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知识点

第一章社会保障理论概述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及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社会保障通过分散个人的风险,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并依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经济有序进行;许多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内容;在中国还有针对特殊人群的社会优抚制度;概念要素依法建立,立法先行突出以人为本具有经济福利性属于社会化行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稳定功能、调节功能、促进发展功能、互助功能、其他功能社会保障的特点公平性:起点、过程、结果社会化福利性法制规范性特征多样性特征刚性发展特征风险分散机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责任主体是国家和政府通过再分配保证社会公平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公平原则、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责任分担原则、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其他原则社会保障体系概述含义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是国家依法建立起来的保障国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系统;社会保障体系有无漏洞通常是衡量社会保障制度完备与否的基本依据;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完整性协调性社会保障体系的结构根据业务内容: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根据是否与受保障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或收入关联根据政府介入程度及法律规范的强制性层次性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福利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儿童福利、其他福利军人保障补充保障慈善事业、社区服务、企业年金、商业保险、家庭保障第二章社会保障主要理论思想德国新历史学派劳资问题是一个伦理问题国家至上法律至上社会保障思想:倡导国家保险,缓和劳资矛盾代表人物:古斯塔夫·冯·施穆勒G. Schmoller主要观点:强调精神和伦理在社会经济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实行强有力的国家干预;资本主义经济组织形式变化可以避免其经济发展重点弊端;提倡社会改良,主张实施社会立法,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历史价值被政府接受,是德国率先实施的依据凯恩斯主义代表人物: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主要观点:充分就业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是引起失业的根本原因;要想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就必须依靠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通过国家干预,扩大公共福利支出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刺激需求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强调精神和伦理在社会经济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历史价值:被美国政府接受;需求管理成为很多国家制订政府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有效需求理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流动偏好规律政策主张有效需求管理政策刺激消费,引导需求政策社保思想:有限再分配和有限保障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财政政策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其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总需求,主要是从生产的角度考虑的,最终是为了维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是维持社会再生产的连续性,实施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措施,只是为了刺激需求和保护生产,以实现充分就业,其政策并非出于对民众福利的真正关心;因此,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充分强调个人责任,国家承担有限责任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的社会保障仅是“有限”保障;福利经济学旧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代表人物:庇古旧福利经济学、卡尔多新福利经济学主要观点:旧福利经济学:福利是一个人获得的效用或感受到的满足通过国家干预,通过收入再分配的形式来实现福利最大化新福利经济学:帕累托最优理论——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历史价值:将社会福利与国民收入联系在一起,是福利国家产生的理论依据旧福利经济学基本观点经济福利边际效用价值论①国民收入大小;②国民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思想:政府干预,实施社保,收入均等新福利经济学“帕累托最优”与“补偿原理”“社会福利函数”论“相对福利论”论社保思想:补偿变革损失,实现合理分配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第三章社会保障理论分析社会保障水平的特点含义: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社会保障水平有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之分社会保障绝对水平是指每个独立个体所获得的社会保障给付量;微观:社会保障支出占工资总额的比重;中观: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宏观: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特点;粘性或者刚性特点、动态性特点、适度性特点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不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社会救助;低于基本生活标准社会保险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超度”客观原因:人口老龄化、失业率增高、医疗费用膨胀;主管原因:政策原因、认识误区社会保障支出的“适度”平等与公平公平的相对性不同的主义有不同的公平原则、不同时期或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公平原则、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公平原则、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不同的公平原则、不同的个人对公平的理解也有分歧社会保障中的平等参保资格上是否平等、在保险缴费、支付、水平上是否平等、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的门槛是否人人相同、在社会保障模式层次上,促进收入平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社会保障中的效率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内部而言的效率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有效供给外部而言的效率外部效率衡量指标: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在职职工总收入中社会福利收入占工薪收入的比重,福利分配与工薪就业的关联度社会保障中的公平体现于社会保障原则之中社会保障一般公平原则:1生存保障原则;2正向分配原则;3社会保障制度与国情相适应原则;4普遍社会保障中的公平体现于社会保障原则之中社会保障各子项目公平原则:1社会救助原则——选择性原则、人道主义原则、受助权利原则、最低生活原则2社会保险原则——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原则、统筹互济原则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社会保障中的公平体现于社会保障原则之中社会保障各子项目公平原则:3社会福利原则——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4社会优抚原则——励军荣军原则,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原则;社会保障中的公平体现于社会保障原则之中不同主义的不同公平原则:1关于国家介入社会保障的程度;2关于社会保障收支问题;3关于“劫富济贫”和福利收入均等化问题4关于社会保险的资格条件问题第四章社会保障基金与管理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社会保障基金征税方式与征费方式费改税的积极作用提高征收率和降低成本、提高社会保障统筹级次、有助于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基金安全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费改税的障碍面临着制度障碍和相应成本制度缺失成本与制度摩擦成本、配套管理制度亟待完善与我国现行的“统账结合”的制度构架相冲突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现收现付型、完全积累型、部分积累型现收现付式:不同人群的代际收入再分配,内涵:利用目前投保人缴纳的保险费为现在的保险受益人支付保险金,完全靠当前的收入满足当前的支出,以支定收,略有节余;优点:以支定收,只需考虑短期资金平衡,不必承担长期风险;缺点:当人口年龄结构和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发生变化或者经济发生动荡时,会增加现有人口和劳动力的负担完全积累式:个人生命周期内的收入平滑;内涵:未来用于支付保障待遇的基金为投保人在整个缴费期间的缴费额及其储备基金的投资收益,也就是通过一定的积累来满足个人未来的保障需求;特点:费率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可以由有关管理当局通过投资活动予以保值、增值;优点:能够预防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使基金的筹集与经济条件相联系,权利与义务关系紧密;缺点:通货膨胀导致基金贬值风险的客观存在又使资金的保值与增值压力倍增;每个劳动者分别设立账户且历经多年导致管理难度比较大;部分积累式:现收现付与部分积累的结合;内涵:将现收现付式和完全积累式实行有机结合,将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现收现付,另一完全积累;特点:以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与远期纵向收付平衡有机结合作为指导的基金管理方式;实践:我国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采取的就是部分积累模式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原则收支平衡,确保制度正常运行:现实生活中,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一般都采取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方式;合理负担,维持适度待遇水平:在企业、个人和政府之间进行合理的社会保障费用;综合平衡,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根据一定期间内社会保障项目支付的需要确定合理的支付准备金规模,剩余部分用于投资运营,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原则安全性原则:最基本原则,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收益原则:社保基金通过投资运营获得尽可能高的投资回报率流动性原则:衡量标准是资产变为现金的能力属地化管理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类型:决策机构主要是由政府机关充当执行机构主要由政府职能部门或社会组织担任监督机构由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担任社会保障管理方式集权制管理:在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基础上,把各个社会保障项目全部统一在一个管理体系中,集中对社会保障各项基金的筹集、待遇给付以及运营监管等实施统一的管理;分权制管理: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由不同的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各自建立起一套执行机构、资金运营机构和监督机构,并且各机构间相互独立,资金不能相互融通;统分结合的管理:将相关性较强的社会保障项目集中起来,实行统一管理,而将特殊性较强的项目单列出来,由专门的部门进行分散管理第五章养老保险制度人口老龄化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结构模式,而不是指单一群体或个人年龄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衡量标准: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养老养老金替代率即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的比率;通常作为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重要评价标准;替代目标和公式缴费工资替代率缴费工资替代率=基本养老金/指数化缴费工资社会平均工资替代率社平工资替代率=基本养老金/地方社会平均工资个人退休前工资替代率个人工资替代率=基本养老金/退休前工资金替代率根据社会保险的原则,养老金标准的上限应该考虑退休人员已经形成的生活水平,下限应当高于贫困线,即养老保险金必须高于社会救济的标准;国际劳工大会的文件规定:缴费和就业30年并有一个符合养老条件的配偶,正常的养老保险工资替代率不得低于40%--50%;国外的养老金替代率一般在40%--70%之间,如美国的养老金替代率为40%,法国为50%,日本最高为68%;养老保险金的缴费模式待遇确定型,缴费确定型待遇确定型DB计划,defined benefit指按预先确定的为保障一定的生活水平所需要的替代率与支付养老金标准,支付雇员退休时的待遇;“以支定收”例如:养老金水平=该职工退休前若干年的平均工资系数工作年限优点:收益额明确,退休后有收益有保障;缺点:有通货膨胀及待遇刚性增长等风险;缴费确定型DC计划,defined contribution是经过预测,确定一个缴费标准,按照这个缴费标准投保费率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并存入劳动者的个人账户;“以收定支”养老金水平取决于缴费年限的长短、资金积累的规模及其投资收益的多少优点:简便灵活、雇员选择权;缺点:保值增值难度大养老保险三支柱方案、五支柱方案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含义: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企业年金目前定位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一个重要补充;基本模式;建立了以受托人为中心的信托模式;企业年金由企业发起设立年金计划,并成立年金理事会,确定受托模式后,由受托人代表委托人选择投资管理人、托管人和账户管理人;通过四个资格管理人之间的相互监督,最大程度的保证企业年金基金的安全;第六章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医疗服务价格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都较小,收入弹性较大供方信息垄断医疗服务需求易受心理作用影响医疗服务具有不可分割性特点医疗服务具有异质性特点医疗服务市场的失灵医疗保险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风险选择risk selection、撇脂cream-skimming、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与医疗服务市场相连:第三方补偿机制医疗保险制度模式国家卫生服务模式:特点:普享的福利制度:本国全体公民资金流向:公民纳税——二次分配——医疗服务提供方——为居民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医疗服务,不存在“第三方付费”:政府举办医疗机构,较强的计划性,市场机制基本不起调节作用社会医疗保险模式:概念: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强制实施,由雇主和雇员按一定比例缴纳医疗保险费,建立医疗保险基金,用以支付被保险人医疗费用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特点:国家立法强制居民参保和筹集医疗保险基金,强调权利与义务先对应,第三方支付以收定支、收支平衡,专款专用,与就业和收入相关联,保障范围扩大,被保险人自付一定费用商业医疗保险模式概念:以商业医疗保险作为本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主体制度,辅之以其他形式的医疗保障的一种医疗保障模式;是把医疗保险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按市场法则自由经营的医疗保险模式特点:自愿的契约关系,特殊商品,市场调节,政府责任是制订与监管医疗保险的法律法规,第三方支付,强调精算公平储蓄医疗保障模式概念:将医疗费用损失风险自留的一种形式,通过个人账户的积累,以解决家庭成员患病所需的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障制度特点:法律强制性储蓄的方式,要求每个有收入的国民在年轻时就要为其终生医疗需求储蓄资金;不能分散风险;强调基金积累,突出个人的自我保障意识和责任;个人储蓄账户只能用于个人和家庭成员的医疗消费;患者根据自己经济支付能力自主选择医疗服务项目,享受的医疗服务水平越高,个人自付的费用就越高复杂性:多种制度,主导制度分类依据·:兼顾资金筹集方式、对医疗机构的支付方式、医疗费用的分担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医疗保险费用分担方式起付线方式起付线方式又被称为扣除法,是指被保险人只有在支付一定数额的医疗服务费用后,保险机构才负责支付部分或全部的医疗费用;共同付费方式共同付费方式又称按比例分担,即被保险人和保险机构按一定比例共同支付医疗费用,这一比例又称共同负担率或共同付给率;最高保险限额方式该方法是先规定一个医疗费用封顶线,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只偿付低于封顶线以下的医疗费用,超出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由被保险人或由被保险人与其单位共同负担;混合式混合支付法是将上述多种支付方式综合起来应用的偿付方式;医保支付方式医疗服务付费方式按服务项目支付Fee for Service第三方医疗保险机构根据协议,按医生和医院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数量向医疗服务机构支付医疗费用的形式;按住院床日费用支付Per Diem日均住院费用付费,医疗保险机构根据医院实际提供的住院天数,按每一住院日的费用偿付标准向医院支付医疗费用的方式;单病种支付Per Case医院对单纯性疾病按照疾病分类确定支付额度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s根据国际疾病诊断分类标准,将住院患者的疾病分为若干组,每组分为几级,对某组某级疾病的诊疗全过程一次性向医疗机构偿付费用;按人头付费Capitation根据医疗结构服务人数,按照每人定额定期由第三方向医疗服务方支付一笔固定的费用为被保险人购买医疗服务的制度;总额预付制度Global Budget协商确定一定时期内提供一揽子医疗服务项目所需的资金总额医保两定点、三目录两定点:定点医院、定点药店处方外配药品购买;三目录药品、诊疗项目和服务设施目录;起付线社会统筹基金开始分担的医疗费用的金额起点, 为当地员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共付制社会统筹基金分担医疗费用时,要求个人分担一定比例;封顶线社会统筹最高支付限额,原则上控制在当地员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第七章失业保险制度失业失业的概念:在某个年龄以上,在考察期内没有工作,而又有工作能力并且正在努力寻找工作的状态失业三要素:年龄、工作能力、正在努力寻找工作的状态失业的基本类型摩擦性失业:由于劳动力信息不完全、市场组织不完善所导致的人们在不同地区、职业或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停地转换工作而引起的难以避免的摩擦所造成的失业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和流动选择机制引起历时较短,自愿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变化和产业兴衰转移而导致的劳动力供求的内部结构失衡而出现的失业现象职位空缺和失业者并存原因: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变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持续时间较长周期性失业:有效需求不足事业,由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引起的劳动力供大于求所造成的失业难以预料,后果严重,难以治理季节性失业: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由于季节性变动而导致的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所形成的失业现象,可以预料,容易解决失业陷阱在失业保险制度作用下,当失业者失业期间享受的失业保险金收入和其他补助与找到工作的净收入相比具有很高的替代率时,失业者宁愿选择失业而不愿再就业;/缩小了失业者和就业者之间的收入差距支付期限较长,客观上促使长期失业者形成;/等额发放不利于失业者再就业如何应对失业陷阱降低失业保险金的替代率、短失业保险金发放时间、随给付期限累退发放失业保险金、对失业者提前就业给予奖励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扩大、失业保险的目标越来越明确、失业保险向失业预防和就业援助相结合转变失业保险条例经济体制转型与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创建的客观必然性以三个法规为线索的失业保险制度发展脉络初创: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1986年发展: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1993年完善:失业保险条例1999年从三大法规的变化看失业保险制度的逐步完善资助企业创造就业机会,抑制企业解雇员工,稳定就业均等金额给付不论失业前收入水平多高,都规定给付同一绝对金额的津贴均等比例给付按失业前一段时间平均收入水平的同一比率给付津贴递减给付失业津贴占原工资的比例与失业前的工资水平成反比根据失业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给付金额或降低给付比率均等金额线付与均等比例给付相结合失业津贴分为两部分:固定部分、与原工资相联系的部分给付期限最高限额为连续领取8~39周,通常为26周给付期限与失业者的年龄条件、缴费时间以及失业率有关失业保险给付期限计算方法连续计算,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最长期限连续计算累计计算,在一定时间内累计,超出不再享受第八章其他保险工伤保险实施原则无责任补偿原则也称无过失补偿原则;劳动者意外遭遇工伤事故,不论事故责任人是谁,不论雇主、雇员哪方过失,甚至没有过失,劳动者均应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待遇给付与责任追究分开本人犯罪或故意行为除外;个人不缴费原则工伤保险的保费由企业承担,个人不缴费待遇标准从优原则工伤保险待遇比其他社会保险项目优厚只要符合工伤标准,待遇给付即可获得,不考察年龄、缴费期等其他因素补偿、预防、康复相结合原则从经济补偿转向事故预防、医疗康复及职业康复相结合,这是现代工伤保险的标志也是发展趋势职业病工伤是职业性伤害的简称,内容包括工作意外事故和职业病所致的伤残及死亡;工伤包含伤、残、亡三种情况,均为因工伤事故或职业病引起的后果;“伤”指致使身体器官或生理功能受损;“残”指经治疗修养无法复原,以致器官丧失或功能障碍,引起永久性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亡”指死亡;职业病的范围是由国家主管部门明文规定的,即工伤保险范畴内的职业病是国家认定的法定职业病我国工伤认定在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前,首先必须对受伤者进行伤残鉴定,以确定其伤残等级,然后按照伤残等级支付保险待遇工伤保险条例对保护工伤职工合法权益、分散用人单位工伤风险、规范工伤保险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制度指导思想:从原来纯粹的生活保障,逐步转向工伤保险、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大环节的一体化保障,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统一的、普遍适用的、社会化的工伤保险制度制度的主要内容: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工伤范围及职业病认定因工伤残等级鉴定工伤保险待遇给付第九章社会救助制度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贫困与贫困度量贫困的界定贫困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既属于社会学范畴,又属于经济学范畴,甚至还涉及心理学领域贫困的度量恩格尔系数市场菜篮子法生活形态调查法我国现行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9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保障对象界定;条例规定,低保对象为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保障标准确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保障资金来源;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项目,专项管理,专款专用第四阶段:深化阶段1999年至今恩格尔系数社会救助制度的含义由政府主导或在政府的推动下,通过再分配的形式保障社会成员最基本生活水平的一种社会制度社会救助是一种政府行为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是遭受生活困境的社会弱势群体,即依靠自身能力难以摆脱生活困境的社会成员社会救助是一种补救性质的制度,其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要,避免社会成员陷入生存危机;社会救助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国家责任。
第五章 社区社会保障

第五章社区社会保障第五章社区社会保障5.1 社区社会保障的概述社区社会保障是指通过社区组织和社会力量提供的一种社会保障形式,旨在保障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和社会福利,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5.1.1 社区社会保障的定义社区社会保障是指社区组织和社会力量通过提供保障机制和服务体系,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社会福利和保障的制度。
5.1.2 社区社会保障的目标社区社会保障的目标包括:确保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构建富有活力的社区。
5.2 社区社会保障的运行机制社区社会保障的运行机制包括:社区组织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保障机制和服务体系的建立、资金的筹措和管理、风险防范和危机应对等。
5.2.1 社区组织和社会力量的参与社区组织和社会力量是社区社会保障的重要参与者,包括社区居民委员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通过参与社区社会保障的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等环节,推动社区社会保障的发展。
5.2.2 保障机制和服务体系的建立保障机制包括建立社会援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社区养老制度等,确保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服务体系包括社区医疗服务、就业援助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等,提供全方位的社会保障服务。
5.2.3 资金的筹措和管理社区社会保障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社会捐赠等渠道。
资金的筹措和管理要科学合理,确保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合理分配,服务于社区居民的需要。
5.2.4 风险防范和危机应对社区社会保障需要加强风险防范和危机应对能力,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加强社区居民的安全教育和防范意识,及时应对突发事件,保障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5.3 社区社会保障的具体内容社区社会保障的具体内容包括社区医疗保障、社区养老保障、社会救助、就业援助、教育培训、住房保障等。
5.3.1 社区医疗保障社区医疗保障包括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通过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保障。
劳动与社会保障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劳动与社会保障概论期末复习重点第一章.1.社会保障: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生活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社会保险:以国家为责任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力,或有劳动能力却因失去工作而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予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是社会保障的核心部分。
3.社会救助: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无收入或低收入的个人或家庭给予补助,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制度。
是保障社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4.社会救助的对象:(1)无劳动能力、无人赡养、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2)有劳动能力,也有收入,但因意外灾害降临,遭受重大财产损失、人身损伤,一时生活困难的人;(3)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国家法定标准的个人或家庭。
5.社会福利: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建设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免费或优惠提供服务,以实物发放、货币补贴等形式,向全体社会成员或特定人群给予帮助,以保证和改善其物质文化生活的制度。
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
6.社会福利的内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劳动者。
7.社会保障的功能: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社会矛盾的调节器、社会政治的稳定剂、对社会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推动作用。
第二章.1.英国政府于1601年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旧《济贫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了社会救济的法律地位。
2.英国政府于1834年颁布了新《济贫法》,以国家为责任主体的政府救济,为社会保障制度确立了国家政府承担最终责任的原则。
3.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
(贝弗里奇报告)1883年,《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最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保覆盖和保障水平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保覆盖和保障水平第一章:引言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视,不断完善制度、提高覆盖和保障水平。
本文将从完善制度、提高覆盖和保障水平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第二章:完善社会保障制度2.1 养老保险制度养老金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来源,养老金发放不足成为了一个突出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当加强养老金调整机制,并逐步推进个人账户养老金改革。
此外,在养老金投资运营方面也需要加强监管和管理。
2.2 医疗保险制度医疗费用高昂是当前医疗领域面临的一个难题,为了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应当加大医保基金的投入,扩大医保覆盖范围,并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提高服务质量。
2.3 失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是为了应对失业风险而设立的一项制度,但是当前我国失业保险覆盖范围有限,应当加强对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失业保险覆盖,并提高失业金标准。
2.4 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工伤和生育是每个劳动者都有可能面临的风险,在工伤和生育方面应当加强相关和制度建设,提高工伤赔偿标准,并完善生育津贴等相关。
第三章:提高社会保障覆盖3.1 打通城乡社会保障通道城乡社会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在扩大城乡社会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的覆盖范围上需要加大力度。
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融合,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体化。
3.2 加强对特殊群体的保障特殊群体包括贫困人口、残疾人、孤寡老人等,他们的生活状况相对较差。
为了提高特殊群体的生活质量,应当加强对他们的社会保障覆盖,并提供相应的救助和扶持。
3.3 加强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的保障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中重要的一部分,为了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工作环境,应当加强对他们的社会保障覆盖,并推动实现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化、规范化。
社会保障名词解释

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和社会从已有的社会财富中提取、积累并用以援助或补偿社会保障对象的资金,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确立的并能够解决特定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是指由专职的社会保障机构按照法律规定的比例和计征对象征收社会保障费(税)的一种行为。
社会保障基金的给付:是指按照负率、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由社会保障机构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式将资金给付给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
社会保障基金给付是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最终环节,是国民社会保障权益实现的标志。
股票:是股份证书的简称,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给股东作为持股凭证并借以取得股息和分红的一种有价证券。
《第三章》给付确定制:指雇员未来领取的养老金的待遇标准是事前已经确定的,如实现规定雇员退休后所能领取的退休金为确定的金额或退休前工资的一定比率。
缴纳确定制:指雇员退休后所能领取的养老金取决于工作期间的缴费额及其增值情况。
社会救助基金:国家通过经常性预算和财政性拨款等形成的,专门用于救助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基金。
社会保险基金:指用于保障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劳动机会时的基本需要的基金。
社会福利基金:国家和社会用于提高人民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而建立的社会保障基金。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是指由专职的社会保障机构按照法律规定的比例和记者跟对象征收的《第五章》社会保障管理:是由国家或政府制定并实施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政策以及实现社会保障任务目标的行政工作过程。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指社会保障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社会保障水平:指在特定时期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高低程度。
《第七章》社会保障法:是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第十章》老年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系统中的一个主要项目,是对退出劳动领域或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实行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措施,包括经济、医疗以及服务照料等方面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
绝对金额制:是养老金的计算方法之一,这种计算方法是将被保险人及其供养的直系亲属,按不同的标准划分为若干种类,每一种类的人按同一绝对额发放给养老金,这种计算方法与被保险人退休前的工资多少无关,多用于普通国民保险或家庭补贴的给付,属于较大范围的养老金范畴。
《社会保障》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特点:(1)无法制约束,并非固定经常的措施;(2)所提供的救助是一种恩赐行为;(3)救济活动十分有限。
2、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生产社会化、经济市场化)自然经济条件下是家庭保障,靠的是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的帮助渡过难关;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下,出现两极分化,政府采取措施;在手工生产时代,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费用也有家庭承担。
3、促进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条件必要条件:社会化大生产以市场经济的建立充分条件:劳资矛盾尖锐与工人运动兴起技术条件:社会互助组织及商业保险的产生4、社会保障制度的思想理论依据(1)国家干预主义(德国新历史学派的施穆勒、布伦坦等提出福利国家理论,强调政府的干预作用):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实施社会保险,缓解劳资矛盾。
(2)福利经济学理论(1920年英庇古提出,认为收入均等化,即一个人收入越多,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就越小。
收入转移就是主张由政府向富人征税,补给给穷人。
):社会的福利岁国民的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社会福利随收入的均等化而增大。
(3)凯恩斯主义(1936年凯恩斯提出通过国家干预、扩大公共福利支出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来刺激需求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建立累进税制和最低工资制):经济危机的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国家直接干预经济,增加有效需求。
(4)贝弗里奇福利国家计划(1942年贝弗里奇对英国设计“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措施。
):建立一个社会性的国民保障制度,对每个公民提供七个方面的社会保障。
还提出了六项原则:基本生活资料补贴标准一致的原则;保险费标准一致的原则;补助必须充分的原则;全面和普遍性的原则;管理责任统一的原则;区别对待的原则。
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过程:A、萌芽阶段产生日期:封建社会晚期时代背景: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和发展5、互助组织以会员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创造了不以营利为目的、共同集资、互助互济的全新的保障遭遇风险人群基本生活的组织模式。
第五章社会保障水平

3、社会保障水平与企业承受能力
(1)我国企业目前社会保险缴费率偏高
(2)我国企业社保缴费与工人工资不能相互替代
(三)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城乡结构
1、我国城镇传统上“低工资、高福利”政策解读
2、我国社保支出城乡差距突出的原因(制度框架和待遇水平
2、1991-1997年社会保障支出及水平
3、1998-2013年社会保障支出及水平
(二)对我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的思考
1、宏观认识(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基准)
(1)就现有经济基础而言,我国社会保障水平还是比较高的
(2)从社会政治稳定和收入分配角度看,社会保障应该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2、财政与社会保障水平
第五章社会保障水平
一、社会保障水平概述
(-)社会保障水平及指标
1.社会保障水平含义:
一定时期内,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高低程度,常常用社会保障总支出与GDP的比值来反映。
2、社会保障水平指标
(1)社会保障总水平指标:s=Sa/G
(2)社会保障负担水动者社保负担水平:法定在职职工社会保险缴费率
3)政府社保负担水平:政府社保支出总额/国家财政总支出
(3)社会保障待遇水平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特点:
1、动态性
2、刚性
3、适度性
(三)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
1、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劳动生产率、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2、政治、社会结构
3、历史、人文因素
4、制度年龄与人口结构
二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
(一)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标准
社会保险—第五章社会保险管理

社会保险—第五章社会保险管理第五章社会保险管理第一节社会保险管理的含义和目标社会保险管理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了实现社会保险的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对社会保险事务进行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的过程。
社会保险管理的目标是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维护社会公平与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二节社会保险管理的内容和手段社会保险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保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政府和社会组织需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操作规范,确保社会保险政策的落实和实施。
二、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运作。
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必须确保其安全、增值和流动性。
政府和社会组织需要通过科学的管理和运作,实现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三、社会保险服务的提供和管理。
政府和社会组织需要提供各种社会保险服务,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同时需要对这些服务进行管理和监督,确保服务质量和社会公平。
四、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政府和社会组织需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具体的社会保险法律法规,并严格监督其执行情况。
社会保险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等。
其中,法律手段是最基本的管理手段,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社会保险管理行为,保障公民的社会保险权益。
经济手段是通过调节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和管理,实现其保值增值。
行政手段则是通过行政命令和指导等方式,实现对社会保险事务的管理和监督。
第三节社会保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挑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保险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
其中,主要的问题包括: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压力越来越大;社保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面临挑战;社保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和问题,社会保险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强社会保险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政府和社会组织需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提高其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为公民提供更加稳定和可靠的社会保障。
国际比较社会保障水平国际比较;社会保障基金

(1)养老、残障、死亡;
长期风险 保障
(2)疾病、生育、医疗护理;
(3)失业; (4)家庭津贴;
短期风险 保障
(5)工伤及其他社会救助。
通过社会保障支出范围的国际比较发现:
大多数国家都设有养老、残障、遗属保险,医疗、 生育和工伤保险;有些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 印度、韩国等不设立失业保险、家庭津贴等保障 项目。
第五章 社会保障水平国际比较
第一节 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比较
一、社会保障水平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内涵:
社会保障水平是用来反映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经 济待遇程度高低的概念,它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关 键要素,直接反映着社会保障资金的供求关系,并 间接反映着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状况。
社会保障水平的三个层次
根据不同的参照系和比重系数,可将社会保障水平系数 分为多个层次。 社会保障工资比重系数=社会保障支出额/工资总额 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比重系数=社会保障支出/财政总支出 社会保障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系数=社会保障支出总额/ 国内生产总值。 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通常为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 产总值的比重。
四、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超度的效果比较
(一)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功能分析
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 质量,保持社会稳定与和谐。
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能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 的环境。使国家和用人单位的社会保障负担趋于 合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促进就业有显著的积 极作用。
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对于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具有 十分明显的作用。
从表中可以看出:
1、“小口径”的社会保障水平,未达到适度下限;
2、“中口径”的社会保障水平,几乎分布在适度上 限和下限的区间内;
3、“大口径”的保障水平,个别年份超出了适度上 限。不过从总趋势上看,大、中两种口径统计分 析的社会保障水平,都围绕着适度区域起伏,并 向适度区域回落。
第五章 社区社会保障

第五章社区社会保障第五章社区社会保障1、社区社会保障概述社区社会保障是指社区层面实施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旨在提供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教育保障等方面的支持。
社区社会保障的落实可以有效减少社区居民的负担,提高社区的整体福利水平。
2、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2.1 住房保障:社区应提供合理的住房保障政策,包括提供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等,满足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
2.2 生活救助:社区应设立生活救助制度,对生活困难的居民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确保其基本生活。
救助范围包括但不限于食品、医疗、交通等方面。
2.3 就业服务:社区应提供就业服务,为居民提供就业信息咨询、职业培训等支持,帮助解决就业问题。
3、社区居民的医疗保障3.1 基本医疗保险:社区居民应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社区应组织居民参保,并提供必要的医疗保险补贴。
3.2 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应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如常见病、急诊救治等,方便居民就近就医。
3.3 慢性病管理:社区应设立慢性病管理机构或服务站点,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提供定期随访、健康指导等服务。
4、社区居民的养老保障4.1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社区应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包括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等,提供居民的日常照料、看护等服务。
4.2 社区养老保险:社区应促进居民参保养老保险,并提供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确保居民的养老生活质量。
4.3 志愿者养老服务:社区应鼓励居民参与志愿者养老服务活动,发挥社区的力量,提供关爱和支持。
5、社区居民的教育保障5.1 学前教育:社区应建设和支持学前教育机构,提供幼儿园、托儿所等服务,确保居民子女的学前教育需求。
5.2 基础教育:社区应建设和支持基础教育机构,提供小学、初中等教育服务,确保居民子女的义务教育权益。
5.3 继续教育:社区应开展丰富多样的继续教育活动,为居民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附件:附件1:社区社会保障政策文件附件2:社区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名录附件3:社区社会保障资金使用情况报告法律名词及注释:1、社会保障:国家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福利措施的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全文)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社会保障基金- 第三章基本养老保险- 第四章基本医疗保险- 第五章失业保险- 第六章工伤保险- 第七章生育保险- 第八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第九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第十章社会保险待遇- 第十一章社会统筹与服务- 第十二章法律责任- 第十三章附则第一章总则本法为保障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险权益,规定社会保险的制度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保障工作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社会保障基金第一节建立和使用第一条为满足公民社会保险待遇支付的需要,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基金。
第二条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社保费的缴纳- 国家财政补助- 社会捐助及其他合法来源第三条社会保障基金用于支付社会保险待遇、保障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运行费用、开展社会保险事业以及其他用途。
第二节收入与支出管理第四条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使用应当公开透明,经济合理,依法使用。
第五条国家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和支出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确保收支平衡。
第三章基本养老保险第一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六条建立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化、个人化、市场化的养老保险制度。
第七条养老保险制度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等。
第二节养老金待遇第十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享受基本养老金待遇。
第十一条基本养老金待遇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标准确定,并根据参保人员的缴费年限、工资水平、退休年龄等因素进行计算。
第四章基本医疗保险第一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第十二条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个人缴费、政府补助的医疗保险制度。
第十三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等不同人群。
第二节医疗保险待遇第十六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第十七条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包括医疗费用的报销和给付、门诊费用的报销和给付等。
第五章 老年社会保障 《社会保险概论》PPT课件

5.2.2 智利的基本养老保险
3、存在的问题
在低回报或者负回报的环境下,制度能否一定保证发挥作用 现在还是一个未知数
累计高额的国债利息成为国家财政的一大负担 不具有收入再分配功能,仅有最低保证养老金作用 在每人分别管理,多数AFP的自由竞争下,为了运作管理则
需要高额的费用
5.2.3 日本的基本养老保险
从政府功能的角度出发 从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出发
5.1.2 产生的原因
老年社会保障主要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而产 生的
(1) 经济来源方面 (2) 保健和生活照顾方面 (3) 社会关系方面
以上三方面的问题就导致现代社会老年人的许多特殊 需求。
5.1.3 主要内容
1、老年人收入保障
政府承担的主要责任就是向老年人提供必要的、以现 金形式支付的、用于保养老金”。
5.1.3 主要内容
2、老年人医疗保健保障
针对老年人的保健不但要强调治愈,还要强调通过治 疗和护理使患者能够调整自己以适应在某些症状长期 存在的情况下生活,这就是人们通常谈到的“长期保 健护理”(LTC Long Term Care)
5.1.3 主要内容
3、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 社会福利服务主要是来满足老年人这方面需求
最低保障养老金最早从65岁起开始支付,为了领取最低保障养老金,必 须是瑞典人,或者其他EU/EEA各国,或者与瑞典签订条约国家的居住 者。而且,为了获得全额最低保障养老金资格,25岁至64岁之间,必须 在瑞典生活满40年,16岁至24岁的居住者。
5.2.2 智利的基本养老保险
1、主要内容
完全废除雇主负担制度,全额由职工个人负担 基金运作主体是AFP的非银行机构 养老保险的保险费率 在AFP有个人帐户的劳动者可以向强制储蓄制度进行
社会保障学第五章

(五)医疗救助
2003年,民政部发布《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 助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 (六)教育救助 2004年,民政部、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 做好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教育救助工作 的通知》 (七)法律援助 1996年,司法部设立“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 和“中国法律援助中心”
案例
16位忠县籍农民工从2007年4月起在 重庆忠县江霞超市上班一年多。由于对相关 法律法规不熟悉,他们一直没能和超市签定 劳动合同,没有得到任何加班工资,也没有 办理养老保险,面临着“无钱过年”的困境。 接到投诉后,忠县法律援助中心立即指派3名 律师承办此案,并认真收集了相关材料,向 当地法院提起了诉讼,要求维护农民工们的 合法权益。
(一)灾害救助的方针
(二)灾害救助的内容
1.救助灾民生命 2.为灾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3.安抚灾民情绪,实施精神救灾 4.帮助灾民确立自行生存的能力。
五、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2003.6国务院通过《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 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主要面向生活无着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目的 是经常化地为一些救助对象提供临时性救助。 2006.7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印发〈救助管理机 构基本规范〉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 构基本规范〉的通知》
“三无”人员: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人的社会成员 灾民:遭受天灾人祸而使生活一时陷入困难的社会成员 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的社会成员
(二)社会救助标准的确定方法
1.市场菜篮子法 ——通过包括衣食住行的一整套生活指 标来划定贫困。 2.恩格尔系数法 ——通过家庭食品支出的比例,食品支 出高则生活差。 3.国际贫困标准法 ——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的平均收 入水平来确定最低标准。 4.生活形态法 ——被调查者认为生活无法达到社会文 化可接受的状态
社会保障教案

难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
讨论、思考题、作业:
思考:如何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和增值?
讨论:从基金运行的原则分析中国社保基金“入市”的利弊。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穆怀中:社会保障国际比较,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完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曲祖荫:市场经济国家社会保障状况,改革出版社,1995年。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授新课、安排讨论、布置作业等环节所需时间等
1、授新课:75分钟
2、安排讨论:20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讨论√指导□其他□
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一、社会保障概述
二、社会保障产生的思想渊源
三、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历史发展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了解国内外有关社会保障产生的思想渊源及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历史。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一、社会保障概述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讨论□指导□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模型□实物□挂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音像□其他√
第3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第10周周一第1、2节
课时安排
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内容、特点及其功能
一、社会保险
讨论、思考题、作业:
《社会保障水平》

(2)保障水平超度:“不效率”
① 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加之人口
老龄化加剧和经济周期波动,使国民经济不
堪重负,危及社会保障制度的生存与发展;
② 政府财政赤字和债务增加,影响政
So府cia信l S誉ecu,rity使负担代际精选转ppt 嫁;
19
③ 作为消费支出,对于资本积累产生影 响,导致社会总投资不足;
Social Security
精选ppt
14
二、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
(一)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标准
1.社会保障水平是质和量的统一
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标准既包括量的内容, 也包括质的特征。“度”是多少,是高低, 反应量的状况;“适”,是道德评价,是好 坏、优劣(相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及自身要 求是否适当),反应质的状况。所以说社会 保障水平是质和量的统一即质量标准。
中国:家庭养老“多子多孙”、“子 孙绕膝”、“天伦之乐”、“养儿防老” 等。
案例
Social Security
精选ppt
10
2.社会保障水平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 特点
① 动态性特征:随经济发展、人口结构 变动、制度成熟而变动。
② 刚性特征:刚性增长,缺乏弹性或者 只具单向度的弹性,表现为规模只能扩不能 缩,项目只能上(增加)不能下(减少), 水平只能提高不能降低,缺乏灵活性和适应 性。
③避免社会保障资源供给不足所造成的危机, 以及由于过高水平而引发的资源浪费,有利于实现 社会保障制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其良性运转;
④ 有助于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控经济的杠杆
作用,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Social Security
精选ppt
18
2.社会保障水平的“不适度”的负面影 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全文)(此文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全文的摘要)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基本养老保险第三章失业保险第四章工伤保险第五章医疗保险第六章生育保险第七章社会救助第八章社会福利第九章社会保险经办第十章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全民社会保障水平,保障人民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社会保障,是指根据国家的规定,为满足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制度规定的风险发生时所需要的基本生活和社会保障服务提供经济和其他支持。
第三条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以及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制度。
第四条工人、职员、农民、个体工商户、城市居民和其他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制度规定的范围内享有社会保障权益。
第五条国家应当维护和发展公共社会保障事业,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参加社会保障事业。
第六条国家采取措施保障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向全覆盖、多层次、可持续方向发展。
第七条具有社会保障待遇资格的人员享有权利,但必须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
第二章基本养老保险第八条国家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行全民参保。
第九条凡在国家规定的年龄、工龄和其他条件的,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可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第十条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按照国家的统一标准和办法确定,并随经济和物价变动相应调整。
第十一条社会保险费由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
第十二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保险基金的发展,推行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
第三章失业保险第十三条国家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给予一定期限的失业保险金和其他帮助。
第十四条失业人员按规定在规定期限内,在失业服务机构登记,参加职业介绍和求职培训,按时申请并参加失业保险待遇审查。
第十五条失业保险金按照国家的统一标准和办法确定。
第十六条失业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
第五章 社会保障水平

二、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评价及 存在的问题
1、水平:(1992年)
• • • 小口径:5.09% 中口径(包括住宅投资)。11.53% 大口径(包括住宅投资及价格补 贴):12.73%。
44
45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 否,理论界存在着许多争论
虽然目前的社会保障水平还并不能从 根本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同世界 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然而从 我国的实际经济水平来看,发展到目前这
加上两次大战的创伤,导致人们普遍要求一种稳定、
安全的保障制度。而且富足小国的特殊国情也使之 成为可能。
13
美国是一个充分宣扬个性自由的国家,
人们认为,国家对于社会保障的过多介
入,是对公民自由选择权的侵犯。因此
美国至今没有建立如其他发达国家一样
包罗万象的完整社会保障体系,这在表
面上是与其强大的经济不相符的。
40
2、我国社保支出统计口径尤为复杂:
①分散管理,体系不健全;
②转轨时期,缺乏统一认识
确定我国统计口径时要注意两个问题:
①纵比:反映发展状况 ②横比:与国际接轨
41
3、我国社保支出的统计口径
• 按社会保障的内涵与外延进行:
• 据社保支出的承担主体,确定每一主体的
支出口径属于社保范畴的部分,加总国家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
方法有很多,基本方法包括实
证分析方法和理论分析方法
33
1、实证分析方法
• 主要基于历史资料对社会保障水平做出
评价。 • 根据各历史阶段经济运行状况及影响因 素的分析,可以相对分解出社会保障因
素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进而判断社会保
障水平是否适度以及适度的水平。
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大纲Social Security Introduction Syllabus课程名称:《社会保障概论》总学时(学分):48(3学分),其中讲授44学时,自修4学时。
面向专业: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社会保障思想的起源可以说是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的,过上有保障的、幸福的、安定的生活是人类社会建立以来就一直存在的追求。
而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则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具体说来产生于十九世纪,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逐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无论是社会福利还是社会保障都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社会保障概论》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课程结合我国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方面的实际情况,从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入手,探讨社会福利思想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影响,并尽可能从理论与实例上阐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社会保险等概念,并对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项目,以及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等内容进行具体讲解,旨在使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能对社会保障的理论渊源、历史发展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现实状况有基本的框架理解。
前续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问题概论、现代社会福利思想后续课程:社会政策与法规、社会行政、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本课程总学时48,其中理论教学44学时,实践、自学学时4学时,共3学分,具体学时分配如下:二、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保障概论》的理论渊源、历史发展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现实状况。
教学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掌握社会保障的基本原理,社会保障思想的历史演进,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基础;了解社会保障水平及其测定,以及社会保障管理。
2、要求学生掌握社会保障的历史发展,社会保障所涉及的理论思考,社会保险中基本的四种险种;了解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事业的相关知识。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情况解决和分析现实问题。
社会保障水平

加快建立覆盖我国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个转变”与“十二字方针”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社保体系建设要定型化规范化法制化
我国各年社会保障支出情况
1978——1990社会保障支出 项目 社会保障支出(亿元) 1980年 136 1985 327 1986 413 1987 501 1988 655 1989 768 1990 937
(三)社会支出总额
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实际支出的各种社会保 障费用总和。 主要包括三大领域,五个方面。 三大领域指社会保险(劳动者)、社会福利 (全民)、社会救济(贫民)。 五大方面指养老、残障、死亡;疾病、生育、 医疗护理;失业;家庭津贴;工伤及其他社会救助。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及其 特点:
(二)先进人物家庭申请廉租住房条件:
1.具有市区城镇常住户口,且家庭中至少有1人取得本市城镇户 口2年以上; 2.申请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本年度郑州市最低工资标准(含最 低工资标准); 3.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6平方米以下(含16平方米); 4.家庭成员之间具有法定的赡养、抚养或者扶养关系;符合以 上条件的家庭到户口所在地的区廉租办申请廉租住房。
茅于轼简介
茅于轼,1929年1月14日出生于南京,父 亲茅以新是铁路机械工程师,伯父茅以升是 桥梁专家。抗战时期转辗于大后方柳州、桂 林、重庆。1946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同 年考入交通大学,1950年从机械系毕业,分 配在齐齐哈尔铁路局,任火车司机、技术员、 工程师。1955年调北京铁道科学研究所,任 助理研究员,从事机车车辆性能研究。1958 年被打成右派,文革时被赶往大同机车厂劳 动。1975年开始从事运输经济、数理经济等 微观经济学研究,1979年提出择优分配原理。 1984年从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调到中国社会科 学院美国研究所。1985年出版《择优分配原 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此书于1998年 在商务印书馆出第二版。1985年调中国社会 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6年赴美国在哈佛大学任注册访问学者。 1987年回国,以后7年内担任非洲能源政策研 究网顾问,每年去非洲2次。1990年应澳大利 亚昆士兰大学经济系招聘任高级讲师,讲授 研究生班的微观经济学。1993年从中国社科 院退休,与其他四位经济学家共同创办北京 天则经济研究所,担任所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社会保障水平
第一节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特点及意义
一、社会保障水平及其指标
概念:
社会保障水平:
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的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包括待遇水平、制度成熟水平、基金运作水平、管理水平。
社会保障水平指标是指为了衡量、表现社会保障水平而选取的变量。
衡量的主指标,其计算公式为: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在具体衡量一国或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时,除了考虑主指标外,还应考虑人均的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社会保障覆盖面与社会保障自身的制度结构等多项指标,这样才能对该国或地区的社会保障的实际水平作出客观全面的判断与评价。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及其特点
1.制约因素:
1)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
一国提供经济资源总量,作为社会保障支出的最终来源,其规模从根本上制约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二者相互影响。
2)政治和社会结构
政治因素:西方国家多党竞争制度,使各党派为了争取选民而承诺较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攀升;
社会结构:如我国的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造成社会保障制度的分割和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较大差异。
(3)制度年龄和人口结构
制度年龄是指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时间长度,越长,社会保障水平越高,反之,越低。
全球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水平不可避免地抬升。
(4)历史、人文等特殊因素
福利国家,例如瑞典,是该国长期选择一种独特的“混合主义”经济模式,宣扬政府对于社会生活的干预和社会责任,人们求稳定、安全的心理环境。
而且,富足小国的特殊国情,使之成为可能。
美国是一个充分宣扬个性自由的国家,它的经济最大可能地按照自由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人们认为,国家对于社会保障的过高介入是对公民自由选择权利的侵犯,因而,美国没有象其它发达国家一样设立包罗万象的完整社会保障体系,这与强大的经济不相称。
2.特点:
动态性:水保障水平随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变动、制度成熟而变动。
刚性特征:刚性增长,保障规模只能扩大,而不能缩小,项目只能上不能下,水平只能提高不能降低。
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缩减降低会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
社会保障水平客观存在一个“适度区域”,过高、过低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三、社会保障水平的意义
客观描述社会保障程度的高低,并进行国际间的比较,探索、总结和运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运行的自身规律。
通过增加设置不同的控制变量,可分类计算出各行业、各地区甚至各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的子指标,进行综合比较分析,促进社会保障的结构合理化与内部优化。
运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社会保障适度水平,评价运行状况,进行调控。
建立社会保障预警系统,用于预测社会保障水平未来趋势,避免社会保障财务危机。
第二节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
一、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标准
判断标准不是单一的,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1.社会保障制度是否保证了公民具有一定的经济生活水平并能抵御不
可抗拒的社会风险;
2.社会保障支出是否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与社会
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3.社会保障结构是否与国民经济产业布局相适应;
4.社会保障水平是否有助于促进就业与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社会保障水平过低:
(1)不能实现社会保障的功能,不能保障公民的经济生活;
(2)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
(3)降低了公民劳动积极性,最终对社会运转的效率产生不良影响,阻碍国民经济发展。
社会保障水平过高:
(1)增长过快,导致财务危机;
(2)影响政府信誉,赤字和债务增加,最终转嫁给下一代人承担;
(3)消费性支出,对于资本积累产生挤出效应,造成社会经济的投资不足;
(4)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超度引起雇主缴纳税费增加,增加人工成本,生产成本上升,不能完全转嫁给消费者;
(5)不利于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
过高的个人所得税,过高的福利保障水平,造成部分人自愿失业或提前退休,坐享社会保障待遇,养懒人,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又损害了社会公平。
二、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
1.实证分析的方法
2.理论分析方法
社会保障水平是动态的,所以,社会保障适度水平也应是动态的。
以社会、经济、人口理论为依据,提炼出与社会保障水平相关程度较高而又有统计可能的变量,如GDP的增长率、国民收入增长率、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就业数、工资规模等,借助经济学中的基本经济模型、函数,构造出社会保障水平的数理测定模型。
根据各国特定时期的数据,推算出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范围。
并根据实际情况,验证模型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三、社会保障预警系统
科学、灵敏的社会保障预警系统包括:
设置合理的社会保障预警指标。
其中社会保障水平是核心指标,除此之外还包括直接相关的指标,如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社会保障基金流量与存量变动;也包括宏观经济指标、人口结构变动指标等。
建立迅捷的信息资料收集与传导机制,开展人口老龄化、失业规模、社会保障支出的中、长期趋势预测。
定期发布社会保障运行情况的有关信息等。
第三节我国社会保障水平
一、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统计口径
第一种方法:是按照社会保障的内涵和外延进行。
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四大项目进行统计。
第二种方法:是根据社会保障支出的承担主体,确定每一主体的支出中属于社会保障范畴的部分,加总成为社会保障总支出。
承担主体包括:国家财政、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集体、社会团体等。
将以上两种方法综合运用,可列出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口径:(1)国家财政的支出部分;
(2)城镇在职职工的保险福利支出;
(3)城镇企业离退休、退职人员保险福利费用;
(4)乡镇企业福利费用支出;
(5)财政价格补贴;
(6)城镇职工住房补贴;
(7)农村社会保险福利支出;
(8)国家对社会福利事业、企业减免税费的一部分;
(9)社会捐赠、慈善事业支出及其他支出。
二、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评价及存在的问题
客观评价我国社会保障水平:
1.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有增长趋势,但整体处于低水平。
2.我国社会保障的绝对水平,表现为社会保障支出总量规模较
小,占GDP比重较低。
大口径统计推算12%左右,小口径推算
7%左右。
3.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相对于经济发展阶段,呈现出一定的超
前性,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靠前的位置,相对较高。
4.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结构不合理。
体现在城乡差别过大,职工总收入结构不合理,国家财政价格补贴和住房补贴过多,所有制、行业间保障水平差别过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过窄等。
造成事实上的社会不公,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对接与统一。
思考题:
1.社会保障水平的含义及其制约因素是什么?
2.如何测定和评价社会保障水平?
3.结合讲授的内容自行测算我国社会保障的水平,指出目前我国社会
保障水平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