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学重点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作学复习资料
一、农作制度的历史演进
撂荒制(shifting farming)
特点:1. 简陋的木石工具2. 原始而又单一的南、北作物种群3. 人类社会初始的畜牧业4. 原始撂荒农作制的发生与发展
“生荒制” (新石器时代的初中期)“熟荒制”(新石器时代晚期)
休闲制(fallow farming)
特点:1. 铁质农具及畜力耕作的始用2. 粪肥的始用与水利工程的初现 3. 作物种群数量的增加4. 多耕熟耰及畎畝耕作法[ 耨(nou 除草,耕作);耰(you 碎土覆土)] 5. 圈养与放牧结合的传统畜牧技术的萌芽6. 休闲制的形成与发展
轮种制(rotation farming)
特点:1. 牛耕的推广、铁质农具的改进2. 南北农田水利的全面兴起3. 精耕细作技术的充实与体系的形成4. 作物引种与种植业结构的变化5. 地力“常新壮论”的形成与发展
代田法(西汉):开沟作垄,播沟,苗长中耕除草,垄土平入沟内,以培壅苗根,翌年再以垄处作沟,沟处起垄,轮番,尽其力交替恢复
“区田法” :局部深耕,以聚肥水的
集约制(intensive farming)
特点:a.复种轮作b.间作套种 c.精耕细作 d.劳动密集性e.有机培肥
第二章农作制度理论
1、名词解释:
·植物生活要素:植物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生态因素(对植物有直接关系的环境因素)·限制因素:
·作物生产潜力:指某一地区的农田在特定农业资源组合条件下,人们种植作物应能实现的最大生产能力。
·光合生产潜力:
·热量生产潜力:
·降水生产潜力:
·气候-土壤生产潜力:
·“三大车间”学说:
·可持续农业:指在一个长时期内有利于改善农业所依存的环境与资源,提供人类对食物与纤维的基本需要,经济可行并有利于提高农民以及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作法。
·农业地域资源优势:
·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三章作物布局
一、作物布局的内涵与意义
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结构——作物种类、品种、面积及占有比例等
配置——作物在区域或田块上的分布
二、作物布局的原则
1. 满足社会需求是作物布局的前提
2. 服从作物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基础满足
3. 经济效益决定作物布局方案的可行性
4. 生产条件改善和经济发展促进作物布局不断调整
三、作物布局设计
1、明确对产品的需求
包括自给性与商品性需要两大部分。
要了解国内外市场需求量、价格、交通、加工、贮藏、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以及农村政策等方面内容。
2、查清环境条件
自然因素:热量条件、水分条件、光照条件、地貌、土地条件、土壤条件、灾害、植被社会条件:肥料条件、能源条件、环境质量、机械、作物、现有种植制度、人口劳力畜牧业、产值收入、市场、价格、政策、科技、文化水平
3、农作物生态适应性的确定
(1)作物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素的平行分析法;(2)地理播种法;(3)地区间产量与产量变异系数比较法;(4)产量、生长发育与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法;(5)生产力分析法。
4. 作物生态经济适宜区划与适生地的选择
(1)最适宜区。各种条件都很适宜,作物稳产高产,品质好,投资省而经济效益高。
(2)适宜区。作物生态条件存在少量缺限,但人为采取措施容易弥补,作物生长较好,产量较高且变异系数小。投资有所增大,经济效益仍较好,但略低于最适宜区。
(3)次适宜区。作物生态条件有较大缺陷,产量不稳定,但通过人为措施可以弥补或者投资较大,产量较低,但综合经济效益仍是有利的。
(4)不适宜区。自然条件中有很大缺陷,技术措施难于改造,投资消费巨大,技术复杂。勉强可种,得不偿失。
5、作物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的确定
选定了适宜区和适生地,再结合历史生产状况和远景生产任务,大体上可以选出某种作物的集中产地。进一步则在集中产地中选择商品生产基地。
6. 作物组成的确定
(1)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2)粮经饲的比例;(3)夏收作物与秋收作物的比例;(4)主导作物和辅助作物的比例;(5)禾谷类与豆类的比例
7. 综合划分作物种植区划或配置
在确定作物结构(同时考虑到复种、轮作和种植方式)后,进一步要把它配置到各种类型土地上去。
按照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原则,尽可能把相适应相类似的作物划分在一个种植区,划出作物现状分布图与计划(或远景)分布图。
8. 可行性鉴定
(1)是否能满足各方面需要;(2)自然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理利用与保护;(3)经济收入是否合理;(4)肥料、土壤肥力、水、资金、劳力是否平衡;(5)加工储藏、市场、贸易、交通等可行性;(6)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农民素质方面可行性;(7)是否促进农林牧、农工商综合发展等。
·作物生态适应性是指一定地区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温凉型(大豆、谷子)温暖型(水稻、玉米、棉花)耐热型
(高梁、花生、烟草)
作物对光的适应性长日照作物(冬小麦、大麦、蚕豆、豌豆、油菜)和短日照作物(棉花、甘蔗、红麻、黄麻、甘薯、晚稻、)中性作物(早稻、早大豆、早玉米)
作物对水的适应性
作物对土肥的适应性土壤养分有耐瘠型喜肥型中间型。土壤质地分为适沙土型、适壤土型、适黏土型。
作物对地貌的适应性地势和地形
·我国的作物布局特征:
粮食作物布局稻谷、小麦、玉米
经济作物布局油料、棉花、烟草
园艺作物布局果树、蔬菜
饲料绿肥作物布局豆科绿肥、禾本科饲草
·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结构、养殖业结构、粮经饲作物结构
·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 related with animal husbandry)是指农区种植业为满足牧渔业发展需要而采取的有关饲料作物生产布局、种植方式和轮作体制的总称。(一)我国农牧结合的意义
◆促使更多植物产品更有效地转化为动物产品
◆增加种植业产品的附加值
◆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动力与有机肥料
(二)我国农牧结合的特点
◆农区是我国畜牧业主体
◆杂食家畜是畜牧业结构的主体
◆农牧比重以农为主
◆饲料生产水平低
我国农牧结合的种植模式粮饲复种饲料、作物间混套作
1、名词解释:
(1)种植制度:
(2)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3)作物生态适应性:指一定地区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4)农村产业结构: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与关系。
(5)农业生产结构:农业内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的比重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