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至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合集下载

[汇总]近十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及未来变化趋势

[汇总]近十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及未来变化趋势

近十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及未来变化趋势0一、近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01、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及我国经济形势02011年,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

国际上,欧美债务危机不断发酵,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放眼国内,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温和回落,物价涨幅得到初步控制,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进一步增强。

2011年,我国克服国内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涉外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势头。

02、国际收支的含义0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与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

它有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的含义。

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经济、文化等各种对外经济交往而发生的,必须立即结清的外汇收入与支出。

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所有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

03、我国国际收支现状概述0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

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

05年至11年,我国国际收支明显表现为双顺差,即经常项目账户、资本与金融项目账户的巨额顺差。

其中,经常项目账户的顺差主要来源于货物贸易的差额,即产品出口的大幅增长,资本与金融项目账户的顺差则得益于外国在华直接投资的增长。

虽然经常项目的差额在08年缩小,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差额不断波动、回落,但总体仍保持明显的双顺差状态。

02003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45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52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3%;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大幅增长1168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幅为历史最高水平。

2004年与2003年相比国际收支平衡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04年国际收支平衡表。

统计显示,去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保持快速增长。

宏观调控理论四个发展阶段综述

宏观调控理论四个发展阶段综述

中国宏观政策调控政策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巨大转变,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总结归纳中国宏观调控理论和宏观政策在改革开放后的演变历史。

1978年至今,中国的宏观调控理论经历了四个探索发展的阶段:1.1978年至1992年:中国宏观调控理论从“综合平衡”转变向“宏观调控”;2.1993年至1997年:中国宏观政策调控理论思想基本形成;3.1998年至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在两次经济危机中发挥重大作用;4.2013年至今: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新特色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从“综合平衡”转向“宏观调控”(1978—1992年)(一)“综合平衡”的宏观调控理论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后,中国进入了经济转型的第一步,摆脱了对经济发展束缚较大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化方向推进。

计划经济体制,大到矿产资源,小到柴米油盐,政府部门决定国家的各项资源配置。

因此,国内经济没有宏观、微观之分。

在当时,一般称宏观层面的政策为“计划管理”,称微观层面的政策为“经济体制管理”。

“计划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国家经济的平衡,使国内各产业、各区域平衡发展。

度量国家经济是否综合平衡的指标通常是财政平衡、物资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

当时国内的经济学者对国家实行“计划管理”的研究存在争论。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国家调控综合平衡是为了解决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有些经济学家认为,综合平衡的效果不只是解决社会矛盾,还要实现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

经济学家存在很多讨论,基本围绕着“综合平衡”即宏观平衡还是也包括微观效率。

刘国光所认为的“国民经济平衡不仅要实现经济内部的平衡,还要结合自然环境的平衡”。

这是一种超前的政策思想,与现在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环境”“生态平衡”有关联,进一步拓展了问题探讨的范围。

在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界曾对国家宏观政策的“综合平衡”产生过讨论,有人认为“正是因为不平衡才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有人认为“要保持经济的相对平衡性,以主观能动性干预经济不平衡发展”。

1900年至2017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

1900年至2017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

(二)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指向 在政策指向方面,财政政策因具有较强的公共性质,一 般以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和公共福利事业为主。本部分 中,我们以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报告中指出,最近几年来中央政府以财政投资的形式应对国 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大了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 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等方面建设, 两年来新增投资4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为1.26万亿元。 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具体指向需以那些私 人资本所无力或不愿进入的领域为主,从而起到补充社会投 资失灵的作用。其中,居民社会保障支出、科教文卫事业、 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是财政政策通常指向的具体领 域。
第五阶段(2011年至今)双“稳健”的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2015年以来宏观经济各项数据超预期回落,中国经济处于 新常态攻坚期。日前,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中 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对未来宏观经济 走势的分析与预测报告,认为2015年四季度反弹仍面临较 大下行压力,2016年将探明周期调整的第二个底部,为 2017年的轻度反弹打下基础。 报告认为,一般如果 GDP增速在总体持续回落中出现部分区域的塌方式下滑, 将成为进入萧条期的标志。数据显示,2015年前两季度名 义GDP下滑大,近5年来首次出现低于实际GDP增速,东 北和西部部分地区出现负增长。“综合数据来看,第二 次触底可能出现在2016年一、二季度”,中国人民大学 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称,稳投资政策 释放、股市总体高扬、房地产市场回稳等因素作用下, 2015年四季度的小幅反弹可能短暂又轻微,2016年一季度 GDP还是会出现较大幅度下滑。
第五阶段(2011年至今)双“稳健”的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浅谈次贷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政策

浅谈次贷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政策

浅谈次贷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政策摘要:回顾2007年在美国爆发的次级贷款危机(subprime crisis),逾时五年,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了持续影响。

尤其是在次贷危机爆发的前中期,我国就采取了一系列的针对性政策对我国市场进行调控。

本文针对次贷危机爆发的初期和后期两个不同时期的国家调控政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次贷危机宏观经济调控微观经济调控一、次贷危机的概况次级贷款(subprime mortgage loan),又名次级抵押贷款和次级按揭贷款。

一部分客户由于信用问题,无法按照正常贷款程序进行贷款,因此银行等贷款机构无法与他们签署直接贷款协议,为了满足这部分客户的要求,贷款机构发放了对客户信用要求宽松但贷款利率更高的贷款,这就是次级贷款。

次贷危机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美国一些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不稳定引发的一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风暴。

美国的次贷危机最早在2006年的春季开始显现,到2007年8月已经席卷了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

但当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影响较小,随着经济危机的持续,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流动性出现严重不足、国内消费低迷、失业率高居不下等,这些导致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进出口贸易等都出现大幅度的萎缩,次贷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开始加大,2008年,美国的雷曼兄弟、美林、华盛顿互惠银行等相继破产或被国家收购,次贷危机也达到了高潮,随后美国救市法案生效、英五千亿英镑救市、全球六大央行联手降息、中国的四万亿救市等相继出现、次贷危机的影响开始逐渐被扼制。

二、我国应对次贷危机的措施(一)宏观调控,充分了解经济周期的变换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初,我国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分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方面,其中2008年11月,国务院针对次贷危机给我国出口贸易造成的影响,决定两年内增加四万亿人民币的投资,刺激我国的经济增长。

这次财政政策的推出,时效性很强,在次贷危机对我国产生影响的初期,就迅速的推出,而且四万亿的投资中,中央政府投入1.18万亿,其余的部分由地方财政和民间投资负责。

90年代至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90年代至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1990 103.1 1998 99.2 2006 101.5
1991 103.4 1999 98.6 2007 104.8
1992 106.4 2000 100.4 2008 105.9
1993 114.7 2001 100.7 2009 99.3
1994 124.1 2002 99.2 2010 103.3
90年代至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一、90年代至今中国经济形势的变化
1. 90年代至今的中国GDP(单位:万亿元)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GDP 1.87 2.18 2.69 3.52 4.81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GDP 8.30 8.84 9.80 10.80 11.90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失业率
3.1 3.1 3.1 3.6 4.0 4.3 4.2 4.2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失业率
4.1 4.0 4.2 14.2 4.1 4.1 4.1
1990至今中国经济形势数据说明
经济增长过快带来的经济过热与严重的通货膨胀,成为社 会经济稳定的巨大隐患。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次出现经济过热现象,为了 给经济过热降温,受当时宏观调控经验不足的局限,国家相 关部门往往采取“紧缩到底”的政策手段,使经济由过热一 下子陷入过冷。这种热与冷的转换,好像是快速行驶中的急 刹车,经济过热是消除了,但又面临着如何启动经济的问题。 热与冷的骤然交替,造成剧烈的经济波动,对国民经济运行 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1992-1994年经济发展速度飞快,通货膨胀率很高。 1998-1999年经济发展速度减缓,通货紧缩现象出现。 2004年出现通货膨胀,经济发展速度逐步提高。 2007年通货膨胀率继续上扬,经济发展速度也加快。 2008年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减缓,通

08年以后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08年以后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007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确定了2008年“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末,在经受国际金融海啸冲击和国内特大自然灾害影响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

200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先后经历了从“双稳健”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接着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过程。

2008年以来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2008年初至2008年11月,这一阶段是07年双稳健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为了控制国内经济过快过热增长,国家采用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第二阶段:2008年11月至2009年12月,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中国经济受到波及,遭受重大的挫折,为了保增长,国家采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第三阶段:2010年初至2010年12月,中国基本走出来经济危机的困境,为了促进经济继续平稳快速发展,国家继续采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第四阶段:2011年初至今,由于经济危机时采取的适度宽松政策的影响,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8年初,提出“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政策目标为“两防”,即在继续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同时,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08年中,在国际能源和粮食价格处于高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针对沿海地区出现出口和经济增速下滑苗头,及时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并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财税金融措施。

9月份后,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明显加重,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又转到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上来,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三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五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暂免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降低住房交易税费,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

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判断

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判断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判断的基本逻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回顾与反思2010-12-6内容摘要:国际金融危机揭示了我国经济体制和发展方式上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应与对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理解相结合,与对宏观经济运行机制的全面认识相结合。

当前亟需系统总结在应对这次危机的过程中,我国经济运行所显现出的基本逻辑及其深层次原因,改进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改善宏观调控。

关键词:宏观经济形势,经济社会体制,宏观调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国出口大幅下降,部分企业倒闭,农民工大批返乡,经济增速出现“断崖”式下滑。

2008年底,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启动了两年新增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有效扩大了内需,成功度过了近十年来最为困难的时期。

这次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形成较大冲击,同时也揭示了我国经济体制和发展方式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系统总结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我国经济运行所显现出的基本逻辑及其深层次原因,有利于改进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改善宏观调控。

一、对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和动力机制的认识在2008年底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之始,社会各界对刺激计划在拉动经济增长和推动资产泡沫方面的政策效果普遍估计不足,这说明各界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和动力机制存在认识不清的问题。

当前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中国是出口依赖型模式,通过实行重商主义的战略,维持低汇率,低估能源、土地和劳动力成本,高度依赖出口和投资,在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把产能过剩向全球输出,形成了较严重的内外部失衡。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是内需为主的发展模式,每一阶段经济增长引擎的切换都是沿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路径展开的,上世纪80年代的轻纺,90年代的家电,2000年以来的汽车、地产,每次主导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浪潮都是在居民从“衣食”到“耐用品”再到“住行”的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下实现的。

对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对我国宏观调控空间和力度的判断。

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分析

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分析

2011年和 十二五 时期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分析刘树成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2007年至今经济运行的阶段性变化,并对2011年和 十二五 时期我国经济整体走势可能出现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预测:由于今年运行起点较高,整体经济将保持在适度增长区间(8%~10%),继续加速上升空间不大。

在宏观政策层面,国家将采取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相结合的手段以稳定物价并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

在 十二五 时期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人均收入的增长、城镇化的推进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等因素。

关键词:适度增长 物价稳定 宽财政 紧货币 产业转型2007年以来至今,我国经济运行态势表现出四个阶段的变化,由2007年的高位偏快,转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时的大幅下滑,随后转向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恢复性大幅回升,又进一步转向新一轮合理的适度增长区间。

具体分析,2011年和 十二五 时期我国经济走势可能会呈现以下六大特点:1 从经济周期波动的态势看,2011年和 十二五 时期,中国经济将在新一轮周期的适度增长区间内运行。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1953年起,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进入工业化历程,到2009年,经济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波动共经历了10轮周期,2010年又进入了新一轮即第11轮经济周期。

前8轮周期,可以概括为 2+3=5 周期,即周期长度一般说来平均为5年左右,上升期很短,往往只有短短的一、二年,随后的调整回落期往往为3年左右,总体说来表现为一种 短程 周期。

而第9轮周期的长度延长到9年,第10轮周期又延长到10年,这两轮周期扩展为一种 中程 周期。

第9轮周期为 2+7=9 周期,即上升期和前8轮周期一样,只有短短的两年,但回落期比较平稳,每年平均回落1个百分点,平稳回落了7年,整个周期为9年(图1)。

第10轮周期走出了一个 8+2= 10 的新的良好轨迹,即上升期延长到8年,从2000年至2007年,经济增长率连续处于8%至14%的上升通道内,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经济周期波动中从未有过的最长的上升轨迹。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演变、内容及特点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演变、内容及特点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演变、内容及特点作者:姚星星韩瑛来源:《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02期[摘要]按照1978~1992年、1993~1998年、1999~2007年、2008~2010年、2011年至今五个时期的划分,系统回顾与总结了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演变历程与主要内容。

四十年来,我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表现出了政策力度趋小,调整周期趋缓,政策作用对象与目标趋于多元化,政策操作由相机抉择向相机抉择与规则型并存的方向转化,政策调控手段由直接向间接转化,调控模式由单一性(相机调控)向多样性(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转化的特点。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经济[中图分类号] F812.0;F82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479(2018)02-0101-08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年均保持超过9.0%的高速增长。

2016年,GDP总量超过70万亿元[1],同期美国的GDP总量为18.562万亿美元,约为美国GDP总量的60.0%左右[2],继续位居世界第二位。

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进一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

同时,我国的制造业产值、外汇储备等多年来一直位居世界前列。

近四十年来取得的这些辉煌成就与我国根据不同时期的宏观经济运行实情,主动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进行调控高度相关。

一、1978~1992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从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在正式文件中没有明确提出财政政策的概念[3](P42),也没有具体提出货币政策的概念,然而实践中却在积极探索,并运用一些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①(一)1978~1981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为了使国民经济尽快摆脱因文革所形成的长期停滞的不利局面,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中国近几年的政策变化

中国近几年的政策变化

中国货币政策这些年(1997-2011)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货币政策趋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2003年-2007年为控制经济增长过快,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7月至2008年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所谓“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就是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形势再次发生变化,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信贷和投资增长过快、外资流入偏多等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政府从2004年逐步调整财政政策的作用方向和力度,适当调整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和优化国债项目资金使用结构,向社会传递出政府合理控制投资的政策信号,并在2005年宣布财政政策再次转型,实施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特征的稳健的财政政策。

历届经济政策总结汇报

历届经济政策总结汇报

历届经济政策总结汇报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经济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以下是对历届经济政策的总结汇报,分析它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978年至1984年:实行农村经济改革和城镇企业改革。

这个时期的经济政策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城镇企业的发展。

政府采取了取消农村公粮制、引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实行了“包产到户”,农业产量大幅提高,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同时,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引入了股份制、合资企业等方式,城镇企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985年至1992年:实行价格改革和市场化改革。

这个时期的经济政策重点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市场的发展。

政府取消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一大批价格管制,并引入了市场机制,建立了商品流通体系和价格调节机制。

这些政策推动了企业效率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但也引发了通货膨胀和一些经济波动。

1993年至2001年: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思想和新的宏观调控政策。

这个时期的经济政策旨在稳定宏观经济环境,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推动了金融、税收、外汇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致力于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推动了外贸的增长。

2002年至2012年:实行可持续发展政策和科技创新政策。

这个时期的经济政策注重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科技水平。

政府推动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方式,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调整了产业结构,推动了清洁能源的发展。

同时,政府也鼓励科技创新,加大对科技领域的投入,提高了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

2013年至今: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个时期的经济政策着力推动城镇化进程和优化供给结构。

政府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支持,推动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同时,政府通过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了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的增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007年我国经济政策的内容和背景

2007年我国经济政策的内容和背景

2007年我国经济政策的内容和背景
2007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台的经济政策,旨在支撑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2007年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经济发展受到内外环境的制约,国家的经济变化已经明显改变,宏观经济管理方针也面临着重大调整。

经过深入研究,国务院制定了2007年的稳健的经济政策,将经济增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社会政策、外汇政策和投资环境改革等6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经济政策。

首先,大力发展经济,把握经济增长的潮头。

着力把增速控制在11%的水平,实施内需为主的稳增长战略,加大储蓄对投资的支持,加快市场化改革,推动了国民经济朝着持续健康发展的方向迈出了重要的步伐。

其次,国务院采取了减税、补贴、补偿等经济政策,以促进企业贸易活动。

特别是减轻小型企业税负,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更有利于小微企业发展。

另外,为加强我国财政政策,国务院提出了多项措施,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确保财政收入的增加,及时维护国家赤字,为社会投资做出承诺。

同时,加强货币政策,稳定汇率,改善人民生活做出了努力,取消了一部分补贴政策,控制通货膨胀,使我国经济得以平稳运行。

最后,国务院实施了宽松的外汇政策,进一步改善了我国的投资环境,让外资流入国内,带动国家经济发展。

2007年,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方针制定得颇为完善,反映了全面推进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政策的实施,帮助我国稳定经济增长,改善民生利益,并有利于建设幸福社会。

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世界经济“双循环”结构与中国“逆”调控

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世界经济“双循环”结构与中国“逆”调控

强 劲 ,n扩 张性 财 政 政 策 带 来 的 政 府 支 出 非 正 常 l J
增 长 及 其 对 经 济 的 影 响 则 逐 步 消 退 ( 图 2) 见 。 美 国 实 体 经 济 的 复 苏 进 程 加 速 ,自 主 性 明 显
提高 。
小 幅 调 整 阶段 , 政 货 币 政 策 的 预 调 微 调 色 彩 渐 财
浓 , 观 调控 进入 “ 调控 ” 架 下 的复杂 阶段 。 宏 逆 框


美 欧 “双 循 环 ”结 构 建 立 与 欧 债 危
机 化 解
欧元 区主权债 务危 机及 其 化 解是 2 1 0 1年 国
房地 产市 场趋 于 稳 定 , 融 市 场 的定 价 能 力 、 金 派 生 能 力 和 投 资 能 力 都 有 所 恢 复 , 美 元 资 产 为 纽 以 带 , 成 了美 欧协 力 解 决 欧 元 区债 务 危 机 的 “ 形 大
经 济 形 势 基 本 保 持 稳 定 , 第 四 季 度 开 始 , 国 从 美
关键 词 : 宏观 经 济 ; 政政 策 ; 财 欧债危 机 ; 逆调 控 中图分 类号 :820 文 献标识 码 : 文章 编号 :0 5— 1 12 1 )7— 09— 1 F 1. A 2 9 35 (0 2 0 02 2
21 0 1年 世 界 经 济 的 总 体 特 点 是 虚 拟 经 济 与 实体 经济 的 异 化程 度 降低 , 济 形 势 波 动 起 伏 , 经 机 遇 和 挑 战 并 存 。 具 体 表 现 在 : 欧 经 济 发 展 中 美 的深层 次 矛盾 激化暴 露 , 期 稳 定 和激 励 机制 逐 长 步建 立 ; 日本 经 济 进 入 复 苏 轨 道 , 长 和 转 型 压 增 力 并存 ; 国经 济 进 入 调 整 期 , 济 发 展 方 式 转 中 经 变 和平稳 快速 增长 的 矛盾 突 出 , 内和 国际经 济 国

2007年以来我国的经济情势与政策

2007年以来我国的经济情势与政策

摘要: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但同时面临的挑战和积累的风险也在不断加大:贸易顺差加大、货币投放过快、物价持续上涨……过剩的流动性让通货膨胀从岁初的“预期”发展为岁末的“压力”。

5次加息、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年中频繁出台的货币政策“组合拳”在年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上升为“从紧”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增长过热、防止明显通货膨胀成为明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来年的中国经济走势定了基调。

2008年,在世界经济稳中趋缓、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稳中偏紧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运行将高位趋稳,经济增长率小幅回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势头放缓,就业形势继续好转,固定资产投资略有降温,消费品市场活跃旺盛,外贸顺差增速有所回落。

宏观调控的重点仍然是防止经济运行由偏快转向过热,防范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建议2008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以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一 2008年中国经济的国内外环境分析2003~2007年,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表现明显好于此前30年的平均水平,中国经济更加活跃,连续5年保持10%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

根据主要因素变动趋势分析,构成这一轮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面因素2008年没有大的变化,中国经济增长的国内外环境仍然较为有利。

(一)国际经济环境2008年国际经济环境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

首要因素是美国次级债危机究竟会对美国和世界经济产生多大影响。

次级债危机爆发后,美联储、欧央行和日本银行等迅速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已经对稳定市场预期起了一定作用,国际金融市场基本稳定。

美国连续降息后,次级按揭贷款的浮动利率也会相应下调,次级贷款违约状况会有所改善。

当然,次级债危机的影响会从金融部门向实体部门扩散,房地产价格会继续下跌,房地产财富效应将影响美国消费增长,美国经济难以出现明显好转,欧元区和日本也会受到一定牵连,从而拖累全球经济。

2008年金融危机我国救市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分析

2008年金融危机我国救市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分析

2008年金融危机我国救市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分析内容摘要:当2008年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时,为稳定经济我国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其中“四万亿元”救市政策造成了颇大的影响。

政策实施后,一些负效应逐渐凸显。

本文在对2008年金融危机背景及我国客观情况等分析后,认为“四万亿元”救市政策虽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但它不是造成通货膨胀的首要因素。

相反,“四万亿元”救市政策帮助我国度过金融危机难关,实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经济目标,相比较它对我国经济增长上做出的贡献,“四万亿元”救市政策给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关键词:金融危机;“四万亿元”救市政策;扩大内需;经济增长;通货膨胀2007年4月,美国一所名为“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破产,此次破产暴露了次级抵押债券的风险;将近一年左右,美国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暴跌,导致持有“两房”债券的金融机构大面积亏损。

影响巨大的金融危机基于此产生,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为应对此次金融危机被迫接手“两房”。

一、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以及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2008年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对我国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

金融危机的到来导致投资者对股票市场的信心不足,投资者减少投资,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第二,对我国出口企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我国是出口大国,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处于衰退期,从而需求大幅度减少,给我国以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造成影响。

基于此,我国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影响最大的便是“四万亿元”救市政策。

“四万亿元”救市政策是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11月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的。

四万亿元的重点是解决民生、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的问题,当然也包括提前下拨救灾的资金。

不同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没有像“利率”、“准备金率”等这些中间变量,因此财政政策经常被政府拿来调控国家经济。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历次宏观调控实践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历次宏观调控实践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历次宏观调控实践一、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历次宏观调控实践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一共经历了8次宏观调控实践,其中7次是反通胀的紧缩性调控、1次是反通缩的扩张性调控。

按时间顺序排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时期:时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1978-1981 行政和计划手段对经济进行整顿1985-1986 紧的紧的1989-1990 紧缩紧缩1993-1997 适度从紧适度从紧1998-2003 积极稳健2004-2007 稳健稳健2008 稳健→积极从紧→适度宽松2009—扩张适度宽松1、1979-1981年的宏观调控:刹住“一拥而上”1978 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社会迸发出极大的建设热情,各地出现一拥而上和宏观经济的过热情况,1978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1.7%,产品供不应求,投资出现过热现象,消费品价格上涨。

当时宏观经济运行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宏观经济运行增速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地接近于零。

1979 年、1980 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 年通胀达到6%,这就是第一轮的经济过热。

1979年3月,李先念、陈云就财经工作写信给中共中央,明确提出,现在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情况相当严重,要有两三年的调整时期。

同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用3年时间进行国民经济调整。

4月,召开了专门讨论经济问题的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用3年时间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实行新八字方针,即“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然而,在1979年、1980年两年中,从中央到地方对调整的认识并不统一,贯彻执行不力,基建总规模并没有降下来,地方和企业财权扩大后盲目上项目,财政大量赤字,货币发行过多。

为此,1980年12月,中共中央再次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在经过1979年和1980年两年调整之后,1981年对国民经济进行进一步的大调整。

2011年经济形势及政策取向展望

2011年经济形势及政策取向展望

5%左右,与2010年持平。贸易平衡状况有所改善。发达 国家高失业率使居民消费增长疲弱,将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对中国商品的需求;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
加剧,贸易摩擦明显增多;人民币一定幅度的升值也会 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同时,我国将不断完善进 口促进政策,扩大先进技术设备、能源原材料进口
,扩大高档消费品的进口,改善贸易平衡状况。从翘尾 影响和新涨价因素两个方面测算来看,物价涨幅处于温 和状态。其中,新涨价包括各种因素引发的市场自
增长,就是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没有相对较快的 经济增长速度,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 矛盾会更加突出,经济结构性问题难以调整,改革
也难以推进。这就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财 政政策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促进和谐等 方面的作用。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的
货币政策的同时,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 “三农”和中小企业,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调结构,就 是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投资进而导致经济减速;如果措施力度不足,在世界流 动性宽松的背景下,可能带来新一轮房价上涨,造成房 地产调控前功尽弃,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运行
面临很大困难。四是拓展外需的难度加大。世界经济复 苏缓慢,复苏动力不强。为转移国内矛盾,一些发达国 家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对我频频施压,人民币汇率
升值的压力加大,汇率问题和与之相伴的贸易保护主义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都可能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并将 加大我国稳定和拓展外需的难度,对国内经济的影
面还没有根本改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耕地 面积还在减少,在种粮和其他作物之间结构调整的余地 缩小,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总体不
高,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面临多种因素的制约,缩小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扩大农民需求有很多困难。三是房 地产市场调控的难度加大。房地产市场既关系经济

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分析

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分析
四当前我国宏观形势分析及政策叏向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我国经济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明显回落2009年受刺激政策的影响经济逐季回升2010年下半年开始在刺激政策逐步退出以及主动性政策调控的影响下经济增势逐步趋稳增速水平回归稳定增速区间季度gdp增速已连续三个季度运行在9510的区一从中长期角度看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二为新周期开启积极蓄势阶段从当前的形势看我国经济正处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第三个增长周期的调整回落期国际釐融危机最困难的时刻基本进去如何积极把握重要戓略机遇期使我国经济顺利迈向新一轮增长周期将显得至关重要
恶性通胀总体而言对股市是非常不利的。一方面 ,货币加速贬值,人们将囤积商品、购买房屋等 进行保值,资金流出证券市场。另一方面经济将 被严重扭曲和失去效率,企业经营受挫,盈利水 平下降。
在1993年-1995年连续三年 两位数的恶性通胀形势下 ,股市表现非常疲弱,尤 其是1993年到1994年通胀 持续攀升的阶段,股市下 跌态势更为明显。
积极
稳健
积 极
当然,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 ,总体看应重点关注年度财政预算、财政收支结 构与重点,把握财政收支总量变化趋势的同时, 了解政府财政投资的重点和倾斜政策,再结合行 业与公司分析做出投资选择。
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所制定 的关于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 本准则,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债是国家按照有偿信用原则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也是实现 政府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具体产业结构,用于国民经济 的薄弱部门和瓶颈产业的发展,通过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调整,促 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二是可以通过发行国债调节资金供求和货币 流通量。
2003年到2007年上半 年,法定存款准备金 率经历了不断上调的 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院系:经管院专业:国贸1班学号:2010053505 姓名:黄金娣2007年至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2007年为双稳健宏观调控政策。

中国经济在2007年继承2006年的强劲扩张趋势。

随着实际经济增长率在2007年上半年逐季加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国际贸易顺差过大以及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更加突出,最终消费品价格受粮食及其他农产品价格的成本推动而明显上涨。

不过,2006年以来逐步实行的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及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持续升值,其选择性的需求紧缩政策效应已经显现,导致总体经济景气从2007年下半年起转折下行。

2007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高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的良好配合格局,在将核心CPI指数上涨率控制在2%以下的同时实现11%以上的实际GDP增长速度。

在增长型经济周期的位势上,2007年构成本次经济周期的波峰年度。

2008年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9月份后,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明显加重,我们又果断地把宏观调控的着力点转到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上来,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经受国际金融海啸冲击和国内特大自然灾害影响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外贸依存度超过60%的国家,能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足以说明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及时有效。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一年来,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经历了迅速而大幅度的调整:从“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转向“保增长、扩内需”。

在2008年初实行“双防”政策,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已连续5年以高于10%的速度加速增长,并在2006年突破11%,去年达到11.9%,经
济增长有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

为消除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和存在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去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08年的宏观调控任务: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正是着眼于“双防”的目标,我国实施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财政支出要重点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

其次是实行年中“一保一控”:保增长抑通胀。

在2008年7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了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任务: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即“一保一控”。

为缓解纺织企业的困难、稳定出口、保障就业,7月31日,财政部等部门宣布自今年8月1日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

8月初,央行调增了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

随后,央行又决定从9月16日起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以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

再次是实行了“保增长”这一宏观调控。

为稳定出口,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宣布,从2008年11月1日起,适当调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

次日,为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财政部宣布,将加大资助困难学生、优抚救济、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保障民生投入力度,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

10月25日,温家宝总理表示,中国已经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把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放在了首要位置,同时兼顾抑制通货膨胀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最后,实行了财政货币政策大转向,力保经济平稳增长。

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同时公布了今后两年总额达4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计划,明确要求“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

2009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一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

在2008年末增加安排保障性住房、灾后恢复重建等中央政府公共投资1040亿元的基础上,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安排9080亿元,增加4875亿元。

二是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

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预计2009年将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

三是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

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作用,增加财政补助规模,重点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

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和民生支出安排分别达到7161.4亿元和7284.63亿元。

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五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增加节能减排投入,稳步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改革。

改革完善资源税制度,促进资源合理利用。

2010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首先,收入分配如何进一步实现公平正义是2010年中国面临的巨大挑战。

从2000年开始,我国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

中国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分配不公已成为大家的基本共识,改革收入分配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无需多言。

对此,我们一方面要打破行业垄断格局,改善行业间收入差距,减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各种税收负担和行政管制,从根源上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并完善劳动者与企业的工资协商机制等多种方式调整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利用税收手段调节高收入群体所得,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其次,加强房地产调控,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一是要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力度,尤其是廉租房等政策性住房的投资和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

二是房地产税制的改革,尤其是物业税的开征应该成为当前治理房地产市场价格畸型上涨的利器。

物业税的开征特别是采用累进税制,可以提高投机需求的交易成本,有效打击房地产投机活动,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稳定房价,在一定程度上刺破房地产投资领域的泡沫;通过差别税率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节,对高档别墅住户加大征税额度,对普通住房居住者减少征税甚至减免物业税。

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

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