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学反思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五四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导学案一、导入气温是指空气的热度,是大气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的一种表现。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海陆分布、海洋流、气候带等。
本节课将重点探讨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特点。
二、知识梳理1. 气温的变化规律气温随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不息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变化。
白天太阳照射地表,地表吸收太阳能量,气温升高;夜晚太阳照射消失,地表散发热量,气温降低。
因此,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呈现昼夜变化。
2. 气温的分布特点气温在地球表面呈现出不均匀分布的特点。
赤道附近气温高,极地地区气温低,呈现出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的规律。
海洋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巨大,海洋气温变化较缓和,陆地气温变化较激烈。
三、案例分析1. 亚马逊雨林地区气温分布亚马逊雨林位于赤道附近,气温较高且变化不大。
由于受到热带雨林的影响,亚马逊雨林地区气温在一年四季中差别不大,多数时间处于高温状态。
2. 北极地区气温分布北极地区位于北极圈内,气温极低且变化较大。
冬季极地地区气温极低,夏季虽有融冰现象,但气温仍然较低,呈现极端寒冷的特点。
四、实践探究1. 观察家附近气温的变化规律,记录每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并分析其变化规律。
2. 制作气温分布图,标注赤道、北极、南极等地区的气温情况,并分析其分布规律。
五、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特点。
气温是地球上重要的气候因素之一,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都有着重要影响。
希望同砚们能够关注气温变化,增强环保认识,共同珍爱地球故里。
六、拓展延伸1. 了解气候变化对气温的影响,探讨举世变暖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2. 钻研不同地区气温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珍爱和调适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希望同砚们能够深入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增强环保认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为地球环境的持续改善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和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气和气气温的分布优秀教案和教学反思教材分析课标要求:学生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知识体系:本节由气温与我们,气温的变化,气温的分布三局部组成。
一方面让学生通过阅读搜集资料,理解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来感受气温的变化,从而归纳出全球气温的分布规律。
功能与价值:从第—节的内容中学生已了解了天气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气温〞。
通过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培养读图能力。
学情分析当前初一学生的思维开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向逻辑思维转换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从形象直观地气温曲线图来归纳总结气温的分布规律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 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 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1 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2 会绘制气温曲线图。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紧密相关。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1 明确教学目标,能依据七年级学生身心的开展规律,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
在学生读图.商量的根底上,启发.引导,学会从图中如何猎取地理信息。
2 板书设计一目了然,能将知识体系,重难点再现出来,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脉络。
3 缺乏之处是局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够积极主动,学习兴趣不浓。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掌握气温的测量单位和个人感受温度的差异;3. 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分析气温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2. 利用地图和图表,学会解读和分析气温分布情况;3. 运用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气温影响因素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关爱环境的意识;2.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难点:1. 气温分布规律的深入理解;2. 影响气温分布因素的综合分析。
三、教学准备教师:1. 准备相关气温数据和图片;2. 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3.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环境。
学生:1. 预习相关知识;2. 准备笔记本和文具;3.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变化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气温的兴趣,提问:“你们觉得气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讲解:讲解气温的概念、测量单位和个人感受温度的差异。
举例说明气温对生物、农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3. 分析: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分布规律。
提问:“你们发现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如纬度、海陆、地形等。
举例说明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气温。
5. 实践: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调查当地气温分布、分析气温数据等。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整理笔记;2. 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分析影响当地气温分布的因素;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初中地理_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规律,但是我们不仅要有发现的眼光,我 们 还需要能够应用它,接下来请同学思量 下面 两道题。
生独立思量,1.南北半球,哪个半球的等温线较平直?并回答南半球等温线平 直,原因是:海洋面积广培养学生知 阔,海陆热力识应用迁移性质差异小,用到了第二条规律 生思量并同为什么?你用到了哪一条规律?2.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此时M 地为(),并说明判断理由。
A 北半球冬季B 北半球夏季桌交流同时 准备展示C 南半球冬季D 南半球夏季承接;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气温有个总体的生回顾目标; 了解了,那回顾一下本节课的目标,你达标同桌交流请了吗?教不达标的内容。
提问:你达标了吗?那嘴上说不算,我们实际验证一下,同学完成相关习快速完成你的达标检测,A部份为必做题,题。
B部份为选做题,先完成A再完成B.回扣目标查缺补漏初一的学生,从身心特点看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从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来看,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对直观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但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量和理性思维,归纳概括能力较差。
因此在教学过程应该注意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活泼的实例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地图的应用,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突出教师引导、引领作用。
达标检测设计了两个部份的题,其中A部份设计了4个选择题,B部分为一道填空题。
A部份考察了气温时间、空间变化的规律,重视了基础知识的训练;B部份考察了气温空间分布规律的应用,侧重了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A部份题目完成非常好,全部达标,而B部分由于是选做题,所以并非所有同学都完成,而已完成的同学惟独别同学出错,经过同桌讲解,全部达标。
本节内容属于世界自然地理概括,讲述气候的两大要素之-------------- 气温。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变化、气温的分布。
本节内容所对应的课程标准是能够运用气温资料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反思(新版)新人教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反思本节教材讲述天气和气候的要素之一——气温,主要讲了气温的变化和气温的分布两个方面内容。
本节教材与下一节“降水的变化和分布”一起,是对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知识的自然延伸,更是作为理解第四节“世界气候”有关知识的基础。
因此本节上承天气,下启气候。
以新闻中出现的有关天气字眼导入,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投入本节学习的热情:“气温的观测与描述”,这一部分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交流展示。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从温度计的阅读,到日平均气温的计算,使知识点连贯起来。
通过学生对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计算的推断,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气温的日变化”部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自己对气温变化的感受,使学生感受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通过质疑、释疑的过程让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根据曲线图总结出某地“气温的年变化”规律环节是本课的难点,因而用几幅气温变化图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读图、分析的形式进行,并结合多媒体的优势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和结论,培养他们根据图文信息进行推理分析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根据相关资料数据绘制气温曲线”这一环节是这堂课的闪光点,针对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种类型的题目,非常生疏,所以设计了以下环节:先让学生通过教材上的文字熟悉绘制图的过程一学生动笔绘制一让学生纠错(学生用投影仪展示自己的绘制图)——然后结合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教学生绘制图—教师强调绘图注意点一—学生修改。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基本都掌握了绘制气温变化图的方法。
最后通过对《种太阳》一这首既能体现出气温的时间差异,又能体现出空间的差异的童谣—一的思考,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的同时,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学习充满期待。
总之,在这一节课根据人学习知识的先后顺序,采用读图→识图→画图的方法循序渐进让学理解掌握,并对学生画图进行了现场修改点评。
气温的分布教学反思
“气温的分布”教学反思三里岗中学马晓波各位评委: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三里岗中学的马晓波,我今天主讲的课题是:气温的分布。
现就这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自我评价:1、从教学目标的建立来看:①在知识目标上: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分布图,学生能在课堂上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②在能力目标上:通过课堂教学的引导,学生基本学会阅读气温分布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分析规纳能力。
基本上掌握了等温线图分析和较好地完成气温垂直差异的计算。
③在情感价值观目标上:通过学习,学生空间概念有了一定认识,有了一定的积极探寻自然奥秘精神。
2、从教学重点的建立来看:课堂我积极引导学生阅读等温线图和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
学生积极参与,配合较好,重点得当,学生认知度较高。
3、从教学难点建立来看:鉴于是来自七年级的学生,前面的新课还未学习,所以学生对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理解起来还是十分困难的,在教学中我通过分步引导,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气温的分布规律有了一些了解。
4、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大致分三步:第一步导入新课,教学中我采用学生以学过后的知识“五带的划分”说明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由于接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世界各地冷热不同,气温的分布就有很大的差别。
第二步展示同学们已学过的等高线图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判读,继而推拟到对等温线的判读,分别说出:(1)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是相等的;(2)等高线的疏密说明温差的大小;(3)初步了解低温中心和高温中心的判断等。
第三步:在学生认识了等温线之后,我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在这里我从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书本活动1引导学生描绘气温在20℃、0℃、-10℃的等温线分布情况,并从中引导学生找出分布的第一个规律:即一般情况下,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从气温的变化来看,同纬度地带,北半球陆地夏季最高在七月,海洋升温慢,它的最高气温在八月,南半球恰恰相反,学生从中找到了气温分布的第二个规律,即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气温的变化规律,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能够运用气温资料分析地理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温图表和数据,学生能够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气温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环保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运用气温资料分析地理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气温图表和数据,包括气温日变化、年变化及影响因素。
2. 准备相关地理现象的资料,如气候对农业、工业、海洋捕捞、旅游等的影响。
3. 准备教学课件,包括气温变化和相关地理现象的动态展示。
4. 安排学生课前预习相关内容,以便更好地参与教室讨论。
初中地理课程《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的观点,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学会绘制气温分布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温数据,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环保认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包括气温的观点、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气温的分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气温的基本知识,为后续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的变化规律。
2. 教学难点:绘制气温分布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季节的温度数据,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变化规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第一部分:气温的观点。
通过讲解气温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帮助学生理解气温的基本观点。
可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数据,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
第二部分:气温的变化规律。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数据,帮助学生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如年较差、日较差等。
最新地理计划总结之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反思
地理计划总结之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反思“温度变化与分布”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温度数据(包括温度表数据和温度曲线数据)来读出温度的变化规律。
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了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在准备讲座时,我发现很难把这一课教好。
一方面,表格数据和温度曲线数据非常枯燥。
为了让学生从这些枯燥的数据和表格中读出温度的变化规律,我的方法是:1。
通过小组竞赛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在教学中尝试渗透生活的地理知识。
例如,在解释每天的活动范围时,引用一首诗“早穿棉袄,中午穿纱布,用炉子吃西瓜”。
另一方面,这门课容量大,学生的知识基础有限。
很难说得透彻。
例如,分析当天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出现的原因,以及为什么最热的月份和冷月出现在南北半球是相反的。
海洋中最热的月份和最热的月份以及冷月出现的时间比陆地晚一个月的原因是什么?事实上,在这一课中还有许多原因需要分析,例如,为什么温度从赤道到两极逐渐降低,为什么北半球的温度不同于同一纬度的陆地的温度。
然而,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只分析了前三个原因。
在分析中,还尽可能关注学生现有的生活体验。
例如,去海边游泳时,中午和晚上的海滩温度高还是海水温度高?一月是我们即将到来的寒假还是暑假?澳大利亚的学生怎么样?当然,不管有多无聊,不管有多难理解,只要用心去准备,从各个方面收集更多的材料,每一课都有它的突破,每一课都会很精彩。
这一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破:1.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实例,不仅渗透了“地理无处不在”的理念,而且在生活中恰当地运用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2.问题设计逐渐深化,环环相扣。
让学生利用前面问题中的知识点或阅读技巧,在下一个知识点中解决老师的问题。
3.充分利用地理地图第二语言进行有效教学。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阅读和使用地图。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
本课利用多媒体的空间性和能动性来绘制“温度的日变化曲线”“南北半球温度年变化曲线图”、“等温线图”和“世界年平均温度分布图”等静态地图已转变为动态地图,实现了以地图为核心,以解读文本、提问和释疑为目的的地图教学。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 使学生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气候现象的认识,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4. 气温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2. 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成因,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用地图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掌握气温分布规律。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气候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导入新课《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2. 讲述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解释气温的含义,讲解摄氏度、华氏度等气温单位。
3. 学习世界气温分布规律:让学生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分析气温分布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4. 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讲解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5. 气温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气温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影响。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作业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气温概念及其单位的理解。
2. 检查学生对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掌握程度。
3. 评估学生对影响气温分布因素的分析能力。
4. 考察学生对气温变化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认识。
5. 综合评价学生在保护环境、关爱地球方面的意识。
七、教学资源:1. 世界气温分布图。
2. 气温变化案例资料。
3. 气温相关知识多媒体课件。
4. 作业练习题及答案。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地理教案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2.掌握全球气温分布规律,分析其影响因素。
3.能够运用气温数据绘制气温分布图,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的概念、全球气温分布规律。
2.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气温数据,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理解气温的概念(1)讲解气温的定义:气温是指空气的冷热程度。
(2)展示气温计,介绍气温的测量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单位:摄氏度(℃)。
3.全球气温分布规律(1)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气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有何特点?(3)分析原因: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较多,两极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较少。
4.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1)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纬度因素,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气温分布?(3)举例说明:沿海地区气温较内陆地区气温变化幅度小;高山地区气温较低。
5.气温分布图的绘制(1)讲解气温分布图的绘制方法。
(2)引导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地区,收集气温数据。
(3)学生合作绘制气温分布图。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点评。
(3)布置作业:结合气温分布图,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特点。
四、教学反思1.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在分析气温分布规律时,可以引入更多实际案例,增强学生的兴趣。
3.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重难点补充:1.重点:(1)教师:同学们,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谈论气温,那么大家知道气温在地理学中是如何定义的吗?学生:气温是不是就是空气有多热?教师:很接近了,气温确实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我们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大家知道我们是如何测量气温的吗?学生:用气温计!教师:对了,我们常用的温度计就是用来测量气温的。
那么,谁能告诉我,我们通常在哪些情况下会特别关注气温的变化?学生:出门穿衣服啊,还有farmer'smarket(农贸市场)上卖蔬菜水果的时候。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与反思天然的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
因此,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用生动形象的课件来吸引他们;用小组合作来调动他们;用谜语等来吸引他们;用读图绘图来引导他们,从而克服了困难,使他们获取得了地理知识和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气温观测的相关知识,能计算某地的日平均气温。
2、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
3、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1、运用气温日变化曲线,说出某地一天中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能计算气温的日较差。
2、运用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说出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能计算气温的年较差。
3、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并归纳某地气温的年变化特点。
4、阅读北半球1月、7月气温分布图,说出不同地区气温的季节差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气温观测,培养气象观测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及时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和年变化曲线,说出最高(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年较差。
2、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阅读北半球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不同地区气温的季节差异。
四、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播放谜题,并公布昨天观看的天气预报的气温数据,创设问题。
通过几幅图片让学生感受,一天中气温是不断变化的,一谜语竞猜:一物细又长,红心里面藏。
下去要穿棉,上来减衣裳。
创设问题:1、从这数据可以看出,我们观看天气预报最关心的是天气的哪两个要素?2、一天中气温是固定不变的吗?现在已是初冬,早晨和下午来学校的时候,虽然穿同样多的衣服,感觉有没有什么不同?3、根据生活经验:一天中中午较,早晨;一年中季设置谜语这一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接着公布昨天观看的天气预报的气温数据并创设问题情境自然真切,贴近生年中,不同的季节气温差异也很大。
七年级上《气温分布》听课反思
七年级上《气温分布》听课反思今日在听七班级上册《气温的分布》一课时,一边反思自己的做法,莫名地有一些想法,为什么我们不能引导同学在情境问题探究中达成学习目标,既突出学习内容的理论性,更突出学习内容的应用性,让同学感受到学有所用,并由于要应用而进行不经意的探究沟通共享活动,从而使学习一步步系统,实现学习目标的达成。
比如《气温的分布》,对应的课程标准是“阅读世界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解读成学习目标就是“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能够归纳和描述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能运用说明生活相关现象,指导生活。
”以前我们习惯性先通过对郑州当下的天气争论〔时令学习季节郑州一般进入初冬,气温降低,开始变冷。
〕提出世界哪些地区会比郑州热,哪些地区会比郑州冷,单从自然的角度,夏季可以选择到哪儿避暑,冬季可以到哪儿取暖?然后引入需要讨论气温的分布,激发同学进入主题学习活动。
通过老师一步步引领,让同学分别用铅笔描出课本第55页--57页所出示的三幅气温分布图任一幅上的20℃和-10℃等温线,观测分析:“1、世界年平均、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等温线分布〔数据大小改变、延伸方向等〕有什么相同点,说明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2、以北半球的亚欧大陆东岸为例〔尤其是海陆交接处〕,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等温线的疏密、弯曲方向改变有什么不同点,说明同纬度海陆气温分布又有什么特点?3、以青藏高原与东部同纬度的四川盆地对比,气温是高是低,说明气温顺海拔高低有什么关系?”从而一步步实现学习内容的生成,最末再利用分析结果说明生活现象,对案例性情境提出相应的建议,完成学习目标的达成。
但是从课堂氛围上看,更多的是通过老师的评价引领,促进同学的参加性,更能看出一些同学只是机械盲从,没有真正融入到血液中,成为切实的探究,因问题解决而冲动,因冲动而尽可能沉入问题解决的过程,参加自主分析,沟通、求助活动等。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学反思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本节以气候的要素——气温为核心,分三个问题展开讲述。
我讲的是前两个问题,气温与生活以及气温的变化。
从学生们熟悉的天气预报与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气温对生活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了解气温、研究气温变化规律的兴趣。
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以猜想——误解——纠正的模式引导学生从描述气温到直观反映气温变化,再到总结一个地方气温变化的规律,最后利用气温曲线图表现出来的规律分析其地点的位置,层层深入地研究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规律。
本节课基本完成教学目标,但是仍然留下很多遗憾。
关于课堂活动基于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习过程的设计意图展开许多课堂活动。
从师生互动的角度看,学生和老师的交流比较顺利,能引导学生把自己零星的想法尽量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出来,并纠正描述过程中的错误或误解。
但也有意外的情况,比如问到气温指谁的温度的时候,学生会说出是天气、气候的温度。
如果能即时区分两者差别,明确两者概念,更利于气温的学习。
从生生互动的角度看,似乎展开的不很全面。
为了引发兴趣,让学生们举出气温对生活影响的例子,学生似乎不知从何入手,比较茫然,看来问题的提出有些突兀。
如果能在完成提示图片的基础上,再进行此问题效果可能更好。
关于练习反馈气温曲线图是研究气温变化规律的基本工具,掌握其绘制方法也是教学目标之一。
教学过程中,通过描述气温,发现气温在一日之内是不断变化的,思考如何直观表现这种变化,得出用图线表示的结论。
通过观察和演示认识气温曲线图,并亲自绘制,作为学习气温变化规律的一个反馈。
通过前面的思考、观察做铺垫,绘制气温曲线图比较简单,容易完成。
备课的时候我这个设计比较满意。
但是听过几节其他老师的课以后,觉得这个环节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比如把气温曲线和热量带知识结合,也可直接让学生绘制南半球某地的气温曲线,加强知识的联系和整合,体现地理知识的应用性。
关于语言这个是在备课过程中就使我很注意的一个问题,力求精练准确。
初中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初中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2)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3)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气温计,学会正确测量气温;(2)利用地图和图表,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3)运用实践活动,探究气温变化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2.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3. 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4.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5. 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2)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3)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1)气温分布规律的解读;(2)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分析。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 图表教学法:利用地图和统计图表,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3.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测量气温,体验气温变化。
五、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地图、气温计、统计图表;2.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4. 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6.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测量气温,体验气温变化。
7.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重点知识。
八、课堂练习(1)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是什么?(2)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是什么?(3)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有哪些?2. 分析下列案例,回答问题:案例:近年来,我国某地区冬季气温逐年升高,导致供暖需求增加。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掌握气温的计量单位和常用的温度转换公式,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
2.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气温的变化原因,掌握气温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2. 气温的计量单位和温度转换公式3. 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幅气象图,引发学生对气温的认识和兴趣,并让学生观察图中的气温分布情况。
2. 知识讲解(1) 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介绍气温的定义:气温是指空气中分子的热运动所表现出的热量高低。
讲解气温的测量方法:常用的测温工具有温度计和红外线测温仪。
(2) 气温的计量单位和温度转换公式介绍气温的计量单位:摄氏度(℃)和华氏度(℉)。
讲解摄氏度和华氏度的转换公式:℃ = (℉ - 32) × 5/9,℉ = ℃ × 9/5 + 32。
(3) 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讲解气温的分布规律:气温随纬度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规律,越接近赤道气温越高,越接近两极气温越低。
介绍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纬度、海洋和陆地分布、海洋暖流和寒流、海拔高度、地形等。
3. 案例分析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图和相关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气温分布的原因,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特殊气温现象。
4.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城市,收集该城市过去一年的气温数据,并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学生可以通过互相交流和比较,总结出该城市气温的季节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5. 总结归纳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计量单位和温度转换公式,以及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2. 设计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气温变化与分布反思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学反思本节内容分三个板块,配以三个图,按顺序分别是等温线图、气温垂直变化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三个板块内容之间衔接并不严谨,为此,本节课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实行重新处理,利用地图、板图设计问题逐一引导,先学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由后及前,通过问题引出结论,使整节课衔接严谨。
一、教学程序设计如下:1.导入新课。
通过气温年变化曲线板图,复习气温年变化曲线的读图方法、比较不同曲线的气温差异及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对号入座导入新课,使新旧知识衔接严谨。
2.实行新课。
从感性的颜色差异入手,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读图归纳气温分布规律,形成理性的知识。
主要的活动有找赤道、两极、广州、北回归线、等温线、极圈,计算相对高度和温差,比较等温线和等高线。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结合“雁南飞”现象、“夏季避暑胜地选择”、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等巩固所学知识。
4.纲要式板书小结,突出重点,便于复习。
5.动手实践,反馈练习。
绘画南极地区的气温年变化曲线简图(学生须判断出南极地区位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
二、以下是觉得这节课做得较好的方面:1.通过板画A(热带)、B(北温带)、C(北寒带)三种不同的气温年变化曲线,一方面复习上一节的气温变化曲线读法,另一方面以贴图活动形式将A、B、C三地对应贴到世界气温分布图上,使学生的眼光转移到世界气温分布图上,自然过渡到新课学习。
2.两次沿赤道观察地图,第一次找普遍现象(沿线绝大部分地方的气温范围)分析气温分布一般规律,第二次找特殊现象(沿线气温较低的局部地区)过渡到分析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3.在地图中找广州和北回归线,判断广州所处纬度范围,既能结合本地实际吸引学生注意,又可为后面描述20℃以上地区的纬度范围练习作垫。
4.板画等温线图(课本图3.15),在图中另外标注A、B、C三地,要求写出三地的气温范围,再比较三地海拔高低。
5.突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结合“雁南飞”现象、“夏季避暑胜地选择”、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学反思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学反思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利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总结规律,培养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如我让学生在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标出下列温度的等温线,10度、20度、30度、0度、—10度、—20度,让学生总结出这些等温线的分布规律,让在冬季去过海南学生象其他同学谈一谈沿途气温的变化情况。
在学习降水分布时,利用学生自学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列出要自学的题目,学生自己就能够找出,再相互说明所找的内容,记忆住重点知识,进一步上黑板前展示,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读图能力,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增强了小组之间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也体现了我市提出的学生自学能会的不讲的要求。
提高了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不足之处:有些问题自己提问和引导的不到位,又没有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出现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冷场现象。
对今后教学的一些想法:1、对教师知识的要求课改以来,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
鉴于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往往花更多的时间用来上网、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或到所有能找到资料的地方去,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
2、师生地位的变化。
课改后,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
走近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
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生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
这也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气温和气温分布》的教案及反思
《气温和气温分布》的教案及反思教案:《气温和气温分布》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2.掌握气温和气温分布的测量方法;3.了解气温分布的因素及其影响;4.能够分析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图。
5.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气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2.气温分布的因素及影响3.气温分布图的分析和解读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简要介绍气温的概念及其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气温和气温分布的学习积极性。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气温的测量方法:温度计、卫星遥感等。
2.气温分布的因素:纬度、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海流、地形等。
3.气温分布的影响: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人口分布等。
三、案例分析(30分钟)1.分发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图,让学生分析这些图表的特点和规律。
2.请学生围绕上述因素,结合案例图进行分析和讨论,归纳气温分布的规律,例如高纬度地区气温较低,沿海地区气温相对较稳定等。
四、小组讨论及展示(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分析一个地区的气温分布。
2.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讨论结果,制作一个简单的PPT或海报,介绍该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3.让每个小组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帮助学生加深对气温和气温分布的理解。
五、总结反思(10分钟)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复习关键知识点。
2.针对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解答。
3.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思考和反思,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为进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导入部分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对气温和气温分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知识讲解环节,我灵活运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例如图片、视频等,使得抽象的概念更加形象直观。
在案例分析环节,我设计了一些具体的案例图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小组讨论及展示环节,学生充分发挥了团队合作的精神,互相讨论、交流和展示自己的成果,提高了他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学反思
古城中心学校李世才
本节以气候的要素——气温为核心,分三个问题展开讲述。
我讲的是前两个问题,气温与生活以及气温的变化。
从学生们熟悉的天气预报与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气温对生活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了解气温、研究气温变化规律的兴趣。
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以猜想——误解——纠正的模式引导学生从描述气温到直观反映气温变化,再到总结一个地方气温变化的规律,最后利用气温曲线图表现出来的规律分析其地点的位置,层层深入地研究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规律。
本节课基本完成教学目标,但是仍然留下很多遗憾。
一、关于课堂活动
基于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习过程的设计意图展开许多课堂活动。
从师生互动的角度看,学生和老师的交流比较顺利,能引导学生把自己零星的想法尽量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出来,并纠正描述过程中的错误或误解。
但也有意外的情况,比如问到气温指谁的温度的时候,学生会说出是天气、气候的温度。
如果能即时区分两者差别,明确两者概念,更利于气温的学习。
从生生互动的角度看,似乎展开的不很全面。
为了引发兴趣,让学生们举出气温对生活影响的例子,学生似乎不知从何入手,比较茫然,看来问题的提出有些突兀。
如果能在完成提示图片的基础上,再进行此问题效果可能更好。
二、关于练习反馈
气温曲线图是研究气温变化规律的基本工具,掌握其绘制方法也是教学目标之一。
教学过程中,通过描述气温,发现气温在一日之内是不断变化的,思考如何直观表现这种变化,得出用图线表示的结论。
通过观察和演示认识气温曲线图,并亲自绘制,作为学习气温变化规律的一个反馈。
通过前面的思考、观察做铺垫,绘制气温曲线图比较简单,容易完成。
备课的时候我这个设计比较满意。
但是听过几节其他老师的课以后,觉得这个环节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比如把气温曲线和热量带知识结合,也可直接让学生绘制南半球某地的气温曲线,加强知识的联系和整合,体现地理知识的应用性。
三、关于教学语言
这个是在备课过程中就使我很注意的一个问题,力求精练准确。
提出问题时语言相对比较简练,解释问题时的语言还待考究。
回顾整节课,有些问题不在设计之内,又不好回避,解释的语言就不是很精练了。
我想,这个应该是准备不足的表现。
在备课的过程中,对学情的分析不到位,忽略了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影响了整个进度,以至整节课前松后紧,本该是发散性的气温异常现象的话题,没有得到充分的讨论,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