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之道

四年制初三(9)班--郝嘉珩

曹操用人选材确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曹魏政权除了占有天时,拥有各类优秀人才也是其较吴、蜀

强盛的原因。

最难能可贵的是曹操用人不计前嫌:

1.不杀陈琳--操方欲起行,只见刀斧手拥一人至,操视之,

乃陈琳也。操谓之曰:“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

辱及祖父耶?”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左右劝

操杀之;操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同样的事,要是刘备或是孙权,陈琳也许就没这么幸运了!

2.既往不咎--(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操获全胜,

将所得金宝缎匹,给赏军士。于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

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操曰:

“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

命尽焚之,更不再问。--刘备就没这个大度。

另外从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对庞统的态度

上,谁优谁劣便已一目了然: --操闻凤雏先生

来,亲自出帐迎入,分宾主坐定,问曰:“周

瑜年幼,恃才欺众,不用良谋。操久闻先生大名,今得惠顾,乞不吝教诲。”......操大喜。回寨,请入帐中,置酒共饮,同说兵机。统高谈雄辩,应答如流。操深敬服,殷勤相待。--于是鲁肃邀请庞统入见孙权。施礼毕。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乃问曰:“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统曰:“不必拘执,随机应变。”权曰:“公之才学,比公瑾如何?”统笑曰:“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权平生最喜周瑜,见统轻之,心中愈不乐,乃谓统曰:“公且退。待有用公之时,却来相请。”统长叹一声而出。鲁肃曰:“主公何不用庞士元?”权曰:“狂士也,用之何益!”肃曰:“赤壁鏖兵之时,此人曾献连环策,成第一功。主公想必知之。”权曰:“此时乃曹操自欲钉船,未必此

人之功也,吾誓不用之。”--玄德久闻统名,便教请入相见。统见玄德,长揖不拜。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乃问统曰:“足下远来不易?”统不拿出鲁肃、孔明书投呈,但答曰:“闻皇叔招贤纳士,特来相投。”玄德曰:“荆楚稍定,苦无闲职。此去东北一百三十里,有一县名耒阳县,缺一县宰,屈公任之,如后有缺,却当重用。”统思:“玄德待我何薄!”欲以才学动之,见孔明不在,只得勉强相辞而去。

读三国,每每读到落凤坡英才早逝,不觉潸然泪下--可怜庞统竟死于乱箭之下。时年止三十六岁。后人有诗叹曰:“古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谁知天狗流星坠,不使将军衣锦回。”

即使是大大贬低曹操的三国演义,亦没有贬低曹操的识人之能。

从士兵中提拔乐进,于禁;

从投降将领中提拔张辽、徐晃、张合、庞德......

这些都是后期魏国的栋梁。

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曹操,才是三国里面最懂得用人,最大度的领导人

刘邦的用人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尤其在用人理念上值得现代领导者借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此,我们选取古代贤明“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机制留人”的经典案例,以飨读者。 刘邦的用人之道 文/程鹏 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指出:“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器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一个优秀的上级领导,需有爱才之心,求才之渴,识才之眼,用才之能,容才之量,护才之魄,举才之德,育才之责,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用好干部、管好部门。这里,我们来看看汉高祖刘邦,是怎么在人才的辅佐下建立不朽功勋,成为我们后人学习之典范的。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起于草莽的布衣皇帝。他以一介布衣而提三尺剑,崛起于秦末乱世,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一生的丰功伟绩深为后世人赞许。汉高祖的成功,与其在用人方面的过人之处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刘邦的用人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来探究其详。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刘邦的知人善任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汉高祖用萧何治财政,用张良、陈平出良谋,用韩信征天下,部下的优点,都能被汉高祖挖掘出来。这是汉高祖用人成功的最大一个原因。韩信曾经对汉高祖刘邦说,“臣所将兵”,“臣将兵,多多益善”,而“大王能将将”。 刘邦之所以能“将将”,就在于其能知人善任。人各有长短处,用人当取其长,舍其短。萧何能“镇国家,扶百姓,结馈饷,不绝粮道”;张良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韩信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用其“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这些人的才能刘邦都能认识到,并且能根据各人的优点,委以重任。内政交于萧何,刘邦不干涉;军事托付给韩信,刘邦信之任之;谋略由张良、陈平来定,刘邦言听计从。他只要求自己在大局上把握好,至于细节问题,都交给臣下去做。正因为此,刘邦能成就一番伟业。

三国用人之道

职业经理人成长的历程 三国用人之道 刘备与曹操及孙权相比,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谋略及学识都远在曹孙之下,但在知人善任、尊重人才方面则远超曹孙。因其精通用人之道,终成一方霸业。 选人 刘备在选人上不重多,而在精,要求所用之人在某些方面能独当一面,横扫千军。 孔明及“五虎上将”都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在选人才时,他能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礼请诸葛孔明出山,已成为尊重人才之美谈。他还能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存在种族地域歧视。当时西凉不属中原,但收服马超后委以重任,封为“五虎上将”。 用人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刘备用人的策略。他对属下一群文武众臣充满信任,而不像曹操那样生性多疑。桃园三结义后,刘备虽得了关张俩虎将,但个人势力仍是非常弱小,在相继被出卖追杀和如丧家之犬东奔西走中,意识到如没有一位能谋略善统筹之高人,是不能取得长足持续发展,所以就设丞相之岗,并四处揽才,最终锁定诸葛亮。这是他在用人方面因事设岗,适才所用的体现。充分授权也是刘备用人的一个成功之处。请得孔明出山后,刘备就把军中大事一概交给他打理,很少干预,这样才使孔明有机会把才能挥洒的淋漓尽致。 刘备还能取人之长,优势互补。关张赵黄马及诸葛亮都是个性非常鲜明之人,能攻能守。刘备注重平衡,岗位设置互不重叠,权责明晰,使他的团队形成了核心的竞争力。敢用比自己强的人,也是刘备的高明之处。曹操也爱才,但同时也忌才,杨修之所以会死,就是因为才气未能内敛,也是未能遇到一位开明的君主。 刘备忠厚侠义,能善始善终。从创业之初到建立霸业,从四处奔走逃命到建都成都,都对自己的部属仁爱有加,而不象一些古代帝王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同享乐,或者怕功高盖主,来个“杯酒释兵权”或“兔死狗烹”的结局。刘备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成就了大业。 留人 感情留人:刘备最善于作感情投资,以笼络人心,使自己的中坚团队牢而不破。 “桃园三结义”,使关张二人死心塌地。建安五年,曹操攻打袁绍,擒获了关羽,曹操对关羽渴募已久,便以礼相待,关怀备至,封为偏将军,赏赤免宝马,而关羽却“身在曹营,心在汉”,最终还是弃曹奔刘;“三顾茅庐”“白帝托孤”又使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阳长阪坡,刘备被曹操大军追杀,弃妻丢子仓皇逃命,赵云杀入曹军多个来回,最后救出刘阿斗,刘备却顺手将阿斗摔于地,说“为汝孺子惜失吾一员大将”,此情此景,谁不为之感动?

领导用人之道 - 真理格言

领导用人之道 - 真理格言 学习教育 职场上,领导会喜欢什么样的人才呢?本文搜集了社会上普遍公认的几类人,领导最喜欢重用的与领导最不喜欢重用的人,来个经典大PK,期望可以引起您的思考! 领导最喜欢中用的十种人 第一种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这种人无论在哪个地方哪个单位都是比较吃香的,无论谁当领导,你总要有人替他把工作搞上去,只有把工作搞上去了,领导才能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 这种人领导不得不用,直接牵扯到自身利益。; 第二种人是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人。这种人也许整体水平不怎么高,学识也不怎么广博,只是在某一方面有过人的才能。这种人无疑也是受领导青睐的,因为在某一方面他能为单位 赢得荣誉,领导脸上也光彩啊。 第三种人是清正廉明两袖清风的人。这种人领导用起来比较放心,一来不会贪污单位的钱财,二来不会贪污老百姓及下属的钱财。单位既不会损失财物也不会因贪污受贿而搞坏单 位及领导的名声。 第四种人是不计得失的人。这种人不会因干多干少、获多获少而给领导脸色看,在工作上,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只有一门心思地干好自己的本质工作。这种人领导用起来比较省 心。 第五种人是只做不说守口如瓶的人。有些事领导不得不做,但又不能自己亲自去做,只有派下属去做。有些人只要替领导做了见不得人的事就大肆宣扬,唯恐天下不知,无形中给领导带来很多尴尬和麻烦。在这些事情上,领导最喜欢只做不说守口如瓶的人,这种人领导 用起来称心。 第六种人是善于交际的人。这种人大多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在外人眼里他就是一个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街头混混。但这种人却很得领导的赏识,为什么呢?就因为他有广泛地交际圈子,跟什么人都能见上面、说上话,很多事情都能替领导摆平。这种人领导用起来比较轻 松。 第七种人是能为领导排忧解难的人。领导也是人,总会遇到一些烦恼和困难,而且有些事情自己出面解决又不合适,这个时候总需要有人能帮领导排忧解难。甚至通过一些暗箱操

刘邦用人之道

刘邦用人之道 1、用人不疑。 做一个领导最忌讳的,就是一天到晚看见所有的人都很可疑,今天猜忌这个,明天猜 忌那个。刘邦他就有这个魄力,他一旦决定用某某人,绝不怀疑,放手使用。 2、论功行赏。 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时也应该奖励,因为奖励是对一个人才的贡 献是实实在在的肯定。刘邦夺取天下以后,根据各个人的不同功绩,对功臣论功行赏,不 但封赏了萧和、张良、韩信、彭越等一批人,还封赏了他最不喜欢的人——雍齿。 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就汉室大业,与他善用人才有很大的关系。企业经营的核心是管理,管理的关键在人才。我们搞企业管理也不妨学习一下刘邦的人才管理理念,在经营管理中 善待比我们更强更优秀的人才。 3、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之先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刘邦非常清 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如何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他用韩信带兵,张良 出谋,萧何保后,一切工作都安排得有条不紊,由此他就成为这个集团的核心。 4、不拘一格。 刘邦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他把贵族张良、游士陈平、县 吏萧何、狗屠樊哙、商贩灌婴、车夫娄敬、强盗彭越等各色各样的人组合起来,使其各就 其位,使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历史证明,他的用人策略是十分英明的。 5、不计前嫌。 刘邦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 不下去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不计前嫌,一视同仁表示欢迎。如韩信、陈平, 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来投奔刘邦。其实,一个领导 者如果老是小肚鸡肠、计较甚多,能招募来好的人才吗?恐怕连帐下之人也会离他而去。 6、坦诚相待。 坦诚相待,不仅仅是反映一个人的素质问题,更是为人处事的一条原则。对于人才, 他们不仅需要应得的酬劳,而更需要尊重和信任。刘邦之所以能够得到张良、韩信等人的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

目录 一、曹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 (2)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 (2) 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德与才 (3) 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廉与贪 (5) 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降与叛 (5) 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大与小 (6) 二、曹操是个好老板 (8) 1、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9) 2、推诚取信,用人不疑 (10) 3、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11) 4、虚怀若谷,见贤思齐 (12)

陈寿的《三国志》为曹操做传,最后有一段总结,这段总结陈寿表达了这么一个意思:第一点,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第二点,曹操为什么能够战胜袁绍呢?两个原因,第一是曹操精于谋略,第二是曹操善于用人。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给曹操一生做的一个总结,可见用人之道对于曹操来说是多么地重要。其实所谓用人之道,无非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用什么人,第二个问题是怎么用。 曹操的的用人做法可以总结十六个字: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也就是说曹操他是实实在在地希望有很多的人才来帮助他,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一、曹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 第一种关系就是“名与实”。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个概念,有名的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声,他可能默默无闻。那么你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就有一个选项,你是要名人呢,你还是要能人呢?曹操的政策是什么呢?名至实归,更重实际。这个话怎么讲?曹操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帮助他。而且相比较而言,曹操的条件是比较差的,政治资本是不如他的对手的,比如袁绍,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持,比方说孙权,他有父兄留下一片现成的基业,比方说刘备,当然也没有什么本钱,但是他自己弄出一个来,刘皇叔,他至少有一张可以骗人的名片,曹操有什么呢?一说起来,太监的孙子。我们知道在东汉这个时代它是很重名的,因为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汉代便以名教治天下,我们读孔子的书知道,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说,先生如果做了官,第一件要做的是什么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名是很重要的,曹操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希望争取当时的豪门世族、社会贤达、社会名流这样一些人能够来支持他。 所以曹操不是不要名人,而且是很欢迎名人,但是曹操心里很清楚,这些名人不一定能够帮忙。曹操的态度很简单,你来帮忙固然好,帮腔也不错,帮凶也

浅谈领导的用人之道

浅谈领导者用人之道 领导,就是在社会共同活动中,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在特定的结构中通过有效的途径,动员下属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 领导活动存在于群体之中。组织领导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求领导者必须知人善任。《韩非子·八经》中讲“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对一名领导者来说,在他为实现政治路线而进行的组织领导工作中,首要的就是人才问题。因为不论是科学决策的执行,还是组织管理的实施和各项领导工作的进行,都离不开人才这个决定因素。作为一名领导者,他不可能掌握现代化生产的一切科学技术知识,不可能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包揽各种巨细事物,不可能事事亲自动手干。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领导者的责任除了“出主意”之外,就是“用干部”。任何一项组织领导活动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领导者能否有效地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一、领导者要人尽其才,整合组织中各成员的长处共同实现群体目标 汉高祖刘邦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汉高祖刘邦能胜楚霸王项羽,主要依靠萧何、韩信、陈平等贤人智士的辅佐;蜀主刘备能与东吴孙权、魏国曹操成三国鼎立之势,因为他有诸葛亮出谋划策,有结拜兄弟关、张二将力战沙场;唐太宗李世民能御敌寇于境外,兴华夏于乱世,因为他虚怀若谷,“房谋

杜断”、魏征为镜,功臣个个出类拔萃。以上这些任人惟贤、人尽其才、不避亲仇的做法,对领导干部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因此,我们要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等原则,选拔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领导人才,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此外,干部选任原则和标准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每项原则的深刻内涵,并从整体上去把握,真正做到智者用其谋、愚者用其力、勇者用其威、怯者用其慎,使干部的专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比如,在班子的配备上,我们既要注重班子成员年龄、知识、专业等方面的科学统筹,也要注重成员气质、性格和潜能的优势互补,形成专业上互补、性格上默契、个性上相容,实现最佳组合。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我们应在借鉴古人智慧的基础上,科学地解决人尽其才的问题。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良匠无弃木,明主无弃士。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选人用人标准的前提下,对某一方面有突出才能的干部,只要其缺点不是原则性的,就要果断地用到合适的岗位上,切勿因求全责备而错失良机。这需要我们综合比较、量化分析、整合盘活现有干部队伍,以科学的方式选对人、用好人,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不断提高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由于人是有自己的意志、思想和愿望的,这就要求领导者要根据自己的职责“运筹帷幄”、“调兵遣将”。要能够根据需要,人事相宜,选用得当,真正把每个人选用到合适的岗位上,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职责,以及自己的工作与全局的关系和意义,才能使每个人积极主动、放心大胆地工作,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充分发挥每个人

论刘邦的用人之道

论刘邦的用人之道 尹茂国江苏沛县汉城国际学校历史教研组 刘邦出身农家,在秦末农民起义中揭竿而起,逐鹿中原,终于推翻了暴虐的秦朝。在楚汉战争中,他再展雄风,击败项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此后,他完善了政治体制。削夺了异性诸侯的权利,加强了中央集权。刘邦的这一切成就与他的善于用人是分不开的。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社会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用人是一门大学问,今天我们研究刘邦的用人之道,就是为了从中得到一些启迪,下面我就来谈谈刘邦的用人之道。 (一)慧眼识人、明察秋毫:刘邦对人才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楚汉战争后,刘邦向大臣解释自己胜利的原因,“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1)由此可见刘邦对人才的长处和短处有着准确的认识:自己的优点在于吸引人才,治理部下。萧何的长处在于治理国家,安抚百姓,安定后方,调度物资。张良擅长创造性地制定战争策略和方针。曹参灌婴等人骁勇善战,但在统帅大军,出奇制胜方面非韩信莫属。因此刘邦整合了他们的长处,使他们各尽其才,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合力,取得了楚汉战争的最后胜利。 刘邦临终时,吕后到病床前询问刘邦对后事的安排。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之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但陵少戆,陈平可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2)其后的历史真象他说的那样,萧何死后,由于曹参为相,吕后不敢轻举妄动。在吕氏乱刘的关键时刻,陈平和周勃合作智夺北军和南军,消

晋商的用人之道 )

晋商的用人之道 当时的晋商主要从事长途贩运的贸易和票号,交通极不发达,又没有电话互联网等现代通信工具,也没有商业法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店铺或资产交给外人打理,很容易出现化公为私,卷款逃走等所谓代理问题。 而晋商的经营特点,恰恰是两权分离,东家出钱不出力,掌柜和伙计出力不出钱。东家将数十万甚至数百万两的资产交给掌柜的之后,一般不再过问号事。 。 空公司,在于用“好人”。人力资源经理,要从众多应聘者中挑选出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的“好人”。有了这些“好人”,飞机自下降到起飞,只用20分钟就可以搞定。结果,西南航空公司的飞机,在地面停的时间很短,大部分时间都在天上飞。而飞机只有不停地飞才能赚钱。所以,我把西南航空公司称为“好人”公司。 晋商非常注重选人。中国传统文化对晋商的影响颇深,将儒家的伦理道德与经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在商号的管理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对

人的选拔培养使用考察长都体现了到了。 晋商在对掌柜的聘用上,不分门户,不附裙带,不徇私,不嫉贤,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对掌柜的聘用,注重在平时的实践中考察。 在确定此人有谋有为,能攻能守,足以担任票号经理之责任,则以礼招聘,委以全权,专采用人莫疑疑人莫用之旨。 晋商在用人上还形成可一套独特的规矩,即用乡不用亲。山西票号都有这样的明文规定。晋商用乡不用亲,这里所说的乡,即小至同一村,大到同一省,非本省一律不用。这样就可以杜绝用“自己人”的弊端,为商号的稳健发展提供了 则易失,急使以观其信;财则易贪,委财以观其仁;危则易变,告危以观其节;杂处易淫,派往繁华以观其色。 学徒短则三、五年,长则七、八年,有的甚至长达九年。对学徒的艰辛,有这样的描述:“十年寒窗考状元,十年学商信加难”。 在学徒期间,由于吃住在店内,可以对每个人进行全天候、近距离的观察;由于派到最艰苦的分号进行磨练,由于既要做商号的工作,又要端“三壶”,由于进行各种各样的测试,对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会用人,这在历史上几乎是公认的,他可以说是深知“用人之机”。但问题并不在于他做了什么,而是怎样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术”,而是“道”。曹操的用人之道的“道”究竟是什么呢? 曹操用人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是“知人善任,唯才所宜”。唯才所宜和知人善用或者知人善任是统一的。知人善任包括三个内容,一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二是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哪种类型的人才;三是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知人善任第一是知人,第二是善任,而善任就要唯才所宜。 第二是“推诚取信,用人不疑”。这是用人的一般原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会用人的人都是这么做的。对于曹操而言,他所处的环境是特殊的,他身处乱世,乱世的特点是人心浮动,人际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诚意;而且曹操阵营复杂,里面有原来东汉王朝的官员,有新招聘和新选拔的官员,有曹操自己带出来的人,也有别人阵营里投靠、投降和投奔曹操的,这些人相互之间也相互猜疑。也就是对于曹操来说,信任和诚意在这种环境下格外地重要。曹操在对待人才上能够量才而用,并以相互信任架起了与人才沟通的最佳桥梁,因此曹操手下人才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所以曹操往往在失败的边缘能够与众将领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尤其是在一个尔虞我诈的乱世,这更显出了曹操的诚意与宽容。 第三是“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曹操治军是很严的,多次下达和颁布各种命令,要求严明军纪。因为曹操很清楚,一支没有纪律的队伍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而且曹操还能够做到以身作则,“割发代刑”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曹操罚得重,赏得也不含糊。曹操如果要奖赏部下,一定是这个人立下了赫赫的功劳;而且曹操的奖励一定十分到位,就是给的奖励一定超出对方希望的那个份额,在奖励的时候他考虑得非常周到。曹操作为一个统帅,他有一个过人之处,就是从来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他所有的功劳都归于部下;他的

浅谈企业用人之道

浅谈当前环境下企业的用人之道 破解“企”字,有一个精当的说法叫“有人则企,无人则止”。人才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首要资源,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自古以来得人才者得天下,成功的企业必定是能不断聚集和持续造就高素质人才的企业。企业只有把“人”用好了,才能够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在市场经济的汪洋中乘风破浪、胜利前进、决胜未来。用人是一门综合学科,更是一门综合艺术,今天,我就和大家谈一谈当前环境下企业的用人之道。 首先要认识到目前企业的用人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国内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口红利”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企业的用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劳动力的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制造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初级阶段,国内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供企业选择,企业不愁招不到人,在用人方面拥有绝对的主导权。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数量急剧增长,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国内劳动力资源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出现了招工难、用工荒现象;另一方面,劳动力就业的选择渠道增多了,对现有工作不满意很容易就能换一份工作,这就导致劳动力的流动性变大,使企业用人难、留人难。 二是劳动力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以前的劳动者是传统的一代人,他们感恩思想重,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精神,很多人在一个单位能任劳任怨干上一辈子。现在不同了,80后、90后成为各个领域的生力军和主力军,这一代人自我意识、权利意识更强,不仅要

求更好的工作环境、更高的福利待遇、更轻松的工作内容、更自由的工作方式、更丰富的文化生活等,其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精神也远不如上一代人,他们不愿加班、不愿上夜班、不愿干苦差事,当所在单位与自己所想的存在差距时立马就会跳槽,有的甚至工作两三天就走人,流动性特别大。此外,现在的这一代人权利保护意识更强,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权,给企业管理带来了更高的难度。 三是劳动力的保障措施更完善了。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劳动者合法权利的保护,随着《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并颁布实施,中国的劳动用工标准不断提高,为企业用人带来了很多影响,比如企业不能再随意延长试用期,不能随意决定试用期员工的工资待遇,不能随意解除员工的劳动合同,必须按规定为员工缴纳社保,必须加强对员工合法权益的保护,等等。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企业的用工成本和用工风险不断上升。 四是企业对劳动力的要求更高了。企业以前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管理上相对不规范,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高,不仅很容易就能找到合适的员工,而且新员工也能够较快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管理当中。现在的企业不仅在管理上不断完善,而且生产技术经过多次升级换代,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很多企业已经进入到自动化生产阶段,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企业招聘合适员工的难度在增加,新员工还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适应企业的生产管理环境,加上员工流动性大,为企业的用人带来了很大影响。 五是东海的自身环境加剧了用工难。首先,东海在省内乃至国内尚属于欠发达地区,城市规模和工业化水平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加上周边没有大中城市带动辐射,不仅难以吸引到高端优秀人才,本地人才外流现象也较为严重;其次,东海本地企业虽然数

汉代风云人物之刘邦用人之谜

汉代风云人物之刘邦用人之谜 秦末动乱,刘邦在势力并不强大的情况下,凭借高超的领导艺术,把萧何,韩信,张良,陈平等,一大批杰出人才,团结在自己周围从而形成集体的力量。在反抗清朝的斗争中屡战屡胜,在推翻秦朝后,又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项羽,为什么当时的人才,都愿意集结在刘邦的麾下,心甘情愿听他的指挥,他在用人上有何过人之处。 胜利之后,在朝堂上就和大臣们探讨,为什么,我们得到了天下,而不是项羽?当时朝只有两位大臣回答了刘邦的问题,一位叫高起,一叫王陵,说我们认为,陛下你这个人很傲慢不尊重人,项羽这个人仁而爱人。刘邦就说像我这样傲慢不懂得尊敬人的人打到了天下,而不是人而爱人的项羽打得天下?陛下每次打下新的城池,都分给了功臣们,所以我们乐意拥护你打天下。刘邦说“公知其一,不知其二”你们只是看到了这一面,而没有看到那一面。 刘邦说“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就是张良。在指挥部制定战略方针,然后指挥远方的战场,取得胜利的这一方面我不如这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就是说治理一个国家,保证后勤的供应,这个我不如萧何。“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带领军队去前方作战,战必胜,攻必取,这一方面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可是我们当代天下的人杰啊,可是这三个人都为我所用,所以我就能够夺取天下。而反观项羽,身边只有一个范增,项羽他还不能用,所以,项羽丢掉了天下。刘邦认为这就是他,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所在。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来,刘邦用人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刘邦的成功之道,也就是他的领导才能。 刘邦用人的特点就是“知人善任”,我们就分析一下什么叫做,“知人善任”,我认为,“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当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最大的聪明,而刘邦却恰恰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而且他也非常清楚,作为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是调动部下的积极性。知道自己的部下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点,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这个是一个领导最大的才能,领导不是说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只要你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让它最大限度的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就成功了,这个根本道理刘邦懂,所以说刘邦他成为这个集团的一个核心。 孔子治理国家讲施就说了这样一句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就是北极星,众星拱之,北极星是永远不会动的,北极星外面,是北斗七星围绕着北极星旋转。领导的核心就是个不动的,让别人动起来,刘邦就是他们这个军事集团的北极星,萧何,张良,韩信,陈平,樊哙,周柏,曹参,这些人,就是他的北斗七星。所以刘邦能取得成功。不知你们对刘邦的用人之道怎么看?

刘邦的用人之道及其团队构建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论文《中国管理智慧和现代企业经营》 刘邦的用人之道及其团队构建 指导教师:史振厚 所在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旅游管理 学生姓名:王猛 学生学号:090205225

摘要:刘邦能以布衣与群雄角逐中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能在楚汉战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并建立大汉天下,实有赖于刘邦阵营内部两个强大的实力集团即封侯者集团和诸侯王集团。驾驭两大集团,合理的团队结构,守弱积强,熟谙阴阳之道,取得巨大成功。封侯者集团由丰沛故人集团与归依集团构成。其中,丰沛集团对刘邦集团势力起着凝聚作用,是其实力核心。而归依集团是刘邦势力的谋略层,与丰沛集团归合,结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团结的作战和谋略核心,它是刘邦立于不败之地的智力基础和西汉初期政权的支撑力量。诸侯王集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央的集权,它的形成是刘邦在敌强我弱形势下迫不得已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刘邦在起初对他们是重在利用,兼有防备,直至项羽破亡后,刘邦就开始了剪除诸侯王的政策。 关键词:西汉刘邦功臣集团用人之道 刘邦,沛县人,而他的第一班也是最亲近的一班人就是丰沛集团。刘邦巧妙的利用自己性格的优点,广交朋友,为人够义气,虽说有流氓习气,但在当初,在他那一批人中确实大哥形象,利用感情的投资,为后来在起兵反秦到楚汉相争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丰沛集团是籍贯在刘邦早年活动频繁、颇有影响的丰、沛、砀及其附近地区,并且与刘邦关系密切的一个人物关系群体。秦末,刘邦为泗水亭长时,这个集团已经有些规模了,在彼此的频繁交往中,逐渐形成了共同的利益认同和心理依赖,这就构成他们事业的基础。因此,在未起事前,它就作为一个以刘邦为中心、相互之间有归同趋向的帮派出现了,其实也就是无所事事的流氓而已,但在后来却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刘邦还是平民的时候,萧何即“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而且,刘邦触犯秦法,夏侯婴“坐高祖系岁余,掠笞数百,终以是脱高祖”,主动为其开脱责任。丰沛故人集团是沛县起义的基本力量,当刘邦率领砀郡的部下兵临沛县城下时,其中一部分人与刘邦里应外合,夺取了沛县,他们与砀郡的人员一起初步构成了刘邦军事政治集团。刘邦部队反秦义军主力地位的奠定,主要是丰沛故人集团的功劳,他们以作战勇猛为刘邦集团树立了威信。《史记》在樊哙传中载其“先登”10余次,“斩敌首”11次,“益爵”加官16次之多,就是这样的战功,使刘邦立足于众诸侯之中,获取了角逐天下的地位。 充分的了解,充分的授权,充分的信任,充分的利益,就有充分的回报,刘邦知人善任,充分信任下属,在感情、利益上建立紧密关系,并用自己的统帅地位,恩威并用,可谓阴阳的和谐之道啊。 丰沛故人集团在反秦和楚汉战争中对整个刘邦军事集团起着凝聚作用,是刘邦集团的实力核心和权力资本。在战争中,战事激烈频繁,胜负无常,而刘邦势

领导学之用人之道案例一、二

领导学之用人之道案例一 哈尔滨禾丰张伟利上次朋友聚会,听长春科菲特饲料公司双城区域经理刘洋讲过这样一个发生在他身边的销售管理故事,对我触动很深。结合领导学课程所学浅述分析。 2007年初,他们团队新招聘这样两名销售代表。一个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李洪亮,另一个是有三年饲料销售工作经验的王大鹏。销售部门经理在对他们进行面试的时候,发现王大鹏在销售经验和技巧上都远远超过李洪亮。半年过后,进行业绩考核,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虽然两个人都未能完成销售目标,但刚毕业的李洪亮的业绩居然好过王大鹏,销售经理对此很是不解,以为上半年的业绩只是个巧合,下半年王大鹏的业绩一定能上去。半年的时间渐渐过去了,王大鹏未能赶上来,反而李洪亮领先的优势更加明显。销售经理开始注意两个人的表现,寻找真正的原因。王大鹏虽然销售技能不错,但主动工作的积极性较差;李洪亮销售技能逐渐赶上,并且工作的态度认真,工作勤奋。不久,销售经理找王大鹏谈话,关心其生活和工作,耐心指出业绩上不去的根源在于工作的态度问题。并要求立下军令状,半年之内达到公司业绩考核标准,否则予以辞退。之后,大家发现,王大鹏工作的态度变了,他开始主动要求经理与其一同拜访客户,且经常与刘洋讨论其市场布局、规划和开发方案。半年结束的时候,他不仅超额完成了销售任务,还被破格提升为三肇地区区域经理。 像这样的案例在我们身边也时有发生。在这个案例中,王大鹏前期心态消极,业绩无进展。后期通过销售经理知心的交谈,签订军令

状,完成既定目标。在这个过程中,王大鹏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能力,尽力证明自己能够胜任这份销售工作,并可以达到业绩考标准。当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完成的时候,他的心态就开始改变了。设立明确的目标并一定要实现这个目标这就是信念。 根据赫斯和布朗查德提出的情形理论分析,王大鹏属于那种会干能干不愿意干的销售代表,需要领导在管理中少指令多关系,不必要教他如何完成目标,只需要通过交谈-签订军令状,提高工作的热情,他自然有办法有能力证明自己可以完成任务。在领导的眼中,没有庸人,用人所长,庸才也可以成为人才。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落叶飞花即可伤人,关键在于如何运用。案例中,销售经理充分发挥王大鹏销售经验丰富、技能强的长处,避其工作态度不认真之短,发挥了他的最大潜能。并力排众议,弃之前贤,量才任职,委以重任,用而不疑。使其下属信服,心甘情愿追随,为其所用。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

目录 一、曹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 错误!未定义书签。 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德与才.... 错误!未定义书签。 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廉与贪.... 错误!未定义书签。 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降与叛.... 错误!未定义书签。 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大与小....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曹操是个好老板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推诚取信,用人不疑........................... 错误!未定义书签。 3、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4、虚怀若谷,见贤思齐...........................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陈寿的《三国志》为曹操做传,最后有一段总结,这段总结陈寿表达了这么一个意思:第一点,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第二点,曹操为什么能够战胜袁绍呢两个原因,第一是曹操精于谋略,第二是曹操善于用人。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给曹操一生做的一个总结,可见用人之道对于曹操来说是多么地重要。其实所谓用人之道,无非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用什么人,第二个问题是怎么用。 曹操的的用人做法可以总结十六个字: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也就是说曹操他是实实在在地希望有很多的人才来帮助他,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一、曹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 第一种关系就是“名与实”。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个概念,有名的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声,他可能默默无闻。那么你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就有一个选项,你是要名人呢,你还是要能人呢曹操的政策是什么呢名至实归,更重实际。这个话怎么讲曹操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帮助他。而且相比较而言,曹操的条件是比较差的,政治资本是不如他的对手的,比如袁绍,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持,比方说孙权,他有父兄留下一片现成的基业,比方说刘备,当然也没有什么本钱,但是他自己弄出一个来,刘皇叔,他至少有一张可以骗人的名片,曹操有什么呢一说起来,太监的孙子。我们知道在东汉这个时代它是很重名的,因为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汉代便以名教治天下,我们读孔子的书知道,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说,先生如果做了官,第一件要做的是什么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名是很重要的,曹操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希望争取当时的豪门世族、社会贤达、社会名流这样一些人能够来支持他。 所以曹操不是不要名人,而且是很欢迎名人,但是曹操心里很清楚,这些名人不一定能够帮忙。曹操的态度很简单,你来帮忙固然好,帮腔也不错,帮凶也可以,实在不行,帮闲也行,帮闲我也要;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能够实实在在地给我做什么事,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真心诚意地拥护我,只要你们能够来,你们来给我装点门面,你们不公开跟我作对,就可以了。曹操是不迷信名人的,曹操也是不重虚名的,曹操的名言就是“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就是曹操更看重的是实在的内容,他是很务实的一个人。

浅谈我国的传统用人艺术

浅谈我国的传统用人艺术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特别是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代一代帝王将相在维护自己的统治与利益的同时,逐步形成了极其丰富的用人艺术。归纳起来,中国传统的用人艺术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千百年来被视为用人要则。几乎是用人之道的金科玉律,成了一个千古不变的信条。这既是一种封建观念的沉淀,也是中国人之文化的体现。特别是用人不疑,之所以作为一种古代用人准则而今天还在谈论,甚至至今还闪耀着睿智的光芒,是因为有很多成功的用人事例流传下来。如唐太宗认为,“为人君者,驱驾英才,推心待士”,将人君的“推心待士”作为驱驾英才的重要条件。基于这种认识,唐太宗对待臣下的态度,能够做到“事臣如礼”。对臣下提出的良谋高策,尽量做到言听计从。对于那些敢于进谏的官员,唐太宗也多加鼓励,从谏如流。在唐太宗的鼓励下,不少官吏敢于犯颜直谏,直陈朝政得失,对维护唐王朝的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唐太宗本人也成为开明皇帝而流传千古。 第二,知人善任,唯才是举。要想真正选好人、用好人就必须做到知人与识人。有知人之明,方能用人之才。用人之才,方能人尽其才。人尽其才,方能事业兴旺。三国时期的刘邵根据古代的圣王贤君的用人之道,明确地提出了“人才不同,能各有异”,必须“量能授官,不可不审也”的用人准则。这里的“审”就是审视人才特长所宜,审度人才能力大小,然后根据人才的不同专长委以不同的事任,做到人尽其才。若用人不审专长就会造成才非所宜的人才浪费。刘邵还提出,在用人的时候,不仅要位人以才,使才宜其位,而且还应注意授官以能,使能当其职。三国时期的刘备,在未得诸葛亮出山之前,虽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一干猛将,却是屡打败仗,而自请诸葛亮出山后,却是捷报频传,令当时强大无比的曹操都刮目相看。以致刘备感慨“备得军师,如鱼得水”,这就是知人善任的明显例证。 知人善用的前提是必须有人可识,有人可任,否则这一用人举措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招才寻才供选择,古人提出并实践了“喂才是举”的用人政策。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为了招揽人才,在他所颁发的《求贤令》中明确提出“名扬仄陋,唯才是举”。在古代,有为的君王还意识到“唯才是举”不仅要“外举不避嫌”,而且看重其才“兼文武两器”。 第三,礼法并重,德治仁政。在诸子百家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均对法以及法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关系,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最主要的思想是“礼治”与“法治”。礼包括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和礼仪上的规定两个方面。儒家在对周礼进行不同形式的继承和改造时经历了孔子、孟子、荀子三个阶段。孔子强调以仁入礼,孟子则倡导仁政,前者突出了礼的论理性和强制性,后者强调使礼成为国家意志的表现,但他们都强调的是礼的内在精神,而荀子则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因而其强调礼的外在规范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与法结合起来,倡导礼法并重。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政治的好坏、社会的治乱直接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德治仁政”始终是古代中国人所企盼的理想目标。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德治与法治,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第四,赏罚分明,恩威并施。它是古代君王用以激励官吏的常用手段,它对调动人的积极性,强化人的责任感,从而用好、管好人具有重要意义。古代的韩非对赏罚的论述正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是最具特色的,他从人性好利恶害出发,得出结论:“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在此基础上,韩非进一步分析了人们的不同欲求。强调人不仅会求利、求赏,以满足生存;而且还要求名、求誉,以满足自尊。就此,他明确提出了“赏誉同轨,非诛俱行”的激励方式,以提醒领导者,实施赏罚时应该特别注意在给予奖赏的同时也授予相应的荣誉;在进行惩罚的同时也应加之相应的恶名,以达到强化激励的效果。 许多学者认为,传统用人的恩威并施实质上是一种家长式领导,它包含两方面的行为类

曹操的用人观

浅议曹操的用人观- 1、---百度知道 "得人者兴,失人者亡,'谁想争霸天下,谁就得罗致人才.在三国的对峙与兼并过程中,对人才的争夺成为各个诸侯事业兴衰的关键问题.而曹操的长于罗致人才和爱惜人才确实非常著名.曹操广开贤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选贤任能的人才观使得他在群雄争霸中脱颖而出.... 曹操起家时候将领不过夏侯,曹氏兄弟,李典,乐进几人.在扫灭群雄的过程中,他的骨干队伍不断壮大,人才济济.曹操招致人才的方法和手段很多,用人的策略也多种多样,言其大者如: 第一:重用亲人.曹操陈留起事,宗族亲友,故旧多有从者.这些人构成了曹操集团最初的核心,是曹操最靠得住的心腹.因此,曹操自始至终都把他们放在重要岗位上,或任要职,或据重地.对于这些人,不管是功有大成,还是举措失宜,曹操均信任不疑.这些人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夏侯氏和诸曹氏.夏侯敦,夏侯渊都是曹操的同族兄弟.夏侯敦官至伏波将军,夏侯渊官至护军将军,封博昌亭侯,曹操让其独领西北军事,屡建奇功.曹仁,曹洪皆曹操从弟,曹仁官至车骑将军,假节,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曹洪,历战有功,官至都护将军.曹休,曹真都是曹操族氏,曹操对曹休"见待如子",官至中领军,负责保卫曹操工作.曹真,官至征蜀将军. 第二:大胆用降,量功必赏.曹操属下屡建奇功的武将和卓有才华的文臣,有不少是其主人失败后投降曹操的.曹操对这些人尤其注意待之以诚实,授以实权,使其消除疑虑,尽力国事.例如张辽,曹操破吕布后受到张辽的辱骂,曹操不仅没杀张辽,反而"亲解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张辽受了感动,愿意归降.归曹后,成为曹操的一员上将,官至征东将军,受命拥重兵坐镇东南.从而成就了张辽小儿闻名夜不敢哭之威名.张郃,本袁绍部下,谋不为用,降曹,曹操以韩信归汉形容之,夏候渊死后,曹操遗命他为西方主帅.文聘,本刘表大将,降曹后官至讨逆将军,封延寿亭侯.庞德,本马超部将,曹操素闻庞德骁勇,拜立义将军.文官中,贾诩曾经屡次为张绣献计大败曹军,几乎使曹操丢了性命.归降后曹操不计其过大用之,可见曹操用人之胆大,胸怀之广阔! 第三:拔将才于卒伍之间.曹操用人不拘一格,不管是别人推荐的还是自己发现的,只要看准就给以重用,建功即提拔.如乐进,本为曹操帐下史,后提拔到折冲将军.于禁本为鲍信部从,归曹后提拔至左将军.韩信有言:"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曹操拔于禁,乐进于行伍之间,实乃揽韩非,商鞅之术的表现. 第四:征召地方官吏和布衣优秀者.曹操罗致文官谋臣常用的办法是征,召,拜,辟.征;征聘,召:招募.拜:据礼授官.辟:对已有相当地位的人的征召.曹操身居汉相,不仅能在自己的区内征召人才,而且还可以用皇帝的名义在对立诸方征召官吏.这些被征召来的人在建立,维护,巩固曹魏政权方面大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钟繇.王朗等就是半路出家罗致而来的人才,后来都成了公铺大臣. 曹操长于罗致人才,也非常爱惜人才.淯水祭典韦,曹操"再拜,痛哭,昏绝于地"."易州祭郭嘉.曹操"哭倒于地曰:奉孝死,乃天灭吾也!'',曹操对关羽.赵云等敌将虽然得不到但也是很爱惜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和赵云长坂坡救主就是曹操爱惜人才造就的! 有人说曹操也有妒忌妒人才,滥杀人才的一面.例如,曹操杀掉了孔融,杨修等人.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他们的被杀,不是因为他们的人才而被杀,而是因为政治因

解读四大名著中领导者用人之道

解读四大名著中领导者用人之道 解读四大名著中领导者用人之道 得人才者得天下!一切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选人用人,关乎事业的成败。如何根据德才勤绩慧眼识人,如何量才而用,因材施用,如何用感情、待遇、制度、文化选用留人,如何选对人、用好人,本文将结合《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古典名著,全新揭示选人用人大智慧。《三国演义》 一、用人之首“三顾茅庐” 用人之首在于选人。“三顾茅庐”可谓选人上的典范。古人云:“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不仅成就了诸葛亮旷世之才,也使得自己“三分天下”,成为了千古佳话。《三国演义》选贤大致有三种渠道:一是凭公认选贤。刘备选用“卧龙”和“雏凤”这样的人才,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口碑。像诚邀“卧龙”,主要是由于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选拔“雏凤”则是出于鲁肃的举荐。二是凭实绩选贤。魏延作为降将,而且诸葛亮认为其“有反骨”,但刘备还是用其镇守汉中,就是出于魏延在战争中的赫赫战功。三是广泛选贤。曹操在选人上率先提出“唯才是举”,所以,曹操手下人才最多,谋士如云,战将如雨;孙权选人视野广阔,

不论贵贱,“拔吕蒙于戎行,识潘璋于系虏”,所以手下出身“寒门”的大将很多。 二、用人之要“吴下阿蒙” 用人之要在于育人。蜀国拥有“五虎将”这样的“将才”和诸葛亮这样的“帅才”为什么在刘备死后会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在育人少了“传帮带”,造成无人可用。而东吴自周瑜之后有鲁肃和吕蒙,吕蒙之后还有小将陆逊,就是因为孙权有“吴下阿蒙”的培养机制。《吕蒙传》评曰:“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吕蒙所以能有此丰功妙计,是与孙权的精心培植分不开的。吕蒙原来“少不修书传”,孙权督导吕蒙说:“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在孙权的指导下,吕蒙“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以致鲁肃发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慨。 三、用人之智“将功赎罪”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用人还需要学会容人,只有学会了容人,才能拴住人才。《三国演义》刘备的“权记过,容将功赎罪”是用人中容人的智举。在蜀国,关羽华容道放走了魏主曹操,算是犯了天大的错误了,可刘备还是原谅了他,“权记过,容将功赎罪”,以致关羽为蜀国出生入死,对刘备至死不渝。在东吴,周瑜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孙权也没有把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