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楷书《苏玉华墓志铭》

合集下载

虞恭公碑——精选推荐

虞恭公碑——精选推荐

虞恭公碑《虞恭公碑》双称《虞恭公温彦博碑》,唐太宗贞观⼗⼀年(六三七)⼗⽉刻。

碑在陕西省醴泉县,为昭陵陪葬碑之⼀楷书,三⼆六⾏,⾏七⼗七字,碑额阳⽂篆书“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虞恭公温公之碑”⼗六字。

岑⽂本撰⽂,欧阳询书,碑经历代凿损,现存完整字不及⼗之⼀,所传摹刻本,⽂多伪造,后翁⽅纲洗⽯释⽂,罗振⽟亦有释⽂,将凿损字释出。

“宋明拓本祇就上截⼆⼗字许,有⼗九字者,亦有⼆⼗⼆字者,近始见全拓。

明拓本…帝妫升历'之'历'字未损,则后多⼆⼗余字。

若准的…之'的'字未损,稍旧拓,多⼋九字,再次,则道光拓本,于碑字下有…张英拓碑林'五字,近⼜凿云,摹刻本最多。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于南朝梁敬帝太平⼆年(五五七),卒于唐太宗贞观⼗五年(六四⼀),享年⼋⼗五岁。

祖⽗欧阳頠,为南趄陈⼤司空。

⽗亲欧阳纥,亦仕陈为⼴州刺史。

史载,欧阳纥坐谋反罪被杀,以当刑律论,欧阳询原在株连之列,陈尚书令江总为欧阳纥故交,念及旧情,私收养之,欧阳询因此得幸免。

欧阳询⾃幼聪颖过⼈,博涉经史。

隋灭陈,随江总⼊隋,及长,为太常博⼠,与李渊往来颇密。

李渊(唐⾼祖)称帝时,欧阳深得李家⽗⼦(唐⾼祖、唐太宗)器重,累擢给事中,贞观时选作弘⽂馆学⼠,迁太⼦率更令,官⾄银青光禄⼤夫,后⼜封为渤海县男,遂有“欧阳率更”、“欧阳渤海”之别称。

欧阳询书学⼆王,于平正中见险绝,⾃成⼀格⼈称“欧体”,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家。

据史载:“询师法逸少(王羲之),尤务劲险,尝⾏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复返,及疲,乃布坐,⾄宿其傍,三⽇乃得法,其精如此。

”(宋朱长⽂《续书断》)历来对于欧体的艺术特点评价甚⾼:“⼋体尽能,笔⼒劲险,篆体尤精……飞⽩冠绝,峻于古⼈,有龙蛇战门之象,云雾轻浓之势,风旋雷激,掀举若神,真⾏之书,虽于⼤令(王献之)亦别成⼀体。

”(唐张怀瓘《书断》)“⼈不能到⽽我到之,其⼒险;⼈不敢放⽽我放之,其笔险。

欧阳询《皇甫诞碑》清拓本欣赏

欧阳询《皇甫诞碑》清拓本欣赏

欧阳询《皇甫诞碑》清拓本欣赏《皇甫诞碑》全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宏议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亦称《皇甫君碑》。

唐于志宁撰文,欧阳询书。

此碑现在陕西西安,无书写年月。

楷书28行,行59字。

碑额篆书“隋柱国宏议明公皇甫府君碑”十二字。

《墨林快事》谓此碑立于隋朝,当为欧阳询早年所书。

此碑在明代已断为两截。

【1】《皇甫府君碑》【2】随柱国;弘义明【3】公皇甫府君碑【4】随柱国左光禄大夫弘义明公皇甫府君之碑;银青光禄大夫行太子左庶子上柱国黎阳县开国公于志宁制;【5】夫素秋肃煞,劲草标於疾风;叔世艰虞,忠臣彰於赴难。

衔须授命,结缨殉国,英声焕乎记牒,徽烈著於旌常,岂若衅起萧墙,祸生蕃【6】翰,强逾七国,势重三监,其有蹈水火而不辞,临锋刃而莫顾,激清风於後叶,抗名节於当时者,见之弘义明公矣。

君讳诞,字玄宪,安【7】定朝那人也。

昔立效长丘,树绩东郡,太尉裂壤於槐里,司徒胙土於耏门,是以车服旌其器能,茅社表其勋德,铭功卫鼎,腾美晋锺,【8】盛族冠於国高,华宗迈於栾却,备在史牒,可略言焉。

曾祖重华,使持节龙骧将军梁州剌史。

润木晖山,方重价於赵璧;媚川照阙,曜【9】奇采於随珠。

祖和,雍州赞治,赠使持节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胶、泾二州刺史。

高衢将骋,遽夭追风之足;扶摇始搏,早坠【10】垂天之羽。

父璠,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随州刺史长乐恭侯。

横剑梐枑,威重冠军;析瑞蕃条,声高渤海。

公量包申伯,禀【11】嵩山之秀气;材兼萧相,降昴纬之淑精。

据德依仁,居贞体道。

含章表质,讵待变於朱蓝;恭孝为基,宁取训於桥梓。

锋剸犀象,百练挺【12】於昆吾;翼掩鸳鸿,九万奋於溟海。

博韬骨产,文瞻卿云,孝穷温情之方,忠尽匡救之道。

同何充之器局,被重晋君;类荀攸之宏图,见【13】知魏主。

斯故冗罗众艺,囊括群英者也。

起家除周毕王府长史,荣名蕃牧,则位重首寮;袨服睢阳,则誉光上客。

既而苍精委驭,炎运【14】启图,作贰边服,实资令望,授广州长史。

悦近来远,变轻訬於雕题;伐叛怀柔,渐淳化於缓耳。

欧阳询楷书《王女节墓志》高清界格版

欧阳询楷书《王女节墓志》高清界格版

欧阳询楷书《王⼥节墓志》⾼清界格版《王⼥节墓志》碑于唐贞观⼗年(636)刻成,2011年的时候于西安南郊出⼟,此志⽯拓⽚⾼、宽均560mm,典型的欧体风格。

碑刻⽂字⼆⼗三⾏,有⽅界格,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墓志记载她是王导的后⼈,其曾祖⽗王诠曾任梁吏部尚书,爷爷王谱曾任陈散骑常侍,⽗亲王由礼王由礼(⽣卒年不详),仕陈为三公郎,太建初与张正见、祖孙登等游宴赋诗。

今存诗四⾸如下:骢马善马⾦羁饰,蹑影复凌空。

影⼊长城⽔,声随胡地风。

鞚敛青门外,珂喧紫陌中。

⾏⾏若不倦,唯当御史骢。

赋得马援⼆帝已驰声,五溪还总兵。

受诏⾦鞍动,论功铜马成。

唯称聚⽶势,⽆惭意苡情。

虽谢云台影,犹传千载名。

赋得岩⽳⽆结构岩间⽆结构,⾕处极幽寻。

叶落秋巢迥,云⽣⽯路深。

早梅⾹野径,清涧响丘琴。

独有栖迟客,留连芳杜⼼。

赋得⾼柳鸣蝉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

露下緌恒湿,风⾼翅转轻。

叶疏飞更迥,秋深响⾃清。

何⾔枝⾥翳,遂⼊蔡琴声。

王⼥节⼤概⽣于陈宣帝太建四年(572年)。

陈叔宝⾄德元年(583年)年仅⼗⼆岁时就嫁给了陈宣帝第⼗七⼦、陈叔宝的弟弟陈叔达,数年后,于祯明元年(587年)拜为义阳王妃,时年⼗六岁。

陈朝灭亡后,都被隋朝俘虏,唐朝兴起后,因为丈夫陈叔达做了宰相,于唐⾼祖武德⼋年(625年)从夫封号拜为江国夫⼈,时年五⼗七岁。

贞观⼗年(636年)七⽉七⽇卒于长安善和⾥宅邸,时年六⼗五岁;同年⼋⽉戊午朔三⽇庚申葬于雍州万年县义善乡兴寿⾥某⼭,她的⼉⼦陈政德请⼈写了墓志。

曾有⼈认为欧阳询与王⼥节府上多有交往,所以为其书写墓志。

从书法风格来看,应为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以后的风格。

俊朗隽永,美不胜收。

且常年深埋地下,得以完整保存,⼑⼝清晰。

实为难得的欧体典范。

其书法价值值得认真研究继承。

今贴出⾼清图⽚,为⼴⼤欧体爱好者共享。

红⾊界格是我在原界格上⾯认真勾出,⼒求保重原界格位置,给⼤家⼀个定位参考。

释⽂:唐故左光禄⼤夫江国公陈叔达夫⼈王⽒墓志夫⼈讳⼥节,字修仪,临沂琅耶⼈也。

探路径,发欧楷今辉

探路径,发欧楷今辉

探路径,发欧楷今辉欧阳询,字信本,唐代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

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

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等,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

其他书体,也无一不佳,唐张怀瓘《书断》中说:“询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宠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

真行之朽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然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水,润色寡于虞世南。

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

”在唐以后几百年的楷书发展过程中,凡有成就的书法家不学欧的很少。

欧书不仅可作为初学者登堂入室的阶梯,更是研究者进一步探索书艺奥妙的艺术海洋。

二十一世纪正式各类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大好时期,如何造就一代资深的欧书大师,乃书法事业发展之所需,故必须识欧书,明欧艺,探新路,发欧楷新辉。

一、树立良好的学书思想良好的学书思想是学书成败的关键,做任何一门学问,都必须有一个健康的思想作为前提,随时做好吃苦的准备。

因为“不经一番刺骨寒,哪来梅花扑鼻香”,掌握好一门技艺,是个漫长的不断升华过程,处处都会遇到困难,需付出很大的代价,不管是时间、财务、或是思想受累,身体受苦等。

而且感受越深,越能悟出生活之真谛,发现艺术的真善美。

有了一颗坚忍不拔之心,就会慢慢对自己所学的艺术产生兴趣,在一点一滴的成功中分享喜悦,化失败为力量。

扬起自信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唐僧西天取经,经过81难方能成功。

有哪位成功者的思想是脆弱的?中国书艺乃中华之国粹、东方文化之核心,学习书法,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学好书法是传承祖国文化,推动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如今,在硬笔的实用,电脑的普及之际,加强软笔书法的教育力度,更具有重大意义。

树立良好的学术思想,深化传统的笔法技法教育,是培养书法人才的根本和前提。

《李誉墓志》字帖赏析

《李誉墓志》字帖赏析
1.欧体字的横式斜切 或逆峰、或临空,欧体字在横式上具 有的独到之处,在于入笔的方式与运笔的 气势,其角度和运行操纵可控,具有一定 程度的神来之笔意味,不拘于小节。 2.欧体字的隶书意蕴 尽管欧阳询在隶书造诣上不比楷书, 但是并不妨碍其借鉴隶书的种种写法。 在欧阳询的字帖中,人们可以明显感受到 隶书的意蕴和气息,不同的是,这种借鉴 并不是完全吸收,而是一种相对融合。欧 阳询在楷书撰写的部分环节采取隶书的 书写方式,特别是悬针的隶书用法,更为
关键词:欧体字 书法 墓志字帖 赏析
《欧体书风小楷墓志集萃》采取胶装 加线装的装订方式,共计 50页,8开大小, 汇集了欧阳询撰写的墓志 6篇,是除《九 成宫》外,欧阳询最为精华的楷书书法集 萃之一。《李誉墓志》出自《欧体书风小楷 墓志集萃》第二集,据说是欧阳询生前的 最后一篇墓志。80多岁时,欧阳询的书 法已臻化境。《李誉墓志》展现其书法的精 髓和情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更是人们 学习和仿效的重要参照。笔者通过对《欧 体书风小楷墓志集萃》中《李誉墓志》字帖 的赏析,参照其他墓志字帖字体,梳理和 研究欧体字的特点,期望能够更深入地了 解欧体字和欧体书风。
笔锋轻重,一气呵成,笔画纵横,需凝聚精 神。欧体字讲究气势和意蕴,往往审视字 形字势,四方均匀有余地,八面留白有呼 应,不论长短粗细,均取中庸之道,文字结 构做到疏密有致、心思细密,忌讳慌忙起 笔,未准备而走字形,同时也不建议放慢 速度,这样会失去字体骨架的玄机。字不 求瘦、不求细、不求肥、不求浊,讲究自然 顺畅、收放自如。每每行文下笔皆有妙 处,平正中见险绝。
2.《李誉墓志》充满了对故友的怀念 之情
李 誉 曾 与 欧 阳 询 同 朝 为 官 ,彼 此 相 识,在文化艺术爱好上有共同语言,且可 以推断出两人为同朝好友。因此,为好友 写的墓志,字里行间传达了欧阳询的怀念 之情。其书法表现更为扎实,像是呵护; 字体更为方正,像是纪念;字形更为稳定, 像是表达。欧阳询似乎想要通过《李誉墓 志》展现老友的品德、文采等。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逐字解读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逐字解读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逐字解读 简介——《九成宫醴泉铭》,作者魏徵(580—643),字⽞成,魏州曲城(今河北省巨⿅县)⼈,青年时曾为道⼠,后参加隋末李密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起义失败后,投奔唐⾼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魏徵成为重要辅⾂,以直谏知名,官⾄左光禄⼤夫,封郑国公,拜太⼦⼤师,卒溢⽂贞。

他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

《九成宫醴泉铭》书写者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

另据史料记载欧阳询祖籍⼭东,祖辈在湖南做官后居住湖南。

)⼈。

仕隋为⼤常博⼠,唐太宗时官太⼦率更令、弘⽂馆学⼠,封渤海男。

他是著名的书法家,尤⼯于楷书,《宣和书谱》称:“询⼯书为翰墨之冠”,所书《醴泉铭》为其代表作之⼀。

后⼈亦称他为欧阳率更。

《九成宫醴泉铭》,贞观六年(632)四⽉刻,碑⽂⼆⼗四⾏,⾏四⼗九字,额阳⽂篆“九成宫醴泉铭”六字。

在陕西麟游。

传世宋拓尚多,以明驸马李琪藏北宋拓本为最早,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晚年所写书法,浑厚沉劲,意态饱满,写撇、捺常⽤圆笔,显得圆融流畅,写弯钩⽤转法,曲圆较长,适成全字有⼒的⽀撑,这些表现了溶⾪于楷的特点。

《九成宫醴泉铭》被誉为”天下第⼀铭”。

铭⽂与碑⽂分别出⾃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和以直⾔谏君⽽闻名的宰相魏征之⼿,加之当朝皇帝李世民是中国封建社会数以百计帝王中⼀位较英明的君主,特别是”贞观之治”被公认为是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撰⽂铭记,因此《九成宫醴泉铭》碑也被誉为”三绝”碑。

其碑布⽩疏朗,结体化长为⽅,点画⽐较淳厚,⽤笔稳健含蓄。

原碑⽴于陕西省麟游县博物馆。

唐贞观五年,太宗皇帝命令修复隋⽂帝之仁寿宫,改名九成宫。

第⼆年,太宗帝避暑来到九成宫,在游览宫中台观时,偶然发现有⼀清泉。

太宗帝万分欣喜,便令魏征撰⽂,欧阳询书写⽽⽴⼀⽯碑。

这便是”九成宫醴泉铭”。

碑载:贞观七年四⽉唐太宗到此,”历览台观,闲步西城之阴,踌躇⾼阁之下,俯察厥⼟,微觉有润,因⽽以杖导之,有泉随⽽涌出。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碑》书法欣赏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碑》书法欣赏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碑》书法欣赏一、《九成宫醴泉铭》简介《九成宫醴泉铭》可谓欧体楷书的登峰造极之作;其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

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

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

《九成宫醴泉铭碑》由魏征撰文,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泉水之事。

此碑立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

碑高2.7米,厚0.27米,上宽0.87米,下宽0.93米,全碑共二十四行,每行四十九字。

今石尚存,但剜凿过多,已非原貌。

传世最佳拓本是明代李琪旧藏宋拓本,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碑身和碑首连成一体,碑首有六龙缠绕。

正面隶书“九成宫醴泉铭”六个大字。

贞观六年四月,刻成了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由魏徵所撰,碑文总共有二十四行,每行有四十九个字,碑额是由阳文篆的“九成宫醴泉铭”六个字。

存于陕西麟游。

留于后世的以宋拓为最多,最早的是明朝驸马李琪收藏的北宋拓本,保管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欧阳询晚年做成《九成宫醴泉铭》,全碑在书写过程中浑厚沉劲,意态饱满。

写撇、捺多以圆笔为主,让字看起来体态圆融又存流畅之感 . 写弯钩多以转法为主,曲圆较长,能够有力地将全字支撑起来。

所有这些表现了欧阳询想要把隶书溶于楷书的特点。

因此《九成宫醴泉铭》碑也被誉为”三绝”碑。

其碑布白疏朗,结体化长为方,点画比较淳厚,用笔稳健含蓄。

原碑立于陕西省麟游县博物馆。

唐贞观五年,唐太宗修复隋文帝的仁寿宫,将它改名为九成宫。

第二年,唐太宗到九成宫避暑的时候,在游览到宫中台观的时候,偶然发现有一个清泉在那里。

太宗帝欣喜若狂,随即下令让魏征撰文,欧阳询书写而立一石碑。

这便是”九成宫醴泉铭”。

碑文记载了醴泉是怎样来的。

二、《九成宫醴泉铭》的艺术特点分析(一)风格构成的承前启后《九成宫醴泉铭》在初唐时期是楷书史上一件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原文及译文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原文及译文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原文及译文
欧阳询,唐代书法家,被誉为“第一行书家”。

他的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之一便是《九成宫醴泉铭》。

这篇铭文是他在九成宫的醴泉边创作的,被誉为他晚年创作的代表之作。

以下是《九成宫醴泉铭》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九成宫醴泉,原出于远山,从清池之滨泻下,落于知府署前,为临川亲民所共饮用,不知凡百年矣。

醴泉之水,清冽甘美,色如琥珀,滋味如琼浆。

其冷夏饮之,令人神清气爽;冬日饮之,温暖滋补。

久饮者,增寿延年。

天地所生,无以加之。

译文:
九成宫醴泉,源自远山,从清池之滨流下,在知府署前落地,供临川亲民共同饮用,已有百年历史。

醴泉的水清澈甘美,色如琥珀,滋味如珍珠浆。

在炎热的夏天饮用,使人精神清醒;在寒冷的冬天饮用,温暖身体补充能量。

长期饮用者,能延年益寿。

天地所产,无法超越其品质。

《九成宫醴泉铭》以其简洁明快的笔触和高度凝练的文字,表达了对九成宫醴泉的赞美之情。

通过描绘醴泉的来源和特点,欧阳询以其独
特的艺术之美,将读者带入一个神奇的水源之地。

此外,这篇铭文也展示了欧阳询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他通过描述醴泉的清澈和美味,强调水源的珍贵和它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是唐代文人艺术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总的来说,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以其简练的文字和深刻的意境,为读者带来一种对于自然之美和生活智慧的思考。

这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幅艺术的画卷,展现了欧阳询作为文人和书法家的才华和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