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插花的意境创造

艺术插花的意境创造

艺术插花的意境创造

插花作为一种艺术.有着独特的表现方式,千百年来历久不衰.深为人们群爱,除了它的色彩和造型的装饰趣味给人以美感之外,还取决于它非常广泛的题材内容,以及深含其间的思想。具有思想内容的插花作品,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景物插花的意境表现这类题材主要是表现大自然的景物和园林景色,就像是—幅风景图画,对美景作夸张的描写。例如,在观水乡风情的插花《牧牛图》图中一枝老柳依着山石临水倾斜,丝丝缕缕迎风摆动,似溪畔野树,古朴自然。溪中牧童、水牛的摆件.更进一步渲染了小溪人家的田园气息。它的意境显而易见。又如《荷塘即景》,是表现荷花池—隅的插花,摹拟池内荷花和其它植物生长的自然姿态,高低错落,又有菖蒲参插其间。这种作品具有仿真效果,能够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憧憬。景物插花的表现手法多样,内容活泼,吸取园林设汁和盆景装饰的精华,与山石和人物、动物、建筑等摆件为伍,生动感人,内涵丰富。

自然形体插花的意境表现,自然形体插花,可以从具体和抽象两个方面来表现:

具体表现,就是用摹拟的手法来表现植物自然生长的形态。当然在摹拟中要去粗存精,有选择地取舍。如《秋菊傲霜》,所表现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自然物体,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而意境却很明显。

抽象表现,就是运用夸张和虚拟的手法来表现客观事物。表现的对象没有明确的限制,可以拟物,也可以拟人,但不要塑造模型,不可照搬照套。例如《舞》,就是用插花来表现人的优美舞姿,意境也从舞字开始产生,中间长长的竹制花器代表人体,几枝三角花枝条左右横斜,好似古代仕女舞动的长袖,情趣甚浓。抽象表现的插花意境,主要是在似像与非像之间。

传统插花的寓意表现

传统插花,往往根据花卉的生物特性,赋予象征意义。例如,把松、竹、梅合插在一起,誉为“岁寒三友”。用竹子和菊花合插,称为“竹菊傲霜”。将梅、兰、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还有一些插花非常注重口彩,如用玉兰和海棠、牡丹合插。称作“玉堂富贵”。用爵杯插鸡冠花,称为“加官进爵”。这种插花的意境,是由花材的名称和花材生长特性所决定的,其造创并无严格要求。

中国文化史复习提要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简述中国文化史的分期及各个时期的主要内容。 ?1.远古至夏朝建立以前为中国文化的起源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先民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建树,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2.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以青铜器、铁器、牛耕的出现,宗法制、分封制的建立以及六经的编定为标志,是中国文化的形成阶段。 ?3.战国、秦、汉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内容更加丰富,而政治领域内影响中国数千年之久的皇帝制、郡县制和各级官僚制度形成;以造纸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成果,《左传》、、《史记》、等为代表的史学著作相继出现,道教产生,佛教传入,是中国文化的发展阶段。 ?4.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民族迁徙、冲突中互相交流和融摄,实现了南北文化的沟通。同时,玄学从儒、释、道争论中诞生,各民族文化风习也在战乱中薪火相传,可谓中国文化内部冲突与融摄的阶段。 ?5.隋唐五代时期,由于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唐诗、建筑、佛教造像、纺织、科技等标志性成果接踵而出;辽阔疆域内因地制宜多种形式的行政管理制度及以“胡化”为特征诸族荟萃的社会风俗习惯,都说明这是中国文化的繁荣阶段。 ?6.宋辽夏金元时期,南北各地城市崛起,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以理学为主导的儒学新派别在三教合一的时代潮流中形成;宋词、元曲等文艺形式适应士人和市民的情趣而出现,《资治通鉴》等史学巨著层出不穷;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这一时期占其三。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巅峰阶段。 ?7.明清前期,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冲开封建统治者的重重束缚和限制,通向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不断扩大;近代启蒙思想、考据学从封建极权政治下产生出来,并在反封建宣传,历史文化整理、总结和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技成果显著,以《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为代表的章回小说,数以千计的地方史志及《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特大型典籍的编写,都是文化领域的辉煌成果和中国文化继续发展的标志。然而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涌入,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又面临比较劣势,处于出现转机的阶段。 ?8.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在民族、国家危机的同时,中国文化也第一次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和危机。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正视现实,主动向西方国家学习工艺、制度和观念文化,先后掀起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 反映西方文化面貌的机器制造技术,民主共和制度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等现代科学被引入中国。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心态文化成果也纷纷出现,在西方文明的

中国插花艺术简史

中国插花艺术简史 摘要:中国插花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美的古典艺术之一。以大量的文学著作、史书以及古物的发现为依据,对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提出见解,系统全面地整理了中国插花艺术的发展脉络,并以插花的特征为纲,分为原始萌芽阶段、初级发展阶段、兴盛发展阶段、缓慢发展阶段、成熟完善阶段、衰微阶段及复苏阶段。虽经几度兴衰,但随着政府的支持及人们的热爱,中国插花必将再现辉煌。 关键词:风景园林插花综述中国发展史 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 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但究竟起源于何时,是怎样产生的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两种观点:一说,源于佛前供花;二说,源于民间生活与习俗。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 (1) 中国早在公元前11-3世纪的周初至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已有广义的原始插花形式出现。这从中国的第一部民歌总集《诗经》(公元前16-11世纪)和我国杰出诗人屈原(公元前340-278年)的《楚辞》中可以得到证实,如: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引自《诗经——溱洧篇》。此民歌是描述当时未婚男女青年手持花枝香草到溱河、洧水边踏青祭祀,谈情说爱,相聚相离时互赠芍药花以表达爱慕思念之情的风俗。 “视尔如荍,贻我握椒”——引自《诗经——东门之枌》。荍即锦葵花(Malva sylvetris),椒即一种香草。其意是“我看你像锦葵花般的美丽,你就送我一把鲜花椒吧”。 “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引自《楚辞——九歌•礼魂》。这是描述祭神典礼后,击鼓舞花、跳舞送神的场面。 “薜荔柏兮蕙绸,荪挠兮兰旌”——引自《楚辞——九歌•湘君》。这是指在柏木船上装饰许多薜荔(Ficus pumila)香草,船的绸帐上挂满兰蕙,用荪草饰桨,兰花饰旌,乘坐这美丽的花船去寻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创造(专业课)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出处()。 A、陶渊明《饮酒》 B、《爱莲说》 C、《论语·子罕》 D、《庄子·秋水》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出处()。 A、唐白居易《双石》 B、《论语·子罕》 C、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D、《孔子家语》 3、下列哪个园林的名字是颐和园的前身()。 A、寄畅园 B、谐趣园 C、清漪园 D、圆明园 4、哪个景点是颐和园中的景点()。 A、平湖秋月 B、鱼藻轩 C、武陵春色

D 、寄畅园 5、“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出处( )。 A 、《诗经·秦风》 B 、《庄子·秋水》 C 、唐 白居易《双石》 D 、宋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充分的体现恬淡的意境,该诗出自哪位诗人( )。 A 、唐宋时期的王维 B 、唐宋时期的白居易 C 、唐宋时期的欧阳修 D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 7、在西欧被誉为“花中皇后”的花是( )。 A 、月季 B 、梅 C 、兰 D 、莲 1、下列哪些景点是关于鱼的景点( )。 A 、上海豫园的鱼乐榭 B 、岭南可园有观鱼簃 C 、颐和园的知鱼桥

D、颐和园的鱼藻轩 2、下列哪些植物被称为“岁寒三友”()。 A、松 B、菊 C、竹 D、梅 3、系列哪些选项是兰池宫建成的影响()。 A、叠山、理水两种建造手法并举首次在古籍中有记载。 B、在兰池宫建之前都有求仙的典故 C、叠山、理水两种建造手法在建兰池宫之前都有用到。 D、在中国园林开启了求仙先河 4、下列哪些人物是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 A、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王羲之 B、唐宋时期的王维 C、唐宋时期的白居易 D、唐宋时期的欧阳修 5、被古人号称为“四君子”的植物是()。 A、梅 B、兰 C、竹 D、菊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读书报告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读书报告 这篇《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并没有一般哲学著作中严肃的逻辑论证、枯燥的概念与难懂的专业术语,宗白华先生的文笔细腻而优美,引用和列举了大量的古诗和哲言,把“意境”向读者娓娓道来。这篇文章并非仅如题目所言,只叙述了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过程,还提到了很多与意境相关的方面。下面我就个人特别有感悟的一些文中片段来展开我的读后感想。 宗白华先生引用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来开始阐述他对意境理解。他认为,意境是造化和心源的合一,是客观自然景象和主观情思的交融。“意境为艺术家独创,是从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领悟和震动中诞生的,它不是一味客观的描述,像一台照相机的摄影。”文中一句充分说明了艺术意境与客观呈现两者的区别。画家是具有审美感兴能力的人,能在审美感兴的基础上把情景两者统一起来从而形成审美意象,即使画家尽力地去客观如实的描绘眼前之景,也不能完全避免作品中带有其主观感情色彩,如胸中之竹非眼中之竹,手中之竹非胸中之竹。而照相机拍摄出来的照片是几乎丝毫不差地记录着我们看到的真实世界的,是我们眼前世界的定格,在最大限度上真实的呈现出现实场景的原初面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相机拍摄出来的照片具有无与伦比的精确性。我们不可以说照片中没有蕴含摄影者的感情,但与如中国山水画等艺术作品相比较而言,不可否认的是照片表现出来的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会更为淡一些。中国山水画等艺术作品中更多地融入了创作者的心绪、情感,其中的一笔一画,一点一线都带有着创作者主观情思色彩的艺术意境,这给予了欣赏者以无尽想象和意会的空间,使得其与完全客观机械反映现实的摄影区别了来开。 宗白华先生还认为,中国的美学,无论是绘画,还是诗词书法,都是十分注重意境的,强调意境的深远空灵和天人合一,这多多少少都带了些禅意。此外,他还认为,“道”与艺术意境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这让我想到“道”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以及“道”思想给中国艺术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老子首先提出的“道”——世界的本源,是看不见,摸不着,无形而不可感的。受老子思想影响,庄子发展了“道”的学说,并把“道”引入了艺术的领域。庄子认为在艺术创作中,如果创作者的主观精神能达到了一种与“道”合一的状态,那么他所创作的作品就能达到犹如天然生成般巧夺天工的境界。《庄子》中的庖丁解牛、梓庆削木为鐻等典故都很好的阐述他的这一思想。宗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也引用了庖丁解牛这一典故。仔细想想,意境与“道”的确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如意境也是无形无状之物,不可为感官所直接把握,就如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样:意境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实体、事件、场景的,是追求着时空的无限,是不为时间空间所束缚的,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是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意境的意蕴就是带有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因而,意境就犹如“道”一般,是不可言语、不可明察的。另外,“一阴一阳之谓道”,万物生于“道”是由虚化实的过程,“道”通过阴阳的结合作用而衍生万物并蕴含于万物本性之中,而艺术作品经过创作者“因心造境,以手运心”的虚境而诞生,意境通过客观实体与人心灵情思的凝结而蕴含于美妙的艺

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特点

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特点——总结 一、江南私家园林与明清皇家园林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二、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的特点 建筑与环境的结合首先是因地制宜力求与基址的地形、地势、地貌结合,作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其次是建筑体体量是宁小勿大。因为自然山水中,山水为主,建筑是从。与大自然相比,建筑物的相对体量和绝对尺度以及景物构成上所占的比重都是很小的。另一要求是园林建筑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都力求活泼,富于变化。设计中推敲园林建筑的空间序列和组织好观景路线格外突出。建筑的内外空间交汇地带,常常是最能吸引人的地方,也常是人感情转移的地方。虚与实、明与暗、人工与自然的相互转移都常在这个部位展开。依次过度空间就显得非常重要。常用落地长窗、空廊、敞轩的形式作为这种交融的纽带。为解决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问题,中国园林建筑还应考虑自然气候、季节的因素。江南私家园林中有一种鸳鸯厅是结合自然气候、季节最好的离子,其建筑一分为二,一面向北,一面向南,分别适应冬夏两季活动。总之,园林建筑设计要把建筑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考虑,使之和周围的山水岩石、树木等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优美景色。而且风景是主体,建筑是其中一部分。 三、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的艺术特征 1、虚实 从建筑的角度来说,主要是指通透与隔挡、空间与实体。通透空间为虚,隔挡实体为实。在处理建筑造型时,应虚实分明,有主有次。比如留园的曲楼,上虚下实,实中带虚,虚中含实,但整体形象以实为主。而拙政园的远香堂则四面通透,以虚为主。在园林建筑设计时,应

根据主题和景致的需要决定建筑形象的虚实。实有实的好处,虚有虚的奥妙。 2、含蓄 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所谓“犹抱琵琶半遮面”,明代画家唐志契说,“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露,境界愈小”,拙政园人口,通过一条狭小的弄堂,再经腰门,山石及树丛挡住视线,等绕过一个弯儿,才见到远香堂、荷风四面、见山楼等。 3、建筑的层次感 一是建筑群的层次;另一是单个建筑自身的层次,如拙政园中的远香堂、倚玉轩是四面有廊等。这些廊增添了建筑的层次,当阳光射来,光影丰富,使建筑形象生动有致。而廊对于人的空间活动来说,则室内外之间多了一个过渡的层次,这如黑川纪章所谓的“灰空间”,人在廊里既在室内又在室外,在暖昧中产生情趣。其他表现建筑层次的手法还很多,如层前的平台、栏杆、硬石地等等,都能增加建筑的层次。 4、均衡 出自人的一种心理感受,对称是一种均衡,由于对称太严肃,所以园林中的建筑有许多是以不对称的形状出现的,如留园的明瑟楼与涵碧山房组合,一高一平,如画船荡于水中,虽不对称但同样给人平衡稳定的和谐之感. 5、变化与统一 体现在园林建筑上,有许多吸引人的地方,园林建筑的变化是基于统一的构造手法、材料组织等基础上做出的千变的排列组合,如廊,有曲有直,有直角转角,有斜角转角;有的有栏杆,有的有坐凳;有的两面空,有的一面空。再如屋顶,虽然都是木构瓦屋面,但形式却多种多样,有单坡顶、两坡顶、歇山顶、方攒尖、圆攒尖、多面攒尖等等,不计其数,平面形式有方有长,有圆有曲。 6、比例与尺度 是建筑造型艺术所特有的审美要素。比例强调的是建筑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关系,尺度则关注的是建筑与人之间的尺寸关系。在江南园林中,亭台楼阁的大小都是依据人的活动尺度来确定的,所以建筑形象亲切宜人。其中网师园中的引静桥便是一例。小桥在彩霞池东南水湾处,呈弓形,体态轻盈,长2.4米,宽不足l米。与这一小巧的体态相应的是低短的石栏、抱鼓,而几磴石阶将桥面划分得细致有序,桥顶的圆形牡丹浮雕线条柔和,花形秀美,使人流连忘返。这里精巧的尺度是和其所跨的溪涧及江南婀娜多姿的佳人形象相和谐的。 四、私家园林建筑风格 含蓄是江南私家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追求含蓄乃与我国诗画艺术追求含蓄有关,在绘画中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在园林中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这种含蓄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是含蓄的其二,从园林布局来讲,江南私家园林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含蓄莫测。往往巧妙地通过风景形象的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来取得含蓄的效果。如首先在门外以美丽的荷花池、桥等景物把游人的心紧紧吸引住,但是围墙高筑,仅露出园内一些屋顶、树木和圆内较高的建筑,看不到里面全景,这就会使人引起暇想,并引起了解园林景色的兴趣。强调意境江南私家园林追求的“意境”二字,多以自然

艺术插花试题一

艺术插花试题一制题:杨宇鸿 一、填空题(共30空,×分/空,共30分) 1、按艺术表现手法,插花艺术可分为写实插法、写意插法、抽象插法三种类型。 2、插花三大基本技能:修剪、弯曲、固定。 3、东方式插花起源于中国,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西方式插花起源于埃及,以欧美国家为代表 4.插花按花材性质分可分为鲜花插花、干花插花、人造花插花。 5.任何造型都是由形态、质感、色彩三个要素组成。 4插花作品的命名有两种:规定命题命名、自由命题命名。 6、日本传统插花的主要花型有生花、立华、盛花、自由花。 7、中国最早的插花艺术专著叫花九锡,是唐朝朝文学家罗虬撰写的。 8、五大切花:唐菖蒲、月季、香石竹、菊花(非洲菊)、百合花 二、单项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植物萎蔫的主要外因是缺少(C) A.光照 B.养分 C.水分 D.乙烯 2、一般陈设在高处或几架上,需仰视观赏的插花花卉为(D)。 A.直立型插花 B.直上型插花 C.倾斜型插花 D.下垂型插花 3、剑山是( B )插花中常用的固定花材的工具。 A.日本式 B.东方式 C.西方式 4、适宜做焦点的材料是(A) A.百合 B.勿忘我 C.文心兰 D.满天星 5、美学中的黄金分割比例指(B) A. 1:1.5 B. 1:1.618 C. 1:2 D. 1:2.5 6、原始的花器是由(B )的容器和食具等器皿发展起来的。 A.舀水 B.盛水 C.灌水 7、以三主枝构图为例,若花器大小为20厘米,则第一主枝长度取( B )为宜。 A.15厘米 B.25厘米 C.35厘米 D. 45厘米 8、会议及宴会桌上的插花,高度不应超过(C )cm。

园林意境及其创造和表达方式

园林意境及其创造和表达方式 摘要:所谓意境,从美学的角度讲,它是欣赏者在艺术形象的审美过程中所获得的美感境界,它来源于艺术形象,但又有别于艺术形象。意境是情景交融的观点,是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它滥觞于南朝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的巨著《文心雕龙》一书,其在文学上的表现便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即是写情,见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至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中虽只字未见提及诗人的感情,但是通过诗人对景物的描写,使读者清晰地见到帆船早已远去,而送别的人还伫立江边怅望的情景,浓厚的友情溢盈于诗表。因此,以景抒情,情更真,意更切,更能引起欣赏者感情的共鸣。 关键词:意境园林创作 一、园林意境 意境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思想独特而卓越的贡献,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所以,就园林艺术而言,意境就是由物境(园景形象)和情境(审美感情、审美评价、审美理想)在储蓄的艺术表现中所形成的高度和谐的美的境界。例如:在我国传统园林的意境表达上,植物造景就有松之坚贞、梅之清高、竹之刚直不阿、兰之幽谷品质、菊之傲骨凌霜、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等等,在山水创作方面更有观拳山勺水如神游峻岭大川之说。 一般说来,凡园林均有意境,相对于西方园林,意境涵蕴更是中国古典园林非常重要的特点和创作内容,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并不是孤立的园景之美,而是艺术意境之美。它融会了诗情画意与形象、哲理等精神内容,通过游人眼前具体的园景形象而暗示更为深广的优美境界,实现了“景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总之,写景是为了写情,情景交融,意境自出。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人们处在园林这种有“情”的环境中,自然会产生不同深度的联想,最后概括、综合,使自我感觉升华,成为意境。 二、园林意境的创造 1、情景交融的构思。园林中的景物是传递和交流思想感情的媒介,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物兴、情以物迁,只有在情景交融的时刻,才能产生深远的园林意境。如江苏扬州有个“个园”的四季假山出自清朝初期著名画师石涛之手,他在一个小小的庭园空间里布置以千山万壑、深溪池沼等形式为主体的写意境域,表达“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诗情画意,以石斗奇,结构严密,气势贯通,标新立异为该园的特色。你看,春石低而回,散点在疏竹之间,有雨后春笋、万物苏醒的意趣;也有翠竹凌霄、石笋埋云、粉墙为纸、天然图画之感。夏石凝而密,漂流于曲池之上,有夏云奇峰、气象瞬变的寓意;也有湖石停云、水帘洞府、绿树浓荫、消暑胜地之感。秋石明

中国插花艺术的意境及艺术插花意境创作

中国插花艺术的意境及艺术插花意境创作中国插花艺术的意境及艺术插花意境创作 意境的诠释 中国插花艺术根据用途可以分成商用插花和艺术插花两种,商用插花大多讲究外型整齐,花色丰富数量多,以装饰为主要目的,外 型侧重于西方插花风格,不能作为中国插花的代表,而艺术插花则 突出了中国插花的特点,是中国插花艺术的典型代表。 中国艺术插花的重点就是意境的创作,“意境”原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性范畴,也是中国古典艺术极力追求的一种境界,它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对意境理解,古代文人、 艺术家各有不同的理解,如宋代诗人苏轼之“意与境会”,《二十 四诗品》中提及的“思与境谐”、中国画所追求的“形似”之上的“神似”及书法艺术追求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等,说的都是 “意境”。尽管从不同的角度其说法有所差别,但可以统一到一点,那就是要求主体感情世界与客体物质世界的相通、契合,按照现代《辞海》的解释,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 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两者是相符合的。中国艺 术插花或借鉴以上各种艺术的理论或借鉴创作手法作为基础,因此 可以将艺术插花中的意境理解为:插花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与按照主题所插出的插花造型共同构成艺术插花的意境,二者相互 依赖,缺一不可。 插花人人可为,而作品的效果却千差万别。在我们所能欣赏到的插花作品中,有的作品让人看了印象深刻,流连忘返;而有的作品却 不能给人留下印象。有的作品自然朴实,简单、素雅,却能让人有 美的感受;而有的作品虽然五彩缤纷,却引不起人们的兴趣,也即意 境的差别所为。一件优秀的插花作品,必须有创新的造型。正如香 港著名插花艺术家钟玉冰所说的“插一盆好看的花并不难,因花朵

园林意境

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到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 意境 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历史溯源 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到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如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可以说已领略到园林意境了。 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 以后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意境创作的传统,力创新意,作出了很大贡献。园林意境特征 园林是自然的一个空间境域,与文学、绘画有相异之处。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意相统一、相激发时,才产生园林意境。其特征可作如下阐明: 园林是一个真实的自然境域,其意境随着时间而演替变化。这种时序的变化,园林上称“季相”变化;朝暮的变化,称“时相”变化;阴晴风雨霜雪烟云的变化,称“气象”变化;有生命植物的变化,称“龄相”变化;还有物候变化等。这些都使产生意境的条件随之不断变化。 在意境的变化中,要以最佳状态而又有一定出现频率的情景为意境主题。最佳状态的出现是短暂的,但又是不朽的,即《园冶》中所谓“一鉴能为,千秋不朽”。如杭州的“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扬州的“四桥烟雨”等,只有在特定的季节、时间和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才是充分发挥其感染力的最佳状态。这些主题意境最佳状态的出现,从时间来说虽然短暂,但受到千秋赞赏。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 不是所有园林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创作方法 园林意境是文化素养的流露,也是情意的表达,所以根本问题在于对祖国文化修养的提高与感情素质的提高。技法问题只是创作的一种辅助方法,且可不断创新。园林意境的创作方法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和深远的文化根源。融情入境的创作方法,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体物”的过程。即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察。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对它的研究可谓早已形成一门“显学”。学界从各个角度进行探析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有分量的学术成果。 我们常常会随口说某样东西有“意境”,但是如果继续追问下去什么是“意境”;就往往无疾而终。什么是意境?关于这个问题,自王国维以来对它的定义就没有断绝过。 叶朗的《说意境》一文通过对意境这一重要范畴的分析,区别了“意境”和“意象”两个概念,说明了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些特点。在《说意境》中作者首先区分了“意境”和“意象”两个概念,认为情景交融指的是“意象”;而“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情景交融),还有一些自己的特殊规定性。作者认为意象说和意境说的思想根源是老子的哲学;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认为作为艺术本体的意象具有宽泛性,某种不确定性,其基本规定是情景交融。老子“道”的思想促使了中国古代艺术家不重视一个具体事物的刻画,而是突破具体的“象”去追求“道”的无限。因为“意境”是要进入无限超越具体的有限,因此就会有一种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这就是它的特殊规定性。作者从中国绘画﹑诗歌﹑园林等三方面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此外,有“意境”的艺术作品会超越具体的事物而从一个角度去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如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意境”还会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这种美感往往表现为一种惆怅。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孟二冬的《意境与禅玄——中唐诗歌意境论之诞生》主要是从中唐时期的一些诗歌理论入手分析,认为其产生中唐时期作家和理论家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理论的正式诞生。。。主要探讨了中唐的意境论。。。。首先探讨了其产生的前提条件。前人以及同时代人的创作实践;魏晋以来,文艺理论家对于文学创作中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融合的重视;儒释道中有关学术与哲学的思想,尤其是玄学中“言﹑象﹑意”关系的辨析和佛教中关于“象外”说的理论与意境理论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次作者着重分析了《诗格》和《诗式》中对于意境问题的论述。《诗格》中所言及的境象超越了眼前的确定之景,与佛教中“观心”,“象外”之说完全相同;其注重“心法”的理论和见解 意境不可能凭空出世,关于它的诞生一定会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可能起

插花艺术赏析

插花艺术赏析 插花是以切花花材为主要素材,通过艺术构思和适当地剪切整理及摆插,表现花材的活力和自然美。插花艺术是一门“高雅的造型艺术”、优美的“空间艺术”、“有生命的花卉艺术品”。 特点: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意在笔先,立意——构思——造型。插花的花:指广义的花,泛指植物体上具有观赏价值的器官。如花朵、枝、叶、果实,芽、根等统称为花。 插花艺术,即指将剪切下来的植物的枝、叶、花、果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技术(修剪、整枝、弯曲等)和艺术(构思、造型、设色等)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制完美、富有诗情画意,能再现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艺术品。插花艺术的起源应归于人们对花卉的热爱,通过对花卉的定格,表达一种意境来体验生命的真实与灿烂。插花艺术对中国人而言,插花作品被视为一个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之融合。以“花”做为主要素材,在瓶、盘、碗、缸、筒、篮、盆等七大花器内造化天地无穷奥妙的一种盆景类的花卉艺术,其表现方式颇为雅致,令人把玩,爱不释手。 根据艺术风格可分为东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其中我比较喜欢西方式的风格。例如 图所示中的是西方餐厅中的场景,在餐桌上就有着一盆简单的插花作品。 该插花采取的是鲜花插花,全部或主要用鲜花进行插制。它的主要特点是最具自然花材之美,色彩绚丽、花香四溢,饱含真实的生命力。 布局方面采取的是水平型,中央隆起,左右以瓶器来束缚以此体现优雅的曲

线,适合于多角度欣赏。 选材方面,该作品运用的是黄色与粉色的康乃馨。 黄色的灿烂、辉煌,有着太阳般的光辉,象征着照亮黑暗的智慧之光。同时也有象征着财富和权利的意义。 而粉色则是表示娇嫩,热爱、亮丽给人以视觉上的放松,以此来安抚那颗焦躁的心。让人在漫长的等待中,享受一刻的平静。 同样的在欣赏作品时,不仅观看花材的美,还应看其插置安排和技巧的发挥,以及作品与花器、衬垫几架等的搭配等综合效果。所有这一切都是引发美感的重要依据。 想上图中透明的琉璃瓶就是一个很好的容器,以细口来约束花枝的摆放,从低到高,花附着瓶子来展开,呈开放性盛放,再由透明的瓶子中看到绿枝,如同雾里看花样,给人以朦胧的美感。黄色,粉色与绿色相互交衬,在以周围环境的高雅,宁静,舒适。给人一种安然的感觉,让人在享受美食中体会到那种回归静夜的安然,宁静中。 这就是插花技术在生活中运用的一种体现,它是在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创造一个充满活力与生气、充满温馨祥和的环境气氛。与此同时,它也将大自然的美和生命力引入人们的生活中和心田里,使人们同时得到精神上的愉悦,获得美的享受。 这件作品还有一个亮点,那就是西方的插花大多是以明艳,追求绚烂色彩,着意于渲染浓郁气氛,追求全体表现力的特点。 而此图,则以高雅,舒适为主,有着东方插花艺术的优雅,线条美,自然美,有有着西方的整体协调美,将东西文化融合在一起,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很好的体现了插花这一技术的美感。 同时传统与现代插花文化相结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国与国之间的距离缩短了,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又使各种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但作为艺术,会因创作者本身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在风格上产生

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川西园林各自的特点

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川西园林各自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 中国古典园林的地方特色 (一)、江南园林 园林受诗文绘画的影响,追求园林的“诗情画意”。主要分布于江浙一带:苏州的拙政园、溜园、网师园、浪沧厅等。 江南园林有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叠石理水。江南水乡,以水景擅长,水石相映,构成园林主景。太湖产奇石,玲珑多姿,植立庭中,可供赏玩。宋徽宗营艮岳,设花石纲专供搬运太湖石峰,散落遗物尚有存者,如上海豫园玉玲珑,杭州植物园绉云峰,苏州瑞云峰。又发展叠石为山,除太湖石外,并用黄石、宣石等。明清两代,叠石名家辈出,如周秉忠、计成、张南垣、石涛、戈裕良等,活动于江南地区,对园林艺术贡献甚大。今存者,扬州片石山房假山,传出石涛手。戈裕良所叠山,以苏州环秀山庄假山为代表,今尚完好。常熟燕园黄石湖石假山经修理已失旧观。 第二,花木种类众多,布局有法。江南气候土壤适合花木生长。苏州园林堪称集植物之大成,且多奇花珍木,如拙政园中的山茶和明画家文徵明手植藤。扬州历来以莳花而闻名。清初扬州芍药甲天下,新种奇品迭出,号称花瑞。江南园林得天独厚和园艺匠师精心培育,因此四季有花不断。 江南园林按中国园林的传统,虽以自然为宗,绝非丛莽一片,漫无章法。其安排原则大体如下:树高大乔木以荫蔽烈日,植古朴或秀丽树形树姿(如虬松,柔柳)以供欣赏,再辅以花、果、叶的颜色和香味(如丹桂、红枫、金橘、蜡梅、秋菊等)。江南多竹,品类亦繁,终年翠绿以为园林衬色,或多植蔓草、藤萝,以增加山林野趣。也有赏其声音的,如雨中荷叶、芭蕉,枝头鸟啭、蝉鸣等。 第三,建筑风格淡雅、朴素。江南园林沿文人园轨辙,以淡雅相尚。布局自由,建筑朴素,厅堂随宜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之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这种文人园风格,后来为衙署、寺庙、会馆、书院所附庭园,乃至皇家苑囿所取法。宋徽宗的艮岳、苑囿中建筑皆仿江浙白屋,不施五彩。清初营建北京的三山五园(见圆明园)和热河的避暑山庄,有意仿效江南园林意境。如清漪园的谐趣园仿寄畅园,圆明园的四宜书屋仿海宁安澜园;避暑山庄的小金山、烟雨楼都是以江南园林建筑为范本。这些足以说明以蕴含诗情画意的文人园为特色的江南园林,已成为宋以后中国园林的主流。北方士大夫营第建园,也往往延请江浙名师为之擘画主持。 (二)、北方园林 园林的规划布局,中轴线、对景线的运用较多,更赋予园林以凝重、严谨的格调。 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一带:恭王府花园、米万钟勺园(北大一部分)。相对于南方而言,此区雨量较少,华北湖泊较少,不可能像江南既有广袤平原,又有纵横水道,于是,在平原地区高耸的泰山和燕山就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象征。水源和水量的限制是北方园林的制约因素。 园林的地方性自然地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山东一带,因比邻江苏,园林有模仿江南园林的迹象,如十笏园,就是园主游历江南而后回家造园。北京园林除了皇家园林占有湖泊之外,王亲贵族只能得到皇家的残羹冷炙,水面不大,有些只能是平地造旱园,即使园中有水,也是水面很小,现代公园亦旱园很多。相对于全园面积,北方园林的水面比率是很少

插花艺术的意境和种类特点

插花艺术的意境和种类特点 插花亦可称为插花艺术,就是把花插在瓶、盘、盆等容器里,而不是栽在这些容器中。 所插的花材,或枝、或花、或叶,均不带根,只是植物体上的一部分,并且不是随便 乱插的,而是根据一定的构思来选材,遵循一定的创作法则,插成一个优美的形体造型, 借此表达一种主题,传递一种感情和情趣,使人看后赏心悦目,获得精神上的美感和愉快。 插花既不是单纯的各种花材的组合,现代艺术插花不过分要求花材的种类和数量的搭配,但十分强调每种花材的色调、姿态和神韵之美。用一种花材构图,也可以达到较好的 效果。不同的构图以及与不同花材花器的组合,达到的效果则是完全不同的,这也就是艺 术插花的表现力。 艺术插花最讲究的是作品的意境,而对花材和花器的选择几乎没有限制。插花构图注 重立体感和空间感,要留空白,以给人想象的余地。艺术插花通过搭配组合,可以把非常 不起眼的材料组织成具有高雅情趣的艺术品。这也是插花的魅力所在。 一件好的作品之所以有较高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是由于作者能捕捉自然界最美的瞬间,进行艺术加工。既不是自然美的重复,也不是对他人作品的模仿,而是经过作者精心 创作,具有独特个性和表现力的作品。艺术插花的作者,须善于观察自然,敏锐地捕捉自 然界花卉植物最美瞬间,积累花卉的形象,注意熟悉花卉的丰富语汇,具备一定的美学理 论基础知识,熟悉绘画音乐,这样才能不断地创作出真善美的作品。 插花种类从形式上可分瓶插、盆插、悬挂式插花、异型花器插花、花篮插花、花架插花、人造花插花等。从风格上可分东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现代自由式插花。 一东方式插花:是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一种插花形式。由于受东方各国传统文化和 习俗影响,它和东方园林一样特别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而高于自然,善于利用花材的自然 美来感人。讲究借物寓意,以形传神。东方式插花选材讲究简练,以少而精的花材有机组 合取胜,造型注重自然,以流畅线条勾勒为主,形体小巧玲珑,色彩朴素淡雅,意境含蓄 深远,主题突出,耐人寻味。因而东方式插花以形式美和意境美著称于世。 日本插花:插花在日本称为花道,公元六世纪至七世纪初,日本飞鸟时代圣德太子派 小野妹子来中国隋朝建立邦交。作为遣情使节,小野妹子在潜心研究佛学之时,兼学佛教 插花,回到日本后,将日本当时的佛前供花发展起来,形成池坊花道。它是日本插花史上 最为悠久的插花流派。中国插花进入日本后,经几代插花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已形成目前3000多个流派,其中的池坊流、草月流、宏道流、小原流,为日本著名四大插花流派。日本插花和中国插花均属东方式插花范畴,它以线条的变化为主,将人的思想转嫁到插花之中,表现东方人细腻、含蓄和富有内涵的特点。 二西方式插花以欧美各国为代表的一种插花形式。与东方式插花迥然不同。它受西方 人崇尚自然、开敞外露、热情奔放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影响,擅长用花材的人工美来表

第九章园林空间意境的创造

第九章园林空间意境的创造 第一节意境 园林意境是通过设计者构思创作所表现园林景观上的形象化、典型化的自然环境与它显露出来的思想意蕴。用陈从周的话说“园林之诗情画意即诗与画的境界在实际景物中出现之,统名为意境”。意境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效果,它虽不象一山、一石、一花、一草那么实在,但它客观存在,它应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它既不完全存在于客观,也不完全存在于主观,才能产生意境。意境具有景尽意在的特点。因物移情,缘情发趣,令人遐想,使人留连。 意境在文学上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见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对作者来说,只有用强烈而真挚的思想感情,去深刻认识所要表现的对象,目寄心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高度概括和提练的思维过程,才能达到艺术上的再现。简而言之,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北宋郭熙在他所著《山水川》篇中提出画家要“饱游饫看”,做到“历历罗列于胸中”。清初画家石涛在其《画语录》中提出了画家要“搜尽奇峰打草稿”,这些都说明了“外师造化”的重要性。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巧密于精思”。唐代诗人、画家王维指出“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这些都要求作者在生活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领悟其精神实质,非但要观察体验对象的外形,还要通过外形去理解和表现出内在本质的东西,这就是中得心源。一件艺术作品应该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作者应该而且可以通过丰富的生活联想和虚构,使自然界精美之处更加集中,更加典型化,就在这个“迁想妙得”的过程中。作者会自然而然地溶

进自己的思想感情,而在作品上也必然会反映出来。这是一个“艺术构思”的过程,是“以形写神”的过程,是“借景抒情”的过程,是使“自然形象”升华为“艺术形象”的过程,也就是“立意”和创造“意境”的过程。作者愈是重视这个“造境”过程,收到的艺术效果也必然愈好。清代画家方薰在他所著《山静居画论》中提到:“笔墨之妙,画者意中之妙也。故古人作画,意在笔先。……在画时意象经营,先具胸中丘壑落墨自然神速,东坡所谓画竹必得成竹于胸中也”。“意庸则庸,俗则俗矣”。由此可见“立意”是何等重要。可以这样认为:没有“生活”,也就无从“立意”,而“生活”却顺归于“立意”,没有“立意”,也就没有“意境”,作品就失去了灵魂。“意”即作者对景物的一种感受,进而转化为一种表现欲望和创作激情,没有作者能动地通过对象向观众抒发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艺术就失去了生命,作品就失去了感染观众的魅力。由此可见,“立意”是“传神”和创造“意境”的必由之路。 写景是为了写情,情景交融,意境自出。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园林设计是用景语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人们处在园林这种有“情”的环境中,自然会产生不同深度的感受,总是重复别人的,甚至把园林设计公式化,尽管穷极技巧,总让人感到矫揉造作,缺乏感人的魅力,这种作品是没有艺术价值的。自己没有感动,又如何能感动别人,更谈不上有意境的创造。 对欣赏者而言,因人而别,见仁见智,不一定都能按照设计者的意图去欣赏和体会,这正说明了一切景物所表达的信息具有多样性和不定性的特点,意随人异,境随时迁。 第二节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 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可以分为三类,即直接表达方式、间接表达方式

王莹《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王莹《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王莹《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王莹《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中国的咏花诗词从《诗经》初见端倪,《楚辞》初步建立了“花”作为人格象征的意象内涵。唐宋诗词上承诗骚与魏晋风流,将“咏花”诗词的书写推向极致。花风即唐宋风,唐人尚牡丹,宋人崇梅花,两代国花由牡丹到梅花之更替,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之转换,折射着潜在的文化裂变与重新整合,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整体的辩证统一构成的新境界。 牡丹花大色艳,层层叠叠,具有雍容华贵的丰腴之美,传达出磅礴的春天气势,因而具有成为盛世精神的最好象征和载体的潜质。牡丹作为唐代备受推崇的“国花”,适逢其会地呈现出雄视百代的气势与襟怀,折射出大唐帝国的王者之风。说牡丹,便是说唐人的大气与雍容。唐代文人热烈的吟咏诞生了不少流光溢彩的传世佳作,将牡丹作为“国花”的王者之美烘托得淋漓尽致。人咏花,花映人,彼此间彰显着雍容华贵、灿烂绚丽和大气磅礴,共构着自信开阔、昂扬奋进、雍容大度的时代风神。 然而,由唐入宋,时运推移,文化国情发生巨大转变。理学大兴使得宋代文学精神趋向理性化和细密化,推崇气节、品格。两宋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新气象,使梅花的审美特征日益受到关注与推崇,人格寄托意义不断丰富和凸显,价值持续提高。在宋代士大夫优裕、悠闲、雅致的生活氛围中,微小的梅花逐渐由自然存在走上了人们审美观赏的至位,最终被推为“群芳之首”,并打破了牡丹宠冠天下的局面,成为新一代“国花”。 由“尚牡丹”到“尚梅”,乃是社会习尚和文人心态的变化而引发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可以说,梅花的种种特质与当时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相契合,迎合了两宋之交的文人追求风骨气节的心理需求。梅花之成为国花,是历代文人在千年间层累所致,尤其在艰难时世中愈品愈深的结果。 林逋在咏梅文学史上的意义是划时代的。当他一旦把自己清旷、高洁、淡远的情怀投入梅花意象的时候,梅花意象就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格意

插花的形式美与意境美

课程论文(设计) 题目:插花的形式美与意境美 学号: 姓名:崔瑞津 年级: 学院: 系别: 专业: 任课教师:李娟玲 完成日期:2014 年11 月17 日 摘要

【摘要】我们日常生活中,插花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即主题,最直观地来源于表现该内容的艺术形式。例如表现崇高、景仰、节操高洁、蒸蒸日上、顶天立地之类主题,常采用直立型的构图;表现奋勇前进、归心似箭、风吹浪打之类主题,则多采用倾斜式的构图;表现大自然优美景色,常用盆景式的构图等。这样,形式表现出来的不仅是外在形态轮廓的美,即形式美;而且,透过外在的形态轮廓,反映出包孕在形式中的内容美,即艺术家热情讴歌的自然美和生活美,也就是意境美。在不同的地区与时代的文化背景下,所要表达的意境美是不同的,所以在形式的表达上有较大的差异。东方插花则更注重线条感,以幽雅见长。西方插花讲究强烈的美感,给人以奔放热烈的印象。中国传统插花主张“天人合一”赋予作品更多精神上的意义。现代插花表现手法灵活多变,作品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关键词】插花基本造型形式;东方插花形式美与意境美;西方插花形式美与意境美;中国传统插花的形式美与意境美;现代插花形式美与意境美。 目录

1插花造型形式 (3) 1.1插花基本造型 (3) 1.2插花中的构图 (3) 2. 各不同文化背景下插花的形式美与意境美 (4) 2.1东方式插花 (4) 2.2西方式插花 (4) 2.3中国传统插花 (5) 2.3现代插花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7) 一、插花造型

(一)插花基本造型 1、水平型:设计重心强调横向延伸的水平造型 2、三角型:花材可以插成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不等边三角形。外形简洁,安定,给人以均衡,稳定,简洁,庄重的感觉。 3、L型:两面垂直组合而成,左右呈不均衡状态。给人以开阔向上的感觉。 4、扇形:在中心呈放射形,并构成扇面形状。 5、倒T型:纵线及左右横线的比例为2:1,给人以现代感。 6、垂直型:体形态呈垂直向上。 此外还有椭圆型、倾斜型、新月型、S型、圆球型、冠型等等。 (二)插花中的构图 1、插花的高度(即第一主枝高)不要超过插花容器高度的2.1.5-2倍。容器高度的计算是瓶口直径加本身高度。在第一主枝高度确定后,第二主枝高为第一主枝高的2/3,第三主枝高为第二主枝高的1/2,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凭经验目测就可以了。 2、第三主枝起着构图上的均衡作用。数量不限定。但大小、比例要协调。自然是插花花材与花器之间的比例的配合必须恰当,做到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避免露脚、缩头、蓬乱。规则式插花和抽象式插花最好按黄金分割比例处理,也就是说,瓶高为3花材高为5,总高为8。比例3:5:8就可以了。花束也可按这个比例包扎。 3、插花色彩的配置。插花的色彩配置,既是对自然的写真,有是对自然的夸张,主色调的选择要适合使用环境。浓重温暖的色调(红、橙、黄)适于喜庆集会、舞场餐厅、会场展厅;明快洁净的中性色调适用于书房、客厅和卧室;而冷色调(浅黄、绿、蓝、紫、白)常用于凭吊悼念场所。 4、花材的种类。本木求其深重有力,草本求其鲜明可人。自然式花艺以丽不乱性,艳不眩目的色彩为主,纵使无花,亦可用苍松翠柏作主角。而图案式花艺则以色彩浓厚,火爆热烈,亦可将反差强烈的颜色集于同一作品之中。 5、花材与容器的色彩配合。素色的细花瓶与淡雅的菊花有协调感;浓烈且具装饰形的大丽花,配釉色乌亮的粗陶罐。可展示其粗犷的风姿;浅蓝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