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居正

合集下载

论《张居正》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法

论《张居正》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法

目录论文摘要…………………………………………………………………………………………关键词……………………………………………………………………………………………引言………………………………………………………………………………………………一、《张居正》成功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二、《张居正》如何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结束语……………………………………………………………………………………………注释、参考文献…………………………………………………………………………………论《张居正》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法[论文摘要]熊召政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既展现出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完整展现了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 人物形象艺术手段刻画引言作家熊召政“十年磨一剑”,以非凡笔力,写就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力求全方位塑造出张居正的血肉之躯,展示万历前后社会生活的全景图画。

小说分为《木兰歌》、《水龙吟》、《金缕曲》、《火凤凰》四部,生动地塑造出张居正、李太后、冯保、玉娘、金学曾等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从而荣膺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在笔者看来,《张居正》最大的成功就在于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这正如老舍所说:“小说的成败,是以人物为准,不仗着事实。

世事万千,都转眼即逝,一时新颖,不久即归陈腐;只有人物千古不朽。

此所以十续《施公案》,反不如一个武松的价值也。

”(注1)一、《张居正》成功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

《张居正》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主人公张居正。

张居正,是明万历年间曾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传奇人物。

万历首辅张居正,为什么刚死就被抄家?

万历首辅张居正,为什么刚死就被抄家?

万历首辅张居正,为什么刚死就被抄家?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大明内阁首辅张居正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两年之后,张居正的家就被抄了。

张居正之所以会被抄家,是因为张家的保护伞——礼部尚书潘晟被弹劾致仕。

而且据说,张居正家里有数不清的财富。

大明帝国对于官员会有一定的免税额度,以张居正的地位,可以合法免税30石(约合30两白银)。

在大明中央政府的账本上,记载着张居正每年需要纳税74石,就意味着他只有一千多亩地,这个数字对于大明首辅而言,已经很寒酸了。

但史料还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张居正的免税额度为640余石。

内阁张优免六百四十余石。

——《明代黄册研究》·江陵县赋役黄册如果按照大明帝国对官田的纳税标准,一亩地税五升三合五勺来做计算,免税640余石,就意味着张居正拥有一万两千多亩地。

如果按照大明帝国对民田的纳税标准,一亩地税三升三合五勺来做计算,免税640余石,就意味着张居正拥有一万九千多亩地。

摆在台下来看,张居正拥有一万多将近两万亩地,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他是内阁首辅。

可如果摆在台上来看,张居正就是大贪官啊!不但有那么多地,而且都不纳税。

早在张居正生前,就曾为此进行过解释:他自己所拥有的地只需要纳税74石,其他的免税权力,都是别人挂名进行的。

张居正剧照有族人倚借名号,一体优免者;有家僮混将私田,概行优免者;有奸豪贿赂该吏窜名户下,巧为规避者;有子弟族仆私庇亲故,公行寄免者。

是以十分中论本宅仅得其一,余皆他人包免。

——《清丈条例》张居正自曝问题之后,立刻表示会对相关涉案人员进行严肃处理,自己家的一千多亩地,也和老百姓一样正常纳税。

也与小民一体当差。

——《清丈条例》最初,这件事的风评极佳。

因为大家看到首辅大人如此高风亮节,四周那是一片阿谀赞扬之声。

可问题是,谁都知道这是在扯淡。

张居正要么是一个巨贪,要么就基本不贪,怎么会占朝廷640两白银的便宜呢?一个首辅,每年就贪个几百两白银,这种话说出去想要笑死谁?在张居正去世之后,张居正到底贪了多少钱一直是热议话题。

论张居正禁讲学_刘岐梅

论张居正禁讲学_刘岐梅

论张居正禁讲学刘岐梅[摘要]明代中期,为了纠正官学和科举制度的弊端,王阳明等思想家倡导书院讲学,私人讲学之风再度兴盛起来。

但同时,流弊百出,私人讲学发生异变。

针对这种情况,张居正起而矫之,严禁那些违背阳明讲学宗旨、为自私自利之计的书院讲学,以加强思想统一,维系社稷安定,维护公众利益,捍卫改革成果。

从学术立场上说,张居正禁讲学实质是用程朱理学和经世实学对王学进行的修正。

[关键词]张居正讲学王学理学实学[中图分类号]B248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627(2004)05-0088-08明代张居正改革,历代史家均给予充分肯定。

其人生前亦享帝师之尊,荣耀至极,但何以/身死未几而辱随之0?许多人认为,张居正禁讲学、毁书院是导致他遭身后之辱的重要原因。

明人沈德符说他:/痛恨讲学,立意翦抑,,遂遍行天下拆毁,,江陵败而建白者力攻,亦以此为权相大罪之一。

0(沈德符5万历野获编6卷二十四,5畿辅#书院6)明代史学家谈迁说:/华亭好道学,书院棋置,,江陵深惩其弊,堤流塞源,亦未为失也。

然必概毁之以为快,适增其口。

0(5国榷6卷七十)然而,时人谢肇却说:/江陵行事虽过操切,然其实有快人意者。

如沙汰生员,废书院,减郡县,去诸冗员是也。

0(见5国榷6卷七十一)可谓众说纷纭,毁誉迥异。

直至今天,张居正与明代中期讲学的关系仍然影响着对张居正的评价问题。

一、明代中期私人讲学之风的兴盛与异变明代中期私人讲学之风的兴盛和异变与明代的文教政策及阳明心学的产生与传播密切相关。

作者简介:刘岐梅(1974)),女,山东莱阳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明清思想文化史、学术史。

济南25010088孔子研究2004年第5期明朝建国后,太祖朱元璋坚持文教治国的政策,崇奉程朱理学为官学,强化科举制度,学校教育得到空前发展,书院式的私人讲学趋于沉寂。

洙泗、尼山书院仅仅成为尊崇儒学的象征而已。

成化以后,理学和科举制度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

古代政治家张居正的生平事迹

古代政治家张居正的生平事迹

古代政治家张居正的生平事迹张居正是明代最有权威的一个首辅,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不可多得的政治家1582年6月,张居正病死,一些改革的反对派重新聚集,疯狂地进行反攻倒算,改革基本失败。

下面是跟大家分享的张居正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明朝名臣,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初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进行了“万历新政”,使原已垂危的大明王朝生命得以延续,具有重大的历史功绩。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

祖籍安徽凤阳。

明太祖封先祖张关保到归州,为归州千户所。

张居正曾祖庶出,无法承世袭官职,迁到湖广江陵。

张居正生于公元1525年5月24日,卒于公元1582年6月20日。

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了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广巡抚顾璘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

16岁中了举人,23岁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领翰林事。

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

隆庆六年,万历皇帝登基后代高拱为首辅。

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

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严厉整肃朝廷上下。

在张居正功成名就之时,他把矛头对准了曾给他带来巨大利益的阶层;;文官集团。

张居正除了推行一条鞭法,使得税收统一收钱不收物,节省了很多土地,更实行考成法,其具体实施方法类似于今天的考勤,比如一位知府(五品),年初时就要写好一份计划,不能太少,写好后自己留一份,给张居正一份。

如计划过少,就要退回重写。

计划通过后,以后的一年里这位知府就要为完成计划而努力。

如果到了年末,核对后发现这位知府有什么事没有完成,那知府就会被贬职降为知县。

新解张居正改革以考成法为中心讨论

新解张居正改革以考成法为中心讨论

二、历史性:诗歌的社会与政治 视角
二、历史性:诗歌的社会与政治视角
杜诗的历史性表现在其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深度挖掘上。他的诗歌不仅展示 了历史事件,而且通过对社会现象和政治动态的描绘,呈现出一个时代的整体风 貌。
二、历史性:诗歌的社会与政治视角
在杜诗中,我们能看到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揭示。他的许多诗歌都反映了战争、 贫困、人民疾苦等社会问题,如《三吏》、《新安吏》等诗,真实地描绘了安史 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此外,杜诗还通过刻画政治斗争和权力游戏,展示 了政治生态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如《秋兴八首》中的“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 哉”,表达了诗人对政治乱象的深深忧虑。
三、张居正形象塑造
三、张居正形象塑造
张居正在改革中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能力,他为人处世正直、严谨,得到了 皇帝和百姓的支持和赞誉。他的改革措施也塑造了他勇于任事、励精图治的领袖 形象。在推行改革时,他善于协调各方利益,通过渐进的方式逐步实现改革目标, 展示了他深思熟虑的决策能力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四、结论
三、以叙事性强化历史性
三、以叙事性强化历史性
杜诗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强化了其历史性。他既通过对个体情感的描绘, 展示了历史的微观面貌,又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呈现出一个时代的整体风貌。
三、以叙事性强化历史性
在杜诗中,我们能看到情感与历史的紧密结合。他的诗歌既表达了个人的喜 怒哀乐,也反映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如《登楼》中的“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 云变古今”,既是个人的感怀,也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这种叙事方式使杜诗具 有了深厚的历史厚重感。
新解张居正改革以考成法为 中心讨论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改革家,他们以卓越的智慧和勇气推动着 社会的进步。明代政治家张居正的改革就是其中之一。考成法是张居正改革的核 心,它对明朝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次演示将从考成法入手,探讨 张居正改革的实质和影响。

论明代张居正的政治思想

论明代张居正的政治思想

论明代张居正的政治思想摘要:张居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以推行一条鞭法而名垂青史。

明代万历年间,他前后当国十年,政绩卓著,通过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张居正也以其巨大的历史功绩而被后世誉为“救时宰相”。

探究他的政治思想是正确理解这场改革成败的关键,本文拟从积极和局限两方面论述了他的社会变革、选才用人、守成等政治思想。

关键词:明代;张居正;政治;思想;积极性;局限性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

他出身寒微,少年中举,有经邦济世之志,官至内阁大学士。

他性格刚毅深沉,多谋善断,却又专断独行,大权独揽。

张居正的独裁专擅超越了一般的含义。

他在上挟持皇帝,在下控制同僚。

①在万历初年(1573-1582年)做了十年首辅,面对极其严重的财政危机,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新政,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把衰败、混乱的明帝国治理得国富政安。

其之所以成功无疑与其具有一套系统全面的行政思想是分不开的。

②然而对其改革史家们历来众说纷纭,扬抑迥异。

钱穆斥之为“是权臣,是奸臣”③。

张居正作为明朝当时的实际最高决策人,他个人的思想见解与品行才能,与改革的深度和得失成败有直接的关系,我主要从积极方面和局限方面来论述张居正的政治思想。

一、张居正政治思想的积极方面(一)近民便俗、通识时变的社会变革思想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靖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

君主赖以依靠的行政系统,由于官员们的因循、推诿、例行公事、结党营私而使本就很差的行政效率降到难以容忍的地步,明王朝处于极度的危机之中。

而当时的社会风气也日趋没落,宋明以来,理学被尊为儒学的正宗、统治阶级的官方思想,到明后期愈来愈走向空疏。

它宣扬心外无物,不假外求,把做学问的功夫引向发掘自己的内心世界,由感悟人的良知,推知万事万物,否认客观真理。

这种脱离实际的学风,养育出一批文人学士谈玄说虚,以说空话,说大话为时髦,鄙薄民生国事。

以身谋国、因时谋事--------评张居正的改革

以身谋国、因时谋事--------评张居正的改革

以身谋国、因时谋事--------评张居正的改革张居正是继商鞅、王安石之后中国封建社会最杰出的政治改革家。

著名学者梁启超认为:“明朝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

以施政的成绩而论,他不仅是明朝的唯一大政治家,也是汉朝以来所少有的。

诸葛亮和王安石二人,勉强可以与他相比。

诸葛亮的处境比他苦,不曾有机会施展其经纶于全中国。

王安石富于理想,而拙于实行,有本事获得宋神宗的信任,而没有才干沟通同僚与地方官将变法推行。

“在晚明的颓世,他重建了国家的繁荣。

望六之龄,他仍如力竭的老马,强策鞭于休途”谈起张居正,中国明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商传说,在他心中张居正是于商鞅后,最有影响力的改革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张居正明朝也决不会能够再撑上62年。

反过来说,倘若在他死后,继起有人,像他一样地厉精而治,替国家办事,明朝也不至于在62年以后便亡。

一、“一条鞭法”的实施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在晚明的历史舞台上,张居正改革之举众多,如“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正事,提高内阁实权;在经济方面,任用著名水利学家潘季驯督修黄河,使黄河不再南流入淮,于是“田庐皆尽已出,数十年弃地转为耕桑”,而漕河也可直达北京;在军事上派戚继光守蓟门,李志梁镇辽东,还与鞑靼俺答汗之间进行“茶马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

从此,北方的边防更加巩固。

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是整顿赋役制度,以扭转财政危机。

明朝初期全国纳税土地共有八百五十万顷,到了弘治年间竟只有四百二十万顷。

他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豪民隐占田地,逃避赋税。

为了解决这个严重问题,他不顾官僚地主的反对,于1578年下令清查全国土地,无论勋戚庄田还是军屯田、民田等,一律丈量,并限三年完成,结果量出全国的土地共有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比弘治时期多出近三百万顷。

在清查全国土地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解决逃役问题,张居正于1581年又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试论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成效不同之原因

试论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成效不同之原因

试论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成效不同之原因【摘要】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是中国历史上两次重要的变革,但两者的成效却有所不同。

王安石变法致力于推行新制度,如青苗法、均输法等,但遭遇到官员和民众的强烈反对,未能取得成功。

张居正改革则主要围绕财政和军事制度进行,实现了一定的成效,如增加财政收入和强化军队。

原因在于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的差异,以及官员的支持与反对态度不同。

王安石受古礼传统影响,遭遇保守势力抵制,而张居正得到明显的官员支持。

两位改革者的实施策略也存在差异,张居正更注重稳扎稳打,而王安石则较为激进。

通过对比两次改革的成效和原因,我们可以得出启示与反思,深刻认识到改革需考虑整体国情和官员态度,才能取得长久的成效。

【关键词】王安石、张居正、变法、改革、政治环境、社会氛围、官员支持、反对态度、实施策略、成效比较、原因分析、启示与反思。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王安石和张居正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们分别在宋朝和明朝担任重要职务,试图推行一系列变革措施以改善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

王安石主要在宋神宗时期担任宰相,实施了一系列被称为“王安石变法”的改革措施。

而张居正则在明朝景泰年间担任宰相,进行了被称为“张居正改革”的一系列变革。

王安石变法主要包括推行“青苗法”、改革学制、设立保甲、整顿兵制等一系列措施。

这些改革措施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和反对,但也带来了一定的成效。

相比之下,张居正改革的内容更多集中在清查贪污腐败、整顿官场、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

虽然张居正的改革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与王安石变法相比效果略逊一筹。

在这两位改革家的改革过程中,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的差异、官员的支持与反对态度、实施策略的差异等因素都对改革的成效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的异同之处,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成效不同的原因,并从中汲取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比较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的成效不同,探讨其原因,从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官员的支持与反对态度,以及实施策略的差异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论张居正的赋税改革

论张居正的赋税改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农 民丧失土 地 论 为 佃 农 租 税 奇 重 当 时 亩产 不 过 数 斗 有 的 地 租 竟 高达 一 石 二 斗 三 斗 至 有今 日 完 租 而 明 日 乞 贷 者 ④ 北 方原 来 永 不 起 科 的 土 地 也开始 征 税 了 地 主 富豪在兼并 土 地的 过 程 中 又 花 样 百 出 有 的 只买 田 产 而 不 负担 赋 税 结 果便 出 现 了 买 产而 不 过 割 产 去税存 的 奇 怪现象 在官府 和 地 主 豪 绅 的交 相侵 剥 下 广 大农 民 便陷 入 水 深火 热 之 中 为 了 生 活 下 去 只 好 背 井离 乡 逃 往 外 地 以 兴 国 县 为例 “ 逃 变 户极 多 问 其 故 则 虚 粮不 能 免 重 役 不 能 供 也 … … 间行 乡 落 人 烟 廖寂 村 里 萧条 耳 闻 目击 为 心 侧 久 矣 嚼 有 的 地 区 人 口 逃变 过 ” 串 更有 甚 者 十者 只 存其 一 土 地兼并 和 赋 税 奇 重 的结 果 造 成 了 户 籍 人 口 和 田 赋 实 征 亩 数大 量 减 少 1 4 9 1 年 ( 弘 治 四 年 ) 全 国 人 口 为九百 十万 户 比 明初洪 武年 间 减 少 了 百 分之 四 十 五 全 国 田 赋 实 征 亩数 也 由明初 的八 百 五 十余 万 顷 减少为 四 百 二 十 二 万 顷 ⑧ 严 重 地 影 响 了 以 田 赋 为 主 的 明朝 的财 政

论张居正嘉靖归乡期间思想行为的变化

论张居正嘉靖归乡期间思想行为的变化

南方论丛 2016年第2期 论张居正嘉靖归乡期间思想行为的变化闫福新[摘 要] 张居正曾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致仕回到故乡湖北荆州。

张居正在嘉靖时期的归乡,与其人生及政治生涯有着密切联系,是其重要的人生转折点。

经过此次归乡,他的思想行为形成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具有鲜明的对比性,对于国家政局和自身仕途感到彷徨和困惑,使他一面寄情山水,一面关注国计民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经世哲学和治国之策,彻底从文人转化为政客,成就了辉煌的“江陵柄政”时期。

[关键词] 张居正 嘉靖归乡 江陵柄政[中图分类号] K2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GDB-10146(2016)02-0104-09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中国湖广江陵(今属湖北省)人,又称张江陵,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他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饱受争议的人物,有人称他是“救时之相”,开创了明朝中后期最蓬勃朝气的十年,也有人称他为“权奸”,内结宦官,外挟天子,是东方的马基雅维利。

明史专家刘志琴评价说“黑白交织、善恶依存”。

这种毁誉参半的人生以及他的改革对明清以来的政治社会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使他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

“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陈启天的《张居正评传》和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等一批著作即享誉学界。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界对张居正研究日益深入,涌现了大批研究学者及论著,成为史学研究的新热点,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群体。

据笔者统计,近三十年来国内学界研究张居正的论著颇多,其中专题论著4部,即萧少秋的《张居正改革》、张海瀛的《张居正改革与山西万历清丈研究》、韦庆远的《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刘志琴的《张居正评传》;论文有200多篇。

” 但是,这些论文著作大都集中于张居正的改革措施以及影响上,对于张居正的归乡经历,尤其是嘉靖三十三年到嘉靖三十八年(1554—1559)长达六年的归乡山居时期,学术界关注较少,仅在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韦庆远的《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刘志琴的《张居正评传》、吴琦、冯明的冯明:《近三十年来国内张居正研究综述》,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论张居正的三不朽

论张居正的三不朽

论张居正的三不朽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

“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

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

一般认为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真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分别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王文成公王守仁和曾文正公曾国藩(半个)。

在此,我想用这三个标准来评价明朝万历年间几乎取代皇帝执政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张居正,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

当张居正在荆州江陵(今属湖北)的一位秀才的家里呱呱坠地的时候,其先祖的余荫对他早已不能关怀庇护,迎接他的只是曾祖父的一个白龟梦。

梦中的月亮落在水瓮里,照得四周—片光明,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悠悠地浮起来。

曾祖父认定白龟就是这小曾孙,于是信口给他取了个乳名“白圭”,希望他来日能够光宗耀祖。

白圭聪颖过人,很小就成了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

1536年(嘉靖十五年),十二岁的白圭参加童试,其机敏灵俐深得荆州知府李士翱的怜爱,李士翱嘱咐小白圭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尽忠报国,并替他改名为居正。

这一年,居正做了补府学生。

一年后,参加乡试,受到湖广巡抚顾璘的阻挠而落榜。

原因是他希望对张居正多加磨砺,以成大器。

三年后,才高气傲的张居正顺利通过乡试,成为一名少年举人。

顾璘对他十分赏识,曾对别人说“此子将相才也”,并解下犀带赠予居正:“希望你树立远大的抱负,做伊尹、颜渊,不要只做一个少年成名的举人。

”十六岁中举。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进士,由庶吉士至翰林院编修。

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居正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上《陈六事疏》,声明自己关于改革时政的意见。

经历了激烈的内阁斗争后,最终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

和高拱一起巧妙利用俺答汗孙子来降一事,与鞑靼和解互市,结束了双方多年的战事,是为俺答封贡。

神宗万历初年,居正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关于与冯保合谋逐高拱之事,近代有不少学者提出异议),代为首辅。

论张居正的性格悲剧——评《张居正》的主人公形象

论张居正的性格悲剧——评《张居正》的主人公形象

三峡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引言湖北作家熊召政以十年之力铸成的138万字的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自2000年起,先后由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和香港明窗出版社出版简繁两体版本,向海内外发行,在市场上引起强烈反响,仅长江文艺出版社就发行了20多万册。

在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张居正》以距全票只差一票的成绩夺魁,随后又由熊召政亲自担纲把它改编成大型历史连续剧,更是对“张居正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部小说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公开发表的研究《张居正》的学术论文大约有100多篇,其中多数论文肯定它的价值,也有的论文提到它的一些不足,还有论文做出了基本否定的判断。

就具体内容而言,这100多篇论文主要涉及《张居正》“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它应该怎样对待历史”,[1]“《张居正》主人公的艺术形象是否涉嫌粉饰历史人物”[2],《张居正》“创作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3]等等。

评论界从这些不同角度对《张居正》进行的评判和阐释,深化了我们对这部小说的认识,但也明显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没有全面系统论述张居正悲剧性格的论文出现。

其实,熊召政笔下的张居正是一个具有复杂悲剧性格的改革家形象,作者在小说创作中有意识地吸收了学术界对张居正研究的最新成果,学术界对张居正的改革和人生悲剧的多种分析都被作者很好的融合在主人公的性格刻画之中,并且在阐释主人公悲剧性格的根源时也综合了一些学者的观点。

例如:王春瑜、田澍等认为是张居正个人因素决定了人物的悲剧结局[4];刘志琴、柯愈春等则认为万历皇帝态度的转变是张居正性格悲剧的决定因素[5]。

论张居正改革

论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改革是明朝万历年间一场自上而下的挽救王朝统治危机的运动。改的主要内容包括实行法治和整治财政两大方面。在法治方面,张居正提出“尊主权”为“方今急务”,强调发挥政府的职能,对不法权贵进行打击,以提高行政运转的效率。他认识到,权贵的不法行为经营日久,盘根错节,必须坚决铲除,才能取信于天下。在整治财政方面,张居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监察,提高税收征收效率等,以缓解财政濒于破产的局面。然而,改革的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随着神宗年龄的增长,对张居正的不满逐渐加剧,反对派也趁机发难。最终,张居正改革在短短十年内便遭到颠覆,其本人也身后罹难。尽管如此,张居正改革仍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明朝的统治危机,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论张居正大力裁革冗官及其失败的原因

论张居正大力裁革冗官及其失败的原因

2005年7月 第3期史学集刊Collected Papers of H istory Studie s Jul.,2005 N o 13 收稿日期:2005-01-10作者简介:南炳文(1942-)男,河北广宗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明清史。

论张居正大力裁革冗官及其失败的原因南炳文(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 摘 要:明朝中叶以后,由于官员数量渐增,国家财政开支加大,裁革冗官成为此后政治生活中不断议行的内容。

张居正之前,已有多起裁革冗官之事,张居正担任首辅后,更大力推行裁革冗官的活动。

这场裁革冗官活动共经过了四个阶段:万历八年为开始阶段;九年正月为高潮阶段;九年二月至九月为继续发展阶段;九年十月至十年六月为收尾阶段。

所裁冗官推测当在一万员左右。

张居正去世后,由于政局的变化,其所裁冗官陆续被恢复。

张居正裁革冗官失败的原因有:活动本身有过火之处;在裁革冗官时对官吏的利益考虑太少。

关键词:张居正;裁革冗官;历史借鉴中图分类号:K 24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59-8095(2005)03-0082-08大力推行裁革冗官的活动,是张居正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此史家论著多有谈及,但未见专文详论,而这一活动留给后人深刻的教训,研究这一活动,既有学术价值,也有实践意义。

笔者谨不顾浅陋,草就此文,对之作一较为详细的探讨,敬请方家指正。

一、前人的裁革活动明朝初年,政事简略,风俗淳朴,因而官员所设不多,中叶以后,政务趋繁,加之吏治日趋腐败,官员数量渐增。

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六月,詹事霍韬上《修书陈言疏》指出:“天下武职,洪武初年二万八千余员,成化五年增至八万一千余员,锦衣卫官,洪武初年二百一十一员,今增(至)一千七百余员。

由二万而八万,增四倍矣,由二百而一千七百,增八倍矣。

”“再按天下文职,洪武初年官有定额,故数易稽,今冗员日多,职守日紊,数亦难稽……我朝自成化五年武职已逾八万矣,合文职计之,盖已逾十万矣,是职员极冗,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张居正改革内容_张居正改革失败原因

张居正改革内容_张居正改革失败原因

张居正改革内容_张居正改革失败原因张局长改革是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在政治、经济、军事、水利方面都有涉及。

不过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张居正改革内容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张居正改革内容政治上面,他提出了“考成法”,加强了中央集权。

军事方面,他加强了北方的边防,不仅派当时的名将镇守边关,还与鞑靼之间进行茶马互市交易,采取和平政策,这使北方免于战火,1579年,与西藏建立封贡关系。

水利方面,1578年,张居正任用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以及运河。

潘季驯在治河中使用了“筑堤束沙,以水攻沙”的方法,很快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经济方面,张居正采用了“一条鞭法”,不仅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还减轻了农民的税务,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张居正作的目光放得很长远,他希望通过改革,解决明朝两百年来积累的问题,希望巩固明朝的政权。

但张居正在改革时,触碰了太多人的利益,树立了太多的政敌,所以在张居正死后不仅名声被抹黑,十年的心血也付诸东流了,历史没有留给张居正足够大的舞台去展示自己的才华。

张居正改革失败原因改革在现代含义中是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

在古代,改革也就是对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加以调整,以解决社会矛盾。

因此张居正的改革也是有着同样的目的,在张居正的改革中我们发现,他把主要矛头指向了威胁明朝统治根基的官吏腐败、土地兼并和徭役不均,这些问题不可避免的触及了贪官污吏、豪门地主的利益。

所以在张居正的改革中不可避免的如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改革一样,有了对立和斗争。

上述人是张居正改革的一部分阻力,但张居正在改革过程中,与明神宗的矛盾也日益明显,当年明神宗十岁登基,在李太后和冯保的支持下,张居正代明神宗行使着帝王全力。

随着明神宗年纪的增长,他的帝王意识也逐渐增长,开始不满张居正全权代理,尤其是明神宗的想法被张居正劝阻时,对张居正的埋怨也会积累成为怨恨。

当张居正去世后,明神宗便不受牵制的发泄在了张居正身上,否定了张居正的所有。

张居正的政治文化观与考成法

张居正的政治文化观与考成法

张居正的政治文化观与考成法【摘要】张居正是明代官员,他提出了独特的政治文化观与考成法,认为政治与文化密不可分。

张居正的政治理念强调治国必先治吏,提倡廉政和勤政。

他的文化观注重教育和礼仪,认为文化是国家的根基。

张居正在考成法方面主张选拔人才要以才能为标准,反对世袭。

他在实践中大力整顿官僚系统,推动改革。

张居正的遗产包括注重道德和教化的治理理念,以及建立起的精英选拔制度。

他的政治文化观与考成法对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的官僚体系模式。

在当代,张居正的理念仍具有启示意义,提倡廉政勤政,重视教育和才能,注重选拔人才,都是值得借鉴的。

张居正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关键词】张居正、政治文化观、考成法、政治理念、文化观、政治文化领域的实践、政治文化遗产、影响、中国历史地位、当代启示1. 引言1.1 张居正的政治文化观与考成法张居正是明代著名政治家和文化名臣,他对政治和文化领域都有深刻的见解和贡献。

他在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注重考绩用人,提倡诚信公正,力求为官清廉。

在文化方面,张居正倡导保护传统文化,推动教育兴学,提倡儒学思想,弘扬中华传统价值观。

他提出的“考成法”思想,强调重用人才要以考核成绩为依据,注重实绩和能力,反对贪污腐败和弄虚作假。

张居正认为政治文化是国家兴衰的关键所在,只有执政者具备正确的政治文化观和实施考成法,才能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和稳定。

他的政治文化观和考成法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当代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张居正的政治理念张居正强调政治家应以国家利益为首要大局,始终把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稳定放在首位。

他认为政治家应秉持忠诚、正直、勤勉、廉洁的品德,以身作则,以身示众,力求为国家造福。

张居正倡导政治家应具有卓越的才能和能力,能够审时度势,制定科学的政策和措施,引领国家走向繁荣富强。

他注重培养政治家的学识和智慧,认为政治家应不断学习进取,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论张居正改革

论张居正改革

论张居正改革作者:吕晓萌来源:《信息教研周刊》2013年第14期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体制从秦汉以来到明末,已经延续了一千六百多年。

它本身不仅有创立和完善的过程,而且在不断地加强和削弱的反复震荡中发展。

多少次农民起义,打翻了一个又一个王朝,一次又一次造成封建统治的瘫痪,封建专制主义体制仍然沿袭下来,发育起来,愈到封建社会后期,愈益强化。

改革发生在明朝后期万历元年至十年(1573--1582),张居正出任首辅的十年期间。

这是国家多事之秋,但究其所处的16世纪这一特定的时代,已不仅是一姓王朝的衰败,而是整个封建制度走向没落。

在王朝末年力图振兴颓势而鞠躬尽瘁的政治家有之,但在封建社会末世,以回天之力使衰老的体制再现活力的唯有张居正得到成功,16世纪末的中国历史,给了他与历代改革不同的背景和机缘。

从封建社会确立以来,皇帝对处理国家事务有至高无上的独裁权,明初又收回宰相的权力,设置内阁首辅作为皇帝的事务秘书,一切章奏皆由皇帝亲自过目审批,任何人不得过问。

凡是断大事、决大疑,臣下只能面奏听旨,事无巨细统统集权于皇帝一身,君主的权力高度膨胀,超过历代王朝事物发展到极点往往走向它的反面,由权力高度集中给皇亲贵戚带来更为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销蚀了他们管理国家事务的起码能力,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昏愦的帝王。

皇帝长期不理国务,政治重心自然就落到内阁身上,谁成为首辅,谁就能主政,实际上就握有最高的权势,这就必然招致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内阁首辅的尖锐斗争。

财政上的困难比政治危机还要紧迫。

社会经济最棘手的是土地兼并问题,土地集中私人的规模愈来愈大,皇亲国戚争先恐后地吞并土地,一旦占为已有,就利用特权瞒田逃税,土地被兼并愈多,国家的税收愈少。

嘉靖皇帝的四子朱载圳在湖广占有良田数万顷,隆庆皇帝儿子的王庄、王店遍及各地。

政府累年的收入每况愈下,而皇室的庞大开支却有增无减。

隆庆皇帝的宫廷耗费比国初多至数十倍,官员的贪污、浪费和浩大的军费更加重了财政的拮据,国穷财尽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论语张居正讲解

论语张居正讲解

论语张居正讲解《论语张居正讲解篇一》《论语》,这本古老的典籍,就像一座宝藏,里面藏着无数智慧的明珠。

而张居正讲解的《论语》呢,那简直就是给我们一把特别好使的钥匙,能让我们更好地打开这座宝藏的大门。

我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张居正讲解《论语》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是一个迷路的人突然被塞了一张超级详细的地图。

以前看《论语》,就只是模模糊糊知道些“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之类的名句,但是对于它到底为啥这么说,在生活里怎么用,我是一头雾水。

可是张居正讲解的版本就不一样啦。

比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张居正的讲解就像一个老大哥在你耳边唠唠叨叨,但是又特别在理。

他把这三省解释得超级细致,就好像他能看到你在生活里那些偷偷摸摸不老实的小想法一样。

我就想啊,我在生活里有时候答应朋友的事儿,转头就忘得干干净净,这可不就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时候,张居正的讲解就像一个小鞭子,抽了我一下,让我警醒。

再讲讲他讲解的那些关于学习的部分。

《论语》里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我以前觉得学习就是在学校里听老师讲课,考试考个好分数。

但是张居正的讲解就像是把我脑袋上的锅盖给掀开了,让我看到更广阔的天空。

他说这个“习”可不仅仅是复习功课,而是要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里,要实践。

哎呀,我突然就觉得自己以前好傻。

就像守着一堆金子却只用来当砖头垫脚,不知道这金子能换好多好东西呢。

有时候我也会想,张居正的讲解会不会也有他自己的局限性呢?毕竟他也是生活在那个封建的年代。

可是不管怎么说,他的讲解就像一座桥,让我们这些现代人和古老的《论语》能更好地沟通。

要是没有他的讲解,《论语》可能就像一个住在深山里的高人,我们只能远远地看着,却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厉害。

张居正讲解《论语》就像是一场奇妙的旅行,虽然路上可能会有些疑惑,但是每一次的解惑都像是发现了新的风景。

它让我看到《论语》不仅仅是一本干巴巴的书,而是一本充满生活智慧的指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摘要本文对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矛盾的复杂性作了简要介绍,并对这一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张居正的反道家无为而治,倡改革有为,反对阳明心学,主张敦本务实,以民为本,民贵君轻等法律思想进行了探讨。

本文认为张居正的法律思想和改革措施对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体制在这一历史时期产生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对我国现代法律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考成法一条鞭法敦本务实以民为本
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体制从秦汉以来到明末,已经延续了一千六百多年。

它本身不仅有创立和完善的过程,而且在不断地加强和削弱的反复震荡中发展。

发展到明朝,政治上的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废除宰相,设内阁,重用宦官,把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了极至。

明朝后期嘉靖到万历年间,这是国家多事之秋,也是整个封建制度走向没落的时代,社会矛盾突出,草译祸起,民不聊生,国家统治岌岌可危。

然而,这一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张居正的法律思想和改革对这一历史时段产生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在思想上,张居正反对王守仁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论,反道家无为而治,倡改革有为。

在经济上,张居正实行清丈土地,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推行“一条鞭法”,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水利事业,重视发展商业,要求“厚农以资商”,“厚商以资农”,大力推动经济发展;在军事上,张居正提出“饬武备”、“御夷狄”的方针,重用人才,抗击侵扰,主张大练“乡兵”,提倡“家自为战,人自为守”。

张居正自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入内阁,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任首辅,掌权十年期间,明政权又逐渐变得强盛起来,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改变,整个社会呈现政通人和、安定繁荣的景象。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张居正的法律思想:
一、反道家无为而治,提倡改革有为
嘉靖年间,嘉靖帝自谕与汉是文帝相媲美,崇善黄老,提倡无为而治。

长达二十年不上朝理政。

以致朝廷大权旁落,“纲纪坠落,法度陵夷”,边防松驰,宦官专权,官吏腐败,国库空虚,土地兼并,流民四散,草译祸起,鞑靼进犯,土司叛乱,倭寇骚扰,民不聊生。

张居正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和智慧,认识到朝廷危机。

张居正主张朝廷必须把权力高度集中起来,由君主“总揽乾纲,独运威福”,用法律、法令来规范天下,果断地推行各项政策法令,使之即使远在万里以外,也能做到早晨下达而晚上实
行,从而达到加强君主专制的权威和国家统一管理的目的。

加强内阁对六部的控制,解决六部之间彼此争权、互相推诿、经常发生掣肘或冲突的问题,采取从六部到州、县长官,实行一层一层控制的办法:大权集中于内阁,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中枢。

通过严格实行“考成法”,对六部、都察院以至按、抚的违制行为,加强考核和纠察,特别是大力纠正宦官专擅的积弊,禁止宦官参与国家的军、政事务。

罢斥和汰黜一批为非作歹的宦官。

巩固国防,整饬边防,加紧练兵,使用战车,并以步、骑配合作战。

开屯田,修补长城,建筑敌台,加强防御力量。

在边防巩固的基础上,通过和谈来改善明朝和蒙古族之间的关系。

节流开源,惩办贪污,清理欠赋和清丈田亩,改革赋役,推行一条鞭法。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

二、反对阳明心学,主张敦本务实
阳明心学强调道德实践,甚至进而把认识上的是非也纳入道德实践范围,与主观上的好恶相等同。

阳明心学提倡人们用内心的“良知”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只要将封建纲常伦理置于心中,使每个人都无丝毫私欲牵挂,真正依照“良知”生活,就能在思想上、行为上与封建统治者的要求保持高度统一,就能够化解现实社会的危机,使封建统治就可以长治久安了。

张居正深刻认识到社会危机的复杂性和危害性,他认为光靠阳明心学所谓的“良知”是无法扫除时弊、拯救现实危机的,只有敦本务实、改革创新,才能使国家真正走出困境,摆脱危机。

他提出“省议论、振纪纲、重沼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的改革方案,自上而下地推动政治、经济、军事改革,统一政权、严肃法纪、发展经济、关注百姓疾苦、以民为本,通过实实在在的改革和努力,化解社会矛盾和危机,进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标。

张居正的思想符合了当时的社会发展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

三、提倡以法理政,强调严明法制
张居正提出君主要亲自总揽法纪刑赏之权,强化君主诏令的绝对权威,还要严明法制,并强调严明法制是强化君威的制度保障,而严明法制的关键是执法公平无私,不偏不倚,要做到“法所当加,虽贵近不宥;事有所枉,虽疏贱心申”。

张居正主张用法律、法令来规范天下,果断地推行各项政策法令。

如严格实行“考成法”,加强内阁对六部的控制,实行一层一层控制的办法。

对六部、都察院以至按、抚的违制行为,加强考核和纠察,特别是大力纠正宦官专擅的积弊,禁止
宦官参与国家的军、政事务,罢斥和汰黜了一批为非作歹的宦官。

严格的考察,论定功过,给予恰当的赏罚和黜陟,触犯刑律,必须明正其罪,执法不贷。

张居正提倡的法治,主要是用来约束和规范统治阶级内部组织行为,打击其不法现象,触动了最腐朽、最黑暗的社会势力,并一定程度上的同情和保护了广大劳动人民,比一般把镇压百姓视作首务的地主官僚,更具先进性和进步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