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销售误导案例整理

合集下载

保险业系统内典型违法违纪案例

保险业系统内典型违法违纪案例

保险业系统内典型违法违纪案例一、虚假理赔案例。

话说有这么一家保险公司的一个小团队,里面有个业务员叫小李。

小李呢,脑子有点歪主意。

有个客户的车其实就是擦破了点漆,小问题,正常维修也就几百块钱的事儿。

小李呢,就和修理厂勾结起来了。

他把这个小擦碰硬是“描绘”成了一场大事故,什么水箱破了,车架变形了之类的。

然后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这一申请就是好几千块钱。

小李是怎么操作的呢?他在理赔文件上造假,让修理厂出具假的维修清单和发票。

他想着,这么一点小手脚,公司肯定发现不了。

可是呢,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公司后来在复查一些理赔案件的时候,发现这个维修清单上的项目和实际车辆受损情况严重不符。

经过一番调查,小李的小把戏就被戳穿了。

这不仅让小李丢了工作,还面临着法律的惩处。

他这就叫偷鸡不成蚀把米啊,为了那点小钱,把自己的前途都给毁了。

二、销售误导案例。

还有个事儿,是关于一个保险销售老张。

老张为了冲业绩,那可真是不择手段。

有一位大妈来咨询养老保险。

大妈就想着能有个安稳的晚年保障,每个月能多领点钱。

老张呢,他为了让大妈赶紧买他推荐的保险,就开始各种忽悠。

他告诉大妈,这个保险啊,只要交个五年,每年交两万块钱,等大妈六十岁的时候,每个月就能领五千块钱的养老金,而且生病住院啥的,所有费用都能报销。

大妈一听,这么好的事儿,当场就决定买了。

可实际上呢,这个保险条款里写得很清楚,养老金的领取是和很多因素挂钩的,而且报销也是有各种限制条件的。

等大妈过了几年仔细一看合同,发现自己被骗了。

大妈那是非常生气啊,就向保险公司投诉。

公司一查,老张这种销售误导行为是确凿无疑。

老张呢,被公司罚款,还被吊销了销售资格。

这老张啊,就为了一时的业绩,把自己的口碑搞砸了,以后在保险行业里也混不下去了。

这就好比是自己挖坑自己跳,为了那点提成,连基本的诚信都不要了。

三、侵占保费案例。

再来说说小王吧,他是保险公司的一个基层员工,负责收取保费。

小王平时就喜欢赌博,可是赌博这东西,那是有输有赢,而且他输的时候居多。

保险舆情事件案例

保险舆情事件案例

保险舆情事件案例一、泰康保险事件2019年,泰康保险公司因为其延迟理赔、拖延赔付等问题引发舆论关注。

有消费者投诉称,泰康保险公司在保险理赔过程中存在拖延、不支付、不给出具理赔凭证等问题,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

该事件引发了消费者对保险公司的信任危机,泰康保险公司随后发布了公开道歉声明并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整改。

二、平安保险业务员事件2018年,平安保险的一名业务员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篇自述文章,称自己在平安保险工作期间存在一系列不正当行为,如虚构保险合同、违规销售等。

该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对平安保险的声誉造成了一定影响。

平安保险随后展开内部调查,并对涉事业务员进行处理。

三、中国人寿高管腐败事件2015年,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副总裁于云飞因涉嫌腐败被调查。

该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保险业内部腐败问题的担忧,对中国人寿的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随后,中国人寿加强了内部监管,推行反腐政策,并对涉事高管进行处理。

四、太平洋保险销售误导事件2017年,太平洋保险公司被曝光存在销售误导行为。

有消费者投诉称,太平洋保险销售人员在销售保险产品时存在夸大宣传、隐瞒信息等行为,导致消费者购买了不符合自身需求的保险产品。

该事件引发了消费者对保险公司销售行为的质疑,太平洋保险随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销售监管和服务质量。

五、新华保险涉嫌内幕交易事件2007年,新华保险公司因为涉嫌内幕交易被证监会调查。

据报道,新华保险在2006年股票上市前,一些高管和员工利用内部信息进行了股票交易,从中获取利益。

该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保险公司内部治理和诚信经营的关注,新华保险随后加强了内部监管和合规管理。

六、中国平安保险涉嫌虚假宣传事件2016年,中国平安保险因为涉嫌虚假宣传被消费者投诉。

有消费者称,中国平安保险在其广告宣传中存在夸大保险条款、虚假承诺等问题,误导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

该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保险公司宣传行为的质疑,中国平安保险随后发布了澄清声明并改进了宣传方式。

保险公司典型违规处罚案例

保险公司典型违规处罚案例

保险公司典型违规处罚案例保险公司作为金融机构,肩负着向客户提供保险产品、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的职责。

然而,一些保险公司在经营中,存在盲目追求利润、不尊重客户权益、违反市场规则等违规行为,给客户造成了经济损失,也影响了保险市场秩序。

以下是一些保险公司的典型违规处罚案例。

1.泰康人寿销售员推销保险严重欺诈案2016年,泰康人寿北京市分公司一名销售员向一位客户售卖“重疾险”,并承诺若没有出险,可以退还所缴纳的保费。

但是,在客户购买保险后,销售员却涂改了代扣授权书,将退还保费的条款全部涂改掉。

客户在理赔时发现被欺诈,随后向保险公司投诉,并要求公司退还保费。

最终,泰康人寿因销售员的欺诈行为被处罚500万元。

2.新华人寿提前终止保险合同违反合同约定案2018年,新华人寿被中国银保监会山东监管局处罚,原因是该公司未经客户同意就擅自提前终止其投保的保险合同,违反了合同约定。

受影响客户人数达到上百人,因提前终止保险合同,被保险公司收取满期保费,获得了不当利益。

新华人寿因此被罚款300万元。

3.中国人寿向客户收取不当费用案2016年,中国人寿浙江分公司因向客户收取未在产品说明书中明确规定的“托管费”,被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罚款500万元,并要求该公司退还被收取的不当费用。

此行为既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也影响了保险市场秩序。

4.人民保险误导投保人案2017年,人民保险湖南分公司误导一位客户投保“保额逐年增加的保险”,该客户将保险单签署了3年,总计缴纳了7万多元保费。

后来,客户在申请理赔时才发现,该保险不是按保额逐年增加,而是按照一定比例逐年递减的保险,理赔金额远低于预期。

对此,中国银保监会对人民保险湖南分公司处以罚款100万元。

5.平安人寿降低产品保障范围案2018年,平安人寿因未及时告知客户某一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被罚款300万元。

平安人寿原定的保障范围是终身,但是在公司内部调整后却没有向客户及时告知,从而导致一些投保人享受不到应有的保障。

夸大保险收益及保障范围典型案例

夸大保险收益及保障范围典型案例

夸大保险收益及保障范围典型案例一、收益夸大。

1. 分红险的“画大饼”案例:有个保险代理人向老王推销一款分红险。

代理人信誓旦旦地说:“王大哥啊,您就放心买这款分红险吧。

这就跟您在银行存钱一样稳,但是收益可比银行高多了。

我给您说,前几年就有客户买了这个,每年都能拿到分红,那分红高得就像捡钱似的。

按照以往的情况,您投个10万进去,过个十年,账户里能有个20万,轻松翻倍呢!”实际情况:分红险的分红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

保险公司的盈利会分配到各个分红险账户,但并没有一个固定的高额比例。

很多时候,分红可能很少,甚至可能在某些年份没有分红。

这个代理人把可能的最好情况当成了必然情况来误导老王。

2. 万能险的“神奇收益”案例:实际情况:万能险虽然有保底利率,但是实际结算利率是波动的。

它受到市场利率、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而且,万能险还有各种费用,像初始费用、保障成本等,这些都会影响最终账户的价值。

讲师只强调高收益,却忽略了这些成本和风险,让小张对万能险的收益有了过高的期望。

二、保障范围夸大。

1. 重疾险的“全包”假象。

案例:小赵身体有点小毛病,一直担心自己生病的风险。

保险代理人向他推荐一款重疾险时说:“小赵啊,你别担心你那些小毛病了。

咱这个重疾险可厉害了,只要你身体有啥不舒服,不管是大病小病,都能给你赔。

像你偶尔的头疼脑热,要是去医院检查,只要花了钱,这保险都能给你报销一部分。

而且只要是和健康有关的问题,基本上都在保障范围内。

”实际情况:重疾险有明确的疾病定义和赔付标准。

一般是针对合同中规定的特定重大疾病,如癌症、心脏病、脑中风等严重疾病进行赔付。

头疼脑热这种小病根本不在重疾险的保障范围内,代理人这么说完全是误导小赵,让他以为买了这个重疾险就等于有了全方位的健康保障。

2. 意外险的“无限可能”案例:小李经常出差,想买份意外险。

一个保险销售人员跟他说:“李哥,你就买我们这款意外险吧。

不管你是在外面被车撞了、摔了,还是在办公室突然生病晕倒了,甚至是吃东西噎着了,只要你有个意外情况,这保险都能赔。

十起欺诈骗保典型案例公布

十起欺诈骗保典型案例公布

十起欺诈骗保典型案例公布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保险欺诈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保险欺诈不仅给保险公司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也给诚实的保险消费者造成了极大的不公平。

以下是十起典型的保险欺诈案例。

第一起案例是健康保险欺诈。

甲因担心自己体检不合格,为了骗取健康保险理赔,故意在保险购买前隐瞒自己的健康状况。

然而,甲在理赔时被保险公司发现了他故意隐瞒的行为,最终他被保险公司拒绝了理赔请求。

第二起案例是车险欺诈。

乙购买了一辆豪车后,为了获得更高的保险赔偿金,他一年内多次故意制造车祸,甚至在保单生效后就开始实施。

然而,保险公司调查发现了他的欺诈行为,最终乙被判处了刑事责任,并负有赔偿责任。

第三起案例是人寿保险欺诈。

丙为了骗取高额人寿保险赔偿金,他陈述自己是不吸烟的,但实际上他长期吸烟。

在丙意外身亡后,保险公司通过侦查发现了他的欺诈行为,最终拒绝了保险赔偿请求。

第四起案例是旅游保险欺诈。

丁购买旅游保险后,故意将行李遗失,并伪造证据来骗取保险理赔。

然而,保险公司通过调查发现了他的欺诈行为,最终丁被追究了法律责任。

第五起案例是健康保险欺诈。

戊在购买健康保险时故意瞒报家族遗传疾病的情况,以获得更低的保险费率。

当他原因健康问题需要理赔时,保险公司发现了他的欺诈行为,拒绝了他的赔付请求。

第六起案例是车险欺诈。

己将自己的车子改装成了赛车,然后购买了商业险。

一旦发生事故,他便会故意将责任推给对方,以获取更高的赔偿额。

然而,保险公司调查发现了他故意制造事故的行为,最终己承担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七起案例是人寿保险欺诈。

庚购买了高额人寿保险,然后伪造自己的身故并制作虚假的死亡证明。

他的亲属提交了相关文件后,保险公司怀疑案件的真实性,并调查了他的欺诈行为。

最终,保险公司拒绝了庚的理赔请求。

第八起案例是旅游保险欺诈。

辛购买了旅游保险后,在旅行过程中将手机故意弄丢,并伪造案发现场的证据以获得保险理赔。

然而,保险公司通过调查发现了他的欺诈行为,最终拒绝了辛的理赔请求。

人身保险合规典型案例

人身保险合规典型案例

人身保险合规典型案例一、不如实告知的代价。

老张啊,他身体一直有点小毛病。

在买人身保险的时候,保险代理人问他有没有过往病史,老张寻思着那些小毛病应该不碍事,就说自己身体倍儿棒,啥病没有。

结果呢,没过多久老张因为之前隐瞒的一个老毛病住院了,花了不少钱。

他就去找保险公司理赔,保险公司一调查,发现他之前没如实告知病情,就拒绝赔付了。

老张这时候可傻眼了,本来想着省点事儿,结果把自己坑了。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啊,在买人身保险的时候,一定要如实告知自己的健康状况,可别抱有侥幸心理。

你以为保险公司查不出来,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人家保险公司在理赔调查这方面可是很有一套的。

二、代签名引发的纠纷。

有这么一对夫妻,丈夫给妻子买了一份人身保险。

当时办理手续的时候,妻子正好忙别的事儿不在场,丈夫就自己把字给签了。

后来呢,夫妻感情出现了点问题,闹到要离婚的地步。

这时候妻子突然想起来还有这份保险,就要求保险公司赔付,保险公司发现投保单上是丈夫代签的字,这就不符合规定啊。

按照保险合规的要求,投保单必须得是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本人签名才行。

于是,保险公司就拒绝了妻子的理赔要求。

这夫妻二人就因为这个事儿闹得不可开交,还把保险公司也给告上了法庭。

可最后呢,法院也因为代签名这个不合规的情况,判定保险公司不用赔付。

所以说啊,保险合同上的签名可不能乱签,必须得本人亲自来,这可关乎到自己的权益呢。

三、保险销售误导的后果。

小李是个普通上班族,有一天碰到一个保险销售员,那销售员口才可好了。

跟小李说,只要买了他们公司的这款人身保险,啥都能保,生病、意外,连以后老了没钱花都能解决,而且收益高得很,比银行存款划算多了。

小李一听就心动了,也没仔细看合同条款就买了。

过了几年,小李因为一些意外情况需要一笔钱,他就想从这份保险里把钱取出来。

这时候他才发现,这个保险根本不是销售员说的那样,取出来的钱少得可怜,而且所谓的高收益也都是有很多限制条件的。

小李觉得自己被骗了,就向保险公司投诉。

保险车险销售误导案例

保险车险销售误导案例

常见的保险销售误导,分类总结如下公司规模大,只是现在大,不表示一开始就大,也不代表以后就大。

例如,安全刚成立的时候,对照当时的中国人保,简直就是小婴儿。

今天长大了,就瞧不起别的保险公司了?公司规模和客户利益没有必然关系。

客户的保障,看的是条款,不是公司大小。

百年历史是不错,但是和客户依然无关。

时间短点的就不可以买了吗?如果这样类比,友邦百年历史而已,英杰华集团(英文简称“AVIVA”)成立于 1696 年,已经超过 200 年的历史,是不是可以傲视群雄?公司的保费收入高,理赔金额同样就高,这是呈正比的。

如果你家公司保费收的多,理赔少,你家理赔有问题,我不会买!你家收的少,赔的多,是不是说明买了你家保险更倒楣?那我更不买至于理赔速度,保监会每一个季度都有统计,各家公司其实差不多的。

至于理赔难易,这个难道不是根据合同条款来理赔的吗?该赔的就赔,不符合条件的不理赔。

你说你家理赔更容易,那我买个 100 万的重疾,明天就去割痔疮,你能保证赔我 100 万不?不能的话,你吹啥牛?公司盈利多,的确是对公司的长期运营更有保障,公司运营更安全。

可是,公司的盈利都是客户的保费里面出的啊,我可不愿意把自己的钱,都拿出去供养保险公司的股东和代理人了。

每一个保险都有自己的作用,保障就是保障,存钱就是存钱。

非要把两个保险放在一起,保险公司目的就是一个,让你多交保费。

你看中的是有保障,还有收益。

保险公司看的是你的高额本金。

骨哥之前的文章对照过,返还型意外险、终身寿险附加重疾、返还型定期重疾,都是保障普通,收益普通,不如自己分开买更合适。

也有人说,这份保险,如果没有浮现,等老了,把钱拿出来,可以给自己养老。

这里也有问题,一份长期险,如果中途拿钱,基本是退保。

退保是只能退现金价值的,可能比我们交的保费还少,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这种就是典型的夸大保障了,吹牛太大,容易被打脸。

重疾险只赔偿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

意外险只保障意外身故、残疾等。

保险销售误导处罚案例

保险销售误导处罚案例

保险销售误导处罚案例一、未如实告知条款案例描述:某保险公司销售人员未向客户明确说明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导致客户在理赔时遇到问题。

处罚结果:保险公司被监管部门罚款,销售人员被开除。

二、隐瞒限制条件案例描述:某保险公司在销售过程中未向客户说明投保的限制条件,导致客户在保险事故发生后无法获得理赔。

处罚结果:保险公司被监管部门罚款,相关销售人员被追究责任。

三、夸大保障范围案例描述:某保险销售人员为了促成销售,夸大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导致客户对保险产品的期望值过高。

处罚结果:保险公司被监管部门罚款,销售人员被开除。

四、混淆保险产品案例描述:某保险公司在销售过程中将两款相似但保障内容不同的保险产品混淆,导致客户购买了不符合其需求的保险产品。

处罚结果:保险公司被监管部门罚款,相关销售人员被追究责任。

五、未取得合法授权案例描述:某保险公司销售人员未取得公司授权便私自与客户签订保险合同。

处罚结果:保险公司被监管部门罚款,相关销售人员被追究责任。

六、违反资质要求案例描述:某保险公司雇佣不具备相应资质的人员从事保险销售工作,导致客户利益受损。

处罚结果:保险公司被监管部门罚款,相关人员被追究责任。

七、销售虚假宣传资料案例描述:某保险公司提供的宣传资料存在虚假信息,误导了客户对保险产品的认知。

处罚结果:保险公司被监管部门罚款,相关责任人被追究责任。

八、未尽风险评估义务案例描述:某保险公司在销售过程中未对客户进行必要的风险评估,导致客户购买了不合适的保险产品。

处罚结果:保险公司被监管部门罚款,相关销售人员被追究责任。

九、隐瞒退保损失案例描述:某保险公司在销售过程中未向客户明确说明退保可能产生的损失,导致客户在退保时遭受经济损失。

处罚结果:保险公司被监管部门罚款,相关销售人员被追究责任。

金融保险监管处罚案例

金融保险监管处罚案例

金融保险监管处罚案例金融保险监管领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监管部门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案例更是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几个典型的金融保险监管处罚案例入手,深入分析案例背景、违规行为及处罚结果,以期为读者呈现一个清晰的监管处罚案例画像。

案例一:某保险公司因销售误导被罚某保险公司在销售保险产品时存在严重的销售误导行为,未向客户充分说明产品的条款和风险。

监管部门对该保险公司进行了调查,并最终决定给予该公司行政处罚,并要求赔偿相应的损失。

此案例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该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存在过度宣传、误导销售的行为,未向客户全面介绍产品的风险和条款,导致客户在购买保险产品时产生了误解。

这严重违反了《保险法》规定的销售诚实信用原则,损害了客户的合法权益,破坏了金融市场的健康秩序。

监管部门采取了行政处罚措施,一方面对该保险公司进行了罚款,并责令其整改,另一方面要求该公司赔偿客户的损失。

这种处罚措施有力地维护了金融市场的秩序,也起到了警示和震慑的作用,对其他金融机构起到了警示作用。

案例二:某银行因违规操纵市场被罚某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存在操纵市场的违规行为,监管部门对其进行了调查,并最终做出了相应的处罚决定。

银行因操纵市场行为被罚款,并对相关责任人做出了行政处罚。

这一案例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该银行存在操纵市场的行为,严重干扰了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

监管部门的处罚决定体现了对违规行为的明确定性和有力惩处,并对操纵市场行为进行了全面清理。

该案例的处理结果也充分体现了监管部门的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对违规行为“零容忍”,保护了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合法权益。

案例三:某证券公司因内幕交易被罚某证券公司存在内幕交易行为,监管部门对其进行了调查,最终决定对公司进行罚款,并对相关责任人做出了行政处罚。

对于这一案例,社会舆论普遍认为监管部门的处理态度积极,对于违规行为零容忍。

内幕交易行为严重违反了证券市场行为的诚信原则和公平交易规则,影响了金融市场的公正、公平和透明。

保险公司监管行政处罚典型案例

保险公司监管行政处罚典型案例

保险公司监管行政处罚典型案例一、案例一:虚假理赔,骗保不成反被罚。

有这么一家保险公司,那心思可歪了。

他们内部一些工作人员串通一气,想搞虚假理赔来骗钱。

比如说,有个客户明明没有发生那么严重的事故,他们就夸大损失,编造一些假的理赔材料。

这事儿是怎么被发现的呢?原来啊,监管部门在进行例行检查的时候,发现这家公司的一些理赔案子有点太蹊跷了。

理赔金额和实际情况对不上,而且好多材料都有伪造的嫌疑。

结果呢,监管部门可不含糊,直接对这家保险公司开出了重磅罚单。

不仅罚了一大笔钱,还责令他们整改内部管理流程。

这就像是小偷伸手被抓个正着,本想偷点钱,结果把自己给坑惨了。

二、案例二:销售误导,坑了客户也坑自己。

再说说另一家保险公司的事儿。

他们的销售人员为了能把保险产品卖出去,那真是不择手段。

在推销一款长期寿险产品的时候,跟客户说这个保险就像存钱一样,每年交一笔钱,过几年就能连本带利拿回来好多,还把收益吹得天花乱坠。

但实际上呢,这个产品有很多限制条件,收益也根本不是他们说的那样。

很多客户在买了之后才发现自己被骗了,就纷纷投诉。

监管部门接到投诉后,一查一个准。

这保险公司因为销售误导,面临着严厉的处罚。

这就告诉我们,做买卖得讲诚信,不能为了赚钱就骗客户,不然监管爸爸可不会放过你。

三、案例三:未按规定使用保费,资金乱了套。

有个保险公司在保费的使用上出了大问题。

保费收上来之后,就应该按照规定进行合理的投资或者用于风险赔付准备等。

可是这家公司呢,就像一个乱花钱的小孩,把保费乱用到一些未经批准的项目上。

比如说,他们把一部分保费投到了一些高风险、不符合监管要求的领域,想着能大赚一笔。

结果呢,不仅没赚到,还把公司的资金链搞得一团糟。

监管部门发现后,那肯定不能坐视不管啊。

对这家保险公司进行了处罚,要求他们把资金归位,并且进行内部整顿,还罚了不少钱。

这就好比是你把家里给你买菜的钱拿去买彩票,结果没中奖还把家里的财务计划打乱了,肯定要挨骂受罚的。

保险销售误导案例整理

保险销售误导案例整理

1、分红产品风险案例:案情:客户汪某曾同一天购买了公司的五年期千里马10万元及10年期千里马70万元,销售人员宣传产品收益高于同期存款利率的同时,宣称十年期的千里马第五年时退保的收益比五年期千里马的满期收益高,客户发现十年期产品的收益并没有五年期产品满期的收益高,客户要求十年期保单五年领取按照五年期的满期收益进行补偿。

后果:公司赔偿了客户相应的差额,由于原客户经理已离司,现公司已启动法律程序向其进行损失追偿。

2、万能产品风险案例:案情:客户王女士在购买放心理财万能险(经典版)后不久,以代签名合同无效为由要求全额退保。

经查实,投保人是王女士,被保险人是王女士的母亲,但签名均是王女士签名,客户经理当面未做出任何阻止和提醒动作。

后果:给予客户全额退保 ,分公司先行承担提奖、手续费、客户经理罚款及剩余损失,扣减分公司当月预算对应金额。

对客户经理予以罚款,并解除劳动合同。

3、期缴违规案例:基本信息:客户李先生2008年11月、12月两次购买了我公司金利两全分红型产品,3 年期交,首期保费共计40万元。

2009年5月客户投诉至公司,要求全额退保,理由是在购买保险时被告知三年保本,同时有12%的利息误导,致使客户对保险合同的内容条款存在重大误解,并提供了与客户经理交谈的录音。

案情调查:经过认真的调查核实,确认投保文件为客户本人亲笔签名,但在销售过程中存在较大问题:1、口头误导,长险短做,承诺收益。

客户经理在销售过程中存在名显误导行为,称三年可以把本金拿回,还可以有 12%的红利。

2、恶意填写不实客户信息,导致公司未及时回访到投保人本人。

投保单上所留客户电话实为客户经理手机号,公司电话回访未能回访到客户本人,回访电话是客户经理接听。

处理结果:经调查,客户投诉事由属实。

公司给客户全额退保,公司损失 24 万元。

对该客户经理予以解除劳动合同处分,扣回业务提奖,先由其承担公司一部分损失,并保留通过司法途径继续追偿所有损失的权利。

保险销售误导案例

保险销售误导案例

保险销售误导案例公司的保险销售员小张为了完成自己的销售任务,决定利用一些误导手段来鼓励客户购买一款高额保费的理财型保险产品。

案例描述如下:小张在与客户对话的过程中,先花费了大量时间介绍这款保险产品的高收益率和灵活的投资方式。

他通过一系列数据和统计图表来证明购买该产品可以获得可观的回报,甚至比其他投资渠道更加有吸引力。

他还告诉客户,该产品没有风险,且可以随时解约退回投保金额。

小张没有详细解释保险产品的保障条款和退保规定,只是简单说明了一下产品的保障范围和投资选择。

更为严重的是,他使用了一些虚假陈述和言过其实的手法,例如说保险公司已经连续十年都没有发生任何一起未能按时理赔的案例,让人误以为该产品是无风险的。

鼓舞了客户的购买兴趣后,小张开始向客户介绍保险费用。

尽管这款保险产品的保费远高于市场其他类似产品,小张在介绍费用的时候并没有提及清楚,而是大概涉及了一下保费的数额,并强调了保费支付周期的长短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来决定。

最后,小张催促客户购买该产品,并承诺如果客户在当天购买,就可以额外获得一些优惠和特别待遇。

这个案例中的保险销售员小张明显存在误导行为。

首先,他夸大了保险产品的收益和保障能力,没有详细介绍保险的风险和风险管理方式。

其次,他使用了虚假陈述和言过其实的手法,误导客户认为该产品是无风险的。

最后,他还隐瞒了保险费用的详细情况,并利用特别待遇和优惠来诱使客户立即购买。

这种保险销售误导行为对消费者来说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会给客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信任危机。

保险销售人员应该提供真实、准确和清晰的信息,全面介绍保险产品的各项条款、费用、风险以及退保规定,让客户可以明智地决策。

总之,保险销售误导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应该受到相关监管机构的严禁和处罚。

消费者应该时刻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合理选购保险产品,避免成为保险销售误导的受害者。

保险销售误导案例整理

保险销售误导案例整理

保险销售误导案例整理1、分红产品风险案例:案情:客户汪某曾同一天购置了公司的五年期千里马10万元及10年期千里马70万元,销售人员宣传产品收益高于同期存款利率的同时,宣称十年期的千里马第五年时退保的收益比五年期千里马的满期收益高,客户发现十年期产品的收益并没有五年期产品满期的收益高,客户要求十年期保单五年领取按照五年期的满期收益进行补偿。

后果:公司赔偿了客户相应的差额,由于原客户经理已离司,现公司已启动法律程序向其进行损失追偿。

2、万能产品风险案例:案情:客户王女士在购置放心理财万能险〔经典版〕后不久,以代签名合同无效为由要求全额退保。

经查实,投保人是王女士,被保险人是王女士的母亲,但签名均是王女士签名,客户经理当面未做出任何阻止和提醒动作。

后果:给予客户全额退保 ,分公司先行承当提奖、手续费、客户经理罚款及剩余损失,扣减分公司当月预算对应金额。

对客户经理予以罚款,并解除劳动合同。

3、期缴违规案例:根本信息:客户李先生2022年11月、12月两次购置了我公司金利两全分红型产品,3 年期交,首期保费共计40万元。

2022年5月客户投诉至公司,要求全额退保,理由是在购置保险时被告知三年保本,同时有12%的利息误导,致使客户对保险合同的内容条款存在重大误解,并提供了与客户经理交谈的录音。

案情调查:经过认真的调查核实,确认投保文件为客户本人亲笔签名,但在销售过程中存在较大问题:1、口头误导,长险短做,承诺收益。

客户经理在销售过程中存在名显误导行为,称三年可以把本金拿回,还可以有 12%的红利。

2、恶意填写不实客户信息,导致公司未及时回访到投保人本人。

投保单上所留客户电话实为客户经理手机号,公司电话回访未能回访到客户本人,回访电话是客户经理接听。

处理结果:经调查,客户投诉事由属实。

公司给客户全额退保,公司损失 24 万元。

对该客户经理予以解除劳动合同处分,扣回业务提奖,先由其承当公司一局部损失,并保存通过司法途径继续追偿所有损失的权利。

保险业清廉金融警示案例

保险业清廉金融警示案例

保险业清廉金融警示案例一、销售误导与回扣的“陷阱”老张在一家保险公司干销售好些年了。

他呀,刚开始还老老实实按照规定来,可后来看着身边一些人靠歪门邪道赚得盆满钵满,心里就开始不平衡了。

有一次,他接到一个大单,是一个企业想给员工买团体意外险。

老张为了拿下这个单,就开始在介绍产品的时候玩起了心眼。

他把一些条款里重要的限制内容故意说得模棱两可,给企业负责人说:“这保险啊,啥情况都能赔,就像个万能的保障。

”实际上,这里面有很多特定情况是不在赔付范围内的。

而且,老张还私下里给这个负责人塞了不少回扣。

他心想,这钱花出去了,这单肯定就稳稳拿下了。

企业负责人呢,看到有回扣拿,也没多细究保险条款就签了合同。

结果后来,企业里有个员工出了意外事故,但是正好符合之前老张隐瞒的那些限制条款,保险公司不能赔付。

员工和企业都不干了,闹到了监管部门。

最后啊,老张不仅被保险公司开除了,还面临着监管部门的处罚,他之前拿到的那些所谓的“高提成”都被追缴回去了,还得交一大笔罚款。

这就叫偷鸡不成蚀把米,为了一点眼前的利益,把自己的职业生涯都给毁了。

二、理赔环节的“黑手”小李是保险公司理赔部门的一个小职员。

他平时看着那些大额的理赔款,心里就有点痒痒。

有一次,一个客户因为重病申请理赔,按照正常的流程和条款,这个客户是完全符合理赔条件的。

但是小李动起了歪脑筋。

他先是在客户的理赔材料上找各种小毛病,一会儿说这个材料盖章不清晰啦,一会儿说那个医院的诊断证明格式不太对啦。

客户被他折腾得够呛,来来回回跑了好几趟补充材料。

然后呢,小李私下联系客户,暗示客户如果给他一笔“疏通费”,他就能让理赔快速通过。

客户一开始还不明白,后来经他多次暗示才懂了他的意思。

客户本来就生病急需用钱,又不想再被折腾,无奈之下给了小李一笔钱。

可是这事儿哪能瞒得住呢?公司内部审核的时候发现了这个情况。

小李这是典型的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啊。

最后小李被公司告上法庭,不仅要退还那笔“疏通费”,还被判了刑,大好的前程就这么毁于一旦。

保险欺诈警示案例

保险欺诈警示案例

保险欺诈警示案例一、案例一:带病投保有这么一个例子哦。

一个人他本身就患有很严重的疾病,但是在购买保险的时候呢,他故意隐瞒了自己的病情。

他想着啊,要是告诉保险公司自己生病了,那肯定要么保费特别高,要么人家就不给他保了。

所以他就心存侥幸,在填写健康告知问卷的时候,全填的是没有疾病。

后来啊,他因为这个病住院了,就向保险公司索赔。

保险公司在调查的时候发现他之前是带病投保的,这种行为就是保险欺诈呢。

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而且也违反了保险合同的约定。

二、案例二:虚构保险事故有个人呀,他为自己的汽车买了保险。

有一天呢,他的车其实啥事没有,但是他想从保险公司那里骗点钱。

于是他就自己制造了一个假的事故现场,把车弄出点小损伤,然后打电话给保险公司,说自己开车不小心撞到了路边的栏杆。

保险公司的理赔人员过来勘查的时候呢,发现这个事故现场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比如说,碰撞的痕迹不符合正常的事故逻辑,而且周围也没有监控或者目击证人能够证明这个事故是真实发生的。

最后经过深入调查,发现他是虚构保险事故,这也是典型的保险欺诈行为哦。

三、案例三:故意夸大损失还有这样的情况呢。

一个商家给自己的店铺买了财产保险。

有一天店里发生了一点小火灾,只是烧毁了一小部分商品。

可是这个商家啊,他为了多拿点保险赔偿,就故意夸大损失。

他把一些没有被烧毁的商品也说成是被火烧坏了的,还伪造了一些损失清单。

保险公司在理赔的时候,会进行详细的调查核实的。

他们发现这个商家提供的清单和实际情况严重不符,这就是故意夸大损失的保险欺诈行为啦。

四、案例四:冒名顶替索赔这也是很恶劣的一种情况哦。

有个人给家人买了医疗保险。

家人生病住院的时候呢,他找了一个和家人长得有点像的人,用家人的名字去办理住院和索赔手续。

因为他觉得家人的病情比较严重,治疗费用很高,想通过这种冒名顶替的方式让保险公司多赔点钱。

但是保险公司在理赔审核的时候,发现住院的人和被保险人身份信息有很多不匹配的地方,经过调查就发现了这种冒名顶替索赔的欺诈行为。

保险业声誉风险案例

保险业声誉风险案例

保险业声誉风险案例一、拒赔风波。

就说有这么一家保险公司,有个客户买了份重疾险。

这个客户呢,平常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

突然有一天,感觉身体不舒服,去医院一查,好家伙,得了一种挺严重的病。

客户心想,自己买了重疾险呢,就赶紧找保险公司理赔。

保险公司这边呢,开始调查。

结果发现这个客户在投保之前有一次看病记录,虽然那次病和现在得的病没有直接关系,但客户在投保的时候没有如实告知。

于是,保险公司就拒赔了。

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客户觉得特别委屈,到处在网上发帖说保险公司是“骗子”,买保险的时候说得好听,理赔的时候就各种找借口。

这事儿在网上越传越热,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就开始对这家保险公司有了不好的看法,觉得保险公司就是不想赔钱,声誉一下子就受损了。

二、销售误导的麻烦。

还有个案例,是关于一个保险销售员的“神操作”。

这个销售员为了完成业绩,拼命给一位大妈推销一款分红险。

他把这个分红险说得天花乱坠,告诉大妈说:“您看,这保险啊,每年交一点钱,就跟把钱存在银行一样,而且收益比银行高多了,到时候您就等着数钱吧。

”大妈一听,觉得挺划算啊,就买了。

可是过了几年,大妈发现分红少得可怜,根本不是当初销售员说的那样。

大妈气不打一处来,跑到保险公司要说法。

保险公司一查,发现是销售员在销售的时候误导了客户。

但是这时候,大妈可不管这些,她觉得自己被骗了,就在小区里到处跟邻居说这个保险公司坑人。

结果呢,这个小区里本来有好多人打算买保险的,一听大妈这么说,都不敢买这家公司的保险了,这对保险公司的声誉造成了不小的打击。

三、服务效率低下的差评。

再讲讲一个关于理赔服务效率的事儿。

有个客户出了车祸,买的车险可以理赔。

他第一时间就给保险公司打电话报案,然后按照要求提交了各种材料。

可是呢,这个保险公司的理赔流程特别繁琐,今天说这个材料有问题,明天说那个手续不全。

客户就只能一遍又一遍地跑医院开证明,跑交警大队拿材料。

这一来二去,好几个月过去了,理赔款还没下来。

保险行业违法违纪警示教育案例

保险行业违法违纪警示教育案例

保险行业违法违纪警示教育案例一、虚假宣传骗保费。

1. 案例经过。

有个保险销售员小李,那口才可是相当了得。

他在推销一款重疾险的时候,跟客户说:“您买了我们这个保险啊,啥病都能保,不管是你现在得的小感冒,还是未来可能得的什么罕见怪病,只要你生病住院,我们就给你赔付一大笔钱,而且赔付速度超级快,就像火箭发射一样。

”但实际上呢,这款保险有明确的疾病保障范围,感冒这种小病根本不在赔付范围内,而且赔付流程也很复杂,有各种审核条件。

他为了让客户相信,还自己伪造了一些所谓的“成功赔付案例”,把一些经过他美化和篡改的照片和故事拿给客户看。

客户老张被他忽悠得晕头转向,觉得这个保险简直就是个大宝贝,立马就签了合同,每年交保费好几千块钱呢。

2. 违法违纪点。

3. 后果。

后来老张生病住院了,是比较严重的病,但是在申请赔付的时候,保险公司按照合同条款审核,发现不符合赔付条件。

老张这才发现自己被骗了,一气之下就把小李和保险公司都告上了法庭。

保险公司最后不得不把小李开除,而且还面临着声誉受损的风险,好多潜在客户听说了这件事,都不敢再和这个保险公司打交道了。

二、侵吞客户保费。

1. 案例经过。

业务员小王在一家小保险公司工作。

有一天,一位客户王女士来交保费,她交的是现金,一共5000元。

小王看到王女士是个比较粗心的人,在收到保费后,他并没有按照规定及时把钱交到公司账户上。

而是动了歪脑筋,他想:“我先把这钱放自己这儿,等过段时间再说,说不定公司也不会发现。

”过了几个月,王女士收到了保险公司的催款通知,说她保费逾期未交,可能会影响保险合同的效力。

王女士觉得很奇怪,自己明明交了钱啊。

她就去找小王,小王开始还支支吾吾的,后来干脆就躲着王女士不见面了。

2. 违法违纪点。

小王侵吞客户保费的行为是非常严重的违法违纪行为。

他私自占有客户交给公司的保费,这是对客户财产权的侵犯,同时也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利益,违反了公司的财务规定和保险行业的职业操守。

3. 后果。

保险公司违规处罚案例

保险公司违规处罚案例

保险公司违规处罚案例案例一:虚假宣传。

有这么一家保险公司,我们就叫它“忽悠保”吧。

“忽悠保”公司推出了一款健康险产品。

他们的销售人员在推销的时候,那可是把这产品吹得天花乱坠。

跟客户说只要买了这个保险,不管是得了啥病,哪怕是先天性的疾病都能保,而且理赔的时候超级快,钱就像从自家口袋掏出来一样迅速到账。

但实际上呢,保险条款里明确写着先天性疾病是除外责任的,而且理赔有着严格的流程和审核标准,不可能像他们说的那么简单。

这就导致很多客户买了之后发现上当了。

监管部门知道这事儿后,可不含糊,直接对“忽悠保”公司进行了处罚,罚了一大笔钱,还要求他们整改宣传内容,并且要对受到误导的客户重新解释清楚保险条款。

案例二:恶意拒赔。

“抠门保”保险公司遇到了一个客户,这个客户之前买了他们家的车险。

有一天,客户开车的时候不小心撞到了路边的护栏,这属于正常的交通事故啊。

客户就按照流程向“抠门保”公司报案索赔。

可是“抠门保”呢,不想赔钱,就开始找各种奇葩的理由。

一会儿说客户没有在规定的24小时内报案(实际上客户在23小时50分就报了案),一会儿又说客户可能是故意撞的护栏(毫无证据)。

总之就是想尽办法拒赔。

客户觉得很委屈啊,就向监管机构投诉。

监管机构一调查,发现“抠门保”就是恶意拒赔,完全违背了保险合同的约定。

于是,“抠门保”被责令必须给客户赔付,而且还因为违规操作被处以高额罚款,公司的声誉也因为这件事一落千丈,好多客户知道后都不敢再买他们家的保险了。

案例三:违规套取费用。

“贪心保”保险公司为了多赚钱,动起了歪脑筋。

他们和一些汽车4S店勾结在一起。

比如说,4S店卖一辆车的时候,会同时向车主推荐“贪心保”公司的车险。

“贪心保”公司就会给4S店一笔高额的“手续费”。

但这笔手续费可不是正常的业务推广费用,实际上是他们通过虚增业务费用的方式套取出来的。

这就导致保险产品的价格里有一部分是被用来做这种不正当的利益输送了,损害了广大投保人的利益。

保险行业警示教育典型案例

保险行业警示教育典型案例

保险行业警示教育典型案例一、虚假理赔案例:“骗保的修车把戏”话说有这么一个汽车维修店老板,他可算是把歪脑筋动到保险头上了。

有个顾客的车只是蹭掉了一点漆,小问题。

但是这个老板呢,就跟顾客说:“兄弟,咱让保险公司出个大钱,把你这小破车来个大整修,还不用你花一分钱。

”顾客一听,有点心动,就跟着他一起干坏事了。

老板就伪造了一份严重的碰撞事故现场,把车弄成好像被狠狠撞过一样。

然后向保险公司报案理赔。

保险公司的理赔员刚开始也没发现异常,按照流程来查勘定损。

这时候,老板和顾客还在那暗自高兴呢,觉得就要发一笔小财了。

可是呢,保险公司也不是吃素的。

在后续的调查中,发现这个事故现场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比如说,碰撞的痕迹太规则了,就像是人为故意弄出来的。

而且,这个车的一些损伤和正常碰撞后的损伤不太一样。

最后一查,真相大白,这个老板和顾客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结果就是,老板的维修店被处罚,顾客也被记录不良信用,以后再买保险就难喽,而保险公司也不会为这虚假的理赔买单。

这就告诉我们,别想着在保险理赔上耍小聪明,不然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二、代理人误导销售案例:“养老变理财的骗局”有一位大妈,本来是想给自己的晚年生活买份养老保险,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这时候就碰到了一个特别能说会道的保险代理人。

这个代理人啊,一见到大妈就开始滔滔不绝地推销一款产品。

他跟大妈说:“大妈呀,这个保险可好了,您要是买了,过个几年就能拿到一大笔钱,比您把钱存在银行划算多了。

这就相当于您做了个特别好的理财投资。

”大妈一听,心里就琢磨着,这既能养老又能赚钱,多好的事儿啊。

就稀里糊涂地买了这个保险。

可是等大妈过了几年想取钱的时候,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这个保险要想拿到钱,得满足好多复杂的条件。

而且拿出来的钱比当初代理人说的少了好多好多。

大妈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去找代理人理论,结果代理人早就不知道跑哪去了。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作为消费者,买保险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条款,不能光听代理人的一面之词。

银行违规代销保险案例范文

银行违规代销保险案例范文

银行违规代销保险案例范文在金融的大舞台上,银行就像一个多功能的大超市,除了办理储蓄、贷款这些常规业务外,还会代销各种金融产品,其中保险产品就是常见的代销对象。

有时候这超市也会乱摆货、乱吆喝,出现违规代销保险的情况,今天咱就来讲讲这些事儿。

一、案例一:隐瞒条款坑大爷。

张大爷是个本本分分的退休工人,一辈子省吃俭用攒下了一笔养老钱。

一天,他去附近的银行存钱,刚进银行门,就被一个穿着银行制服的工作人员热情地拉到一边。

工作人员开始滔滔不绝地介绍一款“超级划算”的产品。

“大爷,这个产品啊,收益比存款高多了,而且还有保障,就跟把钱存在我们银行一样安全。

您放一万个心!”工作人员一边说,一边给大爷看一些花花绿绿的宣传资料,上面印着大大的收益数字。

张大爷被说得心动了,稀里糊涂就把自己的5万块养老钱投了进去。

可是等过了一段时间,张大爷家里有急事需要用钱,就想把这钱取出来。

这时候他才发现,这个所谓的“超级产品”是一份保险,而且如果现在退保,能拿回来的钱比他当初投进去的少了一大截!大爷气得直哆嗦,仔细一看保险合同,上面那些密密麻麻的条款和工作人员当初说的根本不一样。

原来,工作人员故意隐瞒了保险的退保损失、缴费期限等重要条款,就是为了让大爷赶紧把钱投进去。

这银行工作人员违规代销保险,就这么坑了张大爷的养老钱。

二、案例二:误导销售骗大妈。

李大妈平时喜欢去银行买国债,觉得银行的东西安全可靠。

有一次,她又去银行买国债的时候,一个银行柜员神秘兮兮地跟她说:“大妈,我们现在有个更好的产品,和国债差不多,但是收益更高。

”李大妈一听就来了兴趣,忙问是什么产品。

柜员说:“这是一款保险产品,每年交一定的钱,交几年之后,就可以开始领钱了,而且领的钱比国债利息多多了。

”柜员还说:“大妈,这就跟储蓄一样,到期就把钱连本带利给您,还多一份保障呢。

”李大妈心想,银行的人不会骗自己,就把原本打算买国债的3万块钱买了这个保险。

可是后来,李大妈仔细一算,发现这个保险的收益并没有柜员说的那么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分红产品风险案例:
案情:客户汪某曾同一天购买了公司的五年期千里马10万元及10年期千里马70万元,销售人员宣传产品收益高于同期存款利率的同时,宣称十年期的千里马第五年时退保的收益比五年期千里马的满期收益高,客户发现十年期产品的收益并没有五年期产品满期的收益高,客户要求十年期保单五年领取按照五年期的满期收益进行补偿。

后果:公司赔偿了客户相应的差额,由于原客户经理已离司,现公司已启动法律程序向其进行损失追偿。

2、万能产品风险案例:
案情:客户王女士在购买放心理财万能险(经典版)后不久,以代签名合同无效为由要求全额退保。

经查实,投保人是王女士,被保险人是王女士的母亲,但签名均是王女士签名,客户经理当面未做出任何阻止和提醒动作。

后果:给予客户全额退保 ,分公司先行承担提奖、手续费、客户经理罚款及剩余损失,扣减分公司当月预算对应金额。

对客户经理予以罚款,并解除劳动合同。

3、期缴违规案例:
基本信息:客户李先生2008年11月、12月两次购买了我公司金利两全分红型产品,3 年期交,首期保费共计40万元。

2009年5月客户投诉至公司,要求全额退保,理由是在购买保险时被告知三年保本,同时有12%的利息误导,致使客户对保险合同的内容条款存在重大误解,并提供了与客户经理交谈的录音。

案情调查:经过认真的调查核实,确认投保文件为客户本人亲笔签名,但在销售过程中存在较大问题:
1、口头误导,长险短做,承诺收益。

客户经理在销售过程中存在名显误导行为,称三年可以把本金拿回,还可以有 12%的红利。

2、恶意填写不实客户信息,导致公司未及时回访到投保人本人。

投保单上所留客户电话实为客户经理手机号,公司电话回访未能回访到客户本人,回访电话是客户经理接听。

处理结果:经调查,客户投诉事由属实。

公司给客户全额退保,公司损失 24 万元。

对该客户经理予以解除劳动合同处分,扣回业务提奖,先由其承担公司一部分损失,并保留通过司法途径继续追偿所有损失的权利。

公司全系统通报,
要求分公司立即进行风险排查、整改,并对相关责任人员予以处罚。

4.投连产品风险案例:
案例一(客户选择失当):
案情:某分公司某合作银行网点在销售过程中,以半年期产品的形式向多名中低收入人员推荐了投资连结产品,半年后客户损失达到 20%以上,多名客户愤然堵在银行,要求至少全额退保,经多方劝阻无效,后将该银行投诉至当地银监局。

投诉客户多为中低收入人员,其中有的客户家庭月均收入只有几百元,收入来源为蹬三轮车所得,被劝服将所有积蓄 60000 元都投入了投连险的积极账户。

后果:全额退保,分公司相关责任人员及相关客户经理受到处罚。

案例二(擅自承诺收益):
案情:客户许先生投保赢家理财 50 万元,以客户经理口头销售误导为理由,投诉至公司,要求全额退保。

分公司银行保险部经理为平息事端,擅自与客户达成书面协议,协议中客户同意持有保单 2 个月,承诺 2 个月后如客户仍然有损失,则公司承担退保损失,给予客户全额退保。

但由于账户价值在此后两个月内持续下跌,客户本金不保,于 2 个月后手执协议坚决要求公司承诺内容赔偿。

后果:总公司对该分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予以行政处分外,对该客户经理实行了经济处罚后与其解除了劳动合同。

案例三(客户信息不准确、代签名)
案情:客户刘先生投保赢家理财 500 万元,投保单为客户亲笔签名,但客户信息填写的是银行客户经理的地址、电话,银行客户经理拿到保单后,未能将保单交给客户签收,保单送达书为我公司客户经理代签名。

我公司电话回访时,回访的是银行的客户经理,由于不是投保人本人,客服部将该回访件作为问题件下发至银保部,但银保部未能及时解决。

客户投保后很快就电话通知银行客户经理要求退保,银行柜员拖延了一段时间后才通知我公司客户经理办理代客户办理了部分领取、退保手续,保全资料是我公司客户经理代签名。

半年后,客户以未收到保单、退保不是他本人签名等理由要求全额退保,投诉银行、公司。

后果:给予客户全额退保,公司损失百万。

银行相关人员因此事被银行辞退。


公司业务员已离职,我公司将保留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案例四(擅自转移账户):
案情:客户王女士投保赢家理财 70 万元,投保单为客户亲笔签名,电话回访成功。

但经了解,在销售过程中夸大收益甚至承诺收益,且保单送达书是我公司客户经理代签名,保单一直没有给客户,同时客户经理还存在擅自替客户进行账户转换的行为。

后来客户发现损失很大,完全不能接受,投诉至公司,客户身患脑血栓,不能接受较大刺激。

后果:给予客户全额退保。

对银保第一责任人、银保经理予以罚款。

对该客户经理罚款、解除劳动合同。

案例五(私印展业宣传资料):
案情:客户张女士投保赢家理财 60 万元,我公司客户经理在销售过程中存在私印宣传材料、隐瞒初始费用、夸大甚至承诺保险收益的行为。

经调阅相关资料,投保单为客户亲笔签名,电话回访成功。

客户发现账户亏损后,以销售误导为由要求全额退保,并多次到公司和银行闹事,大打出手,造成很坏影响。

后果:给予客户全额退保。

对银保第一责任人、银保经理予以罚款。

对该客户经理罚款、解除劳动合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