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与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

合集下载

溶栓剂和抗凝剂的护理注意事项

溶栓剂和抗凝剂的护理注意事项

溶栓剂和抗凝剂的护理注意事项溶栓剂和抗凝剂是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的药物,它们在临床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它们的特殊性质,使用时需要严格掌握护理注意事项,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溶栓剂和抗凝剂的护理注意事项:1.溶栓剂的护理注意事项–使用前的准备:在给予溶栓治疗前,护士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用药史、病史等,确保治疗的适应症和安全性。

护士还应检查患者的出血倾向、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等指标,以判断是否适合溶栓治疗。

–注意治疗时间窗口:溶栓治疗对时间要求较为敏感,应尽早开始,通常要在发病后3小时内实施。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向医生汇报。

–监测治疗效果:护士应在溶栓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心电图、出血情况等指标,及时评估治疗效果和副作用,以便及时进行干预。

–出血风险护理:溶栓治疗会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指标,如血压、心率、Hb、Hct等,并及时处理出血并注射止血药物。

2.抗凝剂的护理注意事项–准确计算剂量:抗凝治疗需要按照患者的体重、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指标来计算剂量,护士应确保剂量的准确性,并仔细核对药物的规格和用法。

–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抗凝治疗期间,护士应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特别是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等指标,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预防出血风险:抗凝治疗会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特别是皮肤、口腔、消化道等部位的出血情况。

护士还应指导患者避免使用刺激性食物、药物等,预防意外出血的发生。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抗凝剂与其他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护士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用药史,并与医生沟通确认治疗方案的安全性。

3.综合护理注意事项–定期复查并记录:护士应按照医嘱要求,定期进行溶栓剂和抗凝剂治疗的复查,并及时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用药情况和护理措施等。

–患者教育:护士应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解释溶栓剂和抗凝剂的治疗原理、用药方法、可能的副作用等,提醒患者注意事项,并解答他们的疑问。

抗凝及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

抗凝及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

抗凝和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更多相关新闻时间:2009-6-10 14:46:32,点击:92 (一)抗凝治疗的监测1.肝素,并发出血率平均为7-10%1)APTT—首选指标;肝素用量<5000—10000U/24h,不测;10000U/24h,APTT延长至正常值的1.5—1.7倍;20000—30000U/24h,使APTT较正常值延长1.5—2.5倍。

这样即可取得最佳抗凝疗效,又无严重的出血风险。

2)血浆肝素浓度检测:在APTT为正常对照值的1.5—2.5倍,血浆肝素浓度为0.2—0.5U/ml时,这是肝素治疗的最佳选择。

2.口服抗凝剂:由于应用剂量过大或个体的耐受性不同,口服抗凝剂的出血发生率可达7.1—20.5%。

PT为首选指标,使PTR维持在正常对照值的1.5—2.5倍(或INR值在2.0—3.5),若>2.0时,出血发生率为22%;若<2.0 时,出血率为4%。

(二)溶栓治疗的监测溶栓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

据统计,轻度出血的发生率为5—30%,重度出血为1—2%,致命性脑出血的发生率为0.2—1.1%,常用以下试验作为监测的指标。

1)Fib、TT、和FDP监测:持续应用溶栓药物,如链激酶(SK),尿激酶(UK)和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等,可置机体处于高纤溶状态,当Fib低于1.5g/L,TT超过正常对照3倍,FDP超过400ug/L时,其临床出现并发症增加3倍。

因此,目前多数作者认为,维持Fib在1.2—1.5g/L,TT在正常对照值的1.5—2.5倍,FDP在300—400ug/L时最为合适。

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监测:Gulba(1991)报道,在溶栓开始治疗的120分钟内,血浆TAT小于6ug/L。

在鉴别血管持续开通和未通溶栓治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2.5%和93.8%,故TAT也可以作为观察溶栓治疗疗效的指标。

用以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指标试验参考值允许范围用途优球蛋白溶解时间>120分钟30~60分钟纤溶酶活性筛选凝血酶时间1 6~18秒大于参考值5倍100秒反映Fbg减少、FDP增多指标纤维蛋白原定量2~4克/升0.5~1克/升血浆纤维蛋白<10毫克/升>2000克/升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降解降解产物(FDP) (溶栓后2小时)产物,是纤溶亢进指标血浆D—二聚体<0.5毫克/升16~30毫克/升6小时血栓被溶解的直接证据2.5~2.7毫克/升24小时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溶酶原(PLG)活性80%~120% 2小时<50%48小时恢复正常纤溶酶前体α2-抗纤溶酶(α2-AP)活性80%~120%2小时<50% 天然存在pl抑制剂,纤溶酶形成指标抗凝与深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及其应用评价蔡晓红王鸿利王学锋临床上治疗血栓病的药物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抗凝剂;(2)溶栓剂;(3)抗血小板药物既有达到防止血栓形成,又不至于引起出血等并发症,选择相应指标并及时进行实验室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抗凝与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题库1-0-5

抗凝与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题库1-0-5

抗凝与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题库1-0-5问题:[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双香豆素类口服抗凝剂作为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其作用是()。

A.使维生素K依赖因子无促凝活性B.使纤维蛋白原血浆浓度降低C.使血小板聚集作用下降D.使血小板黏附作用下降E.使纤溶活性增强双香豆素类口服抗凝剂作为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其作用是使维生素K依赖因子无促凝活性。

可以抑制维生素K参与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在肝脏的合成。

对血液中已有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并无抵抗作用。

问题:[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在口服抗凝药的起始阶段,首先迅速减低的凝血因子是()。

A.FⅡB.FⅦC.FⅨD.FⅩE.FⅪ在口服抗凝药的起始阶段,首先是半衰期短的因子Ⅶ活性迅速减低,随后才是因子X和Ⅱ的活性减低。

问题:[单选]下列各项中,不导致专利权终止的是()。

A.专利期限届满B.专利权人没有按期缴纳年费C.专利权人以书面形式声明放弃专利权D.专利权人以口头形式声明放弃专利权专利权的终止有两种情况:一期限届满终止为正常终止,期限届满以前终止为提前终止。

提前终止是由于专利权人没有按期缴纳年费,或者是专利权人以书面形式声明放弃专利权。

专利权终止应由专利行政部门登记和公告。

除了以上情况,都不导致专利权终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规定专利权人可以书面形式放弃专利权。

(辽宁11选5 )问题:[单选,B型题]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A.四肢对称性紫癜伴有关节痛及腹痛、血尿B.紫癜伴有黄疸C.自幼有轻伤后出血不止,有关节肿痛或畸形者D.紫癜伴有广泛性出血者E.紫癜伴脾大问题:[单选,B型题]血友病()。

A.四肢对称性紫癜伴有关节痛及腹痛、血尿B.紫癜伴有黄疸C.自幼有轻伤后出血不止,有关节肿痛或畸形者D.紫癜伴有广泛性出血者E.紫癜伴脾大问题:[问答题]专利法上的发明创造问题:[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在口服抗凝药的起始阶段,首先迅速减低的凝血因子是()。

溶栓流程及注意事项

溶栓流程及注意事项

溶栓流程及注意事项一、溶栓的适应症1.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是由于冠状动脉病变致使心肌缺血坏死所致。

溶栓治疗可以在早期恢复冠状动脉的通透性,减少心肌坏死范围,改善患者的预后。

2. 急性脑卒中急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脑功能障碍。

溶栓治疗可在早期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减少脑损伤,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溶栓的流程1. 评估患者在进行溶栓治疗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

对于心肌梗死患者,需要注意心电图的变化,核素显像等检查结果。

对于脑卒中患者,需要注意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

评估患者的情况,确定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2. 药物选择目前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等。

选择合适的溶栓药物,需要考虑个体化治疗方案,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史进行选择。

3. 溶栓治疗溶栓治疗通常通过导管介入或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

对于心肌梗死患者,可以通过导管介入方式将溶栓药物送达到病变血管,恢复血流;对于脑卒中患者,可以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将溶栓药物送达到病灶部位,溶解血栓。

在溶栓治疗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药物剂量和速度,避免药物过量或者过快注射,导致出血等并发症。

4. 监测观察在进行溶栓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监测观察。

包括心电图监测、生命体征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方面的监测。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心脏介入技术、超声心动图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随时准备。

5. 并发症处理溶栓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过敏反应等。

对于这些并发症,需要及时处理,包括停止溶栓治疗、血管内置入支架、给予抗感染治疗等。

6. 随访管理在溶栓治疗结束后,需要对患者进行随访管理。

包括对溶栓治疗效果的评估,出现并发症的处理,以及患者的康复训练等。

对于心肌梗死患者,需要关注心功能的恢复;对于脑卒中患者,需要关注神经功能的恢复和康复训练等。

下肢静脉血栓病例分析

下肢静脉血栓病例分析

下肢静脉血栓病例分析病例背景患者张先生,45岁,因“右下肢肿胀、疼痛2周”就诊。

患者2周前开始出现右下肢肿胀、疼痛,以小腿肌肉疼痛为主,行走时加剧,休息后减轻。

患者无明显外伤病史,无手术、长期卧床史,饮食、睡眠、大小便正常。

检查与诊断1. 体格检查:右下肢明显肿胀,小腿肌肉压痛明显,皮肤温度略高,浅静脉充盈怒张。

2.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正常。

凝血功能检查:PT 12.5秒,APTT 28.5秒,Fg3.2g/L,D-二聚体1.8μg/ml(正常值<0.5μg/ml)。

3. 影像学检查: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显示右小腿静脉血栓形成。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为“右下肢静脉血栓”。

治疗与随访1. 抗凝治疗: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5000IU,每日2次,皮下注射。

同时给予华法林钠片2.5mg,每日1次,口服。

注意监测凝血功能,调整抗凝剂量,防止出血并发症。

2. 溶栓治疗: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150万单位,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使用3-5天。

注意监测出血风险。

3. 扩容、利尿治疗:给予双氢克尿塞25mg,每日1次,口服;同时给予速尿20mg,每日1次,口服。

注意监测电解质、肾功能。

4. 康复锻炼: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温水坐浴、按摩、散步等,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再次形成。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疼痛、肿胀症状明显缓解,治疗2周后出院,继续口服华法林钠片抗凝治疗,定期门诊随访,调整抗凝剂量。

随访3个月,患者症状消失,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显示血栓消失。

病例分析本例患者为中年男性,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下肢肿胀、疼痛,体格检查发现右下肢明显肿胀,小腿肌肉压痛明显,皮肤温度略高,浅静脉充盈怒张。

辅助检查结果显示D-二聚体升高,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显示右小腿静脉血栓形成。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为“右下肢静脉血栓”。

抗凝与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及其应用评价

抗凝与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及其应用评价

维持 AC 在 30 5s应 用 硫 酸 鱼精 蛋 白 中和 T 5 ~4 0 , 剂量 而 防止 出血 。主 要监 测 指 标 如下 :1 活 化 的 部 间 , () T恢 复 至 8 ~1 0 。③凝 血酶 时 间 ( T) O 2s T : 分 凝 血 活 酶 时 间 ( ciae at ltr mb pat 肝素 后 AC at td p ri h o o l i v a sn 联合 用 AP T 与 TT 比单 独 使 用 AP T TT 能 t , P T) 本试 验 简单 、 i A T : me 敏感 、 速 和实用 , 目前 有报 道 , 快 是
蔡 晓红 综述 王 鸿利 王 学锋 审枝
【 要】 抗 凝 和溶 栓 治 疗 在 血栓 性疾 病 中 被 广 泛应 用 , 床 上 常 用 抗 凝 药 、 血 小 板 药 和 降纤 药 摘 临 抗
作为预防血栓形成( 抗凝治疗) 和溶解 血栓 ( 溶栓治疗) 的药物 。但是 , 若这些药物应用过量 , 会造成 出
抗 凝 治 疗 的 监 测
临床 上 防 治 血 栓 病 的 药 物 主要 分 为 以下 几 类 : () 1 抗凝剂 ;2 溶栓剂 ; 3 抗 血 小板 药 物 ;4 降 低 血 () (体 内 血 浆 肝 素 的 浓 度 。 在 准 全
法) 。血 浆肝 素浓度 测定 具 有 快 速 、 便 、 异 和敏 感 简 特 的特 点 , 不适 宜用 AP 在 TT检 测 时 , 以替 代之 作 为 可 肝 素用量 的监 测 指 标 。 ( ) 他 监 测 指 标 : 血 小 板 3其 ① 计数 ( ltltP T) 肝 素 诱 导 的免 疫 性 或 血 栓 性 血 paee , L :
成或 阻止血 栓 的发展 。

PCT及CRP讲解解读全

PCT及CRP讲解解读全
蛋白C抗原
102.5%±20.1%
抗凝血酶III活性
08.5%±5.3%
高凝状态、遗传性AT-III缺乏
抗凝血酶III抗原
(0.29±0.06)g/L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活性
< 1U
先天性TFPI缺乏、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原
(75~120)mg/L
消耗性TFPI缺乏
血浆肝素水平
0 U/L
肝素抗凝监测
凝血酶时间
16~18s
纤溶亢进、DIC、溶栓监测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300~600 U/L
纤溶亢进、DIC、高凝状态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
1~12 µg/L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
(100~1000)AU/L
凝血的生理作用
维护血管,肌体组织的正常 修复受损血管及组织
血管损伤 暴露血管内皮下胶原 血小板激活 (粘附、聚集、释放) 血小板止血栓 血凝块形成
血管收缩
凝血系统 激活
纤维蛋白 形成
血液的凝血机制
生理性止血过程
三、血液凝固
可溶性 纤维蛋白原
不可溶性 纤维蛋白多聚体
本质: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简称血凝。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4
4.冠心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比急性心绞痛高。 AMI患者溶栓治疗时D-二聚体增高,对 溶栓治疗很有意义。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5
31%先兆子痫,D-二聚体增高,伴临床症状和 胎儿早熟,D-二聚体可协助诊断,指导治疗。 乙肝病人(eAg+)D-二聚体增高并与病情严重度相关。 脑血栓,慢性肾炎等都有不同程度升高。

骨科静脉血栓栓塞症规范预防(全文)

骨科静脉血栓栓塞症规范预防(全文)

骨科静脉血栓栓塞症规范预防(全文)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骨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是患者围手术期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由于临床表现隐匿,VTE常被临床医生所忽视。

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由于抗凝药物种类单一,剂量调整困难,变异因素较多,除专科医生外,其他临床医生掌握困难。

近年来由于新型安全方便抗凝药的出现,骨科术后VTE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也制定出了相应《指南》和《共识》。

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仍有不规范之处,需要加强基础理论学习。

一、亚洲人DVT的发生率并不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及生活方式改变,中国人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发生率大幅度升高,导致外周血管病变和血液动力学改变,加之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缺乏必要的体能锻炼,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急剧增加。

马来西亚Dhillon[1]对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和髋部骨折88例患者静脉造影,55例(62.5%)显示DVT,其中11例发生在腘静脉和股静脉(表1)。

北京协和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和广州医学院一附院联合完成的有关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研究结果显示,抗凝预防组的DVT发生率为11.8%,未预防组为30.8%[2]。

与加拿大Geerts[3]报告相比(表2),亚洲人骨科大手术后DVT的发生率与西方人相似。

二、骨科术后DVT 有其独特的原因德国Virchow在l856年首次描述血栓形成的基本要素即Virchow三联征:高凝状态、内皮损伤和静脉瘀滞。

骨科手术的VTE高发生率有其独特的原因:(1)下肢关节置换术和髋部骨折手术后,由于隐形失血[4]导致血液浓缩和血液中存组织碎片、胶原、脂肪而易发生血液凝固;(2)下肢骨折后畸形及手术操作中对血管的扭曲以及骨碎片对血管壁的损伤都会增加内皮细胞损伤的概率,老年患者血管本身已存有病变,血管内皮下组织暴露导致凝血机制激活;(3)髋部骨折后疼痛,导致肢体正常的活动减少;(4)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大腿止血带、膝关节屈曲时间过长,术后固定、术后局部肿胀和活动受限都会增加静脉瘀滞。

抗凝治疗及溶栓治疗的临床监测

抗凝治疗及溶栓治疗的临床监测

抗凝治疗及溶栓治疗的临床监测摘要】目的讨论抗凝治疗及溶栓治疗的监测。

方法对抗凝治疗及溶栓治疗的患者进行监测。

结论临床上常用抗凝药以预防血栓形成,也用溶栓药以溶解治疗血栓。

但是,这些药物应用过量便会造成出血,用量不足又达不到预期治疗效果。

因此,在应用这些药物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监测。

【关键词】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监测临床上常用抗凝药以预防血栓形成,也用溶栓药以溶解治疗血栓。

但是,这些药物应用过量便会造成出血,用量不足又达不到预期治疗效果。

因此,在应用这些药物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监测。

(一)普通肝素抗凝治疗的监测普通肝素出血发生率为7%~10%,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0%~5%,一般小剂量肝素可以不进行监测,中等剂量肝素和大剂量肝素必须监测,APTT为首选指标。

1.使用肝素治疗前检查PT、APTT和血小板等。

2.肝素抗凝的常用方法是60U/kg(/最大4000U)静脉推注,接着l2U/(kg•h)(最大l000U/h)静滴,持续48h,48h后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继续使用。

在开始使用肝素治疗后3h测定APTT,最初24h内,每3h检测APTT l次,根据APTT值调整肝素用量。

每次调整剂量后3h测定APTT值,使APTT尽快达到并应保持在正常对照1.5~2.5倍(50~70s),治疗达到稳定后每天测1次APTT。

3.心肌梗死患者APTT 50~70s为最佳范围,30d内死亡及出血的概率最低。

>70s易发生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4.血浆肝素浓度检测:血浆肝素浓度为维持在0.2~0.4U/ml。

5.血小板计数:部分患者应用肝素后可出现肝素诱导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使用肝素治疗第l周,每2d复查血小板1次,第2周起每4d复查血小板1次。

若出现血小板迅速或持续降低30%以上,或血小板低于100×109/L应停用肝素。

一般停用肝素10d内血小板数量开始逐渐恢复。

6.普通肝素是通过增强抗凝血酶(AT)活性来发挥抗凝作用。

抗凝治疗的实验室监测-瑞金王鸿利(1)分析

抗凝治疗的实验室监测-瑞金王鸿利(1)分析

INR允许范围
2. 其他观察试验
应用尿隐血试验或尿红细胞检测,需每天1次,若尿隐 血试验阳性或尿红细胞增多,表明有出血现象,需及时调整
口服抗凝剂的用量,必要时需停药,并用维生素 K1 静注或
肌注, 也可选用凝血酶原复合物(PCC)静脉滴注
(三)口服抗凝剂
由于应用剂量过大或个体对口服抗凝剂的耐受
性不同,常发生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7.1%~20.5%,
建议选用以下指标作实验室监测
常用口服抗凝剂
华法令(warfarin)
双香豆素(dicoumarol)
醋硝香豆素(新抗凝,acenocoumarol) 双香豆乙酯(etyl-biscoumacetate) 环香豆素(cycloxournarol)

小时 1 次

间歇静注或皮下注射者,每次注射前半பைடு நூலகம்时检测1次

超声雾化吸入者(每周 1 次),吸入前检测 1 次,肝素停
用后 24 小时再检测 1 次
凝血酶直接抑制剂
重组水蛭素(r-hirudin)、hirulog、 fondaparinux sodium(arixtra)、exanta(ximelagatran)和阿加曲班 (argatroban)等是凝血酶直接抑制剂 1.0 ATU(抗血栓单位)中和 1.0 IU 凝血酶 剂量 0.1mg/kg.h×4d,静滴;或0.5mg/kg.次,每日2次 ×5d.用 APTT 监测,使其延长在正常对照值的 1.5 ~ 2.0 倍
40U/kg静注,然后每小时增加2U/kg静滴
持续每小时增加18U/kg静滴 每小时减量2U/kg静滴 停止滴注1小时,然后每小时减少3U/kg静滴
注:APTT 实验每 6 小时检测 1 次

有关血栓与止血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

有关血栓与止血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

有关血栓与止血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一.凝血障碍性疾病1.筛选试验选用APTT和PT作为筛选试验,根据筛选试验的结果,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1)APTT和PT都正常:除正常人外,仅见于遗传性和继发性因子ⅩⅢ缺乏症。

获得性者常由于严重肝病、肝脏肿瘤、恶性淋巴瘤、白血病、抗因子ⅩⅢ抗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恶性贫血等引起。

(2)APTT延长伴PT正常:多数是由于内源性凝血途径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A、血友病B、因子Ⅺ缺陷症;血循环中有抗因子Ⅷ、抗因子Ⅸ或抗因子Ⅺ抗体存在;DIC时可见因子Ⅷ、因子Ⅸ、Ⅺ减低;肝脏疾病时可见因子Ⅸ、Ⅺ减少;口服抗凝剂时可见因子Ⅸ减少。

(3)APTT正常伴PT延长:多数是由于外源性凝血途径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遗传性和获得性因子Ⅶ缺乏症,获得者常见于肝脏疾病、DIC、血循环中有抗因子Ⅶ抗体存在和口服抗凝剂等。

(4)APTT和PT都延长:多数是由于共同途径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如遗传性和获得性因子Ⅹ、Ⅴ、凝血酶原(因子Ⅱ)和纤维蛋白原(因子Ⅰ)缺乏症;获得性者主要见于肝脏疾病和DIC,口服抗凝剂时凝血因子Ⅹ和凝血酶原减低。

此外,血循环中有抗因子Ⅹ、抗因子Ⅴ和抗因子Ⅱ抗体存在时,它们也相应延长。

临床应用肝素治疗时,APTT和PT也都相应延长。

2.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的基因诊断:(1)血友病A:可采用:a.间接基因诊断b.直接基因诊断(2)血友病B:由于因子Ⅸ基因小,所以血友病B可用直接基因测序的方法来解决:(3)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 vWD)的基因诊断:vWD携带者检测和产前诊断也是利用多态性标记进行间接诊断。

当然,对于明确缺陷的家系,亦可用缺陷基因作直接诊断。

①可变数目的串联重复顺序(ATCT),其杂合子频率高,在白种人群中杂合子频率为98%;②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利用这些多态性标记,可对部分家系作携带者检测和产前诊断。

抗凝的临床监测

抗凝的临床监测

抗凝的临床监测血栓形成是个体最重要的保护机制之一,参与损伤后的止血过程和损伤的修复。

机体还存在抗凝系统,体内天然存在的抗凝系统主要包括抗凝血酶(AT)、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和蛋白C(PC)/蛋白S(PS)。

在完成止血任务后,机体还存在清除血栓的机制,这就是纤溶系统,实际上纤溶系统在凝血过程启动后就已经被激活了。

体内存在天然的纤溶激活物,激活纤溶酶原变成有活性的纤溶酶,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

主要纤溶激活物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

纤溶抑制物主要是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和a2-抗纤溶酶(a2-AP),调节纤溶活性。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凝血-抗凝和纤溶-抗纤溶机制互相平衡,保证血液在体内正常流动,既不形成血栓,也不至于出血。

血栓形成与血栓溶解机制的失衡使得血栓不适当地形成或者形成后不能被有效清除,导致组织/器官缺血/坏死;另一方面,抗凝/纤溶过度也会导致出血的发生。

止血过程除凝血系统外,血小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血管损伤之初,血小板黏附、激活和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完成初级止血过程,同时凝血瀑布反应是在血小板表面(血小板第三因子,PF3)进行的,血小板释放的血小板第四因子(PF4)还是天然的肝素灭活剂。

凝血酶的形成依赖内源和外源性凝血系统,分别通过接触激活和组织因子的释放启动。

凝血酶一旦形成,除催化形成纤维蛋白血栓以外,还是体内重要的血小板激动剂(通过凝血酶受体)。

因此凝血酶与血小板互为正反馈,共同完成止血过程,理想的抗栓治疗应同时针对凝血酶(凝血酶的产生和活性)和血小板,抗栓药物也就由此分为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

血栓形成与血管/组织损伤、血流速减慢和血液成份变化有关。

动脉系统血流速快,不容易接触激活,凝血系统的启动主要通过血管壁的损伤和组织因子释放。

同时,动脉血管剪切应力高,血小板容易被激活,因此血小板在动脉系统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的作用更大。

血栓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测指标

血栓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测指标

血栓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测指标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检验世界点击数:375 更新时间:2008/10/16
血液在血管内凝固生成的血凝块称为血栓,因血栓堵塞血管影响血液循环,即形成血栓栓塞性疾病。

分为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如心肌缺血、心肌梗死、脑动脉栓塞、肢体动脉栓塞、深部静脉栓塞以及微循环血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血栓栓塞病等。

其病因常由于某些先天性或获得性的原因如抗凝或纤溶系统的缺陷、抗凝物质缺乏或存在抗凝物质抗体、纤溶系统障碍等引起。

目前的研究表明,血栓的形成与血栓前状态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它包含了形成血栓的三大要素,即血管因素、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的病理生理状态,是机体处于一种最接近血栓的状态。

血栓前状态实验诊断的参考指标
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指标有哪些?
溶栓治疗是用溶栓药物将已形成的血栓或堵塞血管的栓子溶解,使血管再通,是目前治疗栓塞性疾病的主要措施。

血栓的主要成分为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纤维蛋白。

溶栓的根本任务是溶解其中的纤维蛋白,是由被激活的纤溶酶原形成的纤溶酶将纤维蛋白溶解成小碎片,使血栓溶解。

溶栓的药物,一类是作用于纤溶酶原的激酶,如尿激酶、链激酶;另一类是作用于纤维蛋白的蛋白水解酶,如纤溶酶、胰蛋白酶、曲酶蛋白酶等。

通过实验室检查可了解纤溶状况,随时调整溶栓药物以达到既能够溶栓又不出血的目的。

用以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指标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抗凝与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题库1-0-5

抗凝与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题库1-0-5

抗凝与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题库1-0-5问题:[单选,A2型题,A1A2型题]TXA2减少常见于()A.血栓前状态B.糖尿病C.服用阿司匹林类药物D.脑血栓形成E.心肌梗死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机制为抑制血小板中环氧化酶,因而会抑制TAX2的合成。

问题:[单选,A2型题,A1A2型题]TXA2减少常见于()A.血栓前状态B.糖尿病C.服用阿司匹林类药物D.脑血栓形成E.心肌梗死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机制为抑制血小板中环氧化酶,因而会抑制TAX2的合成。

问题:[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实验室用以溶栓治疗的监测指标有()A.优球蛋白溶解时间B.凝血酶时间C.D-二聚体D.纤溶酶原活性E.以上均可实验室用以溶栓治疗的监测指标有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凝血酶时间、FDP、PLG、D-二聚体、APTT、α2-抗纤溶酶等。

/ 港股行情问题:[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口服抗凝药物可以预防血栓的形成,但必须进行监测。

不需要监测的药物是()A.肝素钠B.小剂量阿司匹林C.华法林D.尿激酶E.以上药物均需监测小剂量阿司匹林80~325mgd能够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不会引起出血并发症,故通常不需要进行药物监测。

问题:[单选,A2型题,A1A2型题]DIC诊断中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PT延长,Fbg低于2gL。

如果这三项中只有两项符合,必须补做哪一项纤溶指标()A.3P试验B.PRTC.血小板抗体D.因子ⅧE.血小板功能试验DIC诊断标准是: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PT延长,Fbg低于2gL。

如果这三项中只有两项符合,必须补做一项纤溶指标。

例如3P试验是否阳性,凝血酶时间TT是否延长达3s以上,或血浆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是否缩短70min。

问题:[单选,A2型题,A1A2型题]DIC时血小板计数一般范围是()A.(100~300)×109LB.(50~100)×109LC.(100~300)×1012LD.(100~300)×106LE.(100~250)×109LDIC时,血小板计数一般为(50~100)×109L,处于代偿时,可100×109L,但不会超过150×109L。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溶栓与抗凝治疗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溶栓与抗凝治疗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溶栓与抗凝治疗肺血栓栓塞症(Pu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是来自深静脉或右心的血栓堵塞了肺动脉及其分支所致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其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

根据发病的时间,可以分为急性PTE和慢性PTE,如没有进行积极的治疗,终将导致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右心功能不全,甚或死亡。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呼吸循环支持治疗、抗凝治疗、溶栓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本文重点介绍溶栓与抗凝治疗。

患者应绝对卧床,同时随时监控患者病情高度疑诊或确诊PTE的患者应绝对卧床,并注意不要过度屈曲下肢;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以防止下肢血管的压力突然升高,使血栓再次脱落形成新的危及生命的栓塞。

对于大面积PTE患者最好在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中进行严密监测和治疗,注意观察呼吸、心率、血压、心电图及血气的变化,一旦出现病情变化随时处理。

胸痛严重者可以适当使用镇痛药物,但如果存在循环障碍,应避免应用具有血管扩张作用的阿片类制剂,如吗啡等;对于有焦虑和惊恐症状者应予安慰并可以适当使用镇静剂;为预防肺内感染和治疗静脉炎可使用抗生素。

存在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可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

重视呼吸循环支持治疗1.呼吸支持治疗-注意应避免气管切开对有低氧血症患者,可经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吸氧后多数患者的血氧分压可以达到80mmHg以上,因而很少需要进行机械通气。

当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时可使用经鼻(面)罩无创性机械通气或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但注意应避免气管切开,以免在抗凝或溶栓过程中发生局部不易控制的大出血。

2.循环支持治疗-对于急性PTE血压下降的患者,不建议使用扩容治疗针对急性循环衰竭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扩容、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

急性PTE时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可以使心输出量增加或体循环血压升高,同时也可增加右心室做功。

由于不同药物或同一药物不同剂量会产生不同的血流动力学作用,所以应根据患者的病理生理学特点和预计产生的生理学作用选择使用某种药物,注意掌握药物的使用时机及剂量。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规范性药物治疗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规范性药物治疗

dfyyhnkjdssfyzhj
2.1.2.2瑞替普酶(reteplase): 作用机制与阿替普酶相同,半衰期较长,AMI是FDA 接受的唯一适应证。
2.1.2.3替奈普酶(tenecteplase): 半衰期更长,被FDA批准用于AMI。
dfyyhnkjdssfyzhj
dfyyhnkjdssfyzhj
1.2 抗凝药物的应用时间 关于VTE抗凝治疗的期限,国内外目前至今尚无统一的 规范。传统观念认为至少要持续3~6个月,而国际上有多种 观点,如2、3、8年等。但无论如何,从辩证唯物观点来 看,所有泛指的硬性规定都是不够科学的。因为短期的抗凝 有可能导致VTE的高复发率,而长期的抗凝不但会带来相关 并发症发生,同时也给病人造成一定的医疗负担与麻烦。 一组227例病人的随机研究表明:VKA应用6个月的病 人与长期VKA应用相比,4 年随访VTE再发率为20.7% vs. 2.6%,出血发生率为2.7% vs.8.6%。
dfyyhnkjdssfyzhj
现代观点认为,在急性VTE治疗的同时,确定其发生 原因尤为重要。而在那些可以明确VTE发生原因中,能分为 可消除因素和不可消除因素。 1.可消除因素中有外伤、手术、制动、长途旅游、口服避 孕药物等。 2.不可消除因素中有先天性高凝、抗凝血酶障碍、C与S 反应蛋白缺陷、抗磷脂综合征、恶性肿瘤等。 当VTE渡过急性期后,出现复发的可能主要与下列有关: (1)造成VTE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否消失; (2)急性期VTE的治疗是否及时和有效。 由此认为VTE的抗凝治疗要视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而不应该一概而论,这种新的抗凝策略被称为个体化抗凝。
dfyyhnkjdssfyzhj
2.1.1.2 尿激酶(urokinase-UK): 是从人尿或肾细胞组织培养液中提出的一种丝蛋白酶, 在我国较常用。UK通过直接激活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而溶 解血栓。其特点是无抗原性,缺点是选择性差,治疗的同时 会降解纤维蛋白原,诱发全身性纤溶状态。 1999年,美国FDA因担心可能传染感染性疾病而停止 其使用。这促使了其他溶栓药物如葡激酶、rt-PA 的研发。 2002年,UK重返美国市场,唯一的应用指征是PE, 而在1999年之前,它被批准用于PE和AMI。

抗凝系统实验室检查在血栓相关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抗凝系统实验室检查在血栓相关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抗凝系统实验室检查在血栓相关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因为抗凝系统的相关蛋白质的功能是抗凝血作用,一旦其含量减少或活性减低,都会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或血栓性疾病。

而如果其活性增强又会导致出血性疾病。

目的讨论抗凝系统实验室检查在血栓相关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为医生诊断提供依据。

结论AT-Ⅲ减低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AT-Ⅲ缺乏症。

由于AT-Ⅲ主要功能是抗凝,所以AT-Ⅲ减低主要表现为血栓前状态(易栓症)或血栓性疾病(多为静脉血栓形成)。

PC减低为蛋白C缺乏症,患者有血栓形成增加的倾向。

血浆PS减低为蛋白s缺乏症。

是由于先天性(基因缺陷)和获得性(凝血障碍)原因所引起的血栓病。

其临床特点是有或无血栓形成史,有者以静脉血栓为多见。

【关键词】抗凝系统实验室检查血栓疾病诊断临床意义静脉血栓因为抗凝系统的相关蛋白质的功能是抗凝血作用,一旦其含量减少或活性减低,都会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或血栓性疾病。

而如果其活性增强又会导致出血性疾病。

抗凝系统异常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1.先天性疾病见于先天性PC、PS、AT-Ⅲ、TFPI缺乏症,其临床多表现为反复的原因不明的血栓形成。

多为深静脉血栓。

2.获得性疾病(1)获得性PC活性与含量减低:DIC、呼吸窘迫综合征、肝功能不全、手术后及口服双香豆抗凝剂。

(2)获得性PS降低:见于肝功能障碍,口服双香豆抗凝药物等。

(3)获得性抗凝活性增强:肝素使用过量;抗因子Ⅷ、Ⅸ抗体形成;蛇咬伤、水蛭咬伤、溶栓药物过量。

诊断思路(一)AT-Ⅲ减低AT-Ⅲ减低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AT-Ⅲ缺乏症。

由于AT-Ⅲ主要功能是抗凝,所以AT-Ⅲ减低主要表现为血栓前状态(易栓症)或血栓性疾病(多为静脉血栓形成)。

1.先天性AT-Ⅲ减低多为遗传性AT-Ⅲ缺乏症。

有或无血栓形成史,有血栓形成史者静脉血栓较动脉血栓多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四章抗凝与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
本章考点:
1.抗凝治疗监测
2.抗血小板治疗监测
3.溶栓治疗监测
一、抗凝治疗的监测
1.肝素抗凝治疗
(1)抗凝机制:肝素是一种酸性粘多糖,由体内肥大细胞合成并贮存,此种细胞分布在血管壁,故所有组织和器官几乎均含有微量的肝素。

正常人血液中肝素含量很低,仅为9mg/L。

肝素的抗凝作用通过以下作用来实现。

l)抗凝血酶作用;2)抗因子Ⅹa、Ⅸa、Ⅺa、Ⅻa及KK的作用;3)抑制血小板;4)促进纤溶;5)改变血液粘滞性。

肝素抗凝治疗中最常见、最主要的并发症为出血,发生率报道不一,范围为0%~33%。

平均为7%~l0%。

其次是血小板减少;偶可见其他并发症如过敏反应等。

(2)监测指标:
1)APTT:它是监测普通肝素的首选指标。

据报道,应用小剂量肝素(5 000~10000U/24h),可以不作监测。

应用l0000u/24h者,APTT可延长至正常值(31~43S)的1.5~1.7倍,也不至于引起出血并发症。

但是在应用中等剂量(10 000~20 000U/24h)和大剂量(20 000~30000U/24h)时,必须作监测试验,使APTT较正常对照值延长l.5-2.5倍。

这既可取得最佳抗凝疗效,又无严重的出血风险。

2)血浆肝素浓度监测:它是肝素监测的又一较为理想的指标。

据报道,比较各种方法检测血浆肝素的最低浓度,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依次为微电泳法(0.0025U/ml)超过加钙凝血酶法(TCCT,0.005U /ml)超过发色底物法(CS,0.01U/ml)超过凝血酶法(TT,0.01U/ml)。

在APTT为正常对照值的
1.5~
2.5倍时,血浆肝浓度为0.2~0.5U/ml。

因此,这种浓度的肝素是治疗的最佳选择。

2.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
(1)抗凝机制:低分子量肝素与普通肝素相比,具有以下特点:l)由于糖单位的减少,对Xa的抑制活性相对增强,而对Ⅱa的抑制活性则相对减弱;2)LMWH基本不影响血小板;3)LMWH的半寿期长。

(2)监测指标:目前多用抗因子Ⅹa活性作为监测LMWH的指标。

一般认为,LMWH的抗因子Ⅹa活性维持在0.5~4.0个抗因子Ⅹa单位/ml为佳。

最近。

有人用Hep test作为LMWH的监测指标,认为这是一种简便,敏感和实用的指标。

以Heptest小于l20s为最佳选择。

3.口服抗凝剂
(1)抗凝机制:口服抗凝药主要是香豆素类衍生物。

维生素K是肝脏合成因子Ⅱ、Ⅶ、Ⅸ、Ⅹ中必不可少的辅因子。

而此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维生素K相似,可与维生素K竞争,从而妨碍维生素K的利用,使合成的因子缺乏活性,这样起到抗凝作用。

此类药物一般而言,于口服24~72小时后才见效,抗凝作用于停药后4~5天才消失。

(2)监测指标:由于应用的剂量过大或个体的耐受性不同、口服抗凝剂(华法令、新抗凝)的出血发生率可达7.1%~20.5%。

可选用下列试验作为监测的指标。

1)PT:它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据报道,在应用口服抗凝剂过程中,使PT维持在正常对照值(12.0±1.0S)的1.5~2.0倍,使凝血酶原时间比率(PTR)维持在1.5~2.0为佳。

若PTR大于2.0时,其出血发生率为22%;在PTR小于2.0时,其出血发生率仅为4%。

2)F1+2监测:在口服抗凝剂的起始阶段,首先是半寿期短的因子Ⅶ活性迅速减低,随后才是因子Ⅹ和Ⅱ的活性减低。

因此,当PT开始延长时,仅反映因子Ⅶ活性减低,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其他因子的活性。

这也意味着尽管PT检测值在有效治疗范围内。

患者不一定达到足够的抗凝目的。

此外,应用小剂量口服抗凝剂治疗时,PT也不够敏感。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有人检测Fl+2,使其稳定在0.10~1.5nmol /L之间对监测口服抗凝剂较为理想(参考值为0.40±0.23nmol/L)。

二、抗血小板治疗的监测
的合
1.阿司匹林治疗的检测: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机制为抑制血小板中环氧化酶,从而抑制了TXA
2
成,后者有引起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80~325mg/d)已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不会引起出血并发症,故通常不需作监测试验。

但应注意临床上有些患者出现“阿司匹林抵抗”现象,此时应改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

2.噻氯吡啶治疗检测:噻氯吡啶是ADP受体拮抗剂,抑制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

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应用噻氯吡啶。

在口服250~500mg/d时,在开始用药的1~8周内,需每周检测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1~2次,使PAgT抑制率维持在参考值的30%~50%,BT(国际标准化出血时间测定器法)延长是参考值(6.9±2.5min)的1.5~2.0倍,PLT减低是参考值低限(100×109/L)的50%~60%为宜。

3.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这是最新的抗血小板药物,由于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终末共同途径——即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或vWF)的结合,因而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可有效地预防血小板介导的血栓形成。

三、溶栓治疗的监测
溶栓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

据统计,轻度出血的发生率为5%~30%。

重度出血为1%~2%,致命性脑出血的发生率为0.2%~1.1%。

常用下列试验作为监测的指标。

1.Fg、TT和FDP监测:持续应用溶栓药物,如链激酶(SK)、尿激酶(UK)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等,可致机体处于高纤溶状态。

当Fg低于1.5g/L,TT超过正常对照3倍,FDP超过400mg /L时,其临床出血并发症增加3倍。

因此,目前多数作者认为,维持Fg在1.2~1.5g/L,TT在正常对照的1.5~
2.5倍,FDP在0.3~0.4g/L时最为合适。

2.TAT监测:Gulba(1991年)报道,在溶栓治疗开始的120min内,血浆TAT小于6μg/L时,在鉴别血管持续开通和未通溶栓治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5%和9
3.3%,故TAT也可以作为观察溶栓治疗疗效的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