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史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们,经过适当合并同类项后,中国史整理出29个重点,大家互相交流,互相改进啊~ 1、七届三中全会(简述七千人大会的内容和意义)
1950年6月2日至9日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提出了当前的中心任务及实现任务的三个条件。
中心任务: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三个条件: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所需经费的大量节约。
(2)制定了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的战略策略方针“不要四面出击”。
意义:七届三中全会制定的纲领和路线,对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动,对动员、组织各阶层人民群众进行民主改革和恢复经济起了极大的作用。
1、《论十大关系》
1956.4.25,毛泽东在有关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参加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关于十大关系的报告。
接着,又在5.2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论十大关系》以苏联经验为借鉴,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任务。
内容:(1)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意义:提出新问题,并对新问题进行探索;为八大提供思想和理论基础
2、七千人大会
为了进一步总结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正确认识当前形势,以便推动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1961.1.11—2.7,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县委书记及以上的负责干部七千多人,故称“七千人大会”。
内容:会议初步总结了193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分析了几年来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会议发扬了民主,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会议动员全党切实抓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
评价:七千人大会是调整时期一次很重要的会议,大会初步总结了经验教训,发扬了民主,进一步提出了全面贯彻八字方针的号召,这对于全党统一思想,加强团结,全面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起了积极作用,应该肯定。
但由于历史局限性,会议对经验教训总结不够彻底。
3、《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1965.11.10,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点名批评北京市副市长,明史专家吴晗,其文章观点得到毛泽东认同,并引发了随之而来的在文学艺术领域里的批判运动,从而揭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5、建国初期人民政府为恢复国民经济采取了哪些方针和措施。
(1)稳定经济秩序:稳定物价,统一财政。
(2)合理调整工商业,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主要内容是:调整公私关系;调整劳资关系;调整产销关系。
(3)土地改革运动。
(4)三反五反运动。
6、简述毛泽东关于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理论的内容
1957.2.27,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在关于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时指出:
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这两类矛盾性质完全不同。
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一般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来说,除了对抗性的一面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
这两类矛盾性质不同,处理方法也不同。
解决敌我矛盾要用专政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方法。
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7、试分析毛泽东作出抗美援朝战略的深层次原因。
必要性:如果让美军占领整个朝鲜,强兵压到鸭绿江边,我国难以安定地从事建设,国际国内反动气焰势必嚣张,于中国,于东方各国都极为不利,因此(1)中国出兵抗美援朝是基于东北安全考虑,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2)中国出兵抗美援朝是从国际主义立场出发。
可能性:从政治上和军事上考虑,中国出兵抗美援朝也有一定的有利因素。
我们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得道多助,士气旺盛,兵源充足;我军一贯能以劣势装备战胜装备优良的敌人,有丰富的战斗经验、灵活的战略战术和不怕牺牲不畏艰苦的勇敢作战精神;战场背靠我国东北,后勤支援近便;侵略者必败(1.战争的侵略性、士气不高,战斗意志不强;2.战线太长、兵力分散;3.后方太远,运输不便)
8、反“反冒进”
批评反冒进,加速了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形成和“大跃进”的发动,“左”倾错误随之发展,对我国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批评反冒进,主要是通过一系列会议进行的。
1957.9、10月间,八届三中全会,反“反冒进”,毛泽东在会议的讲话,指责1956年的反冒进扫掉了多快好省和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来了一个右倾,给右派进攻以口实。
为左倾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1958.1南宁会议,毛泽东对反冒进的批评更加尖锐,说反冒进给群众泼了冷水,泄了气,并说这是政治问题、方针性问题,说反冒进距离右派只有50米远了等等。
1958.3成都会议,是发动大跃进的一次会议。
毛泽东把冒进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的,反冒进是非马克思主义的。
指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已经基本形成。
评估:从总体上看,批评反冒进是不适当的,批过了头,为以后的大冒进开了路。
两个方面:1.批评反冒进,改变了八大提出的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2.长达半年多的批评反冒进,造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压力,党内民主生活开始不正常化。
9、1959年中国共产党在纠正“左”倾错误时为什么会发生曲折?
(1)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党内左倾思想仍然浓厚存在,对左倾错误缺乏深刻冷静的认识,虽然都在纠左,但对左的错误的严重性,对产生左倾错误的原因,对如何纠左,在看法上存在分歧。
(2)当时党内政治生活不很正常,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现象有所发展。
(3)把当时的所谓右倾进攻和当时国际上反动势力的进攻联系起来。
(4)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的影响,把党内斗争和阶级斗争等同起来。
10、《共同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国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及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
“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国家保障人民广大范围的民主权利,人民有思想、言论、出版、结社、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
在人民代表大会闭幕期间,各级人民政府为形式政权的
籍贯。
“共同纲领”还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制度、经济建设根本方针及文化教育、外交、民族等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纲领性文献,他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政体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民族等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以前,作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1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12,中印就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
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
1954.6,在日内瓦会议休息期间,周恩来总理应邀先后访问了印度和缅甸,与印、缅分别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将此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从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在国际关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4年2月,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内容:“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这就要求一方面充分发展现有的社会主义工业,把它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扩大。
另一方面,把那些非社会主义工业变成社会主义工业,通过这两个途径建立起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
“三改”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把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把私人工商业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
13、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是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
是亚非历史上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的会议,故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
会议共有29个国家340名代表参加。
中国总理周恩来也率代表团参加,并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广泛认可。
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等部分的《亚非会议的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10项原则。
这10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
会议号召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被称为万隆精神。
14、简述“一五”期间形成的经济体制的特征。
(试述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
)
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以公有制为基础,大统一小自由、大集中小分散;市场作用逐渐消失。
主要体现在:
(1)计划体制:各级政府建立计划机构体系:“把计划机构逐级建立到基层工作部门及基层企业单位”(1954.2);由国家直接(指令性)计划与间接(指导性)计划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2)财政体制:实行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由中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层层负责,但绝大部分资金集中在中央。
统收统支——划分收支,分级管理。
(3)中央直接管理企业和统一调配物资。
这里主要是指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4)商业流通体制:对内统购统销、对外统制。
(5)劳动工资体制:“铁饭碗”和等级工资制。
15、怎样正确分析和认识“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既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又有带着那个时代特征的思想理论上的准备,而毛泽上领导上的错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
(一)主观原因:1.1957年以来毛泽东和党中央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左”倾错误理论和时间逐步发展的必然结果;2.毛泽东误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
(二)社会历史原因:1. 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缺乏理论上的研究和思想上的准备;2.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设想和观点的理解错误,加深了社会主义社会阶段斗争扩大化理论上的失误;3.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作了错误的判断;4.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的形成,还受到国际斗争的影响。
(三)毛泽东个人专断作风的逐步发展,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现象严重泛滥,是导致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四)林彪、江青、康生、陈伯达一伙野心家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错误。
16、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上采取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形式,实行民主集中制;经济上,实行“节制资本”和“耕者有其田”的方针,凡是操纵国民经济的银行、铁道、航空及其他大工业,大商业等应由国家经营管理,允许和鼓励一切不操纵国计民生的、有益于国民经济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保护一切正当的私有财产;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其中心任务是动员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繁荣经济。
17、“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方针
1956.9中共八大召开期间,陈云所提出的关于经济体制的思想。
即:在生产经营方面,既要以国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又要以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作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既要以国家的计划生产作主体,又要有一定数量的自由生产作补充;在市场方面,既要以国家市场为主体,又要有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作补充。
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著名观点是对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生产、流通的体制问题有突破性指导意义的理论概括。
这些主张是针对当时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所提出来的,是符合我们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陈云的这些意见,被八大所接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也贯穿了这些思想。
18、简述中共八大的历史功绩。
(1)制定了新时期的正确路线。
八大根据对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分析,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明确了工作重点转移问题,即由社会主义革命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由阶级斗争转移到大力发展经济上来。
(2)八大坚持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并初步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
(3)关于国家政治工作,八大提出必须发展人民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4)大会总结了建国以后党的建设的经验,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的任务和措施。
19、试述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1)从经济建设看,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然条件。
(2)从生产关系看,社会主义也不能建立在大量个体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之上。
土改在全国完成之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逐步转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对工商业的改造成为历史的必然。
(3)三年恢复,为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创造了条件。
(4)我国个体的农民特别是在土改中重新获得土地后而缺少其他资料的贫下中农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又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0、四清运动
1962年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把我国社会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提出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四清运动”。
在前期,在城镇开展“五反”(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运动,在农村进行是进行“四清”(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又称“小四清”);其后期,扩展为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城乡统称“四清”运动。
四清运动虽然对于改善干部作风和社队经营管理以及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和刑事犯罪活动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其是在八届十中全会关于阶级斗争的错误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有其消极意义。
21、1958年北戴河会议
1958年8月17日至30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和政府各部门党组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制定了有关计划体制、农村工作、财贸、教育等方面的文件37个。
会议认为全国农业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党的工作必须转移到工业上来,决定从现在起,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必须首先注意对工业的领导。
会议认为工业的中心问题是钢铁和机械,而机械又决定于钢铁。
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号召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决议。
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意见,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会议以后,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全民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的运动的高潮,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特征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
22、西楼会议
七千人大会之后,为了进一步统一党内对经济形势的认识,加快调整的步伐,中共中央于1962.2在中南海西楼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西楼会议。
会议分析了形势,提出了在当时困难形势下党的主要任务。
会上,陈云作了题为《目前财政经济的情况和克服困难的若干办法》的讲话。
会议肯定了陈云的意见,并决定,1962年的计划应该按照上述原则进行调整。
西楼会议是紧接七千人大会以后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
它实事求是党地估计了当时国民经济的困难形势,确定了实行调整工作的原则和具体设想。
通过这次会议和会后的工作,党内不仅在思想上取得了一致,更有了具体的办法,党的八字方针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和执行。
23、和平赎买政策
和平赎买政策是新中国成立后三大改造中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即国家通过和平改造的方式,有代价地把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逐步收归国有的政策。
这种赎买政策,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实行“四马分肥”,在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后,对私股实行定息办法。
此外,还给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安排工作,他们的原有工资不降低。
赎买政策的实行,不但把资本主义企业改造成了社会主义企业,同时通过党的教育改造政策,也把作为剥削阶级的资产阶级分子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从而顺利地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根本改造。
24、中国工业化道路是指什么?
中国工业化道路是指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并举,发展轻工业和发展重工业同时并举的道路。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精神,它的核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既要使人民有吃有穿,又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把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结合起来,使之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
25、统购统销政策
1953年由于上半年投资规模过大引起市场紧张和农副产品供不应求,国家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采取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政策,即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统购统销政策包括计划征购、计划供应、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中央对粮食实行统一管理四个组成部分。
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保证了全国人民对生活资料的最根本需要,安定了人心;把个体农业经济纳入了国家计划经济的轨道,切断了私营工商业同农村的直接联系,保证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造;保证了国家经济建设的物资需求,使一五计划得以顺利进行。
26、八字方针
鉴于“左”倾错误思想和“大跃进”所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及其所带来的严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在北戴河会议的基础上于1960.9第一次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并于1961.1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正式通过该方针。
“八字方针”以调整为中心,主要是适当地调整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相互关系,生产和基本建设的相互关系、经济事业和文教、国防事业的相互关系,积累和消费的相互关系,以及财政、信贷和物资的相互关系。
27、简述“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形成的政治体制的特征。
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各级党政机构的权力都集中于党委,在党委中间又集中于常委,在常委当中集中于党委第一把手;一些重要的党政事务都是一把手说了算,强化了战争时期的“一元化”领导;这种体制造成一系列弊端,不利于调动党委一班人的积极性,不利于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的发扬。
28、简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教训。
(1)指导思想上的急于求成,速度过快,一哄而起,结果工作过粗,不该合的合并了,有的合得太大,打乱了原来的产供销和相互协作关系,对人民生活等都不利;对部分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安排利用不当,未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2)改造中政策界限未把握好,不适当地将“四小”也纳入了改造范围。
四小: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小业主。
(3)未认识到公有制占主体下可保留一定比例的非公有制经济,当时只是强调资本主义要绝种,未从国情出发,从而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不利于生产的发展。
29、人民公社运动发生的原因。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掀起既有历史发展的客观因素,亦有我党领导人决策思维的主观促成。
一方面,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取得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很快顺利完成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迫切想要改变自己长期受穷的地位,希望尽快当家作主。
对外来新生事物有一种盲目追求的思想,特别是一些党员干部思想单纯而又激进,但文化水平、政治理论、个人品德存在较大差异性,加上长期的战争熏陶,在革命运动中比较容易接受“左”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口号和主张(误认为越“左”越革命),由此产生“左”的行动。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时间短,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国情和建设规律认识不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理论还很不成熟。
党的一些领导人,忽视了在一个经济相当落后的且社会还不稳定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出奇迹,很多决策都来自各大省、区首长的汇报或被各大省、区采好的“点”、选好的“群众”进行调研决策,因而所得出的决策、调研理论是不全面的,不客观科学的。
主流媒体在宣传报道中只注重上级领导意志而没有客观地实事求是的报道,反而夸大其词,过分的乐观报道,不加科学分析的报道,影响了中央的决策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