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讲义ppt课件
合集下载
环境卫生学ppt课件

Hg---- Hg Methyl SO2---- H2SO4
12
环境卫生学绪论
• 环境化学污染物研究热点: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上百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 ), Stockholm Convention:21种,多数POPs具有内分 泌干扰作用。
( Surroundings, esp. those affecting people’s lives, health ) -----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environmental matrices)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factors )
30
环境卫生学绪论
1.加强环境因素健康效应的研究 • 传统环境危害、现代环境危害、二者的双
重危害 • 剂量反应关系、敏感特异的生物标志 2.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方法、
分子流行病学方法、生物监测新技术、快 速灵敏的化学分析技术
31
环境卫生学绪论
3.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 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6~2015 4.农村环境卫生 • 饮用水卫生:水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 ----水质性缺水: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
环境卫生学( Environmental Health )
第一章 绪 论 Introduction
1
环境卫生学绪论
一、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研究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 和生活环境(living environment)与人 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 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 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提出 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 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12
环境卫生学绪论
• 环境化学污染物研究热点: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上百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 ), Stockholm Convention:21种,多数POPs具有内分 泌干扰作用。
( Surroundings, esp. those affecting people’s lives, health ) -----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environmental matrices)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factors )
30
环境卫生学绪论
1.加强环境因素健康效应的研究 • 传统环境危害、现代环境危害、二者的双
重危害 • 剂量反应关系、敏感特异的生物标志 2.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方法、
分子流行病学方法、生物监测新技术、快 速灵敏的化学分析技术
31
环境卫生学绪论
3.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 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6~2015 4.农村环境卫生 • 饮用水卫生:水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 ----水质性缺水: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
环境卫生学( Environmental Health )
第一章 绪 论 Introduction
1
环境卫生学绪论
一、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研究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 和生活环境(living environment)与人 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 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 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提出 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 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学》ppt课件共166页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二、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卫生学 第7版
生态系统(ecosystem)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
2019/10/12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卫生学 第7版
(一)、生态系统(ecosystem)
1.概念: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的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有物 质、能量、信息流动的功能系统。 2.构成:生产者(绿色植物、自养菌等)
2001199//110/01/212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卫生学 第7版
一、医学模式、健康概念变革和《卫生学》开设
(一)、医学模式
1. 概念 在不同历史阶段和医学科学水平下观察与处理
医学问题的思想与方法,是对人类健康与疾病总体的特 点和本质的概括,它的核心是医学观。
2. 分期 第一阶段: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20世纪以来
工业、社会发展 变化: *病原变化:除生物性
——化学性 ——物理性 ——社会环境 *疾病谱变化 *医学模式变化: 生物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 *健康观变化: “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 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 没有疾病和虚弱” 特征:综合预防对策与措施: 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提高生命质量 第二次卫生革命 现代人人享有健康阶段
物理净化:稀释、扩散、溶解、沉降等。 化学净化:氧化、还原、水解、中和等。 生物净化:微生物的降解和转化等。
影响因素: 污染物:理化性质、数量 环境:结构、状态
2019/10/12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卫生学 第7版
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一)、吸收(Absorption) 1.概念: 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通过机体生物 膜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吸收。 呼吸道 消化道 皮肤
环境卫生学讲义ppt课件

23
重要名词
生物蓄积作用 是指同一生物个体对某项 物质的摄入量大于排出量 因此,进入环境中的微量毒物,可通过 生物浓缩作用、生物蓄积作用和生物放大 作用,使高位营养级的生物受到毒害,最 终威胁人类健康。
24
地球化学性疾病
是由于的水土中某种微量元素过多或缺乏 所引起的地方病。
能引起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元素十多种,其 中分布最广的是地方性氟中毒和地方性甲 状腺肿。
7
研究对象
一次污染物 由污染源直接排除的化学性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状保持未变 的称为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 有些一 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 生物的作用或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结果, 产生与原来污染物理化性状不同的新污染 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环境中无机汞化合物 在微生物作用下可生成甲基汞化合物汽车 废气在日光紫外线下可形成光化学烟雾。
5
研究对象
次生环境 在人为活动影响下的自然环境 称为次生环境。人类不仅能适应赖以生存 的自然环境,而且还能有目的地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改造环境,使环境更加适合人类 生存的需要。
6
研究对象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 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三大类。一、物理因素 微小气候、噪声 振动、电磁辐射、电离辐射等。二、化学 因素 主要有碳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 碳、烟尘、挥发性烃、重金属化合物、耗 氧有机物、多环芳烃、石油、酚、氰、农 药、卤代烃、放射性物质等。三、生物因 素 主要是细菌、病毒、寄生虫卵等。
27
四、影响地方病发生的其他因素 1、环境污染 地方性氟中毒地区还应考虑 有无大气中氟化氢的污染。 2、营养因素 动物蛋白不足,可导致对合 成甲状腺素所必须的氨基酸缺乏,植物性 脂肪过多,碘可与不饱和脂肪酸结合导致 碘不足。水中钙盐过多可影响肠道中碘的 吸收。
重要名词
生物蓄积作用 是指同一生物个体对某项 物质的摄入量大于排出量 因此,进入环境中的微量毒物,可通过 生物浓缩作用、生物蓄积作用和生物放大 作用,使高位营养级的生物受到毒害,最 终威胁人类健康。
24
地球化学性疾病
是由于的水土中某种微量元素过多或缺乏 所引起的地方病。
能引起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元素十多种,其 中分布最广的是地方性氟中毒和地方性甲 状腺肿。
7
研究对象
一次污染物 由污染源直接排除的化学性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状保持未变 的称为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 有些一 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 生物的作用或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结果, 产生与原来污染物理化性状不同的新污染 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环境中无机汞化合物 在微生物作用下可生成甲基汞化合物汽车 废气在日光紫外线下可形成光化学烟雾。
5
研究对象
次生环境 在人为活动影响下的自然环境 称为次生环境。人类不仅能适应赖以生存 的自然环境,而且还能有目的地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改造环境,使环境更加适合人类 生存的需要。
6
研究对象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 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三大类。一、物理因素 微小气候、噪声 振动、电磁辐射、电离辐射等。二、化学 因素 主要有碳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 碳、烟尘、挥发性烃、重金属化合物、耗 氧有机物、多环芳烃、石油、酚、氰、农 药、卤代烃、放射性物质等。三、生物因 素 主要是细菌、病毒、寄生虫卵等。
27
四、影响地方病发生的其他因素 1、环境污染 地方性氟中毒地区还应考虑 有无大气中氟化氢的污染。 2、营养因素 动物蛋白不足,可导致对合 成甲状腺素所必须的氨基酸缺乏,植物性 脂肪过多,碘可与不饱和脂肪酸结合导致 碘不足。水中钙盐过多可影响肠道中碘的 吸收。
第二章 环境卫生学-温热环境ppt课件

对流层:贴近地面,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 平均每升高100米,温度下降0.65℃。 对流层约占 大气层厚度的1%, 但空气质量的4/5和几乎全部的水 汽均集中于此,并且天气的变化都发生于此层中, 所以它与家畜的关系十分密切。
二、气象与气象要素
气象:是对流层所发生的风、云、雨、雪、寒、暖、 干、湿、声、光、电等各种大气物理状态和物理现 象的统称。
1.动物种类 一般体型大,单位体重表面积较小的动物,临界温度 较低、等热区较宽。
2. 年龄和体重 临界温度随年龄和体重的增大而下降。
3.皮毛状态 被毛绵密和皮下脂肪较厚的动物,临界温度较低、等热 区较宽。
平均体温:
指整个动物机体的平均温度。由于家畜从内向外,从 中心到末梢各部位温度不同,以下式估计:
平均体温(℃)=0.7Tr+0.3Ts 主要用于计算家畜的蓄热量。
平均体温在生产中
二、体热的来源
体热的来源主要有机体代谢和外界环境传入两个方面。 1.基础代谢产热
指家畜在饥饿、休息、气温适宜的状态下维持生命活 动的产热量。以下式估计:
行为上(采食、饮水、活动、休息等)和生化上 (腺体分泌、体内物质氧化、代谢等)都发生相应 的变化。
2. 湿度:重要作用 在高温、低温条件下,湿度对体热调节影响较大。
a.高温、高湿 阻碍蒸发散热;促进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滋生。
b.低温、高湿 机体失热增加,冷感明显。过低湿度易引起呼吸道 疾病的发生,易引起空气灰尘飞扬。同样0℃,南方 与北方的冷感大不一样。
当温度继续升高,机体会出现热性喘息和体温的升高。 环境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家畜热死。
见p28图2-5
环境温度与体温、产热量的关系示意图:
存活区
体温恒定区
二、气象与气象要素
气象:是对流层所发生的风、云、雨、雪、寒、暖、 干、湿、声、光、电等各种大气物理状态和物理现 象的统称。
1.动物种类 一般体型大,单位体重表面积较小的动物,临界温度 较低、等热区较宽。
2. 年龄和体重 临界温度随年龄和体重的增大而下降。
3.皮毛状态 被毛绵密和皮下脂肪较厚的动物,临界温度较低、等热 区较宽。
平均体温:
指整个动物机体的平均温度。由于家畜从内向外,从 中心到末梢各部位温度不同,以下式估计:
平均体温(℃)=0.7Tr+0.3Ts 主要用于计算家畜的蓄热量。
平均体温在生产中
二、体热的来源
体热的来源主要有机体代谢和外界环境传入两个方面。 1.基础代谢产热
指家畜在饥饿、休息、气温适宜的状态下维持生命活 动的产热量。以下式估计:
行为上(采食、饮水、活动、休息等)和生化上 (腺体分泌、体内物质氧化、代谢等)都发生相应 的变化。
2. 湿度:重要作用 在高温、低温条件下,湿度对体热调节影响较大。
a.高温、高湿 阻碍蒸发散热;促进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滋生。
b.低温、高湿 机体失热增加,冷感明显。过低湿度易引起呼吸道 疾病的发生,易引起空气灰尘飞扬。同样0℃,南方 与北方的冷感大不一样。
当温度继续升高,机体会出现热性喘息和体温的升高。 环境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家畜热死。
见p28图2-5
环境温度与体温、产热量的关系示意图:
存活区
体温恒定区
环境卫生学PPT水体卫生

第四章
水体卫生
Water Environment and health
水资源的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 水质性状的评价指标 水体的污染源和污染物 水体的污染、 水体的污染、自净和污染物转归 水体污染的危害 水环境标准 水体卫生防护 水体污染的卫生调查、 水体污染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
第四章 水体卫生 1
掌握: 掌握:
第四章 水体卫生 17
总有机碳( 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 : 水中全部有机物的含碳量。单位:mg/L 水中全部有机物的含碳量。单位 评价水体有机需氧污染程度的综合性指标之一; 评价水体有机需氧污染程度的综合性指标之一;只 能相对表示水中有机物的含量, 能相对表示水中有机物的含量,不能说明有机污染 的性质。 的性质。 总需氧量( 总需氧量(total oxygen demand, TOD): 一升水中还原物质(有机物和无机物) 一升水中还原物质(有机物和无机物)在一定条件 下氧化时所消耗氧的毫升数。 下氧化时所消耗氧的毫升数。 是评定水体被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 是评定水体被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 总氮和总磷: 总氮和总磷: 评价和控制水体富营养 化的主要指标。 化的主要指标。 水中能被过硫酸钾氧化的有机氮和无机氮化合物的 总量。 总量。 水中可被强氧化剂转变成磷酸盐的各种形态磷的总 量。
第四章 水体卫生 18
(三)微生物学性状指标
水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经 水在 细 菌 总 数 指 1ml水在 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经 370C培养 培养24h后生长的细菌菌落 培养 后生长的细菌菌落 (Bacterial Count) : 数。
卫生学意义: 卫生学意义:
评价水质清洁度和考核净化效果。
饮用水卫生 标准: 标准:
水体卫生
Water Environment and health
水资源的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 水质性状的评价指标 水体的污染源和污染物 水体的污染、 水体的污染、自净和污染物转归 水体污染的危害 水环境标准 水体卫生防护 水体污染的卫生调查、 水体污染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
第四章 水体卫生 1
掌握: 掌握:
第四章 水体卫生 17
总有机碳( 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 : 水中全部有机物的含碳量。单位:mg/L 水中全部有机物的含碳量。单位 评价水体有机需氧污染程度的综合性指标之一; 评价水体有机需氧污染程度的综合性指标之一;只 能相对表示水中有机物的含量, 能相对表示水中有机物的含量,不能说明有机污染 的性质。 的性质。 总需氧量( 总需氧量(total oxygen demand, TOD): 一升水中还原物质(有机物和无机物) 一升水中还原物质(有机物和无机物)在一定条件 下氧化时所消耗氧的毫升数。 下氧化时所消耗氧的毫升数。 是评定水体被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 是评定水体被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 总氮和总磷: 总氮和总磷: 评价和控制水体富营养 化的主要指标。 化的主要指标。 水中能被过硫酸钾氧化的有机氮和无机氮化合物的 总量。 总量。 水中可被强氧化剂转变成磷酸盐的各种形态磷的总 量。
第四章 水体卫生 18
(三)微生物学性状指标
水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经 水在 细 菌 总 数 指 1ml水在 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经 370C培养 培养24h后生长的细菌菌落 培养 后生长的细菌菌落 (Bacterial Count) : 数。
卫生学意义: 卫生学意义:
评价水质清洁度和考核净化效果。
饮用水卫生 标准: 标准:
环境卫生学绪论ppt课件

民卫生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现代环境卫生学》蔡宏道主编,1995 年 9 月 人民
卫生出版社。
编辑课件
4
第一章 绪论
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二、我国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工作的主要成就 三、环境卫生工作与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
编辑课件
5
பைடு நூலகம்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 健康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 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 控制不利的环境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对策,预 防疾病、保障人群健康的科学。
编辑课件
11
我国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工作的主要成就
(二)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1.我国的城乡卫生面貌显著改善
2.制订和颁布一系列环境卫生标准
3.开展了大量的环境监测工作
4.开展了大量的环境与健康关系的调查
研究
编辑课件
12
环境卫生工作与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
(一)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
1. 进一步改善饮水卫生条件
最近,在环境科学中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战略。其含义是
指在满足当今社会需求的同时,又不损害后代发
展的需要,使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能永续发展,
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同时提出“从末端治
理转向于源头预防”和推行“清洁生产”
(cleaner production)技术。
三、我国环境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成就和方针
20 分钟 四、环境卫生工作和环境卫生学的今后任务
编辑课件
3
第一章 绪论首页
小结 (20 分钟) 思考题
基本教材 和参考书
卫生出版社。
编辑课件
4
第一章 绪论
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二、我国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工作的主要成就 三、环境卫生工作与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
编辑课件
5
பைடு நூலகம்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 健康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 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 控制不利的环境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对策,预 防疾病、保障人群健康的科学。
编辑课件
11
我国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工作的主要成就
(二)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1.我国的城乡卫生面貌显著改善
2.制订和颁布一系列环境卫生标准
3.开展了大量的环境监测工作
4.开展了大量的环境与健康关系的调查
研究
编辑课件
12
环境卫生工作与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
(一)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
1. 进一步改善饮水卫生条件
最近,在环境科学中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战略。其含义是
指在满足当今社会需求的同时,又不损害后代发
展的需要,使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能永续发展,
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同时提出“从末端治
理转向于源头预防”和推行“清洁生产”
(cleaner production)技术。
三、我国环境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成就和方针
20 分钟 四、环境卫生工作和环境卫生学的今后任务
编辑课件
3
第一章 绪论首页
小结 (20 分钟) 思考题
基本教材 和参考书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环境卫生学) PPT课件

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功能:可进行水循环 。当某种水体(如河
水)受到污染,污染物也将会通过水循 环而 进人大气、土壤、食物和人体。 水圈中海水占97.41%,淡水仅占水圈总量的
0.2%左右,其中部分已遭到污染。饮水短缺已
成为世界的严重危机。
ppt课件
5
(三)土壤岩石圈
• 地壳主要由岩浆岩和沉积岩层构成。 • 岩浆岩化学组成以Si02为主。 • 沉积岩含H20和C02量较多。 • 各地区岩石类型不同,对地下水有很大的影响。 • 土壤是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和生物作用量-效应(dose-effect)关系 随着环境 有害因素剂量的增加,它在机体内所产生的 有害的生物学效应增强,这称为剂量-效应 关系。它表示进入机体的剂量与某个机体所 呈现出的生物效应强度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dose-response)关系 是指 随着剂量增加,产生某种特定生物学效应的 个体数增加,通常以出现特定生物学效应的 个体占总测试个体数的百分数来表示。这是 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于人群后,机体反应的一 般表示方法。
ppt课件
8
生态系统特点: 1.大小不等
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其环境都可以组成一个生 态系统 。例如池塘、森林、湖泊、城市、矿区 都是性质不同的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 系统即生物圈。 2.组成复杂 任何生态系统都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 无机界组成。 3.可进行良性循环 植物、动物及它们的废物都可以作为别的生物 的食物被利用。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没有纯 粹的废物。
环境与健康的 关系
ppt课件
1
第一节 人类的环境
(一)环境
1.定义 是与主体相关的周围因素的综合
体,从医学角度研究环境主体是
人,环境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水)受到污染,污染物也将会通过水循 环而 进人大气、土壤、食物和人体。 水圈中海水占97.41%,淡水仅占水圈总量的
0.2%左右,其中部分已遭到污染。饮水短缺已
成为世界的严重危机。
ppt课件
5
(三)土壤岩石圈
• 地壳主要由岩浆岩和沉积岩层构成。 • 岩浆岩化学组成以Si02为主。 • 沉积岩含H20和C02量较多。 • 各地区岩石类型不同,对地下水有很大的影响。 • 土壤是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和生物作用量-效应(dose-effect)关系 随着环境 有害因素剂量的增加,它在机体内所产生的 有害的生物学效应增强,这称为剂量-效应 关系。它表示进入机体的剂量与某个机体所 呈现出的生物效应强度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dose-response)关系 是指 随着剂量增加,产生某种特定生物学效应的 个体数增加,通常以出现特定生物学效应的 个体占总测试个体数的百分数来表示。这是 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于人群后,机体反应的一 般表示方法。
ppt课件
8
生态系统特点: 1.大小不等
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其环境都可以组成一个生 态系统 。例如池塘、森林、湖泊、城市、矿区 都是性质不同的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 系统即生物圈。 2.组成复杂 任何生态系统都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 无机界组成。 3.可进行良性循环 植物、动物及它们的废物都可以作为别的生物 的食物被利用。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没有纯 粹的废物。
环境与健康的 关系
ppt课件
1
第一节 人类的环境
(一)环境
1.定义 是与主体相关的周围因素的综合
体,从医学角度研究环境主体是
人,环境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PPT精品文档82页

生活环境:人类为从事生活活动而建立起来 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 境因素(如家用化学品)等。
2019/11/16
绪论
11
组成环境的环境因素
物理性:
包括小气候、噪声、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
化学性:
大气、水、土壤中各种有机、无机化学物质,适宜时 是人类生存和维持健康必需的;生产、生活活动排放 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污染物。
2019/11/16
绪论
8
环境介质特性:
通常为多介质形式存在的混合物。 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可以相
互转化,其物质组成也可以相互转移。 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污染物向远方扩散
(POPs )。 维持自身稳定状态的特性。自然突变事件如地震、
火山爆发等及人类活动的严重干扰,但环境介质 的整体结构和基本组成仍能保持相对稳定。
2019/11/16
绪论
9
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 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间接对 人体起作用。 人体暴露接触污染物是通过多种环境介 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2019/11/16
绪论
10
2、环 境 分 类:
(1)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
自然环境 :大气圈(atmospheric sphere)、水圈(hydrosphere)、土壤岩 石圈(lithosphere)和生物圈 (biosphere);
环境卫生学
Environmental hygiene
2019/11/16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2hr)
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二、我国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工作的主要成就 三、环境卫生工作与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
2019/11/16
绪论
11
组成环境的环境因素
物理性:
包括小气候、噪声、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
化学性:
大气、水、土壤中各种有机、无机化学物质,适宜时 是人类生存和维持健康必需的;生产、生活活动排放 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污染物。
2019/11/16
绪论
8
环境介质特性:
通常为多介质形式存在的混合物。 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可以相
互转化,其物质组成也可以相互转移。 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污染物向远方扩散
(POPs )。 维持自身稳定状态的特性。自然突变事件如地震、
火山爆发等及人类活动的严重干扰,但环境介质 的整体结构和基本组成仍能保持相对稳定。
2019/11/16
绪论
9
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 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间接对 人体起作用。 人体暴露接触污染物是通过多种环境介 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2019/11/16
绪论
10
2、环 境 分 类:
(1)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
自然环境 :大气圈(atmospheric sphere)、水圈(hydrosphere)、土壤岩 石圈(lithosphere)和生物圈 (biosphere);
环境卫生学
Environmental hygiene
2019/11/16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2hr)
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二、我国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工作的主要成就 三、环境卫生工作与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
环境卫生学-ppt课件

有机物
矿物质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一级消费者 二级消费者
卫生学 第7版
(二)、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
1.概念:
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 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 能量的输出和输人,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 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
社会环境
2019/10/9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环境基本构成
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
环境
自然环境
生活环境 生产环境
卫生学 第7版
环境介质
按分 性 质类
空气 水体 土壤 食物 生物
化学因素 物理因素 生物因素
燃料废气 金属与重金属 农药化肥 其他有机物
气象因素 电磁辐射 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 噪声、振动
2019/10/9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四、预防保健策略
第一级预防
第二级预防
级别 (病因预防)
(三早预防)
疾病前期
临床前期或疾病早期
时间 (无病期)
措施
针对人群 针对环境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 早期治疗:普查(筛选 )、 定期检查、 高危 人群的重点监护专科门
诊等
防止或减少疾病 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
2019/10/9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卫生学 第7版
(二)、健康 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WHO: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的完美 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1984)
1990年, 道德健康:是指不能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能按照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具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
环境卫生学PPT课件

氮氧化物: 是氮的氧化物的总称,包括氧化亚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等。
碳氢化合物: 是以碳元素和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甲烷、乙烷等烃类气体。 其它有害物质: 如重金属类,含氟气体,含氯气体等等。
大气污染的危害 :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 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 很严重的。
的自我纠正。我国的人口背景和经济基础,都不可
能马上像发达国家那样做到食物链的环 保与无污染,但发达国家使用化学合成
物失败的经验教训,加之我国牲畜饲养
行业20年来使用化学药物饲料添加剂 的实践都证明了它潜在的危害,决策机构当慎之又慎,不能重蹈覆辙。
环境污染是儿童健康的杀手:
儿童期的发育和生长特点使儿童对环境中各种污染物质非常敏感,神经系统发育、细胞分 裂和激素活性等正常生命活动易受到各种毒性物质破坏,导致免疫功能失调、大脑发育障碍、 肿瘤和出生缺陷等疾;儿童新陈代谢快,对有害物质暴露量比成人高,每公斤体重摄入污染物 比成人多;幼年是人类最脆弱时期,儿童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全,不能有效抵抗因环境恶化致各 种传染病和环境污染物侵害。 环境危险因素对儿童可造成健康损害: 1.铅中毒主要是来自汽油燃烧释放的铅可造成儿童永久性的神经损害,表现为学习困难、智 商低下、行为障碍和神经系统发育障碍。 2.儿童哮喘室内空气恶化的一个最常见的结果是儿童哮喘和其他过敏性疾病发生的增加。 3.引发新生儿心脏疾病妇女怀孕期间吸入被污染空气,日后所生出孩子更有可能患上心脏方 面疾病,在严重污染空气中生活孕妇,她们孩子患上心脏疾病可能性是呼吸最清新空气孕妇所 生孩子3倍。 4.降低儿童智力2001年,英国投资1500万英镑进行的“全球环境变化问题”研究小组,在总 结各国科学家研究报告,进行了大量调查分析之后,公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结论:环境污染使人 类特别是儿童的智力大大降低!儿童学习障碍也与环境污染有关,因为铅、多氯联苯、甲基汞 等有毒物质散布在空气当中,从胚胎时期就开始影响儿童脑部健康,而出生后又仍继续暴露于 各种有害化学物质,这些毒物对脑部成长发展有何效应,都还没有经过仔细科学检验。 5.儿童性早熟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上海市调查表明,全市儿童性早熟发病率达1%.环境内分 泌干扰物、杀虫剂、家庭清洁剂、工厂和汽车废气、食品填加剂等污染物,对性早熟有不可推 卸责任。 6.儿童肿瘤25年来,儿童癌症病例增加了25%,其中又以血癌、中枢神经肿瘤和骨癌的病例 最为明显。一般认为污染物的增加是这些病例增加的部分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住宅卫生 1、研究住宅的设计、室内小气候、室内空 气污染、照明、噪声等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2、制定卫生学要求和标准。 3、探讨在住宅的设计、建造和使用管理中 保证满足卫生学要求和卫生标准的技术措 施。
13
环境卫生的具体研究内容
六、城乡规划卫生 1、研究城乡规划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2、城乡规划中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和功能分 区,生活居住区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卫生学 要求。 3、城镇环境噪声的控制和合理的环境规划。
16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特点 1、环境污染可通过大气、水体、土壤和食物等多种途径 对人体产生影响,作用对象是整个人群。 2、污染物多数是低剂量长时间接触,有的甚至是终身。 3、污染物对机体的危害作用比较复杂,既有局部刺激作 用又有全身性中毒反应,既有特异作用又有非特异作用。 有的作用不易被察觉,甚至产生远期效应。 4、环境污染可通过生物的或化学的作用发生转化增毒、 降解或富集,从而改变其原有的性状、浓度和毒性,产生 不同的危害作用。要注意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的联合作用。
10
环境卫生的具体研究内容
三、饮用水卫生 1、研究由于饮水引起的 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饮水生物性污染 与介水传染病的关系,化学污染造成的化 学性中毒。 2、制订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的理论依据、 原则和方法。 3、探讨城乡给水各个环节的卫生学要求和 技术措施。
11
环境卫生的具体研究内容
14
环境卫生的具体研究内容
七、环境质量评价 1、通过环境卫生监测,可以了解一个地区大 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的污染状况,污 染的范围和程度。 2、根据环境卫生监测数据,对照相应的卫生 标准对单个或多个环境因素的综合质量进 行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15
环境卫生的具体研究内容
八、预防性卫生监督 1、新建、扩建、改建、工业企业或城乡规 划建设、住宅和公共建筑中, 其选址、布局、设计符合卫生标准。 2、公共建筑设计、大气污染、地面水污染。
8
环境卫生学具体的研究内容
一、大气卫生 1、了解大气环境和大气污染。 2、重点研究大气中各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 影响。 3、制定大气卫生标准和废气排放标准的理论 依据、原则和方法。 4、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和监测。 5、大气卫生防护和大气质量管理的基本对策。
9
环卫生的具体研究内容
二、水体卫生 1、水体环境和水体污染。 2、重点研究水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 的评价指标,水体污染物对人体的健康影 响,并阐明水体污染物引起公害病的病因、 发病经过、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点。 3、探讨制定地面水水质卫生标准和废气排放 标准的理论依据、原则、方法、水体卫生 监测、卫生防护对策。
3
研究对象
环境卫生学研究的自然环境可分为原生环 境和次生环境两类。原生环境 指天然形 成并且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其 中有利因素 清洁和具有正常化学组成的水 空气、土壤、适宜的太阳辐射和微小气候 以及优美的绿化等。
4
研究对象
不利因素 由于地理地质原因,有的地区 的水或土壤中出现某些元素含量过多或过 少的异常现象,从而影响当地居民摄入这 些元素的数量。人体中某些微量元素过多 或过少时就会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
5
研究对象
次生环境 在人为活动影响下的自然环境 称为次生环境。人类不仅能适应赖以生存 的自然环境,而且还能有目的地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改造环境,使环境更加适合人类 生存的需要。
6
研究对象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 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三大类。一、物理因素 微小气候、噪声 振动、电磁辐射、电离辐射等。二、化学 因素 主要有碳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 碳、烟尘、挥发性烃、重金属化合物、耗 氧有机物、多环芳烃、石油、酚、氰、农 药、卤代烃、放射性物质等。三、生物因 素 主要是细菌、病毒、寄生虫卵等。
四、土壤卫生 1、土壤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特别是重金属土 壤引起的公害病。 2、探讨制定土壤卫生标准的理论依据、原则和方 法,土壤卫生监测。 3、土壤的卫生防护基本对策,包括城乡垃圾、粪 便的清除和处理等措施的卫生学要求。 4、探讨污水灌田引起的卫生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12
环境卫生的具体研究内容
7
研究对象
一次污染物 由污染源直接排除的化学性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状保持未变 的称为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 有些一 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 生物的作用或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结果, 产生与原来污染物理化性状不同的新污染 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环境中无机汞化合物 在微生物作用下可生成甲基汞化合物汽车 废气在日光紫外线下可形成光化学烟雾。
17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环境污染和公害病 公害病是指环境污染引起的地区性疾病。公 害病下列特征 1、他是由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不断发展而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产物。 2、危及健康的环境污染因素很复杂,有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有单因素的作用和多因素的联合作用,污染源往往同时存在多个,污 染源与危害之间一般具有相关关系,确凿的因果关系则往往不易证实。 3、公害病的流行一般具有长期陆续发展的特征可能累及胎儿,危害 后代,也可能出现急性爆发型的疾病,使大量人群在短时期发病。 4、公害病在疾病谱中是新病种,有些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 一般缺乏特效疗法。 5、公害病需经医学和法律两方面的确认。
环境卫生学
1
定义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与人群 健康影响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 提供卫生学依据,并研究利用有利环境因素和控制 不利环境因素的预防对策的科学。
2
研究对象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人类为中心的 环境。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 活居住环境。前者包括地球上的大气圈等
18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三、环境污染的急性危害 环境毒物于短期内大 量进入机体可急性中毒和死亡。环境污染的急性 危害以大气污染的急性事件比较多见,大气污染 事件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影响范围根据污染源和气象条件等因素而变化。 2、常存在事故排放。上海某化工厂事故排放氯气, 造成过路行人和周围居民的急性中毒。 3不良的气象条件 如气温逆增、大雾、高压气 团、微风速或无风等。
13
环境卫生的具体研究内容
六、城乡规划卫生 1、研究城乡规划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2、城乡规划中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和功能分 区,生活居住区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卫生学 要求。 3、城镇环境噪声的控制和合理的环境规划。
16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特点 1、环境污染可通过大气、水体、土壤和食物等多种途径 对人体产生影响,作用对象是整个人群。 2、污染物多数是低剂量长时间接触,有的甚至是终身。 3、污染物对机体的危害作用比较复杂,既有局部刺激作 用又有全身性中毒反应,既有特异作用又有非特异作用。 有的作用不易被察觉,甚至产生远期效应。 4、环境污染可通过生物的或化学的作用发生转化增毒、 降解或富集,从而改变其原有的性状、浓度和毒性,产生 不同的危害作用。要注意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的联合作用。
10
环境卫生的具体研究内容
三、饮用水卫生 1、研究由于饮水引起的 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饮水生物性污染 与介水传染病的关系,化学污染造成的化 学性中毒。 2、制订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的理论依据、 原则和方法。 3、探讨城乡给水各个环节的卫生学要求和 技术措施。
11
环境卫生的具体研究内容
14
环境卫生的具体研究内容
七、环境质量评价 1、通过环境卫生监测,可以了解一个地区大 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的污染状况,污 染的范围和程度。 2、根据环境卫生监测数据,对照相应的卫生 标准对单个或多个环境因素的综合质量进 行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15
环境卫生的具体研究内容
八、预防性卫生监督 1、新建、扩建、改建、工业企业或城乡规 划建设、住宅和公共建筑中, 其选址、布局、设计符合卫生标准。 2、公共建筑设计、大气污染、地面水污染。
8
环境卫生学具体的研究内容
一、大气卫生 1、了解大气环境和大气污染。 2、重点研究大气中各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 影响。 3、制定大气卫生标准和废气排放标准的理论 依据、原则和方法。 4、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和监测。 5、大气卫生防护和大气质量管理的基本对策。
9
环卫生的具体研究内容
二、水体卫生 1、水体环境和水体污染。 2、重点研究水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 的评价指标,水体污染物对人体的健康影 响,并阐明水体污染物引起公害病的病因、 发病经过、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点。 3、探讨制定地面水水质卫生标准和废气排放 标准的理论依据、原则、方法、水体卫生 监测、卫生防护对策。
3
研究对象
环境卫生学研究的自然环境可分为原生环 境和次生环境两类。原生环境 指天然形 成并且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其 中有利因素 清洁和具有正常化学组成的水 空气、土壤、适宜的太阳辐射和微小气候 以及优美的绿化等。
4
研究对象
不利因素 由于地理地质原因,有的地区 的水或土壤中出现某些元素含量过多或过 少的异常现象,从而影响当地居民摄入这 些元素的数量。人体中某些微量元素过多 或过少时就会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
5
研究对象
次生环境 在人为活动影响下的自然环境 称为次生环境。人类不仅能适应赖以生存 的自然环境,而且还能有目的地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改造环境,使环境更加适合人类 生存的需要。
6
研究对象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 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三大类。一、物理因素 微小气候、噪声 振动、电磁辐射、电离辐射等。二、化学 因素 主要有碳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 碳、烟尘、挥发性烃、重金属化合物、耗 氧有机物、多环芳烃、石油、酚、氰、农 药、卤代烃、放射性物质等。三、生物因 素 主要是细菌、病毒、寄生虫卵等。
四、土壤卫生 1、土壤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特别是重金属土 壤引起的公害病。 2、探讨制定土壤卫生标准的理论依据、原则和方 法,土壤卫生监测。 3、土壤的卫生防护基本对策,包括城乡垃圾、粪 便的清除和处理等措施的卫生学要求。 4、探讨污水灌田引起的卫生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12
环境卫生的具体研究内容
7
研究对象
一次污染物 由污染源直接排除的化学性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状保持未变 的称为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 有些一 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 生物的作用或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结果, 产生与原来污染物理化性状不同的新污染 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环境中无机汞化合物 在微生物作用下可生成甲基汞化合物汽车 废气在日光紫外线下可形成光化学烟雾。
17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环境污染和公害病 公害病是指环境污染引起的地区性疾病。公 害病下列特征 1、他是由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不断发展而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产物。 2、危及健康的环境污染因素很复杂,有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有单因素的作用和多因素的联合作用,污染源往往同时存在多个,污 染源与危害之间一般具有相关关系,确凿的因果关系则往往不易证实。 3、公害病的流行一般具有长期陆续发展的特征可能累及胎儿,危害 后代,也可能出现急性爆发型的疾病,使大量人群在短时期发病。 4、公害病在疾病谱中是新病种,有些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 一般缺乏特效疗法。 5、公害病需经医学和法律两方面的确认。
环境卫生学
1
定义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与人群 健康影响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 提供卫生学依据,并研究利用有利环境因素和控制 不利环境因素的预防对策的科学。
2
研究对象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人类为中心的 环境。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 活居住环境。前者包括地球上的大气圈等
18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三、环境污染的急性危害 环境毒物于短期内大 量进入机体可急性中毒和死亡。环境污染的急性 危害以大气污染的急性事件比较多见,大气污染 事件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影响范围根据污染源和气象条件等因素而变化。 2、常存在事故排放。上海某化工厂事故排放氯气, 造成过路行人和周围居民的急性中毒。 3不良的气象条件 如气温逆增、大雾、高压气 团、微风速或无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