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尔传统工业区的蜕变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尔传统工业区的蜕变之路

The Ruhr and IBA ——Revitalizing An Old Industrial Region

克劳兹.R.昆斯曼 刘健 王纺

鲁尔区作为世界传统工业集聚地之一,在历史上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曾经为德国提供了大量的煤炭和钢铁资源,被誉为德国的动力工厂。二战结束后,鲁尔区又成为德国经济快速复苏的发动机,煤炭和钢铁生产在短期内迅速恢复,为地区发展提供了动力来源,并为国家战后重建提供了所需的钢铁资源。但是在20世纪后半叶,鲁尔区却受到了技术进步和全球化发展的重大影响。

1951年,为了保证各成员国可以共同经营煤炭和钢铁资源,法国、前西德、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等国在美国的大力支持下,根据《巴黎和约》精神,联合成立了“欧洲煤炭与钢铁共同体”(ECSC ),为日后“欧洲经济共同体”(后根据《马斯特里奇和约》改称为“欧洲共同体”)和“欧盟”的成立奠定了重要基础[1]。ECSC 提供了有关煤炭和钢铁生产销售的协议框架,并建立了相应的自治管理制度;尽管其管理权限仅局限于煤炭和钢铁两个工业分支,但在此后近50年的时间里,它对欧洲的经济和政治发展

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ECSC 成立之初,整个西欧正面临着战争之后煤炭和钢铁需求数量急剧减少的困境,甚至可能因此而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ECSC 通过有力调控煤炭和钢铁生产销售的相对平衡,对维持包括鲁尔在内的传统工业区的经济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在20世纪70和80年代,当煤炭和钢铁企业发展陷入严重危机时,ECSC 再次有序地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对产业结构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转化,同时特别重视在欧洲的社会保障模式下,保护产业工人的正当权益;鲁尔区同样成为其中的受益者。

1969年,鲁尔区从事煤炭开采及相关行业生产的工人有26万之多,他们支撑了当地超过100万居民的生活。今天在鲁尔区仅存的6座煤矿中,从事煤炭开采的工人只有25 000名。直到最近,德国联邦政府又做出决定,截至2018年关闭所有需要高额补贴的煤炭采掘行业,因为来自中国、澳大利亚和世界其它各地的煤炭价格更加低廉;到那时,煤炭产业的历史遗存将仅限于那些有幸免于拆除厄运的工业构筑物。

从外部形象看,过去的鲁尔区和一般污染严重的工业地区并无二致。在这里,工业用地随处可见,矿顶、烟囱和高炉成为最为典型的城市景观,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的公司企业主宰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各种协会联盟势力强大,职工收入颇为丰厚,社会民主党曾在数十年里主导着地方和区域的政治格局。但是在最近几十年,这种形象发生了显著变化。今天的鲁尔区已经成为由巨大的绿色公园网络和丰富的文化、医疗及其它现代设施网络联系起来的城市聚集体,在这里,煤炭和钢铁工人的儿

女们享受着充足的经济适用住宅和创新产业的就业岗位。

[1] ECSC 计划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让.莫奈(Jean Monnet )提出,由法国外交部长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 )正式发表。

作者:克劳兹.R.昆斯曼教授(Prof. Klaus R.

Kunzmann )一直在欧洲最大的综合规划院校多特蒙德大学空间规划学院担任莫内教授(Jean Monnet Professor )的职衔,并长期担任该学院研究组组长(Director of Research )。他是英国皇家城镇规划学会(Royal Town Planning Institute )的荣誉会员,伦敦大学学院巴雷特学院(Bartlett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和威尔士卡迪夫大学规划学院(Cardiff University, Wales )的荣誉教授;2007年春季,他曾担任香港大学的客座教授。他近期的研究重点是文化和创新产业与城市发展,以及中国的经济成长对欧洲城市和区域的影响。klaus.kunzmann@

刘健,博士,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

副研究员。Liujian@

王纺,多特蒙德大学空间规划学院硕士;

英国Sussex 大学发展学院Mphil 硕士。1999~2000年,为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主要进行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2002年以来,主要从事中国和欧洲城市规划和发展交流活动,并以城市发展为题材进行摄影活动,已举办三次个展。fkwang@t-online.de

鲁尔区的形象改变主要得益于众所周知的埃姆歇公园国际建筑展(IBA Emscher Park)。这项为期10年的计划由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政府在1989年发起,旨在改变鲁尔区的物质环境形象,最终获得巨大成功,并因此而广受好评。与以往狭隘的经济发展战略有所不同,这项计划积极促进创新企业和生产集群的发展,以全然不同的方式应对结构调整的挑战。显然,国际建筑展不可能解决鲁尔区所面临的所有结构性问题,但它却展现出地区复兴的未来愿景。在此过程中,文化娱乐产业成为打破阻碍地区现代化进程的精神约束的重要手段,并使得因煤炭和钢铁企业衰败而出现的大量棕地得以重新利用。除此以外,国际建筑展还为埃森成为2010年欧洲文化之都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一成功运作将进一步促使鲁尔区更加重视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将其视为结构调整的崭新手段。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鲁尔区的人们就已经意识到,煤炭和钢铁产业无法继续为当地居民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尽管如此,他们却不愿意迁往德国南部正在兴起的现代工业区,而是始终坚守自己的家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相对于其它城市地区而言,鲁尔区的生活质量是高的,这里不仅有充足的住宅,更有勤劳朴实的人民。所以,只要拥有一份正当的工作,他们就不会像乡村的农民一样举家搬迁,而是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

作为一个多中心的区域,鲁尔区较大的城市有埃森、杜伊斯堡、多特蒙德和波鸿,但其中任何一座城市都未能成为鲁尔区的首府;这也是埃森和多特蒙德两市市长长久争论的话题。在这里,地方政府相对强大和独立,分别对各自的城市发展负责。自1920年成立第一个区域规划机构——鲁尔矿区住区联盟(SVR: Siedlungsverband Ruhrkohlenbezirk)以来,鲁尔区的各个城市就建立了比较松散的合作关系。目前,“鲁尔地区联盟”(RVR: Regionalverband Ruhr)作为正式的区域机构,其权限仅限于市场销售、信息交流和森林绿带管理。相比之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政府始终担当着鲁尔区结构调整主体的角色,同时鲁尔区空间规划亦属于州政府的职能权限,但它类似于土地利用规划,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十分有限。

近十多年来,由于郊区化、人口迁移和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鲁尔区的人口增长始终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失业率较高,2006年达到14%,高于德国10.7%和前西德9%的平均水平。但是在鲁尔区,失业并不意味着整个家庭的边缘化,德国和鲁尔区相对完善的社会缓冲制度足以保证当地居民维持适度的生活质量,即使是那些因为煤炭和钢铁产业发展起伏不定而出现的短期失业人口也不例外。鲁尔区既不是一个万事俱兴且适于各种生活方式的大都会,也不是一座可以吸引游客在此度过圣诞节或复活节假期的旅游城市,在外国开发商眼中更是缺乏投资建设漂亮办公楼或高档公寓的强大吸引力;但是在这个世界上,鲁尔区或许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够以人性化方式努力度过结构调整期的传统工业地区之一,这恰恰是鲁尔区为人不知的成功之处。

时至今日,鲁尔区已经成为传统工业区结构转型的成功典范,尤其重要的是产业的结构转型始终承担着社会和生态责任,而不是国际化的光环,这就是为什么鲁尔区会成为规划师和决策者极力探求的优秀案例。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鲁尔区曾先后两次引起中国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第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经济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之初。当时,中国各地的区域化发展势头正在萌芽,地方之间在快速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逐渐显现出来;如何利用区域规划作为手段,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有效引导各个地方的协调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努力探求。在此背景下,随着彼得.霍尔的经典之作——《城市和区域规划》中译本的正式出版,鲁尔区在SVR框架下,于20世纪20和60年代进行的区域规划探索,开始为中国学者尤其是城市规划学者所熟悉,并被视为通过区域规划协调区域发展的成功案例而广为参考借鉴,甚至成为中国城市规划教材中有关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的经典教案之一。

第二次则是在世纪之交,中国社会经济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后。当中国和世界其它国家一样,不得不面对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大规模经济结构调整,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特别是传统工业城市,不得不面对产业结构调整引发的发展困境,并努力寻找新的发展出路时,鲁尔区成功摆脱传统工业地区形象、重新焕发地区发展活力的成功经验,再次为中国社会各界所津津乐道;有关鲁尔区工业结构转型、区域环境改善以及利用工业遗产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的文章报道见诸于各种杂志报刊,一时之间,鲁尔区成为众多中国城市在面对传统工业转型发展问题时纷纷效仿的对象。

对中国城市而言,借鉴鲁尔区转型发展的成功经验,有两点尤为重要。

首先,尽管自始至终,鲁尔区都不曾拥有真正意义的区域自治管理机构,以SVR为代表的地方联盟性质的区域机构职能有限,并且在经历了多次变迁之后呈现出职能权限不断缩小的趋势[1],但是鲁尔区通过不同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努力始终未曾间断。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经济转型时期,一系列区域性发展计划的实施,包括1960年代SVR编制的《鲁尔区区域发展计划》,1980年代“鲁尔区城镇联盟”(KVR)提出的《鲁尔区开敞空间体系》建设计划,以及1990年代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政府主持的埃姆歇公园国际建筑展等,都对促进鲁尔区的工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复兴发挥了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其次,鲁尔区的转型发展并不像通常所简单认为的那样,仅

[1] 作为鲁尔区的区域规划机构,成立于1920年的SVR在1975年时被取消了区域规划职能,并于1979年被更名为鲁尔区城镇联盟(KVR: Kommunalverband

Ruhrgebiet)。

克劳兹.R.昆斯曼刘健王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