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摘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反作用,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本文将从这三方面进行论证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二者紧密结合才能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关键词:实践认识基础能动反应统一发展我国哲学界也普遍认为:“认识和实践是分不开的,没有脱离认识的实践”,“实际上没有纯粹的认识,也没有纯粹的实践”,“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实践和认识是一对基本矛盾,它们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不可分割的”。
实践与相互紧密结合和相互依存。
人类经历了千年之久,从迷信的幻想到付诸实践。
人们在认识中将现象的本质运用于实际的生产生活活动之中。
这不断提高了人类社会生产效率和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而这些认识在不断的实践中改良,又指导于实践。
正是由于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促进,社会才可以不断地向前发展。
我们只有客观的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才能促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而可以取得长足的发展。
下面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二者的关系: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
“一个苹果砸到牛顿,才能砸出万有引力的定律”,这可说明令人震惊的定律背后曾发生了伟大的实践与精彩的经历,正因为有了实践,有了思考,才有了经验总结与认知,便诞生了“万有定律”的知识。
牛顿说过:“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伟大的发现发明得益于前人的总结,前人的实践。
而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即实践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既不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
《马原》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马恩思想概论》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是对实践与认
识之间关系以及发展规律进行论述的一章。
这一章节主要围绕着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展开,深入阐释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以及二者的发
展规律。
以下将对该章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
进一步,实践与认识的发展具有辩证规律。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的统一体。
这种统一体包括四个阶段:实践,认识,实践,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实践为主导,认识居于次要地位。
实践的发展为认识提供
了条件,而认识又为实践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这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关系,推动了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发展。
最后,实践与认识的发展是不断深化的过程。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实
践活动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追求认识的真理和规律。
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最终达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境地。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这一章节,
深入阐述了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发展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为实践和认识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实践与认识
的发展也具有不断深化的趋势,由感性到理性、由片面到全面,最终达到
辩证唯物主义的境地。
这一章的内容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观点,对于我们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哲——3.实践观:实践、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和地位
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 客观物质活动
原始人在劳动
现代化农业收割机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 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 的现实基础。
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美苏宇航员太空握手
人类写给外太空的信
实践的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 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 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亚里斯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搭载嫦娥一号卫星的火箭点 火发射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 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主体
实践
主体客体化
实践 手段
实践 客体
客体主体化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价值关系: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在这一讲中,我们主要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角度阐述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人的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这 一讲的学习,进一步树立马克思主关于实践是认识论的首 要和基本的观点,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我们的 社会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实 践 • 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实 践
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2)-2
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2)-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归根到底是由客观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决定的,同时又取决于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相统一的辩证本性。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思想指导。
认识运动是一个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不断发展,实现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历史的统一。
实践与认识具有辩证的统一的关系,以下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了这一关系: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认识依赖于实践,产生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发展的无止境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无止境。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生产与实践的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为了解决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人们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取决于人们社会实践的需要和水平,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围绕着各个时代人们社会实践的需要进行的。
其次,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实践中,人只有在变革事物的实践中,人同客观对象反复相互作用,变革客观事物,人们才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认识其本质和规最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认识实践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有效的改造世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最终归宿。
在实践中生产、发展的认识,又要为实践服务。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强调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二、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对实践指导的两种情况,在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同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又强调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实践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实践论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①实践或认识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具有实践或认识能力的人,是人类活动中唯一能动的要素②认识主体的能动性表现在: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并通过指导实践活动实现对世界的能动改造。
③实践或认识客体是指社会主体所要改造或者探索的对象。
它主要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④实践或认识的中介则是指社会主体在改造或探索现实世界的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⑤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⑥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②在整个人类认识的过程中,实践处于基础地位,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③实践决定认识,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科学的理论能够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极大地推动人类的理论创新,推动实践的发展;而错误的、反动的理论会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到阻碍作用,使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遭受挫折和失败⑤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多方面:使主体把握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改造世界的活动;使主体预见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预先确定相应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使主体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选择最佳的行为方式(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特点①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认识主要有两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②直接经验指的是人们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和经验,间接经验是指人们通过他人或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最终来自于实践③直接经验是认识的“源”,间接经验是认识的“流”2.认识的本质(1)认识的本质和两条认识路线的特点①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②人的认识过程不是机械的、消极的、照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个在大脑内部进行抽象和重构的能动的过程③在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反映论和先验论④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认为认识是“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过程,先验论则是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坚持认为知识是“从感觉、思想到物”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小论文-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并贯穿了唯物辩证法原则,创立了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突出地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于以下几点: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
”没有实践,客观事物同认识主体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认识。
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仍为直接经验。
这就是说,一切知识就其最初来源而言,仍然是实践。
我国东汉时期(公元25-120年)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对雷电现象做过解释。
他说:“雷者,太阳之激气也。
”1752年7月,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日子里,将一条金属丝拴在风筝上,并让其与一根麻绳相连。
麻绳被雨淋湿。
当他牵绳子的手靠近腰间的钥匙时,钥匙上突然射出一串电火花。
这说明雷电是大自然中放电现象。
通过千百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人类才逐渐对雷电现象有了清晰的认识。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一切的认识都是实践的结果,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这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直接相关。
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因而随着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人的认识和知识必然也要跟着发展。
具体情形是这样的:第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推动着人类的认识不断发展,人们在总结实践提供的新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新理论,解决了新课题,认识也就向前发展了。
近几十年,工业农业和军事发展的需要,产生并推动了高能物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遗传工程学、现代材料学等学科的发展。
马克思实践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的标准,认为人们通过实践与自然界和社会交往,不断改造和认识世界。
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论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
通过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人们通过实践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不断获得感性认识,进而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的层面。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的真理性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证实。
理论是对实践经验的引申和总结,而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落脚点。
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3. 实践是社会变革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倡导在实践中寻求社会变革,实现人类的解放。
通过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
只有通过人们的实践行动,改变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条件,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 实践是实现个体自由的途径:马克思主义认为,真正的个体自由是通过实践实现的。
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个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实现自己的真实需求和价值。
不断地参与实践,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实现全面的个人发展。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作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根据,实践是推动社会变革和个体自由的动力。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深入了解社会现象和规律,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全面的自由。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实践的概念有两个重要的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1. 生产实践:马克思主义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生产实践,即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进行着物质生产和经济活动,并通过劳动创造出各种价值和财富,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
生产实践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对于社会的运行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 阶级斗争的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是通过阶级斗争实践来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阶级存在着矛盾和对抗。
通过阶级斗争的实践,被压迫阶级争取解放,推翻压迫阶级,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从实践和认识关系,谈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和规律
3 从实践和认识关系,谈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其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以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条件和社会科学条件为基础的,其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中国革命的条件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不同,紧密结合时代条件和中国的国情才能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并作出科学的理论概括,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仅仅是理论活动的过程,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进程,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了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和失误的历史经验,也总结了国际的经验,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邓小平理论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为了胜利完成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的根本保证。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这三大理论成果的科学性、真理性,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已经得到证明。
2.21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和认识
课外补充资料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和认识一、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二、认识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认识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等)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而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有的初步认识。
(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把人引向歧途。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避免教条主义(教条主义亦称“本本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常见的哲学谚语】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百闻不如一见;要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熟能生巧,巧能生精;久病成良医。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真金不怕火来炼;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事实胜于雄辩。
③正确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趁水和泥,趁热打铁;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④一切从实际出发:出门问路,入乡随俗;尽信书不如无书;不怕乱如麻,只怕不调查;识时务者为俊杰。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的实践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方法论,它强调实践对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性。
实践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改变客观世界的过程,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践是认识世界的基础实践是人们对外部世界进行认识的基础和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来逐步深化和拓展的。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够获得对事物的真实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真正认识和改变世界。
二、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动力实践不仅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改造世界的源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通过人们对世界的实践活动来推动的。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不断地改造和进步。
实践是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的源泉,实践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是一种把握和认识历史变革规律的方法论。
它通过对社会实践的研究,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辩证法规律。
实践是历史辩证法的实践,通过实践的活动,人们可以深入地认识到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而指导实践的实施。
四、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发展的重要性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也是理论发展的动力。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够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发现理论的不足之处,并通过实践的实施来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五、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本身是紧密联系于实践的。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哲学体系的根本区别所在。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把实践放在了理论研究的核心位置,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能够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
六、结语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的实践,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要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什么哲学道理 ?
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 识是物质的反应。这就要求一切从实际出 发,主管必须符合客观。 2.因为樵夫熟悉山中情况,渔民了解水的习 性。故我们要上山,必须问樵夫;要下水 ,必须问渔民。这说明想问题办事情,要 从实际出发。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通过。--泰戈尔
举个例子: 日本科学家发现,在零下273摄氏度的 极低温和18特斯拉的强磁场下,符合晶 体电阻为零,呈超导状态,这就是“磁 场感应超导现象”,这一发现打破了迄 今为止认为强磁场会使超导物质的超导 性消失的认识。
三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就是人类按照有利于 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变世界事物的现存形式,创造 自己的理想世界。 •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和实践必须相结 合。 • 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理论为指导。 • 理论的作用离不开实践的作用。思想理论的力量只有当它 们被作为实践力量的人所掌握,运用于具有直接现实性的 实践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发挥出来。 • ——理论与实践结合是达到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途径
•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认识和改造客观世 界;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 • (1)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 。
• (2)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和 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其实质是提高 人的素质。
•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 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 由王国的过程。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从 实际出发,脱离实际盲目追求快速发展而 不顾社会实际,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大跃进”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认识运动史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辩证发展过程关键词:实践认识实践与认识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学说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规律及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规律还深入探究了人对物质世界的认识问题,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并贯穿了唯物辩证法原则,创立了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它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为无产阶级提供了最根本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作用认识的发生问题,即人的认识能力从无到有的发生过程问题,既是认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一切认识论都要探讨和回答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从实践既是主体和客体的相分化的标志,又是推动主客体不断实现统一的决定因素这一根本思想出发,深入地考察了人的认识能力的形成问题,认为人所特有的实践活动在人的认识能力形成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1] 中国每年春运期间客流量非常大,以致中国铁路交通难以承受,这一现象造成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一票难求”,所以火车票实名制的呼声越来越大。
为缓解购票压力,2012年元旦开始,全国所所有列车火车票全部实行实名制,缓解“一票难求”的现象,但实际上旅客需求大与客票数量有限的供需矛盾仍存在。
实践是检验知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火车票实名制实施的重要意义就在于给票贩子以沉重的打击。
每个身份证只能买一张票,即使他们用自行收集的身份证买到了票,旅客拿着这样的票也过不了检票关。
因而,从理论上来说,火车票实名制将使正常的售票渠道畅通起来。
但它在实施中可能遇到很具体的操作问题,例如:买票效率如何、隐私如何保护、身份证遗失怎么办、等一系列的实际问题。
因此铁路部门应根据出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使售票更加人性化,增加售票地点和窗口,改进设施增加对人力资源的培训,防止票贩子与铁路工作人员“内外夹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五、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第一阶段: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
官直接感受到的 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 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 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
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 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 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
•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于实践。 •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需要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一是通过实践获得丰富的感性材 料;二是对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 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
(二)第二阶段:从认识到实践
❖ 理论(理性认识)是行动的指南。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
(三)第三阶段:认识运动的 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1、唯理论 该理论贯彻到实践中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譬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个人了不起的聪明。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 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二)认识特别是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譬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个人了不起的聪明。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 认识。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 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于实践。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个基本环节,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又促进实践的发展。
实践和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深刻揭示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只有通过实际的活动,人们才能认识客观世界。
比如,一个人要学会骑自行车,就必须亲自去实践,通过不断地摔倒和站起来,才能最终掌握骑车的技能。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基础。
其次,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
认识是实践的指导和推动力量,没有认识就没有实践的方向和动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认识,人们才能不断地改进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
比如,科学家们通过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地发明创造,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是实践和认识之间辩证关系的重要原理。
再次,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体。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又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实践和认识之间不存在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
因此,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的。
最后,实践和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实践和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扩展。
因此,实践和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是与时俱进的。
综上所述,实践和认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和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只有正确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希望我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对世界的认识,推动实践的不断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马克思 论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论认识和实践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也反过来指导实践。
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
我们应该做到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循环往复以至五穷,一步步深化和提高。
于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以下是我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这一基本原理的认识。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基本涵义:从客观事物出发;具体要求:按照世界本来面目认识世界根本;实质:根据事物发展规律出发。
从实际出发之关键在从事实出发,实事求是乃一切从实际出发之理论归宿。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邓小平实事求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实际。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不断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在正确认识指导下实践能顺利进行。
中国无产阶级的在中国实现无产阶级的正确思想带领中国人赶走了列强,把中国带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新天地。
错误的认识指导,对实践产生消极作用。
由于中国领导者的错误认识发动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对中国无产阶级的发展产生消极的作用。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度,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如果割裂二者的辨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研究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9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研究吕璐璐【摘 要】本文要探讨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认识就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具有科学性,并贯穿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原则,是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通过分析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更加深入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认识与实践 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很多深刻的理论知识,其中的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更是其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是其认识观和历史观的首要基本观点,更是世界观的首要基本观点。
只有利用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才能说明物质、证实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只有掌握科学的、正确的认识论与实践观,才能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特性,提高自身实事求是的能力,在处理事情过程中始终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实践就相当于纸上谈兵,并没有什么用处。
只有真正地进行切切实实的实践,才能在实践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以及更多正确的观点、知识,在实践中一步一步提高自己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例如生活中的司机,司机在开车过程中本就是在实践。
司机只有通过实践开车,才能慢慢地积累经验,提高自己对开车的认识,并把重新认识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这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实践的认识容易发生偏差和错误。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事物的发展而变化的。
并且它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的过程。
首先在实践过程中会不断地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为之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进一步发展。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矛盾、解决矛盾,新矛盾的出现需要人们进一步地研究、探索。
其次,实践为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完整word版)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且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就是研究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它以前的认识论的本质区别是: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使认识论成为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它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出了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
离开了实践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思想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的是实践的生产力观,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则存在于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利益需要及其丰富的社会关系之中。
《实践论》全文
《实践论》全文《实践论》全文引言:《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性质和实践与认识关系的重要论述之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实践论》全文进行解读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经典著作。
正文:第一章: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马克思在《实践论》中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他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则是实践的反映和再造。
只有实践才能将认识融入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使之具有实践指导作用。
而认识则是实践的理论总结和规律把握。
实践与认识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二者的统一性在于实践是对已经实践了的认识的肯定,认识是对已经实践了的实践的总结。
第二章:实践的社会性与阶级性实践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阶级性。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实质,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而不同的社会阶级对实践的特殊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利用方式。
马克思在《实践论》中对实践的社会性和阶级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实践的特殊性和革命性。
只有在无产阶级的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
第三章:实践的兴起与发展马克思指出,实践的兴起和发展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密不可分。
实践是人类主动改造世界的行为,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的兴起是人类通过劳动改变自然、改造社会的必然结果。
实践的发展则是人类不断总结经验、创新理论、提高生产力的结果。
马克思在《实践论》中对实践的兴起和发展进行了深入剖析,为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线索。
第四章:实践的自觉性与自我反省实践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强调,实践的自觉性和自我反省是实现实践目标的关键。
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行动方向,才能更好地改造世界。
马克思在《实践论》中提出了实践的自觉性和自我反省的理论,为指导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与其他学说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内涵、历史渊源、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指实践在人类社会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从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从而认识真理,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被赋予了决定性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依据,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产生真正的知识。
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得出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的结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的检验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在哲学史上,唯物辩证法的创立者黑格尔就提出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
而马克思则进一步发展了实践观,提出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重要论断。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历史发展趋势的过程中,注重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他们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实践和革命实践,并总结了实践中的经验,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决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与价值的根本所在。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各种社会理论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它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础。
实践观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且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论就是研究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它以前的认识论的本质区别是: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使认识论成为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它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出了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
离开了实践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思想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的是实践的生产力观,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则存在于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利益需要及其丰富的社会关系之中。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
人的正确思想、科学认识都是由于实践的需要,并且在实践中产生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成为认识发展和科学进步的直接动力,人的认识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下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不断发展的。
实践还不断地给人们提出新的课题;实践创造出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其他物质条件,使认识的发展成为可能,使人们能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认识世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与归宿。
实践也需要科学理论来指导,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
实践只有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自觉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又有反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表现在:认识对实践有导向作用。
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就包含着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为先导。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只有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的实践才能充分发挥人对世界的能动的改造作用。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认识对实践的导向、预测、促进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认识有相对独立性认识是主体以观念的形式把握客体的活动。
认识遵循着自己特有的逻辑和规律。
由于认识的相对独立性,认识可以与实践同步进行,也可以不同步进行,这是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的体现。
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来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知与行、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
只有正确处理好实践与认识、知与行的关系,才能有效地从事实践活动。
3.从实践到认识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交织、互相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
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性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
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就是这个道理。
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理论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
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
4.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使认识物化、对象化,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从认识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过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般性的东西,实践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个别的、具体的事情。
一般与个别、理论与实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必须从实际出发,把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要把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同主体需要相结合,形成合理的实践观念。
理论向实践转化,根本目的是为了改造事物,以满足人的需要。
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
理论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付诸社会实践。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要使理论为群众所认同,必须采取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6.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重要原理,就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事实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不断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坚持理论创新。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
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
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创新思想的哲学基础。
唯物辩证法、科学实践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了“创新”的内涵:客观世界是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社会实践也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因此,人的认识也应该是发展的。
认识的辩证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和认识反复性及无限性的统一的原理是创新思想的哲学基础。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
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是人类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
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认识观要求我们,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坚持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提升认识,发展认识.要坚持从实践中来与到实践中去,深入了解群众,一切要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出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
只有这样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才能高效健康的进行下去。
王本海20100413162011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