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用人策略

合集下载

三国之曹操的用人方针:唯才是举

三国之曹操的用人方针:唯才是举

三国之曹操的用人方针:唯才是举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144,《三国史话》连载14,欢迎收看。

曹操在政治上能够牢牢掌握朝政,取得“挟天子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在经济上能够恢复和发展生产,使社会趋于稳定,国力得以增强;在军事上能够战胜强敌,统一北方,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和他有效实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使大量有才能的文官武将为他效力分不开的。

曹操大概在平定乌桓之后不久,写了一首《短歌行》, 其中有这样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这首诗是在宴会上的即兴之作。

诗的开头流露出人生无常的感伤情绪,感叹时光过得太快。

诗的结尾表达希望接纳贤才越多越好,并表示自己要像周公那样,以一饭三吐哺那样,虚心对待贤才,使天下人心归附。

曹操从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了一些有才能的人。

赤壁战后的第三年(210年)的春天,他下达了第一道“唯才是举"的《求贤令》。

令中说:“现在天下尚未平定,正是迫切需要寻求贤才的时候。

如果一定要从廉洁高尚的人中间选用,那么齐桓公又怎么能称霸于世呢?现在天下难道没有姜子牙那样身穿粗布衣服、胸怀谋略,而在渭水之滨垂钓的人吗?又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盗嫂受金’,却很有才能而未被我们了解的人吗?你们应该帮助我发现和选拔被埋没的人才。

只要有才能就可以推举,唯才是举,使我能够使用他们。

”曹操用举事例的办法,要求僚属们帮助他发现寻找那些出身低微或德行不够廉洁、而有才能的人,加以任用,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

214年,曹操又下了一道求贤令一一《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

令中说:“有良好品德的人,未必能有所作为,有作为的人也未必能有好品德。

不能说陈平品德好,也不能说苏秦守信用。

但陈平能协助汉高祖夺取天下,苏秦能救助弱小的燕国。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之道古往今来,单就“用人之道”来说,中国历史上能与曹操媲美者,仅有刘邦、成吉思汗、毛泽东等寥寥数人而已。

《三国志•武帝纪》的最后一段话说:“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大。

太祖运筹演谋,鞭达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娇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这段话,是陈寿对曹操的总体评价。

从这个评语不难看出,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大成功;而曹操能够成功,又因为他精于谋略和善于用人。

可见,用人之道,是曹操成功之道的核心内容。

曹操确实会用人。

我们甚至可以用这样八句话来概括他的用人之道:一,真心实意,以情感人;二,推心置腹,以诚待人;三,开诚布公,以理服人;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五,令行禁止,以法制人;六,设身处地,以宽容人;七,扬人责己,以功归人;八,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吕布失败后,其部将张辽被曹军俘获,曹操本要亲自杀他,经关公、刘备劝阻,说明张辽是个忠诚义士,应当留用,曹立即掷剑于地,笑曰:“吾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

”于是,亲手为张辽松绑,把自己的衣服脱给他穿,并以上宾礼待之。

张辽十分感动,遂降曹。

袁绍出兵讨伐曹操时,曾命陈琳草檄,陈琳才气横溢,义正词严。

曹操看到后,大为震惊,出了一身冷汗。

连头痛病也好了,他笑着说:“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

陈琳文事虽佳,其如袁绍武略之不足何!”袁氏亡后,陈琳被捕,曹操部下有建议杀陈琳的。

曹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

这也是曹操因惜才而采取的宽容政策。

曹操爱才,这是大家众所周知的。

当年关羽降曹操时,曹操是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的招待关羽,有啥好吃的好玩的首先想到的就是关羽。

曹操是一心想得到关羽,对关羽的关心更是无微不至。

可虽然曹操是真心实意,但是关羽却依旧想着刘备,最后还是走了。

即便这样,我们也应该能看出曹操对待人才的态度和做法。

宛城征张秀时,正值麦熟之期,曹操下令“大小将校,凡过此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于是“官军经过麦田,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并不敢践踏。

历史趣谈:魏武帝曹操用人策略 用“小人”来制衡“君子”

历史趣谈:魏武帝曹操用人策略 用“小人”来制衡“君子”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魏武帝曹操用人策略用“小人”来制衡“君子”
导语:曹魏特色的特务政治体制三国时代是一个末世的社会,曹操以地方军阀崛起,创建自己的势力,并逐渐统一北方,重建了统一的国家政治。

在这个
曹魏特色的特务政治体制
三国时代是一个末世的社会,曹操以地方军阀崛起,创建自己的势力,并逐渐统一北方,重建了统一的国家政治。

在这个乱世里,曹操收用的人才来自各种方面,既有失败的对手,也有各种背景的社会势力代表,《三国志》卷二十四载《高柔传》,因此,在这样一个遍地草头王,社会与道德秩序双重解体的时代里,如何维持和巩固统治,如何既能充分发挥体制内各种不同背景势力和野心人士的建设能量,同时又保持对这些势力的有力约束,乃至将其导入对新曹魏国家体制的制度化忠诚,这是曹操首先需要考虑的管制度的制度问题。

曹操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非常简单明确,那就是独具特色的特务政治体制。

传统管制臣下的监察制度分军民两个方面。

军事方面,有护军监军制度,即出征时除精心选择统军将领,对将领和官兵实行家属实质上的人质制度,还选派可靠的大臣,一般是身边的近臣侍从担任护军职务,对派出的战役集群进行统一的政治领导与战地指挥监察。

惯例上有多支部队参战的方面军性质的战役部队为护军,而单独执行较小战役任务的部队则为监军。

中央军事统帅机构又有刺奸将领的设置。

在民政方面,除传统的御史和官员考级系统,曹魏把人事任用与考察之权集中在自己手里。

在这些传统的自上而下权力监督体制之上,曹魏政权针对当时人心不稳的现实,还有自己独特的秘密监察体制,即尚不太为历史学研究所注意的校事制度,是为曹魏特色的乱世内部政治学制度设计,是一
生活常识分享。

论曹操的用人政策

论曹操的用人政策

论曹操的用人政策朱树《三国演义》一书叙述的是一个天下分崩、群雄并起的时代。

在那个时候,凡有志之士,不论文武,都待价而沽,或毛遂自荐,无不欲攀龙附凤,一显身手,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真正甘心终老山林,“苟全性命于乱世”的人真是凤毛麟角。

书中经常出现的两句话,“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确实是那时现实的写照。

一部《三国演义》,内容错综复杂,千头万绪,但最重要的可归结为一句话:它是魏蜀吴三国争取人才的斗争。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这个千古颠扑不破的规律,在这里表现得再清楚不过了。

无论曹操、刘备或孙权,在争取人才这点上,都是殚思极虑,不遗余力的。

我以为三人之中,这工作做得最为出色,效果最显著的,乃为曹操。

他的政策,不仅裨益魏国,使其迅速强盛起来,傲视天下,也有不少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我们今天说曹操是个英雄,其主要依据,亦在于此。

曹操的用人政策有以下几个特点:一、重视人才与识别人才早在以袁绍为盟主的讨伐董卓的大会上,曹操就已看出刘备与关公均非等闲之辈。

他极力支持关公出战。

在关公“温酒斩华雄”后,他更加坚定信心,一定要收关公为己用,因此百般优待,以动其心。

但关公终挂印封金而去。

这时曹操力排众议,不派重兵追他,迫其就范,反传令一路放行,并亲自为关公送行。

在这里,我们可引一段曹操的讲话以说明他爱惜人才的风度:“吾昔已许之(指曾答应关公在其得知刘备去向时,准其离去),岂可失信,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并告诉张辽:“云长挂印封金财贿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

想他去此不远,我结识他做个人情。

汝可先去请住他,待我与他送行,更以路费,征袍赠之,为后日纪念。

”曹操在“煮酒论英雄”时,不仅给“英雄”下了个确切的定义,并且对当时的知名豪杰,一一给予简短的评价,认为他们都算不得英雄,最后得出了一个令刘备大为震惊的结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他明知刘备才能出众,后日必为自己的强硬对手,但他仍让他带兵五万告任徐州牧,并不听群臣建议,派兵追杀刘备。

曹操用人之道

曹操用人之道

曹操用人之道曹操为实现统一中原的政治野心,一开始就实施其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在起兵创业阶段,他有这样的观点:“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这里的“智”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

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而且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也非常人所能比拟的。

曹操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被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常常使后世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

例如,攻克冀州后,他令人遍访冀州贤士,求贤若渴;他不仅对主动投靠自己的人高薪聘请、尊重有加,而且对敌营中的人才也喜爱备加:比如,见许褚“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见贾诩“应对如流,甚爱之”,然后想方设法争取过来为己所用。

事实上这些人都为曹魏集团建立丰功伟绩。

他爱才情深,常常产生对人才的深深惜怜,他的数哭郭嘉、典韦,令捧读者不禁潸然垂泪,感动不已。

他宴饮长江,以真挚动人的诗歌倾诉自己日夜渴望人才的心情,他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自比,抒发自己礼贤纳士的博大胸怀,希望归附自己的人才越多越好。

为了争夺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十人,金帛无数,更赠赤兔宝马,封官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尽心机。

有时真是达到了不挥手段的地步,曹操得知徐庶很有才能,为把徐庶夺到自己手下,他按程昱的计策,星夜搬取徐母到许昌,先是以礼厚待,企图让徐母写信召来徐庶;一计不成,又赚得徐母手迹,仿其字体,伪造书信,终于把徐庶骗到许昌。

正因为曹操爱才惜才,善于罗致人才,才造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强大阵容,为实现他“摧灭群逆,克定天下”的政治抱负打下了可靠基础。

曹操的选人方面也有精辟见解和独到眼光,可以概括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

他曾经多次下令,公开向天下求贤。

他针对东汉选官的积弊,以无畏的胆略,把“德行”、“名节”、“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一扫而光,在建安15年春天发布的《求贤令》中,他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之道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之道

唯贤、招降纳叛,同时他又懂得知人善任、虚怀若谷、 为袁绍效力,在官渡之战后投奔曹操;而徐晃原先则
年 (217 年) , 第三次颁布求贤令, 希望 “其各举所知, 遥津,大败东吴,差点活捉孙权。“智效一官,权分
见, 取张辽、 徐晃于亡虏之内, 皆命立功, 列为名将。 ” 还能见贤思齐,善听人言。汉献帝回洛阳,曹操听从
· 167 ·文艺Fra bibliotek究WEN YI TAN JIU
谋士毛玠之言“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 在远征张绣时,烈日当空,四周无水,军队将士们口 将汉献帝迎回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子的 名义号召天下,势力范围迅速扩大,迈开强盛的关键 一步。 官渡之战,听许攸之计,火烧乌巢,断袁绍之 粮草,使其不战自溃。以两万兵马硬是战败袁绍数 十万兵马,从此北方曹氏一家独大。曹操能接受能人 之荐,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全在于用人之道。曹操 还有刘晔、荀攸、许攸等谋士,他们献上计谋,有化 险为夷之功劳,一计敌万人。虚心纳谏是曹操能留住 大批人才、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使更多的人才 愿意投奔曹操,愿意为其出谋划策。 (三)严明法纪,论功行赏 曹操对军队的治理十分严格,曾经多次颁布各 种命令,要求严明军纪,并且在军中以身作则,为将 领为表率。 建安八年 (203 年) , 曹操曾颁布命令: “自 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 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割发代首一事也是 曹操法纪严明的体现,曹操发兵宛城时规定:“大小 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这样, 骑马的士卒都下马,仔细地扶麦而过。可是,曹操的 马却因受惊而践踏了麦田。他让执法的官员为自己定 罪,曹操为严明法纪,割发代首,他的做法使三军悚 然,无不懔遵军令。 同时曹操还能赏罚得当,论功而行赏。奖励军 功是领导者鼓舞士气的一种管理手段,通过奖励可以 调动士兵们的积极性,增强将士们对赢得战争胜利的 信念。在大战马超时,马超不敌曹操欲逃,曹操听闻 这个消息便下令:“无分晓夜,务要赶到马儿。如得 首级者,千金赏,万户侯;生获者封大将军。”曹操 在奖赏时还注意到了明确奖励内容,使得众将各要争 功,迤逦追袭。 (四)善于激励,鼓舞士气 曹操在管理人才方面还懂得应当激励将士,鼓 舞士气。如在官渡之战中,曹操靠乌巢取胜来实现战 曹操亲自率领五千精兵,成功突袭,扭转战局。在曹 操提出要亲自率兵时,谋臣大将都反对,但曹操力排 众议,率五千人马打败十万大军,并且击破援军,使 不仅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而且使得士气大增。曹操手下 听之士气大涨,三军用命,最终击溃袁绍。又如曹操 渴难耐,于是曹操便言“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 以解渴”,军士们听后大为激动,加快了行军速度, 找到了水源地。无论是官渡之战、还是远征张绣,曹 操都表现出了统帅应有的风范,其言语有效地鼓舞了 士气,稳定了军心。 三、曹操用人中的不足之处 曹操虽然善于用人,对谋士十分重视,在他的 麾下聚集了一大批足智多谋的人才,除了荀彧、荀攸、 郭嘉、 于禁外, 还有贾诩、 程昱、 司马懿、 蒋济、 毛玠、 崔琰等人,有人统计过,曹操的得力谋士超过一百人。 但是在一定方面还是存在不足之处。 在用人方面,曹操虽能唯才是用,但并不能完 全容人,如曹操杀杨修一事。杨修在知道夜间口号为 鸡肋时便让随军将士准备归程, 军中诸将士都有归意。 曹操在得知缘由后大怒曰 : “汝怎敢造言, 乱我军心!” 喝刀斧首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原来杨修 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在造花园时,在 门上写过一个活字,众人不解,只有杨修知晓曹操是 嫌门阔。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 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 操虽称美,心甚忌之。钟惺先生的《钟伯敬先生批评 〈三国志〉》中曾说过:“杨修好聪明,曹操忌而杀 之。操固媢嫉可恨,修亦骄吝自取也。”曹操虽用有 才能之人,但同时他也嫉妒他们的才华,并不能做到 完全容人。 曹操是个生性多疑的人,这一点我们从他错杀 吕伯奢一家就可以看出。曹操与陈宫一连杀死八口, 在明知是错杀后,还将吕伯奢杀死。曹操便说出“宁 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在赤壁之 战中,周瑜就是把握住了曹操多疑的性格,使出了离 间计,才是曹操大败。曹军南下时,将士们不通水性, 在面对孙权以水为护的领土时,十分为难。蔡瑁和张 允的军队,深谙水性,被曹操委以重任,但他们原是 刘表的部下,投靠曹操后,曹操并没有给予他们充分 二人,也正因如此,导致水兵无良将,最终导致赤壁 之战大败。 曹操在建安十五年(210 年)颁布《求贤令》, 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 仄陋, 唯才是举, 吾得而用之。 ” 建安十九年 (214 年)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之道
首先要有一个很好的户籍; 其次有一定文凭; 第三听话,不折不扣执行命令,不能表现自己; 第四是不能出差错。
结束语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提倡人文关怀,打造团队凝 聚力和创造力。 管理者要让各个方面有一技之长 的人有效工作,打造出一支互补性强、梯队合理、 团结奋进的团队。发挥出每个人的巨大潜能,促 成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曹操的用人之道
(一)曹操其人
• 曹父曹嵩,本姓夏侯氏。
• 曹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 变。
• 父黄门校尉,曹公幼时,纵横乡里,无恶 不作。
(二)曹操的用人之道
• • • • 1、尊重人 (1)与人同心同德 2、爱惜关羽 3、
(1)与人同心同德
• 许昌铜雀台建好后,曹操大宴宾客。左 边张辽、徐晃、子禁典韦等名将穿绿袍, 右边曹仁、曹洪、夏侯家族着红袍。 其一、选拔人才,不拘一格; 其二、视下属为社稷栋梁,与之同心同 德。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士)”
官渡胜利后“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 书,皆焚之。” “公云: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 乎!” 长安太守,襄阳太守,洛阳令等
杨阜称曹操“能用度外之人”。
二、鲜明的原则----唯才是举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 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 成其众。”
• 表奏汉献帝,奏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一、博大的胸怀,恢宏的气度
• “白骨露于野,千 里无鸡鸣。生民百遗 一,念之断人肠。” • “山不厌高,海不 厌深,周公吐哺,天 下归心。”
•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 失天下之贤人 。 ”
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归心
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 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 意以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 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 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 御之,无所不可。”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之道

笆三 个 桩 , 一 个 好 汉三 个 帮 , 要 成
,

就一 番 事 业 就必须 有 人 帮 忙 他
也知道
,

自 己的背 景


资历 地位
实力 都 不 如 别 人 。 他 不是 袁 绍 , 有
,
一 个庞 大 的 家族 他 不是 孙 权 有
一份 现 成 的基 业 、 他 甚 至不 如 刘
备 , 有一 张可 以炫 耀 的“ 名 片 ” 。 他
也 , 因 此 只能 讲 能干 不 能 干 , 不
能 吹毛求疵
,

讲究 太 多
如果一定
要 求 道 德 品 质 无 可 挑剔 , 方 方 面
面 十 全 十 美 , 那 么 齐 桓 公 又何 以
能够成就霸业 高皇帝又怎么能
、‘


够 创 立 大汉
,
所以
只 要是 人才 ,
有治 国用 兵 之 术 , 哪 怕 有 不 好 的
下 的 人 。 为 此 , 曹 操于 建 安 十 五年
公元

年 建 安 十 九年 公 元
年 和建安二十二年 公 元
年 先 后 次 颁布 《求 贤令 》, 明 确 提 出 唯 才 是 举 的 人 才 政策 。 曹 操说 “ 现在 天下 未 定 , 正 是 急需
人 才 的时 候 此 特 求 贤之 急 时
提 出唯 才是举 所谓 唯 才是举 就
,
是说
只要 有 才就行 ,
德可
以不 问 ,

甚至 不 仁不孝也不要紧
其 实 , 曹 操这 样 说 , 并 非 不要



曹操
绝不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之道古往今来,单就“用人之道”来说,中国历史上能与曹操媲美者,仅有刘邦、成吉思汗、毛泽东等寥寥数人而已。

曹操的用人之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说得清楚的。

《易中天品三国》中用了《海纳百川》、《天下归心》两章,专门说曹操的用人之道。

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三国志•武帝纪》的最后一段话说:“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大。

太祖运筹演谋,鞭达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娇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这段话,是陈寿对曹操的总体评价。

从这个评语不难看出,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大成功;而曹操能够成功,又因为他精于谋略和善于用人。

可见,用人之道,是曹操成功之道的核心内容。

曹操确实会用人。

我们甚至可以用这样八句话来概括他的用人之术:一,真心实意,以情感人;二,推心置腹,以诚待人;三,开诚布公,以理服人;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五,令行禁止,以法制人;六,设身处地,以宽容人;七,扬人责己,以功归人;八,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曹操具有凝聚力,因为他有亲和力;而他具有亲和力,又与他的性格有关。

曹操是个性情中人,平时也很随和。

他喜欢开玩笑,常常正经事也用玩笑话说。

这种性格,对他的事业很有帮助。

搞政治的人,太一本正经其实不好。

不是让人觉得城府太深,不可信;便是让人觉得不通人情,不可近。

最好是办事严肃认真,平时洒脱随和,原则问题寸步不让,鸡毛蒜皮马马虎虎,既有领袖的威望威严,又有人情味,幽默感。

这样的人,最能得人衷心的爱戴和拥护。

曹操便正是这样的人。

曹操是很有深沉的,郭嘉就说他是“外易简而内机明”。

曹操的深沉,还表现在他识人之准,用心之深。

曹操是很有心计的。

表面上,他可以和你握手言欢,可以和你嘻嘻哈哈,但他无时无刻不在观察你,而且入骨三分。

袁术那么气焰嚣张,袁绍那么不可一世,曹操都不放在眼里,但对于那个先前卖草鞋、此刻又寄人篱下的刘备,却另眼相看。

曹操用人之道

曹操用人之道

人力资源话题-曹操用人之道三国用人之道曹操用人曹操的用人之道,可以总结为十六个字: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

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第一种关系就是“名与实”。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个概念,有名的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声,他可能默默无闻。

那么你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就有一个选项,你是要名人呢,你还是要能人呢?曹操的政策是什么呢?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这个话怎么讲?曹操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帮助他。

而且相比较而言,曹操的条件是比较差的,政治资本是不如他的对手的,比如袁绍,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持,比方说孙权,他有父兄留下一片现成的基业,比方说刘备,当然也没有什么本钱,但是他自己弄出一个来,刘皇叔,他至少有一张可以骗人的名片,曹操有什么呢?一说起来,太监的孙子。

我们知道在东汉这个时代它是很重名的,因为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汉代便以名教治天下,我们读孔子的书知道,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说,先生如果做了官,第一件要做的是什么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

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名是很重要的,曹操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希望争取当时的豪门世族、社会贤达、社会名流这样一些人能够来支持他。

所以曹操不是不要名人,而且是很欢迎名人,但是曹操心里很清楚,这些名人不一定能够帮忙。

曹操的态度很简单,你来帮忙固然好,帮腔也不错,帮凶也可以,实在不行,帮闲也行,帮闲我也要;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能够实实在在地给我做什么事,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真心诚意地拥护我,只要你们能够来,你们来给我装点门面,你们不公开跟我作对,就可以了。

曹操是不迷信名人的,曹操也是不重虚名的,曹操的名言就是“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就是曹操更看重的是实在的内容,他是很务实的一个人。

甚至他的婚姻都是很务实的,他的第一任夫人,就是我们曾经讲过的丁夫人,丁夫人和他离异以后,曹操就让他的妾卞氏做了夫人,那就是卞夫人,卞夫人出身是不好的,出身倡家。

说曹操、刘备和孙权的用人术

说曹操、刘备和孙权的用人术

我看三国用人术魏蜀吴之所以能形成三国鼎立的情况,直接原因是他们各自用人方法独特、与众不同。

下面我来谈谈我的观点。

曹操,可以说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记前仇。

如曹操对于许攸和贾诩二人,非常器重。

许攸以前是袁绍的部下,后来投奔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为曹操出谋划策成名。

许攸来投奔时,曹操惊喜之余亟不可待地光着脚去迎接许攸,可以看出他求贤若渴。

许攸献计火烧乌巢,曹操立刻采纳,毫不犹豫地相信许攸。

结果,曹操官渡之战大获全胜。

贾诩之前是张绣的部下,在宛城把曹操打得丢盔弃甲,后来投奔曹操也得重用。

刘备最有名的用人典故就是三顾茅庐。

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是他人生中最正确的选择,当时刘备已近五十岁,诸葛亮才27岁。

刘备的胸襟很宽广,非常虚心,容得下人。

刘备最受人褒贬不一的当属该不该让关羽守荆州。

论本事,关羽可独霸一方,但关羽性格上有弱点,为人傲气,不能容人,注定会败走麦城。

但是,刘备如果不让关羽守荆州呢?好兄弟关羽肯定不服,对刘备来说进退两难的决策啊。

关羽失荆州,这不能不说是刘备在用人方面的重大失误。

刘备对诸葛亮的绝对信任,也确保了刘氏蜀国能够得以延续几十年。

在白帝城托孤时,刘备对诸葛亮说:“子若不可教,君可自取。

”他这是话中有话,恳切希望诸葛亮能辅佐他儿子。

诸葛孔明闻言后,痛哭流涕,誓死效忠刘氏。

孙权的用人抢来都是十分谨小慎微,善于御人和培养人才。

周瑜是孙策时期的旧臣,孙权不怕他篡权,充分信任他,交给他兵权。

鲁肃从江西跑到江东,投靠孙权,孙权与其交谈了一夜后,完全接纳了鲁肃,委以高参重任。

吕蒙是孙权亲自培养出来的大将军,孙权极力劝说他发愤读书,最终军事才能不逊于周瑜。

曹操曾说了一句公道话,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位君王用人术彼此不同,结果自然有别。

曹操什么人都可用,不但用自己一手提拔的人才,还重用前来投靠的降将,成就了一时雄霸一方,也正因为如此,也导致了日后晋朝的产生。

蜀国刘备可用之人较少,兄弟情分至上,诸葛亮死后无人可用,益州三派内斗把人才要么排挤走了,要么给埋没了,所以蜀国最先消亡。

曹操的用人术,就四招,用好了不是人才也变成人才!

曹操的用人术,就四招,用好了不是人才也变成人才!

曹操的用人术,就四招,用好了不是人才也变成人才!读了三国演义后,最喜欢的不是关羽赵云,而是乱世枭雄曹操。

曹操算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更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头衔光环。

而他有很多地方值现在的我们得学习。

其中他的用人术尤其值得细细琢磨。

1.用人先知人曹操在打败袁绍之后,经过多年征战终于统一北方,大势已成。

当时很多人才投奔了曹操。

而曹操手下更是人才济济。

面对这么多人才的使用不是拿来就用。

而是先知人,再用人。

投奔曹操的有一个叫枣袛的人,属于寒门子弟。

曹操根据他的能力和特长,专门设置官职屯田校尉,为曹操进行农业生产,解决了后方粮草供应问题。

读过三国演义亦或者三国志的朋友都知道,曹操手下两员堪比关羽、张飞、赵云的猛将,典韦和许褚,几乎只是作为曹操的随身护卫,并未单独领兵作战的战绩。

其实原因很简单,曹操知道典韦和许褚并不适合带兵,强行带兵只会是坏事。

如果换成其他的诸侯,估计就会被当成统兵大将来用了。

曹操用人,宁缺毋滥,用人之前先知人,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宁愿空着也不乱来。

2.收心先收己刘备最先的军师是徐庶,后被曹操设计扣留在了曹营。

所以有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

据说徐庶在曹营终身未献一计,甚至看出了庞统的连环计都不说话。

而另一个人是张绣,曾今先假意投降曹操,后在夜间袭营,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大将典韦、侄子曹安民。

最后再次投降曹操。

按理来说,应该会被处死,可是曹操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把女儿嫁给了张绣,并给与了官职和爵位。

用一个人,不光是用才能,而是这个人的脾气、坏处会跟着一起过来,能否容忍这个与自己相冲的地方,绝对考验一个领导者的胸怀和气度。

曹操用人,有容人之量,只考虑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实际的利益,至于那些脾气、坏处,也能够容忍的掉。

3.达己先达人关羽和刘备走散自后,被曹操收留。

尽管曹操对关羽各种好,又是升官封爵、又是给金银珠宝,还把赤兔马给了关羽。

最后关羽还是回到了刘备阵营,但是在华容道,关羽还是偿还了曹操对他的恩情。

曹操的用人之道与管理思想

曹操的用人之道与管理思想

从刘邦的用人之道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首先,在企业管理中,我们应 该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充分挖掘每个员工的潜能和优势。其次,在团队建 设中,我们应该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让每个员工都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 为整个团队做出贡献。最后,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应该注重沟通和协调,化解 矛盾和分歧,保持良好的合质,还非常注重个人的品质和忠诚 度。他深知一个忠诚的员工,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稳定和安全感,还能够为企 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这种用人之道的不足之处在于,有时会因为过于注重忠诚 度而忽略了其他能力和素质。
刘邦之所以能够取得用人方面的成功,主要是因为他具备了优秀的领导能力、 人格魅力和沟通能力。他能够把不同的人集结在一起,激发他们的潜能和斗志, 使得整个团队更加凝聚和高效。同时,他也能够化解团队中的矛盾和分歧,协 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确保团队的稳定和发展。
张楚廷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深深植根于他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术的敬畏。他 强调“大学之精神”,即大学应该具有独立、自主、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 不仅体现在大学的组织管理上,更体现在大学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上。他认 为,一所真正的大学,应该以追求真理、探索知识为己任,以培养具有独立思 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目标。
其次,曹操重视团队建设,善于协调矛盾。他明白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对于 事业成功的重要性,因此他提倡内部团结,注重化解矛盾。在曹操的团队中, 文臣武将之间虽然性格迥异、各有特色,但都能够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形成 强大的战斗力。
再者,曹操相信和发挥人才的能力和作用,不拘泥于细节。他善于发掘每个人 的优点和长处,根据他们的才能和特点安排合适的职位和任务。同时,曹操也 能够包容人才的缺点和不足,充分发挥其潜力。这种用人之道的灵活性使得曹 操在战争和治理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聊聊三国那些事:曹操的用人之道

聊聊三国那些事:曹操的用人之道

聊聊三国那些事:曹操的用人之道吴双江曹操处在一个社会动荡和战争频繁的时代,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正是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锻炼了曹操,使其能发挥雄才大略,驰骋华夏,扫荡群雄,统一北方,居天下三分有其二,使他成为三国时期一方的霸主和出类拔萃的英雄。

曹操终能成大业,识人用人是其重要原因。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称:“识拔人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

”曹操是三国中最善于从对立面去看问题的人。

所谓“大谋者小而大之,小谋者大而小之”,谋取天下做大事的人,即使最小的计谋也是大事;而只想做细琐小事的人,即使再大的计谋也是小事。

曹操深识欲统一大业,既需要顺应历史潮流,赢得百姓的拥戴,更需要一大批俊杰竭诚相佐。

故操破山东黄巾军、领衮州牧之后,即“招贤纳士,卑礼厚币,四方求之”。

英雄豪杰自身就是能人,他要投奔的人必定要比他高明。

在三国的明主中,曹操就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

他的不寻常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敢作敢为,敢于担当;二是高瞻远瞩,雄才大略,慧眼识人。

只有这样的主才能为众多人杰指明方向,带领大家百折不挠地前进。

继而部属才能由信而敬,由敬而忠。

如此一来,运用权术,就易如反掌了。

下面我们看一看曹操用的五大谋士到底是怎样的人才:荀彧(公元163-212年)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yù)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

荀彧在献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为“荀令君”。

荀攸(公元157-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

荀彧之侄,三国时期曹操的首席军师,杰出战术家,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

曹操用人艺术

曹操用人艺术

曹操的用人艺术“欲获昭昭之功, 必用昭昭之才”,领导用人是领导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活动,在所有的资源中,人是唯一能增长和发展的资源。

所以作为一个好领导,对于用人的艺术需要有相当好的把握。

曹操曾在《求贤令》中说“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 易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沾天下乎”,充分体现了他对人才的渴求。

本文将针对曹操的用人艺术进行分析,以得出其用人之长为他的军事生涯带来的辉煌。

一.选贤举能的智慧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在东汉末年乱世之中,想要拼得一席之地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人才的掌握之度。

然而人才是有,怎样才能发掘任用人才呢?曹操手下人才颇多,他对于人才到底是如何把握的?1.选贤举能曹操对于人才非常渴求。

知道司马懿有才干,便让他出来做官。

可司马懿称病不出,曹操便以收监相吓才请出司马懿。

对于关羽更是惺惺相惜,几次三番相邀,爱惜之至,最后因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而放他回去,且并没有杀害或者为难关羽。

曹操曾说,才若不能为我所用定也不能为他人所用,显然这句话在关羽面前并未成真。

曹操前期五位谋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都是主动投奔曹操的,其中有四个人来自曹操的对手的阵营,相中的便是曹操的求才若渴。

与其说曹操选才倒不如说是双向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又何尝不是才选曹操,因为曹操的求才心切。

2.唯才是用曹操在选才的过程中没有阅历及门第偏见,只要是有才之人皆可被用。

曹操提拔乐进、于禁于行伍之间,许褚是黄巾余党,典韦是夏侯惇举荐,郭嘉和荀或本属袁绍。

3.知人善任求才不求全,领导者所要做的便是了解哪些是人才,在哪方面是人才,做什么最为适合,取长避短。

曹操在这方面就做得相当出色,崔琰和毛玠作风正派,清正廉明,曹操让其选拔官员,果然他们选拔推荐的那都是德才兼备之人。

枣祗和任峻任劳任怨,曹操便让其屯田,为后来的丰厚粮草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留贤的做法有言之:守业更比创业难,同样,要守住人才也是一件不易的事,曹操人才很多,那么他对于留住人才又是怎么做的呢?1.用人不疑常言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曹操和刘备的用人之道

曹操和刘备的用人之道

管理的最终定义
管理最终归结为两点:制度化管理和人 性化管理。结合曹操和刘备的用人特点,取 两家之长,补两家之短则为:
铁的纪律,爱的管理
谢谢大家!
宽以待人,心胸广阔
夷陵之战中,刘备大军溃败,部将黄权 再不得已的情况下,率军投降曹魏,当时大 臣们都劝刘备将黄权全家满门抄斩,刘备却 说,黄权投降曹魏是不得以的举动,还说: “黄权并没有辜负我,是我辜负了黄权!”, 身居高位,有如此广阔的胸襟,实为难得, 所以后世人都以宽以待人评价刘备。
领导艺术:刘备VS曹操
取人之长,优势互补
关张赵黄马及诸葛亮都是个性非常鲜明之人, 能攻能守。刘备注重平衡,岗位设置互不重叠,权 责明晰,使他的团队达到了最完美的人力资本组合, 形成了核心的竞争力。敢用比自己强的人,也是刘 备的高明之处。曹操也爱才,但同时也忌才,杨修 之所以会死,就是因为才气未能内敛,也是未能遇 到一位开明的君主。
聚焦完美,离析缺陷
刘备可谓义薄云天,拥有了安邦之师, 定国之相。但用情过度,把义气与正气本末 倒置,丢了性命,失了江山。管理中,我们 认识到义气的狭隘性,正气的必要性。义气 有着冲动的分子,使你有着达成目标的决心, 但不能使你走向达成目标的结果。正气就必 要了,它能使你在不放弃原则的前提下,坚 决的完成目标。
刘备除了一个稀里糊涂的“皇族后裔”,算是 “白手起家”。他从“落水狗”地东奔西走到形成 “三分天下”的势均力敌之师,我们不得不望洋兴 叹。刘备谦恭,随和,大义,重情,这应该是其利 处。企业需要这样的人物,员工需要这样的领导。 如果你常以领导自居,高高在上,盛气凌人。那么, 你永远也无法走到员工心中去,你怎么也无法听到 真实的建议,你也不会得到栋梁之才。要避免像刘 备一样“因同宗不取荆州”、“因仁义不接徐州”, 这是其弊端,当今社会,现代企业。强大的竞争力 告诉你适者才能生存?

曹操的用人之道_易中天

曹操的用人之道_易中天

陈寿在《三国志・武帝纪》中评价曹操时认为,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成功,而曹操能够成功,又因为他精于谋略和善于用人。

可见,用人之道是曹操成功之道的核心内容。

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深知人才的重要,也很清楚自己的分量。

他知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人帮忙。

他也知道,自己的背景、资历、地位、实力都不如别人。

他不是袁绍,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他不是孙权,有一份现成的基业;他甚至不如刘备,有一张可以炫耀的“名片”。

他的政治资本是最少的,因此需要大批人来帮助他,支持他,尤其是要争取名门贵族的合作,能帮忙最好,帮凶、帮腔,哪怕帮闲也行,有才的要,有名的要,徒有虚名的曹操的用人之道□易中天用人之道领导艺术也要,总之是多多益善。

曹操甚至不要求他们真有作用,能装点门面也行;也不要求他们真心实意地支持自己,只要不公开作对就好。

所以曹操迎奉天子迁都许县以后,就网罗了一大批人才,包括孔融之流。

这些人当然不是来帮助曹操的。

他们的说法是来为国家和皇帝效劳,但在曹操大权独揽的情况下,为皇帝效劳和为曹操效劳又有多少区别?至少,曹操这边也显得人才济济。

不过曹操更欣赏的还是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

曹操这个人是很有些平民意识和务实精神的。

他有一句名言:“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

”他并不看重虚名。

曹操甚至在婚姻问题上都是这个态度。

他的第二任夫人卞氏就出身娼家。

这在当时就不但是卑微,而且是卑贱了。

然而卞夫人出身虽差,人品却非常好,为人处世也很低调。

《三国志・后妃传》说,曹丕立为太子后,身边的人开玩笑要卞夫人请客。

卞夫人说:“我没把孩子教坏,就心满意足了。

”裴松之注引《魏书》说,曹操让她从缴获的珍宝中挑一两件首饰,她每次都挑中等的。

曹操问她为什么,她说,挑最好的是贪婪,挑最差的是虚伪,所以挑中等的。

这话实在,曹操也大为赞赏。

实际上,曹操在和丁夫人离异后,不顾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立卞氏为妻,恐怕就是因为务实。

的确,卞氏虽然出身卑贱,却兼备德才,那又为什么要另娶名门呢?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曹操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就不像袁绍那样“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或者像某些人主张的那样“必廉士而后可用”。

浅谈曹操用人思想

浅谈曹操用人思想

浅谈曹操用人思想摘要:曹操,这位汉魏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堪称是三国时代人才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善于用人的杰出大师,他的用人韬略机具代表性,他广求贤能,一改东汉以门第取人的传统,制定了“唯才是举”的方针,而且他注重人才的培养。

用人政策也灵活、多样,所以,通过一系列适宜的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曹操聚集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唯才是举; 礼贤下士; 虚怀纳言; 不论亲疏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交替擅权,政治极端腐败,军阀混战,把广大劳动人民推到了死亡线上,结束混战,实现统一,成为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的迫切愿望。

在军阀混战中,曹操能够从一个地方的小军阀逐渐壮大,并最终打败袁绍、袁术等强大的割据势力并统一北方,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无疑就是曹操重视人才、善用人才。

一.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标准“唯才是举”是曹操用人思想的重大发展.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兵败赤壁,不仅长叹:“郭奉孝(嘉)在,不使孤至此。

”①出谋欠周,用兵不利,竟致前所未有的惨败。

这件事,使曹操再次感到人才的重要,所以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郭嘉。

同时,促使他又一次把广罗人才和奖励战功放到了重要地位,甚至把爵赏授受问题提到原则的高度。

如在《爵封田畴令》中对于田畴屡不受爵说:“此成一人之高,甚违王典,失之多矣。

宜从表封,无久留吾过。

”②在曹操看来,该不该赐封和受不受封赏都不是个人问题。

该赐而未赐,此风若倡,有碍仕路,既不利于人才的罗致和使用,更不利于天下智力忠心于国事。

他及时表彰了南向用兵以来的一些功臣,如为张辽增邑、假节,表彰了他攻上天柱山,斩杀陈兰、梅成的功劳;存恤赤壁战中的死难吏士家室,发出了《存恤吏士家室令》,备尽存恤抚慰之意。

诸此,实际都是为其即将进行的大张旗鼓地招致人才作舆论和思想的准备。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曹操又发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求贤令》:“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蜀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间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的人才策略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这位“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不仅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还有着独特的用人之道。

正是凭借这些人才的力量,曹操以微弱之身起兵靖难,讨董卓、伐袁术、杀吕布、降张秀、灭袁绍、征刘表,一统北方,同吴蜀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那曹操究竟是如何将这些人才收为己用?又有着怎样的人才策略?
首先,曹操求贤若渴,惜才爱才。

三道《求贤令》将他求贤若渴的心态显露无疑。

攻克冀州后,他遍访冀州贤士;对敌营中的人才,他也收为己用;见许褚威风凛凛,他心中暗喜;见贾诩应对如流,他也甚爱之;他数哭郭嘉、典韦,惜才爱才之名远播天下。

为了争夺关羽,赠赤兔宝马,封官汉寿亭侯,可谓费尽心机。

为招揽徐庶,仿其母字体,伪造书信,终于把徐庶骗到许昌。

正因为曹操爱才惜才,终有“猛将如云,谋士如雨”,而这些人才也都为曹魏建立了伟大功勋。

其次,曹操唯才是举,不拘一格。

曹操把举贤放在首位,强调应该不分亲疏和门第,只要是他看中的人才,无论出身何处,他都会重用;只要是他欣赏的人才,无论从前效忠何人,他都会提拔。

曹操前期的五位重要谋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都是主动投奔曹操的,其中四个人来自对手的阵营;而于禁、乐进、张辽、徐晃,这些冲锋陷阵、建功立业、镇守一方的名将,也有很多曾经是一般的普通士兵。

这些人才都为曹操后期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是曹魏背后最坚固的力量。

再者,曹操量才而用,知人善用。

曹操知道哪些人是人才,也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更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崔琰和毛玠,他们作风正派,清正廉明,于是曹操就让他们去选拔官员,果然他们两个选拔推荐上来的那都是德才兼备的;枣祗和任峻,他们任劳任怨,曹操就让他们去屯田,于是屯田制得到了贯彻和落实,使曹操获得了丰厚的粮草和经济基础。

曹操在对待人才上能够量才而用,使曹操手下人才的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所以在这个尔虞我诈的乱世里,曹操与众将领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另外,曹操重奖薄罚,宽以待人。

在曹操困顿的时候,很多人都弃他而去,但是曹操却说:“不会所有的人都弃我而去的,比如说魏种”,结果魏种也弃曹操投奔别人。

之后,魏种被曹操俘虏,所有人都以为曹操会杀他,可是曹操却把魏种放了,他说魏种是人才,杀之可惜,于是继续让他做原来的官位。

曹操和袁绍作战的时候,让陈琳写了一篇声讨曹操的讨贼檄文,陈琳骂得淋漓精致,甚至连
曹操的父母都骂了进去。

后来袁绍败了,陈琳成了俘虏,曹操因为对陈琳的文采十分喜爱,不但没有杀他,反而让陈琳做了他的文人。

宽大的胸襟不但让自身的人才倾囊相报,更吸引了更多的人才涌入曹魏的人才阵营。

1700多年前的曹操就懂得识才、用才、爱才、惜才,其人才策略不但帮助他招纳四方有才之士,更助魏国一统三国,成就霸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