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对通识教育内涵的理解
在当今的高校中不少大学生对在大学里学习通识课表示不理解。

在我的身边,有的同学感到奇怪,我毕业后想当会计、程序设计师,为什么必须学习一些与自己的专业没有任何直接关系的课程呢?为什么要在专业之外学习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课程呢?有的同学认为通识课就是基础课或选修课,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学习上的需要来选择课程,选通识课就是为了凑学分的;还有一些同学则抱怨教学计划里为什么要安排通识课,最好是专业课多多益善。

对于这些问题,我认为当今的大学生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通识教育,以及对通识教育内涵的理解。

这对我们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提高个人素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又称“通才教育”。

它是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道德、情感、理智等方面全面发展。

美国是开展通识教育最早、最完善的国家之一。

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

哈佛大学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学之一。

对于通识教育,哈佛大学第25届校长Derek Bok曾说:“大学生在知识学习上,应该深度及广度兼备。

一方面应该通过专业课程,对某一知识体系作深入的研究,一方面应该对其他领域作广泛的涉猎。

大学生应该有清楚且具风格的表达能力,应该对数据资料有基本的处理及解释能力,至少对一种外国语语言达到起码的程度,并具有清晰的思考及批判能力。

” 1973年,哈佛文理学院院长Henry Rosovsky负责推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

他说:“大学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导学生将来生计所需要的特殊技能,不在于训练优秀的律师、医生,或工程师,而在培养一个有能力有教养的人……职业技能训练不是大学教育的目标,因为在成为一个律师或医生之前,这个学生必须先是一个人,一个受过教育、有能力而且明理的人。

如果大学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学生就会成为有能力而且明理的律师或医生……而一个成功的律师或医生,如果没有经过全人教育的洗礼,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个脑袋里塞满资料的机器,没有思考的能力,无法把握原则,明辨是非,更没有办法应付多元的价值观及未来世界各种难题的考验。


正是基于以上的教育理念,哈佛大学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一直推行通识教育课程计划,并对美国的高等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如今的大学生就业已经不是过去的定向培养,整个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也必须随着转变。

此外,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以广泛的通识教育为基础,如果学生不了解各领域最基本法则,也很难在这个信息时代真正成为专业人才。

基于这种认识上的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不少研究型大学都纷纷进行通识教育的探索。

例如北大自2001年起开始实行的元培计划等等。

目前,人们对通识教育内涵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第一,通识教育是非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是强调专业技能和谋生手段的培训,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

而通识教育旨在让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得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育,是非功利性的,能使人受益终生。

第二,通识教育是人性教育。

它是人的智慧和见识的通性,它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美感教育、独立人格教育,体现人文关怀,旨在促进人文、社会和科技
文化沟通,发展全方位的人格。

第三,通识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

通识教育旨在给予学生基本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使其获得一个合理的能力结构。

第四,通识教育是思维方法教育。

通识教育不在于让学生掌握某一学科的系统知识,而在于训练学生运用和分析知识的方式方法和特有的科学思维方法。

总体而言,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的整体素质,而并非培养人的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

它强调整合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重视培养人的思维方法及敏锐的洞察力;强调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同时也重视人的情志的培养等。

总之,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完整的人,是在为学生未来人生做准备。

“在大学中推行通识教育”是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

人们已经意识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大学,不仅要培养出大批的科学家、工程师、律师、会计师和计算机专家,更应该塑造出睿智的灵魂,培育出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崇高的道德情怀的健全人格。

换句话说,在任何时候,对于大学来说,陶冶性灵都是比造就专家更为重要的事情。

真正的大学首先要去发掘和弘扬人性中的那些神圣而潜在的基质,而不是批量生产模式化的专业人才,这正是大学不同于工厂的关键所在。

现在在很多大学的课程体系设置中,专业课程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通识课程却有了明显的增长趋势,推行通识教育已成为一种共识。

简要地说,当代大学生接受通识教育的积极意义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必不可少、强有力的支撑。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

通识教育所针对的只是被高度片面化和极端化的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绝不是去造就空想家,而是要造就具有怀疑与批判精神、创新勇气与能力的善于思考和探索的人。

通识教育并不排斥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反之,贯彻着博雅精神的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也不排斥通识教育。

2、心智训练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

有一种对通识教育的肤浅的理解,认为通识教育就是拓宽知识面,增加若干概论性质的或者人文方面的课程。

必须了解,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在于让受教育者了解不同知识的内在统一性和差别性,了解不同学科的智慧境界和思考方式,从而达到对客观对象的更高境界的把握。

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是将人文学与科学间的鸿沟盖接起来,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思考。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心智训练比知识传授更重要。

3、共同要求与个人选择的关系。

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需要多样化的人才。

教育必须让学生学会选择。

哈佛大学曾经要求学生在核心课程的选修中,选择一个与自己未来专业期望最远的门类,可谓用心良苦。

通识教育要求我们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为学生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而这本身亦即对学生的一种人文精神的熏陶。

可见,加强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开放的形象思维和灵活的思维能力,为创新思想的迸发打下基础,也与专业教育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如果有人要问,大学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比何者更重要?二者都重要。

但是,前者是基础。

对学生的通识教育搞好了,人格基础好了,就为他们专业学习在价值理想、基础文化、认知、道德、情感、意志、体质等方面提供了的坚实基础,也为他们回归社会去开拓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国内各大学的通识教育设计各有不同与
侧重,我们既要认真借鉴,也不可迷信去生搬硬套,关键是要依据实际与通识教育的原理与本质来讲道理,来讲根据,也就是要实事求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