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_古代国体的历史演变
中国政治制度史 古代国家政体的演变
中国政治制度史古代国家政体的演变第二讲古代国家政体的演变政体是国家形式,即国家政权的组织方式。
通行的看法:夏代开始建立了国家。
中国古代国家政体发展的历史,约4000年。
古代中国的国家政体,统称之为君主制,分为贵族君主制和专制君主制两个阶段。
一、夏商至战国时期贵族君主制的演变(一)夏商君主政体的产生夏禹在治水过程中加强和扩大了自己的权力,将部落联盟变成了国家,废除了传统的权力禅让制度。
启进一步加强自己的王权,镇压了有扈氏和伯益。
商汤推翻了夏,建立商朝。
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并存。
“余一人”商王称帝公元前11世纪中叶,商朝被周所推翻。
周王自称“天子”贵族君主制从夏朝开始至战国结束。
特征:“君主世袭”,君主的权力受到贵族的限制。
君权受到来自贵族长老的制约,如商王太甲,周成王。
分封制对君权的分割,如西周分封制,不仅分割了周天子的统治区域,也分割了周天子的统治权力。
天子对贵族有封赏、生杀予夺的权力,贵族对天子有拥立、谏诤、诛杀的权力。
(二)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君主制的瓦解春秋时期,周天子权力进一步衰微,天子与诸侯的关系由君臣关系向国与国关系过渡。
诸侯在各自国家里逐渐加强自己的地位,逐步削弱自己国家的贵族势力,削弱自己国家的贵族君主子政体。
原因:贵族君主制本身具有原始的脆弱性;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来各诸侯国之间的联系,客观上提出了打破各国间相互分割的壁垒,加强政治联系,走向地区性乃至全国统一的要求;专制政体决策程序简单,决策贯彻快,行政效率高,频繁的战争促成了专制君主制的形成。
秦国对分封的限制和权力的高度集中,是其统一全国的重要原因。
许多国家开始停止分封或限制分封,开始建立新的行政体制与官员管理制度,官员任免制,御史监察制度,上计制度。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君主丞相制专制君主制自秦统一开始至清末结束。
秦废除世官世禄制,设立官员任免制;废除分封采邑制,推行郡县制,全面建立起专制君主制。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君主丞相制度。
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演变
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演变中国历史悠久,经历了悠久的漫长岁月,有着许多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制度。
其中之一,就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演变。
从夏商周到秦汉,再到唐宋明清,中国国家制度不断发展完善,那么究竟是如何演变的呢?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主线,从不同时期的政治形势、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等方面来探讨古代中国国家制度的演变历程。
一、从部落联盟到封建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形成的王朝是夏朝,夏朝采用了“部落联盟”的政治制度,以家长部落的首领为代表,共同建立了夏朝政权。
夏朝政权的主体是大家族,地位居高且权力大。
政治制度上主要表现为宗教制度和神权政治,尊奉天(太阳)和地(河神)神,用“甲乙丙丁”代表年号,封建制度还未形成,国家体制未稳定。
商朝不同于夏朝,它采用了封建制的雏形。
商朝的政治组织结构是以王权为核心的封建等级制度,地位高的贵族掌握政治、经济权力,占有土地和人民,领导军队,王权充当控制贵族势力之间平衡的调解者。
商朝的创建者商汤即掌握强大的实际权力,颁行改革法令,平均地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中央集权,确立国家体制,统治方式不断改进。
周朝是中国封建制度的代表。
周天子神圣无比,以“天命”合法性进行统治,奉行礼治,采用“分封制”来保持封建等级制度的稳定性。
周朝时期的权利分配就是由中央政府掌握的领地资格赋予封臣,授之以封号和掌控地方的权力。
同时中央政府通过差役制、农田水利整理制等制度以实现对封臣的控制。
二、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并存秦始皇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首次把中国的行省政区划分,建立完整的管理机构,形成中央集权的制度。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威和权力,有善于治理的才干官僚机关,并进一步加强边防和军事,形成班田制。
班田制度将田地分为九等,供兵马耕种,实行三七制,为皇族、贵族、官吏,士兵等特权者提高了地位财富,限制了平民和奴隶的权利,导致社会不平等与不公。
秦朝政权由于暴政和压迫民众的政策而迅速衰落。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一个王朝,但是它是中国史上天下大一统的中兴政权。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1.国体的概念通常把国家的性质称为国体,也就是国家的本质。
它是由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所反映出来的国家的根本属性。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阶级、各阶层在国家中所处的统治与被统治地位;二是各阶级、阶层在统治集团内部所处的领导与被领导地位。
人民、领土和主权是国家存在的前提,是国家存在的外部形式。
2.古代国体的历史演变过程夏商奴隶制国体的形成与演变(1)夏代:奴隶制国体的形成夏代国家是奴隶主统治奴隶的国家,因此夏代国体是奴隶制国体。
(2)商代:奴隶制国体的演变与夏朝相比,商代进入比较发达的奴隶制社会,尤其是盘庚迁殷以后商代奴隶制社会进去它的兴盛期,但因后期奴隶主阶级统治的残酷,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后因周灭掉了商,中国古代奴隶制国体就此结束。
西周与东周:封建领主制国体的建立与衰亡(1)西周时期:领主封建制的建立在领主封建制下社会的主要阶级是封建领主与农奴,但封建领主制占主导地位,因此西周的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其主要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
(2)春秋战国时期:领主制向地主制的过渡随着铁器与牛耕的普遍推广促进了农业的进步从而推动了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与改革,各国诸侯展开变法运动与争霸战争促进了领主制的瓦解,从而建立了地主制。
秦汉—明清地主封建制国体的善变(1)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封建制的确立与发展地主封建制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着以下三大特点,包括国家封建制强大,土地关系实行严格的等级占有制,奴隶制残余保留的较多,地主制要发展就要排除这些因素,后经社会动乱慢慢向发达的、成熟的地主封建制过渡。
(2)隋唐宋元时期:成熟的地主封建制由于地主封建制突破了国家封建制的束缚,生产关系有了变革才出现封建经济的繁荣现象,因此这一时期是我国地主封建制社会发展的成熟阶段。
(3)明清:地主封建制开始衰亡由于地主封建制发展到了高峰也到了它的尽头,不能适应资本萌芽的发展,因此走向了衰亡。
中国古代制度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制度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制度在演变过程中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原始社会:最早的原始社会中,人们主要依靠原始共产主义的方式进行生产和分配,原始部落的首领拥有最高权力。
2. 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56年,中国出现了奴
隶社会。
在这个阶段,贵族阶层拥有土地和奴隶,实行统治并压迫普通劳动人民。
3. 封建社会:秦朝统一中国后,形成了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中,皇帝、贵族和地方领主拥有土地和权力,农民则以供养地主为生。
4. 帝制社会:汉朝西汉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帝制社会。
帝国将政权集中于一人,建立了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度。
5. 宗族社会:公元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中央政权的削弱和地方势力的崛起,中国进入了宗族社会。
地方士族统治地方,政权高度分散。
6. 官僚主义社会:隋唐时期,中国恢复了中央集权,开始实行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员,建立了官僚主义社会。
7. 封建宗法社会:北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宗族制度得到加强,宗法思想深入人心。
8. 简化官僚主义社会:明清时期,中国进一步强化了封建制度,简化了官僚主义社会,加强了中央统治,实行科举和乡试制度。
以上是中国古代制度演变的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制度演变
古代中国的制度演变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制度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早的部落联盟到统一的封建社会,再到后来的王朝制度。
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制度不断演变,不断加强和完善,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国家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阶段:部落联盟在远古时期,中国的土地上存在着许多部落。
这些部落通过联盟的形式实现了相互支持和合作,维护了各自的利益和安全。
在这个阶段,制度相对简单,以部落首领或长者为首,民主集体决策,注重族群间的和谐和平等。
第二阶段:封建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部落间的联盟逐渐演化为封建体系。
封建社会是中国社会演进的一个重要阶段,约持续了两千多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明确了封建等级制度,君主(如皇帝)为最高统治者,分封诸侯,实行亲贵政策来巩固君主的统治。
农民由地主掌控,而地主则提供农民的生活娱乐以及保护。
一方面,封建社会中的君主通过重视礼制和官僚制度,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维护了社会秩序。
另一方面,封建制度也给予了地方政权一定的自治权利,使中国成为一个相对稳定和和谐的大国。
第三阶段:王朝制度到了公元221年,中国的制度进一步演变为王朝制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开启了中国历史的一个新纪元。
在秦朝的基础上,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王朝,如汉朝、唐朝、明朝等。
这些王朝制度基本延续了封建制度的特点,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和发展。
在王朝制度中,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国家权力高度集中。
皇帝通过各级官员和官府,管理和控制国家事务。
封建等级制度成为王朝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官员职位严格高低有序。
同时,王朝制度中也有律法和法律制度的遵循,为国家的法治建设打下了基础。
总结古代中国的制度演变经历了部落联盟、封建社会、王朝制度等多个阶段。
这些制度的演变,表明了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从最初的部落联盟到王朝制度的建立,中国社会在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改革。
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的演变
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的演变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的演变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涉及了多个朝代和政权的更迭。
以下是中国古专制政体的大致演变过程:1.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是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国家权力由诸侯共同掌握,而天子则担任领导和仪式职能。
这种政治体制在周朝后期出现了分封诸侯权力削弱的情况。
2.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严格的集权制度,实行封建制度和中央集权。
行政、军事、法律等权力高度集中在君主(秦始皇)手中,对地方政权进行了统一管理。
3.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但相对更为宽松。
在汉朝早期,皇帝与地方豪强、世族等建立了统治的合作关系,使得地方的封建势力得以保留。
晚期的东汉时期,朝廷逐渐衰落,地方封建势力割据乃至地方割据势力出现。
4. 隋朝(581年-618年)和唐朝(618年-907年):隋朝和唐朝实行了高度集权的官僚制度,皇权高度集中,统一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
尽管存在一些地方割据,但总体上保持了集权的状况。
5. 宋朝(960年-1279年):宋朝实行了相对松散的政治体制,兼采封建制度和中央集权。
地方豪强和地方官员的势力相对增大,但中央仍然保持有限的统一和控制。
6. 元朝(1271年-1368年):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外族统治王朝,统治者为蒙古帝国的成员。
元朝实行了高度集权的中央集权制度,行政权力集中在皇帝及其任命的官员手中,地方割据的情况相对较少。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兴衰更替,一度有中央集权,一度有地方割据,但整体上维持了相对稳定的政治体制。
每个朝代的政治体制都与社会经济、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的统治者个人格局等因素有关。
第三章 中国国家政体的演变 完整
第三章中国国家政体的演变中国古代虽然经历了两种国体,但政体却同是君主制,第一种是奴隶制贵族君主制,第二种是专制君主制或封建地主君主制。
为什么?值得探讨。
本章要讲述的是中国古代国家两种国体下国家政体演变的过程。
一、夏商至战国时期贵族君主制的演变夏、商、西周为贵族君主制,春秋战国为贵族君主制破坏向专制君主制过渡。
(一)、夏商君主政体的产生夏禹利用治水过程的协调领导地位扩大特权建立权威机构,演变为国家,联盟首领变成国王。
他又废除禅让制,王位传给自己儿子启,完成了王权的世袭。
形成君主政体。
启镇压了有扈氏、贵族伯益,进一步巩固了君主政体。
商汤夏桀的统治建立了商朝。
其王位继承仍然是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
同样是血缘继位的君主政体。
商王称‘‘余一人”,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唯一统治者。
说明君主政体的进一步强化。
甲骨文中商王称帝。
源于花‘‘蒂”。
花开花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是自然界生命的循环。
所以把花“蒂”视之为自然神。
商王用帝来神化王位、神化君主统治制度。
公元前11世纪中叶,周王推翻商朝,建立周的君主政体。
周人信天,周王自称天子来统治人民,披上“神”的外衣。
这一时期的君主制称为“贵族君主制”。
注意其二个特征:第一,君主是世袭的;第二,君主的权力受到贵族的限制。
(二)、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君主制的瓦解贵族君主制的瓦解就是向专制封建君主制的过渡。
王室衰微与各国实力的加强。
主要在推行变法等措施。
产生这种趋势的原因:第一,贵族君主制本身具有原始的脆弱怯。
第二,社会经济文化的联系与发展,出现要求全国统一的要求。
第三,从政治与行政的角度看,专制政体利于调动统一战争。
事实上各国都在做加强专制君主政体的措施,以求强大,统一大业。
成为过渡到专制政体的格局。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君主丞相制中国的专制君主阶段从秦开始至清结束。
秦出现专制的背景及原因。
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君主丞相制。
丞相的地位与作用:①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是百官之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第一讲 古代国体的历史演变
唐代授田文籍残卷
三、秦汉——明清地主封建制国体的嬗变
(二)隋唐宋元时期成熟的地主封建制 2. 封建租佃关系的契约保证有了普遍发展 隋唐之前,有租佃关系,但尚未发现契约。 隋唐之前,有租佃关系,但尚未发现契约。秦代 已有“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汉书·食货 已有“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汉书 食货 ),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与佃户中分 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与佃户中分( 志》),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与佃户中分(《后汉 马援传》 书·马援传》)。 马援传 唐代租佃契约多了起来。 唐代租佃契约多了起来。 宋代租佃契约普遍化。 宋代租佃契约普遍化。
二、西周与东周:领主封建制国体的建立与衰亡 (二)春秋战国时期领主制向地主制的过渡
2.战国时期地主封建制的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地主封建制的初步形成 生产关系的变化又引起了阶级关系及社会性质的变化 变法运动:收回封君的土地,减少了封建领主; 变法运动:收回封君的土地,减少了封建领主; 兼并战争:夺取别国土地,设郡县, 兼并战争:夺取别国土地,设郡县,不再实行 灭国不灭祀” 不再保留领主身份。 “灭国不灭祀”,不再保留领主身份。 地主封建制度:源于军功封赏, 地主封建制度:源于军功封赏,军功起家的中小 地主。 地主。 国家封建制度:国君保留的土地, 国家封建制度:国君保留的土地,役使奴隶或农 奴劳动。 奴劳动。
二、西周与东周:领主封建制国体的建立与衰亡 (一)西周领主封建制国体的建立
2.西周的主要阶级 西周的主要阶级 封建领主: 封建领主:周王及周王所分封的各级贵族构成 各级封建领主。与西欧的封建领主不同。 各级封建领主。与西欧的封建领主不同。 农奴:原始村社农民转化而来。 庶人、 农奴:原始村社农民转化而来。称:庶人、庶 农人、农夫。 民、农人、农夫。 奴隶:前代奴隶、战俘、罪犯。 人鬲。 奴隶:前代奴隶、战俘、罪犯。称:人鬲。 西周的奴隶制度与领主制度并存, 西周的奴隶制度与领主制度并存,领主制度 占主导地位,故西周社会性质为封建社会。 占主导地位,故西周社会性质为封建社会。
历史掌握中国古代制度的演变过程
历史掌握中国古代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国的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其古代制度的演变过程更是引人关注。
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经历了多次演变和改革。
本文将从远古时期开始,逐步介绍中国古代制度的演变过程。
一、封建制度的形成在远古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出原始的部落分布。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力的提升,一些部落开始形成氏族,建立族长制度。
逐渐演变为封建制度,国家统治者以君主的身份统治整个国家,并将土地分封给贵族,以实行等级制度。
二、夏、商、周三代的政治体制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国家由君主统治,实行了宗法制度,并建立了官职系统和奴隶制度。
商朝继承了夏朝的政治制度,但加强了官僚体系的统治。
周朝则以封建制度为基础,通过分封制度确立了诸侯王的统治地位,形成了分封制国家的基本格局。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分权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制度演变的重要阶段。
由于周朝中央政权的衰弱,各诸侯国开始崛起,形成分权制度。
这一时期,各国都有独立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国君通过与贵族的联姻来扩大势力。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和墨子,他们对政治制度、礼仪和道德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四、秦汉封建制度的建立秦朝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封建制度的最高峰。
秦始皇实行了郡县制和官僚体系,并推行了统一的法律制度和文字。
汉朝继承并发展了秦朝的制度,积极推行分封制度,增加了地方官的权力,使得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
五、唐宋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唐朝和宋朝是中国封建制度的巅峰时期。
唐朝实行了察举制,通过选拔官员来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力。
宋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的范围更加广泛,提高了社会的流动性。
六、明清时期的封建专制明朝和清朝是中国最后两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古代制度演变的最后阶段。
明朝时期,封建制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改革和完善,但仍然存在政治腐败和社会不稳定的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体制演变
中国历史上的体制演变中国历史悠久,经历了数千年的变迁与演变。
在这漫长的历程中,政治体制也发生了多次重大的变革。
本文将探讨中国历史上的体制演变,并对其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
一、封建制度的确立古代中国最早的政治体制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
商朝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王室,并通过封土、賞罰等手段控制各级领主。
此后,周朝将封建制度推广至全国范围,建立了著名的封建君主制度,国家权力始终掌握在君主手中。
二、中央集权的崛起秦朝的统一,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央集权的崛起。
始皇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统一货币、度量衡等,统一了法律和文字。
他集权的措施为后来的政治体制奠定了基础。
然而,秦朝的暴政和苛刻统治导致了民众的反抗,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三、多方势力的纷争汉朝的建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汉朝初期,政治体制相对宽松,地方豪强得以维持一定的自治。
然而,随着王莽的篡位,中央集权再次得以加强。
至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和地方割据现象使得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大大削弱。
四、分裂的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三国魏、蜀、吴三方相互争夺政权,形成了割据局面。
这一时期的政治体制呈现出多元化并存的格局,三个势力各自独立,无一能彻底统一中国。
五、封建士族政权的衰落隋唐时期代表着中国封建制度的最后巅峰。
唐朝的政治体制相对开明,封建士族政权逐渐衰落,统治者通过推行科举制度取得了国家政权的有效控制。
然而,唐朝后期的安史之乱以及其他腐败问题导致了唐帝国的衰落。
六、封建制度的终结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政治体制演变之一是宋朝政治体制的建立。
宋朝继承了科举制度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仍然无法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
金朝入侵后,宋朝政权陆续迁往南方并建立了南宋政权。
南宋完全放弃了中央集权的追求,地方豪强得以抬头,使得政治体制的稳定性受到了严重威胁。
七、现代政治体制的建立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了多次政治体制的变革。
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众多政权,其中包括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等。
1834―1898年间“国体”与“政体”概念的演变-15页word资料
1834―1898年间“国体”与“政体”概念的演变文献标识码 A1912年2月15日,中国刚刚实现了由帝制而共和的鼎革,“浩如”投稿《盛京时报》,有针对性地讨论:“共和为国体之一,而或以为政体者,此不明国体与政体之区别者也。
”在他看来,“国体”因统治权所在的不同而有君主国与共和国之分,“政体”因统治权作用方式的差异而有专制国与立宪国之别,二者截然不同。
“浩如”的立论更有现实的考虑:“共和乃国体,其优胜之点,即在元首不世及。
夫元首不世及,则不患无治人。
至于政治之善恶,又当视其政体以为转移。
”言下之意,政治的好坏是“政体”问题,与共和“国体”无关。
此论说反映出时人对“国体”、“政体”是什么以及二者之异同的认识并不统一,而且这些不同的观念已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与实践活动,故实有必要考察“国体”、“政体”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历程。
目前,学界对“国体”、“政体”在近代的演变已有所研究,相关论著也讨论到概念衍变的时间、思想渊源和过程等问题。
但因受后出观念左右,既有成果往往对“国体”、“政体”随时空变化而不同的涵义及其背后具体的历史关注不足,也较少提及所指与“国体”、“政体”相同或相近的其他概念,由此留下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所以,本文试图在更加充分地搜集资料的基础上,从无到有地梳理“国体”、“政体”概念在鸦片战争前后至1898年间的演变历程。
一、西学东渐与“国体”、“政体”道咸以降,中外接触频繁,来华西人在中国士人的帮助下著书办报,国人也开始翻译外国书籍。
西学由此进入中国,相关文本所见的“国体”、“政体”概念各有差异。
传教士刊物很早就使用到“政体”。
1834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刊载新闻说:“南亚墨利加列国已良久驱逐西班牙国官员,自操其权,惟政体未尚定着。
”1837年又报道:“英吉利助军兵,不收钱粮,拖歉多矣,甚愿逸军回本国,若如此,诚恐串通作乱之徒倾覆政体。
”两处“政体”似是对应西文,因内容简略,其涵义不甚明晰。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资料]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中国的历史悠久,古时帝王政权更替是极为频繁,被权臣,大将或者外戚所夺权的有:西汉,东汉,东晋等;被其它民族所攻灭的有:西晋,北宋,南宋等;被农民起义推翻的有:秦朝,隋朝,元朝,明朝等。
因此,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防止权力的分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不断演变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了。
帝王通过专制来加强自己的权力,达到控制臣民以及国家的目的,并且保证中央政府以及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历朝历代都不断从财政,政治,司法,军事等制度上不断完善。
最早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秦朝了。
当时秦始皇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可以稳定国家的政权,促进社会的安定。
政治方面:秦王自称“始皇帝”拥有一切大权并且建立中央集权的三公制度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度。
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便于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
思想文化方面:统一了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施行愚民政策。
这些制度对整个社会影响深远!皇帝制度,郡县制度等都成为了以后封建王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西汉时期,汉高祖首先铲除异性王(韩信,彭越等),封同姓王形成诸侯。
到了汉武帝时期,诸侯势力日益强大并威胁到中央政府,于是,刘彻颁布了“推恩令”来消弱诸侯的力量并且推崇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巩固中央集权。
儒家思想代替道家成为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到了唐宋元时期,唐太宗继续完善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下设工,兵,刑,吏,户,礼,六部。
这样,分工合作,又互相牵连监督,消弱了相权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后来六部制度为各朝所沿袭。
唐代的政治制度比较完善,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而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由于是黄袍加身夺取兵权,所以怕历史重演,于是将军权过于集中,军队力量加强,边防力量减弱,虽然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维护统一,但是造成长期“冗兵冗官冗费”的后果,最终导致北宋王朝积贫积弱,从而到了北宋中期出现了统治危机。
历史古代文明中的体制演变
历史古代文明中的体制演变在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都经历了体制的演变。
古代文明以其独特的文化和制度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历史古代文明中的体制演变,为读者呈现一个丰富多样的历史画卷。
一、政治体制的演变古代文明的政治体制可以分为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等不同形式。
例如,古埃及以法老为中心的君主制,拥有神权与政权的合一。
而古希腊则是通过城邦制度,实行贵族制。
此外,古代中国历经封建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和分封制度等多种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革,政治体制也不断演变。
有些国家或地区进行了政治实验和制度创新,通过改革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这种演变既造成了政治权力的集中,也推动了民主制度的形成。
二、经济体制的演变古代文明的经济体制也经历了演变。
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到农业文明、商业文明,再到近代的工业文明,经济体制不断调整和优化。
在古代,农业是主要的经济活动。
古埃及和古希腊都以农业为基础,农民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然而,随着贸易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商业活动逐渐兴盛起来。
古代中国也经历了农业经济向商业经济的转变,从而形成繁荣的市场经济。
三、社会体制的演变社会体制的演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历史进步和民众权益的提升。
在古代,社会通常分为不同的阶层,如贵族、农民和奴隶等。
贵族享有特权,农民为生产和供养社会,奴隶则被剥夺了自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意识的觉醒,社会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在古代希腊,民主制度的出现打破了贵族的专权,赋予了更多人民参政的权利。
古代中国也出现了诸侯割据、分封制度等社会变革,为后来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
总结历史古代文明中的体制演变是一个复杂而精彩的过程。
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的发展互相影响,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文明的体制演变,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古代文明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现代社会的重要参照。
中国古代帝国的体制演变
中国古代帝国的体制演变中国古代的帝国体制是一个经历了漫长历史进程的复杂系统,从夏朝开始,一步步演变至清朝的封建制度。
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政府组织形式和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决定了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和国家制度的演进。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帝国体制的演变过程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对帝国体制的定义帝国体制是指中国古代王朝建立并维系统一的国家政权体制。
它包括了政府组织形式、行政管理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各个王朝政权的核心。
二、夏朝至周朝的封建帝制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发展阶段,帝国体制由神权演变而来。
夏朝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天子”,拥有神秘的王权。
商朝则确立了封建的世袭制度,国家权力与王权密切关联。
周朝时期,王权制度进一步扩展,国家被划分为诸侯国,诸侯国的统治者被封为诸侯。
周天子则作为最高统治者,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
三、秦朝的集权帝制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王朝而不是诸侯国建立起来的帝国。
秦始皇采取了集权的政治体制,打破了封建制度的束缚,大力推行中央集权。
他废除了分封制,建立了郡县制,任命官员与土地所有权紧密结合。
秦朝的集权帝制为后来的帝国体制奠定了基础。
四、两汉的官僚制度演进汉朝时期,官僚制度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王朝的基本体制。
这个制度通过设立六部、九卿等中央机构,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管理的平衡。
官员任命通过文化考试及世族世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保证了政府机构的运转和官员的廉洁与能力。
五、隋唐的科举制度与农民戍边隋朝时期,科举制度首次被引入,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正与高效。
隋朝制定了律令法规,统一了法律体系。
唐朝时期,农民戍边制度被建立,通过将边地移民到内地来减轻农民赋税,增强边疆的军事防御。
六、宋代的士人政治与科技进步宋代开创了士人政治的先河,通过士人执政,使得政治更加文化化。
科技在宋代取得了巨大进步,农业、制造业、航海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七、明清时期的把持制度与儒学专权明代实行把持制度,地方官员由兵部任免,减少了官员贪污腐败的问题。
我国国体的变化
我国国体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国家体育事业的面貌也在不断变化着。
本文将从我国国体历史的演变、政策的引导、运动项目的发展以及对国民素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解析。
一、我国国体历史的演变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着重视体育运动的传统。
唐代时期便创立了“神仙体”的武术课程,元代时期则出现了全国性的“大会盛典”,明朝时期则孔子的学生曾耀亮提倡“锻炼度日”,清末时期田汉更是提出了“体育民族化”的发展方向。
1949年建国后,中国政府开始制定了完整的体育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鼓励全民参与体育活动,从而提高国民体质水平。
20世纪50年代,由于政治和经济原因,我国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不如其他国家。
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开始迅速发展,国家体育事业也因此得以快速提升。
至今,我国国家体育事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政策的引导政策的引导一直是我国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为了加强全民的体育锻炼和提高国民体质水平,我国政府制定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全面推行体育人才培训、开展全国性的大型体育竞赛、鼓励发展体育产业等,这些政策的推行对于促进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运动项目的发展在我国,基础体育、竞技体育、休闲体育等项目的发展也各具特色。
基础体育方面,政府加强了普及性体育的培训和推广,广泛开展校园体育运动,加强全民健身活动,提高了全民文明素质和生活品质。
竞技体育方面,国家继续加大对奥运和全运等大型赛事的投入,大力推动专业化、职业化和体育产业化,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休闲体育方面,球类、游泳、健身、瑜伽、马拉松等项目的发展也得到了大力支持和发展。
四、对国民素质的影响我国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和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体育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进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稳定。
在此背景下,我国推动全民健身的运动,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支持,已经成为一种全民参与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风尚。
总之,我国国家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和国民素质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②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③统一文字与用语
“书同文字”木方
★笔记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社会)
(一)奠基:秦
1、皇帝制度
特点: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
2、中央:三公九卿制
①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②权力分割过细,降低行政效 率,助长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三司
三司使
财政
中书门下(政事堂)
枢密院
台谏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宰相)
(执政)
行政
枢密使 (执政)
枢密副使 (执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军政
监察
元朝
中书省 总理全国政务
皇帝
中书省
枢密院
行政
军事
吏户礼 兵刑 工
御史台 监察
宣政院 宗教西藏
4. (2023·锦州高二期中)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 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不许设立宰相。朱元璋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效率 B.加强中央集权 C.加强皇权 D.实现权力制衡
地方行政制度
朝代
地方行政区划
秦朝 郡、县二级制
①在沿袭基础上进行变
革(继承、发展、创新)
政事堂(议政)
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影响:
决策 审议封驳 执行
①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 ②减少决策失误,提高(降低)行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效率; ③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新阶段
专题3 中国政体的演变
专题3中国政体的演变主干知识整合:一、中国古代的政体——1.含义: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而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2.兴衰过程(1)萌芽于战国理论上,战国时期,(人物)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2)建立于秦朝内容:皇帝制度、中央设、地方行县、颁秦律;统一、和文字;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和(3)巩固于西汉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和之法,解决王国问题;采纳董仲舒建议“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内容:①实行制(中央官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②创立和完善科举制(选官制度),扩大了官吏来源。
③调整和健全了(军制)。
特点:①用分权(相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
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考试成绩取代了门第出身。
(5)加强于北宋和元朝内容:北宋:①集中军权。
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互相牵制;立更戍法。
②集行政权。
设(副相),枢密使、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
③集财权。
在各路设使,管理地方财政。
④集司法权。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元朝:①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省、和,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特点:①强干弱枝(北宋);②在中央分权(相权)基础上的地方分权(北宋);③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元朝);④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元朝)。
(6)强化于明清内容:明初:①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②改大都督府为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
③制定《》。
④设厂卫特务机构。
⑤实行。
清朝:①增设,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中国政体的历史演变
中国政体的历史演变中国政体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至上古时代。
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政治体制。
1. 上古时代:君主制在中国的上古时代,政权主要由君主掌握。
这些君主通过世袭或征服的方式统治着国家,决策权和权力几乎完全集中在君主手中。
周朝的封建制度是这一时期政权的代表。
君主通过封赏土地和官职来奖励忠诚的臣子,以确保自己的统治。
2. 中古时代:科举制度的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进入了中古时代。
在这一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兴起并成为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得政府能够招募到具有才能的官员。
这一制度的出现使得政府官员的选拔更加公正和透明,有助于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
3. 近代时期:民主革命和共和制19世纪末,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民主革命,标志着中国政体的重大转变。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实行了共和制度。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并不稳定,频繁发生政权更迭和内战。
4. 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政体的又一次重大转变。
新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实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实行人民代表选举制度。
5.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体逐渐向市场经济方向转变。
中国开始实行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政策,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
政府逐渐放宽对经济的控制,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
这一阶段的改革使得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带动了国家的整体发展。
6. 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政体在继承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
党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加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不断推进,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中国政体的发展不仅关乎国内稳定和发展,也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演变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演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从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到中央集权的帝国统治,中国政治体制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多次变革。
本文将从三个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演变:君主制的崛起、官僚制度的建立以及科举制度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君主制的崛起。
在古代中国,以家族为基础的氏族联盟曾是原始社会的主要政治组织形式。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一些有雄霸天下野心的部落首领开始通过武力征服其他部落,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这些君主制度的建立不仅增强了王朝的统治能力,也带来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秦始皇建立的秦朝,它结束了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局面,统一了中国。
其次,我们来看官僚制度的建立。
君主制的建立使得国家的政治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但管理一个庞大的帝国需要大量的文官和武将。
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中国古代建立了官僚制度,通过选拔和任用官员来确保国家的正常运转。
官员通过考试、评议和推荐等方式晋升,形成了一套相对公正和合理的选拔机制。
这些官员分为不同的职位等级,负责管理地方行政、监察和司法等事务。
官僚制度的建立有效地增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也为后来的科举制度的实行奠定了基础。
最后,我们来看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为独特的选拔制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用于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科举制度的出现打破了官员由出身决定的传统观念,使得人才得以向上流动的机会增加。
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的士子可以晋升为官员,成为国家的中坚力量。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社会上升通道更加公平和开放,也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演变经历了从君主制的崛起到官僚制度的建立,再到科举制度的影响的过程。
这些变革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有趣的是,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演变中,君主、官僚和士子这三者的关系相互交织,相互制约。
君主需要依靠官僚来管理国家,而官僚又需要依靠士子来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夏商奴隶制国体的形成与演变 (一)夏代奴隶制国体的形成
1.夏的建立(前2070年)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氏族社 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奴隶制度的发展(部落和氏 族之间战争与奴役的刺激) 部落联盟、酋邦管理组织向 国家组织的转化(治水等大型 公共工程的促进)
一、夏商奴隶制国体的形成与演变 (一)夏代奴隶制国体的形成
2.夏代的奴隶制国体 臣妾(外族的,来源于战争。臣,男;妾, 女);奴(本族的,来源于犯罪) 大戰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 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 勦絶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攻于左, 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馬 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賞于祖;弗用命,戮 于社。予則孥戮汝。(《尚书· 甘誓》)
唐代授田文籍残卷
三、秦汉——明清地主封建制国体的嬗变
(二)隋唐宋元时期成熟的地主封建制 2. 封建租佃关系的契约保证有了普遍发展 隋唐之前,有租佃关系,但尚未发现契约。秦代 已有“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汉书· 食货 志》),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与佃户中分(《后汉 书· 马援传》)。 唐代租佃契约多了起来。
“中国政治制度史”
河南省第七届省级重点学科申报
第一讲 古代国体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史
主讲人:刘朴兵博士
导论:国体的概念
国体是国家的内容。 国家的本质、国家的根本体制是国家的主要内容。 国家的本质即国家的性质,由统治阶级的阶级属性 决定。 奴隶制国体、封建制国体、资本主义国体、社会主 义国体。 西方学者的国家“三要素说”:人民、领土、主权。 日本北岗勋的《政治学概论》、美国加纳《政治科 学与政府》。这是国家存在的前提和外部形式。
一、夏商奴隶制国体的形成与演变 (一)夏代奴隶制国体的形成
2.夏代奴隶制国家的国家机器 城堡(河南登封王城岗, 禹都阳城) 军队(三军、六军) 刑法(禹刑) 监狱(钧台) 十四代、十七王,存470年。二里头文化遗 址,尚未发现可以确认的夏代文字材料。
一、夏商奴隶制国体的形成与演变 (一)夏代奴隶制国体的形成
三、秦汉——明清地主封建制国体的嬗变
(三)明清地主封建制的衰亡 1. 封建生产力的发展走到了它的尽头 封建量的增长,不能带来质的突破。量的增长, 主要依靠人口的增长实现,人均粮食占有、生产率 并无大的增长。铁器与牛耕2000年几乎未变。
明代铁镰
三、秦汉——明清地主封建制国体的嬗变
(三)明清地主封建制的衰亡 1. 封建生产力的发展走到了它的尽头
一、夏商奴隶制国体的形成与演变 (二)商代奴隶制国体的演变
3.商代的奴隶阶级 人祭与人殉,反映奴隶的地位低下。
一、夏商奴隶制国体的形成与演变 (二)商代奴隶制国体的演变
3.商代的奴隶阶级
无 头 肢 体 殉 葬
一、夏商奴隶制国体的形成与演变 (二)商代奴隶制国体的演变
4.商代的灭亡 商代奴隶 制国体的灭 亡,不是自 身发展的结 果。商代奴 隶的反抗与 斗争还不足 以摧毁奴隶 主的统治。
三、秦汉——明清地主封建制国体的嬗变
(三)明清地主封建制的衰亡 3.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产生 产生条件有二:一是钱:货币资本的积聚达到 一定的程度,这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物质基础、 基本条件;二是人:出现一批失去生产资料并且 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这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 必要社会条件。 产生的两条途径:一是由小生产者的分化,产 生经营手工工厂的资本家,代表苏州、杭州、南 京等江南城市的丝织业;二是,包买商直接支配 生产,诞生工商合一的资本家,代表松江地区的 暑袜业。
二、西周与东周:封建领主制国体的建立与衰亡
(一)西周领主封建制国体的建立
3.井田制度 “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 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 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 事,所以别野人也。” (《孟子· 滕文公上》) 井田分“公田”、“私田”。公田为领主所有, 私田为农奴的份地。领主通过不完全占有农奴的 人身而占有劳动者的成果。
3.商代的奴隶阶级 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工方与羌方。
一、夏商奴隶制国体的形成与演变 (二)商代奴隶制国体的演变
3.商代的奴隶阶级 畜民、众人、臣妾。 有学者认为,众人是农业 奴隶。“王大令众人曰: ‘协田’。其受年?十一 月。”(罗振玉《殷墟书前 契前编》7302) “丧众”,是奴隶逃亡的 意思。
三、秦汉——明清地主封建制国体的嬗变
(三)明清地主封建制的衰亡
1. 封建生产力的发展走到了它的尽头 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如明代的“一条鞭 法” 、清代的 “摊丁入亩”等赋税制度改革。
生产力的发展。如耕地面积,北宋最高5.24亿 亩,明8.5亿亩,清代9.11亿亩。粮食产量,明嘉 靖江南地区稻米亩产量达2.5石至3石。
(二)春秋战国时期领主制向地主制的过渡
1.春秋时期领主封建制的衰落
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晋国大力士姓牛名子耕,《国语· 晋语》 记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二、西周与东周:领主封建制国体的建立与衰亡
(二)春秋战国时期领主制向地主制的过渡
2.战国时期地主封建制的初步形成 生产关系的变化又引起了阶级关系及社会性质的变化 变法运动:收回封君的土地,减少了封建领主;
1.商代的奴隶制国体
一、夏商奴隶制国体的形成与演变 (二)商代奴隶制国体的演变
2.商代的奴隶主阶级
“百姓”,有20余支。
商王室属“子”姓家族。“多子族”为商王 的宗属余脉。 商代的政治结构,是“亲贵合一”。“邦伯 师长百执事”等,大多由贵族担任。
一、夏商奴隶制国体的形成与演变 (二)商代奴隶制国体的演变
兼并战争:夺取别国土地,设郡县,不再实行 “灭国不灭祀”,不再保留领主身份。
地主封建制度:源于军功封赏,军功起家的中小 地主。
国家封建制度:国君保留的土地,役使奴隶或农 奴劳动。
三、秦汉——明清地主封建制国体的嬗变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封建制的确立与发展 1.地主封建制社会发展初级阶段的特点 国家封建制强大。国家掌握大量土地,编户齐 民的大量国家农奴,繁重的国家徭役。 土地关系实行严格的等级占有制。实行按严格 的政治身份占有土地数量的名田制,国家对“田 宅逾制”给予严厉打击。 奴隶制残余保留得比较多。农业、手工业生产 中都有奴隶存在。
二、西周与东周:领主封建制国体的建立与衰亡
(一)西周领主封建制国体的建立
1.建立的原因 周人的社会形态尚处 于原始社会发展末期, 阶级分化不甚明显,没 有建立起奴隶制度。 周人建立了“分封制 度”来统治商朝故土。 亲戚、功臣与先代贵 族(灭国不亡祀)。
二、西周与东周:领主封建制国体的建立与衰亡
三、秦汉——明清地主封建制国体的嬗变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封建制的确立与发展 2.生产关系局部更新与调整的主要表现 (地主封建制逐步取代国家封建制) 地:封建土地所有制关系进行了调整。其一, 公田减少;其二,名田制被破坏,地主土地占有 取代等级土地占有。 人:国家奴役制被不断破坏。编户齐民的国家 农奴不断破产:逃亡、卖身为奴、为人佣工、隐 附于豪强地主。其中,隐附农民最多。
(一)西周领主封建制国体的建立
2.西周的主要阶级 封建领主:周王及周王所分封的各级贵族构成 各级封建领主。与西欧的封建领主不同。 农奴:原始村社农民转化而来。称:庶人、庶 民、农人、农夫。 奴隶:前代奴隶、战俘、罪犯。称:人鬲。 西周的奴隶制度与领主制度并存,领主制度 占主导地位,故西周社会性质为封建社会。
三、秦汉——明清地主封建制国体的嬗变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封建制的确立与发展 3. 地主封建制与国家封建制的斗争 魏晋南北朝时期取得突出成效,主要表现在国 家对隐附人中的承认。
“各以品之髙卑荫其親屬,多者及九族,少 者三世。……其應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二者, 佃客無過五十户,第三品十户,第四品七户,第 五品五户,第六品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品、 第九品一户。”(《晋书· 食货志》)
二、西周与东周:领主封建制国体的建立与衰亡
(二)春秋战国时期领主制向地主制的过渡
1.春秋时期领主封建制的衰落 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动 铁器、牛耕; 周王权力 与地位一落 千丈,领主 制瓦解。
水利灌溉工程 的大量兴修;
农业耕作技术 的提高。
变法运动 争霸战争
二、西周与东周:领主封建制国体的建立与衰亡
三、秦汉——明清地主封建制国体的嬗变
(三)明清地主封建制的衰亡 1. 封建生产力的发展走到了它的尽头
三、秦汉——明清地主封建制国体的嬗变
(三)明清地主封建制的衰亡 2. 土地高度集中与破产农民的大量出现 汉代地主的田庄,相对集中土地,集中一定的 劳动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植树种果,对生 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明代开始,土地集中程度和速度大大加快。地 主兼并土地的手段,除经济之外,多利用政治特 权。皇帝带头兼并土地,建立皇庄。明武宗正德 九年(1514年),有300多处,达375.95万亩。 地租50%-80%。农民大量破产,成为流民。
三、秦汉——明清地主封建制国体的嬗变
(二)隋唐宋元时期成熟的地主封建制
1.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清除了障碍
隋和唐初推行均田制, 唐中期时均田制已遭到破 坏。以等级身份占有土地 数额的限制消失,人人可 凭“财力”占有土地。 宋代的“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土地买卖 自由,土地流动加速, “千年田八百主”。
三、秦汉——明清地主封建制国体的嬗变
(二)隋唐宋元时期成熟的地主封建制
3. 封建城市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国际贸易有了更大的发展。唐的长安、洛阳,宋代 的东京、杭州,元代的大都。
外贸港口泉州
三、秦汉——明清地主封建制国体的嬗变
(二)隋唐宋元时期成熟的地主封建制
3. 封建城市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北宋户等及经济地位示意图来自三、秦汉——明清地主封建制国体的嬗变
(二)隋唐宋元时期成熟的地主封建制 3. 封建城市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街市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