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及简答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及简答一、名词解释1.直皖战争: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和以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为争夺北京政府统治权在京津地区进行的战争,袁世凯死后皖系军阀掌握北京政府主要权利,在日本扶持下,极力扩张其武装力量,段祺瑞提出武力统一的口号,想利用直系军队消灭孙中山的护法军政府,又达到削弱直系的目的,段祺瑞操纵安抚国会,选徐世超取代冯国璋为总统,直系不甘心皖系的扩张,提出和平统一的口号,在英美支持下与段祺瑞对抗。
1920.4直奉两系合作反对段祺瑞,7.14,直皖两军在北京东西两面岛,京津.京汉两路开战,奉系张作霖派兵,作为直军后盾,皖军大败,段祺瑞被迫辞职,直奉两系控制北京政权。
2.北洋军阀:以一定军事力量为支柱,以一定地域为依托,在中体西用思想知道下,以封建关系为纽带,以帝国主义为后援,参与各项政治,经济,军事活动,不顾公义,只图私利,为行使权利为目的的,个人和集团。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特殊军政集团,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
从1912年袁世凯窃国到1928年张学良改旗异帜,统治中国长发达16年,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加深中国社会殖民地化程度,袁世凯死后,北伐分为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
3.府院之争:府,总统府,院,国务院,即总统,总理之争。
袁世凯失败后,黎元洪于1916.6任大总统,实权在国务院总理段祺瑞手中,双方明争暗斗,权利争夺。
1917年初,日本为进一步控制中国,支持中国对德宣战,段想借参战之名扩充军队,消灭异己,操纵内阁,提出对德宣战。
美国害怕日本独占中国,支持黎元洪反对参战,其本人担心段实力过于扩张,于己不利,拒绝对德绝交电稿上签字,解除段祺瑞国务总理职务。
实质上反应美日两国在争夺中国权益上的矛盾,中国统治集团内部争夺势力的矛盾。
4.中山舰事件:1926年春蒋介石坚持下的孙文分子到处散布谣言,说共产党要暴动,推翻国民党政府,并以此来煽动反共,3.18,黄埔军校驻省办案处通知海军局称,奉蒋介石的命令调派兵舰开复黄埔,听候差遣。
中国当代史的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史的名词解释近百年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和巨大的发展,这其中形成了一系列的重要名词和概念,成为了中国当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这些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历史。
一、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革命潮流。
它起源于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示威运动,当时中国正处于欧洲民主思想的影响下,学生们抗议议和会上各国对中国的不公平待遇。
五四运动主张民主、科学、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兴起于20世纪初期。
新文化运动主张推翻旧有的封建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提倡科学、民主和人道主义的新思潮。
在新文化运动中,一批学者和青年知识分子积极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提倡文学革命和国民教育改革。
三、北伐战争北伐战争是指中国国共两党合作,共同对抗北方军阀势力的一系列战争行动。
北伐战争始于1926年,结束于1928年。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大规模抗战开始,最终结束了北方军阀割据局面,推动了国共两党的合作,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行动。
抗战于1937年爆发,持续至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艰苦卓越的斗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座丰碑。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措施,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六、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指中国在1978年以后,以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为重点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渐从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了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七、四个现代化四个现代化是指中国在面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阶段时,确定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即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第一篇: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1.黄埔军校在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孙中山于19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创办的陆军军官学校。
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1927年改为中央军官学校。
1927年前,这是一所国共合作的学校。
得到了苏联的大力帮助,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政治干部,为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奠定了基础。
它既为蒋介石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也为共产党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6.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1927年3月21日,为配合北伐军的胜利进军,推翻军阀统治,上海工人在共产党人周恩来等人的领导下举行了第三次武装起义。
在总结1926年10月和1927年2月因缺乏经验和准备不足而导致失败的前两次起义的教训基础上,经过周密准备和严格训练,英勇的上海工人血战30小时解放了上海,起义取得了成功。
这次起义是中国工人阶级武装斗争史上的光辉一页。
20、长沙会战1939年9月~1942年1月,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湖南长沙地区进行的三次会战。
①第一次长沙会战。
日军侵占武汉、南昌后,为巩固和扩大其占领区,企图歼灭中国第九战区主力于湘北、赣北地区。
1939年9月,日军调集10万人,分路进占湘北岳阳东南地区、鄂南通城地区、赣北奉新、靖安地区。
第九战区代理司令长官薛岳指挥16个军约20万人,将进占赣北鄂南之日军阻于献钟、修水地区。
进至长沙东北金井、桥头驿一线的日军,遭守军抗击、民众袭扰,加之补给困难,被迫北撤,恢复战前态势。
②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年9月初,日军调集约12万人,进占岳阳、临湘一带,企图击溃第九战区主力于湘北地区。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17万人利用湘北有利地形,采取逐次阻击,诱敌至长沙附近捞刀河两岸地区予以围歼的方针,将突入长沙市区和进至株洲之敌全部歼灭并乘胜反击。
日军被迫北撤,退回新墙河以北地区。
③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年12月中旬,日军调集约10万人的兵力,分兵两路进攻长沙。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史名词解释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
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问题与主义”之争: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得到传播,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的呼声日益高涨。
这引起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反对。
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31期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
他主张“少谈些主义”,是反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
胡适主张“多研究些问题”,是反对“根本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主张一点一滴地进行改良。
同年8月,李大钊在《每周评论》35期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指出问题与主义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
“问题与主义之争”标志着新文化运动中统一战线的内部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的公开分裂。
通过论战,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进一步阐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香港海员大罢工:香港海员反对英帝国主义压迫而举行的大罢工。
1922年1月12日,香港的中国海员工人反对英国资本家的压榨,要求增加生活待遇,遭到英国资本家的无理拒绝后,在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林伟民、苏兆征等领导下开始罢工。
至3月8日,终于迫使港英当局同意增加工资,宣布撤销封闭工会的命令,并释放被捕工人,抚恤死难者家属,罢工胜利结束。
中国当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史名词解释1.十大元帅十大元帅,指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十位军事家。
他们分别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1955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决议。
下午5时,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授元帅军衔及授予勋章典礼,毛泽东主席颁发命令状,授予朱德等1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著名的“十大元帅”由此确立。
2.开国大典开国大典,即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委员就位,乐队奏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接着又举行了盛大阅兵典礼和群众游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也意味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3.五四宪法指在1954年9月20日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票通过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因其在1954年颁布,故称其为“五四宪法”。
宪法总结了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的英勇斗争的历史经验,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基本的国家制定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伟大任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4.万隆会议是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
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
会议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10项原则。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1、运动: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2、主义之争:实质是要不要马克思主义的一场论战。
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反对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主张微小的社会改良。
8月,李大钊也在《每周评论》上多次撰文《再论问题与主义》予以驳斥。
指出,主义是解决问题的观点、理论和方法,要解决问题就必须谈主义。
中国社会问题必须先求根本解决,这个解决中国问题的主义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这次论战扩大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共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3.华盛顿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
又称太平洋会议。
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
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参加。
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其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4.曹锟贿选直系战胜奉系后,控制了北京政府。
打着“恢复法统” 的旗号,推黎元洪复任总统,把徐世昌赶下台。
接着便高价收买国会议员,操纵选举。
1923年10月,曹锟贿选大总统成功。
5.黄埔军校: 国共合作形成后,1924年5月,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通称黄埔军校。
中国共产党为军校制定了规章制度,并从各地选派了大批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到军校学习。
还派周恩来作军校政治部主任,叶剑英、萧楚女、聂荣臻等担任各种负责工作。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1、华盛顿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
又称太平洋会议。
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
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参加。
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其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会议期间签订3项条约:①《四国条约》。
②《五国海军条约》。
③《九国条约》。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和通过的决议案构成华盛顿体系。
此后,美日两国之间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争夺愈演愈烈。
2、九国公约1922年2月6日,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通称《九国公约》。
条约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实质上是要挟中国政府执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3、互助论互助论即互助的进化观.它在清末传入我国.《互助论》是无政府主义的主要活动家和理论家克鲁泡特金在1902 年发表的一部著作。
克鲁泡特金以伪科学的方法来宣扬无权威、无政府、无国家的社会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宣扬这种社会比其他社会主义思想家提出的理想社会还要“完善”。
由于互助论的科学性及其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修正与反思,使新世纪派和天义派接受了这种观点,并在国内大力宣传.但互助论能在中国产生较大的社会道德效应则应归功于新世纪派的传播.4、醒狮派又称国家主义派,国民党左派和当时与国民党合作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国家主义是欧战以后,“无产阶级革命潮流高涨所激起的一种极反动的思想”,国家主义派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民族运动的死敌”,“干反革命事业的大集合”,“是最反动势力的结晶”。
国家主义派的主要代表是五四运动时期创建的少年中国学会的一部分成员在法国成立的中国青年党,以及该党党魁曾琦、李璜回国后与左舜生等一起创办的《醒狮》周报,故而国家主义派又称醒狮派。
大学中国现代史复习重点(名词解释 主观题)(DOC)
中国现代史(黄珍德老师重点)一、名词解释1.问题与主义之争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得到传播,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的呼声日益高涨,这引起资产阶级改良者的反对。
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他主张“少谈些主义”,是反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胡适主张“多研究些问题”是反对根本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主张一点一滴地进行改良。
同年8月,李大钊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指出问题与主义是不可分割的关系,他针对胡适反对“根本解决”的观点,指出“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问题与主义”之争,标志着新文化运动中统一战线的内部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的公开分裂,通过论战,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进一步阐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2.中共一大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出席会议的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推荐的12名代表和陈独秀的代表包惠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科尔斯基出席了会议。
大会讨论了当时的政治形势。
党的基本任务、党的组织原则等问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从无产阶级的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
确定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大会还确定党成立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了党的领导机关——中央局,陈独秀书记,李达任宣传主任,张国焘任组织主任,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直皖战争直皖战争,发生于1920年7月14日,是直系曹锟与皖系段祺瑞为争夺北京政府统治权,在京津地区的对抗。
当时曹锟为地方军区负责人,段祺瑞为民国政府“边防督办”,从法律上来说,直皖战争是一场地方军人抗拒中央政府的军事政变。
自考 中国近现代史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①新青年: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文学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作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创刊号发表为《警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
该刊还广泛的翻译介绍外国文学。
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7月终刊。
②“人的文学”:1918年,《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又利他,利他即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
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的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
在另一篇文章《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了“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必须应用在人生上,并申明“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对人生派的影响很大。
③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沈雁冰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
其主要理论家沈雁冰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
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沈雁冰的《烛》三部曲、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密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最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现实主义流派的力作。
④创造社:创造社成立于1927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刊》等。
中国当代史名词解释
1.黄埔军校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孙中山于19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创办的陆军军官学校。
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1927年改为中央军官学校。
以“兼容并蓄”为办校宗旨,建立了政工制度,其最大特点是政治教育和军事教育并重。
它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政治干部,为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奠定了基础。
2.五卅运动1925年5月30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爆发的以工人为主体的有全国各阶层人士广泛参加的反帝爱国运动。
5月30日上海工人、学生在英租界举行示威,抗议帝国主义暴行。
在南京路上,英国巡捕悍然开枪,打死打伤群众数十人,制造了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惨案发生后,中共中央号召上海人民“罢工、罢市、罢课”,随后各大中城市纷纷游行示威和“三罢”。
革命浪潮迅速推向全国,形成了空前规模的反帝运动。
这次运动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揭开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
(五卅惨案:因发生于1925年5月30日而得名,是反帝爱国运动五卅运动的导火线。
)3西山会议派中国国民党内的一个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派别。
1925年11月23日,谢持、邹鲁等在北京西山碧云寺非法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因而得名。
会后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中央党部”,与广州国民党中央相对抗,并在北京等地设立地方分部。
西山会议派的分裂活动遭到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及各级地方党部的强烈反对。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通令取消打倒西山会议派等口号,西山会议派从而与蒋介石集团合流。
3.四一二政变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的反革命政变。
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4月12日蒋借口工人“内讧”派军队解散工人武装纠察队。
后又下令禁止罢工和游行,并解散了上海总工会和一切革命团体,大肆逮捕、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同时又指使党徒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进行反革命大屠杀。
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了反动的国民政府。
名词解释中国现代史
名词解释中国现代史1、中共一大(名词解释)1921年7月23日开幕在上海和浙江嘉兴举行。
大会通过了党纲,规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废除资本私有制,直到消灭阶级差别;规定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党的组织纪律;规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领导工人运动。
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
陈独秀为书记。
中共一大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使命,从此,在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工人阶级政党2、廖案1925年8月20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兼财政部长廖仲恺,偕夫人何香凝等乘车去参加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常务会议,抵中央党部大门前时,遭到国民党右派指使的暴徒的狙击,中弹身亡。
廖案发生后,国民党即设立由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3人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和审理廖案特别法庭,负责检查处理廖案,并任命蒋介石为广州卫戍司令。
据查证,廖案的主谋与当时国民党内粤系领袖人物胡汉民和许崇智有牵连。
此时主犯早已潜逃香港。
9月1日准许被遭拘捕的胡汉民出洋。
20日,蒋介石以武力逼迫许崇智赴沪养病。
蒋介石利用廖案控制了广东的军政实权。
3、废督裁兵北洋政府时期的一种政治主张。
辛亥革命后,各派系军阀拥兵自雄,长期割据混战,因而废督裁兵之说兴起。
1921年12月,梁启超提出“裁兵或废兵”主张。
次年7月,上海中华全国工商协会等二十多个团体联名发表《废督裁兵宣言》,吁请军阀“顺从民意”,放下屠刀,并组织裁兵促进会以为推动。
另有人提出,以人民和政府为主体,组织裁兵救国实行委员会,筹集基金,分期裁撤军队,安排退伍官兵到警察、民团及各建设事业中去。
裁兵后采取征兵制。
孙中山也曾是“裁兵”的积极提倡者。
但这一主张始终没有取得实际效果。
4、攘外必先安内(名词解释)是“九?一八”事变后至“七?七”抗战前夕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奉行的一项反动政策,反映了国民党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急剧变动时期对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基本认识。
中国当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当代史名词解释大全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当代史名词解释的工具书,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中国当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概念和政策。
本书共收录了数百个名词解释,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
通过对这些名词的详细解读,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当代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一、政治类1.【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自 1978 年开始实行的一项重大政策,旨在推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发展。
通过引进外资、实行经济特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措施,中国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为国家的崛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四个现代化】:四个现代化是邓小平提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
这一目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纲领。
3.【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香港、澳门地区的一种特殊行政管理制度。
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香港、澳门保持高度自治,享有独特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模式。
二、经济类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保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2.【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中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旨在通过引进外资、对外贸易等途径,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与国际接轨,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3.【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指中国在特定地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制度,以吸引外资、推动经济发展。
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试验田。
三、文化类1.【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对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中国现代文化】:中国现代文化是指自 20 世纪以来,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中国文化发生的变革和新的发展。
中国现代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哲学、教育等各个领域。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一、名词解释:1、【府院之争】1916 年6 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为国务总理,彼此争权夺利。
1917 年2 月以段祺瑞为首的亲日派为扩充实力主张对德宣战,受到以黎元洪为首的亲英美派的反对。
5 月段祺瑞指使督军团强迫国会通过宣战案未遂,要求解散国会。
黎元洪下令将段免职。
段即在天津设军务总参谋处,与黎对抗,致使北洋政府完全瘫痪。
时称为府(总统府)院(国务院)之争。
府院之争,实质上反映了美、日两国在争夺中国权益上的矛盾和中国统治集团内部争夺势力的矛盾。
2、【护法运动】孙中山领导的以拥护国会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标志的革命运动。
1917年7月,孙中山发出拥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的号召。
率驻沪海军和原国会议员到广州,联合滇、桂军阀,召开“非常国会”,成立护法军政府。
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出师讨段,发动护法战争。
1918年5月,孙中山在桂系军阀陆荣廷排挤下辞职赴沪。
护法军政府成为南方军阀的政权,并向北洋军政府靠拢,酝酿南北议和,护法运动遂告失败。
3、【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发生于中国北京的一场爱国运动。
起因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到国内后,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后得到了各地学生与各界的广泛支持,并最终演变成为全国性的罢市、罢工、罢课活动,从而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活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了和约。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4、【五卅惨案】1925年5月初,上海内外棉纱厂工人为抗议日资本家无理开除中国工人举行罢工,日资本家枪杀青年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并打伤10余人。
5月30日,上海2000余学生在租界内进行反帝宣传,声援工人斗争。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1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中国共产党早期从事领导工人运动的公开机关。
1921年8月成立于上海。
张国焘任主任,1922年,总部由上海迁到北京,主任改为邓中夏,改《工人周刊》为机关刊物。
主要活动是对工人进行宣传教育,组织工会,领导工人开展罢工斗争。
初期以铁路工人为工作重点。
1922年在广州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为全国工人运动的总通讯机关。
二七惨案后转入地下活动。
19 2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广州成立后撤销。
2好人政府::胡适认为中国的政治军阀混战,国无宁日,全是因为好人自命清高。
不愿参与政治,让坏人当道。
他提出由知识分子中的“好人”组成“好人政府”,努力改变政府腐败的现实。
由这些人组成“好人政府”,形成社会的重心,一点一滴地改造社会,创造出一个完美的“大我”。
这种“好政府主义”初步显示出独立的自由精神,体现了现代中国独立的、自由的知识分子干涉政治的模态。
3废督裁兵:北洋政府时期的一种政治主张。
辛亥革命后,各派系军阀拥兵自重,长期割据混战,因而废督裁兵之说兴起。
1921年12月,梁启超提出“裁兵或废兵”主张。
次年7月,上海中华全国工商协会等二十多个团体联名发表《废督裁兵宣言》,呼吁军阀“顺从民意”,放下屠刀,并组织裁兵促进会以为推动。
另有人提出,以人民和政府为主体,组织裁兵救国实行委员会,筹集基金,分期裁撤军队,安排裁撤军队,安排退伍军官兵到警察、民团及各建设事业中去。
裁兵后采取征兵制。
孙中山也曾是“裁兵”的积极者。
但这一主张始终没有取得实际效果。
5制宪救国: 制定一部民主宪法,通过这一途径达到救国治国的目的,这是二十年代初期资产阶级改良思潮的一个重要方面。
制宪和省自治两种政治主张,在很多地方是重叠的。
主张自治的人大多要求制定一部省宪法,进而制定国家宪法,而主张制宪的人中又有很多人主张在宪法中规定省自治或联邦制的条文。
中国是一个买办封建军事专政的国家,大小军阀掌握中央和地方的政权,人民毫无民主自由。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整理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整理1.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发生于中国北京的一场爱国运动。
起因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后,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
后得到了各地学生及各界的广泛支持,并最终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还有学生罢课活动。
从而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了和约。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 新文化运动:包括“五四”前的启蒙运动和“五四”后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时间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出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以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政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和进化论思想,其性质仍属旧民主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已是为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共和国作舆论准备,其性质属于新民主主义了。
3. 西山会议派:中国国民党内的一个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派别。
代表人物有谢持、邹鲁、林森、张继、居正等。
1925年11月23日,谢持、邹鲁等在北京西山碧云寺非法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因而得名。
会后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中央党部”,与广州国民党中央相对抗,并在北京等地设立地方分部。
西山会议派的分裂活动遭到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及各级地方党部的强烈反对。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通令取消打倒西山会议派等口号,恢复了谢持、邹鲁的党籍,西山会议派从而与蒋介石集团合流。
4. 废督裁兵 :北洋政府时期的一种政治主张。
辛亥革命后,各派系军阀拥兵自雄,长期割据混战,因而废督裁兵之说兴起。
3第三章中国当代史
第三章中国当代史复习提示及命题预测中国当代史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其中许多知识点是和中共党史重合的。
从近年各地出题情况来看,本部分一般都会出数量不等的客观题,考核要点大都集中在建国以来的各项重大方针政策和成就上,而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则很少涉及。
本章知识结构图知识点详述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9月21一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商议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事宜。
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确定国都定于北平,并改名为北京;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国旗为红地五星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陈毅等56人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组成中央人民政府。
选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180人。
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纲领性文献,是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作用的大宪章。
它作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对刚刚诞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工作具有规范和指导意义。
其内容包括序言和7章,共60条,主要有:1.关于新中国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2.关于人民、国民的权利与义务人民系指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人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思想、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
官僚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中的人们在其改造成为新人之前,只称作国民,不能享受人民的权利;国民均有保卫祖国,遵守法律,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公共财产,应征公役兵役和缴纳赋税的义务。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租界帝国主义列强根据和中国清政府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以居住和经商为名﹐在通商口岸和城市永久租用的地段。
最早在中国取得租界的是英国。
列强在租界内行使行政管理和司法管辖权﹐形成“国中之国”﹐严重破坏中国主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人民掀起了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收回租界是其主要目标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等国租界先后收回。
抗日战争胜利后废除了中国各地的日租界。
至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租界全部由中国收回。
重点进攻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失败后,对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目的东西夹击华北解放军主力,阻断华北解放军和东北解放军的联系,各个击破,同时将解放军阻击在黄河以北,使战争始终在解放区内进行。
1947年3月,国民党调集大军进攻陕北解放区,企图聚歼中共军队。
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
之后西北野战军在青化砭蟠龙沙家店等战役先后重创国民党军队,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的重点进攻破产。
1947年4月,国民党军开始对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先后向山东解放区发动了三次进攻,均被华东野战军粉碎。
孟良崮战役全歼敌整编74师打乱了敌军重点进攻山东的计划。
后敌向沂蒙山区发起进攻,华东野战军避开敌正面兵力经过近一个月战役,粉碎了敌攻势。
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宣告失败。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人。
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
早年在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
1910年考中“庚子赔款”留学生,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
1917年回国,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论争。
从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是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
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史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报告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在强调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时,提出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
只有把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上,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既要提倡艰苦奋斗,又要关心群众生活;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即权力下放给地方),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分清敌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是非关系问题上,对犯错误的同志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
2、中共八大于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
大会完全肯定了党中央从“七大”以来的路线是正确的,同时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
八大制定的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设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
当然,由于实践的时间还很短,理论上和思想上还不可能很成熟,许多新的观念和方针还不可能牢固地确立并取得深刻的共识。
许多新的设想还没有付诸实施,或者没有充分付诸实施,很快又发生反复。
但是,八大对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毕竟取得了初步成果,历史证明这些成果对于党的事业的发展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3、庐山会议4、大跃进“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
5、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共产党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
它违背了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关系。
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
1958年11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第一次郑州会议)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开始逐步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
6、八字方针1960年提出,八字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
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到1962年,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1966年,全国基本完成了预定的国民经济调整任务,使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7、七千人大会七千人大会是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扩大的工作会议。
出席会议的有中央、中央局、省、地、县(包括重要厂矿)五级领导干部,共7118人。
人们习惯地称这次会议为“七千人大会”。
这是我们党在执政后召开的一次空前规模的总结经验大会。
会上,发扬了民主,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初步总结了1958年刘少奇成为国家主席后,“大跃进”发生的经验教训。
这次会议对于统一全党思想,提高认识和纠正工作中发生的“左”的错误,起了积极的作用。
8、三反五反运动“三反”、“五反”运动是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和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的统称。
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打退了不法资本家的进攻,巩固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在私营企业中建立了工人监督,并实行民主改革,对工商业者普遍进行了守法经营教育,创造了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利条件;同时也挽救了一批国家干部,起了清除旧社会污毒和移风易俗的作用。
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资产阶级进一步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9、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1952年底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指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途径和步骤,它的实质是改变生产关系,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10、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苏、美、英、法、中5国外交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国联大厦举行。
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7月21日,与会各国签署了《越南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老挝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柬埔寨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会议最后发表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
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
这次会议对新中国来说是有特殊的重要意义的。
通过这次会议,印度支那的战火熄灭了,越南北部完全解放,这就再一次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巩固了中国南方边陲的安全。
通过这次会议,世界看到了同美国所掌控的安理会形容的的完全相反的新中国形象,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中国外交风格,看到了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看到了在处理国际问题当中新中国的分量。
11、三大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万隆会议万隆会议,即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
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
这次会议由于在万隆召开,所以也称万隆会议。
在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与会各方的认同,为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万隆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
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
13、中苏关系的演变——50年代,中苏结盟时期。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对新中国的确立和生存具有关键的意义。
苏联诚心帮助了我们。
结盟本身表明中国处于被保护的地位,中苏关系是不平等的,1950年的中苏条约也是不平等的;——60年代,从分歧到分裂。
分歧从何开始,一般认为是思想意识上的分歧,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家利益的矛盾。
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中国首先跳出了两极格局,这是一个创举;——70年代,反帝反修,到反修统一战线。
表面上的思想意识分歧,实际上是我国国家安全利益同苏联大国沙文主义之间的对撞;——80年代,关系正常化的十年谈判。
中国坚持提出的“三大障碍”问题,是为国家建设创造外部环境的战略考虑。
——90年代,中俄关系正常化。
1992年相互视为友好国家,经1994年确立为建设性伙伴关系,到1996年提升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进入21世纪,2001年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及2004年两国元首北京会晤最终解决边界问题,两国关系始终沿着持续、稳定、日臻成熟的轨道不断向前发展,进入了历史上双边交往的最好时期。
由于双方是伙伴关系,而非盟友,这使两国关系置于更现实的基础之上,两国相互心理要求和预期更为适度,两国关系的稳定也具有更大的弹性空间。
1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1,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是各方面拨乱反正的前提和先导。
全会冲破了党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坚决批判和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则,从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全会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建国之初,党就要求各项工作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3,全会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从中央贯彻到各级的较长的过程。
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重新回到党中央的领导岗位,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经过三中全会在实际上建立起来,这是最重要的成果。
4,全会开始了系统地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全会认真地讨论了“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也讨论了“文化大革命”前遗留下来的某些历史问题。
5,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
全会讨论并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
6,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
这个伟大转折,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5、中美关系正常化16、一国两制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