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
【摘要】在商业意味日渐浓重的今天,旅游经济中的文化意味日渐淡化,经济意识强势崛起,作为招牌的原生态民俗歌舞,已日渐式微,那种文化与经济相互增进的模式已慢慢变味,有些地方是经济增长依旧,而令人心驰神往的原生态文化、特别是民俗舞蹈文化,已经变味、扭曲,遭到败坏。更有些地方,经济未见怎么增长,原生态文化却已遭到毁灭性的摧残,想恢复也难了。
【关键词】旅游经济;民俗舞蹈;干扰破坏;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在已经成为国内各级政府十分热衷呼喊的口号,
并演化成一种政府行为。在这口号和行为背后,“唱戏”的“经济”种类繁多——招商、引资、洽谈、订货、旅游……不一而足。而在“搭台”的“文化”中,民俗舞蹈所占的分量不小。尤其在旅游经济中,它与歌成为这搭台的“文化”中的重中之重。可以这样说:大凡有点名气的旅游景点,几乎都有民俗歌舞做招牌。而在老少边穷地区的旅游景区,当地民俗歌舞表演近乎成了铁定的保留节目。
实事求是地讲,独特自然景观和特色民俗文化结合一起的旅游开发,对拉动地方经济、加速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的发展,确也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就民俗舞蹈而言,作为地方旅游文化中的重头戏,常设性地公开表演,既有利于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播和继承,也宣传了地方性民俗文化和扩大了景点所在区域的社会影响,同时又满足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实现了文化与经济效益的相互转换与增进,可以说是事半功倍的好事。如海南的黎寨风情游,云南的版纳热带雨林、傣族风情游,广东连南的瑶族风情游等,都收获了上述成效。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商业意味日渐浓重的今天,旅游经济中的文化意味日渐淡化,经济意识强势崛起,作为招牌的原生态民俗歌舞,已日渐式微,那种文化与经济相互增进的模式已慢慢变味,有些地方是经济增长依旧,而令人心驰神往的原生态文化、特别是民俗舞蹈文化,已经变味、扭曲,遭到败坏。更有些地方,经济未见怎么增长,原生态文化却已遭到毁灭性的摧残,想恢复也难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为干扰破坏民俗舞蹈的固有形态和自然秩序,致使原生态的民俗舞蹈变形变味,成为不土不洋,不中不西的
“四不像”,即失去了传承意义,也缺少了存在的价值。
我们都知道,民俗文化,是指由某一特定民族或特定地域的人群,代代相传,反映本民族或本地域人群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心理特征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
境、政治经济体制特征、宗教信仰等诸多内容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总和。而舞蹈、特别是民俗舞蹈则是民俗文化整体中,唯一具在鲜活形象传承形态的艺术形式。它为某一地域、某一族群的民族文化,增添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同时也为自身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内容、气氛以及神形兼并备特质。有人说,看一个舞蹈,就可了解一个民族。就是在此意义上说的。
本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旅游文化与民俗歌舞相结合的模式是相互增进、相得益彰的,如我们前面所说,有许多地方在两方面都收获了不小的利益。但也有不少地方,或急功近利,或尊崇长官意志,或崇洋媚外,不在加强自身管理和优化环境上下功夫,而是迎合一些游客的低级趣味,对原生态的民俗歌舞进行一些所谓的“现代化”包装,以“裸、露、透”、乃至赤裸裸的感官刺激“性”为诱饵,招徕游客,拉动经济。更有些地方崇洋媚外,盲目篡改当地特有、留有鲜明民族发展印记的文化形态,在鲜活的原生态舞蹈中,胡乱“添油加醋”,如带有普遍性地将南美印第安人的草裙舞、东亚印度的肚皮舞等带有性诱惑性质的外来舞蹈元素,生硬地插入到民俗舞蹈表演中,不仅淡化了民俗舞蹈原有的文化特征,而且在不同层面肢解和破坏了作品固有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有的是舞蹈风格的转变,有的则是民族属性的异化,致使其变成不土不洋,不中不西的“四不像”。不但当地百姓厌恶,而且也并没有讨得绝大多数游客的欢心。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所谓的“现代化”包装和胡乱的“添油加醋”,粗暴地干扰了民俗舞蹈数百乃至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发展秩序,在其蕴含的丰富民族记忆的原有形态中,任意添加了不属于该民族、该地区,甚至与其格格不入的外来元素,不但直接破坏了其外在形态,使深受当地族群认可、最为外来者看重的民俗文化载体遭到强奸,也使其内隐的文化价值变得不伦不类,传承意义大打折扣,并使地方独特的旅游资源,在文化根基失去了本体特征。其即使短期能取得一些经济利益,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因其破坏了该地域旅游资源固有的人文特质,将导致民俗传统舞蹈在旅游文化这一新的生态环境中,日渐失却原本意义,最终走向没落。
2.迎合低级趣味,浓妆艳抹、扭捏作态,以裸、露、透等感官刺激方式吸引游客,伪、媚、俗的表演风格,对大众的审美情趣造成负面影响,严重毒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将他们的审美意趣引向歧途,导致他们在情感、意绪和品味上的扭曲。同时,也败坏了舞蹈艺术在人们心中的高雅地位,玷污了舞蹈艺术的圣洁形象。
塑造美的形象是一切艺术的本质特征。与其他艺术不同,舞蹈的美的形象是通过人的肢体来塑造的。它通过形体美、动作美、线条美、姿态美体现蕴含于作品中的美的内涵。观众则通过表演者对美的形象的塑造,直观地感受艺术之美、生活之美,在对美的形式的感受、体味、认知、发现过程中,享受整个审美过程,最终达到愉悦身心、净化心灵的目的。
中国是一个具有古老文明史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各旅游景
区的原住民中遗存保留的民俗文化,不论在思想内涵的深刻性,民族特征的典型性,还是在艺术水准的世界性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和很高的审美价值。其中渗透的社会、民族发展生息的历史印记,是我们认识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活的化石。蕴含其内里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质、民族审美意识等,作为一种心态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顽强的延续性,这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
就舞蹈艺术而言,各地区、各民族传承保留的原生态民俗舞蹈,不但是我们了解民族历史、汲取民族文化营养、探寻民族凝聚力、复兴民族精神的源泉,也是当今社会舞蹈艺术家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和表演题材。如近年轰动世界的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就是由原汁原味的云南民族民间歌舞集合而成,它集云南多民族风情于一处,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呈现于世人面前,如一幅幅优美而生动的流动画卷,愉悦着每一个观众的身心,观看其就如享受一顿精神大餐。其中弘扬的奋进民族精神、旺盛民族气血以及所表现出的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民族生存状态,让人振奋,令人深思,其审美价值之高,难以用言语表达。其在世界各处的受欢迎程度,再次证实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质朴定理的无比正确性。
而前面我们提到的那些迎合低级趣味,以裸、露、透等感官刺激方式吸引观众的所谓民俗舞蹈,民族精神被扭曲,民族文化变了味,呈现于观众面前的与其说是艺术表演,倒不如说是“肉体”的展示。其包装虽也煞费苦心,但因违背了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扭曲了民俗歌舞的本来特质,割裂了民族情感的传承纽带,致使极具特色的民俗歌舞成了伪、媚、俗的大杂烩,这样的表演根本就不是美的展示,而是丑的招摇。其在一些地方的大行其道,既是对圣洁民族舞蹈文化的亵渎,败坏了舞蹈艺术在大众心目中的高雅形象,同时也对大众的审美情趣造成负面影响,严重毒害着游客、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将他们的审美意趣引向淫歪的方向,导致他们在情感、意绪和品味上的扭曲,且遗患无穷。
3.不因地制宜,发掘特点,而是千篇一律,人云亦云
就地取材,挖掘当地民俗资源,展现当地的特色文化,本应是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根本之道。但一些地方,不是在本地特色的挖掘上下功夫,而是盲目学习他民族、他地区,甚或国外的一些民俗表演,除个别节目,所谓的民族风情表演、民俗文化展示,其实是多景区民俗歌舞的大杂烩。笔者年初曾去珠三角某地区采风,想体验挖掘的自然是当地的民俗歌舞,但在地方文化部门安排的旅游景区晚会上,看到的却多是藏、蒙、维、朝等边地少数民族的风情歌舞,地方性民俗歌舞倒成了陪衬,真给人以南辕北辙的感觉。
其实,集各地民族风情于一处的人造景观旅游模式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内并不鲜见。如深圳的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等。其在传播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和节省旅客时间、金钱等方面都有不少可取之处,且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经济效益。但在自然旅游资源丰富的绝大多数地区,游客所心仪的恰恰是自然风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