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捉迷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捉迷藏》教学设计

《捉迷藏》教学设计

1.2捉迷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描述: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探索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

能正确计算十几减8的减法,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问题。

2.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课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二课时,教科书借助学生熟悉的“捉迷藏”的情境,帮助学生学习十几减8的计算。

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用不同的方式来呈现,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数学信息。

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经历运用已有认识和经验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体验由直观到抽象算法的思维过程,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十几减8的计算。

2.难点:理解十几减8的减法算理。

三、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效果评价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1)圈一圈,算一算。

(2)连一连。

2.导入新课师:小朋友们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吗?学生:喜欢。

师:你知道捉迷藏的游戏规则吗?学生1:先“石头、剪子、布”,谁输谁就来找,给找的人蒙眼睛。

学生2:找的人要过40秒之后,去掉眼罩,再去找。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打基础。

通过交流引入新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

师:仔细观察上图,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他们一共来了13人,外面的有8个人。

师: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回答:藏起来的小朋师:还可以怎样算?学生:从13中拿走后再拿走5根,最后还剩师:你能用算式表示分和减的过程吗?师:如果不摆小棒呢?学生:还可以想加法算减法:813了,8+(5)=13,所以(2)从13开始,往前数(3)8可以分成3和往前数3个数正好是10,然后再往前数任务四:算一算师: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课件出示:计算十几减8莫着急,破十方法真是好。

大数分成几加10,再用10-8得2,结果就是2加几。

学生齐读儿童。

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十几减8。

《捉迷藏》教学设计

《捉迷藏》教学设计

《捉迷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游戏规则及基本技巧。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激发学生参与游戏的兴趣,提高身体协调能力。

二、教学内容
1.捉迷藏游戏规则及基本技巧。

2.团队合作策略讨论。

3.身体协调训练实践。

三、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介绍捉迷藏游戏的趣味性和团队合作性,激发学生的
兴趣。

2.讲解游戏规则:老师简要介绍捉迷藏的规则,包括躲藏和寻找的
技巧。

3.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练习躲藏和寻找的技巧。

4.团队合作策略:让学生在组内讨论并制定团队合作策略,如如何
分工合作、如何快速找到藏匿的同学等。

5.游戏实践:进行捉迷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技巧和策略。

6.总结反思:游戏结束后,让学生总结游戏过程中的困难和收获,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估
1.观察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包括是否能够有效地躲藏和寻找。

2.听取学生对团队合作策略的讨论和总结,评估其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根据整体表现,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并提出改进建议。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捉迷藏教学设计,我发现学生在游戏中展现出了积极的参与态度和团队合作意识。

他们在游戏过程中互相配合、相互帮助,体验到团队合作的乐趣。

同时,也发现一些学生在沟通和合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引导和培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重视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通过更多的团队游戏和合作项目,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合作,共同进步。

一年级数学捉迷藏教案

一年级数学捉迷藏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游戏学习数的大小关系。

2.通过游戏理解简单的加法运算。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1.数字卡片(1-20)。

2.各种小动物或彩色小球作为道具。

3.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步骤一:创建游戏规则(5分钟)1.将数字卡片分发给每个学生。

2.解释游戏规则:-学生们会发现教室里的数字卡片(1-20)已经消失了。

-学生们需要找到和自己卡片上的数字相等的标识物,这些标识物代表了那些消失的数字。

-谁最先找到50%的标识物,谁就是赢家。

步骤二:游戏开始(15分钟)1.让学生们四处寻找标识物。

2.一旦学生们找到标识物,他们需要将其放在自己的桌子上作为积分。

3.强调只有对应数字的卡片和标识物才能匹配,其他的都不能算数。

步骤三:总结(10分钟)1.检查每个学生找到的卡片和标识物是否匹配正确。

2.询问学生们找到的数字是哪些,再问他们找到的最小和最大的数字分别是多少。

通过问题引出数的大小关系的讨论。

3.向学生们展示一个数字,要求他们说出比这个数字大1或小1的数。

例如,对于数字8,他们可以说7或9、这样有助于强化学生对数的大小关系的理解。

4.引导学生们将两个数字相加,例如4+3=7,以此引出简单的加法运算。

步骤四:巩固练习(15分钟)1.将10个桌椅进行编号,让学生们分成几组。

2.随机选择一位学生说一个数字,其他学生要在最短时间内找到对应的编号,坐到对应的椅子上。

3.统计每个小组找到正确编号的学生,看哪个小组反应最快。

步骤五:总结反思(5分钟)1.请学生回答他们对这个游戏的感受,他们通过这个游戏学到了什么。

2.强调游戏中的数字与数学中的数字有什么关系,并总结数字的大小关系和加法运算的知识。

扩展活动:1.给学生准备一些小糖果或小玩具作为奖励,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游戏。

2.对于学生们表现突出的,可以给予表扬和鼓励。

3.可以在课后或下堂课时,带学生们参观校园内的数字标识物,巩固他们对数字的概念和理解。

一年级数学下册《捉迷藏》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捉迷藏》教案、教学设计
注意事项:
1.作业布置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适量适度,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负担。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与家人、同学进行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过程,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4.家长要积极参与学生的作业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设计一道与数的分解与组合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将问题及解答过程写在作业本上,以便在下次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交流。
4.撰写数学日记,记录本节课的学习心得和收获,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5.家长协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购物时如何分配零钱、分享食物时如何平均分配等,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将解题过程记录下来。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图片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4.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组合的方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套“捉迷藏”游戏卡片,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2.学生根据卡片上的提示,运用所学的数的分解与组合知识,找出藏匿的物品。
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表现出较强的互动意识和合作精神,但在表达、沟通和倾听方面尚需加强。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下册的学生经过上半学期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他们对数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数、认数和比较大小等活动。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好奇,乐于参与各种数学游戏和实践活动。然而,由于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在数的分解、组合以及逻辑思维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进行耐心引导和逐步启发。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1.2 捉迷藏5-北师大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1.2 捉迷藏5-北师大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1.2 捉迷藏5-北师大版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能够使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能够认识和描述数字1~50之间的位置关系;2.能够运用“捉迷藏”游戏的方式,加深对数字排列的体验和记忆;3.能够运用数字猜算,快速定位数字的位置。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2.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数字排列的位置关系;2.通过“捉迷藏”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数字排列的体验和记忆。

2.2 教学难点:1.让学生运用数字猜算,快速定位数字的位置;2.让学生明白数字之间的位置关系(比如:数字后面的数字比前面的数字大)。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位置关系模型图;2.教师准备捉迷藏游戏所需的数字、纸片和笔。

四、教学过程4.1 上课前教师介绍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记忆卡住某一个数字,想想这个数字是前面的数字还是后面的数字,并提醒他们最好将数字分成五组,每组记住10个数,或者分成两组,每组记住25个数。

4.2 上课4.2.1 导入教师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认识数字排列的位置关系。

比如问:数字9和数字11之间是什么数字?数字15比14大还是小?4.2.2 讲解教师引入“捉迷藏”游戏,通过游戏让学生快速定位数字的位置,并能够加深对数字排列的理解。

教师先把数字1至50用位置关系模型图示意出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字之间的位置关系。

然后说:“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叫做捉迷藏。

我写下一个数字,你们就要根据这个数字和其他数字的位置关系猜测出这个数字的位置。

当然,为了加深难度,我们不会把序号告诉你们,你们可以在个人记忆的帮助下猜,如果你猜对了,就在位置关系模型图上标注这个数字的位置。

”4.2.3 展示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出一个数字,让学生猜测这个数字的位置。

因为本次课的重点难点是数字之间的位置关系,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正确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并帮助他们想出准确的数字位数。

4.2.4 练习教师让学生在教室里运用“捉迷藏”游戏和位置关系模型图进行练习,并提醒学生要相互帮助,若有同学说出了正确答案,可以相信他们的答案。

《捉迷藏》教案(精选

《捉迷藏》教案(精选

《捉迷藏》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第三册第五章《空间与图形》第三节《捉迷藏》。

教材内容主要围绕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通过趣味性的捉迷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观察、思考、探索,掌握图形的特征,培养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认识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基本特征,能够区分这些图形。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增强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特征区分。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磁性黑板、各种平面图形模具。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捉迷藏游戏的场景,让学生观察并发现隐藏在场景中的各种平面图形。

2. 例题讲解(15分钟)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讲解这些图形的特征,并通过模具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些图形。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请在图中找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2)用彩色笔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分别涂色。

4. 小组讨论(10分钟)(1)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区别?(2)三角形和圆形有什么特征?5. 知识巩固(5分钟)利用磁性黑板,展示各种平面图形,让学生快速说出图形的名称,并指出其特征。

六、板书设计1.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名称和特征。

2. 练习题答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在生活中找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物体,并描述其特征。

(2)画出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圆形,并用彩色笔进行装饰。

2. 答案:(1)略(2)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平面图形特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捉迷藏》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捉迷藏》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捉迷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捉迷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加与减(一)”中的内容。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的重要阶段,而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之一,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退位减法运算奠定了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运算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内容教材以“捉迷藏”这一充满童趣的情境为背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藏起来几个人”,从而引出13-8的计算。

通过直观的情境图和多种计算方法的展示,如摆小棒、数的分解等,帮助学生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材还安排了“想一想,算一算”等练习活动,让学生在巩固计算方法的同时,提高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二、学情分析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对加减法的运算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基础。

同时,他们也认识了20以内的数,具备了一定的数感和数数能力。

但对于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是他们首次接触,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和操作来建立概念和方法。

2.认知能力一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善于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方式来学习数学知识,但在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方面还比较薄弱,需要教师逐步引导和培养。

3.学习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退位减法的算理理解困难,容易出现计算错误。

同时,由于个体差异,学生在学习速度和接受能力上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教学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捉迷藏”的情境,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13-8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够运用所学的退位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捉迷藏》教案5篇

《捉迷藏》教案5篇

《捉迷藏》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四章《捉迷藏》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对数字0到100的认识,掌握0到100的数数方法,理解数字大小的概念,学会比较数字的大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熟练数出0到100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掌握比较数字大小的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数字大小的比较方法。

2. 教学重点:0到100的数数方法,数字大小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PPT。

2. 学具: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几名学生玩捉迷藏游戏,通过游戏引导学生发现数字之间的关系,引出数字大小的概念。

2. 例题讲解:(1)教师展示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观察、数数。

(2)教师提出问题,如:哪个数字最大?哪个数字最小?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3)讲解数字大小的比较方法,让学生实际操作,加深理解。

3. 随堂练习:(1)教师出示一系列数字卡片,要求学生快速找出最大和最小的数字。

(2)学生互相出题,练习比较数字大小。

六、板书设计1. 《捉迷藏》2. 内容:(1)0到100的数字认识(2)数数方法(3)数字大小的比较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数一数,从0到100,哪些数字是单数,哪些数字是双数?2. 答案:(1)单数:1、3、5、7、9、……;双数:0、2、4、6、8、10、……(2)35<47;64<92;18<81。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游戏和实践操作,学生对数字的认识和比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在部分学生的比较方法上还需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数字,如车牌号、电话号码等,尝试比较大小,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数字大小的比较方法。

捉迷藏-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捉迷藏-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捉迷藏-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捉迷藏”的玩法,认识“找人”的概念。

2.能够通过找人和被找来进行运算,掌握简单的加减法。

3.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提升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

教学准备
1.运动场或教室中央空地。

2.一张黑板或白板,配有彩笔或白板笔。

3.相应的教材和课件。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新知
1.让学生们坐到教室前排,引导他们关注老师所展示的物品或手势。

2.利用询问、循环演示等方法,介绍“捉迷藏”这个游戏,并解释其玩法和规则。

步骤二:游戏实践
1.安排学生们分为两组,分别进行游戏。

2.指定一名志愿者为“宝物”,并告诉其非去黑板后依旧会被掉出黑板,其余学生则分别扮演“找人”的角色和“被找人”的角色。

3.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引导学生们尝试结合加减法来进行推理和判断,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

步骤三:总结提高
1.在游戏结束后,指定一些学生上台进行展示及总结,让他们回顾所学内容并表现出自己的理解。

2.教师利用已掌握、未掌握、可能掌握等评估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指导他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注意事项
1.本教案配合相应的教材和课件使用,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2.游戏实践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注意安全和秩序,防止发生伤害事件。

3.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2课时 捉迷藏(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2课时 捉迷藏(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2课时捉迷藏(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学会简单的算术口算运算。

2.通过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增强学生对基本数字概念的理解。

4.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1.学生学会对数字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加强对数字概念的理解。

2.学生学会在游戏中观察、推理和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水平。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逻辑推理,学会快速定位到藏匿的数字。

2.教师如何在游戏中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保持游戏的趣味性。

教学过程第一步入门环节1.通过计算口算题目进行学生的热身,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基本数字概念。

2.介绍本节课所学习的游戏规则,给学生讲明捉迷藏游戏的基本玩法。

第二步游戏环节1.教师拆分班级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名同学先来到教师处,得到一个1-100之间的数字。

教师告诉其他同学,让他们离开教室,然后教师会把这名同学藏到教室里,让其他同学去寻找藏匿的同学。

2.教师在教室里隐藏那名同学,同时,老师会贴一张纸在黑板上,写着这个数字,比如如图所示:数字:383.其他同学根据规定在教室里寻找被教师藏起来的同学,同时,在寻找过程中注意观察和思考。

比如,如果发现教室里某个位置的人数不足,那么就可以推出已经有人找到了。

第三步游戏结束1.当所有学生都找到藏匿的同学后,将开启评比环节。

每个小组都需要报告一下他们的策略,推理和思考过程。

2.每个小组中找到同学的数量、所用时间,以及策略分析等,都可以作为评选的依据。

教师也要指导学生理性评价,比较各小组不同的查找策略,包括查找思路,思维逻辑等多个方面。

第四步总结环节1.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以及如何通过游戏学习数学知识。

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回顾数字大小,以及如何通过观察推理快速找到数值。

2.总结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对未来的学习方向进行指导。

课后作业1.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组队继续进行类似的游戏,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数学思维水平。

数学教案《捉迷藏》

数学教案《捉迷藏》

数学教案《捉迷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数学乐园》教材第四章第二节,主题为《捉迷藏》。

内容详细涉及平面图形的对称性质,通过观察、分析、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对称图形的基本概念,学会运用对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对称图形的定义,识别常见的对称图形,并运用对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称性质的运用。

教学重点:对称图形的识别和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剪刀、彩纸等。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组织学生玩捉迷藏游戏,让学生感受对称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游戏中的对称现象,提出问题,引出对称图形的概念。

3. 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发现对称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4. 例题讲解:结合实际例题,讲解对称图形的识别和性质,引导学生运用对称性质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巩固对称图形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对称图形的定义和性质。

2. 常见的对称图形。

3. 对称性质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找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拍照记录并分享。

答案:①轴对称图形:②中心对称图形: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2. 答案:见教材课后练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

结合信息技术,探索对称图形在艺术、建筑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置;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捉迷藏》教案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捉迷藏》教案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捉迷藏》教案在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学期的数学课上,我将带领学生们学习《捉迷藏》这一课题。

这是一堂充满乐趣和挑战的数学课,旨在通过游戏让学生们掌握数数、寻找规律和空间感知等数学技能。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数学启蒙》,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第45页至第47页。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捉迷藏游戏的规则,并通过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引导学生们学习如何数数,如何寻找隐藏的物品,以及如何观察和发现规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数数的基本技巧,能够在游戏中独立完成数数任务。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找到隐藏物品的位置,培养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掌握数数的方法和技巧,能够独立完成数数任务。

教学难点则是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发现隐藏物品的位置,并能够描述和表达自己的发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图片卡片、实物模型和计数棒等教具。

学生们则需要准备好自己的笔记本和彩色笔,以便记录和表达自己的发现。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讲解一个简单的捉迷藏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捉迷藏的规则和乐趣。

2. 讲解:我会通过图片和实物模型,向学生们展示捉迷藏游戏的场景,并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隐藏物品的位置。

3. 实践:学生们将以小组形式进行捉迷藏游戏,通过实际操作来锻炼自己的数数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主要包括捉迷藏游戏的规则、数数的方法和技巧,以及空间感知能力的培养等内容。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捉迷藏游戏的规则。

2. 请学生们通过观察和思考,找出隐藏物品的位置,并画出自己的发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捉迷藏游戏,学生们在实践中掌握了数数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对于观察和思考的引导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捉迷藏》教学设计

《捉迷藏》教学设计

《捉迷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并掌握游戏规则,能够积极参与游戏。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反应速度。

二、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足够的教具,如绳子、口哨、标记物等。

2. 确定游戏规则并准备好游戏区域。

3. 分组设计,确保每个小组人数平衡。

三、教学过程
1. 游戏说明
教师简要介绍游戏规则,包括“捉”的方式、“藏”的地点、时间限制等。

2. 分组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确保每个小组都有相同数量的成员。

每个小组分别选择一名“捉”和其他同学作为“藏”。

3. 游戏开始
教师吹响口哨,游戏正式开始。

学生们根据规则进行躲藏或寻找
的行动。

4. 游戏结束
时间到或者所有学生都被找到后,游戏结束。

教师对学生们的表
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

四、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游戏,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提升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
能力。

同时游戏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反应能力,使他们在轻松的
氛围中学会如何处理各种情况。

这种教学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
习热情,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是一次富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一年级下册数学捉迷藏教案模板

一年级下册数学捉迷藏教案模板

一年级下册数学捉迷藏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捉迷藏教案模板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下册数学捉迷藏教案模板,欢迎大家分享。

一年级下册数学捉迷藏教案模板1本课是在学生联系生活、收集数据、讨论读法、巩固与应用下完成的。

引导学生不是为了读数而读数,而是通过会读较大的数来了解大数在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

本节课完成较好的部分有以下几部分。

1、创设了让学生收集大数这样一个活动。

主要让学生知道了大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2、在读数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并关注合作的过程。

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读数,在独立思考的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对于学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困难及时进行反馈。

3、在巩固与应用过程中,学生都能认真地练习,但出现的问题不少。

如:在读书时,读万级的数漏写“万”字。

不足之处在于,我有时会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同时没有很好地把课堂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解决掉。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知道1公顷有多大,1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关系、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1公顷有多大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平方米与公顷之间的换算、教具准备:标杆与绳子、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2、什么是1平方米?什么是1平方分米?什么是1平方厘米?(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3、1平方米=()平方分米3平方米5平方分米=()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5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二、学习新课、1、谈话引入计算一般物体的面积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今天我们要学习计算土地的面积单位———公顷、(板书课题:土地面积单位———公顷)2、公顷的认识、(1)教师谈话:计算土地的面积有平方米和公顷、1平方米有多大,大家都知道了,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那么1公顷有多大呢?咱们去实际测量一下、(2)实际测量、带领学生到操场,先量出边长1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和绳子围起来,说明这么大的土地是1平方米、再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和绳子围起来,提问学生这块土地有多少平方米?让学生在这块土地四周看一看,这么大是100平方米、然后教师说明100个100平方米这么大的土地是1公顷,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公顷有多大、(3)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关系、回到教室,教师提问,唤起学生的想象①刚才在操场第一次围出的正方形有多大?它们的边长是多少?②第二次围出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面积有多大?(教师板书:100平方米)③1公顷有几个这样的正方形土地?(100个)④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你是怎样推想出来的?(100×100=10000)教师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教师说明:教室的面积一般有50平方米,200个教室面积大约是1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那么2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30000平方米=()公顷、(4)练一练、4公顷=()平方米50000平方米=()公顷3、教学例题、(1)教师说明:丈量土地时,一般用米做长度单位来丈量,算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之后,再换算成公顷、(2)出示例题: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提问①长方形面积怎样求?②怎样由平方米换算成公顷?由学生列式计算、(3)练一练、一块边长是400米的正方形麦地,有多少公顷?全体学生在本上做,由一名学生在投影片上做、订正时,提问学生怎样想的?已知正方形边长,可以求出什么?怎样换算成公顷?三、巩固反馈、1、课内练习、(1)北京的—广场是世界上的广场,面积约40公顷,约合()平方米、(2)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的宫殿,占地面积720000平方米,合()公顷、2、课后练习、(1)量学校操场的长和宽,计算它的面积,看够不够1公顷、(2)7公顷=()平方米60000平方米=()公顷(3)一个飞机场新建一条跑道,长250米,宽80米、占地多少公顷?板书设计:土地面积单位——公顷例、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250×120=30000(平方米)30000平方米=3公顷答:这个果园有3公顷、土地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一年级下册数学捉迷藏教案模板2教学内容:根据测量的`有关内容,自行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1、学会步测、目测等测量方法,了解光侧、影测、绳测等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捉迷藏 ︳北师大版 (2)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捉迷藏 ︳北师大版 (2)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捉迷藏︳北师大版 (2)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较熟练地使用数学口诀和算法,独立地解决简单配对问题。

•学生掌握少数的数学术语,如“对称”,“一一对应”等。

•学生能够对简单的光线追踪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独立地解决简单的配对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对光线进行有效的追踪,得到正确的答案。

教学过程1、引入新内容(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引入学生身边的小游戏,例如捉迷藏,和学生一起探讨游戏中的配对问题以及光线追踪问题。

在学生有了对游戏的一定了解之后,引入今天的数学课程。

2、学习讲解(15分钟)老师可以以一个小动画为例,讲解“对称”和“一一对应”的概念。

同时,老师讲解简单的数学算法和口诀,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

3、配对问题练习(20分钟)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配对练习,帮助他们更好的掌握数学口诀和算法。

例如,老师可以把一堆数字写在黑板上,并要求学生进行相加、相减、相乘、相除等运算。

4、光线追踪问题练习(20分钟)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光线追踪问题练习,例如图中的光线从哪里射出,经过哪些物体的反射后,最终到达哪个位置等。

通过这样的练习,帮助学生培养对光线的理解和敏锐的观察力。

5、总结与作业(10分钟)对今天学习过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在作业中进行进一步的巩固。

作业内容可以是简单的配对问题练习,或者是对图中的光线追踪问题进行答案的书写和分析。

教学反思本堂课程主要是针对一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通过引入身边的小游戏和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算法和口诀,以及对光线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本堂课程,我认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在接下来的课程中,需要进一步的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捉迷藏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捉迷藏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捉迷藏一年级下数学教案,捉迷藏。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理解捉迷藏的规则并进行游戏;(2)能够在游戏中运用简单的数学概念,如数数、加减法等;(3)能够在游戏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2)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捉迷藏的规则和技巧;(2)在游戏中运用数学概念。

2. 教学难点。

(1)在游戏中灵活运用数学概念;(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准备。

1. 教具准备。

(1)捉迷藏游戏道具;(2)数字卡片;(3)计数棒。

2. 教学环境。

教室内要有足够的空间供学生进行捉迷藏游戏。

四、教学过程。

1. 游戏规则介绍。

(1)老师向学生介绍捉迷藏的游戏规则,包括藏匿地点、寻找方式等;(2)老师示范捉迷藏的基本技巧,如如何快速找到藏匿的同学。

2. 游戏进行。

(1)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名同学作为“捉”的人,其他同学作为“藏”的人;(2)老师设置游戏时间,学生们开始进行捉迷藏游戏;(3)在游戏过程中,老师可以提醒学生运用数学概念,如用数字卡片表示分数,用计数棒进行计数等;(4)游戏结束后,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游戏中的技巧和经验。

3. 游戏反思。

(1)老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游戏反思,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游戏中的体会和收获;(2)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游戏中如何运用数学概念,如何进行合作等。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在游戏中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游戏中运用数学概念,也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新的认识和兴趣。

希望今后能够通过更多的游戏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捉迷藏》 教学设计

《捉迷藏》 教学设计

《捉迷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捉迷藏的游戏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捉迷藏游戏中的数学原理,如位置、方向和距离的概念。

(2)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捉迷藏中问题的方法。

2、难点(1)在复杂的场景中准确判断隐藏者的位置。

(2)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捉迷藏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游戏竞赛法:以游戏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包含捉迷藏场景、问题和答案的课件。

2、道具:准备眼罩、标志物等用于实际游戏。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小朋友们玩捉迷藏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玩过捉迷藏吗?在捉迷藏中有没有遇到有趣的事情或者难题?2、讲授新课(1)介绍捉迷藏的规则:一个人蒙上眼睛,其他人在规定的范围内躲藏,蒙眼者要通过寻找线索和推理找出躲藏者。

(2)结合课件中的场景,讲解位置、方向和距离的概念。

例如:“小明躲在大树的左边,距离大树约 5 米远。

”让学生理解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位置。

3、小组活动(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推选一名蒙眼者和若干躲藏者。

(2)在规定的区域内进行捉迷藏游戏,游戏结束后,小组内交流心得体会,讨论在游戏中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更好地躲藏和寻找。

4、课堂练习(1)展示一些捉迷藏的问题,如:“小红躲在花坛的后面,花坛在教室的西南角,你能找到小红吗?”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寻找的路线。

(2)小组内互相检查答案,教师巡视指导。

5、总结归纳(1)请学生分享在游戏和练习中的收获,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2)强调数学知识在捉迷藏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捉迷藏-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捉迷藏-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捉迷藏-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理解并掌握数学中的“捉迷藏”游戏。

2.能够在游戏中加强数学计算的练习和思考。

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让学生理解游戏规则和数学原理,积极参与游戏。

2.难点:如何在游戏过程中进行数学计算,并能够帮助小组取得胜利。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3.1 教学内容
1.学生理解游戏规则和数学原理。

2.分组进行游戏。

3.2 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法。

2.团队合作学习法。

3.游戏教学法。

3.3 教学步骤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和数学原理。

2.分组进行游戏。

3.整理游戏思路,讨论数学计算方法。

四、教学评价
1.加深学生对数学相关概念的理解。

2.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际能力。

3.学生能够根据规则计算正确的数学答案,获得游戏胜利。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在游戏中更容易接受数学这门学科,而且游戏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原理,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让学生分组对战,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和交际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游戏中投入不足,导致整体参与度不高。

针对此问题,我会更加注重精准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点,创设更加吸引学生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其中。

捉迷藏小学数学教案

捉迷藏小学数学教案

捉迷藏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加法与减法运算
教学过程:
1. 热身游戏:老师指定一个学生为“追逐者”,其他学生为“藏匿者”。

追逐者需要数出一个数字,其他学生在数字范围内选择一个数字作为藏匿地点。

追逐者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找到尽可能多的学生,每找到一个学生,学生需要进行加法或减法运算,如果算对了,便可逃脱,否则被追到的学生成为新的追逐者。

2. 提出问题:在游戏过程中,老师可以出一些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题目,要求学生在答题的同时也进行藏匿和寻找的操作。

3. 游戏实践: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组长担任追逐者,其他成员为藏匿者。

组长在规定时间内寻找尽可能多的队友,队友成功躲藏并回答问题即可逃脱。

4. 总结归纳:课程结束时,老师跟学生们一起总结加法和减法运算的规则,让学生们分享在游戏中学到的知识和技巧。

教学反思:通过捉迷藏游戏,孩子们在娱乐中学习,增加了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了学生对于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的理解。

教学中加入了竞争和合作元素,使学生们在游戏中不仅能够巩固知识,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

2023年一年级数学《捉迷藏》教案(通用6篇)

2023年一年级数学《捉迷藏》教案(通用6篇)

2023年一年级数学《捉迷藏》教案(通用6篇)一年级数学《捉迷藏》教案篇1教学目标:1.运用已有的生活阅历和学问,探究出十几减8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十几减8的减法。

3.通过激励算法的多样化,培育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立性。

培育学生仔细学习、主动思索的习惯,使他们体验胜利的喜悦。

4.培育学生迁移学问的实力。

过程与方法以动手摆小棒操作为载体,通过2人小组在合作沟通共享中逐步加深对减法的相识和理解,积累数学活动的阅历,提高口算的实力。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视察数学情景图,你发觉了什么数学信息?生:我发觉的数学信息是:有13个小挚友在捉迷藏,望见了8个小挚友。

师:依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有13个小挚友捉迷藏,找到了8个,藏起来有多少个小挚友?师:你能用手中的小棒摆出这个数学情景吗?生:摆一摆。

我用13根小棒代替13个小挚友,再拿走8根小棒表示望见的8个小挚友,还剩下5根小棒也就是藏起来的5个小挚友。

小挚友们,你们同意我的想法吗?生:同意。

师: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这个数学情景吗?生:能,我先画了13个三角形,再划去8个三角形,还剩下5个三角形。

小挚友们,你们同意吗?生:同意,我还有其他想法。

师:你能用算式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二、小组共享,探究新知生:13-8=师: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出示学习要求1.先独立思索,想想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2.2人小组合作完成,把自己的想法共享给你的同桌。

3.2人小组上台共享给全班小挚友,其余的小挚友评价。

师:哪个小组情愿上台向全班小挚友共享你们小组的想法呢?生1:我们小组的想法是:摆小棒,我先拿13根小棒,一根一根的减,直到减8根,还剩下5根。

生2:我的想法是:做减法,想加法。

8+5=13所以13-8=5.一年级数学《捉迷藏》教案篇2教学目标:1、学问与实力在详细的环境中运用已有的生活阅历和学问,探究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请仔细看图,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你们喜欢捉迷藏吗?你们都是怎样玩捉迷藏的?今天我们一77,1425563155&fm=23&gp=0.j
引入课题:捉迷藏
/view/d1cda824dd36a32d73758172.html
五、总结:
这节课你学的开心吗?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结)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课堂才会活跃、有效、成功。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捉迷藏(十几减8)
教学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
2、学科:数学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计数器、小棒20根
5、教师准备:ppt课件,小棒。
教学课题:捉迷藏(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节课教材借助学生熟悉的“捉迷藏”的情景,帮助学生学习十几减8的计算,教材通过三个问题从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退位减法。
三、利用媒体理解算理,突破难点
破十法和平十法学生不太容易理解算理,为了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理解算理,当学生讲到一种算法时,请学生复述后,我就利用课件进行演示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突破难点。
课后,虽然对这节课感觉良好,但还是有些方面没有处理好,比如:一味的追求算法的多样化,而忽视了对其中两种方法的强化,导致了个别孩子连一种方法都说不清楚。在计算时到底用什么方法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还有个困惑的地方,就是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到底要不要教给他们一种固定的方法呢?我觉得应该还是有必要的。
教学时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捉迷藏,让学生从这一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再列式计算。课堂上,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思考,让他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计算“13-8”的结果。在老师的引导下,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用一个一个的减算出结果的,有用破十法算出结果的,有用做减法想加法算出结果的,还有用平十法算出结果的……,由于学生用足了自己已有的经验,因此,课堂上探究的气氛浓厚,学生的情绪饱满。这样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对新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组织教学,不仅能更好地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培02d276a200292ecd.html
(3)算一算。(也可以用计数器做一做)
12-8= 17-8=
这两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然后再说一说计算方法。
三、运用新知,自主练习
1、用小棒或计数器做一做、算一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环境中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探索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
2、能正确计算十几减8的减法,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探索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十几减8的计算算理。
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自主操作探究、合作交流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动手操作让学生手脑协作,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合作交流,学生的积极情感才能得到发展,启发式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列出算式,算出得数。(展示学生结果)
4、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先让学生算出得数,再尝试让学生说出每组算式的规律。
5、游戏:摘苹果。
苹果树上的苹果又大又红,但每个苹果上有一个算式,正确的计算出得数才能顺利的把苹果摘下来。比比谁的苹果摘得多。当同学摘苹果时么算的?其余学生评价,教师写过程和得数。
11-8= 14-8=
2、画一画,填一填。
让学生在书本上画出计算过程。学生独立完成后,再指名说一说是怎么画的
3、发展练习(p3页第3题)
出示主题图:/p-608379912.html
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大屏幕出示:/view/32b5672a482fb4daa58d4bfc.html
4、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2)列出算式:13-8=?
(3)试一试,你会计算得数吗?
13-8=5
5、小组内讨论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课件展示算法:参考二、学习新知,自主探究
1、课Βιβλιοθήκη 出示主题图/view/1087c705844769eae009ed5b.html
2、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师:小朋友们,请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发现了那些信息?
指名说一说图意:我们一共来了13人,现在只能看到8人了。
3、提出问题:藏起来的小朋友有多少个?
/thread-262548-1-1.html
6、操作
(1)摆一摆、圈一圈。
摆13根小棒,从中拿出8根,可以怎样拿?在桌子上摆一摆,圈一圈。让学生理解13-8=5的算理。
(2)看一看,说一说。
看线段图,说一说13-8在图中表示的含义,并带着学生亲自数一数13往前数8个数,是5。
2、讨论交流、优化算法
在探索算法这个环节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如:“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你知道为什么可以这么算吗?”“你的算法与他不同在哪里?”“和他的方法一样的有哪些同学?”“还有和他不一样的算法吗”“还有没有没听懂的?”“你能帮他解释一下?”“你说的很有有道理”“为什么要把小棒分成10和3呢?”“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在我适当的引导下,学生不仅了解了算法的多样性,还理解了算法的合理性、培养了优化意识。由于算法探索、优化这些环节教得实,在之后的练习中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及计算速度都比较好。巩固练习时,将摘苹果游戏引进课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学生在享受游戏的同时掌握了十几减8计算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