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复习资料
国史复习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一月革命”2、人民公社3、过渡时期总路线4、中共八大5、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6、第一个五年计划7、社会主义教育运动8、北戴河会议9、《论十大关系》10、“三反”“五反”运动:1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2、五·一六通知二、辨析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私有化。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头三年的主要任务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4、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帝国主义列强同中国发生经济关系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巨变6、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辨析题2:新中国成立红藕,中国是否就是社会主义国家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8、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起,我国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0、建国初期的没收官僚资本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三、简答题:1、中共八大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2、简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3、文化大革命也要一分为二分析。
4、简述“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5、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怎样实现的?6、建国初新中国成功地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经验是什么?7、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四、论述题: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2、试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贡献及其意义。
3、如何全面评价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主要成绩是什么?有何经验教训?4、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财政经济方面相继取得了哪些成绩?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5、如何全面评价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主要成绩是什么?有何经验教训?6、为什么说在曲折发展的前十年中(1956“党的八大”—1966.5)成就仍然占主导地位?。
中国史复习提纲共40页文档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以下为大家总结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相关的一些例题和知识点。
一、知识点1、背景(1)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和封建统治的双重压迫,民族危机深重,人民生活困苦。
(2)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长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筹备(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的准备工作。
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了国名、国旗、国歌等重要事项。
3、成立(1)1949 年 10 月 1 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2)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4、意义(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例题例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是什么?答案: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例题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案: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了国旗、国歌、首都等重要事项。
例题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考试提纲
1、毛泽东在中共七届全会作了《不要四面出击》讲话,阐述了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的战略策略方针。
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在1955年7月召开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毛泽东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批评中央农村工作部邓子恢等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是“小脚女人”走路。
4、1954年10月开始,在知识分子和思想文化领域开展了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这场运动是从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中的唯心主义观点开始的。
5、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做了题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6、1963年5月,毛泽东在杭州召集有部分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局书记参加的小型会议,研究社会主义教育问题,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议》,作为指导社会主义教育运功的纲领性文件,后来简称“前十条”。
7、1966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会议印发了毛泽东写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指明了“文化大革命”的主要锋芒所向。
8、1977年2月7日,根据华国锋的建议,《人民日报》、《红旗》和《解放日报》发表题为《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公开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9、1977年7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决定,恢复邓小平中共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这是拨乱反正在政治上、组织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10、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决议,为刘少奇平反。
(国歌16、毛泽东七届三中全会讲话、志愿军出国第一仗29、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29、政协职能的转变50、粮食统购统销47、毛泽东批评农村工作部“小脚女人”P61、农业合作化大发展的开端——(七届六中全会)、双百方针宣传79、八大选举中央领导人87、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矛盾学说90、毛泽东第二次访苏提出赶超英国101、第二次郑州会议104、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苏联撤走在华专家120、全国科学工作会议和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115、毛泽东对文化部的批示、炮打司令部133、毛泽东接见红卫兵、评反动影片《清宫秘史》、八届十二中全会137、九大新党章137、三要三不要、批“宰相儒”写作班子、三株“大毒草”156、按既定方针办156、学好文件抓住纲、邓小平第三次复出、真理标准大讨论166、79年国民经济调整170、刘少奇平反17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243、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242、十五大主题268、中国加入世贸294)批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1954年12月8日,中国文联主席团、中国作协主席团召开扩大的联席会议,。
考研历史资料整理—中国史—中国当代史个人笔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国当代史前言:如果你相信轮回,那么只有将今生的每一件事尽力做到最好,才能在下一回再转世为人。
如果你不相信轮回,那么人生只有一次机会,只有将自己的天赋淋漓尽致地表现,才不会后悔人生。
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9月21一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商议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事宜。
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确定国都定于北平,并改名为北京;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国旗为红地五星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陈毅等56人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组成中央人民政府。
选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180人。
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纲领性文献,是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作用的大宪章。
它作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对刚刚诞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工作具有规范和指导意义。
其内容包括序言和7章,共60条,主要有:1.关于新中国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2.关于人民、国民的权利与义务人民系指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人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思想、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
官僚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中的人们在其改造成为新人之前,只称作国民,不能享受人民的权利;国民均有保卫祖国,遵守法律,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公共财产,应征公役兵役和缴纳赋税的义务。
3.关于政权制度国家政权属于人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题库正式版
中国人民共和国试题库一、名词解释1、《共同纲领》(P7~8):(1)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
(2)内容:首先,它规定了新中国建国初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各民主阶级的联合专政,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它的任务是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其次,纲领规定了国家政权机关、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等政策的总原则。
第三,规定人民的权利和国民的义务。
(3)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年部大宪章,它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2、过渡时期总路线(P48):1952~1953年毛泽东在新中国建设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加快经济发展的历史的必然,但也有追求速度过快的历史局限性。
3、统购统销(P57~58):1953~1957国家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面对1953年起严峻的粮食购销形势,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农村实行粮食征购,在城市实行粮食定量配售的方法,叫做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
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政务院发布《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12月初全国开始实行。
意义:这一政策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另一方面实际上是对私营粮食行业的改造,并带动对其他工商业的改造,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中重要的一步。
4、国家资本主义:“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天朝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填空、连线题(16’ 8’)1、1949年9.20-9.3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9.29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规定新中国的性质——人民民主主义国家,规定新中国的政权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和政治协商制)、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规定人民的权利与义务。
2、1951年5.23,西藏和平解放。
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4、1950年2.14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5、1950年10--1953年7.27,抗美援朝战争。
6、“三反”指“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指“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7、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第一次批判运动开展。
8、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1953--195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
9、1953年12月初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10、1954年12.21--12.25,政协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1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阶段:1953年年底以前,主要实行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1954年--1955年夏,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5年秋--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12、1954年10月开始的思想批判运动以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中的唯心主义观点为起点,此后胡适、胡风皆遭到严重批判。
13、1955年4.18--4.24举行的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以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世界和平合作的十项原则。
【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4、1956年1.14--1.20,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在科学和文化方面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中国史复习资料
日本全面侵华的背景与战略方针背景:A日本方面:1936年,日本军部法西斯独裁统治确立,使日本国家统治完全纳入战争和法西斯轨道。
1936.2.2 日本法西斯组成新内阁(广田弘毅),法西斯占据了统治地位,日本军部控制了内阁,在国会开始实行法西斯统治。
1936.8 五相会议,首相,陆相,外相,海相,财相,通过了基本国策纲要,向海外扩张,谋求皇道精神的实现。
提出要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向南洋发展,表明日本帝国主义将要对中国进行全面侵略。
1936-1939,日军每年10亿元军工生产,扩充军队,为发动战争做准备。
1937年组新内阁,决心发动大规模战争,法西斯分子控制了国家政权。
B国际对日法西斯态度:日本通德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也德结成法西斯同盟。
形成“东京—柏林”轴心国。
日帝国主义在东方大举扩张,东方战争策源地已经形成。
C英法美等国,对日法西斯扩张采取了纵容政策,也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政策。
D从中国来讲,1931年后,一系列妥协退让也助长了日的气焰。
战略方针:速战速决八一三事变与淞沪会战日军进攻上海的原因:日本速战速决的政策,想占南京,与中国政府签订城下之盟。
国民党在淞沪抗战的原因:a日本的藏狂进攻使国民政府没有后退之路。
b上海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
经济贸易金融中心,南京重要门户,经济财源地,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上海的动向对远东等有重大影响。
c为赢得国际社会的援助。
d申请国联制裁日本。
淞沪抗战的历史意义:A标志全名族的抗战已经开始,推动了全民族的团结与进步。
B挫败了敌人“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为我国持久抗战的战略展开赢得了时间。
C淞沪抗战现实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英勇反抗侵略的民族气概,使国际观瞻为之一新,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1937.2.15 国民党五界三中全会,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937.9.22 国民党,中共通讯社发表中共起草的《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3、过渡时期总路线4、一五计划5、《论十大关系》6、“大跃进”运动7、中共七届三中全会8、万隆会议9、人民公社化运动10、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1、抗美援朝运动12、镇压反革命运动13、“三反”、“五反”运动1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5、中共八大 16、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7、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8、庐山会议 19、“八字方针” 20、七千人大会 21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22、“四五运动”2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4、“一国两制” 2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二、简答题1、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包括什么内容?2、简述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任务和战略方针。
3、简述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的主要内容。
4、简述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5、简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6、简述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7、简述“三反”、“五反”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8、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
9、简述邓小平1975年整顿的内容及意义。
10、“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内容和意义。
11、简述中共十三大阐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
12、简述七千人大会的内容和意义。
13、,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阐述了哪些重要思想?三、论述题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如何实现的?有哪些经验和不足?2、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如何实现的?有哪些经验和不足?3、么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4、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在今后的对外开放中,我们应当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机遇与挑战?5、中共八大的历史功绩。
6、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7、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方针和“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资料
1949-2000年
四个时期
• 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 • 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1956-1966年)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徘徊前进两年(1976-1978年) •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今)
• • • • • • • • • •
内容、特点、完成情况及原因
• 3.三大改造的完成
过程、历史意义、存在问题
•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954年 一届人大 内容 原则 性质 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 一、阶段划分 • 1.1956—1957年---探索开始
(1956-1966年)
《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的问题》、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祝同学们在2007年
• 学业顺治 • 生活康熙 • 人品雍正 • 事业乾隆 • 万事嘉庆 • 前途道光 • 财富咸丰 • 全班同治
• 这是疯狂的十年 混乱的十年 • 这是让人痛心疾首的十年 让人不 堪回首的十年 • 这是左倾思想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十 年
• 这是一段我们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忘 记的历史
• 三、探索中的失误
• 1.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反右倾”斗争 • (政治)
•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运动、 • 人民公社化运动(经济建设) • 原因、后果、认识、纠正
关于“大跃进”运动的起因
• “大跃进”运动的起因是复杂的,学术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下 几个方面。 • 国际因素。学者普遍认为:一方面,在当时东西方冷战的背 景下,中国共产党人有一种紧迫感,中国的经济建设就不能按部 就班以一般的速度前进,就必须有一个打破常规的经济建设的 “大跃进”。另一方面,中苏两党关系的非正常发展,又刺激了 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超英赶美”的“大跃进”也隐含着“超苏” 的动机。 • 主观因素。有学者认为:第一,长期落后挨打的历史与遭受 包围封锁的现实,使党的领导人急于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第二,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对生产力发 展的促进作用。第三,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不切实际地套用了 革命战争年代的成功经验。 • 体制因素。新中国成立后“一边倒”的政治政策,也使中国 的政治、经济制度出现许多弊端,有学者指出,权力过分集中, 领导体制缺乏必要的可靠的监督机制。当时这种政治体制的弊端, 导致党内民主作风遭到破坏和毛泽东个人专断作风的形成。也有 学者从社会心理、领导人的复杂个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之, “大跃进”的发动是一种合力的结果,更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题库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名词解释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抗美援朝运动3.“三反”、“五反”运动4.土地改革运动5.统购统销6.中共七届三中全会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8.万隆会议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0.《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1.“双百方针”12.反右派斗争13.庐山会议14.七千人大会15.西楼会议16.四清运动17.《五一六通知》18.《十六条》19.上海“一月风暴”20.二月抗争21.红卫兵运动22.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23.“九一三事件”24.四五运动25.四项基本原则26.《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二、辨析题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革命性质。
3.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问题上,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实行的“一边倒“外交方针政策是倒向苏联,一切听从苏联的安排。
5.建国初期为了打击投机资本,尽快恢复国民经济秩序,在经济领域开展了被毛泽东誉为不亚于淮海战役胜利意义的两大战役是没收官僚资本和统一全国财经。
6.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是1956年周恩来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说的。
7.和平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的构想是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人提出来的。
8.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阐述处理民族关系主要是反对大汉族主义。
9.1957年反右斗争犯了严重扩大化的错误,所以需要彻底否定。
10.“三线建设“是指工业战线、农业战线、商业战线的建设。
11.批判《海瑞罢官》,是为“文化大革命”作舆论准备。
12.革命委员会是“文革”全面夺权的结果。
1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就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
14.毛泽东发动批林批孔运动的目的是批判周恩来。
15.彻底否定文革就是要彻底否定“文革”十年间的一切。
1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个体经营的形式,这就否定了合作化的成果。
17.1999年3月5-15日召开的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指导思想写入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国际条件:1、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奠定了建立新中国的前提条件。
2、经过人民大革命,形成了全国人民的空前大团结。
3、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极端落后。
4、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苏两党关系加强(与苏联控制与反控制的拉锯战)5、世界冷战局面开始出现,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人民共和国方案中经济形态:由五种成分构成:1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2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3私人资本主义4个体经济5国家和个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经济方针: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共同纲领》内容:1、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2、关于新中国的政权制度、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 4、关于人民的权利与义务意义: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他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是政府的施政方针,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体现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署长1948年秋到49年初对官僚资本的接管政策和办法,既不打乱企业原有的组织机构,而是先按照原来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系统“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由军管会对他们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完整的接收下来。
派往这些企业的军队代表的职责是监督生产,而不是直接管理企业的生产。
所有这些规定的唯一出发点,就是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没收官僚资本的两重性质: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即中国买办资产阶级及摧毁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的意义看,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从消灭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来看,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第二章共和国民主改革的全面展开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p30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明确提出当前的中心任务就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doc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共和国史复习题考试要求:言简意赅、条理清楚、字迹清楚题型:一、填空题(16’)二、连线题(8’)三、名词解释(4x5’)四、简答题(3x8’)五、论述题(2x16’)(Ⅰ类:记住;Ⅱ类:比较详细记住;Ⅲ类:详细记住。
)Ⅰ类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3、三大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4、第一个跟新中国建交的国家:1949年10月2日,苏联。
5、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6、朝鲜战争爆发时间:1950年6月;志愿军入朝时间:1950年10月;停战协定签订时间:1953年7月。
在此期间,我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
7、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起始时间:1953年—1957年8、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农村实行粮食征购,在城市实行粮食定量配售的办法,即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
这项政策的实行,促进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但也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发挥。
9、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10、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11、1954年10月开始,在知识分子中和思想文化领域开展了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
主要批判俞平伯、胡适和胡风。
12、1953年12月,周恩来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举行了谈判,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1954年6月,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1955年4月亚非会议中,周恩来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13、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举行了万隆会议。
新中国史复习课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规 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②总结了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③体现了人民民 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④规定了人民的权 利和义务 (B)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关于1956年中国社会的变化,表述不正 确的是 ( D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A、西藏宗教组织 B、西藏宗教领袖
C、西藏地方政府
设集中在 ( C ) A、华北地区 C、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D、东南地区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 ( B )
A、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B、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 同时进行 C、消灭资产阶级
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统一战线: 重新落实统一战线政策;1982年提
出爱国统一战线;中共进一步提出与民主党派 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 与共”的方针;
民族关系: 国家进一步落实民族政策,在民
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
外交战线: 我国的外交政策作了重要的调整;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
1951年,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 法的协议》的双方是中央人民政府和 (C)
B、中国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D、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时 期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 会主义道路的直接国际因素是 ( B ) A、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继续封锁
B、苏共二十大全面否定斯大林 C、世界性反社会主义浪潮的出现 D、国际局势趋向缓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党在 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理论根源, 最初是由于 (B ) A、 “反右倾”斗争的影响 B、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影响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D、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影响
最新中国史部分48个考点复习资料汇总
最新中考历史中国史部分48个考点复习资料汇总【古代部分】1、史前时代①元谋人的遗迹在云南元谋,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②北京人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过着群居生活。
能使用天然火。
③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华夏之祖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
他们联合起来打败蚩尤,从此组成部落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黄帝被尊为“人文之祖”。
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
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
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禹领导人民治水,在外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
相传尧舜禹时期通过“禅让”制推举部落联盟首领。
3、夏、商、西周①夏、商、西周三代更替: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夏,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夏朝经历了四百多年。
最后一个国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②西周的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缴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4、春秋、战国的纷争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的商鞅变法主要内容: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4、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历史作用: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5、先秦时期的文化①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仁"的思想。
他教育方面的贡献有: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他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他要求学生要养成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中国史常考知识点总结
中国史常考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国史1.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2. 秦朝的统一、政治制度、法家思想;3. 汉朝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丝绸之路;4. 三国时期的政治局势、文化发展;5.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度、文化繁荣;6. 宋朝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度、经济、文化、艺术;7. 元朝的政治制度、文化传播;8. 明朝的政治制度、文化、科技、地理大发现;9. 清朝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传统。
二、现代中国史1. 鸦片战争前的清朝社会状况;2.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3. 辛亥革命;4. 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5. 北伐战争、五卅运动;6. 抗日战争;7. 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8. 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制度;9. 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上知识点只是中国史中的一小部分,下面将对以上知识点进行详细的阐述:一、古代中国史1.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夏朝是中国历史上开国家,传说是黄帝的后代神农氏的子孙夏后氏建立的。
夏朝政治制度主要是以封建制度为主,建立了贵族社会,国家政权以封建王宫系为中心。
工商业有所发展,手工业初步出现。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是从甲骨文记载的西周建立时开始,认为商是大王国。
商朝政治制度主要是以宗法制为中心,内部贵族统治,分封制度非常发达。
经济以农业为主,农田水利业有所发展。
西周时期,以都城镐京之后的雍邑(今陕西省三原县南)迁为东京,为了区别于尧帝以尧都冢邑,距今六千年的都城雒国(今圆台山雒城遗迹),镐京之后西周开始,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出土世界现存最早的建筑代表西周人爱国、勤劳、勇敢、朴实、刚强、勇敢、宽厚而忠诚都十分缅怀后裔为卢台楼夏县渭水田野湖泊苦寒谷土。
可以发展农业和牧业,区别于以前的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
随着农田的扩增,田野和农田交错,渭水田野人物化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朝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填空、连线题(16’ 8’)
1、1949年9.20-9.3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9.29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规定新中国的性质——人民民主主义国家,规定新中国的政权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和政治协商制)、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规定人民的权利与义务。
2、1951年5.23,西藏和平解放。
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4、1950年2.14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5、1950年10--1953年7.27,抗美援朝战争。
6、“三反”指“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指“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7、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第一次批判运动开展。
8、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1953--195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
9、1953年12月初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10、1954年12.21--12.25,政协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1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阶段:1953年年底以前,主要实行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1954年--1955年夏,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5年秋--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12、1954年10月开始的思想批判运动以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中的唯心主义观点为起点,此后胡适、胡风皆遭到严重批判。
13、1955年4.18--4.24举行的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以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世界和平合作的十项原则。
【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
14、1956年1.14--1.20,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在科学和文化方面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5、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创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6、1958年6月至1960年间进行了“大跃进”运动。
17、1958年10.6,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18、“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9、《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毛泽东于1961年1月初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1961年搞成实事求是年。
20、1962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八届十中全会,提出中国人民当前的迫切任务是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把发展农业放在首要地位,正确地处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坚决地把工业部门的工作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
增选陆定一、康生、罗瑞卿三同志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同时决定撤消黄克诚、谭政两同志的书记处书记的职务。
会议重新强调阶级斗争,错误开展对“黑暗风”“单干风”“翻案风”的批判。
会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公报》。
21、1962年10--11月,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22、文革:1966年5月--1976年10月;标志事件:姚文元发表批判吴晗《海瑞罢官》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随后中共中央通过《五一六通知》,使文革在全国急剧展
开;1967年上海“一月风暴”开始的夺权运动迅速波及全国,毛泽东支持《文汇报》《解放日报》造反派的行动;1967年1月下旬--2月中旬,老一辈革命家挺身而出抵制文革的错误和林彪、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但被指责为“二月逆流”,“二月抗争”被压制下去;批林批孔运动是1974年1月18日--6月,经毛泽东批准,在文化大革命中发起的一次批判林彪、孔丘为主题的政治运动;1976年10.8,“四人帮”覆灭。
23、1979--1982年间平反冤假错案:p305)1980年2月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决议为刘少奇平反,5.17为其举行追悼会。
24、1979年提出、1980年设置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省。
2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的试点,80年代初在全国农村推行。
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
其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
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劳动力比例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给农户经营。
承包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签定承包合同。
26、尼克松访华:1971年7月9~11日,基辛格秘密访华,中美双方讨论了国际形势及中美关系问题,并就尼克松访华一事达成协议;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2 月28日,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宣布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