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作电位的特点 1.“全或无” 现象 2.不衰减性传导 3.脉冲式
(三)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去极相: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安静时膜内 电位低于膜外。刺激→Na+ 通道少量开放,少 量Na+内流→阈电位→ Na+通道大量开放, Na+迅速内流,→膜内电位升高,达Na+的平衡 电位。 复极相: Na+通道关闭,k+通道开放, k+外流, 膜内电位下降,恢复至静息电位。 后电位: Na+ - k+泵将Na+ 、 k+分布复原,保持 细胞的兴奋性。
动作电位和局部反应的特点
动作电位 1.“全或无” 现象 2.不衰减性传导 3.脉冲式

局部反应 1.没有“全或无”现象 2.呈衰减性传导 3.有总和效应

动作电位和局部反应的比较
项目 刺激强度 开放的钠通道 不应期 总和 动作电位 阈刺激或阈上刺激 多 有 无 有 局部反应 阈下刺激 较少 无 有(时间或空间) 无
电位变化幅度 大(阈电位以上) 小(阈电位以下)
“全或无”特 点 传播特点 以局部电流形式不 呈电紧张性扩布, 衰减地向远处传播 迅速衰减, 不能远传
(五)动作电位的传导

本质:AP在细胞膜上依次发生的过程 特点:不衰减地双向传导 机制:局部电流学说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比较
膜电位 项目 产生机制 平衡电位
静息 电位
K+外流
动作电位
峰电位 后电位 上升支 下降支 负后电位 正后电位
Na+内流 K+外流 K+外流↓ 钠泵活动
EK
四乙胺
极化 稳定直 流电位
ENa
EK
四乙胺
通道 阻断剂
电荷分布 状态 特点
河豚毒素 四乙胺
去极化(含 复极化 未恢复到 轻度超极 RP 反极化) 化 快速、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二)动作电位的演变过程
极化:安静时,内负外正 超极化:膜内负值较RP时加大 去极化:膜内负值较RP时减小 反极化:膜内电位由零变正的过程 超射值:膜内电位由零变正的数值 复极化:去极化后,又向极化状态 恢复的过程
动作电位与兴奋性变化的关系
分期 与AP的关系 绝对不应期 峰电位 相对不应期 负后电位前期 超常期 负后电位后期 低常期 正后电位 兴奋性 下降到零 逐渐恢复,低于正常 高于正常 低于正常
二、动作电位
(一)概念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 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可 扩布的电位变化,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 峰电位:神经纤维和骨骼肌细胞的动作电 位去极相和复极相历时短暂,形成尖峰状 图形 。 后电位:峰电位在其完全恢复到静息电位 之前,还要经历一些微小而缓慢的电位波 动。
(四)动作电位的产生条件
¤阈 刺 激 、 阈 上 刺 激 → 较 少 Na+ 通 道 开 放 , 少量 Na+ 内流 → 轻度去极化 → 阈电位 → 爆发 动作电位 ¤阈下刺激→少量Na+通道开放,少量Na+内流 →微弱去极化→局部反应→总和→阈电位→ 爆发动作电位 局部反应:阈下刺激引起的达不到阈电位的 局部去极化。
一、静息电位
(一)概念:
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在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数细胞呈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
生物电产生机制



两个条件:1.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 2.细胞膜对离子的选择性通透 两个力量:动力——浓度差、电位差 阻力——电位差 一个平衡:离子的平衡电位
(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安静时膜对K+ 通透性大, K+顺浓度差外流,而细胞内 的有机负离子不能透出细胞,便产生了内 负外正的电位差。当促进K+向外移动的化 学力与阻止K+向外移动的电场力达到平衡 时,则K+的净通透量等于零,此时的电位 差称为K+的平衡电位,等于静息电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