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行为的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行为的转变》读后感

近来认真学习了《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书,受益匪浅,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对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在教学中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的过程中,也必将发生一场传统与现实的课堂教学行为的激烈碰撞。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授课中理念、行为必须有一个切实的转变。那么,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转变角色,成功地落实新课标精神呢?对此,作为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我在新课程的教学实施中也有了更多的一份留意和教学思考。下面我就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行为转变过程中的问题来谈几点:

1、立足课程标准,开放教学内容

新课程体系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倡导教材的多元化,使得教学内容极具开放性,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合理利用教材,对教材内容做必要的增删,让课程结构更具有时代性、前瞻性。

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把静态的内容变为可探究性的内容,对于那些有争议的问题,要根据教学内容,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设法鼓励学生从思想上解放自己,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要随波逐流,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课标外松内紧的结构和看似粗线条的表述方式,暗含了对基层教师的信任和厚望,“教什么”由教师自己决定,使教师从传统教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给教师的创造性工作留有很大的余地,引领教师放开手脚,大胆改革,敢于创新。因此,教师要努力开发好课程资源,成为一个学生学习“菜单”的提供者,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并为其设计或提供“个性化菜单”,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真正体现新教材“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

2、营造师生关系的亮点——赏识性教育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美国实用主义家杜威早就说过:教师不应该站在学生面前上课,而是站在学生后面。新课改要求教师做学生的合作者,不再以知识权威和道德权威的角色出现。教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融在一起,一起学习,一起探讨知识,其乐融融,学生就会把教师当作自己的贴心人,有什么话愿意跟你讲,有什么问题愿意向你问。在学生进行教授活动和表演活动的时候,我会坐到学生的位子上,和他们一起聆听“小老师”的授课,观赏“小演员”的节目,有异议,我也参与到他们的辩论中,自身也受益匪浅。学生走上讲台,其主动性、积极性等内在的能量得以充分释放,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出来了。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和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用赏识性的眼光看待学生,变我能把你教好为我相信你能学好。在教师教学行为上表现为一种信任、一种责任、一种期盼、一种等待,而不是一种冷漠、一种苛责。真诚地善待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关注着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独特性,这也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学习资源开发的一种渠道,也是培养学业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好方法。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我们不见得喜欢我们所赏识的人,但一定喜欢赏识我们的人。当学生潜在的自尊心、自信心被挖掘出来后,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便油然而生。

教师的教学行为中认同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用赏识性、激励性教育,决不意味着包容、故纵学生的错误,以服从学生的不足作为代价,而是构建能为学生良好发展的平台,让他们在这里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多作自我的矫正;让他们积极行为及时地给予认可、张扬,而不过多地进行苛责和强调由此产生的何种后果。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教师的赏识、鼓励和等待哪怕是付出了百分之十的努力,就拥有了百分之九十成功的机会,即使是暂时的挫折和失败,他们的心态也是乐观的、平和的。

赏识、鼓励就是要唤起学生带有挑战性的欲望,去探究和发现问题,去与同伴交流、合作,形成敢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素质。师生的信任、融洽和享受是一笔巨大的思想教育财富,

我们的教师完全可以在教学行为的转变中“润物细无声”,信任和相信学生能行,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中不断进步。

3、多样化的合作方式

首先是师生的合作。新课程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这里的合作,不仅是生生间的合作,也是师生间的合作。教学任务的设计、课堂教学、课后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等,都需要师生间的合作。在合作中,师生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和走向成功,并分享喜悦。

其次,国外课程改革经验告诉我们,教师教育成功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师间的合作。因此,必须改变教师间由来已久相互隔绝的状况,在学校中形成合作的文化氛围,使教师们相互学习、分享经验,从而获得共同提高。加强教师间的合作,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整体优势,减轻教师不必要的负担,提高工作效益。教师间的合作,不仅是指历史与社会学科,而且要特别注意不同学科教师间的合作,加强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师徒结对活动,也正是教师间合作的体现,对新教师的成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在我们的备课组中,充分的体现了这一合作精神。每一个教案,都是在备课组长的带领下,大家充分讨论,集思广益,反复修改,形成最后的详案。这一过程,作为新教师,是一个学习与获得的过程。从开始的听,到自己的思考,并逐渐的参与讨论,到最后的献计献策,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再次是教师与家长及社会的合作。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很必要的。对于目前新课程指导下的教学方式,很多家长还不能完全接受。记得有一次一个家长这样问我:“徐老师,我的孩子回家说他觉得英语课很好玩。我听了这样的话心里没底了。他要是一直都在玩,能学好知识吗?”在我们注重教学方法的同时,家长们担忧的仅仅是孩子的成绩,却并没有重视孩子在学习中的兴趣所带来的影响。在教学之余,我常常考虑到这样的这些问题。课程改革中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是何等的重要。

“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失败都是经验”。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用全新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就一定会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功者。而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蓬蓬勃勃的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才能为新课程改革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