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和人口容量一轮复习学案

合集下载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第5章第2讲人口的迁移学案().doc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第5章第2讲人口的迁移学案().doc

是主要因素,就业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往往是人口迁入区 表现为政治迫害、战争或国家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 宗教、种族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灾难性的变化常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种族歧视、人口的自然变化、人的性别和年龄等
[特别提醒 ] 我国的 “民工流 ”的新变化
人口迁移 ―――→ 跨国界
国内人口迁移
新大陆发现前:集中在旧大陆
新大陆发现后:出现跨洲迁移
( 3)国际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劳务输出成为主
口迁移
要形式;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
长;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人口迁
移流向发生一些变化
(4)国内人口迁移
①我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a.历史上:发生过大规模的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人口迁移。 b.清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案例 美国许多老年人退休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东北部向南 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 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 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 图瓦卢因海平面上升而举国搬迁
(3)社会因素 —— 对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因素
2.准确把握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发展变化 (1)社会经济因素已然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自然环境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适应力、 控制力的增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在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人口 迁移的主要因素,但是自然环境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 (2)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要求发生变化。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高端技术人 员的迁入,加快普通劳动力技能的提升;伴随着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迁移方向 发生变化。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2部分 第1章 课时47人口迁移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2部分  第1章  课时47人口迁移
洲际迁移、跨国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 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 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省际迁移、县际迁移等
人口迁移
3. 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迁移使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
机械 增长
机械增长率(净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迁入人数-迁出人数)/年平均人数
• 迁入率(%) =年内迁入人口数/总人口数 • 迁出率(%) =年内迁出人口数/总人口数
1234
江苏省苏州市是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2018年常住人口约1 072万,其中外来人 口约832万。下图示意苏州外来人口性别比例、年龄分布与全省人口的对比。据此 完成1~2题。
1.苏州吸引大量外来人口进入的主要因素是
A.开放程度
B.就业机会
C.国家政策
D.科技水平
1234
苏州市位于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经济发展速度快,就业机会多,吸引 大量外来人口进入,故选B。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持续增加 B.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下降 C.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呈下降趋势 D.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
读图可知,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先上 升后下降,A项错误。 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为各年永久迁移人数相加, 由图可知,2000年以后各年份的永久迁移人数 虽在减少但都是大于0的,所以累积人数一直 在上升,B项错误。 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先上升后下降,C项错误。 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D项正确。
12345678
2.“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人口迁移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人口迁移

第二节 人口迁移【学习目标】1.知道人口迁移的概念及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运用案例,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了解我国的人口流动。

【课前预习】 一、人口的迁移与流动 (一)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迁移通常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__________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 和________人口迁移。

3.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阶段 流向特点影响因素人类社会早期 受________条件(天然食物吸引)影响,经常迁移流动 古代农业社会 ________________的吸引或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 15~19世纪由“____大陆”流向“____大陆” 以强制性移民为主 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 二战后 多从______________国家流向________国家__________定居移民的比例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______;迁移形式也更加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劳动力需求变化;新兴城市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二)人口流动1.概念: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________________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________的人口移动现象。

2.形式:外籍劳工、民工流等。

3.影响⎩⎪⎨⎪⎧有利:增强 不利:给 、城市以及 等造成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二、人口迁移的原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动因⎩⎪⎨⎪⎧主要:地区间 的差别次要: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 、 文化背景等2.效应迁出地迁入地对环境的影响缓解迁出地__________________,并对合理利用________________、提高经济收入、保护______________等产生积极作用大量人口迁入必然会对当地环境产生影响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种族、民族融合和________________交流:建立起一批以________为主体的国家;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考点对练】考点一人口迁移及其类型(2011·广东文综)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单元人口与环境第12讲人口分布人口合理容量学案鲁教版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单元人口与环境第12讲人口分布人口合理容量学案鲁教版

第12讲人口分布人口合理容量必备知识知识体系学科素养1.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规律。

2.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规律。

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4.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5.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及相关资料分析影响人口分布、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2.综合思维:结合人口分布示意图、区域图及相关统计资料分析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3.人地协调观:结合具体案例探究人口合理容量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提高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一、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特点(1)世界人口分布的最显著特点:不均衡性,形成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

(2)人口分布规律分布区原因纬度分布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气候适宜,自然条件优越海陆位置分布主要集中在距海较近地带沿海地带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垂直分布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地带地形相对平坦,土壤深厚、肥沃,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优越城乡分布主要趋向于城镇地区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形成了一些人口稠密区和稠密带(1)自然因素影响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气候主要通过气温、降水等影响人口分布地形不同地形条件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进而影响着人口分布水资源稳定的淡水水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基本的物质条件,对人口分布影响很大土壤不同土壤由于自然肥力、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进而影响到人口分布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会促使城市崛起,进而影响到人口分布(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信条件、文化教育、政府政策、地方习俗、战争和历史因素等。

3.案例: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1)人口分布状况①以此线为界,全国约96%的人口分布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36%的东南部地区。

②约4%的人口分布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64%的西北部地区。

(2)胡焕庸线的地理意义揭示了我国人口东南多、西北少的分布格局。

二、人口合理容量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1)概念:某区域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由本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人口规模。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备考 学案:人口问题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备考 学案:人口问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备考学案:人口问题前言:①从命题趋势看,命题者常以某小区域或某城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为切入点,探究人口现象产生的原因。

考试重点是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

②考核能力要求是判读人口统计图表,解读图表信息,展开人文要素之间的逻辑推理。

③因此,在复习中首先是理解人口相关概念,其次要发挥数学计算能力,从量的增减,量的变化趋势、量的变化率,到极值意义等方面思考问题。

再次是强化图表解读训练,在训练中提升解题能力。

一、人口基础概念1.人口增长模式①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人口的增长要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社会生产力水平深刻影响着人口数量的变化。

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的关系。

②3种人口增长模式a原始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3%右右。

自然增长率<1%b传统型:出生率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

c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1%左右。

自然增长率<1%,接近0,甚至负值。

④相关计算a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b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十迁移率(机械增长率)c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

当人口增长率(自然+机械)>0,人口净增长。

d2021年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中国人口共14.1178亿人,与2010年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

e几个国家的人口参数美国:美国是世界第三大人口大国,美国2022总人口数为 3.349亿人,美国的人口增长率为0.59%,而且每年有将近100万人口迁入。

俄罗斯:总人口1.46亿人。

人口增长率-0.72%日本:1.257亿人,人口增长率-0.3%印度:14.07088亿人,人口增长率0.99%巴基斯坦:2.29亿人,人口增长率2%越南:9733.86万人,人口增长率0.9%韩国:5106.9万人,人口增长率0.5%巴西:2.16亿人,人囗增长率0.72%2.人口老龄化①区域人口老龄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7%。

人口迁移第一轮复习学案

人口迁移第一轮复习学案

第二节 人口迁移[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及类型;2.学会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3.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产生的影响[基础知识梳理]考点一: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 1.人口变动的原因(1)人口 ,取决于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数值大小。

(2)人口机械增长,即 的增加值。

机械增长率是指一地区(城市)年内 和 人口的差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2.人口迁移概述(1)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指人们 的空间流动行为。

(注意区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人口迁移具备的三个条件)(2)分类(空间范围)⎩⎪⎨⎪⎧国际迁移:包括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国内迁移: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主要类型3.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1)根本原因:不协调的 。

(2)具体因素4.(1)对迁出、迁入地的影响a.对年龄结构的影响:如果迁移的人口以青壮年(经济因素)青少年(求学)为主。

这样的人口迁移往往使迁入地年龄结构,老龄化;而使迁出地的人口结构老龄化。

反之。

b.对性别结构的影响:如果迁入区以服务业为主,可能导致迁入地女性比例。

如果迁入区以重工业为主,则可能导致迁入地男性比例。

(3)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

考点二:世界及我国人口迁移1.世界人口迁移(1)国际人口迁移的新表现在目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其中科技移民、劳务输出和国际难民迁移是三种常见形式。

可按迁移原因→方向→影响的思路对比分析如下:人口迁移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灾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历史时期,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不同,会导致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及目的存在差异,具体分析如下表:[典例分析]例1、下图分别为1978~2010年,甲、乙、丙、丁四地区人口变动情况统计图以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图。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十四:人口迁移与人口容量核心知识梳理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1.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即人口迁移。

2.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人口迁移有多种类型。

(1)按迁移时间长短:永久迁移、季节迁移。

(2)按有无组织:自发迁移、有组织迁移。

(3)按迁移规模:个人迁移、集体迁移。

(4)按迁移意愿:自愿迁移、被迫迁移。

(5)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3.国际人口迁移:在新大陆发现以前,人类的迁移活动主要集中在旧大陆。

新大陆发现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活动。

4.国内人口迁移:(1)历史上,我国就发生过大规模的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人口迁移。

(2)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了开发内地和边疆,大批技术人员、大中专学生、退伍军人、干部、知识青年等有组织地移民到东北、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支援那里的工农业建设。

(3)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家实行严格限制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制度,人口自由迁移较少。

(4)改革开放后,我国地区间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加大,流向以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为主。

(5)在国内人口迁移中,城乡间的人口迁移是一种重要的迁移形式。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人口迁移的经济因素:尽管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多种多样,但经济因素是主要的因素。

2.人口迁移的政治因素:往往表现为政治迫害、战争或国家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

3.人口迁移的社会文化因素:宗教、民族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4.人口迁移的生态环境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灾难性的变化常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5.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种族歧视等都能引起人口迁移。

人口的自然变化、人的性别和年龄等也对人口迁移起作用。

重难点讲解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1. 人口迁移类型2.国际人口迁移:(1)不同阶段国际人口迁移:(23.国内人口迁移:(1)建国前:(2)建国后:高考链接(09年全国卷):图1显示某国1951—2000年每10年的人口变化读图1完成4~5题4.1951——2000年,该国()A.是人口净迁入国B.人口的迁入是维持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C.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D.人口增长了15.1%5.据图示资料推测,该国()A.自20世纪70年代,人口再生产进入现代型B.可能位于欧洲C.1990年人口达到900万D.20世纪末青壮年人口比重偏大高三一轮复习学案十四:人口迁移与人口容量编制:姜金玲赵雪莲审核:肖春刚邓潇潇时间教师寄语:不要迟疑,选准一条路,向成功的终点迈进!右图中甲、乙、丙是三个不同地区,读图回答1一3题。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5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2节人口的迁移学案中图版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5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2节人口的迁移学案中图版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5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2节人口的迁移学案中图版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第105页)[识记—基础梳理]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2.人口迁移的类型⎩⎪⎨⎪⎧永久迁移、季节迁移自发迁移、有组织迁移个人迁移、集体迁移自愿迁移、被迫迁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1)劳务输出(外籍工人)增多。

(2)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3)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

(4)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一些变化。

4.国内人口迁移(1)历史上:发生过大规模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人口迁移。

(2)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河北、山东一带人口“闯关东”迁往东北地区,河南一带人口“走西口”迁往新疆、甘肃等地。

(3)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人口自由迁移较少。

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加大,流向以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为主。

(4)城乡人口迁移:一种重要的迁移形式。

20世纪初仅局限于工业发达国家,目前是发展中国家普遍的人口迁移现象。

1.世界人口迁移(1)国际人口迁移在目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其中科技移民、劳务输出和国际难民迁移是三种常见形式。

可按迁移原因→方向→影响的思路对比分析如下:(1)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及特点(2)我国庞大的民工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求发展,特别是涌向沿海各大中城市,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人口流动——民工流。

3.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

主要体现在对人口迁出地、迁入地、城市化和就业结构的影响上。

(1)人口迁移对迁出(入)地的影响(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

第16讲 人口的增长和迁移-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练习(全国通用)(解析版)

第16讲 人口的增长和迁移-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练习(全国通用)(解析版)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练习(全国通用)第16讲人口的增长和迁移【基础知识梳理】一、人口自然增长1、人口自然增长特征(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思考:人口自然增长率大的国家人口一定增长多?人口一定增速快?(2)人口自然增长的三种模式: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划分为原始型(高高低模式)、传统型(高低高模式)和现代型(低低低模式)思考:在传统型阶段导致死亡率下降的原因是因为什么?“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3)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特点①发展中国家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城市病”措施: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②发达国家(中国、古巴、韩国)问题: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60以上超过总人口10%,65以上超过总人口7%)、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等问题;措施: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等措施。

2、人口结构及其问题 ※人口结构含义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文化结构等,人口结构若出现不合理,则会引发人口问题。

(1)人口年龄结构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就目前而言,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

(2)人口的性别结构人口的性别结构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

它用来反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3)人口的文化结构人口的文化结构主要是指各学历层次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人口总体文化水平过低,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国家应加大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人口迁移、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教案(第1课时)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人口迁移、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教案(第1课时)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二:人口迁移、分布与合理容量【设计思路】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对考点知识进行梳理与拓展;二是建构“人口迁移、分布与合理容量”知识框架;三是进行典型例题的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解。

在复习备考中,梳理地理知识,构建知识框架,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提炼解答同类试题的思路、技巧和方法,构建思维模式,并运用思维模式进行迁移、重整、变换,解决新知识、新问题,优化解题途径,培养学生纲举目张的能力。

第一课时:人口迁移及其分布【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与环境,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二是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教学目标】1.通过概念辨析,解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差异。

2.通过实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认识不同时期影响因素的变化。

3.理解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4.理解当今民工流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

【重难点分析】1、复习重点:人口迁移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民工流形成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2、复习难点: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民工流产生的影响。

【课前准备】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课堂活动设计】考点诠释1: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探究活动1:根据概念,辨析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区别。

人口迁移: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人口流动:通常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

完成1-2题。

1、图1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状况。

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A.粤、豫、黔、沪B.豫、粤、黔、沪C.粤、豫、沪、黔 D、豫、粤、沪、黔2、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1.A2.D思路点拨:第1题是一个坐标图,横坐标是户籍人口,纵坐标是常住人口。

【K12学习】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K12学习】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是人类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3.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人口迁移地图或动画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时期 19世纪以前特点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迁出地区旧大陆迁入地区原因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意义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拉丁美洲、亚西欧、北迁入地区经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家流向发达国家;洲、非洲等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美、西亚、济发展快北非 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时代古代影响因素迁移特点流向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大批迁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当性中国成立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有计划、有组织东部——西北和东北沿海——内陆代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户籍管理制度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农村——城市 5、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人口增长与人口容量

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人口增长与人口容量

共同点 制约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会发生变化,使人 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 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的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珠三角等主要城市群人口迅速增长。完成21、22题。
C 21.劳动年龄人口和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的变化,其影响是
A.劳动力的优势削弱
B.机器换人速度趋于减缓
劳动力数量在减少,劳动力素质在提高 劳动力在减少
加快
劳动力在素质方面的的优势提高,在数 量方面的优势在削减
C.产业升级需要加快 满上足升高素质劳动力的就业需求, 产业升级需要加快
D.出口商品成本优势
出口商品劳动力成本 上升,优势下降
人口容量
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1.概念:在保证①__资__源___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②_生__态___环__境___ 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2.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因素
影响
资源③_丰___富___的地区,能承载较多的人口
保持 合理的规模之内 措施 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
权利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特性
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强调的是一个区域的资源和
强调点
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 量(极限人口),即地球最
多能养活多少人
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 条件下和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 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即 地球适合养活多少人
二、人口问题
世界突出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迅速增长的问题、人口数量过 多的问题、人口年龄结构失调的问题。人口问题在不同国家 有不同表现与影响。

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专题复习第15讲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容量学案

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专题复习第15讲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容量学案

第2部分人文地理——重在运用第15讲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容量考纲展示核心素养定位考查方向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某地区人口增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明确保持适度人口规模及增长速度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综合思维:能够分析人口特点、人口问题及解决途径,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

区域认知: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特点、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

地理实践力:调查当地面临的人口问题,并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

1.以人口统计图表、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人口增长的特点、面临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2.以示意图、统计图表、区域地图为背景,考查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基础全面梳理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世界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1)时间差异01极其缓慢,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02先快后慢,从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增长03明显加快。

(2)空间差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4低水平,人口增长缓慢因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05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2.原因分析(1)人口增长率的决定因素:06出生率和07死亡率。

(2)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08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口增长中的“增长”仅指人口数量的变化,而不一定是数量的增加,也可以是零增长或者负增长。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构成指标:01出生率、02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及转变增长模式类型Ⅰ类型Ⅱ类型Ⅲ名称原始型03传统型现代型特点“高高低”“高低高”“04低低低”转变过程原始型→05传统型→现代型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相关的人口政策等(1)06现代型。

(2)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传统型。

(3)07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4)08现代型的转变。

三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1)定义: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01人口数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迁移和人口容量制作人:李淑霞周振国于斌审核人:赵春秀高考目标定位学习目标:1.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能判读某种现象是否属于人口迁移;2.按是否跨越国界说出人口迁移的分类,掌握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特点和我国人口迁移四个阶段的迁移特点;3.结合实例,能判读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4.学会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

5.区分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说明其影响因素与两者的相关性,理解其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的特点。

课前预习预习指导:请先阅读课本,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完善和细化“知识框架”;再完成“基础知识复习问答”部分,10分钟时间识记,并完成预习检测。

最后找出自己的疑惑点。

一、知识框架:二、考点分频:本节中高考考查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基础知识梳理1.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中东地区吸引外籍工人迁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我国人口迁移经历了哪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迁移方向是什么?4.人口迁移影响因素判读:将序号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①1972年乌干达亚裔居民被迫迁往英国②我国历史上的“闯关东”“走西口”“下江南”③越来越多的学生去海外求学④巴勒斯坦人沦为国际难民或迁居国外⑤男性比女性、青年比少年和老年迁移比重大⑥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农民居家迁居美国⑦我国历史上的移民戍边⑧我国现在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⑨20世纪80年代非洲撒哈拉地区居民沦为环境难民⑩1947年印巴分治时印度穆斯林迁往巴基斯坦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其他因素:预习检测甲、乙、丙是三个不同地区。

读图,回答1~3题:1.有关甲、乙、丙三地区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国际人口迁移B.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2.引起上述人口迁移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收入差距 B.家庭婚姻 C.工程建设 D.文化教育3.近几年,关于上述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加大了铁路等交通运输的压力B.扩大了迁出地、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差距C.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D.给迁入地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如图为我国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发生的人口迁移现象。

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民工流动B.道路建设C.水利工程建设D.输气管道建设 5.对图中人口迁移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 C.从人口迁移距离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 D.从人口迁移形式看以近距离分散为主(2011·上海高考)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据此回答6~7题。

6.在以下人口迁移的事例中,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 ) ①三峡库区移民迁往东部沿海②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 ③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④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 A .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②④7.一般而言,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迁入区的( ) A .人口密度 B .人口容量C .人口构成 D .人口素质 留言板:课堂探究探究一:人口迁移的原因温馨提示:原因≠因素分析原则: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由主要因素到次要因素。

一般地,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②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答题思路:推力(迁出地)—→中间因素—→拉力(迁入地)【典型例题】将图文资料中的描述部分划线或圈定并标注序号解读到学案空白处。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美国人口增长示意图(1900年~2008年)。

材料二美国人均寿命变化示意图(1900年~2008年)。

材料三美国人口密度示意图。

材料四美国人口构成情况。

材料五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南方农业经济不景气,加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因此,南方黑人大批北上,进入城市寻找职业。

材料六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黄河下游广大地区连年遭灾,大批中原饥民为谋生计,冒着被惩罚的危险,背井离乡“闯”入人烟稀少、土壤肥沃的东北地区,史称“闯关东”。

(1)根据材料一、二、三、四,简要概括美国人口特点。

(2)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南方和中国华北都出现大批人口向本国东北迁移的现象,其各自的原因是什么?(3)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人口迁移非常频繁,且规模很大。

主要迁移方向是什么?迁移原因是什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增长、人口分布、人口构成、人口迁移及其原因等相关知识。

第(1)题,材料一、二、三、四分别从人口增长、人口寿命、人口分布、人口构成等方面分析美国人口的特点。

第(2)题,美国南方人口北迁主要是为了寻找就业机会,中国华北地区人口迁往东北主要是为了躲避灾荒。

第(3)题,我国受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人口主要从中西部迁往东部沿海,从农村迁往城市。

答案:(1)人口数量一直上升;人均寿命一直增长;人口分布不均;非西班牙裔白种人比重下降,西班牙裔、非洲后裔、亚洲裔比重上升,其他比重下降。

(2)美国南方剩余劳动力到东北城市寻找职业;中国华北饥民到东北谋生。

(3)从内地到沿海,从农村到城市。

农村和内地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受国家政策影响;城市和沿海经济迅速发展,生活水平高。

探究二:人口迁移的影响【典型例题】下图为某城市社区2011年的人口迁移状况统计图(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人口为主)。

读图回答2~4题。

2.从社区人口迁移状况看,该社区最可能属于城市地域中的( )A.郊区B.文化区 C.行政区D.中心商务区3.据图判断,该社区最应该增加的职业人员是( )A.医院看护工 B.高科技人才 C.建筑工人D.幼儿园教师4.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社区的影响是( )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2013 全国新课标II)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年~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2题。

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5-6题.5.2005-2010年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2.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人口迁移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_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能力提升】将图文资料中的描述部分划线或圈定并标注序号解读到学案空白处。

1.图甲和图乙分别表示2010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产业和空间的转移(占总量比重),读图和表,完成下列问题。

表(1)据图分析2010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其原因。

(2)据表分析2010年中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并说明主要原因。

(3)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经济发展的有益影响分别有哪些?答案:(1)从产业结构看,向二、三产业转化;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经济效益高,吸引力强。

从转移的空间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就地转化的同时大量向外流动或迁移;就地转化是因为离土不离乡,可同时兼顾农业生产活动; 向外流动或迁移是因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2)主要由中西部省区流向东部沿海省区;或从经济欠发达的省区流向经济发达的省区。

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环境等。

(3)对迁入地:推动工业化发展;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优化产业结构。

对迁出地:加强了与外界的经济、文化联系;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换取资金和技术,促进乡镇企业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人地矛盾。

【反馈练习】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8分)材料1:国家人口计生委于2009年7月启动了重点地区流动人口监测试点,监测区域涵盖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部、西部,涉及北京、上海、深圳、太原、成都五市的2 330万流动人口。

下图为“根据监测结果绘制的流动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

材料2:监测显示,北京流动人口50.9%来自河北、河南和山东;上海的流动人口52.1%来自安徽和江苏。

材料3:监测显示,流动人口中78.7%为农业户口,21.3%为非农业户口。

86.8%接受过初中教育,10.4%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年。

材料4:“分户口性质流动人口各行业就业比例(%)及收入(元)分布图”。

(1)结合材料1、2、3分析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

(6分)(2)根据材料4可判断流动人口的就业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行业,这些行业的月平均收入__________。

(6分)(2)在流动人口中,绝大多数为农业人口,试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3)人口大量流动,给流入区造成的影响主要有哪些?(6分)答案:(1)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以农业户口的人口流动为主;呈现就近流动趋势;主要流向沿海城市;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低。

(2)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较低(2)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城市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城市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要比农村高;国家流动人口政策的放宽;交通条件的改善等。

(3)有利影响: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速度,提高城市化水平。

不利影响:一定程度上加重交通、就业及社会经济秩序等的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问题。

课后巩固下图中表示1978~2008年期间,甲、乙、丙、丁四个城市人口变动统计情况(人口迁移差额率为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差额占总人口的比重)。

读图回答8~9题。

8.甲曲线所代表的城市( )A.人口一直在增长 B.目前人口压力较大C.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D.人口只有迁入没有迁出9.根据图乙信息推断,M地区人口变化情况符合图甲中的( )A.甲线 B.乙线 C.丙线 D.丁线下图为“某国人口年龄结构图”。

读图完成10~12题。

10.由图中数据可知( )A.该国男女性别比例失衡B.B.外来移民人口数量超过本国人口数量C.该国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D.移民缓解了该国人口老龄化趋势11.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老龄化 B.家庭因素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12.该国可能是( )A.中国B.巴西C.德国 D.泰国下图为“2000~2008年我国东部某市人口增长率变动图”。

读图完成第13~14题。

13.该时段内,该市人口总量最大的年份是( )A.2003年B.2005年 C.2007年D.2008年14.2004年后人口机械增长率开始明显下降的原因是该市( )A.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 B.出现逆城市化C.产业转移和升级D.城市居住用地紧张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