济理论的最简单因素是个人的评价,以此为出发点,可以形成实际生活中可观察到的更为复杂的经济关系。
把方法个体主义加以系统阐述,并把它作为基本原理来加以推崇的人是与门格尔属于同一奥地利学派的米塞斯。
米塞斯指出,构成方法论个人主义原理的内容有三项:第一,任何行为都是由一些个人做出来的。
一个集体有所作为,总是经由一个人或多个人做些有关集体的行动而表现出来的;一个行为的性质,决定于行为的个人和受该行为影响的各个个人对于这个行为所赋予的意义。
第二,人是社会动物,但社会过程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
个人行为的不断变动就是社会过程的进展。
第三,集体是无法被具体化的。
由于个人的行为才赋予集体以具体的意义,米塞斯给“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下的定义是,一切行为都是人的行为;在个体成员的行为被排除在外后,就不会有社会团体的存在和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