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视角谈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

合集下载

张艺谋《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探究

张艺谋《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探究

张艺谋《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探究《影》是由张艺谋执导的一部具有浓厚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电影,通过描绘京剧的前世今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与延续。

本文将从主题、剧情、表演和艺术手法等方面深入探讨《影》如何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张艺谋在电影中如何巧妙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电影《影》的主题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影片以京剧为背景,描绘了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代表,凝聚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在电影中,张艺谋通过展现京剧表演的细腻和精妙,向观众传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与此影片也呈现了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挑战,通过主人公在现代剧场中努力传承京剧传统,并将传统戏曲与舞台效果相结合的创新探索,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机与活力。

在剧情方面,《影》不仅展现了京剧的艺术魅力,还通过主人公的成长故事,深入探讨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和忠诚精神。

主人公贾乃亮饰演的盲人琴师阿霞,在失去视力后仍然坚持学习京剧,并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影片通过她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京剧的执着追求,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顽强与韧性。

在情感表达上,《影》通过阿霞与她的丈夫共同守护京剧这一传统文化的凄美爱情,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和忠诚精神。

这些情感元素能够触动观众内心深处,使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共鸣和情感认同。

影片的表演和艺术手法也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影片中,张艺谋通过影像的表现手法,将京剧的独特魅力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从舞台上精湛的表演到婉转悠扬的唱腔,从传统剧目的经典演绎到现代舞台的创新呈现,影片通过表演和艺术手法将京剧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美丽展现在观众眼前。

影片中还通过影像语言巧妙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情感内涵,如家国情怀、忠诚与爱情,使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深厚内涵。

张艺谋电影中的民俗文化元素及其人类学价值

张艺谋电影中的民俗文化元素及其人类学价值

张艺谋电影中的民俗文化元素及其人类学价值张艺谋电影中的民俗文化元素及其人类学价值导语:张艺谋被誉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导演之一,其电影作品常常融入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

本文将通过分析张艺谋电影中的民俗文化元素,并探讨其所具有的人类学价值。

一、电影《红高粱》中的中国传统婚礼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以中国传统婚礼作为背景,通过对传统仪式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影片中的婚礼场面充满了华彩喜庆的色彩,舞狮、放鞭炮、簪花等传统仪式令人震撼。

这些细节不仅让观众领略到传统婚礼的独特风貌,更重要的是它们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1. 传统仪式的意义传统婚礼仪式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历史和文化的结晶,代表着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认识和期许。

通过参与传统婚礼,人们能够感受到对传统的尊重和传承,体验到乡村社会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而电影中对这些仪式的真实再现,无疑将这种认识传递给了观众。

2. 婚礼场景的叙事价值张艺谋通过电影的叙事手法,将传统婚礼中的种种仪式串联起来,用画面展示出了一个完整的婚礼场景。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传统婚礼的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镜头的切换和画面的呈现,更好地传递了人们在婚礼场景中所产生的情感、感受和思考。

二、电影《千里走单骑》中的中国盂兰盆节1. 盂兰盆节的历史背景张艺谋的电影《千里走单骑》取材自中国传统盂兰盆节,该节日起源于佛教,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思念和祝福,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文化内涵。

通过电影再现节日的庙会场景和寄托祝福的传统仪式,张艺谋向观众传达了中国人独特的宗教信仰和情感体验。

2. 盂兰盆节的人文关怀盂兰盆节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节日,它基于对祖先的尊重和关爱,通过祭拜祖先、烧纸钱等活动,表达了人们对先人的思念和回忆。

电影中的盂兰盆节场景不仅展现了这样的民俗风情,更通过角色的表演传达了对亲情、友情和家庭的无尽思念和不舍。

解读张艺谋电影作品的民族文化观

解读张艺谋电影作品的民族文化观

解读张艺谋电影作品的民族文化观【摘要】张艺谋作为中国著名导演,其电影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

本文从张艺谋电影作品中解读其对民族文化的观点。

首先介绍了张艺谋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然后分析了张艺谋作品中民族文化元素的贯穿,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体现,外部文化的引入与融合,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最后探讨了张艺谋电影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形式。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张艺谋电影作品所体现的民族文化观,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提供了对当代社会的深刻思考,对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作品、民族文化观、中国传统价值观、当代社会、艺术表现形式、融合、启示、展望、研究意义、外部文化、艺术作品、文化元素、探究、总结、引言、正文、结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张艺谋是中国著名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

他的电影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大奖,被誉为中国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

张艺谋的作品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更在文化层面上具有重要意义。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智慧。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贯穿于其每一部作品之中,为观众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景观。

张艺谋在电影中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强调家庭、忠诚、孝道等传统美德,引导观众思考人生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在张艺谋的作品中,还不乏对外部文化的引入与融合。

他善于借鉴西方电影技术和叙事手法,将其融入中国电影创作中,为中国电影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

这种跨文化的融合不仅拓展了中国电影的视野,也为观众带来了更丰富多元的视听体验。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和现代社会的启示。

他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造力使其成为中国电影界的佼佼者,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研究意义张艺谋作为中国当代知名导演,其电影作品融合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并通过对外部文化的引入与融合,塑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式大片的美学探究与思考——以电影《影》为例

中式大片的美学探究与思考——以电影《影》为例

中式大片的美学探究与思考——以电影《影》为例《影》是由张艺谋执导的一部古装武侠片,上映后广受好评。

影片不仅讲述了一个关于权谋与爱情的故事,更是展现了中式大片的独特美学风格。

通过对《影》这部电影的美学探究与思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式大片这一电影类型的特点和魅力。

首先,从影片的视觉表现上来看,《影》充满了中国传统美学元素。

在画面色调上,导演采用了古典的黑白色调,让整部影片看起来更加古朴、典雅。

同时,影片中大量运用了传统中国风格的服饰、建筑和道具,如清代宫廷服饰、古代宫殿、汉唐风格的家具等,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和魅力。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表现,使观众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中国,感受到了独特的历史气息。

其次,影片的动作场面和戏剧性表现也是中式大片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艺谋擅长创作夸张、激烈的动作场面,将中国武术的精髓融入到电影中,展现出华夏民族的英雄气概和精神风貌。

特别是在打斗场面中,影片采用了慢镜头和快剪辑的手法,让戏剧性更加突出,视觉效果更加震撼。

这种对武术的精湛表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彰显了中国功夫电影的魅力和影响力。

此外,《影》这部电影还在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上做出了很多创新。

影片通过双重身份的设定,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和复杂情感,令人陷入思考和沉思。

与此同时,影片中的女性形象也值得一提,她们不仅展现了女性的柔美和娇媚,更是在权谋和复仇中展现了果断和勇敢,成为了故事的关键角色。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描绘和对女性形象的重新塑造,使影片更加富有内涵和情感。

总的来说,通过对电影《影》的美学探究与思考,我们可以看到中式大片这一电影类型的独特魅力。

影片在视觉表现、动作场面和叙事结构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创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

在全球化的影视市场中,中式大片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表现形式,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希望未来我们可以看到更多这样的优秀作品,让中式大片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张艺谋《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探究

张艺谋《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探究

张艺谋《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探究
张艺谋的电影《影》自上映以来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这部电影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出色的表现,更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就《影》中如何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探究,从史诗般的叙事、大气磅礴的场景、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等角度来展开分析。

张艺谋在《影》中采用了史诗般的叙事手法来讲述故事。

史诗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常以叙事性强、气势恢宏、神话般的方式来表现历史的演变和人物的传奇。

在《影》中,张艺谋用史诗般的镜头语言和叙事方式,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演绎得栩栩如生。

故事中的宫廷斗争、爱恨情仇,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帝王后妃间的人性与情感。

这种史诗式的叙事方式,不仅吸引了观众的注意,更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张艺谋在《影》中的场景构筑上更是大气磅礴,给人以史诗般的视觉冲击。

古代宫廷的宏大气势、壮丽绚丽的建筑和美轮美奂的服饰等,无不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瑰丽和辉煌。

通过影片中的宫室、园林、演武场等场景的设置,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为世界观众呈现了一幅古代中国的繁荣景象。

这些场景的设计,无疑加深了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

张艺谋在《影》中还大量运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如汉唐风韵的服饰、传统文化的礼仪、以及中式园林的设计等,为影片增添了浓厚的中国元素。

这些元素的运用,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张艺谋还在影片中巧妙地融入了中国古代的武术元素,将中国功夫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这些元素的运用,张艺谋成功地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传递给了世界观众。

从艺术视角谈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

从艺术视角谈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

从艺术视角谈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作为中国电影界的重要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中融入了许多中国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体现在其作品的题材、剧情和视觉表达上,还表现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上。

从艺术视角来看,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体现了导演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于个体命运的关切。

首先,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常常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例如在《红高粱》中,他通过历史事件的背景改编,展现了中国农民在大时代变局中的顽强生存和抗争精神。

影片中描绘了传统乡村生活的多彩场景,展现了中国人对土地的热爱和亲情的重要性。

而在《活着》中,他通过讲述主人公家族几十年的命运,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苦难和悲剧。

这些作品都凸显了张艺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和思考。

其次,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还体现在他独特的电影美学表达上。

他熟练运用中国戏曲、舞蹈和绘画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元素,创造出独特的电影美学风格。

在《鬼子来了》中,他通过对中国南京大屠杀的再现,运用了京剧的表演和音乐元素,使得影片更具戏剧性和艺术感。

在《英雄》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中,他则借鉴了中国古代绘画的构图和意象,创造出了富有中国味道的视觉效果。

这些影片中的中国元素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使得观众更容易与影片产生情感共鸣。

此外,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还反映在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上。

他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呈现,展现了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关切。

在《黄土地》中,他关注了农民工的权益和农村教育问题;在《一个都不能少》中,他关注了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困境。

这些作品既直面社会现实问题,又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触动人心的情节,让观众对这些问题更加深刻地思考和关注。

总的来说,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体现了导演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对于个体命运的关切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再创造和表达,创造出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的电影作品。

同时,他独特的电影美学表达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也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张艺谋中国导演艺术创新的引领者

张艺谋中国导演艺术创新的引领者

张艺谋中国导演艺术创新的引领者张艺谋作为中国导演的代表性人物,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以其独特的创新思维和作品风格,成为中国电影界的引领者。

本文将从他在电影创作中的贡献、视觉表达手法和文化传承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张艺谋在中国导演艺术创新中的重要地位。

一、创作贡献张艺谋以其丰富的创作实践和卓越的才华,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他的作品既致力于探索中国文化,又积极追求与国际接轨。

其中,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红高粱》。

影片通过对中国农村的生活场景和历史背景的展现,将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探讨了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

这种既有大时代背景又注重个人命运的叙事方式,为当时中国电影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此外,张艺谋还在视觉效果的创新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例如,他在《英雄》中运用了色彩和空间的表达手法,通过不同色块的运用和镜头的切换,增强了故事情节与视觉效果的契合,使影片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种独特的视觉语言为中国电影创作带来了崭新的视觉体验,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二、视觉表达手法张艺谋在电影创作过程中的独特视觉表达手法,进一步凸显了他作为艺术创新引领者的重要地位。

例如,在《卧虎藏龙》中,他将武侠题材与古代中国文化传统相结合,通过精湛的武打场景和独特的画面构图,塑造了一部集东方美学与现代电影技术于一体的佳作。

影片中运用的慢镜头、微距镜头等手法,赋予了故事情节更多的戏剧张力和视觉美感,使其成为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

此外,张艺谋还将舞台表演艺术与电影相融合,在创造出奇特的视觉效果的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例如,《秋菊打官司》中,他通过剧院的舞台布景和演员的表演,创造了一种具有独特韵味的电影语言。

这种新颖的表现形式,既传承了中国汉剧的传统,又赋予了电影更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三、文化传承张艺谋在电影创作中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他的作品大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通过对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诠释,将中国文化展现给世界。

张艺谋电影大师的艺术创新

张艺谋电影大师的艺术创新

张艺谋电影大师的艺术创新近几十年来,中国电影业不断发展壮大,其中有一位备受瞩目的电影大师,他就是张艺谋。

张艺谋以他独特的艺术创新和敏锐的观察力,为中国电影界带来了许多经典作品。

本文将以张艺谋的艺术创新为主题,分别从电影叙事手法、视觉风格和文化表达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展现张艺谋的独具匠心和卓越才能。

一、电影叙事手法张艺谋在电影叙事手法上展现了其与众不同之处。

首先,他善于利用多重叙事结构来拓展故事情节。

例如,在电影《活着》中,他将主人公的一生划分为若干个时间段,通过反复穿插的方式逐步展示了这个家族在历史变迁中的命运。

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观众的观赏乐趣,同时也更好地传达了电影主题。

其次,张艺谋擅长运用意象和隐喻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以电影《红高粱》为例,片中出现了红色高粱和炮弹这两个重要的意象,分别代表了家族的纯真和暴力冲突。

通过这些细微而深刻的意象,张艺谋成功地传递了他对战争和人性的思考。

二、视觉风格张艺谋的电影常常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他善于运用镜头语言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首先是他对色彩的运用。

张艺谋的电影中常常运用鲜明的色彩对比,如黑与白、红与绿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样的运用不仅使画面更具有张力和艺术感,还更好地表达了电影的主题。

其次是对动态镜头的运用。

在他的电影中,常常出现大量运动镜头和极富节奏感的剪辑,例如在电影《英雄》中,他运用了大量的慢动作和快拍手法,使得影片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戏剧效果。

三、文化表达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深藏着浓厚的中国文化元素。

他擅长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来塑造角色和表达情感。

例如在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他将中国古代故事与现代电影技术相结合,使得电影更具有中国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不仅如此,张艺谋还注重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探索。

他通过电影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多元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传达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怀。

例如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他以真实的方式展示了农村希望小学教育的困境和孩子们的坚韧精神,引起了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关注。

张艺谋的电影艺术

张艺谋的电影艺术

张艺谋的电影艺术张艺谋是中国一位备受瞩目的电影导演和制片人,他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主题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张艺谋的电影艺术,从他的导演风格、主题探索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剖析。

一、导演风格张艺谋的导演风格以其独特的视觉呈现和叙事方式而闻名于世。

他擅长运用电影语言来营造紧张、压抑和悬疑的氛围,将观众带入他所创造的虚幻世界。

他常常运用大胆的镜头运动和剪辑手法,使得他的电影充满动感和节奏感。

例如,在他的代表作《红高粱》中,张艺谋运用了大量的鸟瞰和鱼眼镜头,以及快速的剪辑手法,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又奇幻的氛围,使得观众无法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二、主题探索张艺谋的电影作品经常涉及到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探讨。

他通过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例如,在《活着》这部电影中,张艺谋展现了二十世纪中国农村的动荡和变革,通过一家人的命运变迁来反映社会变革对个体的影响。

他以深入细致的描绘和触动人心的情感,让观众对生活和人性有深刻的思考。

三、对中国文化的表达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经常包含对中国文化的探索和表达。

他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电影中,营造出浓厚的中国风。

例如,在《英雄》这部电影中,张艺谋运用了传统京剧的元素,用红色、绿色、蓝色等鲜艳的色彩来表达人物之间的情感变化。

他将中国的武侠文化与现代电影技术相结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他的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主题而成为中国当代电影的一面旗帜。

他的导演风格突破传统,以鲜明的视觉效果和动感的剪辑手法吸引观众的眼球;他的主题探索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深思;他对中国文化的表达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张艺谋的电影艺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而深受观众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张艺谋中国导演的艺术创新与传承

张艺谋中国导演的艺术创新与传承

张艺谋中国导演的艺术创新与传承中国电影发展至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导演,其中张艺谋无疑是最耀眼的一位。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艺术手法,对中国电影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张艺谋在中国导演中的艺术创新与传承。

一、故事叙事的创新张艺谋在许多作品中以独特而复杂的叙事手法著称,如《红高粱》中通过回忆和现实交织的方式诠释了乡村革命的历史;《活着》则通过代代相传的家族故事讲述了中国社会的沧桑变迁。

他巧妙地运用了非线性叙事、闪回和对比等手法,为观众呈现出一个个生动而丰富的故事。

二、视觉风格的创新张艺谋的电影在视觉上极具特色。

他擅长运用大量的镜头运动、单镜头长片段和精心设计的镜头构图,为观众展现出美的画面。

例如《英雄》的每一场战斗都如画一样,视觉上给人惊艳的享受;《卧虎藏龙》中的绝美武打场景更让人赞叹不已。

张艺谋用视觉语言重新定义了中国电影的美学标准,成为中国电影视觉表达上的一面旗帜。

三、文化与传统的传承张艺谋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他通过对传统戏曲、京剧等元素的运用,成功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电影中。

例如《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等,这些作品不仅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引起了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关注。

张艺谋的电影传递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的价值观,同时赋予了现代观众审美上的享受。

四、社会问题的关注张艺谋的电影中常常关注一些社会问题,他善于通过电影去探讨和反思当代社会存在的问题。

例如《推销员》中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揭示了商业文化对家庭关系的冲击;《一九四二》则通过对战争年代的再现,揭示了人性在特殊环境下的扭曲与荒谬。

他的电影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观众,更是通过艺术的手段去传达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综上所述,张艺谋作为中国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艺术手法,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在故事叙事、视觉风格、文化传承以及社会问题关注等方面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精湛的表达能力。

他的作品激发了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兴趣和热爱,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导演在艺术创新与传承方面的无限潜力。

张艺谋电影造型设计中的传统文化

张艺谋电影造型设计中的传统文化

张艺谋电影造型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张艺谋电影造型设计中的传统文化中国电影导演张艺谋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创作风格享誉世界。

在其多部影片中,不仅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更将传统文化融入电影的造型设计之中。

本文将以张艺谋电影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为切入点,探讨他如何运用传统文化来塑造角色形象、表达情感以及营造独特的电影美学。

首先,张艺谋电影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常常体现在角色的服饰和化妆上。

比如《红高粱》中的女主角,她的服装和发型都充满了民族风情,展现了中国北方地区的农村女性的形象。

而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角色的服装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宫廷气质和红楼梦式的浪漫。

这些服饰不仅提供了角色的个体特征,更在情节和氛围上营造了独特的中国文化氛围。

除了服饰,张艺谋电影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还以化妆为重要手段。

在《英雄》中,角色的战斗场面都采用了京剧的表演方式,具有浓厚的传统艺术气息。

通过特殊的化妆和剧烈的动作,角色在影片中展示了戏剧化的美感和力量感。

而在《花样年华》中,张艺谋运用了传统的花卉图案来营造角色化妆的氛围,表达了角色心态的转变和情感的复杂性。

这种化妆上的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增添了观影的艺术性,更突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其次,张艺谋电影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还通过建筑和场景来展现。

他善于利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和景观来创造电影的视觉效果。

在《卧虎藏龙》中,通过运用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的元素,展示了优雅与神秘并存的武侠世界。

而在《寻梦环游记》中,他将中国的水乡风情与民间传说相结合,创造出一个奇幻的世界。

这些传统建筑和场景为观众提供了返璞归真的体验,增强了电影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

另外,张艺谋电影中的音乐和舞蹈也是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

他经常使用中国传统乐器和音乐编曲来为电影营造独特的氛围。

比如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他运用传统戏曲音乐搭配节奏明快的舞蹈,营造出一个充满荒诞和热闹的宫廷世界。

而在《影》中,他运用了京剧和中国民间歌舞元素,创造出一个独特而富有戏剧张力的电影氛围。

探析《影》的东方叙事美学

探析《影》的东方叙事美学

探析《影》的东方叙事美学《影》是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一部影片,该影片在2018年上映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影片中的东方叙事美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展现了张艺谋独特的导演风格。

一、空间美学:强调空间的流动性和动态性《影》的每个场景都十分精致,充满了富有东方古风的美感。

影片使用了大量的黑白空镜头,其空间美学的特点是强调了空间的流动性和动态性。

电影中建筑物、衣服、道具等元素都强调流动感与柔和之美,恰如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自由流畅之美。

在中国传统叙事艺术中,空间被视为一个流动和有机的整体。

张艺谋通过深入挖掘空间的特性,将其转变为一个基于演员表演和场景动态变化的舞台,从而使电影更富有韵律感。

影片中武士道场的士兵匍匐而行,似乎在追求空间的节奏性和流畅感,这体现了张艺谋对空间美学的深度理解和运用。

二、人物美学:借鉴传统美学禅学思想在《影》中,人物形象非常精致。

主要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敛、含蓄和婉约的风格。

张艺谋在人物造型方面借鉴了传统美学禅学思想,将各种传统元素融入其中,从服装和化妆到动作和表演,将这些元素无可厚非地融合起来,表现出一种东方的美感。

人物形象还反映了中国古代优雅舞蹈的美感。

影片中的顾准,嬉笑窃道,飘逸、柔和,整个人形象饱含中国古典女性的柔美之美,像一只薄纱轻轻飘荡,恍若不是凡人。

这种优美的表演方式,不仅相信更多的人物角色在影片中展现出来,而且把电影表现与传统文化的链接恰到好处。

三、符号美学:巧妙运用东方文化符号《影》巧妙地采用了中国文化符号,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叙事美学中的重要元素。

其中包括了典型的帝王八卦和九宫格等元素,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符号和词汇,不仅起到了象征意义,而且赋予了电影更多东方古典文化的神秘感和思辨性。

例如:《影》中用九宫格的图案做了非常多的设计,最重要的是四百九十年变节六势,而这六势又叫‘六仪式’。

其中的指令是基于皇帝已知的八卦,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八卦哲学息息相关。

从艺术视角谈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2019年文档

从艺术视角谈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2019年文档

从艺术视角谈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花木兰》《功夫熊猫》《2012》《阿凡达》等国外影片纷纷在影片中加重中国元素的概念,与之相反,我国影片却在“洋为中用”的口号下,对影片中阐述的中国元素极度不自信,出现了诸如《赤壁》《梅兰芳》等中国题材的电影,让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不明白。

本文从艺术视角对张艺谋电影的中国元素进行分析,对我国目前影片中的中国元素的不自信进行分析,以求指出症结所在。

、中国元素在部分国产商业片中的纠结讲述一)中国元素的内涵广义上讲,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形象、符号和风俗习惯,均可以视人文精神和民俗心理,能够体现出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在特定区域内可以极大地提升民族凝聚力。

为“中国元素”,中国元素由中国人创造、传承,反应的是中国中国元素表现为道德观念、思想意识、价值体系、民俗事象、生活习惯、建筑、艺术,甚至颜色(如中国红、黄)、动植物(熊猫、梅兰竹菊)、武术(国外称为功夫)等。

中国元素在部分国产商业片中的纠结讲述据《2009 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最受中国观众重视的创意源就是中国元素,因为众多的表现载体,丰富的文化内涵,一直备受国外影人关注。

《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一系列的中国文化题材电影的问世,甚至许多国际电影,如《木乃伊m龙帝之墓》就以中国秦代陵墓为背景,加入东方的思维和叙事方式, 极大地增加了中国元素的内容。

但是在《赤壁》《梅兰芳》等国产大片中,我国电影人在讲述民族历史等中国元素的时候更多地顾及西方人熟悉的叙事方式,喜欢照猫画虎,造成了影片中中国文化的迷失,所以才导致了拍摄出来的影片中国人外国人都不叫好的局面。

中国影人热心挖掘中国元素,在讲述时又极度的不自信,是我国目前国产商业片的纠结所在。

二、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作为中国最杰出的导演之一,自称绝对不拍没有中国元素的电影的张艺谋,对影片中的中国元素感情深厚,运用技术炉火纯青。

从艺术视角谈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

从艺术视角谈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

从艺术视角谈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中国元素在张艺谋的电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与融合。

以下从艺术视角来谈谈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在张艺谋的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与传承。

在他的电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对古代文化的敬畏与热爱。

比如,在电影《英雄》中,他用中国古代的武侠风格,以及诗词歌赋的表现形式,将战国时期的英雄故事展现出来。

这种古代文化的融入,使得电影具有了独特的中国风格,同时也传达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重新解读与推崇。

此外,中国历史与时事在张艺谋电影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他的电影《红高粱》中,他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故事,反映出了中国社会在历史变迁中的命运与变革。

这种对历史的描绘,使得观众能够通过电影,了解到中国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变革的过程。

而在他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中,他则通过故事的背景设定与角色的遭遇,凸显出了中国现代社会中存在的贫富差距与女性地位的议题。

这种对时事的关注,使得他的电影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时代特征。

此外,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在张艺谋电影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比如,在他的电影《山楂树之恋》中,他用京剧舞台剧的形式,将故事情节呈现出来。

这种将戏曲与电影结合的方式,不仅仅使得电影具有了更多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传承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与美学。

而在他的电影《长城》中,他用武术元素与特技的手法,展现了中国的功夫文化。

这种将中国传统功夫技艺与电影的艺术形式结合的方式,不仅仅使得故事更有张力与视觉效果,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综上所述,中国元素在张艺谋电影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通过电影艺术的形式,他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历史与时事、以及传统艺术形式等元素融入到电影中,创造出了独特而又富有中国特色的电影作品。

这种对中国文化与艺术的传承与表达,不仅仅使得他的电影在国际影坛中独树一帜,同时也为观众带来了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鉴赏。

张艺谋《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探究

张艺谋《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探究

张艺谋《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探究张艺谋的电影《影》在影坛引起了广泛关注,不仅因为其震撼的视觉效果和精彩的故事情节,更因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解读和传播。

本文将就《影》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探究,从而探讨其在电影中的传播方式和意义。

影片《影》以唐朝为背景,通过展现唐朝皇帝与近身侍卫的纷争和权谋斗争,展示了中国古代宫廷的荣耀与恢宏,古代服饰、建筑、礼仪等元素被充分展现出来。

这些元素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通过影片的再现和传播,这些元素得以传承和弘扬。

影片中融入了很多中国传统的武术元素。

影片中的武打场面极具中国传统武术的风格,不仅凸显了中国古代武术的精髓,也展现了东方武术的独特魅力。

这种武术元素的引入,不仅丰富了影片的视觉效果,更是对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推广和宣传。

影片中的文人气质和儒家思想也是其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

影片中的男主角潇洒飘逸,颇有文人气质,与古代文人的形象相得益彰。

而片中对忠义、孝道、礼仪等传统价值观的体现,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在影片中的生动传播。

影片中还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元素。

影片的画面构图和色调都具有极强的中国绘画审美情趣,通过对典型中国传统绘画要素的运用,使得影片的画面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深度,也更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韵味。

影片中的音乐和声音设计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延续。

音乐方面,影片的配乐使用了中国传统乐器和旋律,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妙和神韵。

声音设计方面,片中使用了中国传统的乐器音效,使得观众在影片中能够感受到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影》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深入挖掘和精心呈现,成功地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当代电影中,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影片中这些文化元素的应用和传播,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浅析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

浅析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

浅析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文学院0802 刘凤琴20081110058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张艺谋在世界电影舞台上不断获得奖项,成为当代中国成功的名导演。

很多电影评论者认为张艺谋成功进军世界影坛是归因于迎合西方文化审美观念,学习西方电影艺术技法。

但是张艺谋电影的成功,不仅仅是西方电影艺术和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的结果,更在于他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民族文化深情的关注与吸收借鉴,将中国传统美学运用其中。

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张艺谋电影中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的借鉴和吸收。

意境是中国美学思想的重要审美范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的概括。

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情境表现出来的达到“内情”与“外物”相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是一切文艺作品所追求的审美目标。

张艺谋的电影着力营造了许多具有传统美学意蕴的意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趣味,如情景交融、韵外之味、天人合一等等。

首先,张艺谋电影中的情景交融。

张艺谋电影文本中所体现出来的视觉表现性之一是充分发挥视觉艺术的视觉效果,对假定的情境或具有表现性的现实物质进行夸张的处理,形成一种“气势”,而除此之外,注重烘托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影片主题所需要的情感氛围。

利用电影在再现广阔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上,有其他艺术所难以企及的独到的能力,选择和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环境并将它提升到直接表达主题的高度。

在《黄土地》中,画面中黄土地与黄河,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环境,而是整体性的美学形象。

这种手法是建立在意象美学的基础之上的,是主体与客体、情与景、意与象交融统一而形成的一种境界,具有很强的造型表现力。

影片的镜头中,黄土地、黄河与窑洞的数量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以反映翠巧一家的生存状况。

《黄土地》以诗意的镜头语言,传达着厚重深沉的人文思考,那静静的黄土地、缓缓的河水、黑黑的棉祅以及高亢而又悲怆的信天游都在昭示着我们民族步履的艰难。

影片中陕北农民在黄土地上默默耕作的身影,显出一种巨大的韧性和耐力,而土地的凝重也映衬着心灵的闭塞、保守和无奈。

张艺谋电影造型设计中的传统文化

张艺谋电影造型设计中的传统文化

张艺谋电影造型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张艺谋电影造型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引言:张艺谋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电影导演之一,以其独特的电影语言和精美的视觉呈现闻名于世。

他的电影作品往往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尤其在电影造型设计方面,张艺谋善于利用服装、道具等视觉元素来表达电影主题和情感,本文将重点探讨张艺谋电影造型设计中的传统文化。

一、张艺谋电影的题材与传统文化的相关性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多以中国当代历史为背景,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比如,电影《红高粱》以中国解放前夕的小城故事为背景,展现了农村社会的生活模式和传统价值观;而《活着》则通过一位农民的经历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社会动荡和传统家庭观念的冲击。

这些电影题材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为电影造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二、传统文化在造型设计中的体现1. 服装设计张艺谋电影中的服装设计往往以传统的制作工艺和样式为基础,同时注入现代元素,创造出独特的造型效果。

例如,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通过对角色服装的精心设计,成功地再现了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和乡村文化,强化了电影的民俗氛围和历史感。

2. 道具设计传统文化中的各种符号和象征在张艺谋电影的道具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比如,在电影《英雄》中,使用了大量的传统武器、文房四宝和宫廷装饰等,通过演员和道具的有机结合,呈现了中国古代皇宫文化的壮丽和庄重。

3. 化妆设计张艺谋电影中的化妆设计常常融合了中国传统戏剧的元素,以突出角色的特殊性格和情感。

例如,在电影《秋菊打官司》中,女主角秋菊的妆容采用了传统京剧的粉黛妆法,突出了女性的坚韧和智慧。

三、传统文化在电影造型中的表达效果1. 增强情感表达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情感和意境,通过电影造型的运用,可以更好地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例如,在电影《让子弹飞》中,角色的服装和道具设计充分展现了江湖人物之间的残酷和欲望,加强了影片的戏剧效果。

2. 强化情节叙述传统文化的元素可以成为电影剧情推进的一个重要手段。

张艺谋电影艺术风格探索

张艺谋电影艺术风格探索

张艺谋电影艺术风格探索【摘要】张艺谋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电影导演之一,他的电影艺术风格独树一帜。

本文对张艺谋电影艺术风格进行探索,分析了其起源、特点、演变、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

张艺谋电影风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他的个人经历和文化背景,而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视觉呈现成为其标志性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艺谋的电影风格逐渐演变,并对中国电影产生深远影响。

在未来,张艺谋的电影风格仍将继续发展,为中国电影带来新的启示。

张艺谋电影艺术风格探索揭示了其独特之处和持续影响,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艺术、风格、探索、起源、特点、演变、影响、未来发展、总结、独特之处、持续影响、中国电影1. 引言1.1 张艺谋电影艺术风格探索张艺谋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他在中国电影界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他的电影作品风格独特,深受观众喜爱。

本文将对张艺谋的电影艺术风格进行探索,分析其起源、特点、演变、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

通过对张艺谋电影风格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同时也可以对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势进行一定的预测和展望。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不仅在中国电影界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影响了国际电影领域。

在未来,张艺谋的电影风格将继续发扬光大,并对中国电影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对张艺谋电影艺术风格的探索,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电影的当代发展状况,同时也能够为中国电影的繁荣做出更多的贡献。

2. 正文2.1 张艺谋电影风格的起源张艺谋电影风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他在1987年执导的处女作《红高粱》。

这部电影展现了他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历史背景的敏感把握。

张艺谋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色彩和光影效果,突显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他还注重人物心理的刻画和情感的表达,通过细腻的情节安排和动人的表演,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这种融合了艺术性与商业性的风格,让张艺谋一举成名,被誉为中国第五代导演中的佼佼者。

除了《红高粱》,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也是他风格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中国导演张艺谋现代电影的艺术大师

中国导演张艺谋现代电影的艺术大师

中国导演张艺谋现代电影的艺术大师中国电影史上,张艺谋无疑是一个传奇的存在。

他的电影作品富含独特的美学观点和深刻的人性思考,成功地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元素。

本文将通过分析张艺谋的电影作品,探讨他在现代电影领域中的艺术成就。

首先,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充满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和传承。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古老的中国乐器、传统的建筑和服饰等元素,犹如一幅幅中国画卷。

比如他的代表作之一《红高粱》中,电影画面中一片火红的高粱田仿佛在诉说着中国农村的故事;而《活着》中通过对中国传统戏曲的使用,展现了人物遭遇困境时的心灵震撼与挣扎。

这些细腻入微的细节与张艺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融为一体,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深邃的中国。

其次,张艺谋对现代社会问题的关注也是他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

他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和讽刺。

例如,在《一个都不能少》中,他用儿童的视角来反思教育问题,揭示了中国农村教育的困境。

而《鬼子来了》则以幽默的方式讲述了日本侵华时期的真实历史,反映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张艺谋用他的电影作品传达着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启发着观众对现实的思考。

另外,张艺谋的电影语言风格独具特色,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冲击。

他善于利用画面的构图和色彩的运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比如在《金陵十三钗》中,电影画面的色调深邃,富有诗意的镜头与美丽的服饰相得益彰,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那个悲壮的年代;而在《英雄》中,他运用了大量的慢动作和极慢镜头,将武侠片的情节和哲学的思考相结合,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学效果。

这些画面和音乐的张力感,使得张艺谋的电影充满了艺术的张力和观赏性。

总之,中国导演张艺谋是现代电影的艺术大师。

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探索、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独特的电影语言风格,创作出了一系列深受观众喜爱的电影作品。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国际电影界赢得了广泛的认可。

张艺谋的存在和他的电影艺术将持续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发展,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艺术视角谈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摘要]我国电影的世界化和产业化离不开中国元素的整理和挖掘,而我国目前国产“大片”面对中国元素表现得集体不自信导致许多影片饱受诟病。

本文以挖掘中国元素较好的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为例,从艺术视角对电影中的中国元素进行分析,以求抛砖引玉,为我国电影的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艺术视角;张艺谋电影;中国元素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花木兰》《功夫熊猫》《2012》《阿凡达》等国外影片纷纷在影片中加重中国元素的概念,与之相反,我国影片却在“洋为中用”的口号下,对影片中阐述的中国元素极度不自信,出现了诸如《赤壁》《梅兰芳》等中国题材的电影,让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不明白。

本文从艺术视角对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进行分析,对我国目前影片中的中国元素的不自信进行分析,以求指出症结所在。

一、中国元素在部分国产商业片中的纠结讲述(一)中国元素的内涵广义上讲,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形象、符号和风俗习惯,均可以视为“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由中国人创造、传承,反应的是中国人文精神和民俗心理,能够体现出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在特定区域内可以极大地提升民族凝聚力。

中国元素表现为道德观念、思想意识、价值体系、民俗事象、生活习惯、建筑、艺术,甚至颜色(如中国红、黄)、动植物(熊猫、梅兰竹菊)、武术(国外称为功夫)等。

(二)中国元素在部分国产商业片中的纠结讲述据《2009 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最受中国观众重视的创意源就是中国元素,因为众多的表现载体,丰富的文化内涵,一直备受国外影人关注。

《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一系列的中国文化题材电影的问世,甚至许多国际电影,如《木乃伊川龙帝之墓》就以中国秦代陵墓为背景,加入东方的思维和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加了中国元素的内容。

但是在《赤壁》《梅兰芳》等国产大片中,我国电影人在讲述民族历史等中国元素的时候更多地顾及西方人熟悉的叙事方式,喜欢照猫画虎,造成了影片中中国文化的迷失,所以才导致了拍摄出来的影片中国人外国人都不叫好的局面。

中国影人热心挖掘中国元素,在讲述时又极度的不自信,是我国目前国产商业片的纠结所在。

二、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作为中国最杰出的导演之一,自称绝对不拍没有中国元素的电影的张艺谋,对影片中的中国元素感情深厚,运用技术炉火纯青。

(一)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之色彩色彩是张艺谋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张艺谋电影中的重要中国元素的重要体现。

从电影《红高粱》中的铺天盖地的红,到电影《英雄》中的蓝白绿三色,再到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金黄,中国色彩是贯穿张艺谋电影的主要兀素。

中国红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出来的一种颜色,里面有古色古香的秦汉气息,有灿烂辉煌的魏晋傲骨,有盛世气派的唐代遗风,高度概括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

从朱门红墙到红木箱柜,从孩子的贴身兜肚到以中国红为主题的传统婚礼,本命年的腰带、舞龙灯的绣球、锣鼓唢呐的饰物、红头绳、舞绸……红色,这一颜色已然深深镌刻于华夏民族文化之中。

在艺术上,《红高粱》整部电影富于这种红色色调。

绑着红绸的唢呐、花轿、高粱地、剪纸、年画、酒篓子、兜肚以及黄土地尽处的血一样的红太阳它们被最大程度地赋予了生命、生殖、情绪、梦想,等等的一切,对生命的美好以及繁衍生息的追求,红色在中国代表喜庆、美满,也代表革命、激进。

虽然《红高粱》是张艺谋执导的第一部电影,但是中国红在这部电影中被运用得如此入情入理,如此震人心脾,在国内外的一致认可当中,《红高粱》拿下当年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中国元素的色彩带来的震撼力功不可没。

(二)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之竹林竹林打斗是张艺谋拍《十面埋伏》时的一部重头戏,在张艺谋眼里,竹林是中国武侠神秘的地方,即使已经有了《卧虎藏龙》等已臻完美的竹林打斗戏份,但是只要加入新的元素,以不同面貌呈现观众眼前,即使再选取用竹林为拍摄背景,影片仍旧能够取得成功。

而这场竹林打斗,也确实成为《十面埋伏》里为数不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之一。

捕头和小妹在逃亡过程中闯入竹林,被追兵投掷的毛竹遍插四周,毛竹凌空、插地为牢将二人困住,直到二姐出场飞刀下竹屑纷飞……整个场面都极具东方的奇幻风格。

竹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表现为物用和精神方面的影响。

秦汉乃至更早,世人写字著说都是在竹简上完成。

我国南方多省都有将竹子用于建筑的记载,岭南竹楼沿用至今。

苏东坡曾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 竹子对中国文化在精神层面上的影响,在于竹子虚心、有节、清拔,因为这些特点,竹子逐渐被人格化。

《太平御览》载,晋代大书法家王徽之(王羲之子)平生爱竹,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

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清朝著名画家郑板桥在自己《竹石》图上的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难还坚挺,任尔东南西北风”,通过竹子抒发自己的心志秉性。

松、竹、梅是“岁寒三友” ,梅、兰、竹、菊为“四君子” 古往今来,竹子曾被多少诗人、画家所称颂。

在随后的影片中竹林反复出现,唯美的场景中,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之武术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在长期的武术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纷繁复杂、风格有别的武术流派。

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或思想。

但无论哪一个流派的理论大体都受着中国古代朴素哲学思想的影响。

正如近代著名太极拳家杨澄甫说的:“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于哲理之技术。

美国学者弗里乔夫• 卡普拉在其名著《转折点》中写道:“由于东方哲学和宗教传统总是倾向于把精神和身体看作一个整体,因而东方发展出大量的从身体方面来解决意识的技术是不足为奇的。

这种沉思的方法对治疗的意义在西方正逐渐被认识到,许多西方治疗家正把东方的身体作用技术,例如瑜伽、太极和合气道结合进他们的治疗中。

”由此可见,武术中的哲学思想,现在被西方人士逐渐认识,并正发生着越来越深的影响。

武术美包含功架造型、攻防技击和手眼身法步以及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

其中功架造型直接产生技艺形式之美,攻防技击是武术特有的内涵,武术之美寓于攻防技击之中;眼神当有生气和活力,它对武术之美就起着画龙点睛的功效。

在张艺谋的几部功夫片中,我们都能看到被哲学化、美学化的精彩打斗场面。

以电影《英雄》为例,从甄子丹与李连杰的意念比武到一招定胜负,从李连杰与梁朝伟湖上比武,如山水画一般的艺术效果,从李连杰张曼玉屋顶挡剑让梁朝伟写下朱红“剑”字,武术的哲学与美学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张艺谋的电影也得到了国内外极大的认可。

(四)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之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中华民族最灿烂的瑰宝之一。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中流传最为广泛、影响最大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墨家等。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和非命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

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

张艺谋电影对诸子百家进行了非常好的传承和发扬。

但在张艺谋电影中既有墨家思想的体现亦有儒家思想的精粹。

在张艺谋的电影中既有对自由的向往,又有对封闭制度的维护,既有无为,又有反叛。

各种思想在张艺谋的影片中都能找到些许印记,由此可见张艺谋的博学,亦可见张艺谋思想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例如在电影《英雄》中,秦朝军队飞箭如雨,学堂内老先生却阻止学生逃跑,在箭雨中学习书法的精髓,就是来自于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李连杰刺杀秦王嬴政最后关键时刻却调转剑身,而以剑把对嬴政,劝嬴政“为国家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来自于儒家的思想。

但值得一提的是张艺谋在电影中的矛盾心理处处体现。

比如《英雄》中秦始皇的形象,孟子(前3 7 3 —前2 8 9 )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民本思想。

也就是说,在儒家的思想中,皇权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浩瀚的历史中,中国的诸子百家的共同主旨就是对自由的追逐。

然而在《英雄》中,张艺谋对于皇权和专治却是一种赞同的态度。

正如秦始皇说“为统一(天下)而战,何错之有?”这一点与儒家对和平、自由、博爱的追求是相违背的,却吻合了墨家的“非命”和“尚同”思想。

因为儒家提倡“先义后利”,而墨家则提倡“义利并重”进而发展到“天下之利”。

(五)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之建筑如果说人文书籍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灵魂,那么建筑则是民族文化特色最直接的表现。

西方古典建筑大部分与宗教息息相关,大到教堂、歌剧院,小到一个罗马柱,处处体现宗教色彩。

但中国文化讲究的是修身、齐家,中国人骨子里的中庸思想在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作为电影中的一种意象体现,建筑对电影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对电影风格和文化的体现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例如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封闭的四合院反应了一个时代特色,但适时切换的镜头和对四合院的特写,恰到好处地融入剧情当中,则反应了对生命和对女人的封闭和禁锢。

在颂莲怀孕产子之时,四合院依然是封闭是静默的,寓意着新生的生命无法打破这牢笼般的束缚。

张艺谋在这部电影中将建筑和装饰用得十分精彩。

连串的大红灯笼,封闭的四合院,将中国人的家族思想反映到位,也将中国妇女的地位凸显出来。

每一个妇女都无法摆脱牢笼般的命运,这一点是由当时社会形态决定的,因为妇女是不准抛头露面的。

因此,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四合院和院墙,被赋予了独特的使命和寓意体现。

张艺谋作为著名的导演,是和他善于利用电影元素和富有时代特征的中国元素所分不开的。

《山楂树之恋》拍摄于宜昌市的一个废弃工厂,张艺谋利用这个废弃工厂还原了特定时代的一段特定的爱情。

对于这个工厂,影片中多次给予特写,观众可以在电影中清晰地看到农房墙壁上“人民公社万岁”“高举毛泽东伟大旗帜奋勇前进”等标语以及70 年代的报纸和奖状。

农村的土坯房,城市的厂房以及各色标语,自然而然将观众的思绪带到了那个特定的时代。

三、结语张艺谋是中国电影的一个符号,他的艺术天赋以及他所拍摄的影片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个品牌。

张艺谋电影中无处不在的中国风,既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中国文化的发扬。

将中国电影做大做强,将中国风格传到世界各个角落,让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为世界所了解,是每一个电影人都应该力求做到的。

[参考文献][ 1] 张凤琼.张艺谋电影的唯美倾向――评《十面埋伏》: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02).:2]苏壮.张艺谋电影作品中的构图艺术]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 周政保.试论张艺谋的艺术观――从小说到电影[J] .文艺研究,1994(09).[作者简介] 孙冀东(1963 —),男,河北唐山人,武汉大学硕士,燕山大学艺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佛教及石窟造像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