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学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语文教学的思考
【摘要】语文教学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对于语文教学应达到的目标也进行了激烈的探讨,但尽管如此,到现在为止,教师、学生对于语文的重要性认识仍然很不足,教学中仍然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在教师的“教”的过程中被动学习,这种教育方式使得我国的语文教育存在各种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素养语感培养合作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61-01
一、前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这也就是说语文是一门与其他任何学科都不一样的学科,它不仅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同时它还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
语文教育不仅是对语言文字进行形式上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认知,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是非分辨能力得到提高,因此语文教育中不仅关系着对学生的智能教育,还关系到学生情感素养的培养。
但我国对于语文教学的目标并未很明确地指出,因此语文教学一直沿用传统教学的模式,致使语文课堂缺乏活力和激情,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很难保证。
二、我国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语文在我国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学生与教师对语文的重视程度远不及数理化等科目,因此语文课堂总显得死气沉沉,使得语文课堂大体呈现两种模式:“分数课堂”和“表演课堂”。
教师在升学压力下不得不将传授课本知识当作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对于通过语文课堂传授书本以外的知识,教师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都只是机械地在课堂上“教”和“学”,不仅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还使得学生和教师对语文课堂产生逆反之心。
而“表演课堂”则走上另一个极端,一味地强调热闹,教师提出的问题对学生学习语文毫无帮助,使得课堂表面看似活跃,而实则杂乱无章,毫无宗旨,喧嚣之后,学生大脑中对于要学的东西仍毫无概念。
(一)教育未面向全体学生
语文的知识点众多、人文性很强、概念分散,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迁移能力和总结能力。
很多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没有天赋,因此在语文课堂的表现达不到教师的要求,而老师一味地追求升学率,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优生上,对没有天赋的学生肆意批评或排斥,加深这部分学生的挫败感,对语文学习更没有信心,久而久之就会对语文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将目光集中在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更应关注在某一方面较差的学生,使这部分学生语文课堂上有成就感,对他们的焦虑感进行疏导,让他们能在语文课堂上自由地发挥。
(二)弱化语感培养
语感是人对语言细腻、准确的感知和表达能力,语感虽然受先天因素的影响,但后天的教育才是关键,“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而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师却一味地注重学生的读和写,轻视听说能力的教育。
听说能力培养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获取语言信息的过程,通过语言信息的获得,学生的语言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听力是语言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人组织语言,对语言进行快速编码的关键手段。
听说能力的培养在语文“课标”中一直都有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却一味地注重读、写,致使学生虽储存了很多知识,但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
(三)弱化美感培养
语文内涵的学习更多的是要通过学生心理的感悟,“三分学七分悟”,通过感悟体会文字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对学生美感的培养明显不足。
“语文的审美主要是以感性思维活动为主的心理过程”,但当下的语文课堂仍以理性解析为主,对于学生的感悟和体验重视程度仍不够。
大部分教师在语文课堂中以自己的感悟代替学生的感悟,对课文看似讲得入木三分,但学生的理解仍然不够深刻,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在很短的时间内遗忘。
(四)弱化合作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一般都为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对于较难的问题一般都是通过教师的分
析而解答,忽视学生的自主能力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因此导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以自我为中心”、“过度负荷他人”。
(五)弱化情感体验
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为其他科目的学习奠定基础的同时,体验情感、积淀文化,丰富精神世界。
语文学习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精神世界不断完整的过程,教学中,学生只有认识到语文教学的本质,才会积极地参加到教学中,课堂才会精彩。
例如学习《祝福》时,可以提出问题“对祥林嫂的悲剧有何感想,如果她生活在现在这个社会,她的结局又会如何?”这样不仅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且还会锻炼学生的思维,对人物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也会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会调动情感对人物命运进行剖析。
(六)缺乏个性培养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说:“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和、相互联系。
是教育过程的规律。
”何为个性?“个性即是人性在个体上的表现或反映,它是人们在生理、心理、社会性诸方面的一系列稳定的特点的总和”,也即是区别于他人的显著特点,因此,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地将学生的差别体现出来,使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中都能独树一帜。
然而在我国语文教学中,“划一性”是一个重要特征,教师针对所有学生的教法都一致,由此使得学生在“划一性”教学观念和方式的培养下缺乏个性特征。
三、结语
语文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对其高度重视,特别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教以“师”为主的传统观念,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养成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手段,让课堂永葆活力。
但是在教学中更要避免形式主义,让学生在语文课堂真正受益。
参考文献:
[1]杨道麟.试论语文教育中国化的方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4(1):102-108.
[2]郝国荣.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的四个有效对接[j].教育探索,2012,(3):54-55.
[3]宋园园.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大学语文教育滑坡的原因
及解决途径[j].探索与争鸣,2012,(4):77-79.
[4]车静.教育潜能的内涵及其开发的现代意义——以语文教育
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