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及其原因

合集下载

地表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规律

地表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规律

地表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规律一、地表土壤有机质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地表土壤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植物提供养分和水分,同时也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碳库之一。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 SOM)是土壤中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包括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动物残体及其分解产物等。

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质量对土壤肥力、土壤结构、水分保持能力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具有重要影响。

1.1 土壤有机质的组成与分类土壤有机质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活的微生物生物量、死亡的微生物残体、植物残体、动物残体以及它们的分解产物。

根据其分解程度和化学结构,土壤有机质可分为新鲜有机质、半分解有机质和腐殖质。

1.2 土壤有机质的功能与作用土壤有机质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多重角色。

首先,它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其次,土壤有机质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和渗透性。

此外,它还具有保水和调节水分的能力,对干旱地区尤为重要。

最后,土壤有机质是重要的碳汇,能够缓解全球气候变化。

二、地表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性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性是指在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地形地貌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出的差异性。

这种变异性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2.1 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植被覆盖等。

气候条件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具有显著影响,例如,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而干旱或寒冷的气候则可能导致有机质分解加快。

地形地貌通过影响水分和养分的分布,间接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土壤类型和植被覆盖则直接影响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组成。

2.2 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方式、耕作制度、施肥管理等。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如农田、森林、草地等,对土壤有机质的输入和分解具有不同的影响。

耕作制度,如耕作深度、耕作频率等,也会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分布。

耕地土壤pH_值和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长沙县为例

耕地土壤pH_值和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长沙县为例

引用格式:叶钰,徐泽,阳冬秀,等. 耕地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长沙县为例[J]. 湖南农业科学,2024(3): 37-40. DOI:10.16498/ki.hnnykx.2024.003.009土壤是农业生产之根本,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1]。

土壤酸碱度是一项重要的土壤属性,直接影响着土壤养分的存在状态和有效性,是评价土壤质量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指标[2]。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对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以及作物的生长起着重要作用[3]。

两者受到母质、海拔高度、气候、生物、成土时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与施肥、土地利用、耕作等人为因素密切相关。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耕地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酸化、土壤污染及土壤侵蚀等问题日益突出,耕地保护也成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

为此,分析耕地pH值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不仅对耕地土壤改良保护和合理高效施肥具有重要参考作用,同时还能在土壤养分可持续利用及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国内已有对土壤pH值和有机质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 耕地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长沙县为例  叶钰1,徐泽1,阳冬秀1,张丹1,苏翔1,吴海勇2 (1. 长沙县农业农村局,湖南长沙 410100;2. 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128)摘要:为了解长沙县耕地土壤有机质丰缺状况和空间分布特征,采集了长沙县2 118份耕层(0~20 cm)土壤样本,测定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含量,分析了不同母岩母质、土壤质地、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长沙县耕地土壤主要以微酸性为主,其中部和北部耕地土壤酸性更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北高南低的分布趋势;不同母岩母质中,除砂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呈酸性,其他类型的母岩母质形成的土壤均呈弱酸性,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范围为27.2~38.3 g/kg;不同土壤质地中,轻壤的pH均值最高,为6.3,砂壤的pH均值最低,为5.5,有机质含量排序为轻壤>砂壤>中壤>黏土>重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水田的pH值平均为5.92,有机质含量平均为34.2 g/kg,旱地的pH平均值是5.89,有机质含量平均为30.5 g/kg。

《植树造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范文

《植树造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范文

《植树造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植树造林已成为应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土壤有机碳作为衡量土壤质量和生态质量的重要指标,对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植树造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指导植树造林实践、提高土壤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一)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了不同类型植树造林地区,包括山区、平原区、沙地等,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不同环境条件下植树造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二)研究方法1. 土壤样品采集:在各植树造林地区分别设置采样点,按照一定的深度和间隔采集土壤样品。

2. 土壤有机碳测定: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

3. 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三、植树造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一)总体分布特征通过对不同植树造林地区的土壤样品进行测定,发现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各地区间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呈现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深层土壤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表层土壤受到植被覆盖、根系分泌物和地表凋落物等的影响,使得有机碳输入量较大。

(二)空间分布特征在不同植树造林地区,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差异。

在山区,由于地形起伏较大,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在平原区和沙地,由于地形相对平坦,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对均匀。

此外,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也有影响。

四、影响因素分析(一)植被类型与覆盖度植被类型和覆盖度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植被类型丰富、覆盖度高的地区,其土壤有机碳含量也较高。

这是因为植被通过根系分泌物和地表凋落物等途径,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

(二)土地利用方式与经营管理措施土地利用方式和经营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也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科学的经营管理措施,如合理施肥、灌溉、除草等,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

南四湖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和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南四湖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和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南四湖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和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武婕;李玉环;李增兵;方正;钟豫【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4(034)006【摘要】基于地统计学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南四湖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和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均属中等变异程度,除硼符合正态分布外,其余土壤属性均符合对数正态分布.结构分析表明,除硼为纯块金效应外,土壤有机质和其它微量元素空间自相关性较强,其中结构性因素起主导作用.克里格插值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分布总体趋势为由北向南逐渐降低,锰、铜、锌分布总体趋势为中部高,南北两端低.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土壤类型、耕层质地、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和地貌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均有显著影响.土壤类型主要是由于成土母质的差异影响土壤有机质的高低与分布,随质地由砂变粘、坡度由低变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步升高,田间管理水平的差异是造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微量元素中,除硼不受影响外,铁、锰、铜和锌与土壤类型、耕层质地、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和地貌类型密切相关.【总页数】10页(P1596-1605)【作者】武婕;李玉环;李增兵;方正;钟豫【作者单位】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泰安271018;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泰安271018;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泰安271018;平邑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平邑273300;诸城国土局,诸城2622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农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三维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J], 徐丹;刘昌华;蔡太义;张世恩2.砒砂岩区小流域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 杨振奇; 秦富仓; 李龙; 任小同; 钱秋颖; 韩君3.江西鄱阳湖平原区农田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 余慧敏; 朱青; 傅聪颖; 郭熙4.复合地貌区农田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 张万涛;许明祥;李彬彬;吉静怡5.晋南农作区耕地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J], 张旭梦;张吴平;黄明镜;王国芳;高莉;闫琳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版)__第六章土壤圈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版)__第六章土壤圈

农业土壤
• 也叫耕作土壤,是在自然土壤的基础上,通过 人类生产活动,如耕作、施肥、灌溉、改良等 以及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而形成的土壤,如 耕地、果园、茶园里的土壤。 主导因素:人类 生产活动。
二、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3 1 土土壤壤圈圈与大与气生圈物进圈行进气行体养的分交元换素,的影循响环大,气土圈壤的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第二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三节 土壤的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第四节 土壤类型特征 第五节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一、 土壤及其土壤肥力的概念
•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 是一个独立的自然体 。
• 由于人类对土壤的利用方式不同,对土壤产生 不同的概念 。
A层
划分和命名
E层
B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967 国际土壤学会提出
把土壤剖面划分为:
有机层(O)
C层
腐殖质层(A)
淋溶层 (E)
淀积层(B )
R层
母质层 (C)
母岩层(R)
耕作土壤剖面
• 耕作层(表土层) 属人为表层类,包括灌淤表层, 堆垫表层和肥熟表层。土性疏松、结构良好、有机 质含量高、颜色较暗、肥力水平低。
(二)土壤胶体的性质
• 土壤胶体是指土壤中高度分散粒径在 1~100mm之间的物质。
• 土壤胶体的种类
按其成分和性质有三类:
土壤矿物质胶体,包括次生硅酸盐,简
单的铁、铝氧化物,二氧化硅
有机胶体,包括腐殖质有机酸蛋白质及其衍
生物等大分子有机化合物。
有机无机复合胶体,土中有机胶体和无
机胶体通过各种键(桥)力相结合的有机-无机复 合体。

影响土壤中有机质多少的因素(摘自《土壤地理学》朱鹤健、何宜庚)

影响土壤中有机质多少的因素(摘自《土壤地理学》朱鹤健、何宜庚)

影响⼟壤中有机质多少的因素(摘⾃《⼟壤地理学》朱鹤健、何宜庚)重温经典,影响⼟壤中有机质多少的因素(摘⾃《⼟壤地理学》朱鹤健、何宜庚)⽓候对⼟壤形成的影响 ⽓候对⼟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温度、降⽔、湿度和蒸发等因素⽽起作⽤,即⽔热条件及其动态的综合。

1.⽓候控制着⼟壤形成的⽅向及其地理分布⽓候因素决定着成⼟过程的⽔热条件,直接影响到⼟壤中的⽔、⽓、热的状况和变化。

⽓候不仅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和物质的淋溶过程,⽽更重要的是在颇⼤程度上控制着植物和微⽣物的⽣长,影响⼟壤中有机质的积累与分解,决定着养分物质的⽣物⼩循环的速率和规模。

所以,⽓候是⼟壤形成和发育的重要因素,控制着⼟壤中物理、化学和⽣物等作⽤过程的总趋势。

在不同⽓候条件下发育的⼟壤便有很⼤的差异。

⽓候在地表呈有规律的变化,构成呈⽔平⽅向和垂直⽅向分布的图式。

⽽⼟壤的类型亦发⽣相应的更替,表现出⼀定的地理分布规律性。

⼟壤的这种空间分异通常认为主要是由⽓候的变化引起的。

但⽓候与⼟壤之间的关系,也可因其他成⼟因素的参与⽽变得复杂化。

另外,⼟壤的特性不仅与近代⽓候有关,⽽且与过去的⽓候变迁有关。

如受第四纪冰川波及的地区的⼟壤年龄和风化期的长短,就与未受这种影响的地区的⼟壤有巨⼤的差别。

温带和寒带地区的⼟壤受冰川覆盖的影响特别深刻,由于冰川退缩的情况不同,它们之间⼜有⼀定的差异。

2.⽓候制约着⼟壤的形成过程⽓候对成⼟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母质和⼟壤中矿物的风化和淀积,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分的蒸发和淋溶等过程。

⼀般地说,温度增⾼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温度从 0℃增⾄50℃时,化合物的离解度增加7倍。

所以在低纬地区的岩⽯风化和⼟壤形成的速度,⽐中纬和⾼纬地区的快得多,风化壳和⼟壤的厚度也⽐中、⾼纬地区厚得多。

如我国⾼温多⾬的南⽅,风化壳的厚度可达⼏⼗⽶;⽽⼲冷的北⽅和⾼⼭区,风化壳皆很薄,⼟壤发育程度也较低。

在降⽔量⼤于蒸发量的湿润地区,淋溶作⽤强,⼟壤具有盐基饱和度低,酸性强等特点。

谈谈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谈谈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谈谈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含有的植物、动物残体以及微生物遗体等有机物质的总和。

下面将从变化规律和原因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规律:
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规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
1. 开垦初期: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主要原因是开垦前未经过大规模人工干扰,土壤有机质素质好,土地生态系统相对完整。

2. 开垦中期:土壤有机质含量开始下降,主要原因是长期人工耕作,土地退化和生态系统破坏。

3. 改革开放后:土壤有机质含量略有回升,主要原因是国家加大了土地保护力度,推出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政策。

4. 近年来:土壤有机质含量又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城市化、工业化和化肥过度施用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原因: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与许多因素有关,主要包括:
1. 土地利用方式: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不同,例如森林和草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而农田和城市区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

2. 气候条件:气候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很大,如温度、降雨量等因素都对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和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土地管理措施:合理的土地管理措施能够减缓土壤有机质的流失,如合理施肥、轮作、退耕还林还草等。

4.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的重要原因,如过度开垦、过度施肥、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等都会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

综上所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规律和原因都是复杂的,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世界与中国土壤类型的分布范围及其成因[整理]

世界与中国土壤类型的分布范围及其成因[整理]

世界与中国土壤类型的分布范围及其成因我的土壤类型的分布我国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因而土壤类型也多,在空间分布上既有水平地带分布规律,又有垂直分布规律,纵横交错,独具格局。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是由湿润海洋性与干旱内陆性两个地带谱构成。

东部沿海为湿润海洋性地带谱,两部则为干旱内陆性地带谱,而在两者之间的过渡地带则有过渡性土壤地带谱。

所以,土壤水平地带在我国境内发育是比较完整的,在亚欧大陆上也颇具特色。

在秦岭、淮河以南属亚热带至热带地区,由于受到湿润季风的影响,气温和雨量自北而南递增,土壤带基本上随纬度变化,自北而南是黄棕壤、红壤和黄壤、砖红壤性红壤和砖红壤。

但由于区域地形的影响,故使土壤带在同一地带内也产生分异。

在中亚热带,由于湘鄂山地地势较高,云雾多,雨量大,则以黄壤为主;在云贵高原,由于东面和西南受海洋性季风的影响较大,气候比较湿润,而高原的中心则具有比较干热的高原型亚热带气候特点。

因此,云贵高原的土壤水平分布有别于亚热带的东部地区,在黔中高原(贵阳)一带分布黄壤,而滇中高原(昆明)一带则为红壤,往西至下关逐渐过渡至褐红壤,继续往西南,在芒市则分布砖红壤性红壤。

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为广阔的温带。

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主要为棕壤;在长白山地区由棕壤逐渐向暗棕壤过渡;在大兴安岭北部林下可见灰化土的发育。

在松辽平原,在草甸草原植被下有黑土与白浆土发育。

上述我国东部土壤地带分布规律基本上与纬度带相一致,即由南而北依次为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灰化土。

在东西方向上,因为水热条件由东南向西北变化,土壤类型也相应作东南至西北向更替。

在暖温带的土壤演替顺序是,由东部的棕壤向西北演变为褐土、黑垆土,进入半荒漠地带则演变为灰钙土,再向西延伸至亚欧大陆的干旱中心,即演化为棕漠土。

温带的土壤分布则是另一种情况,从东北北部松辽平原的黑土、白浆土起,土壤的分布基本上作东西向排列,愈向西气候逐渐干旱,则又相继出现黑钙土、暗栗钙土、栗钙土、淡栗钙土以及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及其原因
摘要:通过分析得出,我国土壤有机质的分布大体为由南至北,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多;由东至西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

在此大的规律背景下,又有部分特殊类型的土壤并不符合此规律,土壤有机质含量极高或极低。

总的来说土壤有机质含量是由进入土壤的有机质量和土壤中消耗的有机质量共同决定的,两者差值即为土壤有机质量,由于各地气候不同,地表植被量不同,土壤中微生物活性不同等因素,进入土壤的有机质量和土壤中有机质的消耗量都不同,故土壤有机质含量产生差异。

关键词:土壤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形成原因
引言: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土壤的肥力的物质基础,也是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

只占土壤含量一小部分的土壤有机质对土壤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及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的意义。

了解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原因有助于我们理解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的原因,加深对土壤形成规律的认识及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土地。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1.1 土壤非特异性有机质
土壤非特异性有机质是指有机化学中已知的普通有机化合物。

其原始来源是植物组织。

在自然条件下,树木、灌丛、草类、苔藓、地衣的躯体都可为土壤提供大量有机残体。

在耕作的土地上,农作物的大部分被人从土壤上移走,但作物的某些地上部分和根部仍残留于土壤中,而且人为耕作的土壤可能会施有机肥和化肥,这也会增加土壤非特异性有机质数量。

土壤动物如蚂蚁、蚯蚓、蜈蚣、鼠类等(消费者)和土壤微生物(分解者)是土壤有机质的第二个来源,它们分解各种原始植物组织,也为土壤提供排泄物和死亡后的尸体。

1.2 土壤腐殖质
土壤腐殖质是土壤特异有机质,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成分,约占有机质总量的50%~65%。

腐殖质是一种分子结构复杂、抗分解性强的棕色或暗棕色无定形胶体,它是土壤微生物利用植物残体及其分解产物重新合成的一类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土壤腐殖质可分为胡敏酸、富里酸、棕腐酸和胡敏素。

土壤腐殖质主要是由C、H、O、N、S、P等营养元素组成。

2
由表一可知,在我国东部,由北向南,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是逐渐减少的,北方辽宁千山的棕壤A层有机质含量为7.13%,到南方的砖红壤已降为3.94%。

我国气候由南向北经历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年平均气温和降水也都是由北至南逐渐下降。

北方气候寒冷、较南方降水少,南方的植物量应该被北方更多,但南方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却较北方少,可见并非植物越多,越适宜植物生长的地方,土壤有机质就越多。

表二:中国北方部分土壤A层有机质含量表
由表二可知,在我国北方,由东向西,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逐渐减少,这与我国由东向西降水量逐渐减少,植物量逐渐减少的趋势相同,其中沙漠地区土壤有机质最少,如山西草原风沙土A层有机质含量只有0.82%。

由此可知地表植物量是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再综合表一,可以看出温度也是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表三:中国部分地区土壤A层有机质含量表
由表三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土壤类型并不符合由北向南,由东向西,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的规律。

如珠峰灰化土在西部,土壤有机质含量A层达7.13%,B层更高达12.03%。

四川若尔盖沼泽土位于西部,A层有机质含量达27,3%。

宁夏银川碱土位于中部,A层有机质含量只有0.26,甚至不及山西草原风沙土。

这些差异与这些土壤形成的独特地理环境有关,各有其特殊原因。

3、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原因
3.1北多南少、东多西少的原因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进入土壤的有机质量和离开土壤的有机质量的差值,其数值大小取决于进出两方面。

南方较大的地表植物量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来源,但由于南方水热条件优越,常年温度较高,而25~35℃微生物的活性最高,有机质的分解也最快,南方一年中的温度普遍较高,微生物活动活跃,这使得有机质大量分解,由于植物生长需要就消耗了微生物分解的有机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

北方温度普遍较低,但丰富的植物也以枯枝落叶的形式为土壤提供较多有机物,因为温度较低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因此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化速度都很慢,经过多年积累,可使有机质大量积累且集中于表层土壤,如北方嫩江的黑土A层有机质含量为6.3%,厚度可达50厘米。

但也并非气候越寒冷越好,虽然寒冷的气候可以更加抑制微生物的活性,但寒冷的气候也使植物难以生长,如北极的荒漠地区连苔藓都难以生存,有机质供应量太少,无法积累。

我国西部就是因为降水量减少,地表植物量减少,造成有机质来源不足,从而产生由东到西有机质含量减少的规律。

3.2部分具有非地带性特征的土壤类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解释
3.2.1珠峰灰化土
珠峰位于青藏高原西南,海拔高,温度低。

此地灰化土的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中B层最高,为12.3%,A层也达7.13%。

珠峰降水量不多,但积雪很厚,永冻层广布,地表水分充足。

土壤含水量大、通气性差。

这种环境不利于有机质的矿质化,但是有利于腐殖质化的进行。

植物残体分解形成大量有机酸,腐殖质酸与土壤中铁、铝络合并向下淋溶淀积,形成灰化层和腐殖质-铁铝淀积层的土壤,增加了B层有机质的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凋落物层逐年增厚,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得很高。

3.2.2四川大竹紫色土
大竹位于四川省东北部低山丘陵地区。

大竹紫色土的有机质含量很低,A层为1.18%。

四川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适合植物生长,土壤有机质来源充足。

但由于四川盆地高温高湿,有机质矿化分解较多,多于腐殖化,大量有机质矿化分解后被植物吸收,导致紫色土有机质含量很低。

3.2.3银川碱土
宁夏位于西北内陆高原,属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全年平均气温在5-9℃之间。

银川的碱土,含有较多的碳酸钠,土壤呈强碱性(pH>9),植被比较难以成活,植被覆盖率低,且此处年平均降水量仅200毫米左右,蒸发强烈,不利于植物生长。

由于土壤含水量少,加之这里风大,土壤通气性好,形成了有利于有机质矿质化而不利于腐殖化的环境,但由于地表植被不足,矿质也无法被充分利用再次成为植物有机质,故银川碱土有机质含量很低。

4总结
总的来说土壤有机质含量是由进入土壤的有机质量和土壤中消耗的有机质量共同决定的,两者差值为土壤有机质含量,由于各地气候不同,造成各地地表植被量不同,土壤中微生物活性不同,矿质化和腐殖化速度、程度不同,故土壤有机质含量产生差异。

参考文献:
1.主要土壤类型性质表
2.李天杰赵烨张科利郑应顺王云土壤地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黄元仿周志宇苑小勇张红艳干旱荒漠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生态学报
2004,24(12)
4.李克让王绍强曹明奎中国植被和土壤碳贮量中国科学D辑2003,3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