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简介-闻一多简介闻一多中学,全称: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闻一多中学,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一多简介-闻一多简介闻一多中学,全称: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闻一多中

学,座

闻一多中学。闻一多中学。全称: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闻一多中学。

座落在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的故乡--浠水县巴河镇。学校现有教职工200多人。6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600多人。学校占地面积6782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2800平方米。绿化面积15760平方米。学校教学大楼。实验楼。办公楼。学生公寓楼。教师单元楼以及礼堂。餐厅。田径运动场等硬件设施一应俱全。

中文名,闻一多中学。校训,敏求。宏毅。自强。创新。创办时间,1946年。类别,公立高中。现任校长,周七零。知名校友,钟朋荣。所属地区,湖北黄冈市。主要奖项,德育工作先进集体,黄冈市示范高中。

闻一多中学。闻一多中学。全称: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闻一多中学。

坐落在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的故乡--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镇。学校现有教职工225人。6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000多人。学校占地面积8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0000多平方米。绿化面积20000多平方米。学校教学大楼。实验楼。办公楼。学生公寓楼。教师单元楼以及礼堂。餐厅。田径运动场等硬件设施一应俱全。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早在三十年代初。

闻一多先生的堂兄就在这里创办了浠水县私立小学。1946年与省立第二高级中学合并。称为”省二高”。全国解放后。改名为县立第三初级中学。1970年

升为高级中学。1987年。被浠水县人民政府命名为闻一多中学。原国务院副总理。中科院院长方毅同志亲笔题写校名。学校充分发挥人文资源教育优势。弘扬闻一多先生爱国主义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注重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制订了校训:敏求。弘毅。自强。创新;确定了校歌:《七子之歌》;以”红烛”为背景制作了校微;形成了”团结。

进取。严谨。务实”的校风;把闻一多纪念馆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闻一多诗歌朗诵会。创办文学期刊《红烛》。学校社团活动多次获得上级表彰。

硬件设施。校园内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

风景区布局合理。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理化生实验室。图书馆装配齐全。闻一多事迹展览室。闻一多塑像。惜阴广场。樱花园。桂花园等校园文化氛围浓厚。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师资办学力量雄厚。是青年学生求知的园地。成才的摇篮。xx年11月24日。在

闻一多先生诞辰105周年之际。由民盟中央和民盟湖北省委共同署名。闻一多纪念铜像落成仪式在闻一多中学举行。从此。

先生的身影便和学校师生紧紧连在一起。每年。学校的新生都要在铜像前庄严宣誓。

荣誉。学校治学严谨。大兴科研之风。有省。

市两级科研课题四项。获国家。省。市。教研论文奖40余篇。在全国。省。市。县教研改革中。学校有七十多名教师获奖。在各级各学科竞赛中。有二百多名学生取得市级以上优异成绩。近三年学校德育。教学。后勤。党建。工会。共青团等工作均获县级以上奖励与表彰共五十余项。学校先后被省高校招生办公室。广州军区招生办公室授予招生工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被市教委授予”育才奖”。

”创新奖”。”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被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县教委

授予”示范学校”称号;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学校办学经验和事迹多次被《湖北日报》。《湖北教育报》。闻一多简介《德育报》。《黄冈日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和湖北电视台。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宣传报道。走进闻一多中学。反映先生人格和思想精髓的“敏求。闻一多简介宏毅。自强。创新”八个大字作为校训的石刻。赫然立于眼前。闻一多铜像深邃的目光对学生透着真诚的期待与无限的希望。

每年学校新生都要在铜像前宣誓:爱我祖国。爱我人民。无私无畏。奋斗终生!学生也在这样心灵的洗礼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建立了“闻一多生平事迹展馆”。为学生开辟了道德与理想的教育课堂。也为先生故乡的人民开拓了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建成长近百米的闻一多颂碑廊。每年组织学生举行“读碑廊.写心得”活动;在去年闻一多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时。学校请回了闻一多亲属来

学校作专场报告。

并制成音像资料。每年供学生学习;每年先生的诞辰日。学校举行“闻一多诗歌专场演唱会”。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弘扬闻一多的文化艺术和红烛精神;编印《亲属回忆闻一多》一书为校本教材。让师生更深更多地了解先生;创办“红烛”网站。收集了闻一多文录。故事。影像。研究资料等。以让更多的人关注学校;学校以“七子之歌”为校歌。创办《红烛》文学期刊。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得红烛精神深入师生心田。并成为激发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