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的人民主权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美国的人民主权原则
主权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uperanus,是“最高”、“较高”的意思。英文为souereignty,即主权,统治权,政权的意思。法国布丹于1576年在其《共和六书》中首先提出:“主权是公民和臣民之上的最高权力,是不受法律限制的。”后来格劳秀斯也认为“凡行为不受别
人意志或法律支配的权力就叫主权”
主权属于人民、由人民当家作主、掌握国家权力的思想。法国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家卢梭最早提出,它曾是资产阶级民主制的理论基础,是在反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和君权神授的斗争过程中产生的。让·雅克·卢梭(1712-1778) 认为,国家主权只能属于人民,它是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的,立法机关是人民公意机关,法律则是公意行为。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规定,政府是为了保障人民权利而设立,任何政府形式一旦变得有害于这些权利,人民有权变更、废除或另设新政府。
在美国历史上指准州人民有权自己决定以蓄奴州或自由州身分加入联邦的理论。这一理论由密执安州参议员刘易斯·卡斯首先提出,得到伊利诺斯州参议员斯蒂芬·A·道格拉斯的支持。所谓人民主权原则,就是准州在申请加入联邦时在准州宪法中写进蓄奴或反对蓄奴的条款。1850年妥协案对墨西哥和犹他规定了人民主权原则,1854年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对堪萨斯也规定了人民主权原则。从政治学角度上看,人民主权论是这样一种理论,即州的主权属于人民,人民拥有改变有损于自己利益的政府。约翰·洛克、琼·雅克·卢梭及托马斯·杰斐逊的政治哲学都阐述了这一理论。在美国,此原则首先见于独立宣言。
美洲的大多数英国殖民地建立时期,就把人民主权原则作为社会的基本原则。但由于当时的殖民地深受英国这个宗主国的影响,人民主权原则在当时对社会制度的影响并不像今天这样大,它只是在各地的人民大会特别是乡镇政府中悄悄地发生作用。直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人民主权原则才走出乡镇成为各级政府的政治准则。所有的阶级,所有的人们,都在为人民主权原则而战。随着胜利的到来,人民主权原则最终成了一切法律的准则。
作为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代表,美国和法国的宪政过程是一部人民主权理论的实践史。两国的人民主权的宪法原则尽管都脱离不了资产阶级的实质,但是在具体的思想来源和权力配置上又各自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契约限权型"人民主权原则和"公意"型人民主权原则。两种原则的思想来源比较分析(一)美国人民主权原则的思想来源人民主权思想是美国宪法产生的重要理论依据和逻辑起点,同时也是美国宪法追求的价值IJ标和衡量其合理性的重要标准.美国宪法中的人民主权原则主要是来源于洛克的限权性人民主权思想,并经美国制宪的先贤发扬而扩大影响。
革命的作用加上法律的效果使民主得以宣告取得彻底的胜利。权力已被民主之手牢牢控制,它不会允许任何力量再来反抗民主。上层阶级只得默认这一切,尤其当他们认识到已经永远不再可能从人民手中夺回权力,冒犯民主将会招来众怒时,他们便竭尽全力去讨好人民。由此,一连串看似有悖常理的现象出现了:原先的既得利益者竟投票通过了会侵犯他们利益的具有民主内容的法律;由一些大地主建立起来的马里兰州竟第一个宣布了普选,它所有的政府机构竟率先采用了最为民主的管理方式。
社会的发展的确拥有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为选举资格规定种种条件的国家,最终会全部取消所作出的规定,区别仅在时间的早晚而已。选举权范围的每一次扩大,都使民主的力量更加强大,民主力量的增强又会刺激民主的要求进一步增加,而民主要求的每一次增加都只会使人们越想把选举权的范围再扩大。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实行普选为止。
人民主权原则在美国取得的进展与美国人民的想像力是成正比的,它不仅没有发展的边界,还会根据实际需要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有时它以普遍而广泛的直接民主形式出现,
有时则以监督完备的间接民主形式出现。人民既可以亲自制订法律,也可选出议员代表自己行使权力。
不同的国家处理公共权力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方式也不同。有的国家把政权从外部强加给社会,社会必须要在它的控制下前进;有的国家则把权力与社会分开,时而让权力属于社会,时而又让权力脱离社会。美国则独辟蹊径:权力与社会高度统一。权力归于社会,社会持权自治。权力的源泉是社会,除此之外,不会再有其他的权力来源。人民通过推选代表参与立法进程,通过选举行政人员参与执法活动。人民在授予政府一定权力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权威地位和监督责任一并告知。人民像上帝统治宇宙一样统治着美国的政治。凡事皆源于人民,用于人民,人民是诸权之本。
物理科学技术学院应用物理杨耀民2011105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