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
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反思与批评(可编辑)
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反思与批评当代作对“越是氏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反思与批评家粉台口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潘先伟据说仅卖出十几张票, 还多是华人老乡为了捧场而为, 而“世界摘要:在处理丈学艺术民族化与世界的关系时, 众多批性”的美国本土黄头发蓝眼睛观众根本不屑一问, 赵本山此行评者认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本丈认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不仅没有达到向老外推广我国传统民族艺术二人转的宏伟目世界的”其实这是一个理论误区, 存在看片面性、孤立性与保守性。
文学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精神实质上是民族性标, 差点还因不退票成了被告。
“二人转”活泼大方, 唱腔婉转,与现代化的关系。
民族丈化中只有那些具有人类普遥特征与共幽默辛辣, 富有浓郁的民族与地方特色, 为什么这种极具有“民族性”的艺术而被世界拒绝呢? 难道真实国外观众不识金玉的性, 能追求生活真、善、美, 能给人类心灵世界带来愉悦与索高无知吗? 就戏曲来说, 京剧是国粹, 昆曲是联合国非物质文化保的审美感觉的艺术才真正属于世界的,而那些幕落民族落后、护性遗产, 奥运会宣传及中国形象宣传总是有京剧镜头与画脱脏、腐朽, 违背人类天性与人类对抗的, 这求极端的民族艺术面, 这能说京剧与昆曲就是全世界的吗? 世界上其它国家到底表现与极端创作主体的自我表现的艺术发泄与再现, 是绝对不有多少人真正热爱京剧与昆曲, 不用推论就可想而知、中国许能底得世界的, 至多也是一小操人对一个民族落后性景观的猎多富有浓郁的中国风格与民族特色的电影如《小兵张嘎》、《铁奇。
道游击队》、《闪闪的红星》、《苦菜花》、《红色娘子军》??这些关健词: 民族性;世界性;现代性;人类性在中国家喻户晓成为“红色经典”的电影, 它们会属于世界的吗?每当论及文化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时后, 人们总是其次, 绘画艺术民族性与世界的关系.。
中国绘画艺术非常很自豪地说“越是民族的, 越是世界的” , 这句经典语言反复被古老, 每个朝代都找到杰出的绘画大师, 他们的绘画是真正传引证, 似乎成了我国艺术理论界的真理, 然而, 越是民族的果真能是世界的吗? 统的、民族的与历史的。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只有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鲁迅先生曾经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中华传统文化表现在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上,是千百年来华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
中华传统文化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绚烂的一页。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和新兴文化冲击着中华文化的大厦,威胁着中华文华的传播,成为限制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继承和发展的瓶颈。
中华传统文化的前行所面临的局势越来越严峻。
我们所知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确定为人类遗产,但其实韩国的端午祭从中国端午节发展而来,已经融入韩国特有的东西,江陵端午祭其实与我们的端午节不是一回事,申请世界遗产无可厚非。
韩国申遗成功实际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示:我们要注重我们自身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保护。
这一点我们的老祖先做的很好。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
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我们的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是其他古老文明早已被历史湮没被时光浸染,唯有中华文化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中华文化从洪荒的远古走到21世纪的现代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正是由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建立在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学习、借鉴、融合的基础上,使得本民族文化具体内涵不断因时而变,体现时代精神,丰富和充实本民族文化,从而在不同民族文化激烈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同时勤劳而智慧的中华人民创造了汉字,使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
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中总是喜欢崇洋媚外,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我们这一代的大学生都是在麦当劳,肯德基,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的物质氛围下长大的,对我们国家的一些传统文化缺乏深刻的理解,有的甚至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些常识也不知道。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其实民族和世界这两种概念在文化传播学中可以经常被看到,在我们身边的各种文化现象中也不难发现他们的影子。
往往在我们谈论文化联系和传播的时候,我们也很容易就会听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样一种观点。
那么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民族与世界这两种属性究竟有什么异同,他们之间究竟又有什么联系呢?首先,我认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种观点非常正确。
但是,要想论证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就要必须先搞清楚我上面提到的问题,就是它们的异同和联系。
什么是民族文化呢?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
民族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民族文化是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能代表民族特点,体现民族精神,是根植于民族内涵之上的;第二,民族文化是在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的选择性,是不断自我发展,自我进步的。
那么什么是属于民族文化的呢?其实这个问题就是对民族文化定义的具体例举。
我们的衣食住行,语言文字,宗教风俗,节日传统等等都是民族文化的具体组成部分。
比如,我们的八大菜系,汉服旗袍,长城故宫,汉语汉字,道教禅宗,春节中秋,还有勤劳的品质,谦逊的性格等等。
总之,我们可以简单地说,凡是与我们生活相关的,包括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有民族文化的影子。
那么什么又是世界文化呢?我认为世界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来讲,。
所谓世界文化就是各民族文化在保持自身特征的同时,通过不断的发展和传播,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联合。
凡是世界上存在过或者是现存的一切文化都是世界文化。
这个定义是以世界的整体性为基础的,着眼于全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从广义的世界文化来分析,任何一个文化现象都不过是人类文化的具体表现。
从狭义上来讲,世界文化只是各种文化的共同性。
比如,世界人民的审美共同性,和经济发展的共识。
中传MFA考研考点:谈谈你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理解
中传MFA考研考点:谈谈你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理解内容来源:凯程考研集训营有人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也有人说,“越是西方的,就越是世界的”。
谈谈你的理解。
①越是民族的并非就越是世界的,越是西方的并非就越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是一个理论误区,存在着片面性、孤立性与保守性。
民族艺术中只有那些具有人类普遍特征与共性,能追求生活真、善、美,能给人类心灵世界带来愉悦与崇高的审美感觉的艺术才真正属于世界的,而那些暴露本民族落后、肮脏、腐朽,违背人类天性与人类对抗的,追求极端的民族艺术表现与极端创作主体的自我表现的艺术发泄与再现,这样的艺术作品终究是不能得到世界认可的。
i以综合艺术为例有国内“喜剧之王”之称的赵本山到美国表演“二人转”遭遇滑铁卢,据说仅卖出十几张票,而“世界性”的美国本土黄头发蓝眼睛观众根本不屑一问。
二人转作为东北独有的曲艺品种,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尚且无法普遍推广,在异国他乡更难以得到共鸣。
我国多次将京剧送出国门,由顶尖艺术家演出《白蛇传》《大闹天宫》等经典剧目。
但京剧还缺乏世界性的语言。
ii以语言艺术为例中国经典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流传到了海外,被译为了《在红色的楼里做梦》,而另一经典《水浒传》的译名更加离谱,被译为《三个女人和一百零五个男人的故事》。
同理,越是西方的并非就越是世界的,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
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
“越是西方的,就越是世界的”代表了在西方强势文化的侵袭下,许多国家的民族文化认同产生危机。
欠发达地区和国家的民族文化被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强势文化所蚕食、吞噬,或者被边缘化。
②越是民族优秀的,符合人类共同人性的,真善美的,才越是世界的必须是民族艺术中最优秀的东西,必须是符合人类共同天性的东西,必须是在艺术中追求真、善、美的东西。
这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存在前提。
以语言艺术为例莎士比亚展示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文主义的追求,其戏剧作品歌颂了友谊、爱情、自由与正义;托尔斯泰的作品深刻体现了人类共同的主题,关于上帝、良心、道德及责任的生命思考。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历史与社会弘扬民族文化的实践与探究课题序号07222 课题负责人吴杏珍执笔吴杏珍【内容摘要】本课题旨在探索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如何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正面临着危机和挑战。
课题研究组调查分析了现代中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现状,发现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新世纪的今天我们仍然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本课题的开展,初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打好传统的根基,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弘扬民族文化一、课题的提出(一)现实背景1.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然而,面对西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急功近利而盲从。
因此,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江泽民同志则在建党八十周年的讲话中说:“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正面临着危机和挑战。
因此,在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是一个紧迫任务。
2.当前学校教育现状的需要。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历史知识严重不足。
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对于“中西文化比较下,所谓的民族性就是世界性吗”这样一个提问,我们可以采取肯定式的回答,即“民族性也就是世界性”,因为任何一个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文化,都是从某一地方开始,为某一民族发明和创造,然后再传播到世界各地,为其他民族接受和享用的,比如油画就属于这种类型的文化,体育方面则有足球,当然还可以包括科学主义的世界观,从进化论看待人类及其社会和文化艺术的演变等。
如果我们把世界理解为东南亚这样一个地理范围,那么中国传统的水墨艺术,包括儒家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从民族性向世界性转变的过程。
很显然,在这里民族性在先,世界性在后,其先后关系是不可逆的,而从结果看,世界性肯定也是民族性的,至少在起源和开端上是如此。
对于同样的问题,我们也可用否定来回答:“民族性不一定是世界性的”。
这是因为有些文化,由于种种原因,如机遇、创造力、适应度、价值观、权力等,在被某一民族发明之后,永远只为这一民族所使用,消亡之后也没有传播到世界各地而获得世界性,比如我们中国古代建立在虐待妇女的基础上产生的三寸金莲文化,也包括我们的国粹京剧,一直就没有成为世界性的。
如果把西方也考虑在内,我们的传统水墨艺术,也还没有进入西方社会,成为他们文化的一部分。
我认为我们之所以可以用肯定和否定来回答这同一个问题,是因为这个影响广泛的说法“越是民族的(地方的)就越是世界的”,不是一个类似自然科学的命题,不能用是来回答。
尽管如此,仍然不影响我们从文化,从艺术的角度讨论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问题,只是我们不要把它看成是一个只有一种答案,即或真或假,或错误或正确的命题。
我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回到提出这一问题的历史情境之中,去考察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人提出这一问题的前提,以及背后的动机和意图。
马克思在 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就认为,资本主义的廉价商品开辟了一个世界市场,过去封闭的地方和民族也被卷入其中,结果是使“乡村从属都市,东方从属西方”。
在1840年之后,马克思所说的问题在中国也成为了一种现实,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强烈的民族意识也因此产生。
越是民族民间的,就越是世界的
越是民族民间的,就越是世界的作者:邢传佩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6期摘要:蜚声国内外的辽宁海城高跷秧歌在海城近代史中写上了浓浓的一笔,它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现象,更是东北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的一枝独秀。
她们扭在田间、浪在路边;扭在场院,浪在庙会;扭向大帅府,浪到天安门;扭到了央视CCTV,浪到香港、澳门;扭出了国门,冲出了亚洲,扭向了世界。
关键词:海城高跷;民间文化;世界[中图分类号]: J722.2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6-0125-01一九八九年十月间,海城高跷秧歌经文化部批准,在中国文联率领下,由海城农村三十几名民间高跷艺人,组成了“中国海城高跷秧歌艺术团”,赴西欧参加了在奥地利举行的欧洲最有名的第十一届克雷姆斯国际民间艺术节和在匈牙利举行的第五届克拉根福国际民间艺术节。
在历时三十多天的访演中,遍访了三十多个城市,演出50多场,所到之处受到了外国友人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并与美、苏、英、法、土耳其、德国、玻利维亚等三十二个民间艺术团交流了技艺。
此次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受到了国际民间艺术组织秘书长法卡尔的高度赞扬,获得了“东方木棍上的芭蕾”美誉,荣获了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最受欢迎、最守时、演出最认真”的优秀演出奖。
还在维也纳政府大厦受到奥地利总统瓦尔德内尔的亲切接见(32个演出团中唯一接见并合影的队伍)。
从此,海城高跷秧歌由民间登上了世界的艺术大舞台,成为西方各国称赞的“东方民间艺术的奇葩”。
近年来海城高跷秧歌艺术团又出访了日本、香港、澳门,演出足迹踏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各大城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以海城高跷秧歌为媒,在海城举办了三届“中国海城国际民间艺术节”,邀请到了美国、前苏联、法国、印度、朝鲜、毛里求斯、玻利维亚、德国等二十多个国家民间艺术团来海演出,与海城三十多伙高跷秧歌欢聚一堂,共同交流技艺,共同抒发各民族情感,把艺术节办成了一个歌的海洋、花的海洋、情的海洋、爱的海洋。
越是的越是世界的演讲稿
越是的越是世界的演讲稿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以文化的角度看中国在古代社会,中国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纵观历史,五千余年岁月的潮汐在中国文化的天空留下了光彩的一笔,从典雅美博的秦汉文化,到情致飘逸的盛唐气象,从清深瘦颈的宋代风骨,到张杨俗趣的明清景观……中华民族这清晰的文化脉络,经过漫长岁月的变迁,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财富,更是中国走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厚重的精神力量!所以,中华文化所承载的历史意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力量源泉,更是推动世界进步的巨大动力!即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
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到晋朝法显的南亚之行,从唐朝玄奘西行到明代郑和下西洋,历代志士仁人、学者高僧、工役商贾不远万里、不避艰险的文化之旅,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并且是仅存的一个,其文化源远流长,并且随着中国人的游历,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
其内涵独一无二的,也是世界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包含在整个世界文化体系中。
所以,中国文化具有世界性。
而从文化无国界的角度来讲,文化的交流对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发挥着重大作用。
例如着名的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
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织品、茶叶、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世界各国。
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技术、天文学、数学等输入中国。
这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汇融合。
所以,中国文化体现着世界性。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各具特色。
不同的地域,有地域文化的差异。
就世界范围而言,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之分。
观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有感1
观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有感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世界上的文化之所以绚丽多彩,正是因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分国别的相互交融。
——前言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彝族约800万人口。
其中,凉山州是彝族聚居最为密集的地方。
约230万人。
在凉山求学的这些年,虽然对彝族有过一些了解。
但也无非仅限于所见所闻。
而对于他们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却知之甚少。
这两年多里,也曾独自去过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
对于彝族这个民族的认识也慢慢由浅入深。
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拥有自己的语音、文字。
但他并不是一个完全经历人类社会阶段的民族。
在长久的历史里,彝族一直处于奴隶社会阶段。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在人民政府的帮助下,一步跃千年——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这天,在政治实践课彭老师的组织带领下,我们班去往博物馆参观。
并且特地请了馆内的专业讲解员,这也让我们激动不已。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步入博物馆内。
关于彝族的起源,可谓众说纷纭。
比较集中和权威的有四种:即北来羌氐说,楚人东来说,雅利安人种说,以及云南土著说。
讲解员告诉我们,一个彝族人在彝族,如果不懂得“家支”是寸步难行的。
彝族在遵循法律之外。
还恪守着自己的“习惯法”和传统,这种“习惯法”,便如同族规一般,维持着彝族的千年传承。
但这也使得即便已经进入社会主义60多年,森严的等级制度思想仍然苟延于彝族之中。
彝族的种族之间,与外族之间通婚极少,不足十分之一。
特别是作为贵族的黑彝就更少了。
讲解员告诉我们,假如一个黑彝和白彝想要结婚,两家回去一翻家谱,发现一方的祖先曾经是另一方的奴隶,一方就会说:你们的祖先曾经是我们的奴隶,是我们的“娃子”。
是不配和我们家结婚的。
那么这样一桩婚事是很难成功的。
贵族,总是很难放下他们高傲的习惯。
彝族,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崇尚自己的祖先及毕摩文化。
虽然也有自己的神话传说,却没用形成宗教。
他们认为“万物有灵,自然崇拜”。
红、黑、黄是他们的主要色调。
红色代表火与激情,黑色代表肥沃的土地,黄色代表收获和喜悦。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名言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是一句名言,源自鲁迅先生。
原话是:“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
打出世界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
”(引自鲁迅,《且介亭杂文》)
鲁迅先生在这段话中强调了文学的地方色彩和其国际吸引力之间的关系。
他指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学更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的关注,从而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这表明,民族性并不排斥世界性,反而可以成为连接世界的重要桥梁。
因此,“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名言表达的是一种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态度。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民族特色的同时,也要关注其与世界的联系和沟通。
通过保持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将民族特色展示给世界,并与其他文化共同构建一个多元而和谐的世界。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定稿)
关于对“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论题思考“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似已成为一种理论,被许多人接受并频繁引用。
它能被许多人接受说明自有它的合理之处,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东西,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多元化,好多东西都变成了双刃剑,所以我认为应辩证地看待这句话。
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是一个文化的范畴民族性——即文化具有本民族的风格和形式。
因民族生活、地理环境、精神状态、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点的不同而表现出其十分独特的形式。
中华文明、南亚文明、埃及文明以及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为基础的西方文明。
他们拥有悠长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民族地域特征鲜明,具有质朴的生活情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们互相吸收,互相影响。
在世界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一个民族的文化如何就成为世界的文化呢?其中最关键的是“文化传播和扩散”起到的作用。
世界文明的发展也正是不同民族不断交流、融合、再创作的过程。
而且也正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传播过程中能产生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价值才能得以快速的发展。
(一)强势民族的崛起,通常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里程碑。
阿拉伯人在亚历山大东征时还是一个十分落后的民族,但是他们有着敏锐的感官,强烈的好奇心,难以满足的求知欲和大量未发挥的才智潜能。
他们开始崛起时所爆发的力量是难以想象的。
在军事上他们向东扩张到中亚,向西征服了北非以及西班牙,向北占领了两河流域,并建都巴格达。
当他们征服和接触到更古老、更先进的民族时,成为了文化的受益者和继承人。
在叙利亚,他们吸收了曾受过晚期希腊文化的啊拉巴马文化:在伊拉克,他们则吸收了波斯文化的影响的伊拉克文化,阿拉伯文化不在是纯阿拉伯人的文化,而是吸收了波斯文化和希腊化的埃及文化后的一种多元文化。
从此以后的几个世纪里,阿拉伯一直是世界先进文化的核心。
他在连接东西的位置上把印度文化和希腊罗马文化演化成了世界性的文化。
同时,他也让世界看到了一个辉煌的阿拉伯文化。
随着希腊罗马文明的衰落和消亡,阿拉伯便成了真正的文化的继承者。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Word文档]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关键字:只有,民族,世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一门外语的时候,会不会觉得很吃力?或者,你们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接触到全新的文化,会不会觉得不适应?地球上的每一个国度都是一颗璀璨的珍珠,而中国就是这众多珍珠中熠熠生辉的一颗。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并不出生在中国,但却从事着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的事业;他们并不是天生就熟悉中国文化,但却凭着“贵以专”的精神,在中国文化秀丽的长卷上画下绚烂的一笔。
本期的“人生百态”,就让我们来看一看,那些发生在外国人身上的“中国事”。
人物素材一“洋票友”雍竹君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一位名叫雍竹君的德国籍京剧女演员,经常在天津的中原公司妙舞台、新明戏院、明星大戏院等处的戏台上表演中国京剧。
各地戏曲艺人都知道天津的戏迷观众看戏时喜欢挑剔,而雍竹君在天津演戏尽管票价不菲,却格外有戏缘,颇受戏迷欢迎。
在当年的报刊上,雍竹君也被称作雍柔丝,她是中德混血儿。
其母为华裔汉族,其父是德国人,在德商龙虎公司任经理。
这位雍女士生长在北京,从小酷爱京剧。
她的父亲给她请来名重一时的票友关广智,教她学唱梅派青衣。
在她十八九岁时已经学会不少出戏,唱得、演得都像模像样。
关广智经常带她到票房里玩票,有时还让她到戏园子里登台彩唱,人们对她疼爱有加,习惯以雍女士称呼她。
雍竹君身材高大,体形丰腴,而且是金发碧眼,即便扮戏上装后,外貌仍是典型的欧洲女郎模样,一些观众常被她那奇容异相逗笑。
然而,她操一口流利的汉语京腔,声音与形体判若两人。
如果观众不看她的外表容貌,单听她的念白和歌唱,与地道的京剧演员别无二致。
雍竹君最初登台表演,都是与她的老师关广智合作,当年北平的一些商业电台时常播放他们合作演出的录音,很受听众欢迎。
稍感遗憾的是,他们两人同台做戏形体不够般配。
譬如演《四郎探母・坐宫》,雍竹君扮演铁镜公主,尽管唱段和做派都很到位,而穿着厚底靴扮演杨四郎的关广智,仍比人高马大的铁镜公主矮半头,台下观众看着不够顺眼。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作者:金湘来源:《艺术评论》 2013年第10期金湘“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不知其出自何处,多年流传。
在此我想谈一下我对这句话的认识。
就事物本体认识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对了一半。
因为就物质而言,是民族的,当然就是世界的(民族之物体必定自然地存在于世界之一隅),这自不必多说!但就精神层面来说,“越是”民族的,绝不会自动地摇身一变成为“越是”世界的。
我们知道,音乐虽无国界,但由于其生态环境、文化传统、心理素养、语音体系等等的不同,人们对包含各种迥然不同的音乐元素的音乐的总体欣赏与接受的程度显然是不同的。
对于异域音乐,会因其完全陌生而格格不入,它可以被作为古玩来欣赏,而不会自动成为心灵自然流露、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只有经过对本民族音乐发掘、向其他民族音乐认真学习、在实践中相互比较融合,才会创造出为世界其他民族所共同接受的音乐。
远的不说,如在我国汉族地区流行的大量雅俗共赏的新疆各少数民族的歌曲,如果没有经过像以王洛宾这样的作曲家从歌词编译到音调调整入细入微的再创作,那就仅仅只能以其色彩绚丽的原汁原味放在那里供人欣赏,而无法真正沁人心脾、深入人心!因此,从“越是”民族的,到“越是”世界的,这其间如跨越了这一必不可少的阶段,其后果势必会将这种带着“越是”的民族音乐搬到世界上作为出土文物展览一下,而绝不会自动地变为“越是”世界的音乐。
应该说,“这一必不可少的阶段”是一个极为艰巨的阶段,它需要花去我们毕生的精力:认真学习本民族音乐的传统,掌握其精髓;同样认真地学习西方音乐的传统,借鉴其手法,不断试验、创造,使其在更高、更精的远端更好地结合,这才能真正从“越是民族的”这一端,走向“越是世界的”那一端。
当然,从“这一端”到“那一端”是个漫长的过程,无法截然分断;“民族的”与“世界的”常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不必细究。
它与那种取消了人们为发展民族音乐与世界交融所要付出极为艰巨劳动的整个阶段,而直接从“越是民族的”跳入“越是世界的”是完全不同的。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京剧,书画,刺绣,舞龙和狮子,闻香品尝...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总是引起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的外国人的好奇心,吸引他们不远万里体验。
许多人仍在新媒体平台上分享自己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小视频,并获得了无数赞誉。
据说“只有一个国家,那就是世界。
”他们都说:“只有民族的才能成为世界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除了保护,传承和展示等方式之外,探索更多互动形式,开发利用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更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鲁迅的影响力作品 名言警句
鲁迅的名言警句1.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乐天的。
2.无论如何,“流言”总不能吓哑我的。
3.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4.物质文明,日益敷衍,人情亦因日趋于肤浅,今以此优美而崇大之,则高洁之情独存,邪秽之念不作。
5.人多是“生命之川”之中的一滴,承着过去,向着未来,倘不是真的特出到异乎寻常的,便都不免并含着向前和反顾。
6.我们不能因为“也许灭亡”就不做,正如我们知道人的本身一定要死,却还要吃饭。
7.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昧蛮做,便大碍于发达。
8.“国粹”多的国民,尤为劳力费心,因为他的“粹”太多。
粹太多,便太特别。
太特别,便难与种种人协同生长,挣得地位。
9.伟大的胸怀,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10.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些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讽刺不过是喜剧变简的一流11.散文的体裁,其实足犬可以随便的,有破绽也不妨。
12.经验的所得的结果无分好坏,都要很大牺牲,虽是小事情,也免不了要付出惊人的代价。
13.穿掘着灵魂的深处,使人受了精神底苦刑而得到创伤,又即从这得伤和养伤和愈合中,得到苦的涤除,而上了苏生的路。
14.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
15.人们总是在无知中盲目,在盲从里跟风,只要有人站出来唤醒人们的意识,就有可能遭遇不幸的结果。
16.文学是人生的镜子。
17.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18.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
19.文化的改革如长江大河的流行,无法遏止,假使能够遏止,那就成为死水,纵不干涸,也必腐败的。
20.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有进步。
21.怒吼的文学一出现,反抗就快到了;他们已经很愤怒,所以与革命爆发时代接近的文学每每带有愤怒之音;他要反抗,他要复仇。
22.悲剧是将那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
9 l =
、
ij 宣 : = ; ; : ! 墨g
Il 一
I _ I . } 蝣
昼
一 j 陶
暇
夕
1
秘 一
匹
■l
2 0 1 2 年1 2 月, 贵州黔东南州因其民族传统文化 , 尤其是非物
质文化遗产底蕴厚重、丰富多彩且保存完整而被文化部列为 “ 国家级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黔东南这个非遗大州,对这些非物质文
世界顶级价值。
为 此 ,在 “ 深 入调 研 ,摸 清 底细 ;全
记录 ,突出重点 ;严格登记 ,合理分类 ; 心整 理 ,图文并茂”的原则下 ,开展本埘
合县隋实际,相继出台了一些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和办法,如黎平县出台 《 黎平县侗族大歌保护办 法》、榕江县出台 《 榕江县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保 护规划 》、镇远县出台 《 黔东南州 1 镇远历史文
费补贴 。
前,黔东南州还推行了其他几个有效的措劫 大力实施 “ 四个1 0 0 ”工程 ,即 :从2 0 0 " 起 ,每年选拔 1 0 0 名民族民间优秀人才进
里学院深造 ,通过5 年学制 ,使之培养成
深度挖掘资源 ,多措并举抓好传承 黔东 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特有 的文
化空 间和文化形式不仅体现了所属地域和民 族古老文化 的魅力 ,而且 因其在 历史学 、人 类学 、社会学 、美学 、艺术 、民族等学科领
片2 3 8 1 8 张 ,录音记录8 0 4 个小时 ,摄像证 5 0 0 个小时…… 普查工作只是传承措施 中的一个方面 ,
《 黔东南州民族民间文化优秀传承 ^ 管理与认定 办法 ( 试行 )》,评选出—批民族民间文化优秀 f - - (  ̄ A,由J J 、 f 、 嗷府给予每 ^ 每年3 0 0 0 元的传承津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看客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07(000)007
【摘要】不知从何时起,“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成了我国艺术理论
界的真理,每每谈到一些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出路时,就会反复听到这句经典语言,然而,这果真是解救我国民间艺术的灵丹妙药吗?
【总页数】1页(P56)
【作者】看客
【作者单位】济南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23.84
【相关文献】
1.世界民族音乐教学的理论基础探析——评《世界民族音乐概论》 [J], 王达
2.世界各国的民族音乐特色——评《世界民族音乐概述》 [J], 王婕
3.学习世界民族音乐共享世界音乐资源——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开设《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构想 [J], 欧阳绍清;徐鹰;陈添华;丁梅
4.学习世界民族音乐共享世界音乐资源——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开设《世界
民族音乐》课程的构想 [J], 欧阳绍清
5.让民族地区认识世界让世界了解民族地区——谈互联网络与四川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关系 [J], 先勤;王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
【摘要】在商业意味日渐浓重的今天,旅游经济中的文化意味日渐淡化,经济意识强势崛起,作为招牌的原生态民俗歌舞,已日渐式微,那种文化与经济相互增进的模式已慢慢变味,有些地方是经济增长依旧,而令人心驰神往的原生态文化、特别是民俗舞蹈文化,已经变味、扭曲,遭到败坏。
更有些地方,经济未见怎么增长,原生态文化却已遭到毁灭性的摧残,想恢复也难了。
【关键词】旅游经济;民俗舞蹈;干扰破坏;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在已经成为国内各级政府十分热衷呼喊的口号,
并演化成一种政府行为。
在这口号和行为背后,“唱戏”的“经济”种类繁多——招商、引资、洽谈、订货、旅游……不一而足。
而在“搭台”的“文化”中,民俗舞蹈所占的分量不小。
尤其在旅游经济中,它与歌成为这搭台的“文化”中的重中之重。
可以这样说:大凡有点名气的旅游景点,几乎都有民俗歌舞做招牌。
而在老少边穷地区的旅游景区,当地民俗歌舞表演近乎成了铁定的保留节目。
实事求是地讲,独特自然景观和特色民俗文化结合一起的旅游开发,对拉动地方经济、加速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的发展,确也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就民俗舞蹈而言,作为地方旅游文化中的重头戏,常设性地公开表演,既有利于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播和继承,也宣传了地方性民俗文化和扩大了景点所在区域的社会影响,同时又满足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实现了文化与经济效益的相互转换与增进,可以说是事半功倍的好事。
如海南的黎寨风情游,云南的版纳热带雨林、傣族风情游,广东连南的瑶族风情游等,都收获了上述成效。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商业意味日渐浓重的今天,旅游经济中的文化意味日渐淡化,经济意识强势崛起,作为招牌的原生态民俗歌舞,已日渐式微,那种文化与经济相互增进的模式已慢慢变味,有些地方是经济增长依旧,而令人心驰神往的原生态文化、特别是民俗舞蹈文化,已经变味、扭曲,遭到败坏。
更有些地方,经济未见怎么增长,原生态文化却已遭到毁灭性的摧残,想恢复也难了。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为干扰破坏民俗舞蹈的固有形态和自然秩序,致使原生态的民俗舞蹈变形变味,成为不土不洋,不中不西的
“四不像”,即失去了传承意义,也缺少了存在的价值。
我们都知道,民俗文化,是指由某一特定民族或特定地域的人群,代代相传,反映本民族或本地域人群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心理特征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
境、政治经济体制特征、宗教信仰等诸多内容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总和。
而舞蹈、特别是民俗舞蹈则是民俗文化整体中,唯一具在鲜活形象传承形态的艺术形式。
它为某一地域、某一族群的民族文化,增添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同时也为自身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内容、气氛以及神形兼并备特质。
有人说,看一个舞蹈,就可了解一个民族。
就是在此意义上说的。
本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旅游文化与民俗歌舞相结合的模式是相互增进、相得益彰的,如我们前面所说,有许多地方在两方面都收获了不小的利益。
但也有不少地方,或急功近利,或尊崇长官意志,或崇洋媚外,不在加强自身管理和优化环境上下功夫,而是迎合一些游客的低级趣味,对原生态的民俗歌舞进行一些所谓的“现代化”包装,以“裸、露、透”、乃至赤裸裸的感官刺激“性”为诱饵,招徕游客,拉动经济。
更有些地方崇洋媚外,盲目篡改当地特有、留有鲜明民族发展印记的文化形态,在鲜活的原生态舞蹈中,胡乱“添油加醋”,如带有普遍性地将南美印第安人的草裙舞、东亚印度的肚皮舞等带有性诱惑性质的外来舞蹈元素,生硬地插入到民俗舞蹈表演中,不仅淡化了民俗舞蹈原有的文化特征,而且在不同层面肢解和破坏了作品固有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有的是舞蹈风格的转变,有的则是民族属性的异化,致使其变成不土不洋,不中不西的“四不像”。
不但当地百姓厌恶,而且也并没有讨得绝大多数游客的欢心。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所谓的“现代化”包装和胡乱的“添油加醋”,粗暴地干扰了民俗舞蹈数百乃至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发展秩序,在其蕴含的丰富民族记忆的原有形态中,任意添加了不属于该民族、该地区,甚至与其格格不入的外来元素,不但直接破坏了其外在形态,使深受当地族群认可、最为外来者看重的民俗文化载体遭到强奸,也使其内隐的文化价值变得不伦不类,传承意义大打折扣,并使地方独特的旅游资源,在文化根基失去了本体特征。
其即使短期能取得一些经济利益,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因其破坏了该地域旅游资源固有的人文特质,将导致民俗传统舞蹈在旅游文化这一新的生态环境中,日渐失却原本意义,最终走向没落。
2.迎合低级趣味,浓妆艳抹、扭捏作态,以裸、露、透等感官刺激方式吸引游客,伪、媚、俗的表演风格,对大众的审美情趣造成负面影响,严重毒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将他们的审美意趣引向歧途,导致他们在情感、意绪和品味上的扭曲。
同时,也败坏了舞蹈艺术在人们心中的高雅地位,玷污了舞蹈艺术的圣洁形象。
塑造美的形象是一切艺术的本质特征。
与其他艺术不同,舞蹈的美的形象是通过人的肢体来塑造的。
它通过形体美、动作美、线条美、姿态美体现蕴含于作品中的美的内涵。
观众则通过表演者对美的形象的塑造,直观地感受艺术之美、生活之美,在对美的形式的感受、体味、认知、发现过程中,享受整个审美过程,最终达到愉悦身心、净化心灵的目的。
中国是一个具有古老文明史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在各旅游景
区的原住民中遗存保留的民俗文化,不论在思想内涵的深刻性,民族特征的典型性,还是在艺术水准的世界性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和很高的审美价值。
其中渗透的社会、民族发展生息的历史印记,是我们认识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活的化石。
蕴含其内里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质、民族审美意识等,作为一种心态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顽强的延续性,这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
就舞蹈艺术而言,各地区、各民族传承保留的原生态民俗舞蹈,不但是我们了解民族历史、汲取民族文化营养、探寻民族凝聚力、复兴民族精神的源泉,也是当今社会舞蹈艺术家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和表演题材。
如近年轰动世界的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就是由原汁原味的云南民族民间歌舞集合而成,它集云南多民族风情于一处,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呈现于世人面前,如一幅幅优美而生动的流动画卷,愉悦着每一个观众的身心,观看其就如享受一顿精神大餐。
其中弘扬的奋进民族精神、旺盛民族气血以及所表现出的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民族生存状态,让人振奋,令人深思,其审美价值之高,难以用言语表达。
其在世界各处的受欢迎程度,再次证实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质朴定理的无比正确性。
而前面我们提到的那些迎合低级趣味,以裸、露、透等感官刺激方式吸引观众的所谓民俗舞蹈,民族精神被扭曲,民族文化变了味,呈现于观众面前的与其说是艺术表演,倒不如说是“肉体”的展示。
其包装虽也煞费苦心,但因违背了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扭曲了民俗歌舞的本来特质,割裂了民族情感的传承纽带,致使极具特色的民俗歌舞成了伪、媚、俗的大杂烩,这样的表演根本就不是美的展示,而是丑的招摇。
其在一些地方的大行其道,既是对圣洁民族舞蹈文化的亵渎,败坏了舞蹈艺术在大众心目中的高雅形象,同时也对大众的审美情趣造成负面影响,严重毒害着游客、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将他们的审美意趣引向淫歪的方向,导致他们在情感、意绪和品味上的扭曲,且遗患无穷。
3.不因地制宜,发掘特点,而是千篇一律,人云亦云
就地取材,挖掘当地民俗资源,展现当地的特色文化,本应是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根本之道。
但一些地方,不是在本地特色的挖掘上下功夫,而是盲目学习他民族、他地区,甚或国外的一些民俗表演,除个别节目,所谓的民族风情表演、民俗文化展示,其实是多景区民俗歌舞的大杂烩。
笔者年初曾去珠三角某地区采风,想体验挖掘的自然是当地的民俗歌舞,但在地方文化部门安排的旅游景区晚会上,看到的却多是藏、蒙、维、朝等边地少数民族的风情歌舞,地方性民俗歌舞倒成了陪衬,真给人以南辕北辙的感觉。
其实,集各地民族风情于一处的人造景观旅游模式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内并不鲜见。
如深圳的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等。
其在传播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和节省旅客时间、金钱等方面都有不少可取之处,且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经济效益。
但在自然旅游资源丰富的绝大多数地区,游客所心仪的恰恰是自然风光的
奇特优美和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
那些摒弃自身特色,与外界趋同的所谓民俗歌舞表演,是愚不可及的弄巧成拙,其淡化了特色民俗文化,丢弃了奇珍异宝,捡拾的是他人牙慧,不但使固有的影响力大大降低,也使旅客到此一游的兴致大为减弱,真可谓是事倍功半的愚蠢之举。
民俗文化是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过程中,只有保护好自己的文化传统,并大力弘扬之,其影响力才会不断扩大,其为经济所搭的舞台才能真正起到拉动经济的目的。
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
那些失却自己民俗文化特色的景区,终将会使景区失却生命力,可持续发展,也必将成为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