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热镇痛抗炎药和抗风湿药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解热镇痛抗炎药(案例版)PPT课件

阿司匹林(aspirin)
(一)体内过程
代谢: 水杨酸主要在肝脏代谢,自肾排泄;
Aspirin≤ 1g Aspirin≥ 1g t1/2=2-3 h (恒比消除) t1/2=15-30 h (恒量消除) 易中毒
大剂量治疗风湿、类风湿时应根据患者的反应 及血药浓度监测确定给药的剂量及间隔时间
药物发展简史:
1897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为解除父亲的风湿 病之苦,将纯水杨酸制成乙酰水杨酸,这即是 沿用至今的阿司匹林。它保持了纯水杨酸的退 热止痛作用,毒性和副作用却大为降低。 1899年,德国化学家拜尔创立了以工业方法制 造阿司匹林的工艺,大量生产阿司匹林,畅销 全球。
4
共同的作用机制: 抑制前列腺素 (prostaglandin, PG)的生物合成。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有增加胰腺癌的风险
2003.10.27.美国癌症研究会的学术会议上,学者提 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有增加胰腺癌的风险。 哈佛医学院布里根妇科医院对8.8万名护士进行 调查后发现,连续20年每周服用阿司匹林2片以上 者,患胰腺癌风险平均增加58%。 1~3片/周 6~13片/周 >14片/周 ↑11% ↑41% ↑86%
19
体内过程
排泄:
尿液pH值对水杨酸盐排泄影响很大,水杨酸 为弱酸性,尿液碱化时药物解离多,肾小管重 吸收少。 如药物过量中毒时,可用NaHCO3碱化尿液, 使排泄加速,降低血药浓度。
20
(二)作用与应用
作用
1 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
应用
1 发热 2 慢性钝痛 3 风湿性和 类风湿性关节炎 4 预防血栓 栓塞性疾病
与速尿、青霉素、甲氨蝶呤等弱酸性药物
合用时竞争肾小管分泌系统。
药理学解热镇痛抗炎药【共20张PPT】

第二节 常用药物
二 、苯胺类
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 (acetaminophen),又名扑热息痛
❖ 是非那西丁在体内的活性代谢物,仅有解热、 镇痛作用,无抗炎抗风湿作用。
❖ 起效较阿司匹林快,镇痛作用较弱。 ❖ 主要经肝脏代谢,肾脏排泄,给药剂量过大、
间隔时间过短或肝功能减退时,易引起中毒, 引起肝损伤。
药物抑制COX活性,体温调节中枢PG合成减少, 调定点下移,达到解热作用。
第一节 概述 NSAIDs
一、解热作用
❖ 注意: 1.降低发热病人的体温,但不会降到正常体温 以下。 2.作用于散热过程,对产热无影响。 3.对正常人的体温无影响。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解热作用与氯丙嗪的 降温作用有何不同?
?
第一节 概述 NSAIDs
❖ 不能消除炎症病因,不能阻断炎症病理过程和并 发症,属对症治疗。
第二节 常用药物
❖ 解热镇痛药分类:
1. 水杨酸类(salicylates) 2. 苯胺类(aniline) 3. 吡唑酮类(pyrazoketone) 4. 其他有机酸类
第二节 常用药物
一、水杨酸类 ❖ 水杨酸类药物包括:
▪ 阿司匹林 (aspirin) ▪ 对氨基水杨酸钠 (sodium salicylate)等 ❖ 本类药物最常用的是阿司匹林。
图17-1
吡P不前口本P过急GG服唑列良类量性具具吸酮腺反药可中有有收类素一一应物引毒快(是定定p较抑起可且y重的的r完少 制 高 采a要z致 致全o,炎铁用的k,痛 痛e偶症血洗t炎滑o作 作n见局红胃症膜e用 用)腔皮部蛋、介, ,浓质疹白催C且 且度O,、症吐能 能X较P药和、显 显活高GE著 著热肝应。性、提 提、、用,P高 高G粒肾乙减I神 神2细损酰少等经 经胞害半P除末 末G减。胱直梢 梢生少氨接对 对成引等酸缓 缓,起变或激 激能的肽 肽态 硫明炎等等反 乙显症其其应 胺减反他他。 等应轻致致措外炎痛痛施,症物物。还质质的可的的红增敏敏、强感感肿其性性、他,,热炎产产、症生生介痛持持质等续续的的的症致钝钝状炎性性,作疼疼可用痛痛缓。。。解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
第十七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风湿药 ppt课件

34
第二节 抗痛风药 P182
ppt课件
35
ppt课件
36
练习题
1、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共同作用机制是: __抑__制__体__内__前__列__腺__素__的__生__物__合__成____。
2、非甾体抗炎药的解热作用特点:能__降__低___升 高的体温,对正常体温 __无__影__响____。
无影响。与氯丙嗪不同,氯丙嗪直接抑制下
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功能,在物理降温 配合下,可降低高热和正常体温。
2.作用部位在中枢。通过抑制体温调节
中枢,主要影响散热( )。
ppt课件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机理] 抑制环加氧酶(COX)→PG合 成减少,产生抗炎、抗风湿作用。
PG是参与炎症反应的体内活性物质, 对致炎致痛物质有增敏作用。
ppt课件
9
近年来发现COX有两种同工酶,简称COX1与 COX2,两者为同分异构体。
COX1存在于血管、胃和肾等组织,可参与血 管张力的调节等一些生理反应。
COX2则存在于炎症组织中,由细胞因子和炎 症介质诱导产生。
6、简述阿司匹林与氯丙嗪对体温影响的不同。
ppt课件
39
ppt课件
40
ppt课件
19
措施:饭后服药,同服抗酸药或服用肠 溶片可减轻。
2. 凝血障碍:出血时间延长,用VK 防治。与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抑制凝血酶 原形成有关。
ppt课件
20
解热镇痛抗炎药PPT

对乙酰氨基酚常用于治疗头痛、关节 痛、牙痛、肌肉痛等轻至中度疼痛, 也可用于缓解感冒引起的发热。
布洛芬
药理作用
布洛芬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它通过 抑制环氧化酶,减少炎症介质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临床应用
布洛芬常用于治疗轻至中度的疼痛、发热和炎症,如头痛、关节痛、 肌肉痛等。也可用于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疾病的疼痛。
药物作用机制及分类
作用机制
主要通过抑制体内环氧化酶活性 ,减少局部组织前列腺素的生物 合成,从而发挥解热镇痛抗炎作 用。
分类
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解热镇痛 抗炎药可分为水杨酸类、苯胺类 、吡唑酮类及其他有机酸类等。
临床应用范围
解热
镇痛
抗炎
抗风湿
适用于感冒、流感等引 起的发热症状。
适用于轻至中度疼痛, 如头痛、牙痛、关节痛、
根据医生建议,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如更换药物、调整剂量等。
06
总结与展望
解热镇痛抗炎药研究现状总结
药物种类丰富
目前解热镇痛抗炎药种类繁多, 包括水杨酸类、苯胺类、吡唑酮 类等,各类药物在疗效和副作用
方面存在差异。
临床应用广泛
解热镇痛抗炎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主要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疼痛、发 热和炎症等症状,是家庭常备药物 之一。
04
长期使用可能增加心血 管事件风险,应定期评 估患者心血管状况。
特殊人群用药指导
01
02
03
04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在权衡利弊后,可谨慎使用部 分解热镇痛抗炎药,但应避免
长期使用或高剂量使用。
儿童
儿童用药应根据年龄、体重等 因素调整剂量,并密切观察不
良反应。
解热镇痛药PPT课件

PG 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 ① 维持胃粘膜足够的血流 ② 促进胃十二指肠粘液分泌,抑制胃酸分泌 ③ 加强胃粘膜的屏障作用 ④ 促进胃粘膜的修复
不良反应
凝血障碍 :出血时间延长
在一般剂量长期使用因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使 出血时间延长。大剂量可抑制肝脏合成凝血酶原。
水杨酸反应:阿司匹林剂量>5g/日
对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剂安全性的相 关研究
可能的作用机制:
• COX-2特异性抑制剂抑制PGI2但不抑制 TXA2 ,因此会导致凝血机制中促血栓和抗 血栓作用的失衡,可能增加心血管系统血栓 事件的发生。
第六节 抗痛风药
痛风是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一种代谢 性疾病,表现为血中尿酸持续增高,急性发 作时,尿酸在关节、肾及结缔组织等处析出 结晶,引起局部粒细胞浸润及炎症反应。
COX-1 存在于血管、胃、肾等组织中
参与血管舒缩、血小板聚集、胃黏膜血流、胃黏液分 泌及肾功能等的调节
COX-2 经诱导
各种损伤因子 细胞因子 生成蛋白酶,PG, 致炎介质
炎症
COX-1和COX-2的特性
生成 功能
抑制剂 选择性
固有的
COX-1
生理学:
保护胃肠
调节血小板聚集(TXA2) 调节外周血管阻力(PGI2) 调节肾血流量分布(PGI、 PGE)
项目 应用
成瘾性 不良反应
吗啡 各种剧痛
易产生 抑制呼吸
阿司匹林 广泛,多用于
慢性钝痛 无
“为您扬名”
复习思考题
简述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共同作用有哪些?它们的机 制各是什么?
为什么小剂量aspirin可以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简述aspirin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有哪些? 比较吗啡与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
不良反应
凝血障碍 :出血时间延长
在一般剂量长期使用因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使 出血时间延长。大剂量可抑制肝脏合成凝血酶原。
水杨酸反应:阿司匹林剂量>5g/日
对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剂安全性的相 关研究
可能的作用机制:
• COX-2特异性抑制剂抑制PGI2但不抑制 TXA2 ,因此会导致凝血机制中促血栓和抗 血栓作用的失衡,可能增加心血管系统血栓 事件的发生。
第六节 抗痛风药
痛风是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一种代谢 性疾病,表现为血中尿酸持续增高,急性发 作时,尿酸在关节、肾及结缔组织等处析出 结晶,引起局部粒细胞浸润及炎症反应。
COX-1 存在于血管、胃、肾等组织中
参与血管舒缩、血小板聚集、胃黏膜血流、胃黏液分 泌及肾功能等的调节
COX-2 经诱导
各种损伤因子 细胞因子 生成蛋白酶,PG, 致炎介质
炎症
COX-1和COX-2的特性
生成 功能
抑制剂 选择性
固有的
COX-1
生理学:
保护胃肠
调节血小板聚集(TXA2) 调节外周血管阻力(PGI2) 调节肾血流量分布(PGI、 PGE)
项目 应用
成瘾性 不良反应
吗啡 各种剧痛
易产生 抑制呼吸
阿司匹林 广泛,多用于
慢性钝痛 无
“为您扬名”
复习思考题
简述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共同作用有哪些?它们的机 制各是什么?
为什么小剂量aspirin可以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简述aspirin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有哪些? 比较吗啡与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
药物学基础课件-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药

3. 过敏反应“阿司匹林哮喘” 哮喘、鼻息肉及慢性荨麻疹病人禁用阿司匹林
4. 水杨酸反应 剂量过大出现水杨酸中毒
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力及听力减退 严重者可出现过度呼吸、酸碱平衡失调
水杨酸类
阿司匹林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5. 瑞夷综合征 儿童或青少年病毒性感染 急性肝脂肪变性~脑病综合征(瑞夷综合征) 肝衰竭合并脑病
病毒感染患儿
水杨酸类
对乙酰氨基酚
苯胺类
又名扑热息痛 解热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镇痛作用弱 几无抗炎抗风湿作用 主要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牙痛、月经痛 不良反应少 一次过量(成人10~15g)可致急性中毒,
引起肝坏死
保泰松
抗炎抗风湿作用强 较大剂量促进尿酸排泄
解热作用较弱
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
诱发溃疡甚至出血
应饭后服药或采用栓剂、缓释片
2.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眩晕,精神失常等
3.对造血系统的损害
布洛芬
其他类
抗炎、解热及镇痛作用较强 广泛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偶见头痛、眩晕和视力障碍
常用复方制剂的组成与应用
概述
作用机制 抑制前列腺素(PG)生物合成
作用
发热病人体温 下降或恢复正 常,对正常人 体温几无影响
解热 镇痛
镇痛作用主 要在外周
抗炎抗风湿
常用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药
水杨酸类 阿司匹林
苯胺类 对乙酰氨基酚
吡唑酮类 保泰松
其他类 吲哚美辛 布洛芬
阿司匹林
水杨酸类
阿司匹林
水杨酸类
阿司匹林
又称乙酰水杨酸 【作用与用途】 1. 解热镇痛及抗炎抗风湿作用
常与其他解热镇痛药组成复方制剂 大剂量(每日3~4g)有较强的抗炎抗风湿作用
4. 水杨酸反应 剂量过大出现水杨酸中毒
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力及听力减退 严重者可出现过度呼吸、酸碱平衡失调
水杨酸类
阿司匹林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5. 瑞夷综合征 儿童或青少年病毒性感染 急性肝脂肪变性~脑病综合征(瑞夷综合征) 肝衰竭合并脑病
病毒感染患儿
水杨酸类
对乙酰氨基酚
苯胺类
又名扑热息痛 解热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镇痛作用弱 几无抗炎抗风湿作用 主要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牙痛、月经痛 不良反应少 一次过量(成人10~15g)可致急性中毒,
引起肝坏死
保泰松
抗炎抗风湿作用强 较大剂量促进尿酸排泄
解热作用较弱
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
诱发溃疡甚至出血
应饭后服药或采用栓剂、缓释片
2.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眩晕,精神失常等
3.对造血系统的损害
布洛芬
其他类
抗炎、解热及镇痛作用较强 广泛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偶见头痛、眩晕和视力障碍
常用复方制剂的组成与应用
概述
作用机制 抑制前列腺素(PG)生物合成
作用
发热病人体温 下降或恢复正 常,对正常人 体温几无影响
解热 镇痛
镇痛作用主 要在外周
抗炎抗风湿
常用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药
水杨酸类 阿司匹林
苯胺类 对乙酰氨基酚
吡唑酮类 保泰松
其他类 吲哚美辛 布洛芬
阿司匹林
水杨酸类
阿司匹林
水杨酸类
阿司匹林
又称乙酰水杨酸 【作用与用途】 1. 解热镇痛及抗炎抗风湿作用
常与其他解热镇痛药组成复方制剂 大剂量(每日3~4g)有较强的抗炎抗风湿作用
解热镇痛抗炎药PPT课件

处理:严重时,停药,NaHCO3 iv .d
17
5.瑞夷(Reye)综合征: 见肝功损伤合并脑病,病毒感染者易发生。 6.肾损害: 水肿、多尿、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症、肾衰
18
合并药物
双香豆素 格列吡嗪 糖皮质激素 甲氨喋呤 青霉素 呋塞米
【药物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
机制
出血
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
低血糖
美洛昔康 塞来昔布 罗非昔布 尼美舒利 8
第一节 非选择性COX抑制药
9
一、水杨酸类 阿司匹林 aspirin
(乙酰水杨酸 )
10
[药动学]
吸收:口服小肠→ 水杨酸(蛋白结合率> 80%) 置换作用
分布:水杨酸盐分布于关节腔、脑脊液、胎盘等
消除:< 1g,一级动力学,t1/22~3h ≧ 1g, 零级动力学, t1/215~30h,水杨酸反应
有水肿、多尿、肾损害;出血倾向慎用、磺 胺类过敏者禁用。
氟康唑、氟发他汀通过抑制CYP2C9,减慢 塞来昔布代谢,两类药合用可提高疗效。
25
罗非昔布(rofecoxib)
选择性抑制COX-2, 对血小板无抑制作用。 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主用骨关节炎。胃 肠道反应轻
尼美舒利(nimesulide)
肾排泄:pH ↑,促进水杨酸盐排泄; iv.d 碳酸氢钠,解毒。
11
【作用及应用】
1. 解热镇痛:强、快---慢性钝痛、多种原因 所致的发热。
2. 抗炎抗风湿:治疗风湿性疾病、诊断急性 风湿性关节炎。最大耐受量,3~5g/d,分4 次餐后服用。
3. 抑制血小板聚集: 小剂量防止动脉、脑、 术后等血栓形成;降低缺血性心脏病、心 肌梗塞的病水肿;过敏性休克; “Aspirin哮喘” (肾上腺素无效),用
17
5.瑞夷(Reye)综合征: 见肝功损伤合并脑病,病毒感染者易发生。 6.肾损害: 水肿、多尿、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症、肾衰
18
合并药物
双香豆素 格列吡嗪 糖皮质激素 甲氨喋呤 青霉素 呋塞米
【药物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
机制
出血
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
低血糖
美洛昔康 塞来昔布 罗非昔布 尼美舒利 8
第一节 非选择性COX抑制药
9
一、水杨酸类 阿司匹林 aspirin
(乙酰水杨酸 )
10
[药动学]
吸收:口服小肠→ 水杨酸(蛋白结合率> 80%) 置换作用
分布:水杨酸盐分布于关节腔、脑脊液、胎盘等
消除:< 1g,一级动力学,t1/22~3h ≧ 1g, 零级动力学, t1/215~30h,水杨酸反应
有水肿、多尿、肾损害;出血倾向慎用、磺 胺类过敏者禁用。
氟康唑、氟发他汀通过抑制CYP2C9,减慢 塞来昔布代谢,两类药合用可提高疗效。
25
罗非昔布(rofecoxib)
选择性抑制COX-2, 对血小板无抑制作用。 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主用骨关节炎。胃 肠道反应轻
尼美舒利(nimesulide)
肾排泄:pH ↑,促进水杨酸盐排泄; iv.d 碳酸氢钠,解毒。
11
【作用及应用】
1. 解热镇痛:强、快---慢性钝痛、多种原因 所致的发热。
2. 抗炎抗风湿:治疗风湿性疾病、诊断急性 风湿性关节炎。最大耐受量,3~5g/d,分4 次餐后服用。
3. 抑制血小板聚集: 小剂量防止动脉、脑、 术后等血栓形成;降低缺血性心脏病、心 肌梗塞的病水肿;过敏性休克; “Aspirin哮喘” (肾上腺素无效),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G是参与炎症反应的体内活性物质, 对致炎致痛物质有增敏作用。
近年来发现COX有两种同工酶,简称COX1与 COX2,两者为同分异构体。
COX1存在于血管、胃和肾等组织,可参与血 管张力的调节等一些生理反应。
COX2则存在于炎症组织中,由细胞因子和炎 症介质诱导产生。
解热、镇痛、抗炎作用与抑制COX2, 使PG合成减少有关。
均为增加作用
22
二、其他解热镇痛抗炎药
苯胺类、吡唑酮类、吲哚乙酸类、灭酸类、丙酸 类及昔康类等。
虽然结构各异,但作用机制均与抑制PG合成 有关。均具有解热镇痛作用,而抗炎作用以吲哚 美辛较强,一些有机酸的抗炎作用中等,苯胺类 无抗炎作用。
可用于解热,消除各种慢性钝痛,治疗风湿性 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功能,在物理降温 配合下,可降低高热和正常体温。
2.作用部位在中枢。通过抑制体温调节 中枢,主要影响散热( )。
白介素1 PG 解热镇痛药的解热机制
[发热] 当外热原(微生物、内毒素等) 进入机体后→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和释 放内热原(白介素1)→作用于下丘脑前部 → PG合成与释发热放是↑机体→的刺一激种防体御温反调应节,也中是 枢→调定点上诊见移热断→就疾解病体。的温但依↑由据于。之T一过。高因能此消,耗不体力宜,
3.抗血栓形成(小剂量)
[机理] 抑制环加氧酶,使血栓素A2(TXA2)形成
减少,从而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 主要用于防止冠脉血栓和脑血栓的形成、
急性心肌梗死等。
阿斯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机制 图解
阿斯匹林高浓度时能抑制血管壁中 PG(前列腺素)合成酶,使PGI2(前列环素) 合成减少(P174),促进血栓形成。这是 因为PGI2 是TXA2 (血栓素A2)的对抗剂, 它的合成减少可促进血栓形成。
措施:饭后服药,同服抗酸药或服用肠 溶片可减轻。
2. 凝血障碍:出血时间延长,用VK 防治。与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抑制凝血酶 原形成有关。
3.过敏反应:偶见荨蔴疹、血管神经性 水肿、过敏性休克。某些可诱发哮喘--阿 斯匹林哮喘。
因PG合成抑制,由花生四烯酸生成的 LT(白三烯)及其脂氧酶代谢产物增多导致 支气管痉挛,诱发哮喘。故AD(肾上腺素) 治疗无效。
4.瑞夷综合征:多见于极少数患病毒性感染, 伴有发热的青少年,虽少见,但可以致死。其 表现为开始有短期发热等类似急性感染症状。
5.水杨酸反应(>5g/d):表现有头 痛、头晕、耳鸣、视、听力减退,重 者精神紊乱、呼吸加快,酸碱平衡障 碍。
停药,静脉注射碳酸氢钠(碱化尿液) 加速水杨酸排泄。
【药物相互作用】
并引起头痛、失眠、惊厥等,解热
3 . 机 理 : 抑 制对体弱症中慎疗枢防法虚环很脱有加。必氧要酶。 对( C小O儿X)、,年使老 PG合成减少从而发挥解热作用。其解 热作用的强弱与抑制COX活性呈正相关。
(二)镇痛作用
【特点】
1.对轻、中度疼痛,慢性钝痛效果显 著,但对内脏平滑肌绞痛、剧痛无效。
3.可通过血脑屏障及胎盘屏障; 4.尿液的pH变化对其排泄影响大。
在碱性尿中药物易排出。故同服碳 酸氢钠可促其排泄。尿呈酸性时药物 排出减少。
【药理作用】
1.解热、镇痛
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常与 其他解热药配成复方(APC),用 于头痛、牙痛、肌肉痛、N痛、痛 经及感冒发热等。
2.抗炎抗风湿
抗炎、抗风湿作用也较强,且随 剂量增加而增强。用于风湿性及类风 湿性关节炎。应根据患者用药后的反 应,及监测患者血药浓度确定给药剂 量及给药间隔时间。血药浓度比一般 解热镇痛用量大1~2倍。
2.镇痛的同时不产生欣快感,无耐受 性和成瘾性。
3.作用机理:抑制炎症部位PG合成, 作用部位在外周。
痛的产生:
组刺激感觉
疼
神经末梢
痛
提高痛觉对 致炎致痛物 质的敏感性
除苯胺类外,都可以控制风湿、类 风湿病的症状,但不能根治,也不能 控制并发症。
[机理] 抑制环加氧酶(COX)→PG合 成减少,产生抗炎、抗风湿作用。
二、分类:按其结构不同分
1. 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 2. 苯胺类,如扑热息痛; 3. 吡唑酮类,如保泰松; 4. 其他有机酸类,如吲哚美辛。
一、水杨酸类
乙酰水杨酸(阿斯匹林,Aspirin)
【体内过程】 1.PO易吸收,其吸收度和溶解度与胃肠pH 有关。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80%~90%。 2. 主要经肝药酶代谢,大部分代谢物质 与甘氨酸、或葡萄糖醛酸(少部分)结合, 由肾排泄;
1.本药与双香豆素合用,因蛋白置换作用, 可使游离型双香豆素的血浓度提高,增强 其抗凝作用,易致出血;
2.本药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可使激素 抗炎作用增强,但可诱发和加重溃疡;
3.本药与口服降糖药(甲磺丁脲)合用, 可增强其降血糖作用,易致低血糖反应。
4.与呋噻米(利尿药)合用,使后者排泄减 慢,易致蓄积中毒。
(一)苯胺类
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 扑热息痛、醋氨酚)
对乙酰氨基酚为非那西丁的体内 代谢产物,非那西丁毒性大(肾脏及 血红蛋白),已不单用。
[特点] 1.无抗炎、抗风湿作用; 2.解热作用和阿斯匹林相当,镇痛较弱, 常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等;
3.胃肠反应较轻,凝血系统障碍影响很小; 4.过量(成人1次10~15g)急性中毒可致 肝损伤甚至肝坏死;
故防止血栓形成宜采用小剂量(75150mg/日):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梗) 及和冠心病。
【不良反应】 1. 胃肠道反应:最常见。表现为上
腹不适、胃出血(无痛性出血)及加 重胃溃疡。胃溃疡患者禁用。
原因:
①口服可直接刺激胃粘膜;
②血浓度高则兴奋CTZ(延脑呕吐中枢);
③抑制胃粘膜PG合成,增加胃酸分泌,削 弱了屏障作用。
第十七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风湿药
第一节┃解热镇痛抗炎药
[定义] 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 药物,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 其抗炎作用与糖皮质激素不同,故称为 NSAIDS(非甾体类抗炎药)。
一、共同的药理作用
解热作用、镇痛作用和抗炎作用。
(一)解热作用
【特点】
1.降低高热病人的体温,对正常人体温 无影响。与氯丙嗪不同,氯丙嗪直接抑制下
近年来发现COX有两种同工酶,简称COX1与 COX2,两者为同分异构体。
COX1存在于血管、胃和肾等组织,可参与血 管张力的调节等一些生理反应。
COX2则存在于炎症组织中,由细胞因子和炎 症介质诱导产生。
解热、镇痛、抗炎作用与抑制COX2, 使PG合成减少有关。
均为增加作用
22
二、其他解热镇痛抗炎药
苯胺类、吡唑酮类、吲哚乙酸类、灭酸类、丙酸 类及昔康类等。
虽然结构各异,但作用机制均与抑制PG合成 有关。均具有解热镇痛作用,而抗炎作用以吲哚 美辛较强,一些有机酸的抗炎作用中等,苯胺类 无抗炎作用。
可用于解热,消除各种慢性钝痛,治疗风湿性 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功能,在物理降温 配合下,可降低高热和正常体温。
2.作用部位在中枢。通过抑制体温调节 中枢,主要影响散热( )。
白介素1 PG 解热镇痛药的解热机制
[发热] 当外热原(微生物、内毒素等) 进入机体后→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和释 放内热原(白介素1)→作用于下丘脑前部 → PG合成与释发热放是↑机体→的刺一激种防体御温反调应节,也中是 枢→调定点上诊见移热断→就疾解病体。的温但依↑由据于。之T一过。高因能此消,耗不体力宜,
3.抗血栓形成(小剂量)
[机理] 抑制环加氧酶,使血栓素A2(TXA2)形成
减少,从而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 主要用于防止冠脉血栓和脑血栓的形成、
急性心肌梗死等。
阿斯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机制 图解
阿斯匹林高浓度时能抑制血管壁中 PG(前列腺素)合成酶,使PGI2(前列环素) 合成减少(P174),促进血栓形成。这是 因为PGI2 是TXA2 (血栓素A2)的对抗剂, 它的合成减少可促进血栓形成。
措施:饭后服药,同服抗酸药或服用肠 溶片可减轻。
2. 凝血障碍:出血时间延长,用VK 防治。与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抑制凝血酶 原形成有关。
3.过敏反应:偶见荨蔴疹、血管神经性 水肿、过敏性休克。某些可诱发哮喘--阿 斯匹林哮喘。
因PG合成抑制,由花生四烯酸生成的 LT(白三烯)及其脂氧酶代谢产物增多导致 支气管痉挛,诱发哮喘。故AD(肾上腺素) 治疗无效。
4.瑞夷综合征:多见于极少数患病毒性感染, 伴有发热的青少年,虽少见,但可以致死。其 表现为开始有短期发热等类似急性感染症状。
5.水杨酸反应(>5g/d):表现有头 痛、头晕、耳鸣、视、听力减退,重 者精神紊乱、呼吸加快,酸碱平衡障 碍。
停药,静脉注射碳酸氢钠(碱化尿液) 加速水杨酸排泄。
【药物相互作用】
并引起头痛、失眠、惊厥等,解热
3 . 机 理 : 抑 制对体弱症中慎疗枢防法虚环很脱有加。必氧要酶。 对( C小O儿X)、,年使老 PG合成减少从而发挥解热作用。其解 热作用的强弱与抑制COX活性呈正相关。
(二)镇痛作用
【特点】
1.对轻、中度疼痛,慢性钝痛效果显 著,但对内脏平滑肌绞痛、剧痛无效。
3.可通过血脑屏障及胎盘屏障; 4.尿液的pH变化对其排泄影响大。
在碱性尿中药物易排出。故同服碳 酸氢钠可促其排泄。尿呈酸性时药物 排出减少。
【药理作用】
1.解热、镇痛
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常与 其他解热药配成复方(APC),用 于头痛、牙痛、肌肉痛、N痛、痛 经及感冒发热等。
2.抗炎抗风湿
抗炎、抗风湿作用也较强,且随 剂量增加而增强。用于风湿性及类风 湿性关节炎。应根据患者用药后的反 应,及监测患者血药浓度确定给药剂 量及给药间隔时间。血药浓度比一般 解热镇痛用量大1~2倍。
2.镇痛的同时不产生欣快感,无耐受 性和成瘾性。
3.作用机理:抑制炎症部位PG合成, 作用部位在外周。
痛的产生:
组刺激感觉
疼
神经末梢
痛
提高痛觉对 致炎致痛物 质的敏感性
除苯胺类外,都可以控制风湿、类 风湿病的症状,但不能根治,也不能 控制并发症。
[机理] 抑制环加氧酶(COX)→PG合 成减少,产生抗炎、抗风湿作用。
二、分类:按其结构不同分
1. 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 2. 苯胺类,如扑热息痛; 3. 吡唑酮类,如保泰松; 4. 其他有机酸类,如吲哚美辛。
一、水杨酸类
乙酰水杨酸(阿斯匹林,Aspirin)
【体内过程】 1.PO易吸收,其吸收度和溶解度与胃肠pH 有关。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80%~90%。 2. 主要经肝药酶代谢,大部分代谢物质 与甘氨酸、或葡萄糖醛酸(少部分)结合, 由肾排泄;
1.本药与双香豆素合用,因蛋白置换作用, 可使游离型双香豆素的血浓度提高,增强 其抗凝作用,易致出血;
2.本药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可使激素 抗炎作用增强,但可诱发和加重溃疡;
3.本药与口服降糖药(甲磺丁脲)合用, 可增强其降血糖作用,易致低血糖反应。
4.与呋噻米(利尿药)合用,使后者排泄减 慢,易致蓄积中毒。
(一)苯胺类
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 扑热息痛、醋氨酚)
对乙酰氨基酚为非那西丁的体内 代谢产物,非那西丁毒性大(肾脏及 血红蛋白),已不单用。
[特点] 1.无抗炎、抗风湿作用; 2.解热作用和阿斯匹林相当,镇痛较弱, 常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等;
3.胃肠反应较轻,凝血系统障碍影响很小; 4.过量(成人1次10~15g)急性中毒可致 肝损伤甚至肝坏死;
故防止血栓形成宜采用小剂量(75150mg/日):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梗) 及和冠心病。
【不良反应】 1. 胃肠道反应:最常见。表现为上
腹不适、胃出血(无痛性出血)及加 重胃溃疡。胃溃疡患者禁用。
原因:
①口服可直接刺激胃粘膜;
②血浓度高则兴奋CTZ(延脑呕吐中枢);
③抑制胃粘膜PG合成,增加胃酸分泌,削 弱了屏障作用。
第十七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风湿药
第一节┃解热镇痛抗炎药
[定义] 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 药物,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 其抗炎作用与糖皮质激素不同,故称为 NSAIDS(非甾体类抗炎药)。
一、共同的药理作用
解热作用、镇痛作用和抗炎作用。
(一)解热作用
【特点】
1.降低高热病人的体温,对正常人体温 无影响。与氯丙嗪不同,氯丙嗪直接抑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