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流动人口的社区化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流动人口的社区化管理
摘要:流动人口为城市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同样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导致某些有碍于城市管理的社会问题。以社区为立足点,探讨其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作用,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二是加强房屋出租管理;三是加强流动人口检查工作;四是促进社区管理内容及形式的多样化。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社区
中图分类号:c91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075-02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成为一种常态,特别是近十年来,其规模与速率不断地扩大。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流动人口)已经达到2.6亿人,流动人口逐渐成为城市人口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并为其提供服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区作为流动人口居住的地理空间场所,为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的改革提供了优越的载体。所以,应该以社区为介入点,完善我国人口管理制度,使流动人口顺利融入城市,实现社会和谐。
一、流动人口传统管理模式
流动人口的传统管理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形成的,强调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防范式管理,以“城市不稳定因素”的角度
来看待流动人口,通过行政命令、强制性手段简单地进行管理。但是传统管理模式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传统管理模式是一种以社会治安为目的的手段,对流动人口本质上认识不清,着重于对其的防范。随着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深入,他们的心态正逐渐发生改变,并不是当初那种完全以挣钱为唯一目的,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经过多年的打拼,他们更加渴望融入城市生活。这一类人群并非是社会治安问题的隐患,而是城市潜在定居者。
第二,传统管理模式缺少“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甚至是基本生存保障。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农民工(主要是流动人口)的贡献,他们理应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与待遇,但是由于制度缺陷和管理理念的差异,他们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服务,传统管理模式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都没有实现全面而有效的管理。在管理政策制定与管理过程中对流动人口的歧视,让传统管理模式无法延续下去。
第三,传统管理模式手段单一,主要以强制性手段为主。强制性要求流动人口办理暂住证等证件,可能使其心理产生抵触的心理,流动人口暂住证办理率低是现实生活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公安机传统的基础工作方式面对人口的频繁流动显得“苍白无力”,其他可依靠的外部渠道则受制于机制不畅而未得到有效利用。”[1]应该
将证件的办理与实际利益相联系,提升其主观意愿。
二、社区及社区化管理模式
社区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德文(gemeinschaft),意为共同体。根据地缘关系可以将社区定义为“人们在地缘关系基础上结成的互助合作的共同体,用以区别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互助合作共同体”
[2]。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社区的建设逐渐运用到我国的实践当中。由于流动人口具有流动性强、关系松散等一些特点,以社区为载体,通过社区化管理模式,能够更有效地针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完善城市管理机制。
所谓社区化管理模式,就是指“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宏观调控以及有关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和指导下,基层社区以社区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基础,运用社区管理的机制与手段,促进社区整合与稳定,以达到管好外来流动人口之目的的一种管理模式”
[3]。此种模式包含了户口管理、治安管理、社会管理和服务管理,有针对性地对流动人口进行全面而有效地管理。
当前我国社区化管理模式根据其内容、目的上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自治式、参与式、服务式与激励式这四种类型。
1.自治式管理
自治式管理模式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在尊重社区居民(包括流动人口)意愿的基础上,制定村规民约,实现居民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此种模式的鲜明特点在于村规民约的制定。在以流动人口为
主的社区内,房屋出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由于登记制度不完善、居民登记意愿不强,无法了解流动人口的准确信息,给社区治安甚至是不法活动带来隐患,相比于传统管理模式,流动人口的自我管理与约束更加行之有效。
2.参与式管理
参与式管理是将流动人口作为社区管理的多元主体之一,介入到社区管理政策、方针的制定过程当中,当地人与外来流动人口互相合作,打破原有的城乡分界,提升流动人口的自我认同与社区归属感,促进其融入到城市生活当中。“对一直处于城市政治和文化生活边缘的流动人口群体来说,在树立自信和建立自尊、改变城市生活中漠视参与的过客心理、参与活动中培养流动人口自身能力和素质、分享城市建设成果以及改变城市生活中内化的社会交往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4]
3.服务式管理
服务式管理模式着重于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满足其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创造出更好的居住和发展环境。外来人口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理应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而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子女教育、住房、就业、医疗等一系列问题。
4.激励式管理
社区以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为手段,引导流动人口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共同实现社区管理的目标。发掘本社区流动人口中的
典型事件,通过宣传报道,激励其他人的模仿。比如说选取“创业先进人物”、“先进道德模范”等等。物质或精神的激励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现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与社区的稳定和谐。
三、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基本内容
政府所提供的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保障、治安、卫生在内的公共服务,都要社区为基本依托,才能让流动人口真正的享有。一般来说,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基本内容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日常管理
有关部门要把流动人口管理作为社区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议事
日程,加强对流动人口基本信息(流量、流向、职业分布、婚姻状况、年龄、性别等等)的调查。核查与发放与流动人口相关的证件,对因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办理的外来居民,应该督促其补办。建立流动人口基本信息网络化机制,在利于人口管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为流动人口提供方便。
2.专项管理
社区要与公安、工商、计划生育、卫生防疫等部门相互合作,加强信息沟通,成立相应机构,对社区内的房屋出租、治安、计划生育、卫生情况进行专项管理。社区由居民推选部分流动人口为代表,对专项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同时引入社会非营利组织,借助社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