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幼儿告状行为之心理动因及处理方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班幼儿告状行为之心理动因及处理方式
摘要: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居多,往往是一家人围着一个孩子围,这无疑促成了孩子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特点。

来到幼儿园,孩子还不具备很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幼儿之间的矛盾是有发生,当孩子利益受到伤害而自己却不能独立解决时就会向幼儿求助,于是就产生了告状行为。

这仅仅是告状行为的其中之一。

因此,在幼儿园里特别是小班,告状现象时有发生。

针对这种现象,我对孩子的告状行为以及教师的处理方式进行了深入观察,并且尝试自己去解决孩子的一些告状行为。

在解决这些告状行为时,让我觉得很困扰:怎样处理才能很好的解决幼儿的告状行为,而不是表面上的解决问题?
要解决问题首先得找到告状行为的原因(孩子的心理动因),以及针对原因作出正确的处理方式。

针对以上情况,我决定针对幼儿的心理动因,对如何处理孩子的告状行为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告状行为、心理动因、处理方式、教师、幼儿、交往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的告状行为遍布于幼儿园的角角落落、时时刻刻,是幼儿一日活动中最常见的行为之一。

特别是在自由活动、区域活动、吃点心及午睡时间段等。

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幼儿园中每天约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令老师们应接不暇,又忙又累。

特别是小班幼儿,他们初入幼儿园,未能立刻适应陌生的环境。

由于年龄特点,他们还不具备很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当自己或他人的利益受到威胁并且自己尚不具备独立解决的能力时,他们就会采取一种方式——向教师寻求帮助;或者看到有反常规的事时,他们会向老师征求意见等等。

有时由于教师正在忙于准备材料而没有及时解决孩子的问题,如孩子说:老师,某某某在讲话等,孩子见老师及时制止那些讲话的人,于是他就会加入讲话的行列。

这只是其中的一种情况,但仅从这点。

就可以看出教师的处理方式会影响到幼儿的告状心理以及行为,他们会见机行事。

如果教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置之不理,那么幼儿就会跟随大流,加入到其他人的队伍中,成为他们的一员。

所以说教师的处理方式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有很重要的影响。

针对这种现象,在实习期间,我对孩子的告状行为以及教师的处理方式进行
了深入观察,并且尝试自己去解决孩子的一些告状行为。

可在解决这些告状行为时,让我觉得很困扰:怎样处理才能很好的解决幼儿的告状行为,而不是表面上的解决问题?要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发展,增强交往技能,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于是,我看了一些资料,要解决问题就得找到告状行为的原因(孩子的心理动因),以及针对原因作出正确的处理方式。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主要采用观察法和事件记录法,记录每一次告状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及心理动机的分析
(一)幼儿告状的原因
告状,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他突出目的是要借助教师权威力量的影响,约束、改变、阻止同伴的行为。

针对孩子的告状行为,发现有部分幼儿是出于“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如孩子今天梳了个辫子。

在自由活动时间,这个孩子正在看书,但当老师走过她身边时,她就对老师说:“老师,他刚刚拉我辫子。

”而有部分幼儿是“出于寻求帮助”,或者是“出于为别人讨个公道”,这是因为当孩子的自身或身边的人的利益受到伤害时,他们没有办法自己解决,如:在桌面游戏时,有的孩子独占玩具,导致自己或其他孩子没有玩具,他们就会说:“老师,某某某抢玩具,不让我们玩。

”有时候孩子的告状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询问,如他们会在其他人拿玩具玩的时候向老师告状,如教师说可以拿玩具,他就去拿,如果老师批评孩子拿玩具,那么告状的幼儿尚未拿玩具,希望教师给予表扬。

孩子告状出于很多因素,他们心理动机占很重要的位置。

所以要仔细的分析孩子的心理动机,并作出一定的回应。

(二)告状行为的心理动因的案例分析
根据有关研究表明,幼儿的告状行为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欺负后,向教师寻求帮助
(1)自己的利益受到伤害时的求助
案例:他抢我的书
刚刚吃完午饭(时间:11:35),孩子坐在放凳子上自由活动。

有的孩子在玩玩具,有的幼儿在看书,教室里较安静。

突然,田田很急的叫起来:“老师,明明抢我的书。

”于是我就去向明明了解情况,并且告诉他:“如果你真的想看,那么你要礼貌的向人家借,人家肯借你的话你就拿,不然的话就不能拿。

”他点了点头就转身坐回了座位上。

分析:这是一种寻求老师帮助的情况。

孩子当时已经眼含泪水,在出于很急、没办法的情况下向老师求助,说明她当时没有能力自己解决,想让老师赶紧帮她解决一下。

老师的帮助让她的书重回自己手中,这时孩子很开心。

(1)他人的利益受到伤害时的求助
案例:老师————!!
在孩子在午餐后的休息时间,几个小朋友一起在玩“医院游戏”,快到吃水果的时间了,教师发出信号,孩子马上开始整理收拾玩具。

可是,几个小朋友抢着将玩具袋子放好。

“老师!!老师!!”等我回头,欣欣急着说“洋洋把涛涛装医院玩具的口袋弄坏了。


分析:幼儿欺负别人时,孩子们就会产生正义感和同情心,会批评、制止这些不良行为,并向老师检举:“老师,某某打人。

所以孩子看到别人的东西坏了之后,第一反应就是向老师求助,让老师去帮助小朋友。

对于这种现象,教师不能置之不理,而应该教幼儿解决这种混乱状况的方法。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大家一起收拾好后,玩具的主人去放玩具。

以后其他小朋友带来玩具之后也要这样,最后放玩具的人就是玩具的主人。

2.检举他人,希望教师对他人违反集体规则的行为作出反应。

案例:“他把豆子都弄到地上去了”“他把不一样的豆子装在一起了”
地点:教师
时间:5.21 10:25
事件:自主性游戏时数学区“按点子数装豆子”,有的小朋友按老师教的方法,很细心的将相同的豆子装进瓶子里,并且是看瓶子上点字数来装的,而有的小朋友则纯粹出于好玩,抓起一把豆子,也不管瓶上的指示和手中豆子的种类,反正就一个劲的将豆往瓶子里塞,结果豆子就撒了一地,这时欣欣(一个很守规
则的孩子)就看不过去了,她就大声叫老师:“老师,你看你看,城城把豆子全洒在地上了。

”我听见了,急忙走过去,“怎么回事?赶紧把豆子捡起来。

”欣欣就说:“他装了一大瓶,他乱装。


分析:随着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他们的规则意识也慢慢的增长了,对于一些不符规则的行为他们也看在眼里。

在自己遵守规则的情况下,也会注意其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常规,这时候教师要对孩子的告状行为作出反应,这样不仅有助于巩固幼儿的常规,也能及时纠正某些孩子的错误。

3.出于引起教师的注意,追求自我满足,想得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

案例:他拉我辫子
时间:5月23日
洋洋是一个短头发的女孩,在前天睡觉前,她跟老师说:我在家里扎辫子的,和宁宁一样,扎一个辫子。

老师当时就对她说:老师没见你扎过辫子呢。

之后第二天,她就扎了个辫子来到幼儿园。

当时老师没有说什么。

于是在课后的自由活动时间,洋洋在看书,但当老师经过她身边时,她就对老师说:“老师,他刚刚拉我辫子。

”然后马上接着说,“老师,今天我也扎了辫子。

”老师就应了她一下。

分析:孩子有时候是出于引起教师的注意,所以会故意说一些话来让别人关注她的变化。

对于这些行为,教师有时候不会做太大的反应。

4.做错了事,想逃避责任
案例:老师,他不让一起玩
这是上完课后的自由活动时间,有的孩子带来了拼图,于是就放在桌子上,几个小朋友一起在拼图,涛涛也过去了。

但是过了一会,涛涛跑过来说:“老师,他们不让我玩。

”起初,我还以为真的是他们不让他玩,于是我就过去问不让他玩的理由。

原来事实和我的想法完全不同。

原来涛涛在加入玩的时候独占了那些拼图,甚至还把有的拼图弄到了地上。

所以,其他小朋友都不要他一起玩了。

分析:刚开始我并没有很好的去了解事情的缘由,幸亏后来及时了解情况,解决了问题。

所以要注意:当孩子告状时,不能只听信一方,要在了解事情缘由的基础上加以评定。

并且要知道告状的他幼儿要学会和大家合作玩,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在这件事上,不是其他孩子不让你玩,而是在玩的时候不能一人独占,不然其他小朋友也会没得玩。

而且,你要玩的话要经过拼图的主人的同意才能玩,大
家一起玩才有劲。

5.向教师询问,征求意见,希望自己也能拿玩具
(1)不知所措时的询问
案例:老师,他拿玩具了
这是小班幼儿刚开学的时候,孩子还没有熟悉一日生活环节。

在上完课,孩子小便、洗手、喝水的事都做完后,有一段自由活动的时间,孩子可以拿自己的玩具玩一会。

有的孩子在很短时间内就适应了这些流程,但有的孩子还不行。

当他们看到有小朋友拿玩具了,他就说:“老师,他们拿玩具了。


分析:教师在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及时告诉幼儿,这是自己玩玩具的时间,但是首先得把小便、洗手、喝水的事都做完。

上完课了,你们也需要休息休息,你做好了那些事,你也可以去拿玩具了。

孩子听完之后,马上就欢欢喜喜去拿玩具了。

(2)变相的询问
案例:老师,涛涛在说话
中午进餐前,老师组织大家进行安静活动;听故事《小雪花》。

开始,大家还能倾听,等饭菜送到后,老师开始分饭菜时,个别小朋友开始“谈天说地”了,妍妍就来告诉老师:“涛涛在说话!”,老师因为要分菜比较忙没有理会她,但过了一会儿后,讲话的孩子多起来了,说话的声音也越来越响,连妍妍也按奈不住,加入了谈天的行列。

分析:像妍妍的这种告状行为,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询问,即“涛涛在说话”,老师你是支持这种行为呢?还是反对这种行为?她想从老师这里探个究竟。

“涛涛在说话”的第二层含义是“我没有说话”老师若对她的行为表示肯定,或给予表扬的话,孩子会得到满足感,并能领会到成人的评价标准,她就会用这种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

四、案例反思:
从幼儿告状发生的成因分析看,告状不完全是件坏事,它也是积极的表现,反映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掌握,幼儿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老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必须慎之又慎对待告状行为。

孩子的“告状”看起来事小,往往有些老师只是轻描淡写一句“老师知道了。

”或者甚至不管,这可能会导致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更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挫伤孩子的正义感。

但如果你一味“支持”、“鼓励”孩子的
告状,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发展,更严重的会使某些孩子形成时时窥探他人秘密的习惯,导致孩子日后在人格上、心理上的畸形发展。

而且若对于孩子的告状行为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显得十分重要。

五、教师面对幼儿告状行为的错误态度和错误方法。

1.态度粗暴
对告状的孩子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一顿,使幼儿不敢来告状。

2.置之不理型
对孩子告状反感,嫌烦,不管孩子搞什么状,都不做反应活只是点点头,说“我知道了”。

3.事事亲自解决
有的事情完全可以让幼儿自己解决,但教师每件事都参与,使幼儿养成依赖教师的不良习惯。

4.各打五十大板
教师不管谁对谁错,两个一起批评
5.对调皮的孩子带有偏见
调皮的孩子在老师的印象中一直是“破坏者”,所以一旦发生关于他的告状时间,老师首先会先入为主的认为是调皮的孩子错了。

六、教师应如何处理孩子的告状行为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要重视幼儿的告状行为。

幼儿爱告状,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非常普遍的现象,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幼儿告状对其自身发展的价值。

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就会发现,在幼儿的世界里有许多成人不了解的东西,有许多成人不知道的想法。

爱告状的幼儿总不乏一些可爱之处:如关心周围事物、关心他人;有一定的正义感;知道自己碰到了困境要说出来,求得别人的帮助,等等。

只要教师能重视幼儿的告状,并以恰当的方法加以引导,相信幼儿的这些良好心理品质会得以发展。

面对幼儿的告状,切忌说"就你最烦"、"管好你自己,谁让你乱管。

"之类的话,有时来不及处理,就给幼儿来个点头示意,也能让他感到非常满足。

在告状事件的处理过程中,会让幼
儿了解一些社会行为规范,掌握一些与人共处的技巧,幼儿是在告状中逐渐成长的。

(二)、要了解原因,区别对待。

教师要耐心听取幼儿的告状,细致全面地调查、争吵、控告的原因,详细地弄清告状的原因。

其次要培养幼儿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告状行为。

幼儿的告状行为不仅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还影响教师的工作。

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也会有不耐烦,也会有失去控制,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教师不仅不能帮助幼儿解决问题,而且还会使他们面临新的问题。

幼儿到了幼儿园其目的就是为了发展能力,认识社会,与同伴交往,学习交往技能。

学会解决身边的矛盾。

所以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告状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

教师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幼儿独立处事的能力和良好的品质,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可组织幼儿观察影视动画、听故事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从而丰富幼儿是非的感性经验,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进而减少幼儿的不良行为。

也可组织幼儿通过谈话、讨论等形式,讲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来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幼儿独立处理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进而减少幼儿告状行为。

同时还要交给幼儿一些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策略,如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谦让,共同协商等。

总而言之,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处理不仅可以影响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而且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

既然我们耕耘在幼教这块领地,我们就责无旁贷去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培养孩子。

从孩子身上去发现、去寻找、去探索更好的教育方法,来干好本职工作。

我深信,只要我们每位教师的心像清泉一样,浇灌出来的必然是青青幼苗;只要我们坚持地努力工作,就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建议
1.建议教师多关注孩子,倾听他们的心声,在处理事情之前定要先了解事情的原因,不能一味听信一方。

2.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不能够戴有色眼镜。

3.在平时的教育中要渗透孩子之间相亲相爱,以及将一些关于如何处理矛盾的故事,让幼儿心中有数。

4.要帮助幼儿建立很好的常规意识,让幼儿能够清楚哪些事情做了是不好的,减少矛盾及告状行为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