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中介语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5300)一、培养目标及要求(1)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
(2)培养要求(一)热爱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具有奉献精神和开拓意识。
(二)掌握系统的语言学和汉语专业知识,具备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
(三)具有较高的民族文化素养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化项目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
(五)能够比较流利地使用一种外语进行教学和交流。
(六)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科技手段进行教学。
二、研究方向充分考虑该学科高度交叉、高度综合的特点,对相关学科进行良好整合;以汉语与汉文化的传播为方向,以中原地域历史为品牌,以走出去请进来为有效途径,打造特色并推动持续发展;加强对学生教学技能和跨文化交际的训练,着重提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人才的能力与素质,以适应特定国家对教师资格的要求。
三、学习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为3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半,实习及毕业论文1年半)。
四、课程设置和课程类型(1)课程设置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8学分,其中公共课6学分,专业核心课程12学分,专业拓展课程8学分,实践课程4学分,教学实习6学分,学位论文2学分。
(2)课程类型见课程设置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五、专业实践为了保证实习实践效果,培养单位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一批国内外相对稳定的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践基地。
研究生要通过实习实践为学位论文选题和完成创造条件。
(1)教学实践方式a、以志愿者身份赴海外顶岗实习,在孔子学院、外国中小学等机构从事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工作;b、在国内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实习。
(2)教学实践管理a、志愿者主要由国家汉办选拔派出;b、国内实习期间,培养单位安排教师进行指导,研究生要提交实习计划,撰写实习总结报告;由实习单位出具考评意见,学生提交实习报告。
中介语的动态性要求教师

中介语的动态性要求教师一.中介语理论简介语言学家塞林克于1969年首次提出“中介语”这一概念,并在其论文《中介语》一文中进行了系统阐释。
所谓“中介语”,就是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的、伴随着学习进程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一)中介语理论系统中介语理论的主要代表是塞林克、科德和奈姆瑟,其中塞林克的中介语理论最具有代表性。
塞林克在界定中介语概念以及系统阐释的基础上,总结出中介语产生的五种原因,分别为: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渡概括、训练造成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并提出“石化”现象(即语言能力停滞在某一阶段),且别开生面地从心理学和神经学的角度来解释语言的僵化现象。
科德提出了“个人特异方言”的概念,同样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向目的语靠拢的一种动态的语言系统。
此外,科德还区分了失误和偏误,指出失误是偶尔出现的错误,偏误则是规律性的、系统性的,能够反映出学习者的内在大纲和学习的过渡情况。
奈姆瑟也提出了意义相似的“近似系统”的概念,即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一个逐渐接近目的语系统的、不断变化的连续体,学习者接受目的语系统也是一个逐渐消化的过程。
奈姆瑟认为,学习者的言语是其近似系统在特定时间的定型产物;学习者在习得过程的不同阶段的近似系统构成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连续体;学习者的近似系统具有规律性和普遍性。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中介语的特点中介语作为一种逐渐向目的语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中介语是具有可变性,是伴随着学习进程不断向前发展的;第二,中介语具有系统性,它介于两种语言之间,学习者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成系统的失误;第三,中介语的偏误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中介语不是直线向目的语靠拢,而是曲折地发展。
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中介语由于结合了学习者母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特点,又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从学习过程的角度观察分析,二是从语言要素的角度观察分析。
中介语

中介语简介中介语理论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并于80年代初被介绍到我国,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们也逐步认识到中介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Selinker在其论文Language Transfer (1969)中首次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词,并于1972发表了题为Interlanguage的研究论文。
Selinker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独立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和目的语的中间状态(1972)。
中介语在英语学习中的干扰作用一、中介语定义及特点中介语(Interlanguage, 简称IL)一词是英国语言学家Selinker 1969 年首次提出. 现在又被译为过渡语、中间语、中继语、语际语等。
它是指学习者在某一段时间内所创建的内在语言体系或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构建的相互关联的语言体系。
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时,不断接受和理解新的语音、语法知识,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结构。
并不断对其进行系统的预测调整,通过归纳和推论产生中介语。
中介语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Native Language)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之间,具有独立性,并兼有两者的特点。
综合国内外近来的研究,中介语有如下一些特征:1.独立性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既不同于母语, 又区别于外语, 也不能单纯的把它地看作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受母语的干扰而形成的混合体。
中介语有其独特的语言规则,这些规则常常被学习者用来解释外语中固有而不规则的语言现象。
2.阶段性中介语在逐渐进化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
这个体系在不断被新知识渗透的同时,修正原有知识,逐渐接近目的语。
3.动态性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中介语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虽然它充满了错误,但由于新的语言规则有及强的扩展能力,它们处于不断的组合和变化中,因此中介语随着学习者的努力和交际需要而不断变化,由简而繁,由低而高,逐渐离开母语而接近目的语。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知识点总结自测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一、名词解释1.第一语言2.第二语言3.双语/多语现象4.母语5.外语6.本族语7.非本族语8.目的语9.应用语言学10.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11.学科体系12.语言学13.语言学的教学14.语言学的课程15.社会学16.社会语言学17.学科定位二、填空1.按()可将语言分为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2.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3.按()划分,可将语言分为母语和外语。
母语指()、()的语言;外语指()的语言4.按()(通常是按()的界限划分)可将语言分为本族语和非本族语5.目的语指人们()并()的语言6.从对语言的掌握程度来看,()、()、()通常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7.广义地说,第二语言和外语是()关系8.凡是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称为();而不再其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被称为()9.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10.对外汉语教育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和(),并用来指导(),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11.学科体系是一门学科的结构系统,它显示构成该学科的()和()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其核心部分是()12.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分三个部分:()()()13.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基础理论包括四个方面:()()()()14.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也是一种()三、简答1.“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区分2.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3.对外汉语教学系统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分别是4.请简介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体系5.区分“对外汉语语言学”和“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和汉语作为母语研究的对比)6.简述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7.简述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8.简述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特点9.为什么把对外汉语教学直接称为应用语言学是不恰当地?10.如何正确体现“教学”与“教育”的关系第二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和现状一、填空1.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从1950年7月在清华大学成立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机构“()”算起,至今已近50年。
中介语理论概述

中介语理论概述摘要:“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个术语是国外外语教学研究者于70年代初提出来的,它是研究者鉴于“对比分析”(contras-tiveanalysis)(即拿学习者的母语跟外语或第二语言作对比,以弄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而指导教学)的局限性而对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的语言现象作出新的概括。
关键词:中介语;第二语言习得;对外汉语教学本世纪60年代,受乔姆斯基语言习得机制观点的影响,人们对第一语言习得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性研究。
结果表明儿童的早期言语有其独特性,它不同于成年人所使用的语言,而且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60年代末期,应用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利用第一语言获得的研究成果来重新审视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行为,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中介语进行研究。
(一)“中介语”概念的涵义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关于中介语的定义的讨论则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中介语是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律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论所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
这个语言系统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也不同于他所学的目的语。
(鲁健骥,1984、1993)这种观点是从发生学的角度对中介语所作的发生定义。
具体地说,这种观点强调,首先,中介语也是语言,具有人类语言所有的一般特征和功能;其次,它是由系统的,即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规则系统;第三,它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理而产生的。
应该说,这个定义揭示了中介语的最基本的特征。
它承认中介语是一种自然语言,承认中介语的系统性。
另外,这种观点显然是把中介语当做可以观察到的、独立的语言系统来看待的。
这一点与Selinker和Sharwood Smith的观点是一致的。
但是,这种观点在阐述中介语产生的来源问题上似乎不够充分。
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理,实际上只是中介语产生的源头之一。
中介语产生的根源显然不限于此。
2.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
中介语及其发展过程

三、二语习得的自然发展途径
• 乔姆斯基的一语习得模式 • 第二语言的发展过程 • 第一语言习得是否跟第二语言习得相似
乔姆斯基的一语习得模式
• 模式如下 • 基本语言素材------习得机制-------语法 • 基本语言素材的作用仅仅是激活习得机制,
习得机制才是习得过程的决定因素;依据 乔氏观点并通过实验得出研究成果: • 1多数孩童的早期语句独立于成人 • 2语言发展具有持续增长性,课分为不同的 发展阶段
KKSelinker认为,负责中介语建构的认知过程有五种,它们是:语言的迁移 (language transfer);训练的迁移(transfer of training);第二语言学习的策略;第 二语言交际的策略;目的语材料的过度泛化(overgeneralzation)。Selinker认为, 学习者形成的中介语知识系统实际上是一系列心理语法,学习者利用这些语法来解释 和产生言语。这些心理语法是动态的、易于变化的,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中介语知 识系统包含了越来越复杂的心理语法。Selinker认为,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存在着语 言僵化(fossilization)现象。它是指某些非目的语的语法、语音等长期存在于中介语中, 并且不易改变的现象。由于存在着语言僵化现象,使得多数学习者不能完全获得目的 语的语言能力。
KK中介语理论是较早用认知观点解释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模型,其重要意义首 先在于它把第二语言学习看作是一种心理过程,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这种心 理过程,而且这种理论为后来人们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第二语言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 础。其次,Selinker提出的中介语概念,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实际是语言知 识的一种表征。因此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后来认知理论进一步探讨这一表征的性质,及 这种表征在第二言语学习中的作用打下了理论基础。Selinker中介语理论的不足主要 在于它并没有明确说明中介语系统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也没有说明中介语系统是怎样 影响语言输出的。
《二语习得》课程教学大纲

【二语习得】课程(kèchéng)教学大纲【课程(kèchéng)代码】【课程(kèchéng)类别】专业(zhuānyè)任选课【学分】2【总学时】34【讲授(jiǎngshòu)学时】34【实验学时】【先修课程】《英语教师职业技能》【适用专业】英语专业师范方向高年级学生【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第二语言(外语)习得的性质、特点、内容、理论研究流派、研究热点、教学原则、教学内容与方法等。
本课程采用多元视角,对二语习得与教学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的介绍与探讨,以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二语习得与教学全过程的诸方面,学习和研究二语习得与教学理论,从而加深对二语教学这一认知活动的理性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二语习得与教学打下基础,提高科研能力,提高运用理论探讨和解决英语教学问题的能力,力争成为积极、自觉的思考者和有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者、研究者。
【内容提要】第一章【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语言教学中几个最基本的议题,即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
[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握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理论基础的全貌,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经过认真、审慎、理智、全面的思考,从中悟出自己的语言教学思路或理论。
[讲授学时] 2 学时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语言学习与教学语言学与心理学的趋势第二节 [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应用语言学语言教学理论(lǐlùn)与方法第二章【第一(dìyī)语言习得】[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第一语言习得是认识第二语言学习原理的基础、掌握第一语言习得所涉及的主要议题、概念和主流理论(lǐlùn)观点。
[重点难点] 使学生意识到虽然本章议题都尚无定论,但第一语言(yǔyán)习得研究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系密切相关,其导向和成果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yánjiū)颇具启示。
中介语PPT课件

10、蒋柿红.浅谈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及策略培训.湖北经济学 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11、李郁,魏传立.对第二语言习得交际策略的研究.哈尔滨 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12、杨琦.浅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中介语.二明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2002 13、[ 英] S·P·科德著, 林萍译.学习者错误之重要意义.平顶 山师专学报,2002 14、李金兰.中介语理论与错误分析研究.淮阴工学院学报 , 2009 15、侯民吉.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 语理论.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Rod Ellis
12
中介语发展阶段—— Corder三分说
系统前阶段
Presystematic
系统阶段 Systematic
系统后阶段
Postsystematic
13
系统性 Systematic
从其内部组织说,它也是一个由内部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就 是说,它有语音的、词汇的、语法的规则系统,而且学习者能运 用这套规则系统去生成他们从来没有接触到的话语。从其功能 说,中介语可以作为人际交往的交际工具。
8
概念说明
❖ 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是一种介于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一种 语言变体,是一种中间状态。它既包含母语的特征,也包含目的语的 特征,但又与二者有区别 。
Ba9ck
中介语三大特点
可渗透性
动态性
系统性
10
可渗透性 Permiable
所谓渗透性,是指中介语可以受到来自学习者的母语 和目的语的规则或形式的渗透。
——鲁健骥 ...., it is possible to detect the rule-based nature of the learner's
《走进第二语言》2019章节测试题与答案

《走进第二语言》2019章节测试题与答案第1章单元测试1、第一语言是人出生后最早接触的语言。
答案:错2、按照克拉申的观点,习得是获取知识的过程。
答案:潜意识3、“中介语”这一概念是首先提出来的。
答案:塞林格4、“石化”是指中介语形式没有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永久性停滞状态,常指“语言”的长久停滞状态。
答案:偏误形式5、“迁移”概念最早是由学者提出来的。
答案:拉多第2章单元测试1、第二语习得研究的早期历史的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人们开始系统研究二语习得,其标志是___。
答案:对比分析假说、偏误分析理论2、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学习者语言获得了同自然语言相同的地位,人们开始转向对语言习得机制的研究。
其标志是和两种理论的提出。
答案:中介语理论、克拉申系列假说3、偏误分析理论重新复苏的时代是。
答案:20世纪 80年代末90年代初4、第二语言研究学者关于偏误分析的文章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偏误分析也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公认的一部分。
答案:科德5、中介语也称为“语际语”或“过渡语”,是非本族语者产出的语言,是学习者形成的有关的系统化知识。
答案:目的语第3章单元测试1、普遍语法理论的创始人是。
答案:乔姆斯基2、乔姆斯基建立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体系的标志是1957年出版的《》一书。
答案:《句法结构》3、乔姆斯基的《》一书被认为是20世纪理论语言学研究上最伟大的贡献。
答案:《生成语法》4、乔姆斯基理论中经常出现“UG”的概念,“UG”就是。
答案:普遍语法5、乔姆斯基理论中经常出现“LAD”的概念,“LAD”就是。
答案:语言习得机制第4章单元测试1、句子“*老师,你媳妇工作在哪儿?”主要涉及到下面哪些范畴?答案:准确性、得体性2、迁移这一概念,是指个体将本族语言文化中的渗透到外国语言文化中去的二语习得现象。
答案:功能、分布、形式、意义3、迁移不仅仅是母语迁移,还包括。
答案:目的语迁移、中介语迁移4、俄罗斯学生把汉语的“啤酒”说成“bíjiǔ”,其错误下列描述正确的是?答案:将送气音p与不送气音b混淆了5、汉语的“时间”,在韩语中的表现,属于?答案:语义扩大第5章单元测试1、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体系的理论核心是答案:输入假说2、Krashen认为是二语习得的必要条件。
《二语习得》课程教学方案计划大纲

【二语习得】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8024053【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学分】2【总学时】34【讲授学时】34【实验学时】【先修课程】《英语教师职业技能》【适用专业】英语专业师范方向高年级学生【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第二语言(外语)习得的性质、特点、内容、理论研究流派、研究热点、教学原则、教学内容与方法等。
本课程采用多元视角,对二语习得与教学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的介绍与探讨,以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二语习得与教学全过程的诸方面,学习和研究二语习得与教学理论,从而加深对二语教学这一认知活动的理性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二语习得与教学打下基础,提高科研能力,提高运用理论探讨和解决英语教学问题的能力,力争成为积极、自觉的思考者和有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者、研究者。
【内容提要】第一章【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语言教学中几个最基本的议题,即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
[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握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理论基础的全貌,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经过认真、审慎、理智、全面的思考,从中悟出自己的语言教学思路或理论。
[讲授学时] 2 学时第一节[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学习与教学语言学与心理学的趋势第二节[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应用语言学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第二章【第一语言习得】[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第一语言习得是认识第二语言学习原理的基础、掌握第一语言习得所涉及的主要议题、概念和主流理论观点。
[重点难点] 使学生意识到虽然本章议题都尚无定论,但第一语言习得研究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系密切相关,其导向和成果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颇具启示。
[讲授学时] 2 学时第一节[第一语言习得理论]行为主义内在论功能主义第二节[第一语言习得中的主要问题]能力与行为理解与产出先天本质与后天培养普遍语法系统性与变化性语言与思维实践输入语篇第三章【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对比】[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可做的三类对比及三类比较重涉及的6个议题(关键期假设;神经学的研究成果;精神运动协调方面的探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情感因素的作用;语言发展的因素)[重点难点] 对本章所论述的因素进行综合思考,就任何一类比较形成自己的认识。
中介语介绍

2.是一个动态的语言系统
Hale Waihona Puke 新知识和新规则不断注入;原有的尚 未学好的规则和结构也在不断修正调整。 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和交际需要的 增长,中介语不断发展,并呈一定的阶段 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 离开第一语言向目的语靠拢。(虽然不同 的学习者其中介语的发展有很大的差异, 但总体看来,同一发展阶段中的中介语又 有其内部一致性。)
3.语用方面 例如,语体有中间状态。 如播音员语言就是处于口语和书面语的中间状态。
新春佳节到来之际,为民族独立和解放建立 卓著功勋、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突出贡 献的驻京部队老同志欢聚一堂。回顾极不平凡的 “十一五”时期,大家深切感到,在以胡锦涛同 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 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开拓进取、共克时艰,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国防和军队 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中介语的性质和特点
(一 )中介语理论的兴起
(1) 20世纪60年代以前,欧美行为主义心 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在心理学和语言学领 域占主要地位,在这种理论背景下,语言研究 领域兴起了对比分析理论。这种理论认为, 外语学习是母语习惯向外语习惯逐步转移的过 程。因此,很多学者和外语教师认为,只要对 目的语和母语进行对比,了解母语和目的语 的异同,就可预测出在目的语的学习中会出 现什么偏误,而且还可以对出现的偏误进行 分析和解释。
中介语理论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存在着大量的中 间状态,人类的语言也是如此。人们学习 语言的过程中,以及语言接触融合的过程 中,都有所谓的中间状态。现代应用语言 学理论把语言中的这些中间状态称为中介 现象。
(一)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中介物”
1.语音方面,普通话和方言。 在方言和标准的普通话之间,有地方普通话。 地方普通话就是“中介物”,我们可以称之为 “中介语”。不同的方言与普通话接触会产生 不同的地方普通话。在我国汉语方言区和少数 民族地区说普通话的人,大多数人说的都是 “地方普通话”,如“广东普通话”、“上海 普通话”、“四川普通话”、“新疆普通话” 等。
中介语理论.

四.偏误分析与中介语理论之间的关系。
偏误分析关注的是学生所使用的目的语形式(实际是中介语)与目的语的规
范形式之间的差距。中介语理论则把学生使用的目的语形式当作一个整体,这样
看来,偏误分析只是中介语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3.5 中介语研究的方法 3.5 中介语的研究方法
3.5.1中介语研究要跟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相结合
4
3.2中介语的概念
3.2中介语的概念
所谓中介语就是介
于习得语和目的语之间 的独立的语言系统,他 是第二语言习得者创造 的语言系统。(于根元 ,《应用语言学理论纲 要》1999)
3.2 中介语的概念 3.2中介语的概念
中介语
目的语
母语
3.3中介语出现的根源
3.3中介语出现的根源
根源
语言迁移
目的语规则 的过度泛化
3.5 中介语研究的方法 3.5 中介语的研究方法
3.5.1中介语研究要跟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相结合
例: 我组针对维吾尔语专业、汉语专业研一汉族、维吾尔 族于上周发放调查问卷34份,实收34份,其中实收汉族学 生有效问卷30份,实收维吾尔族学生有效问卷4份。
3.5 中介语的研究方法 3.5 中介语研究的方法
3.应用语言学的基本理论
————中介语理论
目录
3.1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3.2中介语的概念 3.3中介语出现的根源 3.4中介语的性质和特点 3.5中介语研究的方法
3.1 中介语产生的历史背景 3.1 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Sharwood Smith(1994:23)在阐述60年代到80年代第二语言 研究领域的理论发展时,将这段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60年代“对比分析”阶段 70年代“中介语理论”产生的阶段(Selinker1972年发表
最新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精品课件中介语

• 二语学习者经常采用回避,简化等缩 减策略来达到交流目的,长此以往就 容易形成错误的语言表达。
• 例:汉语无动词和数的变化 • 误:She want to see doctor. 正:She wants to see doctor. 例:汉语中无系动词 误:I ready to home. 正:I am ready to go home.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文化与传播系2007级 陆明明 孙昌盛
内容提要
一 什么是中介语
二 三 中介语的阶段性共同现象 中介语的特点
四 中介语的形成和偏误分析
五 中介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 什么是中介语?
• 中介语(inter-language)是第二语言学习者 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既不 同于母语又不同于目的语的语言系统。
2训练迁移
• 由对外汉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造成的。外语教师用不地道的或者有 语用错误的中介语,训练方法欠妥, 训练量控制不当。 • (越南语:你好,我爱你)
3二语学习策略
• 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在语言学习和使用过 程中与某个具体阶段有关的外在行为活动 和内在的思想观念(Ellis,1994)
(一)中介语的形成
1母语迁移 2训练迁移 3二语学习策略 4二语交际策略 5目的语语言规则笼统化
1母语迁移
• 母语迁移是中介语形成中的一个重要 过程 • 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 导致中介语现象的母语迁移为负迁移, 因为母语中的一些习惯表达迁移到中 介语中,从而干扰了第二语言的习得
• 例:这可是件大事啊! • 误:This is a big thing! 正:This is an important matter! 例:大雾 误: large fog 正: thick fog
《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的原则》 笔记及习题(对比分析、中介语和错误分析)【圣才出品】

第8章对比分析、中介语和错误分析8.1 复习笔记本章要点1.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 对比分析假说2. Error Analysis 错误分析本章考点1. 对比分析假说的定义和四个步骤;2. 难度等级的六个层级特点;3. 对比分析理论的强势说和弱势说;4. 错误分析理论、失误与错误的区分、错误来源及如何对待和纠正。
本章内容索引Ⅰ.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CAH)1. Definition2. Four different proceduresⅡ. Hierarchy of Difficulty1. Definition2. Different levels3. ShortcomingsⅢ. Moderating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1. Strong version of the CAH2. Weak version of the CAH3. Moderate version of the CAHⅣ. Markedness and Universal Grammar1. Markedness Differential Hypothesis2. Universal grammar (UG)3. InterlanguageⅤ. Error Analysis1. Definition2. Mistakes and Errors3. Errors in Error Analysis4. Identifying and Describing Errors5. Stages of Interlanguage Development6. Sources of ErrorⅥ.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Ⅶ. In the Classroom: Error Correction1. Error correction2. Error treatmentⅠ.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CAH)(对比分析假说)1. Definition(定义)The CAH claimed that the principal barrier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the interference of the first language system with the second language system, and that a scientific,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two languages in question would yield a taxonomy of linguistic contrasts between them which in turn would enable the linguist to predict the difficulties a learner would encounter.对比分析假说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根本障碍是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存在着干扰,因此,对两种语言从结构上进行科学的对比分析可以帮助语言学家利用语言之间的差异性预测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第八章---中介语

虽然“中介语”这个词不是由Corder所提出, 然而他对于中介语研究的开创是具有重大贡 献的。其理论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
9
• (一)“过渡能力”和“过渡方言”
• Corder (1967,1971)将学习者的语言系 统称作“过渡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系统或“过渡方 言”(transitional dialect)。所谓“过渡
上的,它忽略了学习者作为语言学习的主体这
一基本事实,同时也忽略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把眼光投向学习者本
身,因而大家在放弃对比分析“强势说”的同
时,越来越倾向其“弱势说”。“弱势说”的
解释性使其演变为偏误分析的一部分。
3
• 1967年,Corder发表了《学习者偏误的意义》 的文章,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到学习者的身上。 Corder在文章中试图改变人们对于学习者偏 误的负面的看法,即认为偏误作为学习障碍 需要彻底根除。 Corder认为,人们可以从学 习者的偏误入手观察学习者所具有的语言系 统,而偏误实际上反映了学习者主体在学习 过程中对目的语体系的一种判断和推测。虽 然对比分析的“弱势说”强调解释,而其解 释还是从母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系统的对比 中来,而偏误分析则在此基础上主要将学习 者的语言系统和目的语语言系统进行对比, 从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篇章分析等角 度出发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解释学习者产生偏 误的原因,而不仅仅局限于从母语和目的语 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中寻找解释。
中介语(INTER-LANGUAGE)

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 Theory) 由Selinker等人最先提出来的。 Selinker 的中介语理论重点强调了第二语言学习 中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什么样的认知过程负责中介语的建构
②中介语知识系统的性质如何?
③为什么多数第二语言学习者不能完全获 得目的语的语言能力?
①什么样的认知过程负责中介语的建构?
局限性 (1)研究限于词素、句法方面,对语义和语用
知识习得研究不够。而且,根据词素研究来确 定语言习得的顺序也不科学,因为将学习者使 用某一词素的标准性作为习得的标准并没有心 理学证据作为支持。 (2)忽视学习者学习外语的自我标准。中介语 研究以目的语作为参照系,对学习者本人所参 照的标准研究不够。 (3)忽视中介语与其它语言变体不同的 (4)研究的方法,如纵向研究和交叉研究本身 还有一些技术性的问题未能解决,所得出的结 论并不完全可靠。
中介语石化( fossilization )
是指外语学习者中介语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 统性知识趋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增长和学习量的 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
内涵:一是指外语学习者不正确的目的语言形式或错误的 长期使用;
二是指学习者的外语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其 语言能力表现出一种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
1972年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的 中介语假说,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 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史上有重大意义.
中介语产生的历史根源
Lado提出的对比分析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第二语言的习得中仍 然占据统治地位。对比分析是应用性的对 比研究,特指外语教学中对语言难点进行 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即运用语言对比的 方法来预测哪些语言现象会在外语学习中 对学生造成困难,困难的程度如何;对学 生已经出现的理论加以分析和解释。因此, 它是一种以语言对比分析为基础的外语教 学理论和方法。
第8章 中介语

2020/8/26
第8章中介语
3
第8章 中介语
• 《无间道》是近年来香港电影中的翘楚。它不仅荣获了 “香港特区十周年电影选举”最佳电影,而且根据它改 编的美国电影《无间道风云》还获得了2007年奥斯卡最
佳影片奖。《无间道》由主演刘德华和梁朝伟演唱的影 片插曲也非常有意思,开头几句是:“不是我不愿意结 束,我还没有结束,无止境的旅途看着我没停下的脚步, 已经忘了身在何处,谁能改变人生的长途?谁知道永恒 有多么恐怖?”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刘、梁所饰演的 角色在影片中分别在警察局和黑社会担任卧底,他们都 很想改变自己的身份却无能无力,歌曲道出了两人内心 的苦楚。不过,另一位歌手蓝心湄却与此相反,她唱道: “没有方向的地图,没有终点的旅途,仙人掌在沙漠对 我微笑,一望无际的公路一个人享受孤独。”颇有点乐 在其中的味道。
第8章中介语
8
在将学习者的语言看成是独立的系统这一点上,三位学者(塞林格、 科德、内姆塞)的认识是一致的。但是,对于中介语、过渡能力、接 近系统这三个术语的描述角度却是很不相同的。
科德(1976)指出,中介语意味着学习者的语言是一个混合或者中 间的系统,能够系统地体现出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和母语 (mother tongue)的特征。接近系统强调学习者的语言具有朝向 目的语发展、不断与目的语接近的特征。过渡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强调学习者拥有一定的知识,并且在不断发展。
2020/8/26
第8章中介语
5
•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这一旅途,至少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观 察。第一,关注学习者目前所在的位置与终点之间的距 离,这是偏误分析的立场。第二、关注学习者在旅途中 的具体进程,这是习得顺序研究(参见第7章)的立场, 也是本章要介绍的中介语研究的立场。
中介语

一、中介语理论的起源20世纪60年代以前,欧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在心理学和语言学领域占主要地位,在这种理论背景下,语言研究领域兴起了对比分析理论,对整个外语教学领域有重要的影响。
这种理论认为,外语学习是母语习惯向外语习惯逐步转移的过程。
因此,很多学者和外语教师认为,只要对目的语和母语进行对比,了解母语和目的语的异同,就可预测出在目的语的学习中会出现什么偏误,而且还可以对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和解释。
50年代末,行为主义心理学受到巨大冲击,乔姆斯基对语言心理学的研究是人们对外语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偏误有了新的认识。
人们发现,外语学习中的偏误并不能完全、准确地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预测、解释和分析。
后来的许多统计资料也证明了这种猜疑。
这样,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基础的语言对比分析受到了人们的怀疑。
60年代末,一种新的外语学习偏误分析理论产生了,这就是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一词是英国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69年在其论文“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中首先使用。
1972年,他又发表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 的论文,对“中介语”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确立了它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地位。
其他研究者们对这一概念的描述有许多不同的术语,如W. Nemser (W. Nemser, 1972 ) 称之为“近似语言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s),科德(1967)将它称为“学习者固有的内在的掌握语言的课程大纲”(learner’s built-in syllabus)、“学习者独有语言”(idiosyncratic dialects)、“中继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等。
然而广为人知、影响最大的还是“中介语”这一说法。
二、中介语理论的内容中介语(interlanguage)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发展起来的,它是指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规律所做出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总之,在变体理论和多语能力理论看来,
介语相关的一些问题。他的核心观点是,学习者
的语言既不同于目的语,也不同于母语,而是一 个独立的系统。库克(2001a)把这种思想称为 “独立语言假设”(Independent Language Assumption)。
[1] Selinker,L. 1972. Interlanguag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0,209-231.
他们三人的看法,代表了上世纪70年代初期对学习者语言的认识水 平。
2020/8/26
第8章中介语
9
母语(本族语)、中介语、目的语三者 之间的关系(简图)(Hammerly)
2020/8/26
第8章中介语
10
• 塞林格和科德的传统,可以被称为“经典中 介语理论”。按照这一理论,会得出下面这一推 论:初期的中介语与学习者的母语更相似;随着 中介语的发展,目的语的特征越来越突出;到了 终极状态,最理想的结局是与目的语毫无二致, 此时,中介语的发展到达了终点。既然此时中介 语与目的语完全相同,也就可以认为,中介语消 失了!
第8章中介语
8
在将学习者的语言看成是独立的系统这一点上,三位学者(塞林格、 科德、内姆塞)的认识是一致的。但是,对于中介语、过渡能力、接 近系统这三个术语的描述角度却是很不相同的。
科德(1976)指出,中介语意味着学习者的语言是一个混合或者中 间的系统,能够系统地体现出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和母语 (mother tongue)的特征。接近系统强调学习者的语言具有朝向 目的语发展、不断与目的语接近的特征。过渡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强调学习者拥有一定的知识,并且在不断发展。
2020/8/26
第8章中介语
7
• 与塞林格发表这一观点几乎同时,科德 (Corder)(1971)提出了“特异方言和 过渡能力”的概念;内姆塞(W. Nemser) 1971年提出了“接近系统” (approximate systems)的概念(转 引自Corder,1976)。
2020/8/26
2020/8/26
第8章中介语
4
• 没有终点当然就无法到达终点。有时候,即 使有终点,我们也无能无力。现实社会中,是否 存在“无法到达终点的旅途”?如果把学习看成 是旅途,那么,第二语言学习就是这样一个永远 无法到达终点的旅途。根据前面第4章的介绍, “晚学者”中,只有极少数才能达到母语者的水 平,其余的人虽然辛苦跋涉,最终也只能在途中 的某个地方,遥望不可及的目的地而兴叹。
• 在1.6(教材PP13-14)中,我们曾经讨论过母 语者和非母语者的问题,经典中介语理论是以母 语者的能力为标准和目标的。以母语者为目标, 必然得出“中介语的发展是自取灭亡”的结论。
2020/8/26
第8章中介语
11
• 与经典中介语理论不同,克雷恩等人(Klein and Perdue,1997)的“变体理论”(参见 8.8)(教材PP126-127)则认为,语言习得 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变体,高度发达的语言系统是 变体的稳定状态。在这一理论看来,中介语和目 的语没有本质的区别。中介语发展的最终结果,
不是自我消失,而是一种稳定状态。
2020/8/26
第8章中介语
12
• 按照库克(Cook)的多语能力 (multicompetence)理论(参见1.6) (教材PP13-14),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能力 不可能完全与母语者的一样。中介语发展的终 点,也不是自取灭亡。
2020/8/26
第8章中介语
13
2020/8/26
第8章中介语
5
•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这一旅途,至少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观 察。第一,关注学习者目前所在的位置与终点之间的距 离,这是偏误分析的立场。第二、关注学习者在旅途中 的具体进程,这是习得顺序研究(参见第7章)的立场, 也是本章要介绍的中介语研究的立场。
•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既不同于他们的母语, 也不同于目的语。从研究的角度来看,用特定的术语来 指称某一现象,不仅仅是为了方便,更重要的是,术语 代表了对这一现象重要性的承认。“中介语”这一名称 同样如此,它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学习者语言的 研究热情和认识水平。
2020/8/26
第8章中介语
3
第8章 中介语
• 《无间道》是近年来香港电影中的翘楚。它不仅荣获了 “香港特区十周年电影选举”最佳电影,而且根据它改 编的美国电影《无间道风云》还获得了2007年奥斯卡最
佳影片奖。《无间道》由主演刘德华和梁朝伟演唱的影 片插曲也非常有意思,开头几句是:“不是我不愿意结 束,我还没有结束,无止境的旅途看着我没停下的脚步, 已经忘了身在何处,谁能改变人生的长途?谁知道永恒 有多么恐怖?”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刘、梁所饰演的 角色在影片中分别在警察局和黑社会担任卧底,他们都 很想改变自己的身份却无能无力,歌曲道出了两人内心 的苦楚。不过,另一位歌手蓝心湄却与此相反,她唱道: “没有方向的地图,没有终点的旅途,仙人掌在沙漠对 我微笑,一望无际的公路一个人享受孤独。”颇有点乐 在其中的味道。
2020/8/26
第8章中介语
6
8.1 中介语概述
• 在5.3(教材PP67-69)中,我们介绍了塞林格 (1969)关于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的研究。在这篇文章的注释中,塞林格首次提出 了中介语(interlanguage)的概念。1972年,
塞林格发表《中介语》一文[1],详细探讨了与中
第8章 中介语
2020/8/26
第8章中介语
1
第8章 中介语
• 8.1 中介语概述 • 8.2 塞林格1969/1972的看法 • 8.3 化石化(fossilization) • 8.4 科德的中介语观点 • 8.5 中介语的变异性
2020/8/26
第8章中介语
2
第8章 中介语
• 8.6 中介语研究中的比较误区 • 8.7 中介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 8.8 变体理论 • 8.9 经典中介语理论评价 • 8.10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