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小品之趣
晚明小品文——精选推荐
怎样认识晚明小品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明中叶后期,反对拟古主义文风并取得成就的是李贽(1527—1602)。
李贽原名林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号卓吾,泉州晋江(今福建省泉州市)人。
李贽主要以思想家名世,他是王学左派泰州学派后期的代表人物。
在思想上反对儒学,尤其痛恨伪道学,对程、朱理学进行过尖锐的揭露与批判,甚至对“至圣先师”也敢于大胆怀疑与批评。
他反对男尊女卑的纲常伦理,认为女子有同男子一样的见识。
在文学上,他提倡“童心说”。
他认为“童心”就是“真心”,就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
他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童心说》)。
文章既然是表现“童心”的,那么一切模拟剽窃的东西,便都是“假言”,所以他反对复古派的拟古主义。
他说“诗何必古选,文何必秦汉”?在他看来,一切表现“童心”的文章都是好文章。
在这个基础上,他认为小说、戏曲中的优秀作品,都是“古今至文”,他亲自评点过《三国演义》、《水浒传》。
他的政治思想、文学思想虽然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之上的,但他反映了新兴的市民阶层的思想和要求,带有叛逆性和战斗性。
在文学上,他对“公安派”、汤显祖以及清代金圣叹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万历时,大张旗鼓反对复古派的是“公安派”。
“公安派”的代表作物是号为“三袁”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湖北公安人。
其中以袁宏道的成就最高。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深受李贽的影响,也接受并发展了唐顺之、徐渭的文学思想。
他们认为文学是时代生活的反映,应随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不必模拟古人。
“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模古者也,亦势也”(袁宏道《与江进之》)。
另外,他们还认为作家应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真实感情,“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小修诗叙》)。
这些观点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们把心灵当作创作的源头,以为“心灵无涯,搜之愈出”,这又暴露了他们的唯心主义观点。
继“公安派”而起的还有以钟惺(1574—1624),谭元春(1586—1637)为代表的“竟陵派”。
《东坡志林》记游文学作品考论
《东坡志林》记游文学作品考论田琦;漆子扬【摘要】苏轼随笔集《东坡志林》中的记游文学作品,满怀对已逝友人曾经的追念,表现对生死的达观,他正是通过精神的闲适与情性的闲逸来对抗迫害、化解心灵伤痛的,这也是他多次遭受政治迫害却从不屈服的根本原因.诗话和考古札记,是苏轼学术成就的补充,反映了作者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学术精神.《志林》中对名物的题咏记述也构成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志林》不论是情的阐释,还是理的透彻,无不蕴含苏轼澄澈的心性和洒脱的精神.【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15)002【总页数】6页(P133-138)【关键词】苏轼;东坡志林;纪游文学;随兴;旷达【作者】田琦;漆子扬【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兰州730070;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东坡志林》是苏轼在元丰至元符年间的随笔集,王松龄点校的中华书局1981年本分为5卷29类,如《记游》《怀古》《修养》《疾病》《古迹》《卜居》《亭堂》《人物》《论古》等。
关于记游其中第一卷中有12篇即以《记游》命名,其他卷篇《古迹》《卜居》《亭堂》也属纪游范畴。
这些篇章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苏轼在人生逆难中的人格、性情、情趣和生活态度、诗歌理论、学术成就。
一、游记中的悼念怀友之作旷达的东坡有着坦荡的性格,不论身处高位,还是屈居田野,都心系亲情友情。
在一贬再贬的日子过后,他沉淀自己与友人相处的时光,创作了不少怀旧佳篇,追念曾经一起拥有的岁月,寄托自己的思情。
如《忆王子立》《记游松江》《黎檬子》《记承天夜游》等。
《忆王子立》(《志林》卷一《记游》),《东坡题跋》题名为《记黄州对月诗》[1]。
仆在徐州,王子立、子敏皆馆于官舍,而蜀人张师厚来过。
……余谪黄州,对月独饮。
尝有诗云:“去年花落在徐州,对月酣歌美清夜。
今日黄州见花发① 今日,《东坡全集·东坡先生年谱》元丰三年,宋施元之,清邵长蘅删补:《施注苏诗》卷十八,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二十《次韵前篇》皆作“今年”。
苏轼诗歌情景剧
苏轼诗歌情景剧角色:苏轼:北宋大诗人,才华横溢,乐观豁达。
佛印:苏轼的好友,和尚,智慧诙谐。
王朝云:苏轼的侍妾,善解人意。
第一幕:题诗戏友。
场景:黄州赤壁江边,苏轼与佛印同游。
苏轼(手持酒杯,望着江水,一脸陶醉):佛印啊,你看这江水滔滔,这赤壁之景真是壮阔非凡。
(突然灵感一来,嘴角露出一丝坏笑)我有一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你觉得如何?(得意地看着佛印)佛印(双手合十,微微一笑):苏兄这诗看似境界颇高,不过嘛……(故意停顿)苏轼(着急):不过什么?你快说呀。
佛印(拿起笔在纸上写了一个“屁”字,递给苏轼):就这。
苏轼(大怒):你这和尚,好生无礼,我定要找你理论理论。
(气冲冲地划船过江去找佛印)解析:这里苏轼写了一首看似表达自己心境平静、不为外界所动的诗。
他觉得自己这首诗很厉害,在佛印面前显摆呢。
可佛印呢,却很直接地用一个“屁”字回应。
这就像两个好朋友之间的打趣,苏轼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地秀了一把文采,结果被佛印一盆冷水浇下来,他当然生气啦。
这也体现出他们之间不拘小节的友情。
第二幕:知错悟禅。
场景:佛印所在的寺庙。
苏轼(冲进寺庙,看到佛印正悠闲地打坐):佛印,你为何如此侮辱我那诗作?佛印(睁开眼睛,平静地说):苏兄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过江来了呢?苏轼(一愣,随即恍然大悟,大笑起来):哈哈,佛印啊,你这是在点化我啊。
我这还是修为不够啊。
佛印(也笑了):苏兄聪慧,一点就通。
解析:佛印这个回应超级巧妙。
苏轼之前诗里说自己八风吹不动,结果被一个“屁”字就气得过江来兴师问罪。
佛印就是用这种幽默又犀利的方式让苏轼明白,他其实并没有真正做到不为外界所动,还是很容易被情绪左右。
苏轼也很可爱,一下子就明白了佛印的意思,然后两人相视大笑,这种友情中的小插曲反而让他们的关系更加有趣。
第三幕:朝云解诗。
场景:苏轼家中,苏轼坐在庭院中,满脸愁容,王朝云在一旁。
苏轼(轻声吟诵):“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的幽默故事
苏轼的幽默故事宋代文学家苏轼,以其幽默幽默的个性和丰富的才华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作品和传记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令人捧腹大笑的故事。
本文将选取其中几个经典的幽默故事,与读者分享苏轼的风趣和机智。
故事一:司马光的卖象苏轼和司马光是宋代两位著名的文人,他们之间有着非常有趣的互动故事。
有一天,苏轼听说司马光要举办拍卖会,决定开个玩笑给他。
他找来一只小象,并告诉大家这是一只罕见的宫廷珍宝,非常值钱。
于是,拍卖开始了。
苏轼故意唱出一首调皮的歌词,如:“白象宫中宠,产自非洲独。
巨鼻唾涎飞,万象敬畏瞩。
”听到这首歌,大家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随后,拍卖师宣布开始拍卖这只宝贝,而苏轼当然是最积极的竞拍者。
在苏轼的喊价声中,象的价格节节攀升,最终以高价成交。
然而,当拍卖落下帷幕时,苏轼却把象送给了司马光,告诉他这只小象并不是什么宝贝,只是一只普通的动物。
司马光听后哈哈大笑,被苏轼的幽默和机智逗得十分开心。
故事二:苏轼的调鹤计苏轼年轻时曾任官,而当时正值夏天,蚊子成群结队,特别是在夜晚更是难以入眠。
于是,苏轼斟酌一番后,决定用一项独特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调鹤。
苏轼购买了一只非常高贵的仙鹤,并训练它在晚上的时候散发出别具一格的香味,来吸引蚊子们。
这个计策非常成功,蚊子们在鹤的引诱下纷纷飞来,而苏轼则可以安然入睡。
然而,这个调鹤计最终被邻居发现了,他们对苏轼笑得前仰后合。
苏轼释然地笑着说:“我这鹤的名字是‘蚊神’,怕蚊子的人都来我家,如果它叫‘宋代皇帝’,天天都有人拜访我了。
”故事三:宰相的骑猪记苏轼和他的朋友王珪是好友,平时喜欢开一些玩笑来调侃彼此。
有一天,苏轼写了一篇题为《宰相骑猪记》的文章,将王珪比喻成宰相骑着猪出门考察。
这篇文章流传开后,引起了许多人的笑谈。
王珪当然不甘示弱,他立即写了一篇回应的文章,讽刺了苏轼抬举自己的行为。
文章称苏轼误将普通人比喻成宰相,是一种严重的文风错误。
苏轼得知后,不以为忤,继续回应。
他在文章中道歉,说他确实弄错了,而且王珪骑的并非猪,而是种猪。
论苏轼小品文的幽默与诙谐特征
第2卷 l
第 4期
论 苏轼 小 品文 的幽默与诙谐 特 征
杜晓霞, 张海 燕
( 岛农 业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 青 山东 青 岛 26 0 6 19)
摘
要: 苏轼 小 品 文历 来被 人 称道 的一 个 重要 原 因就 是 幽 默 诙 谐 。 用 幽 默 诙 谐 表 现 耐人 寻味 的 哲 理 , 递 感人 至 传
cn ins a e s ceya t g ol. o e rn , ih mor n s icoe l e i ot i add es s la k r th u l w r T ak hs u u dj ts l l r a dt hs pi s w l mo e y d b f a e s y e t o m m
产生 了巨大 的感 染力 和 审美魅 力 , 大概 就 是 为什 这
么苏轼 的小品文 既无道德 目的 , 又乏使 命作用 , 却深
受人们 喜 爱 的重 要 原 因 吧 。对 于苏 轼 的小 品文 来 说, 无论具体 怎样评 价 , 都绕不 开幽默诙谐 的特征 。
下 子窜 出橐 中逃 跑 了 , 好狡猾 的老 鼠 !笑 谈之 余
( o eeo u aie , iga giu ua U i ri , ndo2 60 , hn ) C lg fH m nt sQndoA r l rl nv syQi a 6 19 C ia l i ct e t g
A s a tS h"esy ael gb e cn we gd f sh m u n s w i ol ept dmos a bt c :uS i sash v o en ak o l e ri u o radj t h hcudh l o e nt t r s n d o t e c re
[阅读材料整理]苏东坡的小品文
[阅读材料整理]苏东坡的小品文[阅读材料整理]苏东坡的小品文---小易今日读戈工兄的《苏东坡的围脖》一文,非常喜欢。
想起自己曾经有段时间很迷恋苏轼的那些精短透明有趣的小品文。
翻检以前整理的有关材料,做归并,整理一份新的阅读材料,以备以后教学之用。
2004-4-8 13:49|小易近日迷上苏东坡的小品文,精短又极见境界。
细细品读,见情见性,不亦乐乎!张岱的这则《湖心亭看雪》,颇有东坡遗风——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
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更定:天亮。
沆砀:冬天天空中白茫茫的寒冷水气。
大白:大酒杯。
简评:短文描绘了一幅意境空灵,淡雅别致的西湖雪景图。
~~~~~~~~~~~~~~~~~~~~~~~~~~~~~2004-4-8 13:50 |小易东坡小品文十篇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织,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评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评:此诗虽不甚佳,可以见子美清狂野逸之态,故仆喜书之。
昔齐鲁有大臣,史失其名。
黄四娘独何人哉,而托此书不朽,可以使览者一笑。
砚铭或问居士:吾当往端溪,可为公购砚。
居士曰:两手,其一解写字,而有三砚,何以多为?曰:以备牛肉干。
居士曰:吾手或先砚坏。
曰:真手不坏。
居士曰:真砚不坏。
书墨余蓄墨数百挺,暇日辄出品试之,终无黑者,其间不过一二可人意。
苏轼搞笑故事
苏轼搞笑故事苏轼是宋代文学家、画家、书法家,也是一位以聪明才智和幽默风趣著称的文人。
他的作品多才多艺,其中也不乏一些搞笑故事,让人忍俊不禁。
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些苏轼的搞笑故事,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故事一:苏轼与母鸡有一次,苏轼在家中写书,正专心致志,突然一只母鸡跑进他的书房,发出“咕咕咕”的叫声。
苏轼一怒之下,用力将母鸡赶了出去。
然而,母鸡居然反复进出苏轼的书房,不停地叫个不停。
苏轼实在受不了,只好放下手中的书本,与母鸡搏斗起来。
苏轼左手一抓,右手一扯,母鸡却像变了个魔术一样,总能从苏轼的手中溜走。
苏轼气急败坏,一不留神,自己滑倒在地。
这时,母鸡乘机向苏轼猛扑过去,苏轼躺在地上动弹不得,只能任由母鸡在他身上跳跃。
苏轼被母鸡弄得狼狈不堪,不禁苦笑起来。
最后,苏轼放弃与母鸡的抗争,干脆撤退,让母鸡成了书房的“主人”。
这个故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苏轼在文学上的才华高度融合了生活的智慧,将生活中的小插曲转化成了一个幽默的故事,让人忍俊不禁。
故事二:苏轼与黄庭坚的对诗苏轼与黄庭坚是宋代文坛的两位巨擘,他们的才华和文学成就都不可小觑。
苏轼和黄庭坚曾经有一次对诗的比试,他们约定,每人只能用一首诗来回应对方。
苏轼先开口了,他写了一首诗道:“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
不知何处是家乡,故人何日见故楼。
”黄庭坚见状,立即回了一首诗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乡,家书抵万金。
”当时,苏轼和黄庭坚的诗才在当时文坛上是非常有名的,他们的诗往往都能一语双关,文采飞扬。
这次对诗的比试,苏轼和黄庭坚都展现出了他们独特的才华和幽默风趣。
他们的对诗不仅是一场文学较量,更是一场搞笑的对话,令人捧腹大笑。
苏轼的搞笑故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幽默风趣和智慧才情使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的体现。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苏轼的风格和才华,也能够更好地欣赏他的作品。
总结起来,苏轼的搞笑故事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最新-苏东坡的10个幽默故事 精品
苏东坡的10个幽默故事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1、聚宴争菜苏东坡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参加科举考试。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商议好备下酒菜,请苏东坡赴宴,打算戏弄他。
苏东坡接到邀请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个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行完令可以独吃一盘菜。
其余五人连声叫好。
我先来。
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
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去。
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盘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地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东坡时,苏东坡却不慌不忙地一拍桌子,喝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那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享用,那六个举人只能干瞪眼。
点评这个民间故事被附会到多个名人身上,其他还有徐渭、郑板桥等,为了强调他们年轻时聪明伶俐。
2、巧骂贪官苏东坡在浙江杭州做官时,有一次微服出访,到了处州府,在一个亲戚家赴寿宴,在场的客人都不知道他就是大文豪苏东坡。
酒席间,有人提议我们来行酒令助兴,各位看怎么样?当时知府杨贵和县令王笔也在场,二人都是贪官。
王笔说我先来。
一个朋字两个月,一样颜色霜和雪;不知哪个月下霜,不知哪个月下雪。
另一个官员接着吟道一个出字两重山,一样颜色煤和炭;不知哪座山出煤,不知哪座山出炭。
杨贵也摇头晃脑地吟道一个吕字两个口,一样颜色茶和酒;不知哪张口喝茶,不知哪张口喝酒。
这时,苏东坡吟道一个二字两个一,一样颜色龟和鳖;不知哪一个是龟,不知哪一个是鳖。
苏东坡刚一念完,王笔就醒悟过来好哇,龟和贵,鳖和笔都是同音字,这不是辱骂大人杨贵和我王笔吗?他立刻指着苏东坡喝道狂徒,你胆敢骂人!苏东坡说要说骂人,我看你们刚才吟的才是骂人。
霜雪是见不得阳光的,煤炭是要烧成灰的,茶酒进肚是要变成尿的,都是很快消亡的东西,这还不是骂吗?而龟鳖是长寿的标志,我的行令才是祝寿的。
苏东坡十大幽默故事
苏东坡十大幽默故事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饮食家等多才多艺的人物。
他以其幽默风趣的性格和作品而闻名于世。
下面是苏东坡十大幽默故事,希望能为您带来欢乐。
1. 苏东坡与猪肉:有一次,苏东坡在家中煮猪肉,他觉得猪肉太香了,于是就把窗户打开,让猪肉的香味飘出去。
路过的人闻到香味后,纷纷进来询问苏东坡在做什么。
苏东坡笑着说:“我在煮猪肉,你们要不要尝尝?”大家都笑了起来。
2. 苏东坡与酒:苏东坡非常喜欢喝酒,有一次他在酒楼上喝酒,喝得酩酊大醉。
他对服务员说:“我要喝一壶酒!”服务员回答:“先生,您已经喝了一壶酒了。
”苏东坡笑着说:“那就再来一壶!”大家都被他的幽默逗乐了。
3. 苏东坡与鱼:苏东坡非常喜欢吃鱼,有一次他去钓鱼,结果一无所获。
他回到家后,对家人说:“今天我去钓鱼,鱼都被我吓跑了!”大家听后都笑了起来。
4. 苏东坡与狗:苏东坡有一只狗,他非常喜欢它。
有一天,他看到狗在院子里追自己的尾巴,他笑着说:“这只狗真有趣,它追着自己的尾巴,却永远也追不到!”大家听后都笑得前仰后合。
5. 苏东坡与书法:苏东坡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有一次他写了一幅字,自己觉得写得很好。
他拿给朋友看,朋友看后说:“这字写得不错,只是有一点不足。
”苏东坡问:“什么不足?”朋友回答:“不足之处在于,你写的字太好了,让其他人都写不出这样的字了。
”苏东坡听后哈哈大笑。
6. 苏东坡与官职:苏东坡曾经担任过一些官职,但他并不在意官职的高低。
有一次,他被任命为一位小官员,有人问他是否满意这个职位,他回答:“我只要官职,不要官位。
”大家听后都觉得他的回答非常幽默。
7. 苏东坡与诗词:苏东坡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词广为流传。
有一次,他写了一首诗,自己觉得写得很好。
他拿给朋友看,朋友看后说:“这首诗写得很好,只是有一点不足。
”苏东坡问:“什么不足?”朋友回答:“不足之处在于,你写的诗太好了,让其他人都写不出这样的诗了。
苏轼写的小品文
苏轼写的小品文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文学巨匠之一,他的小品文历久不衰,仍然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苏轼的小品文以通俗易懂、富于幽
默和反映生活为特点,其中不乏有很多能够给我们带来启示和触动的
文章。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篇苏轼的小品文吧。
这篇小品文名为《见蒋监察御史南归》。
故事背景发生在南宋时期,当时著名的监察御史蒋从直在巡视之路遇到了苏轼。
在谈话中,
苏轼询问蒋从直此次巡视的目的,蒋回答说是为了调查贪污腐败的官员。
苏轼借着这次谈话,就写下了这篇描述蒋从直的小品文。
苏轼在文中以幽默的笔调讽刺了监察御史的行为,认为蒋从直虽
然有着正义之名,但其实也在各种机会中捞取私利。
他写道:“君本
道州,非检举人也,今而后反诉巨猾,庶几所追不免,得以自清。
”
苏轼暗示说蒋从直之前从没检举过行贿官员,此时揭发别人的罪行,
恐怕也是有自己的动机。
此外,苏轼也不满于官场上的安逸生活,认为监察御史应该秉持
着清正廉洁的品德,而不是在处理案件中追求荣誉和曲折的故事。
他说:“监察大员,当有言官请罪,不宜享饶富之乐;熬夜笔墨,不当
偏向栉比沙场之闻。
”苏轼认为,作为监察御史,应该是公正、严肃,而不是懒散、放纵。
整篇小品文通过对蒋从直的讽刺和批评,探讨了人性的弱点和官
场的弊端,同时也给我们指出了正确的道路和生活方式。
苏轼的小品
文读起来轻松愉悦,却又深刻悟透人情世故。
这种优雅的文学语言和深刻的思考,不光能够带给人们美的享受,更能引领人们追求理性和思辨的生活方式,使我们更加具有品位和智慧。
历代妙语小品选读
历代妙语小品选读1、王元泽数岁时,客有以一獐一鹿同笼以献。
客问元泽:“何者是獐?何者是鹿?”元泽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
”客大奇之。
2、杨德祖为主簿,时操既平汉中,欲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
操出教,唯曰“鸡肋”,外曹莫能知晓,德祖曰:“夫鸡肋食之无所得,弃之殊可惜,公归计决矣。
”乃令白外称严,操果回师。
3、王介甫尝见举烛,因言:“佛书日月灯光明佛,灯光岂得配日月?”吕吉甫曰:“日昱乎昼,月昱乎夜,灯光昱乎昼夜,日月所不及,其用无差别。
”介甫以为然。
4、黄子琰少即辩慧。
建和中尝日食,京师不见。
子琰祖太尉,以状闻太后。
诏问所食多少,太尉思其对,未知所况。
子琰年七岁,时在侧,曰:“何不言‘日食之馀,如月之初’?”5、陆氏兄弟游龙潭寺,见一暗室,弟曰:“是黑暗地狱。
”兄曰:“是彼极乐世界。
”6、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嬉,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更明耶?”徐曰:“不然,譬如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7、孔融被收,中外惶怖。
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一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8、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其佳?”诸人莫有言者。
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9、殷中军问:“自然无心于禀受,何以正善人少,恶人多?”诸人莫有言者。
刘尹答曰:“譬如写水着地,正处纵横流漫,略无正方圆者。
”10、楚王张繁弱之弓,载忘归之矢,以射蛟兕于云梦之泽,而丧其弓。
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人遗之,楚人得之,又何求焉?”11、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果然。
12、晋明帝几岁时,坐元帝膝上,因问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答曰:“日近。
苏东坡智慧幽默故事10则
1、反唇相讥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
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注:二人政见不同,关系不是很好)2、针锋相对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
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
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
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
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3、投石引诗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4、年少轻狂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
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
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5、寺态炎凉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
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
”又对小和尚喊:“茶。
”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
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气地说;“请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苏东坡临走时,主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
那些美到极致的小品文
那些美到极致的小品文“小品”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独特文体,名称始见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刊行的《苏长公小品》。
“小品”相对于“大品”而言。
“大品”即正统古文,重“载道”,是儒家伦理政治的宣传品。
“小品”则独抒性灵,是“载道”古文的反叛。
它兴起于文学觉醒的六朝,以《世说新语》为代表;宋代有苏轼、黄庭坚创作灵动的小品文;明初唐顺之、归有光的小品创作,为晚明小品的兴盛做了先导;明万历以后,小品正式走上文坛,掀起壮阔波澜。
从公安派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到竟陵派的“幽深孤峭”,更有张岱、沈复、张潮、郑燮等名家辈出。
小品文有如下特征:一曰真。
人真、情真、语真。
要求为文不做作、矫饰,不隐藏情感,至情至性,纯真流露,所谓“性灵”。
;二曰趣。
情趣、理趣、谐趣、韵趣。
新鲜多姿,幽默诙谐,情趣盎然。
三曰闲。
格调悠闲轻松,最宜闲暇时消遣。
四曰畅。
语言通俗流畅,语语家常,雅俗共赏。
五曰小。
篇幅短小,但小中寓大。
小品文之美,在美的情趣,美的韵味,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是散文诗,是无色画,诗情画意,悦人耳目,怡人性情。
010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此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时,其中情感微妙而复杂,有赏月的欣喜,有遭谪的悲凉,有漫步的悠闲,亦有对人生世事的感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02张岱《陶庵梦忆》张岱是晚明小品文大家,一生跌宕,其《陶庵梦忆》以对往日生活琐碎的追忆,寓人生浮沉的感慨,读来满怀怅惘。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苏轼的趣味故事
苏轼的趣味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文人。
他不仅擅长诗词,而且在散文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除了他的文学才华,苏轼也以他幽默风趣的个性而闻名。
在他的作品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展示了他的风趣和幽默。
本文将介绍几个苏轼的趣味故事,展示了他独特的魅力。
故事一:字与字谜苏轼擅长玩弄文字,他喜欢通过谜语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
有一次,苏轼给朋友出了一个字谜:一个人待在两间屋子中心不靠窗户,又带倾斜的天空和需要恐高症人士的帮助。
这个字是什么?很多人想了很久都没猜出来,最后苏轼亲自给出了答案:字谜的答案是“私”。
私字的上面是两个人,中间是两间屋子,下面是两个人帮忙的手。
这个字谜非常有趣,展示了苏轼对文字的巧妙运用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故事二:苏轼和石臼苏轼在一个冬天去拜访一个朋友。
朋友热情地邀请他进屋取暖,但苏轼却在外面站了很长时间。
朋友问他为什么不进来,苏轼笑着回答说:“我在这里看石磨旋转,可以暖和自己。
”朋友非常奇怪,因为这里并没有石磨。
苏轼解释说:“我站在这里,看着我的鼻息在寒冷的空气中形成的白烟,就像石磨一样旋转。
这样一来,我就有了心理暖和的感觉。
”这个故事展示了苏轼的幽默和想象力。
他通过一种诙谐的方式向朋友表达了自己对冬天的体验和感悟。
故事三:南京的柿子树苏轼曾经在南京居住过一段时间,他对南京的柿子树情有独钟。
有一次,他的朋友问他为什么这么喜欢柿子树,苏轼回答说:“柿子树容易认错人。
”朋友对此感到困惑,于是苏轼解释道:“柿子树和人很像。
它们在夏天叶子茂盛,放眼望去,我看到的大部分都是绿色。
但是,到了秋天,树上的果实会慢慢变成橙色,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
对于我来说,柿子树的这种变化就像人的性格和外表一样常常会让人认错。
”苏轼通过这个故事展示了他对生活中细微事物的观察与思考。
他深入讨论了柿子树与人类之间的相似之处,并以他特有的幽默方式将其传达给朋友。
结语苏轼是一个多才多艺、风趣幽默的文人。
他的故事和言谈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多样性,也使他成为一个备受人们爱戴的文学之星。
小品文发展演变过程
小品文发展演变过程
小品文的发展演变过程如下:
- 先秦时期:从春秋战国时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到秦汉时政论文,都注重“道统”延续,贯穿六经之旨,帮助教化,语言典雅。
- 魏晋南北朝时期:小品文兴起于文学觉醒的六朝,以南朝《世说新语》为代表,是纯文学的开启。
- 唐宋时期:小品文发展到宋代,苏轼、黄庭坚以不正经的态度游戏笔墨,创作了灵动的小品文,影响深远。
- 明代:明初唐顺之、归有光的小品文创作,为晚明小品的兴盛做了先导。
万历以后,小品正式走上文坛。
从公安派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到竟陵派的“幽深孤峭”,名家辈出。
张岱为晚明小品集大成者。
- 清代:清代思想统治较为森严,但仍有傅山、顾炎武、黄宗羲等思想家“离经叛道”的小品出现。
此外,还有被称为“清初古文三大家”的侯方域、魏禧、汪琬,他们的小品文都富有时代特色和现实针对性。
自戴名世《南山集》以后,桐城派蔚然兴起,为文提倡“义法”,主张“阐道翼教”。
小品文的发展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个时
期的小品文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晚明小品名篇译注
晚明小品名篇译注
晚明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小品文也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文学形式之一。
晚明小品文以其自由、灵活的文体,以及细腻、婉转的语言,流传四方,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推崇,也是影响中国文学的重要因素。
晚明小品文最主要的特点是结构自由、文字精练,凭借其简洁的结构形式,来表现丰富而真实的景象。
其中,以《阮籍》、《柳永》为主要代表的“抒情文本”,以其自然而优美的文字音节、健美的节奏形式,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赋予文本更加强烈的现实感和美感。
另外,唐代的两位小品文学大家陶渊明和苏轼也是晚明小品文的重要代表。
他们的文章结构简洁而不失深刻,语言精练而不失文采,更是以其诙谐可爱的思想和开放的视野吸引读者,也是宋明小品文的特色之一。
小品文作为一种时代文化,其发展也非常迅速。
随着中国文学的不断发展,晚明小品文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封禅》、《咏苔》、《浣溪沙》等人尽皆知的经典小品文在当时就逐渐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情节,这也使晚明小品文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以及思想状况。
今天,晚明小品文仍然是中国文学界以及文学爱好者们追求的目标,一些古典文学作品也不断被翻译出版,以便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它们。
另外,一些著名作家仍然在不断地重新演绎晚明小品文,充分利用其独特的特点和语言,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
总之,晚明小品文的出现为当时的文化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其优美的语言,意境深远的文字,以及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一直在影响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将当时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将一段古老的历史延续到现在。
苏轼趣事趣闻
苏轼任翰林学士时,皇帝赐宝马一匹;后来出知杭州,又赐一匹。
他把其中的一匹马送给了家境贫寒的李薦。
考虑到李薦一定会卖马救穷,怕他卖这匹说不清来源的马不方便就写了一张字据证明马的来源。
说我出门坐轿子,有一匹马就够了。
李方叔(薦)没有马,所以赠给他。
又担心他获得了其他的好马,可能会卖掉这匹马,所以立此为据,证实此马是我送的。
言语间为不伤人自尊,很是注意。
原文如下:元祐元年,予初入玉堂,蒙恩赐玉鼻骍。
今年出守杭州,复沾此赐。
东南例乘肩舆,得一马足矣。
而李方叔未有马,故以赠之。
又恐方叔别获嘉马,不免卖此,故为书公据。
四年四月十五日。
后来这《马券》在眉州刻了石,有拓本流传。
苏轼的可爱,不仅在于赠马之慷慨,更在于宅心之仁厚。
某年哲宗皇帝的诞辰的前一天,天降微雪,大小苏退朝后乘马踏雪往访清虚堂,去了王定国家。
这个王定国要多说两句:与苏轼过从甚密,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广西宾州。
王定国遭此横祸,导致两个儿子死亡,以致苏轼感到非常内疚,觉得他会怨恨自己,不敢给他写信慰藉。
三年后王定国应诏返回,途径黄州宴请苏轼叙旧。
席间见到老友在湿瘴热毒之地待了三年,面如红玉,更有歌女柔奴不离不弃,感动之余,苏轼写下脍炙人口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儿寓娘》: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
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大小苏“出门自笑无所诣,呼酒持劝惟君家”。
下了朝没地方可去,去定国家看他的近作。
苏轼写了一首《兴龙节侍宴前一日微雪与子由同访王定国小饮》,诗中称王定国“羡君五字入诗律,欲与六出争天葩”,五言诗写得秀逸无比。
长诗末尾说的是:九衢灯火杂梦寐,十年聚散空咨嗟。
明朝握手殿门外,共看银阙暾朝霞。
苏轼就是苏轼,人生的离散悲苦,他经历了,却从不在笔下哭哭啼啼,总是平静而达观。
我们看到的是,光明温暖的朝霞中,老友相视一笑,共看银装素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有谐趣。 比如《 临皋亭》 书 中这样写道 :
东坡居 士酒 醉饭 饱 , 于几上 , 倚 白云左 绕, 清 江右洄 , 重门洞开 , 峦岔入。 当是 时。 林 若有思 而
苏轼的小品散 文 , 意趣 。先 说情趣 , 多有 比如《 记
承天寺夜游》 一文 : 元 丰六年十 月十二 日, , 衣欲 睡 , 色入 夜 解 月 户 , 然起 行 。 念 无 与 为 乐者 , 至 承 天 寺 , 张 欣 遂 寻 怀 民 。 怀 民 亦 未 寝 , 与 步 于 中庭 。 庭 下 如 积 水 相 空明, 中藻荇交横 , 水 盖竹 柏影也 。何夜 无 月, 何 处无竹柏 , 少闲人如 吾 两人 者耳。黄 州团练副 但
吃。一云: 则 异 于是 。 当吃 了又吃 , 暇复 睡 我 何 耶?吾来庐山, 闻马道士善睡 , 于睡中得妙。然 以
吾观之 , 不如彼措大得吃饭三昧也。 终
文中所写 , 等于参禅悟道 , 真可 以看作苏轼的人生 观 。苏轼一生 , 困境 居多。但他之所 以没 有被 困境 击 倒, 就在于能够找到 自适 。从实质上说 , 当是出 于一种 达观的心性。这 或许 与天性 有关 , 更多 的仍在于 人 但 生的历炼 , 真个是见惯不惊 。从苏轼身上 , 不难看出庄 子和陶渊明的流风余韵 。到了晚年 , 苏轼 又 由惠州 再 贬至海南 。 已走 到海角天涯 。就命 运来说 , 疑 足迹 那无 是雪上加霜。但从心态来 看 , 则仍能 自解。如《 试笔 自 书》 中所说 : 吾始 至 南海, 环视 天 水无 际, 然伤之 , 凄 日: “ 时得 出此岛耶? 已而思之 , 何 ” 天地在 积水 中, 九 州在大瀛海中, 国在 少海 中, 生孰 不在 岛者? 中 有 覆盆水于地 , 芥浮于水 , 附于芥 , 蚁 茫然不知所措 。 少焉水涸, 蚁即径去 , 见其 类, 出涕 日:几 不复与 “ 子相见, 岂知俯 仰之 间, 有方轨八 达之路乎? 念之 ” 可以一笑。戊寅九 月十二 日, 与客饮薄酒小醉, 信 化, 我们每个人都 有着切身 的感 受 , 目四望, 能体 举 就
丰 沛 心 灵 的 流露 。
( 作者单位 : 福建省长汀一中)
会到时代的流转。
①阿成 . 住房简 史 [ ] J。北京 文学 ・ 精彩 阅读 ,09 20
8
②阿成 . 买车简史[] J。小说选刊,0 ̄2 20() , ③阿成 . 爱情简史[] J。中国作家 ,o87。 2o()
( 作者为海南琼州学院教授)
使 苏某 书 。
无 所 思 , 受 万物 之 备 , 愧 !惭愧 ! 以 惭 本 文 之 妙 , 在 于 言 简 意 赅 , 在 于那 种 诙 谐 。本 不 而
来面对如此美景 , 自可 陶然 一 番 。加 之 酒 醉 饭饱 , 时 一
间也可忘却愁肠 。但作者 偏说“ 若有 思而无所思 ” 这 , 是 寻常文士不敢 下笔的。因作文之道 , 为患意浅 , 便不 得不求深 。苏轼 此文 , 看似无多深意 , 实则心态上极为 自在。而惭愧一说 , 说明个 中自有省察 , 并非真个 是饱
乏 , 欲 就 林 止 息 。仰 望 亭 字 , 思 尚在 木 末 。意 谓 如 何得到。良久忽 日:此间有甚 么歇 不得处? 由是 “ ” 心 若挂 钩 之 鱼 , 得 解 脱 。 若 人 悟 此 , 两 阵 相 忽 虽 接, 鼓声如雷霆, 则死敌 , 则死法 , 进 退 当恁 么时,
也 不 妨 熟歇 。
追 回这种情境 自享。个 中意趣 , 除念念不 忘那点情致 外, 还在于有一种调侃。 此种善意的嘲讽 , 苏轼文 中所在多有 。又如《 二措 大言志》 所写 : 有二措 大相与言志。一云 : 我平生不足 , 惟饭
与 睡耳 。他 日得 志 , 当饱 吃 饭 , 了 重 睡 , 了又 饭 睡
笔书此纸。
苏 轼 - 之 趣 , 品 I
吴永 福
文中所写 , 可说 是一篇 寓言 。虽 出之于想 象力的 发挥 , 却不无 哲理 的启 迪 。历尽 风 波 , 而有 一种坦 反 然。北归途 中, 苏轼在 《 书舟 中作 字》 中这样说 :将至 “ 曲江 , 船上滩 欹侧 , 撑者百指 , 篙声石声荦然 , 四顾 皆涛 濑, 士无人 色 , 而吾作 字不少衰 , 何也 ?吾变更多矣 , 置 笔 而起 , 终不能一事 , 孰与 且作字 乎? 人 生至此 , ” 已足道 , 但从 中仍可见一种纯 朴的人性。作者虽 出之 以嘲讽 , 却是充满善意的揶揄 。 又如《 马梦得穷》“ :马梦得与仆同岁月生 , 少仆八 日, 是 岁生者无 富贵人 , 而仆 与梦得为 穷之冠 。即吾二人而 观之 , 当推梦得为首。 先讲友人与 自己一样穷 , ” 然后 又 将穷之冠这样一 顶高帽赠 与友人 , 即是一种揶 揄。但 也 只有在好友 之间 , 才可开这样的玩笑 , 否则尽管拿 自 己作陪 , 仍是有所得罪。人生本是一场体验 , 但各人逍 际不同 , 因而观感有别。对苏轼来说 , 凡足迹所 到之处 皆有诗文 , 写作早 已成 了精神 的寄托 。尽 管他是 以乌 台诗案获罪 的 , 但并没有吃一堑长一智 , 不是说苏轼没 有那点聪明 , 而是唯有在 诗文 中才能 寄托 他那丰 富的 精神 。这情 趣理趣谐趣等 , 虽说意趣各别 , 却都是一个
在这里 , 步即是散心 , 而绘 出一幅优美宁静的 散 从 庭 中月色图。苏轼在黄州 , 心情本来不佳 , 幸而能随遇 而安 。更妙 的还在于有友朋相伴 , 默契于心 , 这才遣去 独处的孤寂 。 再看理趣 , 是 出于智 慧 的观 照。如《 游松 风 多 记 亭》 中所写 : 余尝寓居 惠州嘉佑寺 , 步松风亭下 , 力疲 纵 足
食终 日无所用心 。或许对 苏轼来说 , 正是难得 的放 这 松 。再如《 书赠何圣可》 “ :岁云暮矣 , 风雨凄然 , 纸窗竹 室, 灯火青荧 , 于此间得 少佳趣 。今 分一半 , 辄 寄与黄 冈何圣可。若欲 同享 , 择佳 客 , 非其人 , 须 若 当立 遣人 去追索也。 本是 自己所欣 赏的情境 , 想着分一 半与 ” 却 友人 , 但前提是友人要能够加 以领会。倘若不然 , 则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