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护理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合集下载

护理药理学_笔记摘抄(3篇)

护理药理学_笔记摘抄(3篇)

第1篇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护理药理学的定义和任务护理药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机制、药效学、药动学以及药物应用与护理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它旨在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从而提高药物治疗的疗效,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任务:1. 掌握药物的基本知识,包括药物的来源、结构、作用机制等。

2. 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3. 熟悉药物的临床应用,包括适应症、禁忌症、用法用量等。

4. 掌握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5. 了解药物与护理实践的结合,提高护理质量。

第二节护理药理学的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药物的研究进展。

2. 实验研究法:通过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验证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学。

3. 临床研究法:通过临床观察和病例分析,评估药物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4. 药物经济学研究法:通过成本效益分析,评估药物的经济性。

第二章药物的基本知识第一节药物的来源1. 天然药物:来源于动植物和矿物。

2. 合成药物: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备。

3. 生物技术药物: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制备。

第二节药物的结构1. 分子结构:药物的基本结构单元。

2. 分子量:药物分子的相对质量。

3. 分子式:表示药物分子中原子种类和数量的化学式。

第三节药物的作用机制1. 靶点:药物作用的特异性部位。

2. 作用途径:药物发挥作用的方式。

3. 作用方式:药物与靶点结合的方式。

第三章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第一节吸收1. 吸收途径:口服、注射、吸入、皮肤等。

2. 影响吸收的因素:药物性质、剂型、给药途径、生理因素等。

第二节分布1. 分布途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等。

2. 影响分布的因素:药物性质、剂型、给药途径、生理因素等。

第三节代谢1. 代谢部位:肝脏、肾脏、肠道等。

2. 代谢酶:催化药物代谢的酶类。

3. 影响代谢的因素:药物性质、剂型、给药途径、生理因素等。

第四节排泄1. 排泄途径:尿液、粪便、汗液、呼吸等。

最新《护理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最新《护理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精选教育类试题和其他应用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最新《护理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整理亲爱的考生们,由于考试即将临近,我呕心沥血总结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第一章绪论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第二章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1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完整word版)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吐血整理

(完整word版)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吐血整理

(完整word版)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吐血整理药理学第一章绪论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第二章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出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最新《护用药理学》重点(按章节归纳)

最新《护用药理学》重点(按章节归纳)

第一章护用药理学绪论1.药物: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以及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主要分为天然、人工合成、基因工程药物三类)。

2.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

研究内容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一、药物作用1. 药物作用:是指始发于药物与机体细胞之间的分子反应;2.药物效应:是指继发于药物作用之后的机体功能及(或)形态的变化。

二、药物的基本作用 (兴奋和抑制是药物作用的两种基本类型)1.兴奋:使机体器官组织原有机能活动水平增强。

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2.抑制:使机体器官组织原有机能活动水平减弱。

吗啡产生镇痛和呼吸抑制。

一种药物对不同的器官或组织,可分别产生兴奋或抑制作用,肾上腺素收缩皮肤粘膜的血管(兴奋),而舒张骨骼肌血管和冠脉血管(抑制)。

兴奋和抑制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过渡的兴奋如惊厥不止,可导致中枢衰竭甚至死亡。

三、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在治疗剂量范围内,药物对某一、两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它的器官和组织,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

) 临床意义:选择性高的药物针对性强,副作用少;而选择性低的药物针对性差,副作用多。

如:洋地黄对心肌的兴奋作用,利尿剂对肾小管的作用;选择性低的药物,作用范围广,不良反应多。

比如阿托品。

临床根据药物选择性的作用规律,对不同疾病选择不同的药物,药物的适应症取决于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三、药物作用方式(局部和全身作用)1.局部作用:药物与机体接触后,药物在被吸收入血之前,在用药局部表现的效应;2.吸收作用:指药物吸收入血液循环后所产生的作用;3.直接作用:药物与组织器官直接接触后所产生的效应;4.间接作用:指由药物的某一作用引发的另一作用。

五、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1.预防作用:在疾病发生之前用药,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的作用。

护理学药理学重点总结归纳

护理学药理学重点总结归纳

护理学药理学重点总结归纳药理学是护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代谢、药物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等内容。

在护理实践中,护士需要掌握一定的药理学知识,以便正确地给予患者药物,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本文将对护理学药理学的重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护士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药理学知识。

一、药物分类药物可以根据其作用机制、化学结构、来源等不同方式进行分类。

常见的药物分类包括:1.按作用机制分类:包括激动剂、拮抗剂、酶抑制剂等。

2.按化学结构分类:包括酚类、醇类、酯类等。

3.按来源分类: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化学合成药等。

二、药物的药效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效果和作用机制,了解药物的药理学特点对护理实践十分重要。

常见的药物药效学包括:1.吸收:药物吸收的途径和影响因素,如肠道吸收、皮肤吸收等。

2.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和影响因素,如血浆蛋白结合率、脂溶性等。

3.代谢: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酶的作用。

4.排泄:药物通过哪些途径排出体外,如肾脏排泄、肝脏排泄等。

三、药物的副作用与不良反应药物的副作用与不良反应是护理工作中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

在给予患者药物之前,护士需要了解药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以及如何应对。

常见的药物副作用与不良反应包括:1.药物过敏:包括皮肤过敏、药物热等。

2.药物相互作用:不同药物之间可能产生相互作用。

3.药物依赖性:某些药物可能产生依赖性,患者需要逐渐减少用药剂量。

4.药物中毒:药物使用不当可能导致中毒反应。

四、药物的给药途径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给药途径进入体内,常见的给药途径包括:1.口服给药:将药物经口服途径给予患者。

2.静脉注射:将药物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体内。

3.皮下注射:将药物通过皮下注射途径给予患者。

4.肌肉注射:将药物通过肌肉注射途径给予患者。

五、药物计算在护理实践中,护士需要进行一定的药物计算,以确保用药的准确性。

常见的药物计算包括:1.药物剂量计算:计算给予患者的药物剂量。

《护理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护理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第 3 节 抗心律失常药 一、填空题 1.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基本作用包括降低自律性、减少后除极和触发活动、取消折返激动 2.维拉帕米在抗心律失常时禁止与β受体阻断药合用。
第 4 节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一、填空题 1.强心苷类药物的正性肌力作用包括的三个特点是加快心肌收缩速度、增加衰竭心脏的 心排血量、降低衰竭心肌耗氧量 2.强心苷类治疗心房颤动是利用了本类药物对增强迷走神经张力和直接抑制房室结传导 的作用。
7.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剂量越大,血药浓度越高,作用越强。 8.催眠药应在睡前服用,助消化药需在饭前或饭时服用。驱肠虫药宜在空腹或饭前时服
用,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宜在饭后服用。
第 2 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二、填空题
1.合成“乙酰胆碱”的酶为胆碱乙酰化酶,水解“乙酰胆碱”的酶为胆碱酯酶 2.胃肠、膀胱平滑肌上分布的胆碱受体为 M 受体受体,骨骼肌运动终板的胆碱受体为
第 4 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 第 1 节 镇静催眠药 填空题
-2-
1.巴比妥类随剂量由小到大,相继出现镇静、催眠、抗惊厥、麻醉作用。 2.地西泮属于哪一类的抗焦虑镇静催眠药。
3.根据作用特点,巴比妥类分为长、中、短、和超短效四类。 第 2 节 抗癫痫药 一、填空题 1.苯妥英钠主要用于抗癫痫、外周神经痛 、抗过速心律失常。 2.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药物有地西泮 、苯妥英钠 、苯巴比妥 。
-3-
2.可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偏头痛的中枢兴奋药是咖啡因
第 5 章 心血管系统药 第 1 节 抗高血压药 一、填空题 1.卡托普利的降压作用机制包括抑制 ACE 和减少缓激肽的降解 2.特别适用于兼患溃疡病的高血压患者的抗高血压药物是可乐定
第 2 节 抗心绞痛药 一、填空题 1.抗心绞痛药物主要通过降低心肌耗氧量和增加心肌缺血区的供血供氧来发挥作用。 2.特别适用于兼患高血压的心绞痛患者的抗心绞痛药物是普萘洛尔

《护理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护理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精选教育类应用文档,希望能帮助到你们!《护理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整理亲爱的考生们,由于考试即将临近,我呕心沥血总结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第一章绪论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第二章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1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2统,出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护理药理学知识点归纳

护理药理学知识点归纳

护理药理学知识点归纳一、药物分类1.按作用机制分类①激素类药物②抗生素类药物③抗炎类药物④解热镇痛类药物⑤抗过敏类药物⑥心血管系统用药⑦中枢神经系统用药2.按化学结构分类①酚类及其衍生物②氨基酸及其衍生物③脂肪族化合物及其衍生物3.按途径分类口服、注射、外用、吸入等。

二、吸入治疗1.气溶胶剂型的选择原则:①治疗效果好;②不良反应小;③方便使用,患者接受度高。

2.吸入器的种类:雾化器、喷雾器、干粉吸入器。

3.吸入方法:a)直接呼吸法:将口唇贴紧雾化器喷嘴,深呼吸数次,保持呼气慢而长。

b)间接呼吸法:将口唇贴紧雾化器喷嘴,同时配合使用咳嗽或深呼吸动作。

三、皮下注射1.皮下注射位置:腹部、上臂三角区、臀部外上象限。

2.注射器的选择:a)胰岛素注射器;b)1ml或2ml的普通注射器。

3.皮下注射技巧:a)用消毒酒精擦拭皮肤;b)用手指捏起皮肤,使其紧张;c)将针头斜着插入皮下组织中;d)将药液缓慢注入皮下组织。

四、静脉注射1.静脉注射位置:前臂静脉、手背静脉等。

2.注射器的选择:a)5ml或10ml的普通注射器;b)20ml或50ml的大容量注射器。

3.静脉注射技巧:a)选择合适的静脉;b)用消毒酒精擦拭皮肤,取出针头保护套;c)拉紧皮肤,使其紧张;d)针头插入静脉内,见血后放开绷带,缓慢推进针管并缓慢推药液。

五、口服给药1.口服给药注意事项:a)药物剂量准确;b)药物与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c)服药时间的选择。

2.口服给药技巧:a)将药片放入舌根后,再用水送下;b)将药片放在舌尖上,再用水送下;c)将液体药物用饮料或果汁稀释后服用。

六、皮肤外用1.贴剂的使用方法:a)清洗患处;b)取下贴剂保护纸,粘贴在患处;c)按照说明书指示更换贴剂。

2.霜剂、乳膏、软膏的使用方法:a)清洗患处;b)取适量药膏涂于患处并轻轻按摩至吸收。

七、护理注意事项1.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安全保护。

2.坚持记录和观察。

3.随时观察并记录反应情况。

《护用药理学》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

《护用药理学》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毛果芸香碱毛果芸香碱能直接激动M受体,产生M样作用,对眼和腺体的作用最为明显。

药理作用1.对眼的作用(1)缩瞳:毛果芸香碱能直接激动瞳孔括约肌上的M受体,使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2)降低眼内压:通过缩瞳作用(3)调节痉挛2. 对腺体的作用【临床应用】1治疗青光眼,对闭角型肯光眼疗效较佳;对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也有一定疗效2.治注虹膜炎与扩瞳药交替应用,可防止虹膜与晶状体粘连。

3.治疗M受体阻断药中毒以1~2mg皮下注射,可用于阿托品等药物中毒的解救。

新斯的明药理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胆碱酯酶,使乙酰胆碱蓄积而呈现M样及N样作用。

其作用具有选择性,②对心血管、腺体、眼和支气管等作用较弱,①对胃肠平滑肌和膀胱平滑肌兴奋作用较强。

因其除抑制胆碱酯酶外,还能直接激动骨骼肌运动终板上的N受体和促进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③故对骨骼肌的兴奋作用最强【临床应用】1治疗重症肌无力2治疗复气胀和尿潴留3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解救非除极化型肌松药史毒【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治疗量时不良反应较少,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心动过缓、呼吸困难、肌肉震颤等。

过量可引起胆碱能危象,出现肌无力症状加重,严重者可发生呼吸肌麻痹。

第七章阿托品【药理作用】阿托品为非选择性M受体阻断药,作用广泛,不同效应器上的M受体对阿托品的敏感性不同,随剂量增加作用依次如下:1.抑制腺体分泌抑制汗腺和唾液腺作用最强2.对眼的作用(1)扩瞳瞳孔括约肌松弛(2)升高眼内压: 前房角间隙变窄(3)调节麻痹3.松弛内脏平滑肌阻断内脏平脏平滑肌的M受体,松驰多种内脏平滑肌,对处于过度活动或痉挛状态的平滑肌作用尤为明显,对胃肠平滑肌松驰作用最强。

4.对心血管作用(1)加快心率(2)加快房室传导:(3)扩张血管:5.兴奋中枢治疗量(0.5~lmg)的阿托品对中枢作用不明显;1~2mg能兴奋延髓呼吸中枢:;3~5mg则可兴奋大脑皮质,出现烦躁不安、多言、谵妄等反应;中毒量(10mg以上)可产生幻觉、定向障碍、运动失调和惊厥等,严重时由兴奋转入抑制,出现昏迷及延髓麻痹而死亡。

护理药理学知识点归纳

护理药理学知识点归纳

护理药理学知识点归纳一、药物分类1. 化学药物分类• 1.1 有机化合物药物• 1.2 无机化合物药物• 1.3 天然药物2. 药物按作用机制分类• 2.1 受体作用类药物• 2.2 酶作用类药物• 2.3 离子通道作用类药物• 2.4 转运蛋白作用类药物3. 药物按用途分类• 3.1 抗生素• 3.2 消炎药• 3.3 镇痛药• 3.4 对抗过敏药物• 3.5 利尿药• 3.6 抗肿瘤药物二、药物代谢与排泄1. 药物代谢• 1.1 肝脏代谢• 1.2 肠道代谢• 1.3 肾脏代谢• 1.4 肺脏代谢2. 药物排泄• 2.1 肾脏排泄• 2.2 胆汁排泄• 2.3 肺泡排泄• 2.4 乳汁排泄3. 药物代谢与排泄影响因素• 3.1 年龄• 3.2 性别• 3.3 肝功能• 3.4 肾功能• 3.5 药物相互作用三、药物与生理学1. 受体与药物作用• 1.1 激动型受体与抑制型受体• 1.2 受体亚型• 1.3 激动与抑制效应2. 药物剂量与反应• 2.1 剂量-反应关系• 2.2 最大效应与有效剂量• 2.3 比例反应与阈值反应3. 药物与生理过程• 3.1 药物对心血管系统影响• 3.2 药物对神经系统影响• 3.3 药物对消化系统影响• 3.4 药物对免疫系统影响四、药物治疗注意事项1. 药物过敏• 1.1 药物过敏的类型• 1.2 药物过敏的症状• 1.3 药物过敏的处理2. 药物副作用• 2.1 常见药物副作用• 2.2 罕见但严重的药物副作用• 2.3 药物副作用的预防与处理3. 药物相互作用• 3.1 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3.2 药物-食物相互作用• 3.3 药物-饮酒相互作用• 3.4 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4. 用药安全问题• 4.1 药物儿童用药注意事项• 4.2 药物孕妇用药注意事项• 4.3 药物老年人用药注意事项• 4.4 慎用退市药物以上是对护理药理学知识点的归纳,主要包括药物分类、药物代谢与排泄、药物与生理学以及药物治疗注意事项等方面。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它是医学、药学等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对于理解药物的治疗作用、不良反应以及合理用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一些药理必考的知识点总结。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规律。

1、吸收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众多,包括药物的理化性质(如脂溶性、解离度等)、给药途径(如口服、注射、舌下含服等)以及机体的生理状态(如胃肠道的 pH 值、蠕动情况等)。

其中,口服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但药物可能会受到胃肠道的酸碱环境、酶的破坏以及食物等因素的影响。

而注射给药(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则能直接将药物送入血液循环,起效迅速。

2、分布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会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各个组织和器官。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血浆蛋白结合率、器官的血流量、组织细胞的亲和力以及药物的理化性质等。

只有游离型的药物才能发挥药理作用,而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则暂时失去活性,是一种药物的储存形式。

3、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变化称为代谢,也称为生物转化。

主要的代谢器官是肝脏,参与代谢的酶主要是肝药酶。

药物经过代谢后,其药理活性可能会发生改变,有的药物代谢后活性增强,有的则减弱甚至消失。

4、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肾脏是最主要的排泄器官,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等过程将药物排出体外。

此外,胆汁排泄、肠道排泄、肺排泄以及乳汁排泄等也是药物排泄的途径。

二、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1、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的基本作用包括兴奋和抑制。

兴奋作用能使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抑制作用则使其减弱。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是指药物只对某些组织或器官产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组织或器官作用较小或无作用。

护理专业大一药理知识点

护理专业大一药理知识点

护理专业大一药理知识点药理学是护理专业大一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对于护理学生的临床实践和患者护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护理专业大一学生学习药理学时,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药理知识点。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护理专业大一学生需要熟悉的药理知识点。

一、药物分类药物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按照作用机制分、按照药理学作用靶点分、按照化学结构分等。

药物的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药物的作用及适应症,并在临床实践中进行合理用药。

1.按照作用机制分类按照作用机制分类,药物可以分为激动药、抑制药、替代药、激素药等。

激动药能够增强机体功能,如兴奋剂的作用;抑制药则能够抑制机体功能,如抗生素和镇痛药的作用;替代药可以取代机体缺乏的某种物质,如雌激素替代治疗妇科疾病;激素药则可以增加或抑制内分泌系统的分泌或代谢功能。

2.按照药理学作用靶点分类按照药理学作用靶点分类,药物可以分为受体激动药、酶抑制剂、离子通道调节剂等。

受体激动药通过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而产生作用,如β-受体激动药可以扩张支气管平滑肌;酶抑制剂则可以抑制生物体内某些特定的酶的活性;离子通道调节剂可以改变细胞内外的离子通道的通透性,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以阻断细胞内的钙离子流入。

3.按照化学结构分类按照化学结构分类,药物可以分为酸碱性药物、脂溶性药物、水溶性药物等。

酸碱性药物的分类依据是它们在溶液中的离子化特性,如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下更容易被吸收;脂溶性药物则是指能够溶解在脂肪中的药物,通常具有较好的脂溶性能力;水溶性药物则是指能够溶解在水中的药物,通常具有较好的水溶性。

二、药物代谢和排泄药物代谢和排泄是药物在机体内的转化和排除过程。

了解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有助于我们理解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过程和副作用产生的原因。

1.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经过多种代谢途径进行代谢。

其中最常见的代谢途径是肝脏微粒体酶系统介导的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

药物的代谢可以使其更容易被排除,也可以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产生药效。

护理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护理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护理药理学知识点总结护理药理学知识点总结引言:护理药理学是护理专业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涵盖了药物的作用、用途、副作用、给药途径等多个方面。

对于护士来说,熟悉药理学知识是提供安全有效护理服务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深入探讨护理药理学的一些关键知识点,帮助护士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个领域,并提供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药物分类1. 根据药物的化学性质可以将药物分为有机合成药物、天然药物和半合成药物。

2. 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将药物分为激动型药物、抑制型药物和替代型药物等。

3. 根据药物的给药途径可以将药物分为口服药物、注射剂、外用药物等。

二、药物代谢与排泄1. 药物代谢指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其中主要通过肝脏进行代谢。

2. 药物排泄是指药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包括肾排泄、肝排泄、肺排泄等。

3. 了解药物的代谢与排泄过程可以帮助护士合理调整药物剂量,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毒副作用。

三、常用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1. 抗生素:常见的抗生素种类及其适应症、作用机制和常见副作用。

2. 镇痛药物:吗啡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的适应症、作用机制和常见副作用。

3. 心血管药物:β受体阻断剂的适应症、作用机制和常见副作用。

4. 高血压药物:钙离子拮抗剂、利尿剂的适应症、作用机制和常见副作用。

5. 抗凝药物:华法林类药物的适应症、作用机制和常见副作用。

四、药物给药途径与操作注意事项1. 口服给药: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特点、给药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

2. 注射给药: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外用药物:贴敷药物、涂抹药物的适应症、操作方法和监测要点。

结论:护理药理学知识对于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准确了解药物分类、代谢与排泄、作用与副作用以及给药途径与操作等关键知识点,有助于护士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效果。

在实际工作中,护士应不断学习和更新认识,加强对药理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护理质量。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护理药理学知识点写手,我深感药理学知识对于护士的重要性。

2020最新《护理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2020最新《护理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2020最新《护理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整理亲爱的考生们,由于考试即将临近,我呕心沥血总结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第一章绪论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第二章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1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2息放大系统,出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护理药理知识点总结

护理药理知识点总结

护理药理知识点总结一、药物的定义和分类1. 药物的定义药物是指治疗疾病、改善健康、调节生理功能的物质,可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包括化学药物、生物制剂和传统药物等。

2. 药物的分类(1)按作用方式分:抗生素、激素、镇痛药、抗精神病药等;(2)按来源分:化学合成药物、生物制剂、植物药等;(3)按用途分:治疗药物、预防药物、诊断药物等。

二、药理学基础知识1. 药物的吸收(1)口服给药:药物在胃肠道被吸收,经肝脏首过效应后进入血液循环;(2)注射给药:通过注射剂型将药物直接注入血管、肌肉、皮下组织等,快速达到高血药浓度;(3)其他给药途径:包括吸入给药、局部给药等。

2. 药物的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到蛋白结合、血流灌注、脂溶性等因素影响,可在组织器官中形成药物储备。

3. 药物的代谢药物在体内经过肝脏代谢,转化为代谢产物,部分药物具有肝肾清除率。

4. 药物的排泄药物在体内通过肾脏、肝脏、肺部等途径排泄,排泄的速率和方式影响药物的血浆浓度和半衰期。

5.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的受体、酶、离子通道等结合,产生生物学效应,包括激动效应、抑制效应、拮抗效应等。

6. 药物的药效学药物的药效学包括药效、剂量效应关系、效价、毒性等,通过临床试验和研究可确定药物的安全有效用量。

7. 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在体内可能与其他药物、食物、疾病等产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三、药物的临床应用1. 常用药物的临床应用(1)抗生素:用于治疗感染疾病,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等;(2)抗炎药:用于治疗炎症、疼痛等,包括阿司匹林、布洛芬、消炎痛等;(3)抗高血压药:用于治疗高血压,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4)心脏病药物:用于治疗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包括硝酸酯类、利福平、地尔硫卓等;(5)抗抑郁药:用于治疗抑郁症,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等。

2. 药物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包括药物过敏、药物中毒、药物依赖、药物滥用等,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护理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整理亲爱的考生们,由于考试即将临近,我呕心沥血总结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第一章绪论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第二章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1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出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

受体的特性:灵敏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多样性。

受体调节时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调节方式有2脱敏和增敏两种类型。

药物与受体结合不但需要亲和力,还要有内在活性,才能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双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拮抗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

分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第二信使:为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在胞浆内产生的信息分子。

有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 cGMP)、肌醇磷脂、钙离子、廿烯类第三章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并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释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

解离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扩散;而非解离型药物极性小,脂溶性大,易跨膜扩散。

药物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滤过(水溶性扩散)、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载体转运(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

滤过:药物分子借助流体静压或渗透压随液体通过细胞膜的水溶性通道由细胞膜的一侧到达另一侧,为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绝大多数药物按此种方式通过生物膜。

非极性药物分子以其所具有的脂溶性溶解于细胞膜的脂质层,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

也是一种被动转运方式,故又称被动扩散。

载体转运:分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3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强,或由于胆汁的排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有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首过消除高时,生物利用度底,机体可利用的有效药物量减少,要达到治疗浓度,必须加大用药剂量。

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的因素:药物的脂溶度、毛细血管通透性、器官和组织的血流量、与血浆蛋白和组织蛋白的结合能力、药物的PKa和局部的pH、药物转运载体的数量和功能状态、特殊组织膜的屏障作用等。

在生理情况下细胞内液的PH为7.0,细胞外液为7.4 。

由于弱酸性药物在较碱性的细胞外液中解离增多,因而细胞外液浓度高于细胞内液,升高血液PH值可使弱酸性药物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转运,降低血液PH则使弱酸性药物向细胞内转移,弱碱性药物则相反。

肝药酶:]“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系统”的简称。

此酶系是光面内质网上主要能催化许多结构不同药物氧化过程的氧化酶系。

其中最重要的是CYP450,CYP450是一类亚铁血红素-硫醇盐蛋白(heme-thiolate proteins)的超家族,它参与内源性物质和包括药物、环境化合物在内的外源性物质的代谢。

其他有关的酶和辅酶包括:NADPHCYP450胆碱和NADPH等。

许多药物或其他化合物可以改变肝药酶的活性,能提高活性的药物称为“药酶诱导剂”,反之称为“药酶抑制剂”。

零级消除动力学:恒量消除,与剂量无关,半衰期不恒定,非线性动力学。

一级动力学:恒比消除,与剂量有关,半衰期恒定,线性动力学。

4第六章胆碱受体激动药一、M、N胆碱受体激动药:乙酰胆碱(ACH)作用:1、M样作用:心率减慢、血管扩张、心肌收缩力减弱,扩张几乎所有血管,血压下降,胃肠道、泌尿道及支气管等平滑肌兴奋,腺体分泌增加,眼瞳孔括约肌和睫状收缩。

2、N样作用:激动N1胆碱受体,表现为消化道、膀胱等处的平滑肌收缩加强,腺体分泌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和小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过大剂量由兴奋转入抑制。

激动N2胆碱受体,使骨骼肌收缩。

3、中枢作用: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另有:醋甲胆碱、卡巴胆碱、贝胆碱二、M胆碱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作用:1、眼:表现为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

本品可激动瞳孔虹膜括约肌的M胆碱受体,使虹膜括约肌收缩,表现为瞳孔缩小,通过缩瞳作用使虹膜向中心拉动,虹膜根部变薄,从而使处于虹膜周围的前房角间隙扩大,房水易于经滤帘进入巩膜静脉窦,使眼内压下降。

环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造成悬韧带放松,晶状体由于本身弹性变凸,屈光度增加,调节痉挛。

2、腺体:分泌增加尤以汗腺和唾液腺。

5应用:1、青光眼2、虹膜炎3、其他:用于颈部放射后的口腔干燥不良反应及注意:过量可出现M胆碱受体过度兴奋症状,可用阿托品对症处理。

滴眼时压迫内眦。

另有:毒蕈碱三、N胆碱受体激动药:烟碱、洛贝林第七章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一、易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的明:口服吸收小而不规则,不表现中枢作用。

应用: 1、重症肌无力 2、手术后腹气胀及尿潴留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4、非除极化肌松药过量中毒的解救另有:毒扁豆碱二、难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有机磷酸酯类:中毒机制:有机磷酸酯类的磷原子有亲电子性,与ACHE酯解部位丝氨酸羟基上具有亲核性的氧原子以共价键形式结合形成磷酰化ACHE,该磷酰化酶不能自行水解,从而使酶丧失活性,造成ACH在体内过量积聚。

中毒症状:1、M样作用症状 2、N 样作用症状 3、中枢抑制系统症状6三、胆碱酯酶复活剂:碘解磷定:临用配制,静注给药氯磷定:肌注或静注第八章胆碱受体阻滞药1、M胆碱受体阻滞药:平滑肌解痉药:阿托品2、N1胆碱受体阻滞药:又称神经节阻断药,主用降血压,有六甲双铵、美加明3、N2胆碱受体阻滞药:骨骼肌松驰药,用于麻醉辅助剂,有琥珀胆碱、筒箭毒碱一、M胆碱受体阻滞药:阿托品:作用:1、松驰内脏平滑肌,尤对过度活动或痉挛的平滑肌作用更为显著2、抑制腺体分泌,对唾液腺、汗腺最为敏感3、眼:扩瞳、眼内压升高、调节麻痹4、心脏:对心脏的主要作用为加快心率,但治疗量的阿托品(0.4~0.6mg)在部分病人常可见心率短暂性轻度减慢,一般每分钟坚守4~8次。

可拮抗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的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律失常。

5、血管与血压:大剂量的阿托品可引起皮肤血管扩张,出现潮红、温热等症状,其党微循环的血管痉挛时,有明显的解痉作用。

6、中枢神经系统:治疗剂量(0.5~1mg)可轻度兴奋延髓及其高级中枢而引起弱的迷走神经兴奋作用。

应用:1、解除平滑肌痉挛:用于各种内脏绞痛72、抑制腺体分泌:全身麻醉前给药,也可用于严重盗汗及流涎症。

2、眼科:虹膜睫状体炎、眼底检查、验光,儿童验光时4、抗休克:感染中毒性休克5、缓慢型心率失常: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的窦房阻滞、房室阻滞等缓慢型心律失常6、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中毒症状:用镇静药或抗惊厥药对抗阿托品的中枢兴奋症状,用拟胆碱药毛果芸香碱或毒扁豆碱对抗“阿托品化”。

禁忌症: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者禁用东莨菪碱:小剂量有明显镇静作用,大剂量有催眠作用。

与苯海拉明用于晕船,晕车。

呕吐。

山莨菪碱:有明显抗外周胆碱作用,能解除血管痉挛,降低血粘度。

用于感染中毒性休克,也可用于内脏平滑肌绞痛。

二、N1胆碱受体阻滞药----神经节阻滞药:美加明、咪噻吩:主用作麻醉辅助药。

三、N2胆碱受体阻滞药----骨骼肌松驰药:本类药物的阻断作用可被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拮抗。

1、非去极化型肌松药:筒箭毒碱:全麻辅药使肌肉松驰,中毒用新斯的明解救。

大剂量血压下降,支气管痉挛。

泮库溴铵:作用是筒的5 倍,不引起血压下降支气管痉挛。

2、去极化型肌松药:琥珀胆碱:口服不吸收,起效快,维持短。

8第九章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第一节α受体激动药一、α1、α2受体激动药:去甲肾上腺素:(NA、NE)化学性质不稳定,见光易氧化,在碱性中迅速氧化。

口服无效。

一般静滴。

体内过程:口服因局部作用使胃黏膜血管收缩而影响其吸收,在肠内易被碱性肠液破坏;皮下注射时,因血管剧烈收缩吸收很少,且易发生局部组织坏死,故一般采用静脉滴注给药。

作用:1、血管:激动血管的α1受体,除冠状动脉外,几乎所有小动脉和小静脉均出现强烈收缩作用。

皮肤黏膜血管>肾脏血管>脑、肝、肠系膜血管>骨骼肌血管2、心脏:较弱激动心脏的β1受体,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增强,传导加速,心输出量增加。

3、血压:收缩压及舒张压都升高。

应用:1、休克:目前仅用于早期神经源性休克以及嗜铬细胞瘤切除后或药物中毒时的低血压。

忌用大剂量及长期应用。

2、上消化道出血。

不良反应:1、局部组织坏死2、局部肾功能衰退3、停药后的血压下降。

间羟安:(阿拉明)替代NA用于各种休克早期。

二、α1受体激动药:9去氧肾上腺素:作用同NA可静滴肌注。

防止脊椎麻醉或全身麻醉的低血压,快速短效扩瞳药。

三、α2受体激动药:可乐定:用于降血压。

第二节α,β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口服无效。

一般皮下注射。

作用:1、心血管系统:①心脏:激动心脏β1受体,是一个强效的心脏兴奋药。

②血管:α缩血管,β2舒张血管。

③血压:升高2、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支气管,用于缓解支气管哮喘。

3、代谢:促进糖原及脂肪分解,使血糖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